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舊民法體系

舊民法體系

發布時間: 2022-06-02 03:41:17

㈠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完整的民法體系

因為時代不同,體系不同,實際的社會環境也不同,任何事情都是不斷更新完善中。民法體系當然也不例外,也會持續不斷的更新,就現在來說,也不能完全說是民法體系就算完整的。

㈡ 對民法體系的理解

民法體系是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法律體系。
主要包括:一、主體制度
作為民法主體的當事人,是商品在靜態中的所有者、在動態中的交換者。這類主體的特徵就在於他(它)們的獨立性,即意志獨立、財產獨立、責任自負。馬克思在提及商品關系時所強調的:「獨立資格」、「獨立的關系當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體制度包括公民、法人、合夥等制度,這些制度的適用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公私兩便呼個人,無論其在行政、勞動法律關系中的身份如何,也無文藝學其所在制形式和經濟實力如何,他(它)們在從事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主體資格皆由民法主體制度所確認,其合法權益共同受民法保護。
二、物權制度
所有權和其他特權制度是規范財產的所有和使用關系的基本制度。民法的所有權制度是直接反映所有罐頭貼心人,但也和商品關系有內在的聯系。商品交換就其本而言是所權的讓渡。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也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結果。所有權在生產領域中的使用消費就是商品生產,在流通領域中的運動就是商品交換,商品生產者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其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爭的權利,保障他們在交換中的財產所有權的正常轉移。民法中的他物權如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等也是市場經濟賴以形成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三、債和合同制度
債和合同是商品交換在法律上表現,是商品流通領域中的最一般的、普遍的法律規范。債權制度是直接規范交易行為的,債的一般規則是規范交易過程、維護交易秩序的基本規則,而各類合同制度也是保護正常交換的具體規則。典型的買賣活動是反映商品到貨幣、貨幣到商品的轉化的法律形式,是商品交換過程並不只是純粹的買賣,還包換勞務的交換(諸如加工、承攬、勞動服務)以及信貸、租賃、技術轉讓等合同形式,還包括了杜撰的流轉、財產的抵押、資金的償付等債的形式。它們都是單個的交換,都要求表現為債單元,並受到民法債權制度的確認和保護。由於債權制度的設立,給商品交換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使它超出了地域的、時間的限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財產流轉。
四、人格權制度
在民法體系中,人格權法是否有必要獨立作為一項制度,值得研究。傳統民法欠缺人格傷殘人規定,各國關於人格權的法律主要是由司法發展起來的。許多學者主張,盡管人格權法非常重要,但可以在主體制度和侵權行為制度中加以概括,規定。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是不妥當的。人格權之所以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制度,其原因在於:第一,民法中兩類基本的權利,說法是財產權和人身權(其中主要是要人格權),這是民法的兩個支柱,既然財產權可以分為債權、物權等各項制度,人格權為為什麼不能成為一項獨立存在的制度?否認人格權作為一項獨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實際上還是受到了「重物輕人」的立法觀念的影響,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第二,人格權法和主體制度有密切聯系,但主體的人格和人格權是兩個不同概念,對人格權的侵害不僅僅地人格的,而且也會造成對公民人身利益甚至財產利益的損害,它民法中的許多內容,並非單純的說體制度所能概括的。第三,人格權制度也不能夠完全為侵權行為制度所概括。盡管侵權行為法能夠為人的格權提供保障,但人格權的確認,是侵權行為法所不能解決的。人格權必須法定化,這就決定了格權必須通過專設一項制度來加以確定。
五、關於知識產權制度
知識產權制度是否應包括在民法中,爭議很大。有些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有其特殊性,並不完全運用民法的基本原則,因而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我為,這一觀點不夠妥當。我們不可否認知識產權制度的特殊性,但歸根結底,知識產權仍然是一種民事權利,其本質屬性是財產權利上和人身權利的結合,而且我國民法通則已在民事權利一章中專設知識產權一節。現行的合同法律制度,也對知識產權的轉讓和利用設有專門規定。這就說明,我國現行法已經認為知識產權制度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因而,我國未來民法典中,應包含知識產權法的內容。
