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68條

商法68條

發布時間: 2022-05-31 16:26:19

1. 商法現今有哪些法條

商法主要包括如下: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2. 國際貿易實踐中運用保函欺詐的情形有哪些

一)信用證的概念和特點
根據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的規定,信用證是指一項約定,不論其名稱或描述如何,由一家銀行(開證行)依照客戶(申請人,通常是進口商即買方)的要求和指示或以自身名義,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定單據自己或授權另一家銀行向第三人(受益人,通常是出口商即賣方)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兌支付受益人出具的匯票。由於信用證在國際貿易結算中起到安全保證、資金融通等作用,它已是現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的最為重要的收付方式。
信用證主要有三個特點。
1 、獨立抽象性。信用證的獨立抽象性是指銀行只負責審查單據的表面真實性、完整性、一致性,只要單證之間,單單之間相一致,銀行即承擔向受益人付款的責任,而不論基礎合同之間的關系,UCP500第三條規定:「信用證按其性質與憑以開立信用證的銷售合同或其他合同,均屬不同的業務。即使信用證中援引這些合同,銀行也與之毫無關系並不受其約束。因此銀行的付款、承兌並支付匯票或議付及或履行信用證下任何其他義務的承諾,不受申請人提出的因其與開證行之間或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索賠或抗辯的約束。」該條旨在明確開證行不得利用單證不符以外的抗辯對抗信用證其他當事人。信用證是獨立於買賣合同或任何其他合同之外的交易,開立信用證的基礎是買賣合同,但銀行與買賣合同無關,也不受其約束。因此,一家銀行做出的付款、承兌、支付匯票或議付或履行信用證下其他義務的承諾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或與受益人之間關系而提出的索賠或抗辯的約束。
2 、信用證交易的標的物是單據。對於出口商來說,只要按信用證規定條件提交了單據,在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情況下,即可從銀行得到付款;對進口商來說,只要在申請開證時,保證收到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即行付款並交付押金,即可從銀行取得代表貨物所有權的單據。因此,銀行開立信用證實際是進行單據的買賣。
3 、銀行提供信用。在信用證交易中,銀行根據信用證取代買方承擔了作為第一付款人的義務,日後只要賣方提供了符合信用證的單據,即使買方破產,賣方也能從銀行得到付款保證。這樣,銀行提供了遠優於進口商個人信譽的銀行信用,較之託收或直接付款方式來說,使賣方風險大為減少。
(二)信用證欺詐的種類
信用證是國際貿易發到一定程度的歷史產物,它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與其它國際結算方式相比,由於銀行信用的介入,其可靠性得到加強,這是買賣雙方樂於採用信用證結算的主要原因。但是,從上文有關信用證的理論來看,由於銀行在信用證結匯中只對有關單證作表面的審查,只要單證一致,單單一致就應對賣方付款,而對貨物不予審查,這就使得一些不法商人有機可乘。賣方利用銀行不管貨物的特點,銷售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貨物,並偽造提單;或者有時提單所載貨物與實際貨物完全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買方付了款,卻取不到貨,或者取到的貨與所訂的完全不同,成為受害者。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常見的利用信用證欺詐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1、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附隨的單據、文件的。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行騙,可以是買方騙取賣方貨物或賣方騙取買方開出真信用證,也可以是直接騙取銀行付款。偽造、變造附隨的單據、文件,即偽造、變造與信用證條款相一致的假單據、假文件。根據UCP500的規定,受益人要提交商業發票、保險單據和運輸單據,其中提單是受益人主要的偽造目標。一種方式是通過偽造提單的內容,另一種方式是設立假公司,偽造假提單。偽造信用證主要是行為人通過編造虛假的根本不存在的銀行開出信用證或者假冒有影響的銀行的名義開出假信用證。變造信用證是行為人在真實、合法的銀行信用證結算憑證的基礎上或以真實的銀行信用證結算憑證為基本材料,通過剪接、挖補、塗改等手段改變銀行信用證結算憑證的內容和主要條款使其成為虛假的信用證。
2、使用作廢的信用證。主要指使用過期的信用證、使用無效的信用證、使用塗改的信用證等。
3、騙取信用證。可以是開證申請人騙銀行開具信用證,也可是他人騙取他人已開出的信用證行騙。
4、利用軟條款進行欺詐。軟條款欺詐在法學理論上和法律規定上,均沒有統一的或權威的定義表述。一般認為,「軟條款」是指由開證申請人要求在信用證中加列的,由其控制信用證的生效條件和限制單據結匯效力的條款。其目的在於使開證申請人具有單方面隨時解除付款責任的主動權,以達到詐取保證金,增加出口商的風險,使貨款的收回完全取決於買方的商業信用。所謂軟條款信用證,是指在開立信用證時,故意製造一些隱蔽性的條款,這些條款上賦予了開證人或開證行單方面的主動權,從而使信用證隨時因開證行或開證申請人單方面的行為而解除,以達到騙取財物的目的。詐騙分子通過軟條款信用證設下的陷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信用證開出後暫不生效,需要待開證行簽發通知後生效;(2) 限制性裝運條款,如規定公司船名、目的港、起運港或驗貨人、裝船時間須待開證申請人通知或須開證申請人同意,並以修改書形式通知;(3) 限制性單據條款,如品質證書須由開證申請人出具,或須開證行核實或與開證行存檔之樣品相符;(4)收貨收據須開證申請人簽發或核實。
由於這些條款的存在,使得表面為不可撤銷的信用證變成了變相的可撤銷的信用證。
5、以保函換取倒簽提單、預借提單及清潔提單。倒簽提單是指貨物實際裝船日晚於信用證規定的裝船日期,但仍按信用證規定的日期簽發提單。預借提單主要是指在貨物實際裝船完畢前簽發的,並將當天的日期記載於提單簽發日期欄內。倒簽提單和預借提單都屬於欺詐行為。此外,賣方為了掩蓋貨物不清潔的真相,憑保函要求將本應簽發的不清潔提單作為清潔提單簽發,使單證相符,順利結匯,並逃避本應承擔的違約責任。有的是取得貨物後,將財產轉移,宣布企業破產;有的則是與銀行勾結,在信用證到期付款前,將銀行資金轉移,宣布銀行破產;還有些不法分子,為騙取銀行貸款,預先編造虛假的事實,謊稱自己有進口商需要貨物,騙取進口商與其訂立貨物買賣合同後為其開具信用證,受益人在得到信用證後,向自己所在地銀行出示信用證,證明其在國外有一筆生意,要求銀行為其貸款以籌貨物,在其騙得銀行貨款後,將此款挪作他用或捲款潛逃。
