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認知的特徵是

司法認知的特徵是

發布時間: 2022-06-01 16:23:26

❶ 法律是用特指司法活動它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法律用特指的司法活動,它的特點是法律是國家的,法律是維護國家的廣大人民群眾的都行行為的一種法。

❷ 法律事實的法律特徵

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後果的事實,並非都經過了法官的認定,如買賣合同的簽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依法進行婚姻登記後在當事人之間便產生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交通事故發生後肇事方主動救治病人、支付醫療費用等種種權利義務的演變並未經過訴訟途徑,這是因為法律的實現大多是靠當事人的自覺遵守,不論這種遵守是哈特所說的「內在觀點」抑或「外在觀點」。 當法律事實是法官依法認定的事實的時候,特指的是糾紛產生後,當事人就事實的法律後果、法律意義的認識產生分歧並訴諸法院時,交由法官(個別情況下是仲裁機關) 依據法定程序認定的事實。這種認定不外乎是關於事實的有無、多少、和規范的聯系程度、與後果的因果聯系、應當承擔的責任等最終進行的權威性法律評價。這里說法律事實是法官依法認定的事實,是從終極性的角度來說的。參與事實認定過程的參加人除了法官以外,還包括當事雙方或多方,以及證人、事實的鑒定人、土地房產等資產的價值評估方,刑事案件中還包括偵查機關等,如此諸多的當事人無一不在參與著法律事實的「建構」。但是,諸多的事實資料最後卻交由法官依法進行「剪裁」(普通法法系交由陪審團裁定) ,由法官享有法律事實認定的獨斷性權利,從而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作出法律評價與確認。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事實大多是經過證據證明的事實。對於法官來講,有些事實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由於缺乏證據的支持,法院就不會採信。所以,證據是法官認定法律事實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官最後認定事實卻並非都靠證據,這是因為,作為法官用以定案的事實,有些並無證據依據,但法官之所以採信,是由於它符合證據法的原理。法官認定事實除了主要依據證據外,還可以依法採用以下非證據方式來認定事實:司法認知的事實、自認的事實、事實推定。 事實雖然該身是客觀的,但是,完全地復原客觀事實連理論上的可能都不存在,因為永遠也沒有辦法衡量法官認定的事實是否就是「客觀事實」,任何事實的認定都離不開主體的參與,所以事實認定的過程必然是一種客觀見之於主觀的過程,是一種歷史上的事實與當下的主體「視域融合」的結果。任何法律事實都不能離開主體的認識而存在。

❸ 司法認知的簡介

司法認知制度的確立意味著裁判依據確定除證明與辯論方式外,還包括省去證明與辯論的裁判者的直接認知方式。司法認知是裁判者的職權行為,表現為裁判者對裁判依據確定的必要干預,其基本目的在於提高訴訟效率。在實際效果上,司法認知可以減輕當事人不必要的訴訟證明與辯論負擔,也可合理劃分訴訟中裁判者職權與當事人證明與辯論權利、義務的分工。

❹ 自考律師專業名詞解釋和簡答題

http://5ilaw.zikao.com.cn/forumdisplay.php?fid=118&sid=NRS6US
因為試題太多,所以無法復制到這上面來,兄弟你自己上這個網站,自己再搜索你要的專業名稱試題就出來了。

證據法學主觀題(北大燕園版)

簡答題:
1、法定證據制度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1) 法定證據制度,是指法律預先規定了各種證據的資格和證明力的規則,法官必須據此作出裁判的一種證據法律制度。
(2) 特徵:(書上稱為「主要內容」)
① 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及證據的收集和判斷,均由法律預先明確規定,法官不得自由裁量;
② 證據的形式化和等級性。證據被根據其表現形式劃分為完全證據和不完全證據。證據的等級性常常體現為根據證據者的社會地位等級確定其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
③ 刑訊拷問是獲取證據的合法方式;
④ 對最終的事實認定,尤其是對罪責的認定和刑罰的宣告規定了嚴格的證據要件。

2、民事、行政、刑事訴訟中證明的差異是什麼?
(1) 承擔證明責任的主體不同。刑事訴訟中的證明主體一般為提起控訴的一方;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由原、被告分擔;
(2) 證明標准不同。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最高,民事訴訟證明標准最低,行政訴訟證明標准則居中。

3、我國民事訴訟中,實行證明責任倒置的情形有哪些?
(1) 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2) 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5)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6) 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7) 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8) 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4、簡述物證的概念和特徵。
物證是指以自己的屬性、特徵或者存在狀況證明案件事實的實物或者痕跡等。
(1) 物證是以實體物的屬性、特徵或存在狀況證明案件事實;
(2) 物證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 物證往往只能對案件事實起間接證明作用。

5、簡述司法認知的概念和特徵。
(1) 司法認知是指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直接確認特定事實的真實性,及時平息沒有命題根據的爭議,從而提高訴訟效率的一種事實認定方法;
(2) 特徵:①司法認知的主體限於法院;②司法認知的客體是特定的事實;③司法認知是一種簡便的事實認定方法;④司法認知減輕了一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

6、簡述視聽資料的概念和特徵。
(1) 視聽資料是指以錄音或錄像資料儲存的音像信息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2) 特徵:①動態直觀性;②高度科技性;③高度准確性。
7、簡述質證的方法。
(1) 一證一質。即對單個證據材料的證據資料和證明力逐一質證;
(2) 分類質證,即按照訴訟請求、指控的犯罪事實的不同要件事實,對證據材料進行歸類,然後逐類質證;
(3) 綜合質證。即總結全案事實爭議,明確焦點,進行質證。

