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法力說

民法法力說

發布時間: 2022-06-06 00:48:26

Ⅰ 只許換不許退是侵犯消費者得什麼權

應在商家規定的 不滿意或《商品》有毛病可退換的范圍內 一般是15天 還可以打12315尋求幫助!

Ⅱ 憲法 法律 法典三者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地位不同、適用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2、法律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3、法典

指就某一現行的部門法進行編纂而制定的比較系統的立法文件。

二、地位不同

1、憲法

國家的根本法。

2、法律

國家的統治工具。

3、法典

法系統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三、適用不同

1、憲法

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2、法律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3、法典

適用法律規范和消除法規存在的某些缺陷,需要對現行法規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

Ⅲ 權利的本質是什麼

權力的本質來自基因變異。基因變異讓動物的個體產生差異。這種差異使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變得和大多數其他動物不一樣,更強壯,更聰明,或者更勇敢。他們成為群體中的領袖,指引他人,維持秩序,抵抗外部勢力的侵擾。他們的壓力和面臨的挑戰很大,作為補償他們被允許享有更多的資源。權力是群體動物中才會出現的特徵。人類是這個地球上群落最大的動物,站在人類權力頂峰的人享有的資源遠勝過其他群居動物中的掌權者。

Ⅳ 以民事權利為核心來分析民法體系

一 體系建構的範式(模式)
在民法學體系中建構一個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無論是對當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和民事司法實踐,還是對於法學研究和教育,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當前,民法典的制定正在進行中,民法典的草案已經提交九屆人大常委會討論。無庸置疑,民事權利的類型及保護手段的規定是民法典的核心,並將最終決定民法典的優劣成敗,正所謂「權利是私法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對法律生活性的最後抽象。」[1]然民事權利種類、名稱紛繁復雜,內容變化不斷,對此,我們既不能不加辨析地「一網打盡」,將其全部納入法典之中,又不能固步自封地「抱殘守缺」,死守《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幾種有限的權利類型。因此,對民事權利進行體系建構與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我們在宏觀把握權利框架的前提下,具體分析每項權利設立與否的實益,進而在民法典中予以科學體現,對於我們制定一部法意久遠的偉大法典至為重要;同時,摒棄權利體系之外的非權利類型,對於在司法實務中抵制和遏制「泛權化傾向」與「權利濫用傾向」,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對於法學研究、教育和學習來說,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初學民法的人,對民法中的各種權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就比較容易了解民法的全貌」[2],對於順利跨入民法的殿堂意義重大。

筆者認為,從法哲學角度看,對權利的劃分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從而認清權利的三種最基本形態及其相互關系。首先,權利的最初形態是「應有權利」或「習慣權利」,即人們基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產生的權利要求,或公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條件下和可以預見的范圍內應當享有的一切權利。應有權利是利益和需要的自發反映,是「自在」的權利。馬克思稱之為「已有的權利」或「習慣權利」,並認為法定權利即來源於這些「習慣權利」或「已有的權利」。「各種最自由的立法在處理私權方面,只限於把已有的權利固定起來並把它們提升為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而在沒有這些權利的地方,他們也不會制定這些權利。」[3]亦即: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權利,而只是在表達權利。可見「應有權利」比「法定權利」在內容和范圍上要豐富和廣泛得多。「法定權利」是權利的第二種基本形態,它是通過立法對「應有權利」的規定和確認,對「應有權利」的選擇和整理以及對「應有權利」進行的認定和分配,是集中化處理和系統化了的「應有權利」,是對人們利益和需要的自覺認識和概括,所以是「自為」的權利。權利的第三種形態,即處於最後發展階段的「實有權利」。「實有權利」是人們對法定權利的真正享有,是人們權利和利益的實現和完成形態。[4]從「應有權利」到「法定權利」再到「實有權利」,是權利實現的一個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法定權利」是聯結「應有權利」與「實有權利」的中間橋梁,是最重要的一種權利形態。

在對「權利」的基本形態作出簡略說明之後,接下來就涉及「民法上權利」的形態問題。「民法上權利」是法律上「權利」的種概念,因此「民法上權利」也應具有應然權利、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三種形態,當無疑問。但在現實的法律語境中,「民法上權利」則往往僅指法定權利,這點可由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看出。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既是大陸法系的學術傳統,也是支撐大陸法系民法法典化的基石。大陸法系的立法理論認為,只要通過理性的努力,法學家們就能設計出一部作為最高立法智能而由法官機械適用的完美無缺的法典。[5]基於這種對法律制度「邏輯自足能力」的確信,實證主義法學家和分析法學家認為,實在法制度乃是一種全面的、詳盡的、在邏輯上自恰的規范體系,而且該規范體系為法院所可能面臨的一切法律問題都提供了答案。[6]由上述觀念所決定,大陸法系對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其對象也只能是制定法上的權利,即法定權利,而不可能涉及應有權利和實有權利的劃分問題。