(三)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內涵
信用證已成為金融和貿易領域重要的結算支付工具。確保信用證具有快捷、可靠、經濟和便利優點的一項重要法律規則便是獨立性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不可撤銷的信用證(無論商業跟單信用證或備用信用證)應與該信用證據以產生或作為該信用證基礎的其它合同、協議和安排相互分離和獨立。這種分離和獨立的實質是將信用證的開立、兌付及糾紛解決與其它買賣合同、開證合同等基礎性或附屬性合同的效力、履行及糾紛隔離開來,使信用證能夠在相對自我封閉的安全環境中運行。雖然信用證的獨立性非常重要,但獨立性原則並非一項無例外的原則。首先,按照美國《統一商法典》有關信用證的第五篇第5—109條和其他國家的判例、司法解釋,如果受益人的行為構成了對信用證開證人或開證申請人的嚴重欺詐,則開證人可自行決定拒付信用證;或者當開證人不同意拒付時,也可由開證申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採取禁令或類似措施阻止信用證的兌付。這一規定和作法實際上允許以基礎交易中產生的受益人的嚴重欺詐去阻止信用證本身的履行,從而突破了將基礎交易與信用本身分開和隔離的獨立性原則,排除了獨立性原則在此種條件下的適用,成為獨立性原則適用中的一項例外規定。這種特殊規定和作法被稱為信用證獨立性的欺詐例外。除了欺詐例外,在某些情況下,還存在有別於欺詐例外的第二種例外--「違法例外」,即指因基礎交易中的嚴重違法行為而停止或免除開證人履行其信用證項下的付款義務。目前的立法對違法例外尚無明確的規定,但UCC5-103(b)規定,本編中任何規則之規定,其本身並不要求,也不否認,同一規則或相反之規則適用於本篇未加規定的任何情況或任何人。有人認為這規定意味著UCC允許以基礎交易中的欺詐和限制排除獨立性原則的欺詐例外原則,並不排斥和否認以基礎交易中的刑事違法為由去突破獨立性原則,從而創設UCC未加以規定的違法例外原則。
(四)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理論基礎
1、「欺詐使得一切無效。」這是民商法最基本的法律原則之一,L/C欺詐也不例外,是信用證欺詐例外的第一個理論基礎。各國一致認為,基於維護社會公正及良好的商業道德的需要,在發生L/C欺詐的情況下,應對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軟化處理或排除適用,因為對信用證欺詐問題的解決,不能通過信用證制度內部找到答案,產生信用證欺詐的根源是獨立抽象原則,而這一原則信用證制度的核心所在,若因欺詐而否定獨立抽象原則,則等於否定整個信用證制度。
2、「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上的「帝王原則」,是現代民法理論及立法和實踐中普遍遵守的原則。受益人提交偽造的或帶欺詐性陳述的單據,正是違背了誠信原則,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仍堅持《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認為銀行應對受益人付款,買方只能依據買賣合同向賣方索賠,顯然是不公平的。
3、信用證欺詐例外的第三個理論依據是各國沖突法普遍規定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則」,即如果當事人選擇適用的外國法或國際慣例違反本國的社會公共利益、法律的基本原則或公序良俗時,法律可以排除其適用。現代各國基本上都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應當誠實守信,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信用證交易中,在開證申請人或受益人存在欺詐的情況下如仍適用UCP500就會顯失公平。
二、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條件
(一)有欺詐存在
UCP500並沒有信用證欺詐的規定,國際商會既沒有對欺詐下一個定義,也沒有對信用證欺詐作出規定。《美國統一商法典》(UCC)同樣也沒有對信用證欺詐做專門的定義。美國的判例一般傾向於就事論事,而不傾向於下定義。美國的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是通過判例確定下來的。有學者認為信用證欺詐的概念來自於普通法的傳統判例中關於欺詐的一般定義和界定,即「任何故意的誤述事實或真相以便從另一人處獲得好處。」《布萊克法學辭典》中關於欺詐的定義是:「有意地曲解真相以便誘使其他人依賴該曲解從而從他人處獲得本不屬於他自己的有價值的事物或某種法律上的權利。通過語言或行為,通過說謊或錯誤引導,或隱瞞應該披露的事實,虛假的陳述事實,使別人據此行動從而造成法律上的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而信用證欺詐就是指:利用信用證機制中單證相符即予以付款的規定,由不法行為人提供表面記載與信用證要求相符,但實際上並不代表真實貨物的單據,從而騙取所支付的貨款的商業欺詐行為。
關於信用證欺詐是指單據方面的欺詐,還是也包括基礎交易方面的欺詐,狹義的觀點認為,「交易僅指信用證交易,欺詐例外規定僅適用於受益人在提交單據方面對開證行犯有欺詐的情形」。廣義的觀點認為,欺詐既包括信用證交易中的欺詐,也包括基礎交易中的欺詐。這種解釋較為合理,《美國統一商法典》5-114(2)明確規定包括單據方面的欺詐,又規定交易中的欺詐也可啟動該條規定的抗辯。
(二)信用證欺詐的程度標准
關於欺詐的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標準定的太低就會嚴重損害信用證的獨立抽象原則,受益人在信用證項下的保障就會失去價值,法院一般採取嚴格的標准。在美國的判例中,主張信用證欺詐而給予禁令救濟的條件是,欺詐必須是「主動的欺詐或過分的欺詐」。在許多案件中,法院給予禁令所要求的欺詐應達到的程度是「該欺詐的程度如此嚴重地違反了整個交易,以致於堅持開證人付款義務的獨立性所謀求的立法目的將不再起作用。」「信用證項下基礎合同的欺詐只有達到極其嚴重,太過分或令人無法忍受,或受益人提取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沒有一點理由,以致於如果再堅持信用證的獨立性將不但不會實現信用證作為國際貿易支付可靠手段的目的,而且反而會被不道德的商人用來作為實施不道德欺詐的手段,同時法院也無法容忍自己的程序被該不道德的人利用,法院才會給予禁令。僅僅是欺詐的指控或是基礎合同項下的一般抗辯是不夠的。」

