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的非票

民法上的非票

發布時間: 2022-06-03 08:27:41

① 淺析票據行為與民法上法律行為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列舉了無效民事行為或可撤銷民事行為的九種情況,那麼,這九種情況在票據行為中是否存在或對票據行為是否有影響,現就這個問題進行以下簡單的討論:

民事行為泛指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基礎而實施的旨在設立、變更、消滅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的活動。不必具有合法性特徵,屬「中性」上位概念,因而兼收並蓄了「有效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為其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位概念。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所列九種情況分別屬於無效民事行為和可撤銷民事行為。票據行為指以發生權利義務為目的而依照票據法所實施的法律行為,首先票據行為是一種法律行為,具備了法律行為的一般性質。因而民事行為和票據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第二款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相應的《票據法》第六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票據上簽章的,其簽章無效,但不影響其他簽章的效力。這就是說,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票據行為是無效的,但票據行為彼此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如果在一張票據上有眾多的票據行為,某一行為的無效不影響其他行為的效力。經鑒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完成的出票行為是無效的。但出票行為的無效不等於票據無效。如果票據的必須記載事項是齊全的,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依然有效,當然,如果票據上欠缺要項,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也無效。如果當事人和關系人均未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發的票據記載事項提出異議,應當推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出票無效,但所簽票據有效。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四款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是可以導致票據行為在直接當事人之間無效的無效民事行為。這一情形也是無效民事行為與無效票據行為的競合,但這種實質無效的民事行為,如具備的票據形式外觀有效時,其無效僅能對抗票據關系中的直接第三人和知情第三人,不能對抗善意持票人。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款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六款規定,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無效(計劃經濟是過去的經濟形式,現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表現初了法律的滯後性);第七款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以上三種民事行為屬於不影響票據效力的無效民事行為,主要發生在民事基礎關系中。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了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民事法律行為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誠實信用原則。商品經濟是一種以利潤為誘導的、為他人而生產的經濟,利潤最大化是每個市場經營主體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商業投機行為、商業欺詐行為蔓延,嚴重的破壞了市場秩序。因此,市場呼喚誠實信用,票據市場也不例外。誠實信用原則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善意、誠實和信用。其中「善意」指的是行為人主觀上不能有惡意;「誠實」要求人們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實事求是,不欺詐;「信用」指的是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講究信譽,恪守諾言。這一原則,是指導民事活動的基石。《票據法》第10條第1款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基本原則,充分考慮了票據活動的民事性。它的立法目的,在於反對一切非道德、不正當的票據行為,純潔票據市常所以,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我國《票據法》第10條之所以這樣規定,雖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畢竟說來,我國的市場機制不是很完善,信用機制自然就不發達,所以票據市場規制起來比較的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忽視了票據的無因性和票據活動的無因性,而作出諸多保護性措施。這樣以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制約了我國票據市場的發展。這種狀況,隨著我國信用機制的發展,一定會有所改善。

總之,歸根結底,票據行為是民事行為的一種,因為它同樣是發生在平等的主體之間,涉及到雙方或者是多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票據行為應當符合民法上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的基本要件;票據行為又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還必須符合票據法的特別規定。

② 非票據關系

非票據關系是指哪些雖然與票據關系和票據行為密切相關,但不是基於票據行為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統稱。
票據關系與非票據關系存在著既相分離又相聯系的雙重關系。
1、票據關系與非票據關系相分離
票據關系雖以非票據關系為基礎而成立,但一經成立,便與非票據關系相脫離,不受非票據關系的影響,這是作為無因證券的票據的流通所必需的。
2、票據關系與非票據關系的聯系
票據關系與非票據關系之間的聯系在票據原因關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關系:
(1)如果原因關系與票據關系存在於同一當事人之間時,債務人可用原因關系對抗票據關系。例如,甲因向乙購貨而交付本票於乙,以後甲乙間的買賣合同解除,乙持票向甲請求付款時,甲可以主張原因關系不存在而拒絕付款。這種以原因關系對抗票據關系的情況只能發生在直接當事人之間,對第三人不生效力。如在上例中,乙已將本票背書於丙,則甲不能以原因關系不存在而對抗丙的票據權利。
(2)持票人取得票據如無對價或無相當對價,不能有優於其前手的權利。例如,甲發出票據給乙,丙竊得後將票據贈送給善意的丁,或以低於票據面額的價格(不相當對價)轉讓給丁。這樣,丙為丁的前手,丙不能取得票據權利,丁也就不能取得票據權利。

③ 什麼票據擁有付款請求權

付款請求權是指持票人向票據主債務人請求按票據上記載的金額付款的權利。行使付款請求權的權利人是持票人。這里的持票人可能是受款人,也可能是最後的被背書人,還有可能匯票、本票中付款後的參加付款人。這里的票據主債務人包括匯票的承兌人,本票的發票人,保付支票的保付人。

④ 民法上的非票據的資金關系包括哪些

非票據關系是指那些雖然與票據關系和票據行為密切相關,但不是基於票據行為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統稱。