8、簡述書證的概念和特徵。
(1)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案等記載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2) 特徵:
① 書證是以材料所記載的內容來證明待證事實;
② 書證具有明確的思想內容,能夠被人理解;
③ 書證在形式上相對固定,穩定性較強,一般不受時間的影響,易於長期保存。

9、簡述證據的分類。
(1) 按照證據與當事人證明責任的關系,可以分為本證與反證;
(2) 按照證據的來源,可以分為原始證據和派生證據;
(3) 按照單個證據與主要證明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4) 根據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10、簡述最佳證據規則在我國法律中的體現。
(1) 舉證。當事人原則上應當提供原物或者原件,但在如下情形下可以提交復製品:
① 提交書證原件確有困難,並且復製品經過核對無誤;提供有關部門保存的書證的復製件,必須註明出處,並且經該部門核對無誤後加蓋其印章;
② 提供原物確有困難,可以提供經核對無誤的復製品,或者照片、錄像等證據;
③ 在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交數據資料或者視聽資料原始載體的復製品。
(2) 質證。原物原件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但是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或者確有困難並且經法庭許可,可以出示復製件或復製品;
(3) 認證。在有同等證明力的情況下,原件、原物的證明力優於復製件、復製品。

11、證明責任的概念及在我國三大訴訟法中的具體規定。
(1) 證明責任包括雙重含義: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前者是指公訴人或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案件實體事實,有責任提出證據進行證明。後者是指在案件審理終結時,案件實體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狀態時,提出或主張該事實的公訴人或當事人所承擔的不利訴訟結果。
(2)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事實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行政訴訟法規定,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檢查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

12、簡述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的區別。
(1) 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所賴以產生的法律根據不同;行為責任是訴訟法上的要求,結果責任是實體法上的要求;
(2) 在訴訟過程中,能否發生責任轉移的現象有所不同;結果責任來自預定的分配標准和原則,不會轉移;行為責任則來自現實的訴訟狀態和過程;
(3) 兩種責任存在的時間有所不同;行為責任表現為提供證據的實際行為,具體而直觀;結果責任表現為承擔敗訴後果的風險,抽象而潛在;
(4) 能否由律師和法院協助履行不同;行為責任允許律師和法院協助履行,而結果責任則不允許。

13、簡述鑒定人的權利義務。
(1) 鑒定人的權利:
① 有權了解與鑒定有關的材料;
② 合法拒絕鑒定的權利;
③ 鑒定人發表獨立見解的權利;
④ 有獲得必要的勞務報酬和費用補償的權利;
⑤ 有權請求司法保護。
(2) 鑒定人的義務:
① 在規定或約定的期限內客觀、科學、公正地做出鑒定結論;
② 依法主動迴避;
③ 鑒定人按時出庭接受詢問;
④ 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⑤ 合理使用並妥善保管鑒定的材料;
⑥ 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14、簡述傳聞證據的概念和特徵。
(1) 傳聞證據,是指出庭作證的證人以外的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陳述,而在法庭之內作為證據來證明該證據所涉及的事實的真實性。
(2) 其特徵主要有:
① 提供傳聞證據的主體是證人,在英美法系中,證人是指一切了解案情的人,包括證人、鑒定人、受害人、當事人和執法人員;
② 傳聞證據的表現方式多樣。既可以是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也可以是手勢或其他表達方式,例如表情、姿態等;
③ 傳聞證據是他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而由出庭作證的證人向法庭轉述;
④ 傳聞證據是作為證據來證明其本身所涉及事實的真實性。

15、簡述證明對象的概念及特徵。
(1) 證明對象,是指由實體法律規范所確定的、對訴辨請求產生法律意義的、應當由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
(2) 特徵:
① 證明對象是與公訴人和當事人的訴辨請求相聯系的概念;
② 證明對象與證明責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③ 證明對象是與實體法律規范相聯系的概念;
④ 證明對象是指有必要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

16、在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其理由是什麼?
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由被告承擔,即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其原因主要在於:
(1) 行政訴訟中所針對的訴訟標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該具體行政行為是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作出來的;
(2) 被告相對於原告而言,有更優越、更現實、更充分的舉證條件,讓被告負責舉證不會與公正、公平原則相沖突;
(3) 讓被告負證明責任,還有立法政策上的理由和行政導向方面的意義。

17、簡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概念和特徵。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就與案件有關的事實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供述、辯解和陳述,即通常所說的口供。
(2) 特徵是:①證明案件的直接性;②口供內容的不穩定性;③口供內容的復雜性。
18、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對我國的啟示是什麼?
(1) 訴訟職能劃分是傳聞證據規則產生的前提;
(2) 對抗式審判制度是傳聞證據規則得以確立、豐富和發展的動力;
(3) 傳聞證據本身的缺陷是傳聞證據規則產生的直接原因;
(4) 直接言詞原則是傳聞證據規則的核心思想。

19、收集視聽資料應當注意的事項。
(1) 依照合法程序進行,不得侵害有關人員的合法權益;
(2) 應當要求被收集人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若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則可以提供復製品,調查人員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其來源的製作經過;
(3) 妥善保存收集的視聽資料,防止磁化或被刪改;對於有關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資料,應當注意保密;對於淫穢視聽資料要妥善封存。

20、簡述證人證言的概念和特徵。
(1) 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司法機關陳述的與案件情況有關的內容。
(2) 其特徵為:
① 證人證言是由知曉有關案件情況的自然人所作的陳述;
② 證人證言是證人就案件有關情況向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所做的陳述;
③ 證人證言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

21、簡述調查收集證據(概念和特徵)。
(1) 調查收集證據,是指證明主體及法院依法調取證據材料的活動;
(2) 主體分兩類:一類是公安司法機關;另一類是當事人和律師;
(3) 客體是指證據材料,即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
(4) 目的是證明特定的案件事實。

