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張必將民法

張必將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6-03 20:50:30

⑴ 「民法典時代」是什麼

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立法機關目前考慮分編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民法總則就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1)張必將民法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誕生了。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的民法典翻開了第一頁。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法典編纂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新中國幾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國民法典」夢想邁出堅實一步,必將為華律網建設築牢根基,為奮進中國提供不竭動力。

編纂民法典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動華律網建設邁上新高度一部民法典,提升的是一個國家治理水平。

「民法」是法律體系這座「大廈」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民法典編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法律傳統、法治信仰和法治自信集大成者。編纂中國人民自己的民法典,是中國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全體人民的夢想,更凝聚著國家民族崛起的雄心壯志。幾度滄海桑田。

⑵ 民法包括哪些

一、法學理論來上的體自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⑶ 民法典: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①總則編

健全民事權利體系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代表:

作為開篇,民法典草案總則編提綱挈領地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與引領性的內容納入其中,綱舉目張,統領其他各分編內容,奠定了民法典草案的基調與框架,是民事主體權利保障的集大成。

總則編將「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作為立法目的之一,採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通過民事權利專章中列舉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等民事權利,並規定「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兜底條款,從而全面系統地確認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夯實了善治之基。

總則編注重保護人身權利,明文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全面列舉人身權利,並置於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其他權利之前,表明民法典草案重視對人的保護,著重保護人身權利,強調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容侵犯,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

總則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凸顯民法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立法精神:肯定胎兒享有繼承與接受贈與的權利,建立健全成年監護制度,回應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要,明確網路虛擬財產與數據為民事權利的客體,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充分體現民法典的時代特徵。

(本報記者徐雋采訪整理)

②物權編

平等保護公私產權

九三學社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委戴紅兵委員: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草案物權編第207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草案明確平等保護私人物權,看似平淡尋常,卻意味著在法律面前無論國家、集體還是個人的財產,都能享受法律相同力度的保護,這是對改革開放40多年成果的法律確認,也賦予公眾更多信心。

物權編在一般規定中直接體現物權平等的原則,在很多細節中也體現了對平等保護的落實。草案中關於徵收補償的規定,在擴大補償范圍的同時,強調「及時」支付相關費用。一些地方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過程中,發生補償不到位、補償方案不合理或價款未支付等現象,「及時」二字的增加是對公權力的約束,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平等保護」釋放的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心,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依法保護公民權益的態度。民法典必將鑄就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本報記者孟祥夫采訪整理)

③合同編

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代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民法典草案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合同編規定了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保全、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一般性規則。完善了電子合同訂立規則,增加了預約合同的具體規定,完善了格式條款制度等合同訂立制度。草案還針對實踐中一方當事人違反義務不辦理報批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問題,明確了當事人違反報批義務的法律後果。

物業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今年3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為破解北京物業管理難題提供法律支撐。在起草條例過程中,我們感到,群眾普遍反映業主大會成立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對此,民法典草案適當降低了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特別是維修資金使用的表決門檻。這對解決物業管理實踐中存在的業主開會難、議事難、表決難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避免久拖不議、久議不決現象,有利於業主大會依法行使職權。草案還注重合理平衡物業管理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維護公平公正,促進物業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本報記者左瀟黃超采訪整理)

④人格權編

加強保護人格尊嚴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生龍委員: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人格權獨立成編,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體現我們黨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變初心。

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強調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草案將「生活安寧」納入隱私范疇是對隱私的周全保護。此外,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原則以及信息控制者的特定義務,對刑事法律難以調整的行為加以規制,為權利人提供了尋求民事救濟的基礎。針對此前基因編輯等技術帶來的問題,民法典草案明確要求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相關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違背倫理道德

類似規定在人格權編中還有不少,這樣的規定既為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保障民事主體的相關權益築起了法治屏障,也為民事主體自覺尊法、守法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法律指引。從司法審判角度看,人格權編的內容不僅為司法實踐提供價值引領和規范遵循,也有助於促成司法與立法的良性互動,更為法官審理此類案件提供了規范依據。

(本報記者鄭海鷗采訪整理)

