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異罰制

刑法異罰制

發布時間: 2022-06-01 17:20:44

❶ 在刑法方面,隋朝有什麼,唐朝有什麼

隋:《開皇律》,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改為「十惡」大罪--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版道權、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更定罪名為「五刑」笞、杖、徒、流、死五刑。
唐:《唐律疏議》是封建法典的代表,標志著禮法合一進程完成了。
刑事適用原則有:
1、劃分公罪、私罪。確立自首原則、類推原則。
2、同居相隱原則。
3、涉外案件的處理為屬地原則。
4、同罪異罰原則:官僚、平民、賤民。
在盜罪分為:竊盜、強盜、監守盜三種。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❷ 刑法與刑罰的異同

您好!
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的總稱。具體說來,就是版掌握國權家政權的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根據本階級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對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的總和。
刑罰,是指刑法規定的有國家審判機關依法懲罰犯罪分子的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罰以某種刑罰方法是只能單獨適用還是既可以單獨適用還是附加適用為標准,刑罰方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的。
希望能幫助你

❸ 中國古代的刑罰有多少種

~以下內容轉自知乎專欄~

一、中國古代刑罰的起源及功能

中國古代刑罰的產生和戰爭聯系在一起。相傳, 堯舜時,「無制令而民從, 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 《尚書》卷3) 的原始秩序逐漸被「伯夷降典, 折民惟刑」所取代。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酋長為了驅使氏族成員勇敢作戰以奪取勝利,首先制定了軍法。《韓非子》記載: 「禹會諸侯之君於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 《韓非子》卷 5) ,就是後世「後至者斬」軍令的起源。

對於懲罰的種類, 在原始社會中已有基本雛形。兵刑同源, 刑起於兵, 詮釋了古代刑罰為何是野蠻而又殘酷的。在古代,法即是刑, 刑即是法, 二者不僅在概念上是同義,在內涵上也有相通之處。

根據古籍記載, 在堯舜以前的上古時代, 已出現了「象刑」。謂「象刑」,按《尚書》的說法是對有罪者施以某種象徵性懲罰: 「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履,下刑墨幪」( 《尚書·大傳》卷 15) , 採用這種「畫衣冠、異章服」( 《尚書·大傳》卷 15) 的方法標明「犯罪」者的身份,目的在於示以懲戒,使之知恥。

關於刑的功能,先秦各派思想家多作了論述, 認為刑罰的基本功能在於「禁暴止邪」, 這個觀點對整個古代社會有著深遠影響。

二、中國古代刑罰的演變

1. 墨、劓、宮、髕、大辟五刑為主的奴隸制刑罰的演變

奴隸制社會是人類剛剛擺脫野蠻步入文明的第一個社會形態,這種社會里不可避免地殘留著野蠻時期的刑罰手段。中國的五刑「墨、劓、宮、髕、大辟」就是如此。 在奴隸社會時期, 刑罰分正刑、流刑和徒刑三種, 正刑包括墨、劓、宮、髕、大辟等五種刑罰。上述幾種刑罰,

除死刑外, 其餘都是以殘害肢體、摧殘器官的肉刑, 這種傳統遺害深遠。西漢文帝雖然廢除了墨刑、劓刑、宮刑、髕刑,但不久又重新設置宮刑, 其他三刑一直延續到隋代以前。夏代的刑罰制度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原始社會的習慣,實行以墨刑、劓刑等五種正刑為主的刑罰制度。同時,也存在統治者隨意自創的刑罰,《尚書·大傳》中便記載夏代有 3000 余種刑罰。

西周初年,肉刑有一定削弱, 對大辟之刑施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其他殘害肢體、勞役的刑罰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墨、刖、宮諸刑除殘害肢體外, 還要附加勞役, 即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 刖者使守囿, 髡者使守積。在西周時期, 還設有流刑。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仍然實行奴隸制的五刑制度。

2. 笞、杖、徒、流、死五刑為主的封建制刑罰的演變

秦朝刑罰體系嚴密而又殘酷, 「繁法而嚴刑」。就死刑而論就有棄市、腰斬、車裂等十幾種, 肉刑則有墨、劓、刖、宮等。刑罰除去死刑、肉刑外, 還設有各種流刑、徒刑和贖刑等等。戰國和秦朝刑罰制度上的主要發展, 是徒刑的制度化。如黥以為城旦為五歲刑, 城旦為四歲刑, 鬼薪白粲為三歲刑,司寇為二歲刑,罰作為一歲刑。