民法上的非票據關系,是指由民法規定所規范的,與票據有關的票據法律關系。由於這些票據關系構成了票據行為產生的基礎,所以又被稱為票據基礎關系,或票據實質關系。一般來說,民法上的票據關系包括以下三種:

(1)票據原因關系。

票據當事人之間簽發、轉讓票據,必然存在一定的原因,作為票據轉讓原因而發生的法律關系,就是票據原因關系。例如出票人因作為買賣合同下的買方需支付貨款,而向貨物賣方開立票據,出票人因此與收款人之間發生票據關系,其中買賣關系即是這種票據關系的原因關系。根據票據法的一般原理,票據關系和原因關系是相分離的,票據一經作成並交付,即與其原因關系相脫離,即使其原因關系存在缺陷或無效,也不影響已作成並流通的票據的效力。持票人在行使票據權利進,以持有票據為要件,無須證明取得票據的原因,票據債務人也不得以票據原因關系存在缺陷或無效為由來對抗善意第三人。

(2)票據資金關系。

票據資金關系,是指匯票、支票的付款人與出票人之間的資金法律關系,如資金存付關系、資金信用合同關系、付款人與出票人的債務關系等。匯票和支票均屬委付證券,須委託他人付款。付款人不是票據關系的當事人,本沒有替出票人向持票人付款的義務。付款人之所以付款,是因為出票人與自己之間存在著資金關系。本票是自付證券,無需委託他人付款,所以不存在資金關系。票據資金關系作為票據基礎關系的一種,原則上與票據關系也是分離的,資金關系的有無或是否有效不影響票據關系的成立和有效。如果出票人在沒有資金關系的情況下簽發票據,可能因此要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但出票人所簽發的票據仍然為有效票據,出票人仍應為此承擔票據責任。但我國《票據法》強調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的資金關系(見《票據法》第10條和第21條),與票據法的基本原理相違背。

(3)票據預約關系。

票據預約關系,是指當事人在授受票據之前,就票據的種類、金額、到期日等達成合意而產生的法律關系。票據預約關系構成了民法上的合同關系,是票據行為產生的基礎,但票據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並非由預約行為產生,而是基於票據行為產生的。所以票據預約關系與票據關系也是分離的,當事人不履行票據預約行為屬民法中的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行為,與票據的效力無關,而且票據預約關系是否成立與有效,對票據關系也不產生影響。

⑤ 票據的背書轉讓與民法上的一般債權轉讓有什麼不同

票據背書轉讓與民法上的一般債權轉讓不同,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1)票據背書轉讓是單方法律行為,即僅依背書人的意思和背書記載就可成立票據行為;一般債權轉讓是合同行為,須經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
(2)票據背書轉讓是要式行為;一般的債權轉讓無一定方式,只要轉讓人和受讓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是一種非要式行為。
(3)票據轉讓後,轉讓人(背書人)即成為票據債務人之一,一般債權轉讓,債權人在轉讓債權後即脫離債權債務關系。
(4)票據背書轉讓後,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對抗出票人、持票人前手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而一般債權轉讓可以對抗。
(5)票據轉讓中,對受讓人無限制,可以回頭背書;而一般債權轉讓,只能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將債權轉讓給債務人,債權債務關系即因混同而消滅。
(6)票據轉讓有各種限制。如不得部分轉讓,不得附有條件。而一般債權轉讓,可以進行部分的轉讓,可以附條件。

⑥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6)民法上的非票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⑦ 中國的《民法》都包括哪些內容

一、法學理論上的體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內得利、侵權行容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⑧ 民法的名詞解釋

民法即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的法律,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8)民法上的非票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⑨ 票據的背書轉讓與民法上的一般債權轉讓之間有什麼不同

1、票據背書轉讓是指持票人將電子商業匯票權利依法轉讓給他人的票據行為。票據在提示付款期後,不得進行轉讓背書。
2、債權轉讓一般指債權讓與,債權讓與別名又稱債權轉讓,是指債的關系不失其統一性,債權人通過讓與合同將其債權轉移於第三人享有的現象。債權讓與,是指不改變債權關系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其中,債權人稱為讓與人,第三人稱為受讓人。債權讓與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對整個社會財富的構成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著名學者龐德曾指出:在商業的時代,財富主要是由請求權所構成。要因此,通過立法規范,鼓勵債權讓與已成為各國民事立法的共同特點。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7-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⑩ 誰能告訴我,從民法角度上說票販子的違法性體現在哪裡

違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則、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等基本原則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破壞稅收管理秩序,擾亂社會治安,也可以說票販子的行為屬於不當得利等等,總之害處是很多的,看哪個角度去理解了

熱點內容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
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發布:2024-11-05 11:21:00 瀏覽:701
桂平法院在哪 發布:2024-11-05 11:20:50 瀏覽:365
法律碩士刑法總則 發布:2024-11-05 11:20:39 瀏覽:324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和聯系 發布:2024-11-05 10:41:29 瀏覽:421
法律責任名言美文網 發布:2024-11-05 09:02:00 瀏覽:605
工商核名條例 發布:2024-11-05 08:18:31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