⑤婚姻家庭編

堅守社會公序良俗

江西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馮帆代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如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影響。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編力求將堅守公序良俗的理念導入每個人的內心,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編開篇第一章就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婚姻家庭領域的基本原則和規則,增加了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等原則性規定。為了更好地維護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婚姻家庭編增加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的規定。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立法機關將尊重人權、自由、平等、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作為婚姻家庭編的基本原則。

近年來,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草案對離婚制度進行了完善,增加離婚冷靜期制度,將離婚冷靜期制度性地固定下來,可以促使夫妻雙方更加冷靜地考慮如何處理婚姻關系,有助於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倡導公序良俗。

(本報記者齊志明采訪整理)

⑥繼承編

弘揚孝老愛親美德

北京乾坤(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律師法蒂瑪代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民的私有財產不斷增加,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民法典草案繼承編對繼承製度做了進一步完善,為孝老愛親的和諧家庭提供了制度規范,相信會對文明家庭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

我在工作中曾遇到過這樣一起案例,老人沒有子女,一直由侄子悉心照料,可是老人去世後,侄子卻無法繼承老人遺產。按照情理來講,的確應該由老人的侄子繼承遺產,但是現行法律卻不是這樣規定的。繼承編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完善代位繼承製度,將被繼承人的侄、甥也納入代位繼承人的范圍,這是從法律層面鼓勵弘揚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另外,草案還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刪除了現行繼承法中關於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僅保留「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的規定。這是因為,常有老人會根據子女的照料情況隨時修改遺囑,根據自己的真實意願確保孝順的子女分配到更多的遺產,但當最後遺囑和公證遺囑發生沖突時,是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因此,繼承編刪除了這一規定,就不會損害遺囑自由,更能體現當事人的真實意願。

(本報記者李亞楠采訪整理)

⑦侵權責任編

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代表:

在民法典草案侵權責任編中,既有對產品生產銷售、機動車交通事故、醫療等傳統侵權行為責任的認定,還對網路侵權責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侵權責任等作出了具體規定,體現了法治的與時俱進。其中,有關高空拋物的相關條款引人關注。

按照傳統的法律規定,在民事侵權案件中,是「誰主張、誰舉證」,但在高空拋物這種特殊侵權行為中,受害人舉證很難。為了切實保護受害人的權利,民法典草案將舉證責任倒置。對於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使用人先行舉證,證明自己並非侵權人,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如不能證明的,應先行對被害人進行補償,並有權向真正的侵權人進行追償。這不僅讓受害人得到了更全面、合理的保護,也保障了事件中無過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加公平合理。

此外,草案充分考慮社會治理因素,要求物業服務企業要承擔採取安全措施的義務,如果沒有採取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高空拋物造成危害,物業方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同時還明確一旦發生案件,由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依法及時進行調查,查清責任人。這些規定都充分體現了民法典編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本報記者巨雲鵬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0年05月28日13版)

⑷ 分手後女方自殺了,男方需要負責嗎

一份不健康的感情,很容易使雙方陷入不理智狀態,為感情付出了本沒必要的代價。前幾期,咱們看過了分手要退錢的、拿裸照威脅的,今天筆者帶大家認識一下分手致自殺的案例。

裁判法院:利川市人民法院

審理級別:一審

案由:生命權糾紛

案號:(2017)鄂2802民初2501號

案情介紹:
小仲與小萌認識一年後,兩人建立戀愛關系,感情很好。期間,雙方曾因鬧矛盾,小仲向小萌提出分手,小萌服用安眠葯自殺,因搶救及時未導致嚴重後果,兩人仍然在一起。

一天下午,兩人入住酒店,第二天上午,因為小萌接了一男孩電話引起小仲猜疑,雙方發生爭吵亦發生肢體沖突,小仲再次向小萌提出分手後離開了房間。一個小時之後,小仲收到小萌的簡訊「我們結束了,我也結束了」。

小仲立刻回撥小萌的電話,無人接聽,便迅速趕回酒店,發現小萌不在就離開酒店。後經尋找在黃橋下面的河裡發現小萌跳河了,小仲和路人一起將小萌救上岸,後經醫生確認,小萌已經失去生命體征,無法搶救,溺亡時她剛年滿17周歲。

