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中世紀商法特點

中世紀商法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6-02 15:14:24

㈠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與中世紀西歐城市法的有什麼不同

1、定義不同

城市法為中世紀西歐城市中形成、發展、適用的法律體系,其內容一般涉及商業、貿易、征稅、城市自治及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等。它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它是西歐中世紀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2、作用不同

城市法對傳統封建法有一定的瓦解作用,為確立新的社會法奠基,一些內容對近代民法制度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享有自由和平等權的的市民階級的存在及城市組織的活動及其職能模式,影響近代國家的機構體制,形成的法律意識,對後世影響尤其深遠。


3、特點不同

城市法是中世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資產階級法有重要影響。它反對封建土地所有權和封建特權以及封建身份,體現了平等、自由精神和法治的理念,影響了近代資產階級的人民主權和法律是公意的思想,它的一些原則和制度也直接或間接地被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所接受或運用。

中國古代商業法製法律淵源多元化, 即創製法律的機關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就整個封建法律而言,中國古代商業法制是一種主要法律淵源。

商法 民法 經濟法這3者之間的區別!!

民法、商法、經濟法的相互關系,是近年來倍受法學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民商合一亦或民商分立的相左意見頻仍,而關於民商法和經濟法的共性和個性的爭論,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作為規制市場交易和經濟運行的互補互動的重要法律部門,是社會主義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三個法律部門以市場的完善和協調發展為共同的立足點,相互之間存在許多共性和差異,充分認識其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對於健全我國經濟法律制度,推動市場經濟的穩定和高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對三者之間關系的考察存在多個視角,而選取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為切入點,能夠充分揭示問題的實質。此外,經濟分析方法的運用,則是進一步深化該認識的有效途徑。
(一) 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商法和民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通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大量使用民法的某些原則、制度、規范,同時,屬於商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和規范也不斷的被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它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而這些都符合龐德所指的個人利益的特徵。無疑,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的主要則是由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換規則,完全可以視為民法的特別法,因此,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於是,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習慣發展為法。這就是民法的起源。民法既然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要內容,因而必須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即人格之獨立性——能以自己獨立意志從事交易,所有權之確定性和訂立契約的自由。
商法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在公元11世紀,商人為保護自己利益,成立了商人基爾特,採用通行的商事慣例解決商人之間的糾紛。在當時,商人是一個特權階層。他們擁有普遍人所沒有的一些商品交易的權利。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商事慣例被長期沿用,最終發展為商法。商法保護的仍是商品交易者的利益。同民法相比,它無非是以更復雜、更特殊的規則來實現其保護目的。因此,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一般認為商法系民法的特別法,兩者均以個人利益為保護重心,在諸多方面有重合、交叉之處。
在民法的編篡體繫上,大陸法系有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之分。在主張民商合一論的學者們看來,無論民法大量吸收商法的最新成果,還是商法大量吸收民法已有的原則和制度,都是民商合一的重要表現。前者是「民法商法化」的合一論(德國學者李賽爾是代表人物),後者是「商法民法化」的合一論(我國民國時期林森、胡漢民是代表任務)。①而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把並存於同一經濟形態下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和簡單商品經濟形象的比喻成經濟的「高級齒輪」和「低級齒輪」,兩者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運行規律。②
關於民法與商法關系有以下幾種論述:
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二、 反對民法是商法的特別法,但未提出新的見解,希望廣大民法學者研究;
三、 「民法和商事法規之間是基本法與補充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③
現分述之。
第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此觀點認為「民法有普通民法與特別民法之分。······在采民商合一國家的民事單行法,在采民商分立國家的商法,相對於作為普通法的民法典而言,屬普通法。我國采民商合一主義,現行民法通則相當於民法典的普通法地位,而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等均屬特別法。遇普通法與特別法均有規定的事項,應優先試用特別法的規定。」④總的說來,商法是民事特別法,它和民法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關系的規范;對市場關系來說,民法提供了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行為和民事救濟的一般規定,而商法提供各種商事組織和商事交易的具體規則。前者以普遍性、穩定性和原則性著稱,後者以技術性、普遍性和靈活性而見長。此一觀點指出,「現行民法通則為民商合一之立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及技術合同法,雖屬商事合同法性質,但仍屬民法通則之特別法。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均屬民事特別法。」⑤「民商合一所反映的正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所謂民法的商法化。」⑥
第二, 反對把商法說成是民法的特別法。持此論者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是認為「商法是民法特別法」的模式是一種過時的、陳舊的、落後的模式。在簡單商品經濟下產生完善的立法模式是不能適應當今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另外,此觀點還提出,國際性是商法的天然屬性,也是其調整的市場交易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顯著特點;商法納入國內法後,忽視商法調整對象、調整方法的特殊性,把商法與家庭人身財產關系攪混在一起,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其不合理性不明顯,但在世解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其不合理性就暴露出來了。因此認為「不應該將一個具有國際性調整交易關系的法律部門,淪為調整家庭關系的附庸。」⑦
第三, 認為民法和商事法規間是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王利明教授等有這方面的論述,具體可概括如下:
首先,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實際上並不存在商法部門。雖然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公司、保險、票據、破產等方面的立法相應得到了重視和加強,但這些法律規范大多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品關系,因而可以視為我國民法的組成部分。我國民法作為調整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基本法,是千千萬萬種商品關系的抽象化的法律現象,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商事法規不過是民法原則在具體領域中的表現,是民法規范在某些經濟活動中的具體化。
其次,「商法本身不可能組成部門法體系,而只能適用民法的一般原則,民法的總則、物權制度、債券制度實際上已對商品經濟活動的重要方面都做出了一般規定,對商事法規中的一些問題同樣適用。」⑧
(二)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是存有爭議的。但在大陸法國家和普通法國家,在有商法典的國家和無商法典的國家,在國外和我國爭論的焦點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說,在國外,經濟法和其他法的關系主要是同商法的關系。在我國商法與經濟法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因為,在西方國家中都有較完備的商事法律制度,社會是典型的商業社會,一切都早已商事化。就是有民法典的國家,也由於民法商法化,從而使民商矛盾弱化。而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制度,要突破舊有法律部門的劃分疆界,從古典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原理重新組合為一個新的整體。這樣,在西方社會經濟法與商法的矛盾就顯得比較突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民法和商法是從橫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他們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而經濟法則既從橫向、也從縱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它們雖然是各自獨立的法律部門,但並非純然無涉,而是應相互配合,相互輔助,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單純以某一個部門法為主體,其必將有害於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順利進行。

