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張掖市司法

張掖市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6-06 07:17:04

㈠ 甘州區傷殘鑒定機構在什麼地方

西街大十字,那個三洲葯業的院子里就有個,老兩口人挺好的

㈡ 陳興國的主要成就

在高台縣法院、高台縣司法局、張掖市委政法委和張掖市司法局工作過,曾被評為張掖掖市第二屆「十佳青年政法幹警」,「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還受到過省委政法委、省人事廳等七部門委的表彰獎勵獎勵。2006年8月,陳興國律師又作為張掖市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律師第二屆電視辯論大賽甘肅賽區選拔賽,取得了「優秀辯手」的榮譽稱號,受到了甘肅省律師協會的表彰。
2009年7月,陳興國同志主動走出黨政機關,率先在張掖市成立了第一個以個人的名字命名的律師事務所。開創了中國律師事務的先鋒。

㈢ 甘肅張掖醫療事故鑒定在啥地方做

  1. 張掖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辦公室。

  2. 申請:1.醫患雙方共同委託。2.患者可到醫院所在地區衛生局進行申請醫療事故鑒定。3.起訴至法院後,法院可委託醫學會或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㈣ 誰知道"明清制18行省"的名字

省的名稱是沿用元代制度而來。元在全國設立11個「行中書省」,作為中央政府(
「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明清均沿用元制。「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成為地
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民國初年,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基本與清末相同,設立22個行省和若干特別行政區
。這些特別行政區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情況比較復雜,因而政制的采擇亦較特殊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大部分特別行政區先後改為省。

1.北洋政府的省制

省的行政長官原先名稱不一。至1913年1月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
令》後,才統一稱作民政長,其行政機關為省行政公署。民政長由中央任命,總理
全省政務。開始時,不少省的民政長由都督兼任,其後,袁世凱為不使地方軍事都
督控制地方行政,便逐步任命文官充當民政長,削弱都督權勢,但實效不顯。行政
公署的組織機構為一處(總務)四司(內務、財政、教育、實業),機構及職官設
置均較簡約,規定整個行政公署的員額除司長外不得超過60人。1914年5月頒布的
《省官制》,改各省民政長為巡按使,行政公署亦改稱巡按使署。《省官制》對省
行政長官的職權作了具體規定,巡按使管轄全省民政和警備、巡防武裝;依據法律
、教令得發布省令或省單行章程,但不得與現行法令抵觸;受政府特別委任監督全
省財政和司法行政,考核財政和司法官吏。黎元洪繼袁世凱為大總統後,除於
1917年9月改巡按使為省長,巡按使署為省長公署外,制度基本未變。省長公署的
機構設置為一政務廳,下轄總務、內務、教育、實業四科,科以下又設課或股。

北洋政府時期省制中有一奇特現象,即中央政府在各省設立行政機關直接主管省內
的某些重大行政業務。如1914年9月在各省設財政廳,直轄於國務院財政部,廳長
由財政部提請大總統任命,廳長的職位有法律予以特殊保障,以便使他在省內行使
職權。實行這一制度後,各省財政(包括稅收、行政經費、預算決算等)便直接操
之於中央財政部,省只能進行監督而不能指揮其業務。1917年9月,教育部提出在
各省設教育廳,使各省教育獨立,教育廳直隸於教育部。隨後,農商部亦呈請在各
省設立實業廳,實行經濟行政獨立。這些制度的推行,目的在地方軍閥割據狀態下
,使掌握了中央政權的大軍閥確保「國家」權力的行使。但由於這些廳的廳長,是
在地方軍閥的勢力范圍下工作,如得不到省內勢力的合作便無法在當地立足,因而
機構雖設而窒礙甚多,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又加上財政與實業兩廳廳長職位均為肥
缺,地方軍閥勢在必爭,常指定親信人物逼財政部與農商部向總統提名請委,有關
的部實際上無法過問。

省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省立法機關。辛亥革命後各省臨時立法機關極不一致。至
1913年4月,頒布《省議會暫行法》,各省遂先後成立省議會。省議會議員由選舉
產生,其名額依《各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名額表》的規定為:

直隸184 奉天64 吉林40 黑龍江40 江蘇160

安徽108 江西140 浙江152 福建96 湖北104

湖南108 山東132 河南128 山西112 陝西84

甘肅56 新疆40 四川140 廣東120 廣西76

雲南88 貴州52

直隸省包括順天府,故直隸省習稱順直省。上表中直隸省也包括熱河與察哈爾兩地
區。

選舉方法采間接選舉制,分初選與復選。初選以縣為單位進行,初選選出之人,才
是真正選舉省議員之人。選舉人資格與國會議員的選舉資格相同,即:一、年納直
接稅2元以上者;二、有值500元以上不動產者;三、有小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者;
四、年滿21歲以上之男子;五、在選舉區內居住滿2年者。被選人資格規定應年滿
25歲以上,比選舉人之年齡要求大4歲。復選結果,由選舉監督通知當選人。當選
人接通知後,應於20日內答復是否願意擔任省議員,逾期不答,即表示不願擔任。
凡答復願意擔任的人,即給予省議員證書,為省議員。

省議員任期3年,連選可以連任。省議員不得同時作國會議員,亦不得兼任行政官
吏。

省議會每年舉行1次,每次會期為60天,必要時得延長,但最多不能超過80天。省
議會開會時通常准許外人旁聽。省議會的職權有三項:一、議決權(省單行條例
省預算決算、省稅、省債、省財產的處理等),二、監督權(受理人民行政訴願,
對違法省行政長官提出彈劾,對違法納賄的省內官吏提請省行政長官重辦,對本省
行政事項提出質問書);三、建議權,包括提出行政性建議及答復省行政長官的咨
詢。省議會的決議咨送省行政長官公布執行,省行政長官如認為議決不當,可於5
日內咨請省議會復議;如認為議決案違背現行法律,可咨達省議會撤銷該項決議。
省行政機關對省立法機關的這種制約措施,省立法機關對此亦可進行反制約,即向
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提出訴訟。

