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決斗模式

司法決斗模式

發布時間: 2022-06-04 10:40:00

❶ 中國古代有沒有司法決斗

沒有,那是歐洲人所採用過的方式。

❷ 拳擊比賽在美國如此受歡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一方面是因為拳擊在美國的推廣比較迅速,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喜歡這種競技方式。

❸ 誰知道關於歐洲古代決斗的事情

決斗的由來

決鬥起源於古代奴隸制國家巴比倫、古希臘等國,而後盛行於中世紀的歐洲。最初,決斗是神明裁斷的一種方式。所謂神明裁斷,就是由神來判定訴訟雙方哪一家有罪,其方法是對訴訟當事人進行各種考驗。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裁斷方法。

中世紀時,隨著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生,決斗在歐洲日益風行起來。隨著決斗的流行,逐漸產生了一些規則:

當兩人發生糾紛時,如果有一方向對方臉上摔帽子、扔手套、或做出其他侮辱的行為,即被視為發出決斗的邀請。一個人一經宣布說要決斗,就不能反悔。如果有一方願意言和,必須雙方達成口頭或書面的和議,和議不成仍須決斗。

決斗雙方各有自己的證人,由證人約定決斗的時間、地點。決斗使用的武器依決斗者身份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古時用劍,後改用槍。決斗時雙方應離開一定距離,誰開第一槍由抽簽決定。

有些沒有能力提出或接受決斗的人,如婦女、殘廢人等,還可以找人代為決斗。

以後法律有了改變,決斗雖然不再是一種解決訴訟的裁斷方法,但是作為一種習慣,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紀末。一八六四年,當拉薩爾因戀愛事件與人決斗,腹部中彈死亡後,馬克思寫道:「這是他一生所犯的許多輕率行動之一。」直到本世紀初,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律的不斷嚴謹完備,決斗才被取消,成為一種歷史的痕跡。