① 蘇惠祥主編:《中國商法概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頁。
② 同上,第101頁。
③ 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④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⑤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⑥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⑦ 王利明,《論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京),1998年5期44-52,83。
⑧王利明,《論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京),1998年5期44-52,83。

㈢ 怎樣理解商法的獨立性

所謂商法的獨立性,至少涉及對三個問題的認識: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商法或商法典;二是商法能否作為獨立的部門法存在;三是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是商法包容經濟法抑或經濟法包容商法。

一、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形式商法的獨立性問題
資本主義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商事活動的規模和程度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表現為:第一,人的普遍商化和商化的人。商人直接成為工業家,商人企業化而進入生產領域;生產者直接成為商人,並直接為商業進行大規模生產。第二,商業職能與生產職能融合為一。商業了職能已從交換過程向生產領域滲透,商業職能不再局限於買賣,也向代理、采購、倉儲、運輸、居間、零售等職能發展。第三,商人特殊階層及其特殊利益的進一步消失。與之相適應,出現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立法趨勢,要求削弱身份在商事活動中的影響,統一市場行為立法。

二、民法與商法的區分:實質商法的獨立性問題
1.商法有獨特的調整對象。商法調整的是商事關系,包括商事交易關系和商事組織關系。
2.商法有獨特的調整方法。與民法注重自由和公平不同,商法更注重營利。
3.商法有獨特的調整原則。為了保證商法的營利性,商法確立了商主體法定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促進交易迅捷原則和保障交易公平原則。
4.商法有相對獨立的體系和結構。自法國制定商法典以後的近百年中,各國商法典所包含的內容雖然有所不同,立法形式也有差別.

