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民法典結構
1.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區別: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
2.物權:
法國民法典沒有對物權、債權加以區分,沒有獨立的物權制度。它對債權、物權的規定是混雜在一起的。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以個人為本位,確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2. 民法典體系結構是什麼
1.民法典體系包含了總則篇、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回繼承編、答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2.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二是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我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民法典實行三編制:第一編人法,第二編權利法,第三編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我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要將這些雜亂存在的實在法組合在一起,就得為其提供一個體系框架,使每一民法材料都能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各得其所,和諧共存,這就是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有了以一定結構構成的體系,各種民法材料的加工才有一個歸屬。因此,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民法典制定的基礎。
3. 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是什麼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一)總則編
第一編「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第一編基本保持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後。第一編共10章、204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基本規定; 2.關於民事主體; 3.關於民事權利; 4.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5.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
(二)物權編
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重要財產權。物權法律制度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是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草案第二編「物權」在現行物權法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結合現實需要,進一步完善了物權法律制度。第二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通則;2.關於所有權;3.關於用益物權;4.關於擔保物權;5.關於佔有。
(三)合同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合同法。草案第三編「合同」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第三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通則;2.關於典型合同;3.關於准合同。
(四)人格權編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草案第四編「人格權」在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從民事法律規范的角度規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會等方面權利。第四編共6章、51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3.關於姓名權和名稱權;4.關於肖像權;5.關於名譽權和榮譽權;6.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五)婚姻家庭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2001年進行了修改。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收養法,1998年作了修改。草案第五編「婚姻家庭」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新的規定。第五編共5章、79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一般規定; 2.關於結婚; 3.關於家庭關系; 4.關於離婚; 5.關於收養。
(六)繼承編
繼承製度是關於自然人死亡後財富傳承的基本制度。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繼承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日益增多,因繼承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根據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草案第六編「繼承」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以滿足人民群眾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第六編共4章、45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法定繼承;3.關於遺囑繼承和遺贈;4.關於遺產的處理。
(七)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實施以來,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草案第七編「侵權責任」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侵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吸收借鑒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對侵權責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第七編共10章、95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損害賠償;3.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4.關於各種具體侵權責任。
(八)附則
最後部分「附則」明確了民法典與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的關系。民法典施行後,上述民事單行法律將被替代。因此,草案規定在民法典施行之時,同步廢止上述民事單行法律(草案第一千二百六十條)。需要說明的是,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作為與民法通則、婚姻法相關的法律解釋,也同步廢止
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二是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我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民法典實行三編制:第一編人法,第二編權利法,第三編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我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要將這些雜亂存在的實在法組合在一起,就得為其提供一個體系框架,使每一民法材料都能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各得其所,和諧共存,這就是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有了以一定結構構成的體系,各種民法材料的加工才有一個歸屬。因此,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民法典制定的基礎。
