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孳息
A. 民法中講到,孳息應當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為什麼要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呢請具體說明一下,
就比如說一隻母羊吧,現在這只母羊要生小羊,生下的小羊就是孳息,在母羊生小羊的過程中肯定要花費一定的錢,那麼這部分錢就是收取孳息的費用,小羊的價值要首先充抵這部分費用
B. 民法裡面的孳息應該怎麼計算
不當得利復分為善意和惡意的。善意制的不當得利需要返還原物和孳息。對孳息付出的勞動,原物所有人應當返還。惡意的不當得利,付出的勞動,不能要求返還。另外,善意的不當得利,在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對原物的毀損,滅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惡意的不當得利,如果原物毀損,滅失,應當賠償。區分善意還是惡意,以取得原物時的心理狀態為准。另外,如果取得的時候是善意的,後來轉為惡意佔有(不願返還),也視為惡意。銀行的那道題目,其屬於善意取得,返還原款10000,孳息5000,但是要扣除2000勞務費,實際返還13000.開錯車的題目,應當返還善意取得的100元孳息。這題難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需要搞清一個定義,那就是法定孳息。不要認為法定孳息就是租金和利息,那是表面的理解方式。所謂法定,是指基於法律關系所確定,並不是指法律的明文規定(和刑法中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理解相同)。只要是基於原物產生的,法律允許的財物,都是孳息!我舉個例子,一個的哥,開自己的車取得的打的款,就是孳息,只是我們稱它為「工資」。
C. 民法裡面的孳息應該怎麼計算
民法孳息有天來然孳息和法定孳息。自
天然孳息,說簡單點就是一個牛生了3個小牛,3個小牛就是孳息;
法定孳息,說簡單點就是1萬塊錢,借給別人,別人還款的時候另付了300塊錢的利息,這300塊錢的利息就是孳息.
要是還有不明白的,麻煩把問題再說清楚一點,這樣很不好回答哦
D. 民法上所說的孳息:與人體分離的血液之類的是否孳息
孳息是民法中的一個法律概念,它指由原物所產生的額外收益。根據民法,版孳息分為權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天然孳息指因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與原物分離前,是原物的一部分。如果樹結的果實、從羊身上剪下的羊毛。法定孳息指因法律關系所獲得的收益,如出租人根據租賃合同收取的租金、貸款人根據貸款合同取得的利息等。
其實這里有個問題,人的血液算不算是一種「收益」根據我國現行法律人的血液不可以進行交易,就失去了所謂的價值收益。在這里討論其實都是無意義的。
在以前血液是可以買賣的,那麼能夠買賣的血液算不算是一種孳息呢?根據孳息的原理,天然孳息指因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而人是不可以稱作是「物」的。所以血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產品,和「奶」的性質是一樣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
E. 法律中的孳息是什麼
孳息是民法中來的一個法律概念,源它指由原物所產生的額外收益。根據民法,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孳息的法律意義體現在物權法和債權法兩個方面:在物權法方面,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或法律沒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我國采母物主義;在債權法方面,應特別注意買賣合同中,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孳息與交付相聯系,而非與所有權相聯系。 孳息指由原物所產生的收益。
在民法上,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指因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比如,果樹結的果實、母畜生的幼畜,母雞與其所下的蛋。法定孳息指因法律關系所獲得的收益,如貸款人根據貸款合同取得的利息,出租人根據租賃合同收取的租金等。
《物權法》第116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而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F. 民法高手現身!!!收益和孳息的區別是啥
