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控制機制
A. 司法系統如何控制腐敗
腐敗犯罪的司法控制(或稱刑罰控制、刑事控制),主要是指國家刑事司法系統通過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等刑事訴訟活動對有關腐敗犯罪實行控制。盡管腐敗犯罪的社會控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通過司法控制腐敗犯罪仍然是我國反腐敗斗爭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司法程序揭露、證實、懲治腐敗犯罪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過司法手段控制腐敗犯罪具有社會控制所不具備的某些優勢。 一、司法控制是腐敗犯罪防治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德國著名刑法學家李斯特曾經指出:「利用法制與犯罪作斗爭要想取得成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正確認識犯罪的原因;二是正確認識國家與刑罰可能達到的效果。」從犯罪學的角度來講,盡管犯罪的產生與犯罪行為人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的聯系,但從本質上來講,犯罪終究是社會的產物。因此,要想達到犯罪控制的理想效果,不僅需要加強犯罪的司法控制,而且更需要加強犯罪的社會控制,即通過對影響犯罪生成的各種社會因素的控制,把社會生產和生活組織在盡可能帶來持續發展的有序狀態。可以說,16年黨和國家所確立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正是在深刻認識犯罪規律以及理性看待刑罰功能的基礎上,針對腐敗現象所作出的科學決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統計,16年有罪判決數與立案數的比率比16年提高了29.9個百分點。立案偵查貪污受賄十萬元以上、挪用公款百萬元以上案件255件,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13929人(其中廳局級930人、省部級以上人)。大案、要案占立案數的比例分別從16年的46.8%和6.3%上升為16年的58.3%和6.6%。 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制裁只能依賴於刑事司法程序。一方面,犯罪具有應受懲罰性的內在屬性,腐敗犯罪作為一種危害深重的權力型犯罪行為,理應受到刑事制裁。應受懲罰性是國家和社會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和主觀惡性較強的犯罪行
1/3頁
為進行否定性評價的必然結果。犯罪行為從一開始就是同刑罰聯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通過司法手段將腐敗犯罪分子繩之以法,雖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犯罪的發生,但從刑罰的功能來看,對腐敗犯罪分子進行刑事制裁,畢竟既可以起到特殊預防作用,也可以起到一般預防作用。 二、通過司法控制腐敗犯罪的優勢 從犯罪學的角度來看,社會控制的確是減少和控制腐敗犯罪的首要選擇。畢竟,犯罪是一種社會疾病,要想從根本上治理犯罪,必須從治理社會入手。而相對於其他治理手段而言,刑罰只是最後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嚴厲的成本高昂的一種治理手段。進一步而言,社會控制是治理腐敗犯罪的治本之策,而相對於社會控制而言,司法控制僅僅是治理腐敗犯罪的治標措施,即減少和控制腐敗犯罪的次要選擇。但是,腐敗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其自身的優勢。 第一,通過司法程序,可以對腐敗犯罪實現快速有效的反應。盡管社會控制可以從根本上起到控制犯罪的作用,但是,對腐敗犯罪的社會控制畢竟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社會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完全達到預期目的。而腐敗犯罪的司法控制卻不同,它是最容易得到貫徹落實的一種控制途徑,因而能夠對腐敗犯罪實現快速的反應。一方面,對腐敗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職業化、專業化較強的職能部門,如偵查機關、起訴機關、審判機關和執行機關等。這些職能部門在同腐敗犯罪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因而能夠准確、及時地揭露、證實和懲治腐敗犯罪。另一方面,對腐敗犯罪的司法控制具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因而相對於社會控制而言具有更強的控制能力。偵查機關等國家專門機構通過國家和法律所賦予的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和執行權,在懲治腐敗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第二,我國腐敗犯罪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司法控制。社會控製作為一種治本之策,其控制腐敗犯罪的功效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夠得到完全展現。而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腐敗犯罪仍然比較猖獗。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同黨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有些腐敗現象仍然突出,有的甚至還在滋生蔓延。有的地方和部門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問題還相當
2/3頁
突出。一些黨員領導幹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弄虛作假、鋪張浪費行為相當嚴重。」顯而易見,在腐敗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我國迫切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腐敗犯罪的滋生蔓延。而同社會控制相比,司法控制顯然更能滿足這種需要。 第三,通過司法程序,可以增加腐敗犯罪的成本。
B.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
西周時期
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
戰國時期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魯國則設有大司寇一職。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在縣鄉兩級,則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基層治安機構——亭。亭是秦漢時代政府的末端組織之一,遍布全國,主要設置於交通要道處,大致每十里(相當於3公里)設置一亭。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後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兼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漢朝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隋唐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宋朝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明朝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清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C. 中國司法制度的幾個問題