漢初, 文帝改革刑制,黥、劓、斬左趾改為徒刑和笞刑,表現了刑罰由重改輕的趨勢,但由於斬右趾者入於死刑,斬左趾者又因笞數多往往致人於死, 因此遭到當時的非議。

景帝時,繼續改革, 減少笞數, 限定笞杖的長度、厚度和加笞的部位, 改變了「率多死」的局面。漢初的刑制改革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結果, 它為封建法定五刑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廢除了肉刑。魏律於死刑之外,只有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五種。

西晉時, 進一步改革刑制,定為死刑、徒刑、笞刑、罰金、贖刑五種。《北 齊律》中的法定刑罰為死、流、徒、鞭、杖。北魏時期增加鞭刑和杖刑,沿用至北齊、北周。西魏在公元 547 年禁止宮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廢除宮刑。南北朝時期, 流刑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出現。流刑分五等, 每等以五百里為差距,以距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 同時還附加鞭刑。

隋代的《開皇律》刪除不少殘酷的刑罰內容,把死刑減少到絞刑和斬刑兩種。同時修改了流刑和鞭刑, 改鞭刑為杖刑,由此確立了封建社會沿用至清代的五刑。

唐代的刑罰在很多地方接受了隋代的習慣, 延續了以笞刑、徒刑、杖刑、流刑、死刑為體系的刑罰制度。唐代刑罰的力度,比前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

北宋立國之初沿用前代的五刑制度, 同時增設一些刑種。宋太祖為寬恕雜犯死罪的人特意設置刺配刑, 刺面、配流且杖脊,這是對免於死刑犯的一種代用刑。另有凌遲刑、杖折法等刑罰, 作為重刑的代用刑。

元代刑罰保留了許多蒙古族習慣法,死刑中除去了絞刑, 把凌遲作為法定的死刑。為維護僧侶的特權, 規定毆打西番僧侶者斬其手臂,辱罵僧侶者割掉舌頭的特權刑罰。

明代在刑罰種類上有一些新變化, 主要體現在刑罰日益殘酷, 並恢復以前的諸多死刑種類, 如梟首刑等, 且死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另外,增設充軍刑、發遣刑、枷號、庭杖等新刑種。清代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刑罰種類和制度, 並獨創了死刑制度: 斬立決和監候制度。時至 1911年,晚清政府迫於內外壓力, 頒布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大清新刑律》, 刪除凌遲等酷刑, 將自隋以來法定的笞、杖等五刑改為死刑、徒刑、拘留、罰金, 死刑僅有絞刑一種。只有謀反、謀大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等條適用斬刑。至此,封建的刑罰體系在文本上被資本主義性質的刑罰體系所替代。

三、中國古代刑罰的特點

1. 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刑罰制度的變化

西漢時期, 封建制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壯大, 需要大量勞動力,肉刑等酷刑顯然不利於保護勞動力, 統治階級對刑罰進行了改革, 廢除肉刑, 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打下基礎。

隨著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鞏固, 適應封建統治的刑罰制度在隋代最終確立起來, 至唐代達到完備, 一直沿襲到晚清。

2. 刑罰體系的完備與刑罰手段的殘酷

中國古代刑罰自產生時期就有著諸多種類,並在實踐發展中逐漸完備其體系, 刑種及其等級由輕至重, 排列嚴整,等級之間跨度較小。縱覽中國古代刑罰制度, 無論哪個朝代的刑罰都是種類繁多, 異常殘酷。北魏時, 初步形成以死刑為主的五刑制度, 但無論是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在刑罰方面, 司法規定還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說是封建刑罰完善與定型的時代, 條文簡約, 刑罰寬減。在《唐律》中明確了五刑皆有獨立適用條款。

3. 同罪同罰與同罪異罰的階級等級性和特權性

從奴隸社會「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開始, 幾乎每個階級都把維護本階級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在刑罰制度的設定上也有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中,罪名與刑名是緊密聯系的, 一般來說貫徹了同罪同罰的原則,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制, 但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 刑法也表現出等級特權性, 貴族高官可以根據議、請等規定,而獲得同罪異罰的法定優待。

在奴隸社會時期,對於統治階級集團來說是沒有宮刑的, 以此確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時主張「用刑以治野人」, 在統治階級看來,刑罰只是用來控制勞動人民的, 統治階級則享有不受刑罰管制的特權。自唐代以降,更是規定了貴族階級觸犯一般律條皆可享有法律減免的特權的

4. 刑罰適用范圍廣泛

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 也以刑罰制裁, 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 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唐律疏儀》規定: 官署編制過限, 超過一人, 要對主管官吏杖一百,超過三人則加一等, 十人徒三年。私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也以刑罰手段來調整。按唐律, 凡有負債違契不償者,「一匹以上, 違二十日笞二十, 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三十加二等; 百匹, 又加三等。各令備償」( 《唐律疏議》卷 23) 。對於經濟上的侵害行為, 早在戰