22、我國司法認知的范圍是什麼?
(1) 眾所周知的事實;
(2) 自然科學定律;
(3) 國家機關公報的事實;
(4) 生效裁判、公證文書確認的事實和其他依法證明的事實;
(5) 當事人承認(或自認)的事實;
(6) 其他明顯的、當事人不能提出合理爭議的事實。

23、簡述訴訟證據的基本特徵。(基本屬性)
(1) 客觀性,是指證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 關聯性,是指訴訟證據必須與待證的案件真實有內在的聯系;
(3) 合法性,是指訴訟證據應當依法定程序取得並符合法律的要求。

24、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是什麼?
(1) 行政機關具有法定職權的事實;
(2) 行政機關不履行職責的事實;
(3) 行政機關採取具體行政行為的要件事實;
(4) 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實;
(5) 規范性文件。

25、簡述物證的意義。
(1) 物證是查明案件事實的有效手段;
(2) 物證是檢驗、鑒別其他證據真實性的客觀依據;
(3) 物證是促使當事人如實陳述案情的有力根據;
(4) 物證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工具。

26、簡述書證的意義。
(1) 書證是在各種訴訟活動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證據之一;
(2) 書證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往往能直接證明有關的案件事實;
(3) 書證是審查其他證據是否真實、可靠的重要依據。

27、簡述推定的概念和特徵。
(1) 推定,是指事實裁判者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經驗法則,從已知事實推斷未知事實之存在,並允許當事人舉證推翻的證明規則;
(2) 特徵:
① 在性質上,推定本身並非證據,而是一種法律所規定或認可的事實認定方法;或者說,推定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自身適用法則的事實認定方法;
② 在適用上,推定表現為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
③ 在結果上,運用推定所認定的事實是一種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事實。

28、如何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查判斷?
(1) 證人是否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2) 證人感知案件事實時的客觀環境和條件;
(3) 證人的感知力、記憶力和表述力;
(4) 證人作證的場所、環境及其是否受到外界干擾;
(5) 證言的內容;審查證言內容應著重分析其有無矛盾、可疑之處和與案件有無關聯;
(6) 是否與其他證據協調一致。

29、簡述審查判斷證據的步驟。
(1) 確定證明對象,即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實;
(2) 確定證明標准,即查明案件事實應當達到的程度;
(3) 審查現有證據材料,確定定案證據;
(4) 全案綜合審查判斷。

30、簡述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注意的問題。
(1) 除對質外,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個別進行;
(2) 訊問人員不得少於二人;
(3) 拘捕後必須在24小時內進行訊問;
(4) 訊問聾啞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且將這種情況記明筆錄;
(5) 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6) 認真聽取、正確對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實事求是的辯解也是重要的證據;
(7) 正確對待「如實回答」與「拒絕回答」問題;
(8) 正確對待、慎重使用書面供詞;
(9) 不得以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論述題:
1、試論證據法學的學科特點。
(1) 證據法學是一門具有高度專門性的法學學科,其專門性主要體現為訴訟證據和訴訟證明的法理、制度和適用構成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
(2) 證據法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應用性的法學學科,其應用性主要體現為證據法學的發展來源於訴訟證明實踐,並且為有關訴訟證明和證據的立法和適用提供參考性和指導性意見。

2、試論審查判斷證據的內容。
(1) 動機。是指提供證據的意圖。審判人員應當考慮提供證據人與本案是否存在利害關系、是否誠實等因素;
(2) 當事人或者證人本身的情況。審判人員應當審查他們是否因生理、心理、認識或者表達上的原因,提供了不實的陳述;
(3) 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客觀環境包括距離、光線、天氣、地形、溫度、濕度等等,它們直接影響發現證據的效果;
(4) 調查收集證據的方法。不正確、不合法或者不科學的方法,直接影響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5) 證據的特性。在審查判斷證據時,審判人員應當根據各種證據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審查;
(6) 證據能力。是指證據材料成為定案根據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合法性、關聯性、客觀性等;
(7) 證明力。審判人員應當在明確證據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其證明力。

3、試述調查收集證據的方法有哪些?
(1) 詢問。是指公安司法機關或者律師要求當事人、證人或者鑒定人陳述自己了解的案情或者有關鑒定情況;
(2) 訊問。是指公安司法機關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實交代案情;
(3) 辨認。是指執法機關要求當事人或者證人在若干類似的物品、場所或者人中,挑選出自己曾經所見所聞者;
(4) 勘驗。是指公安司法人員親臨現場,發現和提取證據的專門活動;
(5) 檢查。是指公安司法機關依法對與案件有關的人身進行檢驗的專門活動;
(6) 搜查。是指公安司法機關依職權對與案件有關的場所或者人身進行強制性的尋查、尋找和提取證據材料的專門活動;
(7) 鑒定。是指專門的機構或者人員利用其專業技術知識和科學技術設備,對有關的專門問題進行檢測,並作出鑒定結論的活動;
(8) 偵查實驗。是指公安機關模擬再現犯罪現場、犯罪過程或者案件發生過程的專門活動。

4、試論證人證言與被害人陳述的區別。
(1) 主體不同。被害人陳述是合法權益受犯罪直接侵害的人,將其受犯罪侵害的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提供的;證人證言則是合法權益沒有受犯罪直接侵害的案外人,將其所感知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提供的;被害人陳述可由自然人作出,也可以由法人作出;而證人證言只能由自然人作出;
(2) 故意出假證的法律後果不同。被害人如果捏造事實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則構成《刑法》規定的誣告陷害罪;而證人在刑事訴訟中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意圖陷害他人或隱匿罪證的,則構成《刑法》規定的偽證罪;
(3) 能否轉換不同。被害人陳述的性質決定其是不能轉換的;證人證言則有些可從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陳述演化而來。

