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管司法
『壹』 太守的職務范圍
太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有行政、司法、軍事大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多在邊地設郡,郡的長官稱「守」,有守土安民之意,「太守」為其尊稱。因邊地設郡,多有戰事,守多為武官。
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李斯語)。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為「太守」,掌一郡的行政、司法、軍事大權,職權頗重。
太守職位的變遷
太守的官階是二千石,後以「二千石」為郡守之別稱。太守佐官有「都尉」,典領軍隊,秩比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太守郡府屬官有「主簿」、「督郵」、「功曹」等,郡府機構龐大而嚴密。
太守一職,在東晉時皆加將軍稱號,不加的人因以為恥。隋以後,漸廢郡為州,隋煬帝、唐玄宗時曾經短時期內設郡,置太守,但太守一職逐漸讓位於刺史和知府,後世多以太守為刺史和知府的俗稱,明、清則專以俗稱知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守
『貳』 古時京城衙門的官職叫什麼知州、太守、刺史、縣令有什麼分別
區別: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略低於「知府」。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2)太守管司法擴展閱讀: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
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三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唐代全國分二十二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
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叄』 太守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相當於省長,實際上唐朝時已經把太守更名為刺史了。
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
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漢朝時期太守的權利
從俸祿看,太守俸祿兩千石,與九卿同列。漢朝的三公堪比後世的宰相,九卿堪比各部部長,太守自然相當於封疆大吏。
從權力看,太守總管一郡行政、財政、司法、軍事,可謂萬般權力一把抓。最為霸氣的,是漢代的太守有權力招募直屬於自己的官員。
漢代郡縣中,郡丞、郡尉、長史,都有朝廷任命,但是,郡中的功曹、主簿,則由太守私人招募。所謂主簿,就是辦公廳主任,功曹,就是辦公廳各司局官員。
功曹、主簿不對皇帝負責,只對郡太守負責,他們稱呼太守為「本朝」「府朝」「郡朝」,就如《三國演義》中,幕僚們稱呼領導為主公一般。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因為朝廷設立了州牧,並規定凌駕於太守之上,因此太守權力變小了。
隋唐時期依然還有太守,此時的太守權力變得更小,最主要的是將自行招募官吏的權力廢黜,並且削奪了軍事權力。此時的太守,大體就如現在的市長一般。
在唐肅宗年間,全國改郡為州,州長官變為刺史,太守於是退出歷史舞台。
至於宋朝還稱呼某某人為太守,只是沿用古稱,顯得風雅而已。
『肆』 太守掌管什麼事務
太守類似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掌管一個地域的行政和司法權力。
『伍』 太守掌管司法嗎
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是一郡最高行政長官,太守也需要掌管司法。
『陸』 太守 太尉 太傅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1、太尉:古代中央軍事的最高官員,秦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並為「三公」。漢朝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主席。
2、太守:漢朝官名。郡的最高長官。隋朝以後改叫「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3、太師、太傅、太保:古代並稱「三師」。名義上皇帝的老師。前面加太子的,就是名義上太子的老師。都是監護與輔弼國君之官。虛銜,有實無權。
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統知府。
(6)太守管司法擴展閱讀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三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
唐代全國分二十二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柒』 請問太守、刺史、節度使各是干什麼的。
1、太守
太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歷代沿襲不變。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2、刺史
刺史,檢核問事,行監察之職。
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御史(監郡御史)。
漢初省,旋復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繼廢諸郡監察御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監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維護皇權的有力手段,對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節度使
節度使是地方軍政長官。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7)太守管司法擴展閱讀:
節度使制度形成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潰。
從高宗、武後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玄宗時期曾採用很多種辦法試圖解決。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
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雇傭兵而不可卒去。於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擴張機器無法繼續運行,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突厥之後,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
唐初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 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國,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
但進攻的步伐還沒有停止,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
『捌』 什麼叫太守
一、源起:
太守之名,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對郡守的尊稱。在西漢漢景帝年間正式將郡守改稱為「太守」,從此成為中國正式官職名稱。
二、權力演變
漢朝時期太守權力有多大?
從俸祿看,太守俸祿兩千石,與九卿同列。漢朝的三公堪比後世的宰相,九卿堪比各部部長,太守自然相當於封疆大吏。
從權力看,太守總管一郡行政、財政、司法、軍事,可謂萬般權力一把抓。最為霸氣的,是漢代的太守有權力招募直屬於自己的官員。
漢代郡縣中,郡丞、郡尉、長史,都有朝廷任命,但是,郡中的功曹、主簿,則由太守私人招募。所謂主簿,就是辦公廳主任,功曹,就是辦公廳各司局官員。
功曹、主簿不對皇帝負責,只對郡太守負責,他們稱呼太守為「本朝」「府朝」「郡朝」,就如《三國演義》中,幕僚們稱呼領導為主公一般。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因為朝廷設立了州牧,並規定凌駕於太守之上,因此太守權力變小了。
隋唐時期依然還有太守,此時的太守權力變得更小,最主要的是將自行招募官吏的權力廢黜,並且削奪了軍事權力。此時的太守,大體就如現在的市長一般。
在唐肅宗年間,全國改郡為州,州長官變為刺史,太守於是退出歷史舞台。
至於宋朝還稱呼某某人為太守,只是沿用古稱,顯得風雅而已。
三、一句話總結
總之,漢代太守,大體相當於三國的州牧、明清的總督,權力極大,地位頗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省部級大領導。
三國魏晉之後,太守權力縮小,隋唐與等於市長,權力更小。
二、五官中郎將是什麼官職?
歷史上最有名的五官中郎將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曹丕稱帝後,他將五官中郎將這個職務廢置,換言之,曹丕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五官中郎將。
那麼,五官中郎將到底是啥官職,級別有多高?
首先,西漢時期郎官乃是皇帝的侍從,一般擔任殿門宿衛,出充車騎,也就是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
那麼中郎將就是郎官總管,大體相當於後來的大內侍衛統領。
其次,西漢時期設有三中郎將,即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三位中郎將統管三班郎官,因此,這三個官職也被稱為「三署」。
在東漢年間,五官中郎將的權力有一個重大變化,不但負責皇宮殿閣宿衛,還參與征戰,協助選舉,有大臣家辦喪事,還要手持符節代表朝廷前往弔唁,可以說,又與皇帝的秘書差不多。
關於曹丕。
曹丕為何會擔任五官中郎將?
對比五官中郎將這個職務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職務權力極大,位置極為重要,誰掌握了這個職務,基本就掌握了皇帝的小命。
在曹魏集團,五官中郎將成為僅次於丞相的二號官職。
曹操讓自己兒子擔任五官中郎將,正是為了讓曹丕日後奪權做准備。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時,漢獻帝身邊的人都被換成了曹丕心腹。因此曹操一死,曹丕略一開口,漢獻帝就心驚膽戰,乖乖禪位了。
『玖』 中國古代官員的職位有哪些,分別掌管什麼職務
中國古代官員的職位因各朝代的情況,職位和掌管職務也不盡相同,舉例如下:
1、丞相
古代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2、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3、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4、軍機大臣
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
5、御史
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
6、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
『拾』 太守和刺史哪個官大
一、刺史比太守官階要大一些。
1、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2、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二、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space
二、古代官階。
1、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2、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
3、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space
4、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