很顯然,「立法者萬能」的神話在社會的法律現實中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現在我手裡拿著的這本Code Napoleon(拿破崙法典)並沒有創立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相反地,產生於18世紀並在19世紀繼續發展的資產階級社會,只是在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現。這一法典一旦不再適應社會關系,它就會變成一迭不值錢的廢紙。」[7]社會生活瞬息萬變、變動不居,舊的利益形態在消亡,新的利益形態在不斷涌現,法律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時間差」是不可彌合的。因此,制定法不可能將一切的民事權利網羅無遺。這就決定了在制定法所確認的權利(法定權利)之外,必然還存在著尚未為立法者發現的、或雖發現但尚未納入制定法中的大量「法外權利」,即應有權利。立法者一方面應大力探尋和發掘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從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項社會活動中所出現的諸種「應有權利」,以擴大「法定權利」的基礎和來源,另一方面又應加強立法工作,以科學地確認這些「應有權利」,使之上升為「法定權利」。[8]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對「民法上權利構成」(民事權利構成)的剖析不局限於「法定權利」,而是擴大至「應有權利」。如此界定有以下兩個方面考慮:首先,由法定權利與應有權利的關系可以看出,應有權利先在於法定權利,法定權利僅是對應有權利的確認、選擇和歸結,應有權利是法定權利的屬概念。因此,對應有權利構成的研究,必然內含著對法定權利構成的研究,二者並不矛盾。若依大陸法系通行的立法理論,法律先存於權利,權利經由法律創設,並由「法律之力」予以擔保,任何利益只有經過法律的確認才能上升為權利,[9]則沒有「應有權利」的存在餘地,凡權利皆是法定的。由此,權利的發展為法律所設定和阻滯,亦步亦趨,權利將得不到保障,「法律專制」乃至「權力暴政」將由此形成,人類「法治國」的追求和大同的「自由國」理想也將是一個泡影。其次,應有權利是一個開放的權利體系。人類權利感情、權利意識、權利觀念皆發軔於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同步,不存在滯後性問題;並且由於人類對幸福美好生活有本能的追求,往往會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未來權利要求,從而推動權利與法律的進步和發展。與此相反,法定權利則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滯後性是其固有品質。在某一既定歷史時期,法律規范體系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由此決定了法定權 利體系的不易變動性和封閉性,這對權利與法律的發展進步都是一個障礙。

明確以上前提後,則此時問題的關鍵在於依據何種標准來構建民事權利體系,欲解決此問題,必須回到「權利」本身,從研究民事權利的本質入手。而就本文論題而言,若僅談法定權利,而非應有權利,那權利的類型界定與權利的泛化等問題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本文的論述以應有權利為主線,同時評述法定權利類型,適當論述實有權利。

我們認為,權利種類的界定、權利內容的擴展、權利體系的構建、權利體系的分析,權利泛化的遏止,莫不受制於權利的本質,無不以此為前提和出發點。傳統民法學雖對民事權利有諸多分類,卻無一以權利的本質入手,或雖然分析了權利的本質的各種學說,也論證了自己的觀點,但在界定權利的種類時,卻又將權利本質置於一旁於不顧,沒有以權利本質為指導原則,而是採用了雖較直接但有失科學的標准和方法對權利進行分類,如依權利之內容將權利分為財產權與人身權,依權利之效力所及范圍人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依權利之客體所屬分為公權利和私權利;依權利之作用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梁慧星教授對此認為還應包括可能權,並統稱變動權],以權利之間的因果關系分為原權利和補救權利等等。這樣分類的最大缺陷是無法容納全部應有的權利類型,且僵化,導致一些權利游離於此權利與彼權利之間,如社員權、知識產權,它們的內容,權利特點及行使方式,保護手段都顯著不同。本文試圖以權利之本質入手,構建一科學和諧之權利體系。

權利的本質,可以說,是一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據粗略統計,西方思想史上關於權利概念的定義不下數十種」[10],特別是素以抽象思維見長的德國法學自19世紀以來,對權利本質的探究尤為突出。今從諸種學說,扼其要者,進行分析評釋,進而得出本文的觀點,為民事權利體系構建做好基礎論證工作。