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機關及其他的司法性組織的性質、任務、組織體系、組織與回活動的原則以及工作制答度等方面規范的總稱。我國的司法制度包括偵查制度、檢察制度、審判制度、監獄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國家賠償制度等。
我國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嚴密的人民司法制度體系,在整個國家體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D. 社會公平正義的司法機制
1 、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落實公平正義理念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義理念體現在審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現形式首先就體現在司法程序的公正,這是當事人和公眾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是能夠通過訴訟活動直接體驗和感受到的。其次才是實體處理的公正,包括認定案件事實清楚,適用實體法律得當,裁判結果合法合理。同時,司法公正還有效率的公正和司法平等上的公正,因為「遲來的正義就是非正義」,司法活動中能夠對各類訴訟主體提供平等的司法保護和法律服務,以最小的訴訟成本,求得最大限度的公平與正義,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內涵。由此可見,落實公平正義理念,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規范的制度作保證。
2、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滿足人民群眾強烈司法願望的需要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社會利益也在不斷調整,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演變,整個社會正處在一個矛盾糾紛的凸顯期和多發期,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期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更為迫切。但因受多種因素影響,司法公正在有的地方被打了「折扣」,司法公信力不高,還不盡人意,與人民群眾的高期望形成了較大反差。如漠視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強烈願望,不能通過切實有效的司法活動,協調、平衡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使失衡的權利義務及時得到公平合理的矯正,不僅司法權威難以樹立,而且還損害黨的威信,損害國家法律的權威,甚至會使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失去信心。
3、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實現人民法院自身價值的需要
人民法院司法職能的性質決定了通過司法活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崇高目的和根本行為准則,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在司法活動中得到有效維護,失衡的權利能否得到及時救濟,也是人民群眾評價法院工作的基本標准。司法作為社會矛盾糾紛的裁決者,起著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作用,也決定了人民法院必須以公正司法為己任,擔當起捍衛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守護神」職責,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的正義價值,繼而實現人民法院的自身價值。
4、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人民法院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建設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職責所在,而要實現公正司法目標,科學、規范的制度必不可少,因為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事實也證明人民法院正是通過加強一系列制度建設,確保了絕大多數法官能夠公正司法。但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體間的利益博弈十分強勁,法官面臨的外界誘惑和不當干預機會增加,而確保法官始終如一公正司法的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需進一步加強。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確保司法的公正廉潔。 1、堅持針對性原則。建立長效機制既要有時代性和超前預見性,又要從實際出發,不好高騖遠。要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密切聯系本單位實際,把易發生問題的崗位和環節作為重點,針對不同工作崗位特點,制定相應制度加以規范,健全約束機制,明確具體內容、標准和要求,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堅持可行性原則。要從審判執行工作的實踐出發,立足法院工作實際,就審判執行、行政管理、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制定具體操作規范,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把每一項工作內容和標准具體分解、量化,讓工作人員能夠有效遵循,可以依章辦理。
3、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但創新不等於全盤否定,更不是在工作中追求獵奇,出新花樣,而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凡是對公正司法有利,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規定和做法,就要繼續堅持、完善。對跟不上新形勢、不適應新要求的做法,要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創新,從而建立起更能促進公正司法的機制。
