榜羅人民法庭
Ⅰ 榜羅鎮的自然資源
榜羅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冷涼氣候區,適宜種植葯材、洋芋、小雜糧等農作物,境內大面積種植葯材、洋芋、小雜糧等作物,其中小雜糧包括蕎、花蕎、豌豆、油菜、胡麻等經濟作物,境內盛產優質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種優質的上等副食,優質冬梨遠銷天水、臨夏、陝西等地,譽馳各地,依據廣袤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大面積種植牧草,大力發展養殖加工業,主要以養豬、牛、養雞等為主,榜羅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年交易量達50餘萬頭,加工產業主要以草辮加工業為主,草辮產品遠銷廣東、香港、河北、山東和東南亞各地,草辮是支柱地方經濟的一大優勢產業,現建成有深州草辮製品加工廠,年產值150餘萬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今天的榜羅鎮,已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它已是一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在向小康路邁進的小城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大,一樁樁樓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Ⅱ 榜羅鎮的歷史沿革
榜羅鎮命名始於民國18年。明萬曆年間全縣編戶16里,里下置甲。榜羅地盤境內有青逋里(後演變為「青富里」)、桃園上里(今榜羅文峰等地)、桃園下里(今毛家店、張家坪一帶)、瓮熟里(今文樹川、陳家堯、南家坡、李家坡、廟灘一帶)、哲達里(今席家大灣等地)、渭城裡(今什川一帶)。後來,全縣為12里,清朝末年為9里。此時,榜羅地盤境內的青富里、瓮熟里保留。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5年廢里,全縣設5區、56村。第五區置榜羅,轄10村。民國16年7月以方位取名設區,第五區更名為西南區,仍置榜羅。民國18年全縣增設為6區,下轄25鎮。第四區置榜羅。管轄榜羅鎮、什川鎮、哲達鎮、常河鎮、青富鄉。據此證實,榜羅鎮是民國18年在通渭縣政府正式命名。又經多次變更。民國30年全縣改設4區。第三區置榜羅,原轄鄉鎮未變動。民國34年全縣25鎮改編為14鎮,榜羅鎮保留。民國37年撤銷區制,縣政府直轄14鎮。榜羅鎮仍保留。當時榜羅鎮地盤之大居全縣各鎮之首。人們取哲達鎮之「哲」字曰「哲半縣」以形容榜羅地盤之大。1949年8月解放後,廢榜羅鎮公所。成立了通渭縣榜羅區人民政府。1950年4月更名榜羅區公署;1951年4月改為第五區公署;1952年10月更名為第五區公所;1954年8月改為榜羅區公所。1958年6月撤銷榜羅區公所,設榜羅鎮。是年8月成立榜羅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榜羅鎮機構自行消失。1961年6月設榜羅區工委,7月將榜羅人民公社改稱為文峰人民公社。時榜羅區工委轄:文峰、文樹、青富、集義、高庄5個人民公社。隨後,高庄人民公社歸襄南工委管。其他4個人民公社仍屬榜羅區工委。1964年5月底撤銷榜羅區工委,所轄4個人民公社合並,恢復榜羅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銷榜羅人民公社,更名榜羅鄉人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為榜羅鎮人民政府。簡稱「榜羅鎮」。2004年11月原青堡鄉、文樹鄉合並至榜羅鎮。
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