三.從民商法到經濟法的跨越: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問題
1.從兩者歷史發展階段的原因來看,民法、商法、經濟法相繼出現。
2.從兩者性質和理念來看,商法是屬於具有公法因素的私法,強調商人間的平等,商事交易的自由、效益和安全;經濟法是具有私法因素的公法,自由、平等、公平、效益、安全、秩序等法律價值理念被側重於從公法的角度去闡釋,經濟法更強調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反對暴利和私權絕對。
3.從兩者的基點和作用過程來看,商法立足於確認和保護商人的地位和利益,強調商人的營利性;經濟法的基點是國家整體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強調社會經濟利益的整體平衡性。
4.從兩者的內容和制度來看,商法主要規定商人的地位、組織形式、商事交易行為規則和行為後果、商事登記、商號、商業賬簿等,並形成了總則、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制度;經濟法主要規范商事活動中的 競爭關系、經濟資源配置關系、社會保障關系、產業發展 與調整關系等,形成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社會 保障法、產業調整法、財政與稅收法等法律制度。

㈣ 中世紀的商法於10-12世紀首先形成於什麼

11世紀晚期以前教會法是分散性的,教會所參與的社會事務主要局限在有關靈魂和精神事務上,教會的普遍性主要不是依靠政治或法律的統一,而是依靠共同的精神傳統、共同的教義和崇拜以及一種共同的禮拜儀式。教會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與神學學說、禮拜儀式和各種聖禮交織在一起。在涉及諸如財產法、犯罪和侵權行為、程序、繼承等領域教會法常常與世俗法結合在一起,而世俗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習慣之中。伯爾曼先生認為,11世紀的教皇革命導致了近代西方國家的產生,這個國家是指由教皇所統治的教會在與王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教會成為獨立於王權和領主的公共權威,行使著一個近代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具備了近代國家大部分的特徵。11世紀末,在義大利北部歐洲第一所大學波倫亞大學創立,在這所大學對當時發現的羅馬法文本已開始予以研究和傳授。羅馬法的發現與研究以及法律在大學里被自覺的逐漸構築成知識體系等因素,對於教會法體系的創立產生了直接影響。在12~13世紀間,5部主要的教會法匯編陸續編定,被統稱為教會法大全,第一個近代西方法律體系即近代的教會法體系就此產生。教會法體系不僅從形式上被賦予了邏輯連貫性的外觀,內容上被劃分為社團法、刑法婚姻法、繼承法、財產法、契約法以及訴訟程序,而且在精神和原則方面貫穿著宗教教義。隨著教會法體系創立,各種新的世俗法———封建法、庄園法、王室法、城市法、商法也模仿著教會法的許多概念和技術而體系化和精緻化,教會法和世俗法體系的分別創立所附帶產生的是一個職業的法律家和法官階層,分等級的法院制度,法學院,法律專著,以及把法律作為自治的、完整的和發展的原則和程序體系的概念。