4、堅持司法為民、便民、利民原則。公正司法的目的在於更好地實現司法為民要求,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確保司法公正的制度和機制建設也必須立足於為民、便民、利民,制定措施要切合當地實際,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能力,簡便易行。決不能顧此失彼,加大訴訟、執行成本,好心辦壞事,造成新的訴訟難、執行難。 構建完善的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一項涉及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全面考慮,結合基層法院工作的實際,要著重加強以下六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1、完善審判執行及輔助工作規程,以規范的司法行為促公正。一是建立完善的審判執行操作規程。根據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審判監督、執行工作以及審判服務工作的不同特點,制定細致、具體的操作規程,對審判執行以及輔助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科學規范,並對外公開,接受當事人和社會監督,實現審判執行及其它輔助工作的公開性、有序性,減少隨意性。二是以法院審判管理系統為依託,完善以立案庭為中心的審判流程管理和以執行局為中心的執行工作流程管理機制,對案件立案、送達、保全、審理、執行到評查歸檔的每一個實施環節進行有效監控,設定運轉時限,減少非訴訟時間浪費,保證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審判執行工作管理機制,以科學管理促公正。一是建立以審判委員會為中心的審判執行工作指導體系,明確界定審判組織之間以及分管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長、審判員之間的關系,職責許可權和工作程序。明確界定執行權實施權與執行裁判權、執行裁判權與審判權之間的關系及許可權劃分,明確分管院長、執行局長、副局長、庭長、副庭長、執行長、執行員之間的關系及職責許可權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以審判監督庭為中心的審判質量監督體系和以審判委員會辦公室為中心的審判質量評估體系,將案件質量納入日常工作管理,使質量第一觀念深入人心,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3、完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以科學、明確的責任目標促公正。一是按照司法公正的目標要求,把司法公正的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人,使每個崗位有職有責,人人身上有擔子。同時,把崗位職責、具體考核指標及工作任務,通過制度確定下來,考核對崗對事不對人,充分發揮目標引導作用。二是明確考核責任主體,及時兌現獎懲。落實考核主體,發揮政治處、審判監督庭、監察室的作用,實行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報,考核結果與被考核對象見面,並及時兌現獎懲,以發揮考核結果的規范和警示作用,有效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工作人員公正司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完善工作評價激勵機制,以激勵工作人員的職業榮譽促公正。一是完善用人激勵機制。事在人為,關健在人,要堅持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原則,按照德、能、勤、績、廉的要求使用、提拔工作人員,把那些黨性強、作風正、素質高、業務好、責任心強、群眾基礎好的工作人員選拔到中層領導崗位,樹立司法正氣。二是完善述廉評廉等工作激勵機制,對工作人員個人和單位廉潔自律、公正司法情況由政治處、監察室實行每月一考評,通過案件抽查、接訪、不定期徵求意見等形式對工作人員個人的公正司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每半年組織一次全院性公開述廉評廉活動,對工作人員個人及庭室公正司法情況進行全面考評。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該給予物質獎勵的給予物質獎勵,該申報記功的申報記功獎勵。對連續二個月考評為未位的庭室和個人,則向院長和分管院長寫出書面檢查,並在全院工作人員會上講明原因。
5、完善責任追究機制,以剛性化管理促公正。按照「目標管理、考核監督、問責到位」的思路,完善審判執行、隊伍管理、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人員的一般工作過錯、不當審判執行過錯、司法不廉潔等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監督。堅持問責到位,責任到人,使目標產生壓力,問責兌現壓力,壓力變動力,動力生責任,環環相扣,保證工作人員公正廉潔司法。
6、完善黨委、人大監督支持機制,以良好外部環境促公正。在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的同時,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機制,減少或避免外部權力的不當干預,為公正司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一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機會向黨委、人大主要領導和常委會宣傳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精神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使黨委、人大堅定支持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審判、依法公正執行的信心和決心,支持法院依法排除不當干預。二是狠抓司法能力的提高,以無可挑剔的審判執行質量取得社會信任,提高司法的公信力,避免或減少當事人及公眾合理懷疑,消除非法干預的空間。三是對於一些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的大案、疑難案件,要把握工作主動權,不等領導過問就主動向黨委、人大匯報,陳述意見、聽取指導,在共同商討、權衡利害基礎上依法處理,求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通過領導支持進一步消除外部力量對個案的不當干預動機。 審判工作呈現新的特點,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重大、疑難案件不斷攀升,群體性糾紛居高不下。依法妥善協調社會各方利益關系,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進而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不僅是新形勢給政法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給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從某種程度上說,執法者遵守法律規定,把法律適用於具體案件的過程,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法幹警一定要自覺地用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指導執法活動和司法活動,逐步從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發展的機會。