最近美國有關的判例表明,欺詐必須是實質性的,「信用證項下的單據欺詐對於單據的購買方或欺詐行為對於基礎交易的參加者而言是否是決定性的,對於法院判斷是否給予禁令十分重要。」因此欺詐例外原則必然要求:如果有人主張實質性欺詐而提出止付信用證,那麼法院必須檢查基礎交易,因為只有檢查該基礎交易才能使法院確定某個單據是否是欺詐性的或受益人已經進行了欺詐,同時,還要決定該欺詐是否是實質性欺詐。
欺詐是否具有實質性是一個留給法院去決定其深度和廣度的問題,是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問題。
三、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排除
(一)欺詐例外原則的排除情形:
盡管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已得到普遍的遵守和確認,但一般認為在有些情況下仍可以對該原則進行排除。以《美國統一商法典》為例,該法規定了在有些情況下,無論是否存在欺詐,開證行都必須付款。
1、要求兌付交單的人是開證行的被指定人,該人善意的付出了對價且未被通知單據存在偽造或欺詐。
2、該人是保兌行,而該保兌行已善意的根據保兌義務履行了保兌。
3、該人是信用證項下開立匯票的正當持票人,而該匯票已經經過開證人或一個被指定銀行的承兌。
4、該人是負有延期付款義務的開證人或被指定人的受讓人,該信用證權益的受讓人在開證人或被指定人的付款義務發生後支付了對價從而獲得了單據且沒有得到有關單據是偽造的或單據實質上是欺詐的事實的通知。
(二)欺詐例外原則的例外的必要性
1、有效地保證信用證的流通功能。「試圖使信用證達到像提單或匯票那樣的可流通性,是銀行界和商業界兩百年來為之奮斗的目標。」因此法院如在判決中保證信用證的流通性就必須強調信用證的獨立抽象原則。所以欺詐例外原則只能是有限的例外。法院必然嚴格限制開證人或開證申請人提出各種基礎合同項下抗辯理由,或者主張抵銷的理由。
2、有效地保護信用證下善意的付出對價的交易人。只有這樣才能鼓勵當事人採用信用證交易,使其真正成為「國際商業的生命血液」。
四、信用證欺詐的防範
對信用證欺詐的最有效防範手段是事先預防,而非事後補救。首先,應該認識到,絕不應當指望銀行來承擔這項防範工作。銀行在標准條文下沒有任何責任,而且它也不具備國際貿易中的基本知識。因此,只能由買方自己來承擔此項工作。其次,買方要想做到最大限度地防範欺詐,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慎重選擇貿易夥伴, 深入進行資信調查。買方挑選交易對象時,須是慎之又慎,應盡可能通過正式途徑來接觸和了解客戶,盡量挑選在國際上具有一定聲望與信譽的大公司做交易,不要與資信不明或資信不好的客戶做生意。這是買方「把關」的第一步,實際上也應是最重要的一步。另外還要對貿易夥伴進行資信調查,包括買方和賣方相互之間的資信了解,也包括銀行和開證申請人、受益人之間的資信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買方和賣方的資信調查,在沒有搞清對方的資信之前,不進行交易。其次,是要規范業務操作。有一套完整的業務操作規則,是杜絕信用證欺詐的有效手段。在做大宗進口交易時,最好到起運港當場驗貨。對銀行來說,規范業務操作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假冒信用證的問題經常出在密押、簽字不符合要求等方面,要求銀行審查時特別謹慎,否則便會帶來巨大損失。
第二,及早採取預防措施.在具體交易中,如果認為賣方有可疑之處,買方應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第三,盡量採用遠期支付方式。即在信用證條款中規定開立遠期付款或承兌匯票。這樣,即使欺詐情形暴露,賣方仍未能獲得支付。這不僅使買方有足夠的時間取證以申請一項法院禁令,同時在很多情況下也會令欺詐者心虛而知難而退。
第四,及時調查貨物航程與行蹤。除國際海事局外,勞埃德船級社調查中心定期出版《船舶動態參考資料》,供查找分類船舶的航運動態和有關船舶的情況。通過此種調查可了解信用證所要求的單據是否偽造或有欺詐性陳述。
五、信用證欺詐的救濟
信用證欺詐的救濟是指在信用證欺詐行為發生後所採取的避免或減少損失的措施或辦法。由於信用證欺詐的種類和形式各異,其救濟措施也不完全一致。但無論何種形式的信用證欺詐,其欺詐結果尚未產生時,受欺詐人可採取請求銀行拒付或請求法院發布禁令強制銀行拒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的救濟措施。在信用證欺詐結果發生以後,只能依據買賣合同向欺詐人追償。
(一)禁令的頒布依據和條件
1、法院頒布禁令的法律依據:
(1)《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的性質。UCP500號不具有法的性質,僅是國際慣例,具有任意法的效力。在當事人同意適用時才對當事人有拘束力。制定UCP的機構是國際商會,而非政府組織,也從未得到各國立法機構或行政機構的普遍認可,制定的目的僅是統一信用證交易中的習慣做法。UCP中也明確規定,只有信用證中明確表示依該慣例開立,當事人才受其約束。
(2)「公共秩序保留原則」。依各國沖突法普遍規定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則」,如果當事人選擇的外國法或國際慣例,違反了本國的公序良俗或法律的基本原則,法院可以排除其適用。因此,如果存在欺詐,法院就可以排除UCP的適用。
2、禁令的給予條件:
禁令起源於英國,法院一般不輕易給予信用證以禁令,只有特別的情況下作為非常重要的例外才給予主張信用證欺詐的一方以禁令救濟。
(1)實質要件:
a.有信用證欺詐行為存在。(具體判斷標准如前所述)法院不應隨意發布禁令,如果從單據中看不出欺詐,也沒有其他明確的證據,可以認為法律並未賦予開證申請人限制銀行付款的權利。禁令的發布不應以商人們對信用證喪失信賴為代價。
b.有頒布禁令的必要性(不可挽回的損失):禁令的頒布必須有保持現狀的必要性,否則將失去其本來的目的。因此如果申訴人不能舉出將對其構成無法挽回的損害的事實,法院就可憑此拒發禁令。
(2)程序要件:
a.銀行和法院不得主動啟用「欺詐例外」。法院遵照民事案件不告不理原則,自然不可能主動頒布禁令,主動干預到信用證欺詐中去,須有原告,主要是買方向法院起訴時法院才能作出頒發禁令。
b.頒布禁令的時間限制。禁令應在開證行實際支付或承兌之前發出。在遠期信用證下,銀行已對外承兌,銀行所負擔的是票據上無法抗辯的責任,若此時發布禁令將會損害正常的票據關系。
c.其他救濟方式的不充分。當法院發現,申請人能獲得充分的法律上的救濟時,法院也會拒絕給予禁令。
法律之所以對法院在認定欺詐和給予禁令方面做如此多的限制,是因為「信用證所作出的保證在商業上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其法律上的確定性。」同時由於給予禁令將會使信用證的獨立性原則和信用證所保證的法律確定性喪失殆盡,法院在考慮給予禁令救濟時必須符合這些嚴格的條件。
(二)法律救濟的主要方式
買方如果已經受到欺詐,則應盡快尋求法律救濟。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向法院申請凍結信用證。各國法律(包括我國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件)均規定在賣方(受益人)涉嫌信用證欺詐時,法院可以凍結或者禁止信用證款項的支付,以阻止不法企圖的實現。這樣,不僅買方可以暫時不履行向外支付貨款的義務,同時也減輕了銀行對外付款的壓力。但是在實踐中,申請法院禁令也存在著困難,這是因為受益人可能出具一份「證明』證明買方違約,那麼對於買方來說為了禁止受益人向銀行要求支付,證明這不是純基礎合同的違約,而是信用證欺詐是很困難的。在單方申請禁令的情況下,法院會由於情況緊急或者無法先去驚動被禁止方而先出具一個暫時性的禁令。此外,中國法院也要避免濫出禁令來干預信用證,在實踐中,如果因買賣合同發生糾紛而輕易凍結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會影響銀行的信譽。外國銀行也會由於受到損失而必然不願意保兌中國銀行的信用證。
第二、起訴承運人和賣方。起訴承運人和賣方。如果買方有充分證據證明賣方與承運人勾結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那麼買方在向法院申請凍結信用證項下的貸款的同時,應及時申請法院扣押運輸船舶,迫使承運人提供適當的擔保,給承運人以壓力;並向法院起訴賣方及承運人。按照國際慣例,在托運人出局保函後,承運人違背事實簽發清潔提單、倒簽提單或預借提單,承運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保函有欺詐意圖,則保函無效,承運人必須賠償第三者的損失,且無法再向托運人索賠。在此類欺詐案中,盡管買方要找到充分的證據實屬不易,但是從航海日誌中還是能查處是否屬於倒簽提單或者預借提單。但是在實踐中,起訴船方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去向船東索賠,一般是在適合地點對物訴訟並扣押船舶且取得訴前保全。因為如果案件涉及金額較大,向一般的船公司索賠一般不易成功,因為如果船東沒有經濟實力賠償如此大的金額,貿然採取行動只會迫使船東宣布破產,之後船舶被拍賣,船舶借貸銀行插手進來,把拍賣所得款項優先拿走,最後也不會留下太多的東西給提單持與人的索賠。 而起訴賣方也可由於賣方可能是皮包公司而在事實上無法得到貨款索賠。
第三、通知付款銀行,希望銀行拒付。當買方開立信用證後發現受益人(即買方)具有信用證單證的欺詐行為時,往往請求銀行停止向受益人付款。根據信用證獨立抽象性原則,銀行並不負責審查單據的形式、完整性、准確性、真實性、虛假性或者法律效力。但是,一味固守信用證獨立抽象性原則顯然有悖於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提出了「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以彌補信用證獨立抽象性原則的不足。所謂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是指當受益人在提交單據方面犯有欺詐,開證行在付款之前得知這一情況時,有權拒絕支付。
參考書目:
1、楊良宜:《信用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黃亞英:《信用證獨立性的欺詐例外與違法例外》,載《法學雜志》2003年第3期。
3、劉定華,李金澤:《關於信用證欺詐例外的若干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4、何波:《信用證交易中的欺詐例外》,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2期。
5、金塞波:《美國法上信用證欺詐與禁令》,載沈四寶主編:《國際商法論叢》(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武崗:《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研究》,載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1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
7、王檸:《論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載 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 理論探討