❹ 英國神判法的決斗

諾曼人把另外一種神判法帶到英格蘭,即決鬥法。決斗時訴訟雙方都持一把特製的斧子和盾,一直斗到有一方喊 「膽小鬼」為止,戰敗的一方將被處死。決鬥法最初用於解決所有的爭議,後來只局限於比較嚴重的刑事案件。決鬥法通常只適用於自由人,老人、婦女、兒童和病人可以付錢找人代他們決斗。
從現代理性的視角去看,神判法可謂荒謬至極,它不是依據事實證據和法理分析,而是簡單地訴諸神靈、上帝的力量,就像擲骰子賭博一樣,帶有明顯的迷信色彩和不可預測性,是一種違背理性的的野蠻人的陋習。這正如18世紀蘇格蘭歷史學家威廉·羅伯遜所說:「由於人類理智的薄弱而得以存在的所有荒唐可笑的制度中,它……看來是最過分荒謬的」。但如果把神判法放在當時的特定語境中,僅僅將其視為「荒謬的野蠻人的陋習」未免有些過於簡單。
首先,現代視角下的荒謬觀念在當事人眼裡並不盡然。在英國中世紀前期的文化語境中,人們的知識比較貧乏,對神力的推崇遠遠超過了人力,「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無力」。在當時人的觀念中,確有一個全能的上帝支配著人間的一切,能辨別人世間的直偽,會通過顯靈、創造奇跡來保護一個人的權利,為人類伸張正義。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在熱鐵神判法中,火是不會傷害無辜者的;在冷水神判法中,上帝會接納清白的人;在熱水神判法中,開水只會燙傷那些有罪的人;在摸屍神判法中,被殺死的人能顯示誰是兇手;在吞物法中,上帝只會讓食物噎住那些有罪的人;在決鬥法中,上帝將會給正義的一方助以神力,不會讓不義的一方獲勝。根據我們今天的科學研究成果,上帝或神靈絕對不會通過顯靈或創造奇跡來保護一個人的權利,但當時人的這種「集體幻覺」為什麼能持續幾百多年呢?如果我們深入到當時的具體語境中,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神判法主要用於刑事案件,特別是殺人、搶劫、通姦等一些無人目睹的重大刑事訴訟。這主要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僅原告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就是其他人對犯罪嫌疑人也無可奈何,在這種人力不能實現司法公正的情況下,訴諸神靈就是當時人的一種合理選擇。如果在神判法中實現了司法公正,人們就將其歸功於神,如果在司法審判中造成了一定的「冤案」,人們也無怨無悔。更為重要的是,神判法不管有沒有在事實上實現司法公正,它都對刑事犯罪行為起到了一種威懾作用,使不法者不敢肆意妄為。因此,當時人對神判法的篤信不能簡單地視為是荒唐之舉,它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他們對司法公正的一種呼喚,是對原始正義的一種訴求。
其次,神判法在程序上雖然沒有現代這樣完善,但在當時卻是人們對司法公正的一種合理選擇。在中世紀前期,英國的司法審判同現代一樣,都首先要向法庭起訴,但當時並不象現代一樣向法庭呈交一份書面訴訟,而是在口頭上直接提出指控。當時法官的裁決依據不是事實、證據和案件的是非同曲直,而是雙方在法庭上的表現。如果原告對被告宣誓提出起訴時表情緊張,則說明他「心中有鬼」,誓言不足信,法庭可據此判其敗訴。如果被告在原告起訴後保持沉默,或在宣誓時流露出猶豫、緊張等情緒,法庭則判其不受法律保護。被告在通過反駁程序後,法官並不是先對原告與被告進行審訊,依據事實、證據作出判決,而是先假定被告是有罪的,然後由被告自己證明無罪。當時法官的作用不是證據的裁定人,而是決定採用哪種驗證方法。如果是嚴重的刑事案件,法官通常直接訴諸神判法來驗證;如果是土地糾紛等民事案件,法官一般先通過公證昭雪法來驗證。公正昭雪法由一定數量的公證人宣誓,被告的誓言是真實可信的。如果多數公證人認為他的誓言是可信的,則判其勝訴,如果被告找不到所需數目的公證人,並在宣誓過程出現了一個錯誤,則判其有罪。這種口頭的誓言雖然在今日看來不足為據,但在當時卻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因為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宣誓是一項十分嚴肅而神聖的活動,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准則,也是法律上的明確要求。《阿爾弗雷德法典》規定:「人人都應自尊自重,恪守誓言」,而提供偽誓被視為是對上帝的欺騙,對靈魂的褻瀆,是十惡不赦的彌天大罪,必遭天譴。有關上帝懲罰發偽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並為當時人所深信不疑。如果被告確實有罪的, 他將很難找到公證人。如果被告堅持自己是無辜的,但又不能找到足夠數量的公證人宣誓證明他的清白,那他將被允許通過神判法,來證實他是否有罪。總之,在13世紀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陪審制啟用之前,神判法一直是人們賴以尋求司法公正的選擇之一。
再次,神判法雖然也造成一些冤假錯案,但在當時卻是司法領域實現實質正義的一種有效工具。神判法雖然在名義上是由神判,但實際上是由教士來判,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神判法代表的與其說是是神的意志,勿寧說是教士本人的看法。在各種神判法中,教士經常通過採取一些措施來影響驗證結果,如在熱鐵神判法中,教士為了判被告有罪,就給他一塊重三鎊的鐵塊,或把鐵犁頭放得不規則,而當他不想判被告有罪時,他就給他一塊一英鎊的鐵塊,或讓鐵塊涼一會兒。一些皮膚細嫩的婦女在手捧一塊燒紅的鐵塊向前走時都沒有燒傷,這並非神力所為,而是教士事先作了更多的手腳,或在被告手掌上擦上了一些預防葯,或把冷鐵塗紅,使它看上去象是熾熱的鐵塊。另外,教士對神判法的驗證結果享有解釋權,當被告在熱鐵神判法中手掌被燒傷時,教士可以宣布傷口已經癒合了;如果被告在冷水神判法只是稍微下沉,教士也可以宣布他已被上帝接納了。這些原始的驗證方法只所以能「運行」幾百年,關鍵在於教士能根據民心與輿論導向對神判作出富有彈性的解釋,如宣布臭名昭著的被告有罪、聲譽很好的人無罪,從而把神判法變成了一個柔性的「輿論」工具。1100年,一些撒克遜人被指控在皇家森林裡狩鹿,令威廉二世非常生氣,便將50名犯罪嫌疑人付諸神判法,但結果全被無罪赦免。這一結果不但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就連當時的威廉二世也對此深表懷疑。但如果考慮到在當時的觀念中,野生的動物是不能作為私有財產的,現代的產權觀念對當時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那麼,這一「不法判決」恰恰反映了當時的民心所向,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司法上的實質正義。

❺ 中世紀決斗需要負法律責任嗎在決斗興起的狂熱時期。如法國的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統治時期