國時期便以刑論處: 「小畜生入人室, 室人以投( 殳) 挺伐殺之,所殺直( 值) 二百五十錢, 可( 何) 論? 當貲二甲。」

原文傳送門

❹ 古代的刑法為什麼那麼殘忍

或許我們私下裡和朋友開玩笑,說過「你這樣的行為在古代估計要被五馬分屍」這樣的話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認為古代的刑罰是比較血腥殘忍的。當然這也沒錯,翻閱歷史上的各種酷刑,都讓人看的心驚膽戰。
古代刑罰我們看起來之所以血腥,那是因為我們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和價值觀之上,自然古代的刑罰便代表著野蠻血腥和殘忍。有網友甚至評論說,封建時代的刑罰不是從現代社會人性化角度設計的,其潛台詞卻是說,古代的刑罰是他們那個時代價值觀和文化的體現。比如五馬分屍,誅九族,腰斬,凌遲等我們看上去毫無人性,毫無道理的血腥處罰。

在古代人眼中,卻代表著一種理所當然和本該如此。因為這樣的酷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奢求的。在古代除非是造反,叛國等重大罪行,才給給予極刑。比如明朝時期的袁崇煥,便是以叛國通敵罪而被判處凌遲,而當時的百姓紛紛叫好,更是有人買其肉而食之。從這個歷史事件便可以看出,古人並不認為這樣的凌遲殘忍,就像我們現代社會一個人殺人了,他被判處死刑,這樣的平常事沒有人在意,都認為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執行死刑一般都是槍決,未來可能會是更加文明的方式安樂死。說不準在未來的時空之中,那些未來的民眾看待我們的時候,也會認為我們現在的刑罰過於血腥和殘忍。

❺ 西周的刑法原則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罰刑法原則
1、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西周時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殺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禮記•曲禮》中也載:「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與耄,雖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作為矜老恤幼的標志,後世法律沿襲和發展了這一制度。
2、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過失被稱為「眚」,故意即是「非眚」,慣犯被稱為「惟終」,偶犯稱為「非終」。《尚書•康誥》中說:「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時乃不可殺。」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時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考察人的主觀動機,原心定罪。
3、罪疑從輕、罪疑從赦。
西周時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對犯罪事實有疑的案件,實行從輕處斷或赦免罪責的原則。《尚書•呂刑》中記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這也是「明德慎罰」思想的體 現。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寬嚴適中原則。西周在定罪時強調」中道」、」中罰」、」中正」,即要求寬嚴適中,罪刑相當。《尚書•呂刑》說:「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中為不輕不重。強調量刑時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輕畸重。
5、因地、因時制宜。「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呂刑》中載有「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即主張結合犯罪的主客觀情勢權衡量刑,不可一味地從輕或從重。
6、上下比罪。所謂「罪無正律,則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
7、同罪異罰。
這是體現宗法等級制度的刑法原則。《周禮•秋官•掌戮》載:「凡殺人者,踣諸市, 肆之三日。刑盜於市。凡罪之麗於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殺之於甸師氏。」即一般人犯殺人或盜賊罪,要在鬧市正法,並暴屍三天示眾;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貴族犯死罪,則由甸師氏秘密處死,一般不當眾行刑。並且「公族無宮刑」,應處宮刑者,由貴族們議決減免。此外,《周禮•秋官》關於八辟之法的規定, 亦公開賦予特定身份者享受減免刑罰的特權,後世的」八議」制度即源於此。

❻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法原則對於現代刑法有何意義

影響深遠,意義非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承的國家。沒有斷傳承,這是啥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刑罰是繼承了其中的精華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罰歷程
西周歷代君主,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明德慎罰,簡單說就是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這一主張到現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禮,周公旦將夏商以來的法律進行了總結,形成周禮,稱之為周公制禮。
其次,是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而尚書記載的呂刑篇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又次,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後期禮崩樂壞,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刑法制度更為發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弒君王罪,違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亂罪,殺人罪,殺人劫財罪,竊盜拐騙奴隸罪,聚眾飲酒罪,等等,就製作了九刑,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撲九種刑罰。
二、西周刑法內容
1、刑罰體系,死刑、和肉刑;贖刑;圜土之制:相當於後世的監獄制度;嘉石之制類似於拘役刑。
2、刑罰的適用制度:三赦之法: 對年幼無知的未成年人、年邁體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礙的精神病者等三種人的違法犯罪,除故意殺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
三宥之法:對不能正確識別犯罪客體的誤傷、不能恰當預見行為後果的誤犯以及沒有主觀故意的過失等三種違法犯罪行為,可以給予減輕刑事責任的寬宥處理。 就是視其情節犯罪行為區別對待,是我國古代刑罰適用制度的重大發展。

