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反致
㈠ 關於國外法律
首先告訴你,歐美法律是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同時有陪審員制度,所以不會出現回你說的這種極端情答況。
第二點,父母需要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父母在孩子受害的過程中,有明顯過錯,沒有盡到監護責任,同時後果非常嚴重。這個監護責任不是說,孩子只要意外受傷就是沒有盡到,而是要明確證明父母允許子女單獨脫離父母監護,受到傷害。
㈡ 對民法的看法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㈢ 對民法的認識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㈣ 國際私法為什麼要保護弱方當事人的正當利益
你說的什麼意思?
㈤ 急!國際私法高手,跪求進來幫幫我!
這個論題實際上是研究特定地域內(亞洲)\特定內容(合同 )的國際私法問題。
本人寫過有關國際消費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
你可以從有關合同法律適用的理論談起,實際上歷史上有關合同法律適用的理論分歧是很多的。比如說「單一論」和「分割論」,「主觀論」和「客觀論」。意思自治、最密切聯系原則、特徵性履行方法、合同自體法、強制規則和公共秩序以及合同的特殊方面和特殊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也是你在研究沖突法的時候應當深刻把握的。
你可以從理論入手(理論畢竟是基礎)、然後詳細考察各種法律選擇方法、對比優劣和可行性結合亞洲國際私法的合作情況和環境得出自己的結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肯定脫不了我一上說的問題,也肯定以上述問題為主體。
只要你把上述的有關合同法律適用的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你的研究框架就會出來了。現在這方面的論文挺多的,要看你自己的創新能力了。:)
㈥ 民法典里有家庭之規,找不到有關「家族」規范
1.這是英國法院第一次接受反致案。所謂反致,是指一個與外國有關的民事關系,一個國家(法院所在國)根據其本身的沖突規范的指導,以 b 的法律為准據法,並根據 b 的沖突法的規定,應適用一個國家的法律作為准據法,因此,陳述 a 根據國家的法律決定案件 b 在這個案件中,比利時實體法用於確定倖存者的有效性和兩個附錄,而英國法官則用比利時沖突規則確定其餘四個附錄的有效性。圖2。對於反致來說,不同國家的立法和實踐有著不同的態度。英國法官適用比利時沖突規則的目的是避免英國沖突規則的嚴格要求,即遺囑的形式必須由遺囑人的最後住所決定,盡可能以有效性的形式確認反映當事人意願的遺囑。當時,與英國、歐洲國家相鄰,遺囑的形式,根據遺囑人的屬人法(包括當地法律和居住地法律)或根據遺囑所在地的法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法官的實踐應該是合理的。
㈦ 介紹我國立法對反致制度的相關規定
我國在立法中沒有對反致問題作明確的規定,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及最高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有關法律問題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8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是指現行的實體法,而不包括沖突法和程序法。這一規定隱含著不採用反致制度,因為該規定明確確定,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只應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中的沖突規范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而不包括外國的沖突規范。反致實施的前提條件是一國承認其他法域的沖突規范。既然依沖突規范直接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就沒有反致產生的可能了。
我國的沖突法立法主要以傳統的沖突法規范為主,而反致作為緩和沖突規范僵硬性和達到特定結果的手段,在排除適用反致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例外地接受反致。即使當今各國在普遍採用反致的同時,對其使用領域和范圍又加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公正實現,我國已有了最密切聯系原則,因此,沒必要在對反致加以詳細規定和明文規定接受。這一制度基本上只有當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時,才能實現人們所賦予它的優越性;在一些國外的實踐中,它一度受到限制,可見,這一優勢越來越得不到重視,反而受到削弱。由於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可以為法律選擇提供比較靈活性的方式以解決對這一制度的追求。我國已經例外承認狹義反致,藉此可以避免循環指引、簡化司法任務、節約司法資源、有利於法院地法的適用。筆者由此認為,反致即使在相當長的時期扔將發揮它的某些例外協調作用的同時,我國也可以原則上拒絕反致,在例外情況接受反致。