1913年6月,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反袁「二次革命」,以江西省為首義地區。袁世
凱一邊派兵鎮壓,一邊著手摧殘資產階級議會制度。8月6日,袁世凱下令解散江西
省議會,並停止用兵各省的省議會。8日,解散廣東省議會。16日,又解散湖南省
議會。「二次革命」完全失敗後,袁世凱於11月悍然下令取消國民黨籍的國會議員
和各省議會議員資格,接著又因候補議員中多數為國民黨員便又下令國民黨籍的候
補議員資格亦被取消,致使國會與省議會均因不滿法定人數而不能正式開會議事。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布停止國會議員職務,2月28日,又下令解散各省省議會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1916年8月1日重開國會後,於同月14日令各省省議會應於
10月1日由各省行政長官召集復會,但各省議會並未完全恢復。即使恢復了的省議
會,也往往出於地方軍閥的需要,成為他們封建割據的工具。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在我國行政史上,首創行省制度。行省創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級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 路、5 個直隸州、4 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屬甘肅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涼州)、肅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寧夏府路、兀刺海路。2 個直隸州是:山丹州(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州)、西寧州。5 個屬州是:西涼州(隸屬永昌路)、瓜州(隸屬沙州路)、靈州(隸屬寧夏府路)、鳴沙州(隸屬寧夏府路)、應理州(隸屬寧夏府路)。省境東部隸屬於陝西行省的有:涇州、開成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應浪州、河州路(屬土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洮州、岷州、鐵州(今岷縣東)、鞏昌等處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秦隴、寧、環、金、蘭、會、徽、階、成、靜寧、寧西、鎮遠、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於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 府、9 州(隸屬於府)、50縣。5 府是慶陽府、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靈州(直隸州)。9 個屬州是:寧州(隸屬慶陽府)、涇州、靜寧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屬平涼府)、秦州、階州、徽州(以上3 州屬鞏昌府)、蘭州、河州(以上2 州屬臨洮府)。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後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 個千戶所,即洮州衛(故治在今臨潭縣東)、岷州衛(今岷縣)、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今寧夏寧朔縣)、寧夏後衛(今寧夏靈武縣東南)、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靖虜衛(今靖遠縣,以上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今張掖市)、甘州右衛(今張掖市)、甘州 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今酒泉市)、山丹衛(今山丹縣)、永昌衛(元為永昌路)、涼州衛(今武威市)、鎮番衛(今民勤縣)、庄浪衛(今永登縣南)、西寧衛、沙州衛(今敦煌縣西,以上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赤金蒙古衛(今玉門西北赤金堡)、罕東衛(今酒泉市西南)。9 個千戶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戶所(岷州衛)、靈州守御千戶所、興武守御千戶所(寧夏衛)、韋州守御千戶所(寧夏衛)、平虜實御千戶所、碾伯守御千戶所、鎮夷實1御千戶所(寧夏衛)、古浪守御千戶所、高台守御千戶所。另外,屬於明朝九個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代的省制雖因襲明制,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制始於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原駐寧夏,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遷至蘭州),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肅督置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侖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 府 6直隸州、1 直隸廳、61縣。8 府是:蘭州府、平涼府、鞏昌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6 直隸州(與府同級)是:涇州、固原州、階州、秦州、肅州、安西州。1 個直隸廳(與府同級,在省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不領縣),即化平川直隸廳(平涼、華亭、固原、隆德4 州縣地)。除了直隸廳,全省還設8 個屬廳(散廳,隸屬於府,不領縣);洮州廳(屬鞏昌府,今臨潭縣)、庄浪廳(屬涼州府,今永登縣南)、撫彝廳(屬甘州府,今臨澤縣)、寧靈廳(寧夏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貴德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貴德縣)、循化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丹噶爾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湟源縣)、巴燕戎格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化隆縣)。另外,青海北部的額魯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個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西寧辦事大臣受甘肅省節制。清朝在地方也設有監察區。甘肅省的監察區是6 道:平慶涇固化道(治所平涼府)、甘涼道(治所甘州)、安肅首(治所安西州)、鞏秦階道(治所秦州)、寧夏道(治所寧夏府)、寧道(治所西寧府)。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在我國行政史上,首創行省制度。行省創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級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 路、5 個直隸州、4 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屬甘肅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涼州)、肅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寧夏府路、兀刺海路。2 個直隸州是:山丹州(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州)、西寧州。5 個屬州是:西涼州(隸屬永昌路)、瓜州(隸屬沙州路)、靈州(隸屬寧夏府路)、鳴沙州(隸屬寧夏府路)、應理州(隸屬寧夏府路)。省境東部隸屬於陝西行省的有:涇州、開成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應浪州、河州路(屬土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洮州、岷州、鐵州(今岷縣東)、鞏昌等處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秦隴、寧、環、金、蘭、會、徽、階、成、靜寧、寧西、鎮遠、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於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 府、9 州(隸屬於府)、50縣。5 府是慶陽府、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靈州(直隸州)。9 個屬州是:寧州(隸屬慶陽府)、涇州、靜寧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屬平涼府)、秦州、階州、徽州(以上3 州屬鞏昌府)、蘭州、河州(以上2 州屬臨洮府)。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後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 個千戶所,即洮州衛(故治在今臨潭縣東)、岷州衛(今岷縣)、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今寧夏寧朔縣)、寧夏後衛(今寧夏靈武縣東南)、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靖虜衛(今靖遠縣,以上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今張掖市)、甘州右衛(今張掖市)、甘州 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今酒泉市)、山丹衛(今山丹縣)、永昌衛(元為永昌路)、涼州衛(今武威市)、鎮番衛(今民勤縣)、庄浪衛(今永登縣南)、西寧衛、沙州衛(今敦煌縣西,以上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赤金蒙古衛(今玉門西北赤金堡)、罕東衛(今酒泉市西南)。9 個千戶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戶所(岷州衛)、靈州守御千戶所、興武守御千戶所(寧夏衛)、韋州守御千戶所(寧夏衛)、平虜實御千戶所、碾伯守御千戶所、鎮夷實1御千戶所(寧夏衛)、古浪守御千戶所、高台守御千戶所。另外,屬於明朝九個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代的省制雖因襲明制,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制始於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原駐寧夏,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遷至蘭州),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肅督置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侖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 府 6直隸州、1 直隸廳、61縣。8 府是:蘭州府、平涼府、鞏昌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6 直隸州(與府同級)是:涇州、固原州、階州、秦州、肅州、安西州。1 個直隸廳(與府同級,在省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不領縣),即化平川直隸廳(平涼、華亭、固原、隆德4 州縣地)。除了直隸廳,全省還設8 個屬廳(散廳,隸屬於府,不領縣);洮州廳(屬鞏昌府,今臨潭縣)、庄浪廳(屬涼州府,今永登縣南)、撫彝廳(屬甘州府,今臨澤縣)、寧靈廳(寧夏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貴德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貴德縣)、循化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丹噶爾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湟源縣)、巴燕戎格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化隆縣)。另外,青海北部的額魯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個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西寧辦事大臣受甘肅省節制。清朝在地方也設有監察區。甘肅省的監察區是6 道:平慶涇固化道(治所平涼府)、甘涼道(治所甘州)、安肅首(治所安西州)、鞏秦階道(治所秦州)、寧夏道(治所寧夏府)、寧道(治所西寧府)。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