疑罪從輕惟赦制度:對犯罪事實或罪行情節的認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義或有爭論的案件施行從輕處罰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異罰制度: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犯同樣罪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適用的處罰結果也有別。
上述西周的刑罰思想和特點,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從無思想,保護兒童、智障者,視其情節區別對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現代刑罰就是保護公序良俗原則的。而這些思想在西周已經趨於完善。對現代刑罰,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頭作用。

❼ 西周時期刑法的發展

西周

一、 法律思想及其影響

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

「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屬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意味著神權的動搖。「德」的要求,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明德慎罰」主張被儒家學派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針,成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的一種法律觀念。

奠定了「重民」、「 重德」、「仁政」的傳統,為春秋戰國時期神權思想進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二、 「禮治」的基本原則與基本特徵 神權和族權緊密結合起來,產生了「禮」。周初,周公「制禮作樂」,將夏禮、商禮發展成一整套以偉胡總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周人看來「禮」是治理國家的唯一準繩。 周禮始終貫穿著「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四個原則。「親親」即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宗法原則,維護家長制;「尊尊」即下級必須尊敬和服從上級,特別是一國之君,等級原則,維護君主制;「長長」即小輩必須尊重長輩;「男女有別」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和同姓不婚。最基本的是「親親」和「尊尊」,都為鞏固宗法等級制服務的。從此兩基本原出發,周禮特別強調「孝」、「忠」。 「親親」和「尊尊」是西周立法指導思想,「孝」和「忠」是倫理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 「禮治」基本特徵是「禮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公開不平等的特權法,即奴隸主貴族享有特權的奴隸製法。是西周指導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則。


三、 主要法律形式 立法概況


 周文王之法「有亡慌閱」  《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 《呂刑》,以「明德慎罰」為指導原則,「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呂刑》。  周公制「禮」,形成一整套一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

主要法律形式(禮、刑。 還有誓、誥、命等王的命令。) 1.禮。又稱《周禮》。 2.刑。《九刑》、《呂刑》。《呂刑》貫穿著「明德慎罰」的精神。 3.誓。屬軍令。4.誥。周王對諸侯發布的命令。 5.命。王命。


四、 禮的淵源、性質與作用


「禮」最早源於氏族時代的祭祀風俗(玉和鼓成為中國古代祭祀活動的代表物)。  西周宗法因嫡長子繼承製的最終確立而系統化。

「禮」的很多規范實質上具有法律甚至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禮起重大作用。 五、禮與刑的關系

「禮」是積極、主動的規范,是禁惡於未然的預防;「刑」是消極的處罰,是懲惡於已然的制裁。「禮」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則相對處於被動狀態,對於一切違「禮」行為,進行刑罰處罰。


六、 刑罰制度


《呂刑》中的「五刑」、「五罰」、「五過」。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五罰「,即贖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問時,就罰罪犯出銅贖罪。 「五過」,即赦免。

此外,還有鞭刑、罰絲、流放。罰絲,是對貴族的一種處罰。


七、主要罪名


 不孝不友罪——「不友」不尊敬兄長,破壞了「親親」「尊尊」為原則的宗法等級制  寇攘姦宄罪——所謂盜竊罪。是侵犯財產所有權的重罪。

 群飲罪——禁止周人聚眾飲酒。總結商朝統治者飲酒作樂的教訓  「賊」「藏」「盜」「奸」罪——「賊」毀棄禮儀;「藏」窩藏「賊」者;「盜」偷竊一般財物;「奸」盜人寶物。

 誹謗罪——議論天子  不從王命罪  違背誓言罪

八、主要刑法原則與形勢政策

 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眚」是指過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終」是指慣犯,「非終」則是指偶犯。這種制度說明當時對於過失犯罪、對於犯罪人主觀惡性上的差別,已有較清楚和深刻認識。

 罪人不孥。反對族誅連坐,主張罪止一身。

 罔厲殺人。不亂殺無辜,罪刑相應的意義。

 罪疑從輕。「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即。對判「五刑」而有疑者,可減按「五罰」處罰;如判「五罰」而有疑者,則予以赦免。