我國目前已加入多法域國家的行列,現有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四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的獨立法域。在這四個法域中,除了內地以外,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國際私法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反致制度。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遵循英國沖突法中關於「單一反致」和「二重反致」的判例,(韓德培.中國沖突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444頁.)只在有限的問題上接受反致和轉致。這些問題包括遺囑的形式上有效性和實質上有效性以及無遺囑繼承的問題、在父母婚後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地位的問題、婚姻形式上的有效性和能力問題等。([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李東來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0年,第475頁.)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一般不採用反致制度。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較為詳細,在澳門施行的《民法典》用4個條文分別規定了反致的一般原則(第16條)、對第三國法律的反致(第17條)、對澳門法律的反致(第18條)以及不接納反致的情況(第19條)。而且,該法典第36條第2款和第65條第1款還就所設問題作了反致的規定。(黃進、郭華成,論澳門國際私法的反致.武漢大學學報,1997(4),第33頁.)概而言之,澳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的規定是以實體法指定或實質指定為一般原則,同時又設置例外,在人的身份狀況、能力、親屬關系及繼承領域接受反致和轉致。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頒布實施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也承認反致制度。該法第29條明確規定: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系須依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余先予.沖突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5頁.)依該其他法律更應適用其他法律者,亦同。但依該其他法律應適用台灣地區法律者,適用台灣地區法律。這一規定表明台灣不僅接受反致,而且接受轉致和間接反致。
㈧ 國際私法自考重點是哪幾章
國際私法自考重點是:第三五六章是重點章節,案例一般集中在這幾章。尤其是第三章,最最重點,全書重點。近30分的題出現在這一章,合同的訂立內容履行,補救,風險轉移;重要的國際貿易術語(FOB,FCA,CIF,CFR),支付方式(匯付,托收,信用證)。
㈨ 如何評價反致理論
看得出,你也是一個法律受好者,並且,你是一個學習法律專業的專業人士。對於反致,和你作以下探討:
反致是涉外民事司法實踐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反致是指甲國(法院國)在處理涉外民事關系時,依法律指引,適用乙國的法律,而且承認所適用的法律包括乙的沖突規范,而根據乙國的沖突規范的指引,處理該涉外民事關系應適用甲國的法律,於是,甲國最後適用本國的實體法進行判決.這就是反致
A. 反致的出現,是法律發展的進步結果.是尊重他國法律的一種表現.是各國法律平等的一個表現.反致具有重要的意義,體現如下:
一、採用反致可以維護外國法律的完整性。外國沖突法與實體法是一個不可侵害的整體,在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外國法律時,如果只考慮適用其實體法,忽視其相關的沖突法時,往往會產生曲解該外國法宗旨的結果。採用反致,其中一個前提就是承認所適用的外國法律包括實體法和沖突規范,所以,採用反致,就是維護外國法律的完整性。
二、接受反致無損於本國的主權,反而可擴大內國法的適用。除了轉致外,反致和間接反致最後都將導致本國法律的適用,也就是說,擴大了本國法律的適用。
三、採用反致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於實現國際私法所追求的判決結果一致的目標 。
四、採用反致往往可得到更合理的判決結果。因為反致可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
B.在對於國際私法中是否應採用反致制度,學者的觀點素有爭論,仍有一些學者反對採用反致,認為採用反致有以下弊端:
一、採用反致顯然違背了本國沖突法的宗旨。
二、採用反致有損內國法的權威性。因為承認反致就是將法律沖突的解決問題交由外國沖突法決定,等於放棄了本國對涉外民事關系的調整權。
三、採用反致於實際司法實踐不便。因為這會增加法官和當事人證明或調查外國法的任務。
四、採用反致會導致的適用法律循環,准據法無法得到確定,法律適用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得不到保證。
C.反致制度的發展趨勢:
一.普遍採納的趨勢
二.適用領域越來越趨同
三.反致發展和作用的空間不斷受到限制
D.我國有關反致的規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及最高院的對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中,對是否採用反致未作明確的規定。最高院在《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曾明確規定在合同領域不採納反致。但這是與國際上的普遍實踐相一致的,並不能說明在其他領域也排除反致。因此,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對反致制度作出明確的規定。
以上所說,僅供參考 。如有興趣繼續探討其他法律問題,請與本人聯系。
㈩ 合同自體法的意義
合同自體法:是指國際民商事糾紛中的准據法的選擇依合同當事人明示所選擇的法律;當事人沒有明示選擇時,根據合同的條款、性質和案件的情況推斷當事人會意圖適用的法律;如果當事人意圖不明確,不能通過情況推斷的,合同由與其有最密切、最真實聯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說,合同自體法原則實際上是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則的優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