六、侵權責任制度
對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和利益的侵害都將構成侵權。侵權法是保障民事權利的法律。關於侵權行為法是否應當與債法保持相對獨立,從而成為民法中一項獨立的制度,在學術界歷來存在著爭議。鋕 統民未予都從債的發生原因考慮而將侵權法作為債法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眾怒難犯權行為法應當從債法體分離出來,從而成為民未予體系中獨立的一支。侵權行為法歸屬於外國語法並非天經地義,因特定的文化及法律因互作用所導致的英美法系侵權行為法的獨立模式,更具有合理性。而在大陸法的債法的體系中,侵權法並沒有找到適當的位置,債法體系主要是以合同法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債法主要是合同法,學者對債法性質的表述(如認為債法是交易法、任意法)完全不符合侵權法的性質。債的一般規則主要適用於合同之債,而不完全適用於侵權之債。將侵權法置於債法之中,極不利於侵權法的發展。所以,爭權行為法從債法中獨立,應是創建我國新的民法體系的組成部分。這種獨立並不否認債的概念及規則,而使其更加合理和清晰,進而與其他法律規范共同構成科學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的民法體系。
與侵權的法獨立有關的是民事責任制度的獨立性問題。傳統的大陸法民法典中並未將民事責任問題集中作出規定,而是將各類責任在各個民法制度中單獨作出規定,我國的《民法通則》一改傳統的民法典的編制體例,單設第六章規定了民事責任。許多學者認為,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強調了國家對民事關系的干預及對民事權利的保障,在體例上具有創新意義。我國將來制定民法典時,應從整體上構建民事責任制度。我們認為此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誠然,債與責任是不同的概念,債是特定的債務人對特定的債權人所應負的義務,而責任是不履行義務的後果,債與責任的概念的區別,可以成為侵權責任與債務分離的原因,但不應居為民事責任單獨設立的根據。單設的民事責任的缺陷在於:
第一,使責任與義務分離。責任作為違反義務的法律後果,應與民法關於義務的規定密切聯系在一起,先有義務才有責任的發生。而債務等義務只能在債和合同法等分則中作出規定,如果總則中規定了民事責任,則與分則中規定的各類義務分離。
第二,在立法技術上缺乏邏輯性。如違約責任澡是在合同法而是在總則中的民事制度中規定,這凍合理,因為只有在合同的名項制度都作出了規定以後,才能出現違約責任制度,合同的基本概念等尚未出現,便出現了違約責任制度,顯然導致了規則的先後次序顛倒。這種設計也忽略了責任的基礎在於請求權的行使,無請求權基礎問題規定,責任的規定是缺乏合理性的。
第三,現行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責任的規定,主要規定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及其共同的規則,然而民事責任並不限於這兩種責任,還包括締約上的過失責任、不錄得利返還責任、無因管理之債中本人返還管理人支出的必要費用的責任,各種責任形式的個性遠遠大於其共性,這就決定了將各種責任在各項制度中分別作出規定,應較之於將各種責任集中作出規定更合理,且集中規定也十分繁雜,很難統一。現行《民法通則》第134條專門規定民事責任的十種形式,表面上看,此種列舉方式使法官或當事人的易於了解民事責任究竟有哪些形式,實際上因為同的責任形式是與不同的責任聯系在一起的(如違約金是違約責任的形式,恢復名譽是侵害名譽權的責任形式),只有在不同的責任中規定各種責任形式,才真正便於法官或當事人實際了解並合理運用這些責任形式。
七、財產繼承製度
財產繼承製度是有自然人死亡後將其遺留的財產轉移給生者的法律制度。從實質上看,自然人的財產繼承權不過是其財產所有權在死後的延伸,保護自然人的財產繼承權是保護其財產所有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財產繼承製度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也要看到,由於財產繼承權主要發生在具有一定身份關系(如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的自然人相互之間,並且主要是家庭成員相互間基於扶助、贍養、撫育而產生的財產在一方死亡時的體現,因此,民法調整財產關系的一些原則並不能完全適用於財產繼承權關系。
民法的其他制度,哪裡民事法律行為、代理、等制度,也是配合上述制度發揮作用的。它們也和商品經濟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為商品所有者和經營者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確立了行為的准則,代理制度解決了商品經營者在交換活動中因時間和空間的分離以及專業、技術等能力的限制所產生的困難,而時效制度可以有力地促進商品流通,加速商品的周轉。這些制度都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㈢ 民法體系是什麼