發生這種事情,隨之而來是失去孩子的悲痛欲絕的父母對男方的起訴,要求侵權損害賠償。

裁判結果:
法院根據導致女方自殺的後果的責任大小,確定女方本人負85%的責任,男方負15%的責任。
律師分析本案爭議焦點:為什麼男方僅承擔了15%的民事賠償責任?
1、男方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本案中,男方系成年人,而女方系17周歲的未成年人。男方對事物的認知和對感情的處理能力要強於女方,對身為未成年人的女朋友應更加愛護和照顧,而男方在雙方感情較好的情況下,因一些小矛盾而再次提出分手,其刺激行為是女方自殺的一種誘因,對女方自殺行為起到了間接助推作用。所以,男方的行為對女方的自殺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男方需要負責。

2、男方為什麼不用負全責?
首先,事發時,女方已年滿17周歲,具有基本的認知能力,其選擇極端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雖令人惋惜,但造成死亡的後果是其主觀行為。
其次,戀愛期間的爭吵在生活中在所難免,兩個人在一起就是相互磨合的過程,爭吵並不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生命和安全遭到威脅、損害。戀人在戀愛期間有相互選擇保持或終止戀愛關系的權利,男方與女方分手不違反法律規定。
再次,男方收到女方自殺簡訊時,採取了一定的補救措施,例如立即回撥女方的電話,趕回酒店房間,並在酒店外尋找女方等。雖然其補救措施沒有達到避免女方自殺的效果,但表明男方已經盡力避免損害後果的擴大。
鑒於此,法院最後酌情判決男方承擔15%的賠償責任。

3、如果男方是惡意刺激女方尋死,則涉嫌故意殺人罪。
刺激教唆未成年人自殺,參考張明楷教授的理論,當教唆者可以認定為間接正犯時,其行為應按故意殺人罪論處。而對於不具有間接正犯性質的教唆自殺行為,司法實踐一般可以認定為情節較輕的故意殺人罪。

一點心語
之前看新聞說,女性與男性的大腦結構不同導致,女性對痛苦的感知是長期記憶,而男性遇事時則偏向短期記憶。所以在男女雙方吵架時,女性會調出自己腦海中的「過錯清單」,而男性有時會懵逼自己最近沒干什麼錯事,為什麼要吵架。其實,筆者想說的是,在生理上,女性對痛苦的記憶可能天生比男性深刻。所以,善待自己身邊的女性朋友。
同時,也希望各位妹子在自己情感出現糾結困惑時,找到朋友、父母甚至是心理醫生疏解,或者通過其他事情過渡,先冷靜下來。現在社會,每個人都頂著層層壓力前行,千萬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合理地結束一段感情,分手後自殘、自殺等行為,不僅無法挽回之前的感情,只會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更重的傷害。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沒有誰值得我們去損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生命。不要做傻事,自我傷害並不能證明有多愛對方,只能說明內心的脆弱。這世上所有美好,我們還沒有好好體會。擺脫糾葛,帶上堅強,出去走一走,體會體會別樣的人生,說不定就豁然開朗了。
本期點贊轉發過100,將繼續加更連載「斗渣系列」,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
往期關聯文章
斗渣系列1:分手後,前男友送的東西要折現返還嗎?
斗渣系列2:遭渣男威脅公開不雅照片該怎麼辦?(建議女性收藏)
刑事問 第1期:刑事案件的真相是什麼?
刑事問 第2期:在刑事案件辯護中是實體正義重要還是程序正義重要?
刑事問 第4期: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為什麼也需要聘請律師?
刑事問 第5期:刑事自訴案件的范圍有哪些?
刑事問 第7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可以要求哪些賠償?

關於本期作者

張顏律師

江嫚莉律師助理
上海建緯(合肥)律

⑸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遺留在民法典中的表現

民法典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這與傳統法律中的「兩相和同」理念有著文化上的繼承性。古代社會的契約稱作「和同」,又稱「兩和」。如《唐律疏議·名例四》謂「和同相賣者,謂兩相和同」。「和」即「和調也」,將不同的主體通過和調的方式,使之達到兩相情願、彼此同意的境界,便是「和同」。用今天的民法術語表達,就是「意思自治」,即參加民事活動的當事人,按自己的意願締結民事法律關系而不受外力干涉。