3. 求文檔: 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商法》論述題題庫

《商法》輔導題(論述部分)
(一)試述現代商法的提高經濟效率原則。
參考答案:
當事人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況下,才可能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明智的決策和積極的努力,去謀求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法律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這樣的法律制度必須具備三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產權的保護,二是信用的維護,三是交易的便捷。
1. 產權的保護。
按照當代經濟分析法學創始人科斯教授的見解,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科斯認為,經濟系統中使用的資源幾乎都是稀缺的。市場的作用,就是通過價格機制,將資源分配給能夠最有效地使用資源(即運用資源取得最大效益)的人。資源的市場流動過程就是一個財產權轉讓的過程。因此,實現這一過程,就必須界定產權和保護產權。
界定產權的意義在於確定交易者之間的利益邊界,同時通過適當的權利載體,實現相互間的利益交換和利益分配。
保護產權的意義在於使已經界定的權利具有法律上的權威性。它使交易者產生這樣一種合理預期:在將來發生權利爭議或權利侵害時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這樣,交易者就不必因為擔心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不利而放棄交易,或者為了避免這些不利而預支額外的成本。
2. 信用的維護
信用維護的意義在於節約信息的成本。現代的商事交易通常都是以未來的財產利益為對象的。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所說:「在現代社會中,財富多半是由允諾構成的。」這種情況在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中表現尤為突出。人們在從事以未來利益為對象的交易時,不能不考慮這種收益取得的可能性。實踐中,要確切把握這種可能性需要大量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對此,可選擇的替代工具就是信用。
法律對信用的維護作用主要表現為,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通過賦予違約者以不利後果並保護守約者獲取應得利益,來抑止違約和鼓勵守約,並通過這種行為導向使社會的信用意識得到加強。可以說,在商業社會中,信用的維護多半是依賴於人們對法律後果的預知,而不是對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
3. 交易的便捷
交易便捷的意義在於節約時間成本。節約時間意味著減少費用和加快流轉。為此,現代商法主張盡可能地免除一切不必要的手續、限制和干預,使交易者以充分的自由空間。現代商事立法大量採用任意性規范和彈性規則,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法律給予交易者必要的提示和指導,而具體交易條件和交易形式由他們自己決定。

(二)試述現代商法為實現交易便捷,採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
(1)商事交易的技術手段。實現交易便捷有時要藉助一定的技術支持,包括法律上的技術支持。例如,權利證券化和流通化(如股票、債券、匯票、支票),可以達到簡化手續,方便轉讓的目的。
(2)默示行為在商法上的法律效力。民法關於合同成立的規定一般不認為沉默能構成承諾的意思表示。但是,在商法上,為了實現交易便捷,往往賦予沉默以積極的法律效果,即規定在一定情況下達到一定期限的沉默構成同意。例如,《德國商法典》第362條規定,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受要約人是商人,而其業務涉及對他人事務的管理,那麼在其不打算接受要約時,必須作出明確表示,否則,其沉默將被視為同意。
(3)商法上的證明形式自由。商事合同的證明形式比較自由。商法並不以雙方簽署書面合同為唯一有效的證明形式;允許通過證據或者依據相關事實的推斷證明合同的存在。法國曾在1980年的一項法律中規定,對於商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商事合同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締結。無論合同的價值大小,一般只要有證人證明即可。藉助雙方當事人的來往信函、帳冊、副本等等,以及一切足資推斷的情況,都是可行的。但是,對於某些特定行為,法律要求採用書面形式,例如公司董事會決議、運輸合同。證明形式自由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
(4)商法上的短期時效。對於商事行為所生的債權,實行短期時效制度,可以達到促使當事人迅速行使權利,了結債務的目的。在法國,商事合同的債權,消滅時效為10年,而民法上的消滅時效為30年。在我國,一般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為2年,而《票據法》規定的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為6個月。我國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從通知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之日起3個月內不向保險人提供各種有關文件和資料的,視為放棄索賠權。
(5)商事仲裁。商人們常常願意將他們的商事糾紛提交仲裁。對於商人們來說,仲裁有如下好處:第一,迅速了結糾紛,這意味著可以減少訴訟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損失;第二,請專家進行仲裁,這將使那些主要圍繞專門性、技術性問題的糾紛能夠得到更公正的裁判;第三,為當事人保密,由於商事仲裁是不公開進行而且其案情不允許公布,這有利於防止當事人的信譽受到糾紛的影響。