所謂民法典的體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也可以說是將民法的各項規則有機地組合在民法典中的邏輯體系。體系化與系統化是民法典的內在要求。近代意義上的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是追求體系化與嚴密邏輯性的法典。缺乏體系性與邏輯性的「民法典」只能稱為「民事法律的匯編」,而不能稱之為民法典。民法體系化有助於在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制度中充分貫徹民法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平等、誠實信用、私法自治、維護交易安全等,同時有助於減少和消除民事法律制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范體系。依照科學的、完備的體系所構建的民法典將更加便於民法規范的遵守與適用。

2002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部草案在總則之外規定了八編,即: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收養、繼承、侵權責任、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對此種體例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哪一些民事單行法應當被納入民法典,我認為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應當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民法典是對各種民事活動的基本的、普遍適用的規則所作的規定,民法典規定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中基本規則,它在整個國家民事立法體系中屬於最普通、最基礎的民事立法,然而,社會生活是變動不居、紛繁復雜的,為此需要大量的單行法律以調整各種民事關系。但這些單行民事法律並不都需要納入民法典。只有那些社會生活中普遍適用的、最基本的規則才應當由民法典加以規定,而對那些技術性很強的、僅僅適用個別的、局部性的民事關系的規則不應當民法典規定,而應當由單行法來解決,例如物權法主要解決的是物權中人們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關系,這是市場經濟普遍適用的規則,而信託法僅僅調整的是信託關系,它不是普遍的關系,而是在特殊情形下產生的,它是物權法的特別規則。因此物權法應納入民法典,信託法則應當作為民法典之外的單行法。

第二,民法典所確立的制度、規則應當保持較強的穩定性。民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必須保持最大程度的穩定性,不能頻繁地修改或者廢除,這種穩定性正是民法典具有實現社會關系的穩定性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功能的基礎。民法典中有些甚至是千百年來人類市場活動所共同遵循的規則的總結。至於那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常常會發生改變的法律規則應當由民事特別法加以規定。例如,民法典中的物權、債權的許多規則是交易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有關知識產權的具體規則則常常不斷變化發展,如果將各種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動的技術性很強的知識產權規則都納入民法典,無疑會妨礙民法典內容的穩定性。

第三,民法典主要調整那些私法領域內的基本民事法律規則,至於處於公法與私法交叉地帶的法律規則,例如勞動法、保險法、社會保障法等,由於其本身並非單純的民事法律規則,而體現了較強的國家公權力干預的性質,所以應當制定單行立法。例如,德國的學者就將勞動法稱為「特別私法」,其原因就在於,勞動法並非完全的純粹的私法,勞動合同的訂立也並非基於完全的合同自由,國家常常要做出許多的干預。

第四,民法典主要規定的是實體的交易規則以及對與實體交易規則聯系極為密切的程序問題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如不動產登記規則可以在物權法中作出一些原則性規定,但是那些非常瑣碎的具體的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的程序性的規定,應當由單行法加以規定。例如,知識產權法涉及到有關專利、商標登記的具體程序規則就不應當在民法典中作出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收養法由於涉及到大量的具體的程序性規則,其中更多的是國家基於公共利益對收養條件等作出的嚴格性限定,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收養法不應被納入民法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構建我國民法典的體系,在理論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短短的幾年內,我國學者陸續提出了關於未來民法典體系設計的方案,並圍繞著這些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認為,在構架我國民法典的體系之時首先要採納德國潘德克頓模式,將民法典分為總則與分則兩大部分。

㈣ 民法都有哪些結構如何掌握民法體系的要點

掌握民法,首先要掌握民法的體系。現代的民法體系,通常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

要深入的掌握民法體系,有必要對於這幾個部分的內在邏輯關系有一個清楚地認識,即為什麼民法體系要包括這樣五個部分,簡單說,就是要滿足一個正常的基本需要,是對於一個正常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進行的全面調整。分述如下:

要有物權法,因為,一個要在這個世界有尊嚴的活著,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財產並且要以合理的方式對於自己的財產進行利用,以享有財產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物權法,就是調整人們對於財產的歸屬和利用(物權法第2條)的各種法律關系。

(4)舊民法體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㈤ 中國民法體系是怎樣的

民法體系是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統一的整體系統。我國目前的民法體系劃分如下:

(1)民法總則編:《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2)物權編:《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3)債權編:《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

(4)知識產權編:《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5)家庭關系編:《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6)侵權責任編:《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8)人格權編:《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9)涉外民事關系編

㈥ 民法的體系是怎麼樣的

民法包括以前公布的民事訴訟法和2021年開始實行的民法典,前一個是程序法,後一個是實體法。民法典公布後的司法解釋也屬於民法體系中的一部分。

㈦ 民法體系中包括哪些基本制度

就民法總論而言,主要有法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法律客體、法回律行為與法律關系答、代理以及期間期日、訴訟時效等。
從民法分論所調整的權利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制度: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另外還包括一個知識產權
具體來說,財產權可以分為:債權(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和物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人身權可以分為:人格權(一般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等)和身份權(基於婚姻家庭關系而發生的相關權利,如扶養、繼承等)
知識產權因兼具財產和人身雙重屬性,故而單獨列出,具體而言,知識產權還可以再分為: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

㈧ 民法的基本體系 是 什麼

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我國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2002年分別進行過民法典制定的嘗試,前三次由於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因此擱淺,在2002年啟動的民法典第四次編撰工作,採用了分編分章逐步制定的方法,中國目前的民法主幹法律如下。
按照民法體系劃分:
民法總則編:
《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物權編
《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債權編
《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1、2
知識產權編
《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家庭關系編
《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人格權編
《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涉外民事關系編
《涉外民事關系律適用法》,目前只有草案,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據了解,繼侵權責任法頒布後,民法典下一步的內容將是人格權法的審議,預計將會列入2010——2011年的人大立法計劃,另外涉外民事關系法也將在幾年內提請審議,待次兩步完成後,全國人大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整合現行民事法律,最終編撰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預計最快在2015——2018年前後)。

㈨ 從民法總分則體系、法律規范的構造、法律行為概念等范疇,簡述近代民法典

民法的意義與近代民法的形成 http://www.lawyeronline.cn/news/list.asp?id=379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一.什麼是民法的人文精神?

一部民法史,就是市民社會、民法、人文精神互動的關系史,一部弘揚民法的人文精神和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在民法文明這一個歷史形態中,人終於或多或少地發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及對人的本質的佔有。雖然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文明會因歷史傳統、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地理環境等諸因素影響具有歷史局限性,但是只要人文精神是它的精神和追求,那麼它引導人民走提升主體性及高揚自由平等精神的本質就不會改變,否則它不成其為民法。因此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所抽象的"民法人",一方面具有歷史局限性,他要反映並記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歷史進步性,他要弘揚和實現民法的人文精神,這是人類認識非至上性與至上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民法文明中的矛盾表現。民法的崇高正在於它以人文精神喚醒人去做一個"民法人",從而使他在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前進。所以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法律對世界的征服之所以最為持久,既在於其私法制度的相對完備,更在於其私法精神對人的權利的肯定、對人的關懷已蘊涵了近代、現代民法人文精神的胚胎。

我們認為,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民法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民法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是民法的最高原則。一方面,它旨在高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肯定人-物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另一方面,它旨在弘揚自由的精髓,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肯定人-人關系中的自由與平等,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簡言之,民法的人文精神就是主體精神與自由精神。

我們可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市民社會及哲學革命矛盾運動的產物。首先,近代民法肯定提升了人的主體性,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把所有人生而平等享有權利寫進了法典,承認了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使人從等級、身份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它是以尊重人、肯定人、解放人為己任的;但另一方面,它對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的關懷又是形式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這導致了近代民法關注形式正義、整體正義而忽視實質正義、個別正義和重物輕人、重客體輕主體的現象,使民法降格為單純的財產法。其次,近代民法以唯理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其靈魂,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為圭臬,與此同時它的革命性又把辯證法的另一面丟掉了,缺少應有的相對的一面和節制精神。所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矛盾的統一,它具有二律背反和形而上學的色彩。一言以蔽之,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片面主體性與絕對自由主義,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近代民法正是這一矛盾在制度上的展開。