4. 拿破崙頒布的法典包括哪三部
拿破崙的影響還體現在《拿破崙法典》里,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被視作德國、法國及歐亞大陸「大陸法」條文法典代表,有別不同於英國、美國重視判例、輕法條之《海洋法》。
政治上,拿破崙始終盡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則,一個統治者,是不願意制定反對自己的法律的。《拿破崙法典》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盧梭的影響,無論是他的法律,還是他的統治方式,
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國人民的愛戴,並不只是因為他打了很多勝仗,給法國人帶來了榮譽,因為這些戰爭畢竟是以失敗告終的。但是他從公眾建設到政治制度的許多貢獻,如留下的公路系統,為農民爭奪的土地等等,才是他對法國的真正影響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拿破崙至少貫徹了第二和第三條。至於自由,這的確是值得非議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必然。他的獨裁統治避免了無政府主義,但又不是王朝復辟似的獨裁。因此可以說,在名義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凱撒,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他已經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國家都還在努力實現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並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但今天的歐洲也正朝向一體化的目標前進。
5. 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是
《法國民法典》
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直譯為《全體法國人的民法典》,也稱《拿破崙法典》)。作為世界第一部成文民法典,它自簽署頒布後,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民事立法產生著持續的影響。
《法國民法典》是繼羅馬法之後、19世紀以來,民法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確立了現代民法的法典模式,與《德國民法典》一起構成了現代歐洲大陸法的基石,而且作為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極大地促進了法國19—20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5)法國民法典結構擴展閱讀:
《法國民法典》是迄今為止施行時間最長的民法典。該法採用了總分結構,共2281條。其中,總則部分極為精煉,僅有6條,對法律的頒布、基本原則、效力及其適用作了規定。
《法國民法典》的總則之後是分則部分,它分為三編,第一編規定了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權利、身份、婚姻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民事問題。第二編在第一編的基礎上,對人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即財產進行規定。第三編則進一步規定人能夠取得財產的合法方法。
6. 《法國民法典》的主要結構及其歷史地位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它在1804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雖然其中仍留有若干舊思想的殘余,但終究是革命思想的體現。這種革命思想就是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人權思想。法典雖然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完成"人的解放"(在這方面,法典較之革命後的法令有些退步),卻在經濟方面較為徹底地做到了這一點.法國民法典是"人權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體現。我們如果把依照這個民法典構築的社會與革命前的社會(封建社會)對比一下,就會看到法國民法典的思想意義——它摧毀了舊社會,開創了一個新社會。當然,這個新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個時代,它是人類文化的頂峰。在封建社會中,"人"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受著各種力量的壓迫,既沒有意思自由也沒有行動上的自由,法國人分為各種階層,沒有平等可言。但在民法典的規定下,所有的法國人是平等的、自由的,只受自己意思的支配.總之,法國民法典是"解放"人的法典,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奴役"人的法典。就是在今天,法國民法典的這種精神仍對我們有啟示作用、指導作用,我們仍可從這方面去學習它。
《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法國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可以被概括為: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7.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民法典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也稱《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1804年法國頒布的,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
《拿破崙法典》總共分為三大部分,2281條法律條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關各類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規定;第三部分是獲取各類所有權的方法的規定,具體包括繼承、遺囑、還債、贈予、夫妻共同財產等相關法律條文。
(7)法國民法典結構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799年11月9日,霧月政變爆發的當天晚上,拿破崙便下令起草民法典。1800年,霧月政變剛剛結束,拿破崙成了法國的最高統治者。隨後,他正式命令大理院長特龍謝、羅馬法學家馬爾維爾、政府司法行政長官普雷阿梅納和海軍法院推事波塔這四位法律專家開始起草民法典。
拿破崙對這部民法典相當重視,曾多次親自參與一些法律條文的討論。在具體制定法典的過程中,幾位法學家在他授意下,始終堅持資產階級革命者在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對理性的原則。
法典草案在一年之後完成,拿破崙命人將其送往樞密院和各個法院,這些政府部門為了審核、修改草案,總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其中有97次是由拿破崙親自主持參與的。
經過三年半的修改、討論,於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過,3月21日拿破崙簽署法令,以《法國民法典》的名稱正式頒布施行。1807年這部《民法典》被命名為《拿破崙法典》,包括總則、三編(35章),共2281條。
8. 比較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其開創了近代民法歷史,為資本主義社會開辟了道路。《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資產階級國家編纂的規模最大,對現代資產階級民事立法影響最廣泛的一部民法典。本文以兩部民法典之異同為主題對二者進行對比,以期在此對比研究下加深我們對整個資產階級民法的本質及其發展歷史的了解,從而對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的民法理論及民法典的制定有所啟迪。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是兩部世界著名的資產階級法典,在民法發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法國民法典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而德國民法典則豐富和發展了大陸法系。我們在對比研究法、德民法典的過程中,有助於我們充分借鑒和吸收先進的法律思想和立法技術。
一、從立法的時代背景上分析