一、「意思說」。此乃德國法學家溫德賽和薩維尼所倡導,該說認為權利的本質是個人的意思,即個人意思所能支配的范圍。其不足之處相當明顯,故該說一產生便遍遭批評。

二、「利益說」。此乃德國法儒耶林所倡導?又可稱為利益保護說。耶林認為,權利乃是法律承認、確定並加以保護的一種利益,授予權利就是為了滿足特定利益,無論權利客體是什麼。應該說,耶氏的論述是相當深刻的,他「通過使人們注意到權利背後的利益,而改變了整個的權利理論」[11],並且這種觀點直到今天仍在我國一些學者觀念中根深蒂固,如有學者認為「其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為權利,……」[12]「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都由立法機關確認為權利……」[13]但,這種深刻性卻包含著極大的片面性。我們認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並非完全表現為權利,或者說並非完全以權利的形態出現,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是一般法益,所謂法益,是法律上主體得享有經法律消極承認之利益。所謂消極承認,一方面應肯定其合法性,他方面則提供相對薄弱的之保護。另外,法益作為一種手保護的利益,法律上主體僅處於得享有的狀態,實際上是否享有,視情況而有不同。而權利乃是從法益中脫離出來,而成為法律特別規定和保護的一種法律上力量,這種力量彰顯著一種利益,並最終依靠這種力量保證某種利益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設立的基本思想的實現,用圖可簡單表示如下:

一般利益——法益
法律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利益——權利

在法律規定中,一般來說,一般法益保護規定具有倡導性,不具有強制性,為一般法律主體一般性享有,或者說是法律主體所享有的由法律消極承認的利益;而權利之保護規定,常有強制性的規定伴隨以保證權利的實現,如義務的設定、責任的設定。在法律規范方法上,對於權利,法律提供完整而周到的保護,對於法益,提供局部而薄弱的保護!在以下「法力說」中,將有進一步的論述。因此,「利益」說,實質上將權利和法律所保護是利益等同,是片面的。

三、「自由說」。此乃黑格爾和費希特力倡之。黑氏認為「法定的權利,不論是私人的還是國家的,市鎮的等公共的,原先就稱之為『自由』……每一個真正原權利就是一種自由[14]」費希特認為權力就是行為的自由,但是,權利主體的權利如何體現這種自由,『自由』說並沒有給予關注,這是『自由』說明顯的缺陷」。
四、「法力說」。此乃梅克爾等倡導,又稱法律實力說。該說認為權利乃權利主體享有特定利益之法律上之力,即權利之本質是法力,而利益是權利的目的;權利可分解為兩個構成要素:「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我們認為,這種對權利的本質的分析和界定是相當科學的,「特定利益」要素貫徹了權利設定的基本思想——將某種利益從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主體);「法律上之力」要素實質上是一種保障,它是一種法律上的強制力,表現為義務和義務的保證---責任,它的功能在於通過使權利相對人或稱之為義務主體負擔某種不利益,進而保障權利主體「特定利益」的實現。從法理上說,權利的這種本質構成也是符合權利、義務運行關系及其規律的。如前所述,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分為法益和權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法益和權利的基本區別在於有沒有強制力保障,即權利有無義務和責任作保障,另外,法益之存在與權利也有不同,法益幾無固定村的處所,而權利則截然不同,「遍地都是」,所謂民法為權利法!實際上,法益和權利之區分也是法律所保護利益在位階上的層次區分,之所以有這種區分,實乃法律上利益衡量和價值分析之結果,二者共同決定了法律應該採取何種規范,何種手段、何種程度在一般法益和特定利益(權利)間作出區分性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於權利的極端重要性。而權利之極端重要性,自不待言。[15]

搞清楚權利之本質後,我們便可依「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為基本依據來構建我們的民事權利體系了。我們認為,權利之「特定利益」實乃權利的內容,且為目的性內容,;權利之「法律上之力」實乃義務和責任,表現為權利的效力所及的范圍,從權利的視角觀察看,就是權利的行使方式和范圍。進一步說,是借利益受法律保護之程度不同,用以界定范圍和設定行使方式的!所以,我們以「特定利益」為一級標准,以「法律上之力」為二級標准,我們將民事權利的體系試圖構建如下圖:

一般民事利益——民事法益
民法一般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民事利益——民事權利:財產權 人身權 知識產權 社員權
民法特別保護的利益