(三)試述破產法上的債權人自治原則。
參考答案:
破產法上的債權人自治原則:
1、說明債權人自治的概念。債權人自治,是指全體債權人通過債權人會議,對破產程序進行中涉及債權人利益的各重大事項做出決定,並監督破產財產管理和分配的一系列權利,以及保障這些權利實現的有關程序制度。實行債權人自治,是破產法的一項重要原則。
2、說明債權自治的意義。債權人自治原則是確定債權人會議地位的基本依據。根據這一原則,有關債權人權利行使和權利處分的一切事項,均應由債權人會議獨立地做出決議。債權人在債權人會議上應享有充分的自由表達和自主表決的權利。債權人會議做出的關於債權確認、與債務人和解、破產財產變價和分配等重大事項的決議,是程序進行的重要根據。債權人會議還應享有監督破產財產管理和處分的權利。

(四)試述追索權兩方當事人。
參考答案:
追索權涉及兩方當事人,追索權人和被追索人。
1.追索權人
匯票上可行使追索權的人有兩種,一為持票人,持票人為最初追索權人,當所持匯票不獲承兌或不獲付款,或有其他法定原因無從請求付款,或承兌時,持票人即可行使追索權。但持票人為發票人時,對其前手無追索權;持票人為背書人時,對其後手無追索權。我國《票據法》第69條規定:「持票人為出票人的,對其前手無追索權。持票人為背書人的,對其後手無追索權。」
二是因清償而取得票據的人。票據債務人(被追索人)清償了其後手(包括原追索權人)的追索金額後,便取得了持票人的地位,可以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權,即再追索權。再追索權人包括:背書人、保證人和參加付款人。我國《票據法》第68條第三款就有被追索人清償債務後,與持票人享有同一權利的規定。
2.被追索人
即償還義務人,包括:(1)發票人。發票人負有擔保承兌和付款的責任,在匯票不獲承兌或不獲付款時,應負償還票據金額的義務。但發票人發票時,在匯票上作了免除擔保承兌記載的,持票人不得在到期日之前對其行使追索權。(2)背書人。背書人也同樣負有擔保承兌和付款之責,自然具有償還義務。同樣,如果背書人背書時,作了免除擔保承兌記載的,持票人不得對其行使期前追索權,如作了免除擔保付款記載的,則其就不能為被追索人。(3)保證人。保證人與被保證人負同一責任,因而在追索過程中,也是被追索人。

4. 商法承兌案例

1、A公司應當履行付款責任。
依《票據法》第二十六條 出票人簽發匯票後,即承擔保證該匯票承兌和付款的責任。出票人在匯票得不到承兌或者付款時,應當向持票人清償本法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規定的金額和費用。
2、乙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依《票據法》
第四十三條 付款人承兌匯票,不得附有條件;承兌附有條件的,視為拒絕承兌。
第六十一條 匯票到期被拒絕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對背書人、出票人以及匯票的其他債務人行使追索權。
第六十八條 匯票的出票人、背書人、承兌人和保證人對持票人承擔連帶責任。

5. 托運人托錯了危險貨物的分類分級,由托運人負全部法律責任嗎

貨物運輸中與承運人相對的另一方當事人,不得擅自裝運危險貨物是托運人的一項絕對義務。與普通貨物相比,由於危險貨物的特殊性,各國立法對於托運人在托運危險品時都有特別的義務要求,對於托運人在違反該項義務時所應承擔的相應責任也作了特殊規定。調整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海牙規則》第4條第6款和《漢堡規則》第13條都對承運人運輸危險貨物時的責任作了特別規定。我國《海商法》第68條也對於托運人托運危險貨物的義務和責任作出了規定。與托運人的其他義務相比,托運人的這項義務表現出明顯的獨特性。因此,明確托運人在托運危險貨物時應承擔的義務與責任,不僅有理論意義,更有實踐價值。