5、試論如何審查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1) 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
(2) 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3) 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口供的動機;
(4) 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與其他證據有無矛盾。

6、如何審查判斷鑒定結論?
(1) 對鑒定主體進行審查;
① 審查鑒定主體是否具備法定的資格;
② 對鑒定主體的鑒定能力進行審查;
③ 對鑒定主體是否具備迴避的情形進行審查;
④ 審查鑒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響。
(2) 對鑒定過程進行審查;
① 審查檢材、樣本或其他鑒定材料來源是否符合鑒定條件,是不是真實可靠,與案件聯系的緊密程度,能否作為有關鑒定結論的基礎等;
② 審查鑒定技術設備、手段是否科學先進,是否符合鑒定的要求;
③ 審查鑒定程序是否符合有關法定程序或者行業慣例。
(3) 審查鑒定書的內容;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① 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
② 委託鑒定的材料;
③ 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④ 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⑤ 明確的鑒定結論;
⑥ 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⑦ 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4) 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審查鑒定結論的論據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論據與結論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5) 判斷鑒定結論的證明力。
① 對於人民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當事人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可以認定其證明力;對於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如果對方當事人沒有足夠的證據反駁,應當承認其效力;
② 一般情況下鑒定結論的證明力一般大於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③ 不能以鑒定機構的等級來給鑒定結論的證明力劃分等級。

7、試論刑訊逼供的原因和危害。
(1) 刑訊逼供的原因是:
① 封建社會證據制度的影響;
② 特權思想作怪;
③ 有罪推定意識的影響;
④ 不願做深入細致艱苦的調查研究工作;
⑤ 處罰偏輕,打擊不力;
⑥ 辦案有指標,限期破案壓力大。
(2) 刑訊逼供的危害為:
① 侵犯了公民的人權;
② 損害公安司法機關的執法形象;
③ 容易釀成錯案;
④ 容易造成積案、疑案。

補充主觀題
1、 司法認知應當遵循的程序規則有哪些?
(1) 採取司法認知之前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
(2) 採取司法認知時應當為不利一方當事人提供反駁的機會;
(3) 人民法院依職權或者應申請採取司法認知;
(4) 司法認知應當採取裁定的方式。

2、 當事人自認的構成要件和撤銷。
(1) 構成要件:
① 自認必須在訴訟中向本案審判人員做出;
② 自認的對象限於對自認當事人不利的事實;
③ 自認必須是自認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④ 自認的事實必須在當事人自由處分的范圍內。
(2) 撤銷:(民事和行政)
①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
② 當事人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

3、 簡述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的聯系。
(1) 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均是證明責任概念內涵的組成部分,它們在證明責任的外化過程中相繼呈現出來;
(2) 在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相互之間,結果責任是根本的和本質的責任;
(3) 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相互之間可能影響各自內容的設定。

4、 簡述被害人陳述審查判斷的方法及應當注意的問題。
(1) 審查被害人陳述的收集程序;
(2) 要查明被害人陳述的內容是被害人親身感知的,還是由他人轉告,或是自己想像、推測的;
(3) 對被害人陳述進行情理審查判斷;
(4) 注意審查被害人陳述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系;
(5) 審查被害人的作證能力與品格。
(6) 審查被害人陳述與其他證據有無矛盾。

5、 什麼是質證?它有哪些法律效果?
質證是指審判人員主持下,公訴人、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按照法定程序,針對證據材料的證據資格和證明力,進行展示、說明、質疑和反駁的證明行為。
法律效果為:
① 質證是法官認定證據的前置程序;只有經過依法質證的證據材料,才可以進入認證程序;
② 當事人參與權的保障;質證是當事人程序參與權的組成部分,審判人員應當提供質證的便利;
③ 違法的後果;未經質證或者違反質證程序規定採納證據的,構成違反法定程序。

6、 書證的審查判斷應注意哪些問題?
(1) 審查書證與待證事實有無相互關聯;
(2) 審查書證的製作人,確認該製作人是否有製作該種書證的資格;
(3) 審查製作書證的手續是否完備;
(4) 審查製作書證時的程序是否合法;
(5) 審查書證有無被偽造、變造;
(6) 審查書證的收集是否合法。

7、 簡述證據法與憲法的關系。
(1) 證據法律制度的目的服從憲法的目的,或者是在憲法的目的框架內確立證據法律制度的目的;
(2) 現代憲法充分肯定公民的法主體地位,這就要求在證據法中必須肯定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
(3) 證據法律制度應將憲法有關原則具體化。

8、 簡述筆錄的製作要求。
(1) 必須由法定的製作主體予以製作;製作主體是公安司法人員、國家行政機關人員;
(2) 應當到場的人員必須到場;參與人主要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當事人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的代表等;
(3) 筆錄的製作應當客觀、全面、及時;
(4) 筆錄的製作可輔以視聽技術,但文字記錄不可忽略;
(5) 訴訟筆錄必須由主持勘驗、檢查和行政活動的人、記錄人、見證人等有關人員簽字或者蓋章;
(6) 筆錄使用的語言要規范、字跡要清楚、准確。

9、 簡述鑒定結論與證人證言的區別。
(1) 證人證言是證人就感知的案件事實向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證人具有特定性,不可更換,亦不存在迴避問題,也不需要專門知識;
(2) 鑒定結論是對專門問題的鑒定後得出的判斷性鑒定意見。鑒定人沒有被特定化,可以更換,亦應迴避,必須具有專門知識。