算是一種民間習慣,而且有司法決斗的(也就是說有法定形式的決斗)。其性質被認為是一種雙向神判(神明審判,即上帝的裁決)。

❻ 為什麼說城市法和商法既有封建主義的性質,又有資本主義的因素

因為就法律而,城市法中的很多具體法規條例和規則,明顯地是與封建等級制的特權法相對立的。例如,它基本上廢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取消了封建領主的特權,使土地可以自由地出租、買賣、交換、抵押和讓與;廢棄了那些復雜而又具有濃厚形式主義色彩的訴訟程序;證人的證言取代了誓證和司法決斗;罰金取代了贖命金,等等。此外,城市法中有關財政、、商業等方面的法規也比較鮮明地體現了資本主義法律關系的性質。但是否由此可以斷言,中世紀城市法應歸於資本主義早期法律的范疇呢?全面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法,又難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城市法本身並沒有也不可能在中世紀時代完全沖破封建的藩籬,它還包含著不少封建性質的因素,也還調整著不少封建性質的法律關系。
(一)中世紀城市法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法(CityLaw)是指西歐中世紀伴隨城市的興起與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而形成發展起來的法律體系,適用於城市、自治城市、半自治城市和城市共和國。它既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而是由一些涉及城市組織結構和管理、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以及商業、手、征稅等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法規組合而成。
城市的興起與城市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是城市法應運而生的根本前提。引起城市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則主要是:
其一,城市商業貿易中出現的爭端需要相應的法規來調整,市民階層與商人的利益需要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而領主法庭或教會法庭卻沒有相應的規范來解決這類;
其二,城市的形成大都跨越一個或幾個封建領地管轄范圍,而各封建領地卻各有自已的地方習慣法,這就使城市居民同時要受多個封建領地法律的約束,這種司法管轄權的極端混亂現象,束縛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
其三,「司法程序中僵硬的和傳統的形式主義,延誤時日,裁判決斗以及免訴宣誓的流弊,全憑偶然性判決的神意裁判等等,對商人來說是無休止的折磨,他們需要一種比較簡便、比較迅速和比較公平的法律」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居民迫切希望獲得人身自由和城市的自治, 擁有能保障自己生命財產和調整城市正常經營活動的法律,以擺脫封建教俗貴族的橫征暴斂和領主司法審判權的束縛。至11世紀,西歐大多數城市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先後迫使各國國王和封建領主作了讓步,使城市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上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
主要有三種類型:
(1)城市共和國,它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管轄領域,不僅在城區擁有自治權,而且控制城郊農業區域;
(2)城市公社,只在擁有的城區中享有自治權;
(3)享有不完全自治權的城市,由國王或所屬區域的封建領主派人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由於城市自治地位的確立,城市立法、司法機構的形成,使城市法的制定和發展有了和組織的保證。

❼ 西方的決斗制度是什麼時候廢除的啊

為名譽而決斗,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據記載,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斗中喪命。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斗;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斗的高手;號稱「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更是把決斗當成家常便飯,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人決斗過27次!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斗場……
一提到決斗,人們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悲劇,或是大仲馬小說里的法國貴族們為了哪怕是想像中的一點點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節。但事實上,決斗並不是騎士和貴族的專利,也不僅僅是爭奪愛情和捍衛名譽的危險游戲。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史上,它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法律制度,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風尚。這種一聽起來就夾雜著騎士味道的、充滿陽剛男人氣的游戲,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司法決斗:誰勝誰贏官司
所謂司法決斗,是指以決斗來解決法律爭端的一種審判方式。
在印歐語系的民族中,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凱撒就曾說過:日耳曼人用單獨斗劍來解決爭端。而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有這樣的情節:兩個男人為證明自己是美女海倫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進行決斗,輸掉的一方就是撒謊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法決斗的精神依據:由神來判斷是非。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斗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斗,誰在決斗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斗,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斗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斗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斗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
這種制度當然有其荒謬的一面,但在誣告成風、刑偵手段又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它的確也是對付誣告的惟一辦法。至少比起「熱鐵取證」「沸水取證」(當事人把手放到熱鐵上或沸水中,如果沒有被燙傷就證明其清白)之類的神判法來,司法決斗更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榮譽決斗:名聲和愛情比命價更高
15世紀末,榮譽決斗的風俗開始從義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其目的不是辨別是非,而是為了「洗刷」別人對自己的侮辱(有時只不過是出於自己的神經過敏)。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男子都身佩長劍,隨時准備與別人拼個你死我活——無論理由是多麼微小或荒謬。因為在他們看來,決斗本身就是富有騎士精神和男子氣概的象徵。
最初,榮譽決斗時雙方並不需要助手,但由於給對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發生,不久後,決斗人必須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慣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帶來了更大的傷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辜負朋友的信任,雙方的助手也開始在決斗中大斗特斗,其拚命程度決不亞於決斗的主角。
女人當然也是引起榮譽決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倒並不是出於男人們用比武來贏得異性青睞的動物本能,而是因為騎士精神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內容:男人應該以生命來捍衛心上人的名譽和尊嚴。因此,在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某位騎士發誓為心愛的貴夫人效勞的情節,這里的「效勞」便意味著: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將立刻和他決斗,不死不休!

