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涉經濟
㈠ 民法典584條經濟意義
本條是對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
賠償損失這種違約責任方式,是違約責任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違約責任中損害賠償責任的目的是,作為對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的補償,合同的受損害方有權獲得其在合同中約定的利益,通過給付這種損害賠償,旨在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期待利益。拓展: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㈡ 民法典對經濟糾紛的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法典關於經濟糾紛的規定在第一百八十八條,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是三年。在訴訟時效期間權利人或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如果從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已經過了二十年的,將不予保護,不過有特殊情況,可以延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㈢ 民法典和社會經濟的關系
民法典,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㈣ 與經濟法有關的民法典條約
摘要 民法典規制理念與經濟法有關的主要表現在:
㈤ 民法典中有哪些要素/原則/條文吸納了經濟法的理念
經濟法的理念是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靈魂暨最高原理,經濟法學從總論到分則、經濟法的各項具體制度都應能體現經濟法的理念,否則就是空有驅殼、徒有其表。
首先要在經濟法學研究中確立符合經濟法客觀應然性的正確理念。經濟法學研究曾經不重視理念、沒有理念,到頭來形勢、政策、領導人的好惡稍有變化,在「經濟法」旗下所作的研究有的就輕易化為無意義的文字和故紙;有些則搖身變為其他部門法學的成果,有人美其名曰這是經濟法學對中國新時期法學的貢獻,殊不知理論、學說沒有及時地對實踐加以科學的總結、詮釋和升華,且不說造成資源的浪費,這本身已辜負了學問的使命,對實踐和法學造成了損害。
由於不能准確、深刻地把握社會化和公私融合、官民平等合作的真諦,經濟法學中存在著不少不適當的、有些是似是而非的經濟法理念。為了學科建設和科學,要藉此機會對事不對人地提出來。諸如「經濟法是公法」、「經濟法是國家干預法」、「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因此不能像對公民、法人一樣對政府等公主體適用調整經濟關系的實體法),動輒要把公私有機交融的經濟關系割裂為「管理關系」和平等主體間的關系,或者乾脆就從私的角度觀察研究有公主體、公有財產參與的經濟關系,把公司法、合同法、物權法等不假思索地推給民商法,放棄對公私交融之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及其中國特色作原創性的艱苦科研。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意識及相應的「學說」、論述,往往被認為就是中國的「經濟法」,經常成為學生和學者們恥笑的「學問」,這無疑損害了經濟法學的科學性和聲譽,妨礙了經濟法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科或專業在人們心目中的真正確立。經濟法部門的存在依賴於主客觀統一,其中主觀方面又起著主導作用,如此沒有正確理念的「經濟法學」,自然不能積極有效地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實踐,反有損、有害於實踐。這段話似乎說得重了些,但希望它能起到一個警醒作用,讓我們對經濟法學的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使之盡快消除泡沫,由虛脹變為實的繁榮,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其次,經濟法的制定要由正確的經濟法理念作為指導。法的制定是一種合目的性行為,是在一定的法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立法者有什麼樣的法理念,就會制定出什麼樣的經濟法,其經濟法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真理性,會直接影響到經濟法立法的合理性。毋庸諱言,在我國經濟法產生之初,立法者的頭腦中尚無現代經濟法的理念,他們區分不開經濟法的理念與民商法、行政法的理念,所以當時制定的許多「經濟法」,後來就逐漸顯現出非經濟法的特性,例如1981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更多的是政府部門為自己爭權而起草或制訂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政府規章,所謂部門立法,骨子裡透著一股管卡壓、官民不平等、管理者只有權力沒有義務和可問責性的精氣神。如今中國已加入WTO,越來越多經濟法的法律法規開始體現官民一致、平等,公開、公平、公正,將政府公共管理、維護社會利益和經濟秩序的職能具體化為其義務和可問責性,政府從事經濟活動與民平權同責等現代經濟法的要求,但是很難說立法者已經穩固地確立了現代經濟法的理念,還不能保證其制定的都是「良法」,不出台「差法」和「惡法」。因此亟需將人們業已認識到的經濟法要求抽象、上升為立法者的理念,以保障今後將出台的一系列經濟法如《反壟斷法》、《電信法》等成為真正體現經濟法理念的法。在這方面,入世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WTO規則本質上就是貫徹英美法理念的「經濟法」,藉助美歐發達國家基於其民族利益的強大外力,可以促動我們的立法者、政府和人民及早認清、掌握其中的理念,並將其置入中國的經濟法中去。