要嚴格公正執法。實踐證明,政法幹警執法能力、執法水平的高低、執法是否公平公正,不僅直接影響到政法機關、政法幹警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因此,在執法、司法過程中,要強化證據意識,客觀全面地收集、審查證據,根據查證屬實的證據認定案件事實,並在確認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法律的規定分清合法與違法、此案與彼案、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依法作出裁判或決定。同時,嚴格執法要強調文明,注意方式方法,尊重人、理解人,讓當事人和群眾心服口服,通過執法取信於民。
要牢固樹立平等保護意識,不斷改進執法方式,平等對待不同的主體。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中將平等保護的各項規定和措施落到實處,注重對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切實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力度。還要加強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防止超期羈押、超審限案件,確保減刑、假釋案件辦理工作的規范性,確保無罪的公民不受追究。
要採取多種手段化解矛盾糾紛,使對抗性矛盾得到控制,使非對抗性矛盾得到疏導和調處。加強調解體系建設,建立人民調解、治安行政調解和訴訟調解相銜接的機制,積極創新調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
認真落實和嚴格執行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的規定,特別是將當事人和社會應當知道、政法機關也可以公開的信息通過便捷的、最容易為社會公眾所知曉的方式和途徑向群眾和社會公開,繼續堅持以公開促公正。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正,要讓裁判或決定的過程變為當事人感受司法民主、客觀、公平的過程,把執法、司法過程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消除當事人和公眾對執法、司法的疑慮,以促進、彰顯執法和司法的公正。
E. 法律控制的定義是什麼
首先,法律控制是指通過法律的規范作用和強製作用來控制利益矛盾平衡的一種回行為。
第二,法律答控制利益沖突有兩個途徑:一是立法控制,通過公平立法,建立合理的利益整合制度,分配利益,保障利益和協商利益,在宏觀上防範利益沖突的發生;二是司法控制,通過公正司法,建立合法利益的救濟機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包容法外利益,在微觀上解決具體的利益沖突。
F. 急急~~~請教下各位高手:有誰知道「司法控制」是什麼意思嗎
司法控制
是指國家刑事司法系統通過懲罰犯罪與改造罪犯對犯罪實行控制。
G. 偵查權的司法控制
立足於偵查程序是一種行政調查程序,可以對其在整個刑事程序中的定位進行合理調整,改善偵查模式。 整個刑事程序是一個由行政權和司法權相繼支撐的完整過程,其中偵查程序是集中體現了行政權的階段,審判程序是集中體現了司法權的階段。但是,在偵查程序中,並不完全排斥司法權的作用。相反,在認識到偵查權的行政性質的前提下,才可能更加名正言順地運用司法權力進行制約。
在偵查程序中,行政性的偵查權雖然是佔主要地位的國家權力,但由於司法最終權的設置,偵查權的運行應該主動適應司法的要求。同時,司法權也應介入到偵查程序中,對偵查權進行約束。
改善偵查模式的時候,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突出存在的問題:一是偵查手段的不節制;二是法外手段的存在和缺乏制裁。這些問題產生了設立司法審查機制的要求。對於前一種情形,應當用事前審查(在我國現行制度中,包含於偵查監督之中)加以約束;對於後一種情形,則需用事後審查(在中國可考慮通過行政訴訟)進行處置。
事前的司法審查,是要在偵查機關實施限制公民重要基本權利的措施之前,引入司法的形式作出決定,不應由偵查機關依行政權單獨決定。當然,一切偵查行為都會限制或干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只不過存在著方式上的隱或顯、力度上的強與弱之分而已。警察在適當的范圍內以行政的快速和高效行事是符合社會利益的,而這種行政權力過多、過重地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不符合社會利益的。平衡的方法是劃分強行性偵查與任意性偵查。強行性偵查的范圍至少應包括逮捕、羈押、搜查這些嚴厲的偵查措施。他們的採用必須申請裁判權主體進行司法審查,由其作出決定。審查的主體一般應為法官。警察自己只能決定任意性偵查措施的採用。
事後的司法審查則對一切非法的偵查行為設立救濟渠道。進行事後審查的依據是承認偵查行為的行政性,不享有訴訟豁免權。對於偵查中國家行政權力對個人利益造成的一切損害,公民均可以尋求司法救濟。這是由司法最終權所必然決定的。沒有這種審查機制,偵查中的法外手段就會不斷滋生、創造出來。事前的司法審查只能對法定的強行性偵查措施的採用方式進行監督,但無法禁止法外的偵查手段的蔓延,也無法對任意性偵查措施進行規范。因此,不賦予偵查行為以可訴性,就會失掉司法權對行政權的普遍約束,使整個社會面對失控的警察權力而束手無策。
H. 公務員所負責的公共事務
公共管理即公共事業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能從事公共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現代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具有適應辦公自動化,應用管理信息系統所必須的定量分析和應用計算機的技能;
3.具有進行質量管理、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進行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和寫作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公共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公共關系、公共財務、管理定量分析、應用統計、管理信息系統、行政管理學、行政法、領導科學、公共政策分析、組織行為學、高等數學、會計學、市場營銷學、財政學、行政法學、公共倫理學、管理文秘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企事業單位實習等,一般安排6周~8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
相近專業: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就業方向: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共服務系統的辦公和管理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教育學或管理學學士。
1、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與公共責任是何關系?其基本性質、特徵和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指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承擔和履行的職責。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一種公共責任,或者說是公共責任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表現,公共性以及以這一公共性為基礎的效率標準是其最基本的特徵。從以公眾對政府的希望和要求來認識並劃分行政責任的觀點角度看,其內涵包括回應、彈性、勝任能力、依據正當的法律程序行為並負責、廉潔。