二.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所以說,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 現代民法人文精神之全面主體性

1.實質正義

締造近代民法的先驅們曾在理性主義耀眼的光環下滿懷信心地為打造無所不包、能充分預見未來的民法機器而努力。他們相信"只有立法者制定的才是法律,而其他的都不是",法官只是一台自動售貨機,他的任務就是單純地運用已制定好的毫無漏洞的法律規則。這種認為法律無所不包的立法理念是法律形式理性發達的表現之一,而這往往傷害了實質正義和個別正義。隨著哲學史上對科學主義、唯理主義、實證主義的批判,科學與人文再度聯姻以及現實法律生活中對形式正義、法典化運動的反思與批判,一場民法學者、立法者和法官們拋棄絕對規則主義、法律無漏洞之說而尋求將理性與人文、理性與經驗在民法中統一起來的運動開始了。現代民法對近代民法揚棄的表現之一便在於認識到對人的關懷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人文的,雖然理性也為人文開辟道路,但過度至上的理性顯然割斷了民法的終極關懷與民法制度之間的臍帶。現代民法正在逐漸擺脫近代民法中單面的一般正義,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而努力將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結合起來,它既肯定所有人平等、自由的價值,又肯定單個人尊嚴、自由的價值,反對犧牲任何一方。從而努力使民法所關懷的人在制度面前不再被異化,相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句話,現代民法在近代民法基礎上使人從單面人走向完整人,從理性人、經濟人走向經濟人與倫理人的結合,從而使人的主體性由片面走向全面。現代民法的這一努力通過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兩大法系的合流趨勢、方法論意義上的歸納法與演繹法的結合等等,但是縱觀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這兩點最能反映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和人文關懷:一是"從具體到抽象",表現為現代民法中一般條款的出現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大;二是"從一般到個別",表現為現代民法在揚棄近代民法"抽象的人格"的基礎之上對"具體的人格"的規定。現代民法的這兩大趨勢從側面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初步融合。

對於個人法律權利倫理化、人文化的關懷,民法典那種邏輯嚴密的規定常常提供不了充分的可能,於是在法典中出現了一些"強調相對的社會責任的傾向"。其中一般條款的規定特別引人注目,它作為安全閥的作用眾所周知。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的規定應是現代民法范疇的,無論是在其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該法條規定:"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並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著名的一般條款曾經而且現在仍然是契約關系倫理化的突破口。這一條款規定了 "情勢變更原則","交易基礎喪失","濫用權利"等原則性規定一起修正了民法典契約法中最初的個人主義的僵硬性。[2]因此一般條款被證明是契約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法律與倫理由分化走向統一的標志之一。瑞士民法典曾被人看作是20世紀第一部民法典,是民法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一塊里程碑。在這部20世紀的民法典中,歐根·胡貝爾將這樣兩條規定寫在了法典的最前面:第1條第2款:如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根據慣例;如無慣例時,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第2條: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谷ɡ

熱點內容
應榮輝法官 發布:2024-11-03 04:03:05 瀏覽:99
萬州合同律師 發布:2024-11-03 03:24:31 瀏覽:232
道德經第9章 發布:2024-11-03 03:23:37 瀏覽:359
道德是客觀 發布:2024-11-03 03:13:56 瀏覽:443
門診部的各項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3 03:10:13 瀏覽:553
法律援助家庭貧困申請表怎麼填 發布:2024-11-03 02:28:22 瀏覽:118
家長會假勞動法 發布:2024-11-03 02:27:29 瀏覽:307
非責任事故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03 02:12:58 瀏覽:864
勞動法關於拖欠工資的條款 發布:2024-11-03 01:48:40 瀏覽:225
寧波大學訴訟法研究所 發布:2024-11-03 01:31:10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