㈤ 張掖律師事務所金牌律師名單

法律分析:甘肅張掖正峰律師事務所,成立於1998年,住所在甘肅省張掖市濱河新區昭武西路金碩大廈第六層,即區政府門前人民公園廣場西南口。自有辦公室產權面積 600平方米 ,配備現代化辦公設備條件,可同時容納50人區間辦公。截止2019年在本所執業的律師有30名,實習律師3名,法務助理人員2名,河西學院見習生6名。2015年8月,正峰律師所嘗試股份合作制改革,吸收人才,擴大主人翁范圍,建成為全市第一家試行封閉公司股權制運行的律師事務所。設有股東會和監事會、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為穩定律師團隊和律所向規模化、專業化邁進奠定了基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第一條 為了完善律師制度,規范律師執業行為,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發揮律師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的作用,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第三條 律師執業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恪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律師執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律師執業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的監督。

律師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害律師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

㈥ 張掖市甘州區交警大隊電話

不知道,如果你要檢查什麼
一般如車庫門車亂停
問交警檢查其他電話,可致電88224120

㈦ 張掖市外事辦管網上貸款糾紛嗎

為進一步提高涉金融糾紛化解質效,甘州區法院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與張掖市金融調解委員會建立金融糾紛在線訴調對接綠色通道,2022年3月以來,共有22件金融糾紛通過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台進行在線調解並完成在線司法確認。
在涉金融糾紛和案件辦理過程中,甘州區法院始終將防範金融領域風險作為法院服務保障中心工作大局的重點方向,積極與各金融機構和行業調解組織對接,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台通過「在線訴前調解+在線司法確認」快速解紛,實現了金融糾紛調解申請、調解、達成協議、司法確認、審查和電子送達全流程在線辦理,在減輕金融機構和群眾訴累的同時,涉金融糾紛的化解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速度更快。

㈧ 甘肅省張掖市司法局地址

張掖市南環路29號,張掖市南關汽車站對面。

㈨ 張掖市是否屬於司法部確定放寬司法考試報名學歷的地方

不是!

熱點內容
民法典改了 發布:2024-11-07 02:31:39 瀏覽:811
關於招投標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07 01:39:33 瀏覽:920
2013年司法考試真題解析 發布:2024-11-07 00:56:39 瀏覽:485
幼兒園對幼兒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4-11-06 23:59:57 瀏覽:542
禁狗肉條例 發布:2024-11-06 23:28:05 瀏覽:320
條例審核 發布:2024-11-06 22:48:36 瀏覽:388
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條例 發布:2024-11-06 22:42:06 瀏覽:393
化妝品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06 21:30:00 瀏覽:873
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 發布:2024-11-06 21:25:17 瀏覽:488
越南勞動法加班 發布:2024-11-06 21:09:34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