2、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即指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使得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真正承擔起應擔承擔的責任。公共部門的責任機制,核心就是監督和制約,因而還在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唯一主體的發展階段時,人們就對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責任機制進行了研究,而隨著公共事業的發展和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范疇的形成,目前一般從正式與非正式、內部和外部兩個相互聯系的途徑或方面出發,來對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進行構建。
3、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行政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公共組織自身的責任機制、行政監督檢查、行政監察、審計、行政復議
4、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立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立法機構對公共事業產品生產和提供責任法律的確立和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控制
5、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司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主要有行政訴訟機制和行政賠償機制
6、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公民參與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有公開聽證、民意調查、資訊委員會、利益群體等基本方式
7、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倫理?什麼是政府組織倫理和非政府組織倫理?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作為特定的社會化角色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
政府組織倫理通常也稱為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政府組織倫理或者以政府組織系統為主體,或者以政府組織為主體,是針對政府組織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政府組織行為准則和規范系統。
非政府組織倫理是指非政府組織在從事其組織活動,即公共事務或與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活動時,所應遵守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范。
8、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內容構成是什麼?
第一、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意識(包含倫理准則意識、倫理責任意識和倫理目標意識)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實踐倫理
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維護公共服務活動正常運行所需的倫理規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會權威機構設計、制定和推廣的;二是指對於政府倡導的這些公共服務活動中的倫理規范,除了用社會輿論、自我評價等軟約束手段支持外,還要為其設定政策優化的硬約束手段,使這些倫理規范真正成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公共服務中的普遍化行為方式。
9、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基本內涵有哪些?
第一、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眾為本提供服務
第三、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
第四、勇於承擔公共責任
第五、高尚的敬業精神
10、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在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中有什麼作用?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有著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和選擇作用
11、如何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建設?
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建設的途徑是道德建設驅動自律和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A、道德建設驅動自律
即:通過提高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道德修養,使其能夠超越一切外在監督和制約,以事業心、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為基礎,自覺地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
B、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即: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來推動公共事業管理者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逐步達到自律。
這一機制實際上是將倫理建設與公共事業管理結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的責任履行機制
第三、行為守則
第四、公民參與
I. 司法實施機制有哪些意義
司法實施機來制的意義和源作用在於:其一,它通過嚴厲懲治公務員的道德敗壞行為,使其為之付出極高的代價,打擊不道德行為主體,從而控制類似行為的發生頻度和廣度。其二,它通過嚴厲懲治公務員的嚴重不道德行為,為維系公務員職業道德的若干禁止性規定,發揮強有力的制約作用,並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其三,它還具有整體禁戒、威懾作用,具有特定的導向作用和風氣影響作用。
黨政實施機制和司法實施機制都能夠對公務員職業道德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起禁止、警戒和勸阻的作用。
J. 司法控制的意思
司法控制,是指國家刑事司法系統通過懲罰犯罪與改造罪犯對犯罪實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