10、試述證人的權利。
(1) 有權要求司法機關或執法機關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2)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證言的權利;
(3) 對司法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侮辱其人格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4) 經濟上得到補償的權利;
(5) 弱勢證人享有特殊保護的權利。

11、證明的意義。
(1) 證明是判斷案件事實的重要方法;
(2) 證明是當事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方法;
(3) 證明為法官准確適用法律提供事實基礎;
(4) 證明是訴訟程序的核心;
(5) 證明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關鍵和基石。

12、訴訟證明的特點。
(1) 證明的主體是具有訴訟主體資格的公訴機關和當事人;
(2) 證明的相對人是具有審判許可權的司法者;
(3) 證明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審理案件的法官,追求有利的訴訟後果;
(4) 證明的手段限於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
(5) 證明的活動具有規范性;
(6) 證明的過程具有對抗性。

13、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是什麼?
(1) 構成犯罪的要件事實;
(2) 作為罪行輕重各種量刑情節的事實;
(3) 排除行為的違法性、可罰性和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

14、推定的意義。
(1) 推定是一種便捷的事實認定辦法;
(2) 推定具有合理分配舉證責任的法律功能;

15、簡述證明力大小的規則。
(1) 公文書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2) 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3) 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4) 沒有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的證明力一般大於有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
(5) 由法定主體按照法定程序製作的證據證明力優於其他同類證據;
(6) 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不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7) 多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孤證。

❺ 三大訴訟發證明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

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

2,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

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是三大訴訟共同的證據種類。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

需指出,刑事訴訟法將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分解為「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兩項。

3,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

對證明標准,我國三大訴訟法採取的術語不同。《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

《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事實清楚」,與刑事訴訟法相比,少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是「證據確鑿」,與刑事訴訟法相比,不僅沒有「事實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沒有「證據充分」的要求。

4,證明對象不同。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

5,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

由於證明程序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訴訟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訴訟程序的不同決定了相應的證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如訊問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是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收集證據等。

二,聯系:

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域的綜合概念。

因為,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徵。

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採用邏輯椎理。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