11世紀晚期,廣泛的商業活動是與庄園的生產方式和封建的社會政治關系並存的,商人在封建等級體系中獲得了一種合法身份,成為獨立的階層,商人法在商業實踐活動中逐漸產生並得以發展,正是在那時,近代西方商法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才得以形成,商法在西方才第一次逐漸被人們看做是一種完整的、不斷發展的體系,新出現的商法體系與教會法、王室法、采邑法、城市法相並列,彼此相互獨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一時期商法總體性特性和作用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客觀性,商事關系不同於一般婚姻、家庭、鄰里關系,這種關系的參與主體要廣泛的多,多涉及彼此並不相識而安全由共同的經濟利益而聯系在一起。從事海上貿易,遠航千里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進行商業貿易最足以說明此點。在一個相對封閉和凝固的社會中所形成的傳統、習慣、風俗等社會規范顯然不敷要求的。11世紀末12世紀初,歐洲商法已從商業交易習慣過渡到成文法,商法中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實際上也變得更加客觀、准確,而較少任意、模糊。商法作為客觀規則體系,為商人安排經營活動,期待或預測交易相對人的行為奠定基礎,且商法確立客觀的交易程序,並通過商事法院在對商事糾紛的裁判時引為裁判依據而得以強化。第二,國際性,11世紀晚期以後,規模巨大的國際集市每隔一定時間就會在全歐洲各個指定的地點或者雲集了各國商人的永久性市場鎮和市場城舉行。較之於地方貿易,跨國貿易常常占優勢,並為一般的商業交易提供一種重要的模式。那個時期的許多商業活動都具有世界性或國際性。商法上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在地方適用中變得更加統一、更加普遍,而較少差異、也較少歧視。「商人法乃是一種形式上的國際法,基本點在於,有容許簽訂約束性契約的自由,又有對契約安全的保障,還包含有建立、轉移和接受信貸的種種辦法,在整個中世紀時代,貿易糾紛採用商人法這辦法,曾通行於王室法庭、教會法庭、甚至封建領主法庭。對於國際商人和貿易者,商人法尤為必需。商人法至少在理論上,是對所有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交易一律通用的。」[5]第三、創新性,如上文所述,歐洲中世紀第一個法律體系是教會法體系,這個體系不僅以其形式上的邏輯性為世俗法提供了榜樣,而且在內容上教會將羅馬法的「自然理性」轉化為「自然法」,在教會社團法、財產法、契約法中包含著大量的取自於羅馬市民法、萬民法的交易規則。教會要求在交易中恪守信用和講求公平,商人們接受了這些概念和原則,並把它們納入到商法當中。在商人自治的大環境下,商人的經營手段會不斷翻新,大量新型的交易方式和經營模式不斷產生,當現存法不備時,商人、公證人或商事法院便根據所謂「自然法」或「良心」創制一些新的制度和規則。根據伯爾曼先生的歸納在此期間商人創制出:1.動產與不動產(土地和附屬土地的固定物)法截然分離;2.承認誠信的動產買主的權利優先於真正的所有者的那些權利;3.更換了較古老的貨物交付要求,以便用一種象徵性方法轉移所有權,即通過移交運輸單據或其他單據來轉移所有權(和損失或損害的風險);4.創立了一種獨立於所有權的動產佔有權;5.承認非正式的動產買賣口頭協議的有效性;6.引入一種以契約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為基礎的,對未交付貨物的損害的客觀估量標准,隨之還引入對違反某些類型契約的定額罰款制度;7.產生了諸如匯票和本票這樣的商業票據,將它們轉變為所謂的無因契約可以獨立的提起訴訟;8.創立了匯票和本票的可轉讓性概念,據此,誠信的受讓人有權從出票人或立據人那裡獲得支付,即使後者對原持票人做出了某些抗辯(如抗辯其欺詐)也如此;9.創立了動產抵押權;10.產生了一種破產法,它考慮的是一種復雜的商業信用體系的存在;11.產生了提單和其他運輸單據;12.擴大了古希臘-羅馬的海上借貸,並創立了以對貨物的留置權或以船舶本身的股份作為擔保的冒險借貸,以此作為支助和保證商人的海上買賣的手段;13.用比較集體主義的合夥概念取代了比較個人主義的希臘-羅馬的合夥概念;14.產生了類似於一種股份公司的聯營,每一個投資者的責任限於它投資的數額;15.創立了各種商標和專利;16.以保證書和其他擔保形式擔保的流動公共貸款;17.產生了儲蓄銀行業務。近代商法體系的結構性要素如果不是絕大多數形成於這個時期,那麼至少也有許多是形成於這個時期。[6]
西方很多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在歐洲肇始於11世紀,自生產關系而言,11世紀以後歐洲經濟生活領域中的生產關系發生莫大的變化,開始從農業經濟向商業、金融經濟轉型,更為重要的是在世俗社會由商人所倡導的平等、自由、等價有償的理念開始向全社會蔓延,並逐步深入人心引導社會趨於全面革新。「資本主義能推行,法治的維持為首要工作,若無法治,則商業資本其無法預為籌謀,無從計算,亦即不能發生一個現代經濟的體系。」[7]由此,我們可以說中世紀中後期,商法的完備與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互為因果、密不可分。