《法國民法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產生重要經歷了以下歷史階段:在法國大革命前,民事法律規范在法國出現北方習慣法和南方成文法的劃分。在這種混亂的法律環境下,法國逐漸承認羅馬法的合法性,從而使法國的民事法律規范逐漸形成了習慣法體系。盡管當時的現行法律已朝著法典化邁出了一大步,但成文的習慣法匯編已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創造統一的、合乎理性的法典。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中間法律」。這些「中間法律」以廢除封建特權和人身依附關系為目的,但其作為一種過渡性法律,法律不統一現象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由於當時各方利益集團都希望新的民法典反映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民法典編纂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1799年拿破崙執政以後,組建法律起草委員會並親自主持開始起草民法典。從1802年2月5日到1804年3月15日,民法典分為36章陸續通過。3月21日,拿破崙簽署法令,將法典頒布實施。
《德國民法典》制定時,資本主義已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當時社會強調社會公共利益、強調對個人做出必要的限制、強調國家的干預等。19世紀的德國也存在不同地區使用不同法律的胡亂現象,為了追求法律的同一性,1873年德國國會的憲法修正案將帝國的立法許可權擴展到整個民法領域,使民法典的制定獲得了權力基礎。19世紀初中期關於民法典的編撰形成了法典編撰派和歷史法學派,他們的爭論為民法典的編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世紀後期,德國法學家在重視羅馬法的同時吸收了一部分日耳曼法的內容,使得民法的體系具有了合理性。1874年7月,德國聯邦組建起草委員會開始起草民法草案。草案經過起草委員會兩次審核和修改,最後形成了「帝國國會法律議案」。1896年7月1日,帝國國會通過了議案。經過帝國皇帝1896年8月18日的簽署,帝國法律公報的公布,《德國民法典》於1900年1月1日生效。
二、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體系結構及內容之比較
《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主要以羅馬法、習慣法和國王的赦令為法律淵源。由於此法典產生於自由資本時代,所以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教分離、人身自由、合法自由等為基本原則。在法典的總體結構上,是以國法大全之《法學階梯》為基礎,除總則外,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三編。由於拿破崙在主持法典制定時很少讓純粹的法律爭論參與,力求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現實生活而不是法律技術上,所以《法國民法典》即簡潔明晰,又通俗易懂。《法國民法典》之所以能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主要在於它的內容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需要。
《德國民法典》主要繼承羅馬法的傳統,結合日耳曼法的一些習慣,並且根據19 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而制定。《德國民法典》雖然仍保留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私法的基本原則,但又在一定程度使它們在適應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其主要基本原則有所有權有限原則、限制契約自由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等。德國民法典以羅馬法的《學說匯纂》為藍本分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五篇。與《法國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國民法典》注重立法技術的應用,其語言比較抽象和概括,體現了邏輯推理和體系化的思想。《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是適應帝國主義時代要求的,所以從其之後,《法國民法典》對各國民事立法的影響大大減少。
三、兩部法典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正處於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民法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制定一部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體系完整、內容充實、科學實用的民法典也顯得越來越迫切。通過借鑒,我們在制定中國民法典時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法典的關系。中國在民法法典化的進程中,必須注重引進的西方先進法律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使民法精神深入人心,樹立正確的民法觀念。二是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必須自足國情,體現社會化的要求。法國民法典是大革命的產物,而德國民法典是立足於自由市民的、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產生的,所以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必須堅持基本國情,在促使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和保障人權,才能適應現代市民社會的發展。三是確立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立法原則。我國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堅持理性主義就是注重立法的超前性。只有在堅持理性主義的情況下制定的民法典才具有指導意義。此外,我們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言語的實用性,這樣的法典才能被人們充分理解和應用。
四、總結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大民法典時隔百年,前者是代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民法典,後者是代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民法典。法、德兩國民法典分別代表了大陸法系的兩面旗幟,是資產階級民法發展的兩個里程碑。對後世世界各國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響。
9. 概述法國1804年民法典的特點
它涵蓋七大部分:繼承、生前贈與和遺囑、債的一般規定、特定種類契約的規則、夫妻財產制度、留置和抵押以及訴訟時效。
遵循古代羅馬「法典」的傳統,法典的結構首先也分為「編」,「編」下設「章」;每一「章」對一個專門問題進行規定,比如婚姻、父權、繼承、買賣等等。
《拿破崙法典》由一篇序言和三編正文組成;序言只有6條,主要是關於《法典》的生效時間、法典適用的概括性規定。波塔利斯在起草「法典」時,曾在序言部分放了6篇整整一編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幾乎全被刪掉,在39條中只有6條得以保留。
其餘33條之所以被刪去,原因在於它們更多地體現了「學說意見」和「哲學信念」,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立法。第一編被稱為「人法」,包括第7條至第515條;主要包括國籍、外國僑民地位、民事主體資格以及住所。
第二編的主要內容是「財產法」,包括第516條到710條的內容;其中廣泛涉及了所有權、用益物權、地役權等內容。第三編的篇幅比前兩編加起來的兩倍還要長,它包括第711條到第2281條的內容;它被冠名為「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各種方法」。
(9)法國民法典結構擴展閱讀:
這部法典確認了資產階級和農民佔有貴族和教會土地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不受封建勢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原則,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
法典對於家庭、婚姻、繼承等社會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