政治決斗:政見不和刀劍相向
政治決斗古已有之。古羅馬詩人塔西佗說:在日耳曼國家裡,當一個國家要加入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時,總是試圖讓戰俘和本國士兵決斗,並通過決斗來裁決戰爭的勝負。
這些古代的政治決斗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有著嚴格的規章和程序,觀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顯赫人士。
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另一種政治決斗開始風行:持不同政見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決斗——當口舌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就讓槍劍來解決問題吧!到了19世紀,政治決斗甚至成了決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許多州長、部長甚至總統都曾參加過這樣的決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決斗發生在1804年,因為總統大選紛爭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副總統艾倫·伯爾向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提出決斗,並在決斗中將漢彌爾頓擊斃。這個不幸的消息令美國震驚,一時悼念者如潮,其場面足可與5年前華盛頓逝世時相比。但漢彌爾頓並不是這場政治決斗的唯一犧牲者,副總統伯爾事後被美國人視為「兇手」,政治生命完結之餘自暴自棄,三年後便因涉嫌叛國而被通緝,在美國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總統之一了。

決斗的喪鍾與尾聲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決斗的負面影響,禁止決斗的命令開始一道道發出。
在廢除司法決斗方面,教會走在了最前面。歷代教皇都多次指出,決斗在本質上違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應該予以禁止。12世紀末,教會發布規定:神職人員即使請替身參加決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殺死對方或被殺死,該神職人員要按殺人罪處分。
13世紀後,西歐國家普遍開設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決斗從此衰落。不過,司法決斗的廢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法國的最後一次合法決斗發生在 1547年,而英國直到1819年才正式廢除司法決斗。
比起司法決斗來,榮譽決斗就更難制止了。
1566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發布了一道嚴厲的法規:任何參加決斗的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法律似乎無法遏止人們對決斗的熱情,在隨後的30年裡,巴黎依然有上萬人死於決斗。甚至連席捲一切的大革命也沒能改變決斗的風尚,只是讓人們把決斗的起因從榮譽、女人轉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漸漸深入人心,決鬥文化的根基——騎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而現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讓司法決鬥成為了荒謬的傳說。20世紀之後,雖然酷愛決斗的法國人偶爾還會舉行決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備足以保障決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納粹統治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榮譽決斗曾再度合法化,當時的德國大學生甚至以在臉上留下傷疤為榮。這是決鬥文化最後一次死灰復燃,相對它不乏浪漫精神的過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恥的尾聲。

❽ 歐洲中世紀真的存在比武審判嗎

決斗式審判(Trial by battle),又稱司法決斗(judicial el),是指以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肉體搏鬥的結果來判定勝負解決糾紛的審判方式。學者們普遍認為,司法決斗是在中世紀早期北歐所盛行的一種裁判方法,它在英國的生根發芽則應歸功於1066年的諾曼征服,諾曼人在佔領了英格蘭後,也將歐洲大陸的決斗式審判帶入了英格蘭。 決斗式刑事審判的啟動程序為:一位私人控訴人指控另一人實施了犯罪行為,陳述涉嫌犯罪的事實,並聲稱要「以其血肉之軀為證」(prove by his body)來證實他的指控;受指控人否認控訴事實,並同樣聲稱要「以其血肉之軀為證」來表明自己的清白。
如果法官認為該案件適宜於採用司法決斗,他就會確定決斗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當所有事項准備就緒之後,決斗者就會步入決斗場並站立於場地的兩側。然後,雙方將走向前場並對神宣誓他是為正義而戰。宣誓完畢後,雙方分開,決斗開始。普通民眾則把觀看當事人之間的司法決斗當成一種難得的娛樂方式,緊張刺激的格鬥場面和懸而未決的格鬥結果使司法決斗堪稱一出無與倫比的「戲劇」。 在當時的歐洲大陸,貴族們通常手握長矛盾牌、身披堅實盔甲、腳踏寶馬良駒而戰;而在英格蘭,典型的決斗場面是手握棍棒徒步而戰。決斗從黎明時分開始,直到一方決斗者被殺死或高呼「我是懦夫」並承認失敗而告終。如果決斗一直持續到星斗閃耀之時仍然不見分曉,法官將宣布被告人獲勝。在刑事案件中,如果敗者沒有戰死,可能被執行絞刑。 英國學者布拉克頓曾經指出,門牙在決斗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常備性武器,掉了門牙的人通常被視為沒有決斗能力者。納爾遜在《司法決斗》一書中記載,在1456年溫切斯特的一場決斗中,當時一方當事人「用牙齒咬對方的鼻子」,從而贏得了戰斗。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