最後,經濟法的適用、實施也在呼喚經濟法的理念。如果沒有正確的理念指導,即使有立法或法條,它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不但可能達不到立法者預期的目的,而且有時還會走向反面。例如,經濟法賦予行政機關一定的權力,期望它們運用權力去管理、調控國民經濟,以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但是權力往往被用作追求、實現部門利益、小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工具,背離了立法的目的;投資和企業引資、經營中的營私舞弊由來已久,《公司法》和《刑法》中對其不乏種種規定,但由於行為的決策往往涉及政府、黨委,最終便無人來切實承擔有關行為應負的法律責任,土地利用、管理中形形色色的不法行為也是如此,結果是違法亂紀愈演愈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久久不得規范、確立,原因就是缺乏經濟法的理念。按照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行為或社會關系都不得脫法,哪怕在法條的規定語焉不詳、模稜兩可、矛盾沖突、空白闕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決不允許執法或司法者推託或怠於執法、司法,也不允許其放棄公平正義而敷衍執法、司法,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求它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保障,以法的名義對任何紛爭給出「說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政府不得封鎖市場和濫用權力限制競爭,但只規定了由上級政府處理,結果幾起訴至省級高院的政府壟斷案,都以「和稀泥」調解結案,不辨正誤,受害者有理莫辯,違法者不必承擔法律責任,這也是沒有正確的經濟法理念所造成的。所以,如果執行法律的人頭腦中沒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法理念,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事實上是沒有經濟法的,真是千鈞系於一發啊。
當然,經濟法的理念畢竟是主觀的,它必須體現在具體的法律制度中,在實在法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表現其存在和價值。所以,研究探討經濟法的理念不是紙上談兵,不能把它搞成脫離實際的純粹思辨。人類的任何理性進而理念都是經驗和教育的產物,法的理念是在人們長期的社會和法的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先驗的,我們需要實踐為法暨經濟法的理念提供經驗材料,沒有社會經濟和法的實踐、沒有學術的探討積累和教育,就沒有法暨經濟法的理念。E•博登海默稱:「事實上,人類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它使個人得以在自我之外設計自己,並意識到合作及聯合努力的必要。這就是理性的能力。」[11]這種先驗論的觀點自然是不能成立的,循此發展,經濟法理念及其探討就會變成無意義的玄學。
總括而言,本文要表達的基本意思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法治實踐、法學的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亟待確立符合社會化客觀要求的經濟法理念,通過其主導、能動作用,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法治建設包括法學和經濟法學的研究,躍上一個新的台階,時不我待。一般而言,經濟法理念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由於生產力進而生產關系的變動,引起了利益關系的變化,既有法理念指引下的法已不再勝任對變化了的利益關系的調整,於是在人們需求本能的驅使下,社會上出現了不拘公與私、官與民的經濟性法律規范或者判例,通過對此法現象的研究,人們開始發現其內在規定性,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的經濟法理念。在這種理念指引下,立法者開始自覺地制定、修改、廢除經濟法律規范,執法或司法者將其適用於社會生活,並通過社會成員逐步接受此理念,使經濟法得以普遍實現,而社會成員整體上對此理念的感受、好惡和接受程度,又是該理念進一步變化乃至其他新理念產生的原動力。法學家通過對上述現象和互動過程的研究,不斷修正和完善經濟法理念,以此影響立法者、執法或司法者和全體社會成員。經濟法就是在這樣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始終在一定的經濟法理念的主導下,日益走向完善的。
㈥ 民法典經濟合同哪些情況無效
法律分析:民法典規定,無效合同的情形包括當事人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合同不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合同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以及侵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等。
1、合同無效具有違法性
(1)、必須是違反了現行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才能直接導致合同的無效。
(2)、必須是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3)、必須是違反了強行性規定重的效力性規定。
2、合同無效具有相對性
在實際經濟往來和司法實踐中,某些特殊的合同盡管具有違法性,但是只涉及到特定的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特定利益,如果允許任何主體主張合同無效不一定妥當。因此,應當區分合同無效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合同得無效不等於合同得不成立。合同無效,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不能產生有效合同的法律後果。對於無效合同,雙方當事人既不能享受合同約定的權利,也不負擔約定的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五百零六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第八百五十條 【技術合同無效】非法壟斷技術或者侵害他人技術成果的技術合同無效。方財產損失的。
㈦ 民法典在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民法典不僅是一般民眾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是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網路版全書。民法典所確立權的調整經濟關系的各項法律規范,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供給與法治保障。
作為民法典開篇的總則編,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將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范寫入其中,對民法典各分編的相關制度起到了統領作用。總則編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要求,確立了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合法、合乎公序良俗和綠色等民法基本原則,為市場經濟有效運行提供了必須遵循的最為基本的法治原則。總則編塑造了多元市場主體制度,為人們進入市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法定組織形式,有利於塑造其獨立而又平等的法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