㈤ 商事法的特徵

和其他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相比,商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商法的復合性又稱商法的和兼容性,其表現是作為私法的商法兼具有某些公法的性質。傳統民商法理論的認識,商法與民法一樣,同屬於私法范疇,偏重於商事個體間的權利義務對應關系,強調商事主體大意思自治和商事行為的營利性,因而商法規范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和選擇性。為尊重各類商事主體的自由意志,培養其在商事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自由競爭,國家對其活動通常不作干預,這些使得商法的私法性質十分顯著。
但是,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為遏制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潮給社會帶來的危害,為消除生產和競爭的無政府狀態,為了通過分配的公平合理來調劑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國家不僅加強了對經濟關系的直接干預,也加強了對私權的干預,開始在商法領域實行公法干預政策,傳統商法被輸入了一些刑法、社會法等與經濟活動有關的公法規范。商法中的許多規范具有了國家強制性,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限制,使商法自身具有了公法性的特徵。如公司法中對公司注冊與公告的規定、票據法中對簽發空頭支票的刑事處罰條款、證券交易中對證券欺詐犯罪的規定等,均具有強烈的公法性。
其次,商法的兼容性還體現在它同時兼具有任意法與強製法的雙重性質。商法既然以私法規定為其中心內容,其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任意性規范。這些任意性規范主要體現在商事行為法方面,例如,公司法中對經理人的聘任及其職權的限制,合夥組織和無限公司的內部關系與對外關系,海商法中關於共同海損的計算,保險法中關於保險特約條款的訂立等,都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自行訂定。然而,商法也有大量強制性規定,典型的如公司章程和票據記載中關於必要記載事項之規定,企業主體的組織與財產狀況,公司之機關、票據的種類及其行為的方式、企業破產的清償次序以及保險中的某些法定保險部不能依當事人的意思而定。 從社會學角度觀察,法律條款無非包括倫理性條款和技術性條款兩大類。一般而言,民法規范為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提供了一般的行為規則,這些一般行為規則是對整個市民社會及其經濟基礎的抽象和概括,是人們理性思維的結果,一般較為合理也較為穩定。正是基於這種調整對象的性質和特徵以及調整手段的特點所決定,因此民法條款絕大多數屬於倫理性條款,即憑社會主體的簡單常識和倫理判斷就可確定其行為性質,而並不需要當事人必須有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專業判斷能力。而商法則是將市場經濟的基本內容、基本規則及基本運作方式翻譯成法律語言就構成的法律規則。因此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內容都和商法規范具有直接的聯系,由此決定了商法規范必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技術性,即商法規范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技術性規范,並且這些技術性規范並不能簡單地憑倫理道德意識就能判斷其行為效果。商法的技術性既體現在其組織法上,也體現在其行為法中。商法規范中通常不僅有定性規定,更多的是定量規定,例如公司法中公司形式的設計,權利、利益的配置,資本的運動,股票市場的操作,責任的追究等,就體現出現代企業設計與企業維持的高超水平,票據法中關於票據之文義性、要式性、無因性規定,關於發票行為、背書行為、承兌行為、票據抗辯、追索權之行使等規范條款,均具有強烈的技術性色彩,保險法中有關保險費用、保險金額、保險標的等規范廣泛涉及數學、統計學原理,使社會性和客觀性達到統一,海商法中關於船舶、拖帶、船舶碰拉、共同海損、理算規則等,也涉及大量技術性規范。 營利乃是商的本質。商事主體從事商事活動,其直接的和主要目的就在於營利,這是為各國商法所確認的一項基本原則。從這一意義上也可以說商法就是「營利法」,或者說,商法是保護正當營利性活動的法律。營利是商人據以從事經營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商人的根本價值追求,是商法調整的市場經濟的價值基礎,也是評判市場主體經營活動是否合乎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標准。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商法制度的設計都必須考慮商事行為的營利性這一要求,盡可能減少市場運作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因此,商法整個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滿足商事主體的營利性要求。無論是其商業登記制度、商業賬簿制度、商業財產制度、商業名稱制度,還是有關買賣、代理、倉儲、票據、證券、海商、保險等特別法規則,無一不要考慮商事活動的營利性和經營性。
更進一步說,商法上有關維護社會交易安全之宗旨,商法上誠實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則之適用、商法上維護交易迅捷之規定,實質上均是商法營利性特徵的反映;而商法規則中有關利率、結算、稅收、公示原則、商外觀主義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商法強調營利目的,強調經濟效益的價值取向,正如台灣地區學者張國鍵先生所言:「商事法與民法,雖同為規定關於國民經濟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論其性質,兩者頗不相同。蓋商事法所規定者,乃在於維護個人或團體之營利,民法所規定者,則偏重於保護一般社會公眾之利益。 從歷史淵源方面來看,早期商法在西歐中世紀商人習慣法時代就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商法本屬於國內法,它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國內商事法。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交往的加強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許多商事關系中都涉及到國外主體或其他涉外因素。而國內商法是不適宜調整涉外因素的商事關系的。
不僅如此,商法所調整的市場經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和顯著的跨地域性,一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它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日趨明顯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任何一國要想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不依賴其它國家而獨立發展幾乎已不可能。因此國內商法也就不能再局限於本國的領域內,而要顧及有關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另一方面,與其他法律制度相比,商法的國際統一性要求有著較好的客觀基礎。商法的內容,如關於商號、公司、票據、保險的等方面的規定,都源於中世紀的商人自治法,這些自治法主要來源於在商事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商事慣例,而這些慣例在各國制定成文商事法都曾廣泛地加以借鑒,即各國商法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具有同源性。因此,商法的每一個部門法在具體操作上都具有易於統一性。