 同罪異罰。「刑不上大夫」的體現。「八辟」。宮刑不適用於貴族,對貴族處以死刑的地點和方式也不同。

 寬刑適中。刑當其罪,不輕不重。適用刑罰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輕不重。

❽ 秦律同罪異罰原則具體指什麼

1、先來說什麼是同罪異罰原則:所謂同罪異罰就是指一項等級特權原則,是指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犯同樣的罪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適用的處罰結果有別。
2、同罪異罰的兩種典型表現:
第一,上請制度,也叫「有罪先請」,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官僚、貴族及其子孫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機關處理,而應先奏請皇帝裁決的制度。一般來說,經過上請,都可得到減刑或者免刑。這種制度是儒家思想中,「尊尊」原則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體現。
第二,准五服以治罪,也就是規定凡親屬之間的犯罪,均根據服制的輕重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其實質是「同罪異罰」原則在家族范圍內的體現。
3、秦律中的同罪異罰問題。
其實我們都知道秦國以及秦朝都是法家思想主導的,而法家思想提倡法的普遍性、法定性和強制性,不同於儒家的禮制(本質是就是等級、尊卑有別的制度),然而古代封建王朝始終難以避免要區分身份和地位,所以依然存在同罪異罰的現象。這種同罪異罰制度為漢朝、魏晉南北朝所繼承和發展。
秦律中的同罪異罰可能也體現在關於量刑的制度上。因為刑法的兩大問題是定罪和量刑。同罪不同罰其實就是也要考慮具體案情的不同來確定刑罰,比如都是故意殺人罪,有的人是出於蓄意謀殺而且情節惡劣而有的人是出於防衛過當導致他人死亡,都成立故意殺人罪,但是刑罰肯定是不同的,前者可能要判死刑或者坐穿牢底,後者可能就是四五年有期徒刑的樣子。

希望以上解答能幫助你理解同罪異罰原則。

❾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

中國古代刑罰的特點
1.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刑罰制度的變化 刑罰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其變化有時會滯後於生產關系的變革。每一次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會引起相應的上層建築的變化,都會經歷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這種過程,在古代刑罰的演變中亦有充分體現。戰國、 秦漢時期,我國封建的生產關系雖已逐步確立,但由於上層建築發展的滯後性, 這一時期的刑罰未完全變成封建性質的,帶有明顯的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色彩。 秦代刑罰體系已具備封建刑罰基本特徵,但由於當時封建生產方式還沒有完全鞏固,封建經濟還不強大,奴隸制生產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殘存,加之受法家重刑思想影響,仍保留奴隸社會的五刑及其他殘酷的刑種。西漢時期,封建制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壯大,需要大量勞動力,肉刑等酷刑顯然不利於保護勞動力,統治階級對刑罰進行了改革, 廢除肉刑,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打下基礎。隨著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鞏固,適應封建統治的刑罰制度在隋代最終確立起來,至唐代達到完備,一直沿襲到晚清。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殖民者在軍事上、政治上打敗中國,經濟上也向中國滲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得到發展。中國封建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 但仍是中國經濟的主體,與此對應,封建制刑罰體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獲得比較大的發展,在面對外交、外貿、軍事等爭端時,現有的封建刑罰制度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廢除封建的刑罰體系。
2.刑罰體系的完備與刑罰手段的殘酷 中國古代刑罰自產生時期就有著諸多種類,並在實踐發展中逐漸完備其體系,刑種及其等級由輕至重,排列嚴整,等級之間跨度較小。縱覽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無論哪個朝代的刑罰都是種類繁多,異常殘酷。北魏時,初步形成以死刑為主的五刑制度,但無論是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在刑罰方面,司法規定還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說是封建刑罰完善與定型的時代,條文簡約,刑罰寬減。在 《唐律》中明確了五刑皆有獨立適用條款。
3.同罪同罰與同罪異罰的階級等級性和特權性從奴隸社會「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開始,幾乎每個階級都把維護本階級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在刑罰制度的設定上也有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中,罪名與刑名是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貫徹了同罪同罰的原則,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制,但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刑法也表現出等級特權性,貴族高官可以根據議、請等規定,而獲得同罪異罰的法定優待。在奴隸社會時期,對於統治階級集團來說是沒有宮刑的,以此確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時主張「用刑以治野人」,在統治階級看來,刑罰只是用來控制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則享有不受刑罰管制的特權。隋代確立「八議」制度,後又進一步規定「其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皆例減一 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聽贖」 (《隋書·刑法志》)。自唐代以降,更是規定了貴族階級觸犯一般律條皆可享有法律減免的特權的,這些都反映了階級社會刑罰的階級本質。
4.刑罰適用范圍廣泛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也以刑罰制裁,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