❻ 求2013電大證據學 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證據學作業 一
一、名詞解釋
1、證據力:又稱證據能力、證據的適格性,是指證據材料進入訴訟,作為定案根據的資格和條件,特別是法律所規定的程序條件和合法形式。 2、證明力:是指在許可機關或其他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中,許可證持有人可持許可證來證明自己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證據法學中的證據的證明力,是指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能力。 3、自由心證制度:是指「證據之證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聽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證是以證據的存在為前提,而不是以單純的「自由」心證而認定事實。 4、神示證據制度:也稱神明裁判或神證,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請神靈幫助裁斷案情,並且用一定方式把神靈的旨意表現出來,根據神意的啟示來判斷訴訟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種證據制度。 5、直接言詞制度:也稱口證原則,是指法官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及其它訴訟參與人的當庭口頭陳述和法庭辯論,從而形成案件事實真實性的內心確認,並據以對案件作出裁判。 二、簡答題 1、簡述當事人主義的特點:
(1)訴訟「當事人化」。訴訟活動都由當事人來發動、推動和主導。(2)程序公正。第二,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更強調程序公正的價值。(3)當事人有主動權。當事人主義給予當事人極大的權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訴訟過程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
2、簡述法定證據制度的特點:1、刑訊逼供是法定證據制度的基本證明方法,是獲取證據的合法方式。2、 法定證據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專斷也具有相當的合理意義。3、 法定證據制度具有等級性的特點。4、法定證據制度具有形式主義的特點,法律預先規定了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和判斷規則。
3、簡述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內容及例外:(1)對事實問題的裁判必須依靠證據。2)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是具有證據資格的證據。3)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是經過法庭調查和質證的證據。民事訴訟中具體證明對象的多數內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證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證據證明的必要性,從而削弱了證據裁判原則對事實認定的決定性作用。而這些恰恰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在民事訴訟中適用的例外。
4、簡述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主要存在的證明規則:(1) 相關性規則;(2) 傳聞證據規則; (3) 任意性自白規則;(4)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5) 最佳證據規則;(6) 證人的特權規則;(7) 交叉詢問規則;(8) 補強證據規則;(9) 推定;(10) 司法認知。
三、論述題
法定證據制度是封建社會的主要證據制度,與奴隸社會的神示證據制度相比,是審判經驗的總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進步性。 然而法定證據制度歸根到底是一種唯心主義證據制度,機械而脫離實際。特別是法定證據制度把口供視為證據之王,造成了刑訊逼供泛濫,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強烈的批判。 (一)法定證據制度的概念 所謂法定證據制度,又稱為形式證據制度,是法律根據證據的不同形式,預先規定了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和評斷標准,法官必須據此作出判決的一種證據制度. (二)法定證據制度的內容(基本規則): 法律預先規定了證據的形式,根據證據的形式規定了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和判斷證據的規則. 第一,被告人的口供(自白) 第二,證人證言 1.有了完整的證明就必須做出判決,沒有完整的證明就不能做出判決. 2,最好的完整證明是兩個可靠的證人,其證言內容的統一是認定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結論性證明. 3,無論多麼可靠,一個證人證言只能構成1/2的證明,而且其本身永遠不足以作為判決的依據 4,如果除證人證言外還有一個1/2的證明,那就足以作為判決的依據. 5,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個人信譽有瑕疵的證人證言是1/4的證明,而受到對方有效質疑的證據的證明力減半. 6.任何兩個1/2的證明相加都可以構成完整的證明;任何兩個1/4的證明或者四個1/8的證明相加都可以構成半個證明. 第三,書證 (三)法定證據制度產生的歷史條件 1.法定證據制度的出現是人類文化科學的發展對司法經驗總結的結果,法定證據制度與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聯系在一起,是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產物. 2,等級制度是法定證據制度產生的社會原因. 3,崇拜權威的思潮是法定證據制度產生的文化原因. (四)對法定證據制度的評價 作為司法證明的基本模式之一,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作為一種極端的法定證明模式,其缺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優點: (1)這種證明模式有助於提高司法裁決得規范性 (2)這種證明模式有助於提高司法裁決的可預見性 因為訴訟中的規則是具體明確的,人們知曉的,所以人們能事前預見到結果. (3)這種證明模式有助於提高司法裁決的權威性 2.缺點: (1)這種證據制度在運用證據問題上過於死板,缺少靈活性. (2)這種證據制度容易導致刑訊逼供的泛濫.
證據學作業 二
一、名詞解釋 1、訴訟證據是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並審查核實,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根據。 2、物證:是指據以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 3、自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對不利於已的案件事實的承認,可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 4、證據保全是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執法機關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依照職權主動採取一定措施加以固定的調查取證措施。 5、反證:是指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不存在的證據。
二、簡答題 1、簡述正確認識證據的客觀性在實踐中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1) 辦案人員不能把個人主觀的判斷,或人們的想像、假設、推理、臆斷、虛構等等作為定案的證據適用;(2) 在查辦經濟犯罪案件中,不能把算大帳,即某人或某單位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加減得出的差數,就作為證據使用,應為算大帳還不真正具備客觀性;(3) 按照客觀性的要求,證據必須要有正確的來源,對於沒有正確來源的,由於無法進行查證,不 具備客觀真實性,當然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2、簡述證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1)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並有作證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證人;(2)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3) 證人只能是當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況的人;(4) 由於證人是以知道案件情況為特徵的,具有不可代替性,因而絕額定了證人在刑事訴訟中佔有優先地位; (5) 證人只能是公民個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不具有證人資格;(6) 刑事訴訟中的見證人,應視為特殊的證人。
3、簡述證據的分類有哪些? 證據的分類,是指在理論研究上將(刑事)證據按照不同的標准劃分為不同種類。根據證據的來源,可以把證據分為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三、論述題: 論述證據在訴訟中的意義是什麼?(1)證據是公安司法機關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和審理,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確認定事實的依據,是司法人員查明和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2)在刑事訴訟中證據是揭露犯罪、證實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使犯罪分子認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3)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時,證據是解決發生爭議的案件事實的基礎;