㈥ 論述商法的基本特徵

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指導意義,商法具有補充、變更和制約民法的功能。

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作為商法的主導原則。經濟法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以國家政策為主導原則。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指導著商業主體的交易活動。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應以誠實、真誠的精神狀態行事。

不應欺詐、脅迫或濫用自己的權利,還應履行法律或協議未規定的必要義務。總之,誠信原則在商法中的作用是引導商事主體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6)中世紀商法特點擴展閱讀:

商法的起源:

商法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而近代意義上的商法則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法。它於1807年在法國商法典中正式確立,今天已被大陸法系國家廣泛繼承。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法十分落後。

20世紀初以來,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商法主要是引進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也借鑒了英美法系的許多商法。

㈦ 商法的特徵

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

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7)中世紀商法特點擴展閱讀

商行為的規制原則主要有三種:

(1)主觀主義原則。主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商行為的具體形態,並以列舉的方式揭示出商行為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採用主觀主義立法原則的主要有義大利,德國,瑞士等國。

(2)客觀主義原則。客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行為的客觀性作為出發點來確定商事行為。《法國商法典》創造了這一原則,而《西班牙商法典》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3)折中主義原則。折中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觀主義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基礎上,依據行為的客觀性和商人的經營方法兩個標准來確定是否屬於商行為。日本現行商法典和法國修改後的商典法採取該立法原則。

㈧ 1、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2、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內法與行為容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㈨ 現代商法與歐洲中世紀商法,近代商法相比較有何演變性特徵

覺得商法規制的商業形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比如中世紀歐洲已出內現了商人團體容和商人合夥、家庭合夥,但近代屬於商法規制的又包含了有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公司……歐洲現代商法又出現了關於國有獨資公司的規定,可見商法是一個歷史范疇,隨社會實際發展之需要自己也從而發展,其所規制之商業形式日後必然更加豐富。
此外,現代商法也經歷了從過去商事慣例、習慣但逐步成文化並進而法典化的形式淵源的演變。
請採納。

㈩ 商法的特點

商法的特點: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商法的公法性;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的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公平交易原則(地位平等、誠實信用);交易簡便、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實效、交易定型化);鼓勵交易原則(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對於有過錯的交易行為最大可能的使其有效、通過其他原則如短期實效、意思自治等原則) 。

(10)中世紀商法特點擴展閱讀

商法的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年8月30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99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自2000年1 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根據2001年3月15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熱點內容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