6. 危險貨物承運人有哪些權利

危險貨物承運人的權利
在海上貨物運輸法律關系中,國際准則、國際公約、法律在賦予了托運人相關權利和設定義務的同時,也對危貨承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為了促進海上危險貨物運輸行業的發展,在制定相關的規範文件時,有關機構和人員會對承運人和托運人的利益和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兼顧各方的利益,力求構建一個各方利益達到最佳結合的制度機制和責任機制。而這個機制則表現為賦予了危險貨物托運人較多義務,而對危險貨物承運人則給予了更多的權利。可以說,危險貨物運輸法律調整的實質就是通過對托運人設定特殊義務來保障承運人權益的利益博弈過程。本文所論及的承運人的權利,均為危險貨物承運人享有的特殊權利,也就是說,普通貨物承運人不享有的權利。至於危險貨物承運人的普通權利,即普通貨物承運人也享有的權利,例如要求支付運費等權利,限於篇幅,本文將不再論及。根據相關國際公約和內國法規定,危險貨物承運人享有的特殊權利主要包括拒絕運輸權、特定情境下的危險貨物處置權、免責權等。
(一)危險貨物承運人的拒絕運輸權
危險貨物承運人的拒絕運輸權,是指在特定情形下,承運人可以不履行對托運人的運輸義務,並且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權利。承運人作為取得了相應法定資質的合格的運輸主體,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依據自己的經驗判斷、船期安排、經濟實力、運輸能力自主決定自己是否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以何種方式運輸,什麼時間運輸等等一些列問題。一旦承運人決定與托運人簽約,肯定是綜合考量後的決定,但一個基本的大前提就是承運人是出於自己的主觀願望,在完全自由狀態下與托運人達成合意的。承運人完全有這種權利去決定自己是否運輸,運輸何種危險貨物。如果承運人覺得托運人的貨物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自己無力承擔這項運輸,甚至承運人由於自己時間的原因,自己無法完成,那他就可以拒絕運輸。或者是在簽訂合同後,承運人發現承運人的貨物不符合包裝的行業規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屬於違禁品、偷運品,承運人都可以行使拒絕運輸的權利。
危險貨物承運人的拒絕運輸權的行使,以訂約時間為標准,可以分為合同訂立之前的拒絕運輸權和合同訂立之後的拒絕運輸權。合同訂立之前的拒絕運輸權,更多的是從承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進行的規定,實質上並非特別針對危險貨物承運人的,任何主體在合同未成立之前都有權自主決定是否接受合同項下的權利和義務。此時運輸合同尚未訂立,承托雙方均是自由的,不受合同的約束,因此承運人有權選擇自己合作的目標,可以運輸托運人的危險貨物,也可以拒絕。合同訂立之後的拒絕運輸權,在該情形下,貨運合同已經訂立,承托雙方之間產生權利義務關系,在不存在特定條件時,承運人必須遵守合同約定,必須履行安全運輸的義務。但若是出現下列情況,則承運人就可以拒運並不承擔賠償責任:貨物的包裝和積載方式未能達到相關危險貨物運輸的規定,貨物與合同里約定的不一致。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形,承運人都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行使拒絕運輸的權利,並且不負賠償責任。另外,由於危險貨物運輸可能產生的極端危害性,出於對公共安全的考慮,法律甚至將不符合包裝要求或托運人未提供有關證書的危險貨物列入到承運人必須拒絕運輸的對象。可見,對承運人而言,拒絕運輸危險貨物不僅是一項權利,有時還是一項義務或者說是一項職責。這一點明確體現在我國《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第2l條的規定之中。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情形,承運人能否行使拒絕運輸的權利尚且存在爭議,就是當合同訂立之後,托運人已經履行了自己的義務,貨物已經裝船完畢,各項單證、手續也已履行完畢,此時承運人發現自己的船舶性能,船員配備或其他原因等不能完成將貨物安全運至目的港的任務。此時承運人可否行使拒絕運輸權?有學者指出,若允許承運人行使拒絕權,則對托運人極為不利,相反,若不準承運人行使這項權利,而勉為其難的明知不能運輸而為之,則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其後果可能更加不堪設想。「如果危險太大,避免防備不了,總不能讓船長船員跑這個航次去送死,這是不可能去履約了。」筆者覺得,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合同訂立之後,在托運人無過錯的情況下,承運人由於自身原因不願意履行運輸危險貨物的義務,構不構成行使拒絕運輸權,需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對此,筆者以為,承運人行使拒絕運輸權是要具備相關條件的,並不是說,承運人在任何情況下不履行運輸義務的行為就是在行使拒絕運輸權,如果在不滿足行使拒絕運輸權的情況下,承運人不履行運輸義務,則明顯構成違約。因為運輸貨物是承托雙方合同的主要內容,也是承運人應向托運人承擔的核心義務,合同訂立之後,承運人即負有該義務,如果允許承運人自由決定是否履行該義務,則這明顯該義務已經不能稱為「義務」,因為「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對法律關系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是不能由主體自由選擇的,否則便是在行使權利而不是履行義務了。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不滿足拒絕運輸權的行使條件,因此,承運人「不運輸」這種行為不屬於行使拒絕權的行為,而屬於違反對托運人的運輸義務的行為,因此,應向承運人承擔違約責任。
綜上,賦予危險貨物承運人拒絕運輸貨物的權利,既體現承運人的主體地位,又保障了航運市場的秩序,同時對托運人也是一種監督和制約,對其實施違法行為甚至犯罪行為形成了制約。但是假若承運人濫用這項權利,也會帶來消極的後果,如合同簽訂後,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承運人濫用拒絕運輸權,將會對托運人造成嚴重損失,長期下去影響航運市場的安全和規范。所以對危貨承運人的拒絕運輸權,必須設定嚴格的條件,既維護了承運人的合法權益,也不損害托運人的正當利益。