四、案例分析題
(1)該衛生防疫站沒有出具決定書,人民法院應否受理該個體餐館的起訴? 該防疫站已經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沒有出具決定書只是程序上的問題,行政相對人可以向法院起訴。 (2)該衛生防疫站收集證據的行為是否合法?為什麼? 不合法。《行政訴訟法》33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證據學作業 三 一、名詞解釋 1、舉證時限,是指法律規定或法院、仲裁委員會指定的當事人能夠有效舉證的期限。舉證時限是一種限制當事人申訴與訴訟的行為。 2、證明:指訴訟主體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標准,運用已知的證據和事實來認定案件事活動。有時又稱為「司法證明」。 3、證明對象:是證明活動中需要證明的事實,又稱待證事實或者要證事實。 4.證明責任:是指司法機關或者當事人收集或者提供證據證明主張的案件事實成立或者有利於自己的主張的責任,否則,將承擔其主張不能成立的危險。 5、證據開示制度:是指訴訟當事人或訴訟外第三人所掌握的事實材料,只要與案件有關,除享有秘密特權保護的以外均應向對方當事人披露,任一方當事人均享有要求對方當事人及訴訟外第三人披露上述事項的權利的制度
二、簡答題: 1、簡述我國證明標準的適用 一般認為,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以作以下理解:(1)據以定案的證據均已查證屬實。這是指作為定案根據的每一個證據都具有證據的本質屬性,即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2)案件事實均有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這是指司法機關所認定的對解決爭議有意義的事實均有證據作根據,沒有證據證明的事實不得認定。(3)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辦案中收集到的證據可能與其他證據或案件事實有矛盾,這時,必須進一步補充證據,有根據地排除矛盾,查明事實真相,否則,不得認定有關的事實。(4)對案件事實的證明結論是惟一的,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以上四點必須同時具備,才 能認為是達到了「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准。
2、簡述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有哪些?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
3、行政訴訟中實行證明責任倒置原則的原因是什麼 1)行政訴訟中所針對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該具體行政行為是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作出來的;(2) 政機關有能力舉證;(3) 由行政機關承擔證明責任,能夠有效地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4、「三大訴訟」證明的差異有哪些? 三大訴訟證明的差異: 第一,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第二,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第三,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第四,證明對象不同。 5、收集證據的原則有哪些?(1) 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許可權進行;(2) 收集證據必須依靠群眾;(3) 司法人員收集證據和要求當事人履行舉證責任相結合。
三、案例分析題
答1、本案中公安機關收集的法定證據包括1、物證:作案工具麵包車、聯絡工具手機、贓物珍稀動物的皮革250張,它們以物質的存在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屬於犯罪行為侵犯的客體物、犯罪行為實施的方法和手段。 2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張某和王某的供述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述即對販賣珍惜動物皮革事實的供述。3證人證言,馬某的陳述,馬某因為非本案犯罪嫌疑人因此其所作的陳述不能作為口供而作為證人證言對待。 2、直接證據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張某和王某的供述、證人證言,馬某的陳述,它們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即可以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的,因此為直接證據。 間接證據包括物證作案工具麵包車、聯絡工具手機、贓物珍稀動物的皮革250張因為它們都是無法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可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屬於間接證據。
證據學作業 四
一、名詞解釋 1、優勢證據標準是指執法人員認定案件事實成立的可能性大於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標准。 2、推定:是指由法律規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經驗法則,從已知的前提事實推斷未知的結果事實存在,並允許當事人舉證推翻的一種證據法則。 3、司法認知:是指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確認特定事實的真實性,及時平息沒有合理根據的爭議,確保審理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訴訟效率的一種訴訟證明方式。 4、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與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總稱。 5、最佳證據規則:就是為了保證被告人獲得公平的審判,防止錯誤認定案件事實,所以所有證據資料,不但要具有相關性,而具力求確實。 二、簡答題
1、順利達到審查判斷證據的目的,司法人員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審查判斷?
(1) 從證據的來源方面;(2) 從證據的內容方面;(3) 從案內各種證據的相互聯系方面;
2、1)英美法系證據制度的證據規則和職權主義的證據規則。(2)證據能力規則和證明行為規則。(3)成文法證據規則、判例法證據規則和習慣法證據規則。(4)通用的證據規則和特殊的證據規則。(5)示範證據規則和法定證據規則。(6)取證規則、采證規則、查證規則和 定案規則。(7)證據本身的規則與運用證據的規則。
3、事實推定的成立,必須同時具備下列要件:1.必須無法直接證明待證事實的存否,只能藉助間接事實推斷待證事實。2.基礎事實必須業已得到法律上的確認,這是事實推定的前提條件。3。前提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須有必然的聯系。4。許可對方當事人提出反證,並以反證的成立與否確認推定的成立與否。5.事實推定必須符合經驗法則。
4、司法認知的作用
1.司法認知是迅速結案的一條捷徑,有利於明確案件爭議要點,減少當事人的訴累,從而提高訴訟效率。2.司法認知有利於訴訟證明的規范化。3、司法認知影響證明責任的分配。 三、論述證明標準的意義 按照我國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的解釋,盜竊罪的成立要件有下述四個:第一,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第二,客觀方面表現為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第三,犯罪主體適格;第四,主觀方面是故意,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刑事裁判是一個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過程,以本案而言,要確定被告是否構成盜竊罪,法院必須以我國刑法規定的盜竊罪條款為大前提(以法律為大前提,否則裁判將失去法律依據);以要件事實為小前提(以實際上發生的相當於盜竊罪的四個構成要件的事實為小前提,否則,裁判將失去事實基礎),法院通過對已知的小前提(要件事實的認定)進行評價,作出判決。只有在法院評價上述盜竊罪的四個構成要件的要件事實都存在時,被告才承擔因犯盜竊罪而引起的刑事處罰(刑罰)。 證明標準的確定方式有主觀標准和客觀標准之分。主觀標准,是指法官依據自我認識能力評價要件事實的真相;客觀標准,是指獨立於法官自我認識能力之外的評價要件事實真相的標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採用客觀的證明標准,只是在具體適用對象的標准確定上有所不同。由於大陸法系採用職業法官集適用法律和認定事實為一身,因此在證明標準的設置上,出於說服當事人的需要,原則上適用刑民不分的「確信真實」標准;而英美法系因採用事實裁判和法律裁判分別由陪審團和法官負責的原則,以及考慮到證明標准與保護權利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刑事上要求達到「合理且無懷疑」,在民事上只要求達到「證據優越」或「合理且有說服力」。
四、案例分析
答:檢察機關決定的對蔡某強奸案提起公訴時的證據材料有:(1)證人證言。(2)被害人陳述。(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與辯解。(4)辯認。(5)個別審查。(6)推理、判斷的邏輯方法。本案中檢察機關指控蔡某犯有強奸罪的證據材料有齊某的證人證言,被害人艾某的陳述,和被告人蔡某的供述與辯解。