「兩相和同」是契約有效成立的前提條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格伯簋」銘文便是顯例:格伯自願售良馬四匹與倗生,倗生給價三十田,寫下契券從中分開,兩人各執一半,格伯返回後鑄造青銅簋記錄此事。又如,現存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的一份土地買賣契約,記錄了馬隱等人將土地賣與石進充作墳地一事。全文百餘字,三次使用「情願」一詞。反之,在民事活動中違反和同原則,不但會導致民事行為無效,當事人還會受到法律制裁。

公平原則與「法平如水」觀念

民法典第六條規定的公平原則,在歷史上更是由來已久。「法」字的篆書為「灋」,其字義釋為「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廌」即獨角獸,遇有糾紛,用獨角將不直的一方觸而去之,從而使社會秩序達到像水一樣的公平狀態。

在古代社會,法平如水的觀念不僅深入人心,也得到了歷朝律令典章一以貫之的維護。《張家山漢簡》載:「其失火延燔之,罰金四兩,債所燔。」失火行為造成他人損失,不但要罰金四兩,還需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資治通鑒》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中書令禇遂良壓低價格購買他人房宅被揭發,大理寺判其以銅贖罪。依據《唐律》,該判決明顯處罰過輕,大失公正,後禇遂良和大理寺少卿均被降職遷官。明弘治《問刑條例》中規定:「典當田地器物等項,不許違律起利。」諸如此類的立法規定和司法案例表明,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從來不缺乏公正平等的精神價值,亦是推進今日法治建設永不枯竭的文化遺產。

誠信原則與「朋友有信」觀念

民法典第七條所定誠信原則,在傳統社會有著豐厚的文化土壤。孟子曰:「朋友有信」。這里的「朋友」概念,不是特指那些與自己關系親近、感情深厚的人,而是泛指普通的社會關系,凡是與自己打交道的人,皆當以朋友的態度待之,最為緊要的就是一個「信」字。在漢字中,「信」和「誠」可以互訓。誠信不但是古代中國重要的道德概念,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中排在第四位,更是人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信條,故有「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等民諺。

傳統法律制度維護誠信的力度很大。《周禮·秋官·司約》載:「凡大約劑書於宗彝,小約劑書於丹圖。……其不信者服墨刑。」重要契約須刻載於宗廟彝器上,一般契約則書寫在紅色竹帛上。違背誠信破壞契約的,要處以墨刑,讓人一望而知其是不守誠信的「老賴」。《漢書·刑法志》謂之「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及至隋唐,在民事活動中違反誠信原則的,則處以笞、杖之刑,同時還需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唐律疏議·雜律》中規定:「諸負債違契不償,一匹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備償。」宋元明清基本沿襲這一規定,無有大改。

由於失信行為要受到刑罰的懲治,違法成本高,所以民事經濟交往中的失信行為人,往往願意接受調解,以免訴至官府遭受皮肉之苦。這正是古代社會民間調解發達的原因所在,而調解又以其及時有效化解民事糾紛的功能,反過來推動誠信觀念深入人心。民法典強調民事主體「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既是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更能有效應對誠信危機。

公序良俗與「法順人情」觀念

民法典第八條確定的公序良俗原則,與古代「法順人情」的傳統可謂一脈相承。法家代表人物慎到說:「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法乃人定規則,不過是人心情理的條文化,故有「律設大法,禮順人情」的說法。只有符合情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助於公正秩序的建立和善良風俗的形成;反之,則可能傷風敗俗。例如秦朝「任法而治」,推行《分戶令》,強制父子分家別居,割裂了親屬間應有的親情。漢朝以後奉行儒家思想,提倡同財共居,曹魏時下令「除異子之科」,嚴禁父子分家。隋唐至明清,法律中形成禁止「別籍異財」的規定,既倡導了孝老愛親的道德風尚,又妥善解決了養老敬老的社會問題。

清末以來,「父慈子孝」「夫婦有義」等家庭美德受到很多人的無情貶棄。當今社會中,贍養費糾紛逐年增加,離婚糾紛持續飆升;「扶弱濟貧」「守望相助」等社會公德遭到漠視,出現幫扶老人反被訛詐、見義勇為反被誣告的現象。針對不良風氣,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編中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並在協議離婚環節設置「冷靜期」,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申請;在總責編的「民事責任」部分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如此規定,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常情常理常識,無疑是對「天理國法人情」相統一的法律傳統的創新性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家庭、美化社會風俗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熱點內容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