(二)危險貨物承運人的緊急處置權
危險貨物承運人的另一項極為重要的權利就是危貨處置權。危險貨物處置權是指在海上危險貨物運輸中,承運人在緊急情況下,得以將危險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負賠償責任的權利。法律賦予承運人這項權利,是從經濟分析的角度出發,力求以相對價值較小的危貨的毀損或滅失來保全更大的利益,如船員的生命安全、船舶的保全、海洋環境的安全,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節約社會財富。這是危險貨物承運人特有的一項權利,普通貨物的承運人則不具備。但是這種權利的行使卻是附條件的。這種行使條件因承運人對貨物性質是否知情而有所不同。在承運人事前已經了解貨物的性質和相關信息的情況下,承運人同意裝運的,只有在該項貨物給船舶、人員或者其他貨物帶來實際危險時,才可對貨物進行處置,比如把貨物卸下、銷毀,而且承運人不必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情況,由於托運人的原因,承運人事前不知情,或者由於托運人的欺詐等原因,導致承運人對自己運輸的貨物不知道或知道了錯誤信息,那麼即使危險貨物沒有危及其他的貨物、船舶、人員生命,承運人也有權在任何時間、地點視情況將貨物卸下、銷毀或使之不能為害而不負賠償責任。比較而言,在承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危險貨物處置權的行使條件相對放鬆,因為此時只要托運人有未通知或不完全通知的過錯,承運人就可依法行使。而在承運人知情的情況下,由於承運人本身也有過錯,所以設定了必須有實際危險發生的這一條件。也是對承運人的一種約束。但這並不意味著,承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危險貨物,此時承運人仍然應該以謹慎的態度妥為行事,即危險貨物毫無發生危險事故的跡象時或運輸及氣象條件不會發生不利於危險貨物運輸的重大變化時,不要輕易處置危險貨物,以免無謂的造成社會財富的損失。即使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對危險貨物處置的,也應盡可能採取將危險貨物卸在安全港口的措施以讓收貨方安排後續處理辦法,而不要輕易地將危險貨物拋海或改變危險貨物的自然屬性。無論在哪種情況下行使危險貨物處置權,承運人都應該秉承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卸下10隻集裝箱就可以消除危險的情況下,絕不能卸下11隻集裝箱。在挪動貨物空間位置就可以避免沉沒的情況下,絕不能採取將貨物扔下大海的措施,否則承運人違反了對托運人貨物的妥善保管義務。因違反義務而對該貨物造成損害時,承運人須向托運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危險貨物承運人的免責權
危險貨物承運人的免責權與特定情形下的危貨緊急處置的權利是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賦予了承運人危險貨物處置權,所以才會有接下來的對損失不負賠償責任的規定,是對危險貨物緊急處置權的一種制度保障。《海商法》第68條第2款規定,「托運人托運危險貨物,應當依照有關海上危險貨物運輸的規定,妥善包裝,作出危險品標志和標簽,並將其正式名稱和性質以及應當採取的預防危害措施書面通知承運人;托運人未通知或者通知有誤的,承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情況需要將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負賠償責任。」
對於承運人的其他免責條款,三大公約以及我國《海商法》均有相關規定。我國《海商法》共列舉了承運人在責任期間的12種免責條款。主要有承運人以外的船舶方面人員在駕駛船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過失,以及火災、天災、戰爭或者武裝沖突等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天災或政治事件。另外貨物本身的自然特性和缺陷、包裝和標志的不完備等也是承運人可以免責的原因。《海商法》第51條還規定了一些例外情形,比如火災,如果是由於承運人本人的過失才引起的,那麼承運人就不可以免責,因為此時承運人違反了「應當妥善地、謹慎地裝載、搬移、積載、運輸、保管、照料和卸載所運貨物」的義務。在這12種免責事項當中,有一些是比較常用的,包括托運方及其委託雇傭人員的行為造成的損失,貨物本身的自然屬性、包裝標識的不合格問題造成的損失。因損失不是可歸責於承運人的原因,所以承運人沒有承擔責任的責任基礎。
運輸實務中還經常發生托運人為了節省高額運費而故意瞞報或錯報托運的危險貨物名稱、危險等級、造成的損害,承運方就可以援引第8項來免除賠償責任。一些危險品如白磷、漂白粉都是特別容易在撞擊時發生危險的貨物,這是貨物本身的固有缺陷,非人為可以避免的,所以此種情況下,只要承運人能夠證明自己已謹慎處理使船舶適航,就可行使免責權。另外我國《海商法》還制定了對於艙面貨、活動物由於運輸此類貨物的特殊風險造成的損失免責的規定。《鹿特丹規則》對於免責事項的規定較之於我國海商法更加全面,增加了一項「避免或試圖避免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合理措施」的免責規定。這是立法理念的進步,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趨勢,因其對於海洋環境的保護更符合全人類的利益,更值得我國借鑒。
但值得指出的是,危險貨物承運人的免責權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的免責情形之下才具有,如果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則對危險貨物托運人造成的損失,承運人不能免責。否則,如果由於承運人不可免責的過失導致危險貨物的被卸下、銷毀,而仍不負賠償責任的話,托運人的損失將得不到任何補償,這對於托運人而言是極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此,筆者認為在海上危險貨物運輸中,如果由於承運人不可以免責的過失造成危險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害,即使該項貨物對於船舶、人員或者其他貨物構成危險,承運人仍需對此承擔賠償責任,因為承運人不具備法定免責情形。