勞動者提供勞動為前提,但不要求與勞動量對等,而是按照需要和可能的原則進行分配,因此職工福利是工資和社會保險的補充形式。 (2)工資由用人單位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勞動者,職工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社會保險待遇主要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有關社會服務機構以貨幣、服務等方式給付,僅貨幣部分由享受者自由支配;職工福利主要由行業或單位以興辦公用設施、提供集體服務等形式給付,僅發給職工個人的補貼、實物,才可由享受者自由支配。 六、案例分析題。 答:參考答案: (1)該仲裁委員會在收到申訴書8日後才做出受理決定,違反了法律規定。 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該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集體勞動爭議申訴書之日起5日內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2)本案中,仲裁委員會指定李某獨任審理,沒有組成仲裁庭,違反了這一程序法的要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3名仲裁員組成,設首席仲裁員。簡單勞動爭議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員獨任仲裁。 此案屬於集體勞動爭議,應當由3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進行審理。 (3)本案中,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用了67日才結束案件的審理,不僅超過了法律規定的45日的期限,也超過了可以延期的最長期限,因此,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45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並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5日。

❼ 司法認知的作用有哪些內容

司法認知又稱為審判上的認知,由西方訴訟程序中眾所周知的事實無需證明的古老格言演變發展而來,指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對於應當適用的法律或某種待認定的事實存在與否或其真實性,無須憑借任何證據,不待當事人舉證即可予以認知,作為判決的依據。
案件的審理過程和內容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是確定案件事實,二是確定法律適用。這也就是所謂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與此相對應,審理過程劃分為法庭調查——確定案件事實,以及法庭辯論——主要解決在事實確定基礎上的法律適用即法律評價問題。確定案件事實和確定法律適用可概括為確定訴訟事項。訴訟事項確定了裁判依據也就確定了,裁判自然就產生了。上述內容是界定和理解司法認知的前提基礎。 就案件事實確定而言,不明或有爭議的通過證明方式確定,明確、無爭議、顯而易見的確定事實(主要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沒必要證明而由法官直接認知;就法律適用而言,不明或有爭議的通過辯論解決,明白、無爭議或顯而易見的法律適用問題,沒有辯論的必要而由法官直接認知。不需要證明、不需要辯論的訴訟事項可概括為具有顯著性的訴訟事項,顯著性即司法認知的標准,凡具有顯著性而達到司法認知標準的訴訟事項均應當予以司法認知。 根據上述內容,司法認知概念的基本界定應為:裁判者依職權對因具有顯著性而無證明與辯論必要的案件事實、法律適用等訴訟事項直接確定為裁判依據的司法制度。 司法認知制度的確立意味著裁判依據確定除證明與辯論方式外,還包括省去證明與辯論的裁判者的直接認知方式。司法認知是裁判者的職權行為,表現為裁判者對裁判依據確定的必要干預,其基本目的在於提高訴訟效率。在實際效果上,司法認知可以減輕當事人不必要的訴訟證明與辯論負擔,也可合理劃分訴訟中裁判者職權與當事人證明與辯論權利、義務的分工。

❽ 司法認知的范圍包括哪些

司法認知實際上就是在審判的過程中,對於應當適用的法律或某種待認定的事實存在與否或其真實性,無須憑借任何證據,不待當事人舉證即可予以認知,作為判決的依據。司法認知的范圍包括,1.眾所周知的事實
2.自然科學定律3..當事人承認的事實
4.生效判決確認的事實!

❾ 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有哪些

法律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

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

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

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

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9)司法認知的特徵是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方式的步驟:

1、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2、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3、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4、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5、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6、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7、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法治首先要求法律人具有專業的法律思維。然而這種法律思維常常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有時法官的話還容易惹起眾怒。這里存在多種原因,比如有的法官會違法裁判,又是糾紛的最後裁判者,並且是終極裁判者,所有現在許多社會矛盾都集中到法官身上,這是大家可以觀察得到的原因。

法官的話易惹眾怒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容易被察覺的,這是一個職業技術的因素,即法律人獨特的職業思維因素。近年來發生的很多法律熱點案件或事件引起爭議,除了個別法官違法裁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律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和沖突。

所以大眾在監督司法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法官正常的職業思維,最好能給予理解和尊重

❿ 證據裁判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你好,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有「相對免證的事實」或「毋庸證明的事實」。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其訴訟法典(或證據法典)及實體法中,對免證事實做出明確規定。比如,《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201條規定了「關於裁判事實的認知」(即司法認知),第301條和第302條規定了民事訴訟中的推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88條規定了「自認」,第291條規定了「於法院已經顯著的事實」,第292條規定了「法律上的推定」;法國《民法典》第1349條至第1353條規定了「推定」,第1354條至第1356條規定了「當事人自認」等。
再如,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8條規定「於法院已顯著或為其職務上所已知的事實」為司法認知的事實,第279條至第280條規定了「自認」,第281條和第282條分別規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事訴訟法》第434條規定:「一、明顯事實無須陳述及證明;眾所周知之事實視為明顯事實。二、法院履行其職務時知悉之事實無須陳述;法院採納該等事實時,應將該等事實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公證法》(第36條)和司法解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9條、第13條、第74條、第76條)、《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5條、第68條、第70條)等規定,眾所周知的事實、公證的事實、預決的事實、推定的事實、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事實等,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8年)第334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①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③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④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⑤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我國有學者將以上事實納入司法認知的事實。筆者認為,司法認知的事實主要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法院依職務所知悉的事實和公證的事實。因為採用這些事實均具有司法認知的特徵,均須遵循相同的程序規則。司法認知、事實預決、推定、訴訟上自認均具有各自的規范內容、法律特徵,必須遵循各自的程序規則,所以不能將預決(事實)、推定(事實)、訴訟上自認(事實)納入司法認知(事實)的范疇,而應當分別規定和討論。
既然免證事實是證據裁判原則和證明責任或者證明對象的例外情形,同時為防止法官濫用職權採用「免證事實」而違背證據裁判原則,就得採取法律明定原則。筆者認為,我國由司法解釋規定免證事實有輕率之虞,特別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就此所作出的解釋的效力是否或者能否及於審判值得疑問。再者,我國相關法律或司法解釋並未具體規定司法認知、事實預決、推定、訴訟上自認的程序規則,為立法上的大漏洞。
上述「相對免證的事實」或「毋庸證明的事實」,其真實性已被確定或當事人間沒有合理爭議,其主張者無需運用證據證明,法院直接採用為裁判的根據。不過,訴訟中沒有絕對的免證事實,若當事人(特別是不利一方當事人)提出充足反證、發現新的事實或者撤銷自認等,所謂的免證事實則成為證明對象。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還有經驗法則、地方習慣、交易習慣、行業慣例、國際慣例等,通常不構成證明對象,法院直接予以採用。不過,對某個經驗法則、地方習慣或行業慣例等,本案法官不了解或者當事人有爭議的,則需進行調查。調查方式通常採用自由證明,調查方法包括民意測驗、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等。
法官採用免證事實、經驗法則、地方習慣或行業慣例等之前,應當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特別是要保障不利一方當事人的異議權或反證權。否則,將構成上訴或再審的理由。

熱點內容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
行政法講課開場白 發布:2024-11-02 21:43:33 瀏覽:760
西城金華志法官 發布:2024-11-02 21:20:06 瀏覽:425
軍事法規級別劃分 發布:2024-11-02 20:49:09 瀏覽:348
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20:47:06 瀏覽:866
財經法規實訓自評 發布:2024-11-02 20:42:38 瀏覽:30
公司未注銷的小股東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2 20:39:42 瀏覽:428
店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20:27:44 瀏覽:336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4-11-02 20:02:54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