以上四項民事權利類型及其所包含的子項權利共同構成了本文的民事權利體系。將民事權利依照權利內容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乃傳統法學之分類,雖有重大貢獻,但缺陷已如前述。知識產權兼具財產性和人身性,特定利益故可表現為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這種利益特點財產權或人身權均無法單獨涵蓋,這是從特定利益上說的;從法律上之力來說即權利行使方式和范圍上看,知識產權中與財產權、人身權中最相似的權利類別上仍存在重大差別,如署名權與姓名權,商標權與名稱權等,因此,將知識產權獨立出來,而不是將其認作「邊緣性權利」,有利於民法理論的科學發展和民法理論體系和諧、邏輯嚴密。社員權包含的權利特點更是如此(此點將在社員權中論述),故也宜獨立出來。

Ⅳ 民事權利的意思說 利益說 法力說分別是什麼

網頁鏈接

這篇文章裡面有 三個學說的解析

Ⅵ 簡述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人(也稱為民事權利義務主體、民事主體或當事人)。

民事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必須要有人的參加。民法上的「人」是指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公民)、法人以及其他某些可以參加民事法律關系的組織(稱為非法人團體)。國家在特殊場合也可以參加民事活動(如發行國庫券),國家在民事活動領域被視為「公法人」。

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根據主體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情況,可將主體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享受權利的人稱為權利主體,承擔義務的人稱為義務主體。由於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大都具有財產交換的性質,所以,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如買賣合同法律關系中,就交付貨物而言,買受人是權利主體,出賣人是義務主體,但就支付價款而言,出賣人是權利主體,買受人成為義務主體。

二、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例如,買賣合同法律關系的內容即雙方當事人就相互交付貨物和價款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一)民事權利

對於民事權利的本質,各國學者有各種解釋。美國法學家龐德曾列出歷史上關於權利本質的六大學說。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種:

1.意思說,認為權利為個人意思所支配的范圍。

2.利益說,認為權利為法律所保護的利益。

3.法力說,認為權利為法律上的一種力量。

前述三種觀點從不同側面說明了權利的屬性:

首先,利益是行使權利想要達到的目的及行使權利所產生的結果,任何權利都與一定的利益相聯系,不存在無任何利益的權利,所以,利益(財產利益或者人身利益)是民事權利的核心;

其次,任何利益都要同特定的人相聯系,而任何利益的取得或者利益的處分,依民法的基本原則,都應當遵從利益享有人的個人意志。所以,民事主體的意志(意思)使特定的利益得以與個人發生聯系;

第三,法律強制力是當事人實現一定利益的意志所獲得的保障。離開法律的強制力,任何權利都無從產生。

因此,對於民事權利的本質,應從三個方面予以理解:

第一,即任何權利都必然體現、實現和維護主體的一定利益;

第二,主體的利益總是可以通過意志支配下的行為來主張、實現和維護。

第三,主體意圖實現一定利益的意志,取決於法律對一定合法利益和意志的承認、保護和限定。

因此,對於民事權利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民事主體實現其利益的意志獲得法律上的效力,即為民事權利。
(二)民事義務

民事義務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義務主體為滿足權利主體法律上的利益,依法應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約束。

民事義務具有以下特徵:
1.限定性:民事義務是義務主體應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范圍限度,民事義務可依法律直接規定而產生(如損害賠償義務),也可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而產生(如合同義務),但任何義務均有其特定的范圍,義務主體僅在其義務范圍之內承擔履行責任。

2.強制性:民事義務對義務主體具有法律的約束力。義務主體不履行義務,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義務只能由權利人加以免除,但不能基於義務人的意思而發生變更、免除或拋棄。

三、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事物。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決定了民事主體活動的目的性。如果沒有客體,主體的權利義務就無法體現、無法落實。
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客體主要包括:

(一)物

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物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勞動創造物,但它不僅具有物理屬性,而且具有法律屬性,即民法上的物一般應當具有財產的性質。

由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重要部分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所以,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都是以物即財產為客體(如買賣、租賃、借貸等法律關系的客體均為物)。在民法上,客體也可稱「標的」,如果客體為物,則習慣上可稱之為「標的物」。

(二)行為

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是專指為滿足他人利益而進行的活動,主要是提供勞務、提供服務一類行為(如運送貨物、完成工作等)。

保管、運輸、加工承攬、演出等合同關系的客體是行為。

(三)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是腦力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如發明創造、文學作品等。智力成果是一種無形財產,是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四)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名譽、榮譽等等。人身利益是人身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除此而外,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還可以是某種民事權利(如權利質押關系的客體是權利)或者民事義務(如債務移轉合同的客體即使被移轉的債務)。

主體、內容和客體構成完整的民事法律關系,該三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7)民法法力說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