7. 商法包括哪些具體法律

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是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制定的法律。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六條 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
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第十四條 設立合夥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二個以上合夥人。合夥人為自然人的,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有書面合夥協議;
(三)有合夥人認繳或者實際繳付的出資;
(四)有合夥企業的名稱和生產經營場所;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十六條 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
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並不退還保險費。
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
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保險事故是指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

8. 商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我國並沒抄有完整的商法,以下內容都屬於商法范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9. 電大商法案例分析題:匯票上記載出票人為A匯票記載的金額為人民幣100萬元

是該題嗎?
匯票上記載出票為,匯票記載的金額為人民幣100萬元,收款人為B,F為A的委託付款人,但F沒有進行承兌。B將匯票背書後給了C,後C又將匯票背書給了D.
請問:
1.如果D又將該匯票背書給A,則A能否像D行使追索權?理由是什麼?
2.如果C對D行使的追索權予以充分的滿足,那麼,依據票據法的規定,C將取得何種票據權利?C可以向其牽手追索的賠償范圍包括哪些?
3.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的規定,D可以如何確定其追索權行使的對象?
4.本案中,F在該匯票法律關系中處於什麼樣的法律地位?說明理由。

1、不可以,疑問《票據法》第69條規定:持票人為出票人的,對於其前手無追索權。在本案中,A為出票人,其無權對其前手B、C、D三人行使追索權。

2、C取得向其前手追索的權利,其范圍包括:(1)匯票金額,(2匯票金額自到期日或提示付款日起至清償日止,按流動資金貸款計算的利息,(3)取得有關拒絕證明和發出通知書的費用。

3、根據《票據法》第68條規定,D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任意將自己的前手A、B、C中的任何一個或數個確定的追索對象。

4、F只是該匯票名義上的付款人,因其沒有對該票據進行承兌,其實際上與該票據無關,無需承擔該票據上的任何責任。

熱點內容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