孳息指由原復物所產生制的收益。在民法上,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天然孳息指因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如果樹結的果實、母畜生的幼畜。法定孳息指因法律關系所獲得的收益,如出租人根據租賃合同收取的租金、貸款人根據貸款合同取得的利息等。
G. 民法上的孳息的具體含義有誰能幫忙指點一下
在物權法中,產生孳息的物或權利稱原物,而孳息分為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版按照物質的自權然生長規律而產生的果實與動物的出產物,法定孳息是指因法律關系而得到的利息、租金及其他收益。從定義可見,孳息與原物是兩個東西,所以當然是分離的,如果果實沒有離開樹枝,則屬於樹的一部分,則只存在蘋果樹這一個「物」。只有在分離之後才成為孳息。因為法律上的孳息關鍵問題就在於是否歸原物的所有人所有。如果沒有分離,那麼當然跟著原物走,還有什麼好特別說明的呢。
H. 民法上什麼時候不賠期待利益的損失
期待利益是契約利益的組成部分,一方當事人因違約而未能全面、適當地履行契約義務,就應該賠償對方當事人因此所受的損失。這種損失包括兩部分,即當事人因對方違約而受到的損害和因此所失去的可得利益。羅馬法最早將其劃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期待利益,又稱交易利益,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期望從此交易中獲得各種利益和好處。
二、如何賠償期待利益的損失
賠償損失,作為一種民事責任,它的范圍以違法行為人給受害人財產和財產利益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為限。對期待利益損失的賠償也不例外。從司法實踐來看,行為人造成他人財產上期待利益的損失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利潤損失。
利潤是經營者通過一定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得的財產收益,它一般以貨幣計算和衡量。在我國,利潤產生於生產和流通領域。企業或其他各種經營者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是賺取利潤的條件,無論違約還是侵害行為,都會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圍內造成經營者生產經營活動的中斷或從事該活動的基礎(即財產)和條件的喪失,從而導致利潤損失。利潤損失是期待利益損失中最典型、最常見、數量也最多的一種形式。利潤的性質決定了遭受利潤損失的受害者只能是從事一定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法人、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個體經營者和承包經營者等。
對利潤損失,不宜一般地強調全部賠償。因為利潤作為一種生產經營成果,它的產生需要一個各種生產要素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資料(即一定的財產),而且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盡管在客觀上無論損害行為發生在生產經營的哪個階段都會造成或導致利潤無法實現或不能全部實現,但是,由於違法行為所損害的往往只是生產利潤所需要的各種要素中的一種或幾種,而不是全部,並且在違法行為造成生產經營中斷或一定程度受阻的情況下,經營者也相應地減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受害人因此而遭受的利潤損失全部賠償,顯然不盡合理。舉例來說,在一個購銷生產設備合同中,由於供方原因,逾期向需方交貨,致使需方延期生產半個月,在這期間需方損失利潤2萬元。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需方這2萬元利潤的取得除了必須具供方所供的生產設備外,還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現在需方由於供方違約而未能正常生產,同時也就沒有投入應有的人力和物力。在這里如果供方對需方的2萬元利潤損失全部予以賠償顯然有失公平,而如果考慮到需方在遲延的半個月中人力和物力沒有作出必要的付出,由供方按利潤損失的一定比例進行賠償,較為合理,而當事人也易於接受。
(二)孳息損失。
孳息是由原物所產生的收益。違法行為對正常情況下能夠產生孳息的財產造成損害時,同時也會導致孳息的損失。從民法上看,孳息有自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由於自然孳息往往具有周而復始,甚至不斷遞增的特點,如母畜產仔、母雞生蛋等,因此,對這種損失的范圍應有必要的合理的限制。一般來說,自然孳息損失應限定為與財產本體直接相聯或者處於同一生產周期的損失,也即只計算在違法損害行為發生時財產本體(原物)所帶的孳息,如母畜死亡時所懷的仔畜,果樹被損壞時所結的幼果等。至於受害人可能獲得的以後循環周期中的孳息,由於在損害行為發生時尚沒有具有足夠的取得條件,而且其范圍也無法估量,所以一般不宜賠償。法定孳息是隨著時間進程以原物為基礎按一定比率或一定數量增生的,如利息、租金等。這種損失范圍(損失量)較容易確定和計算,而且一般來說爭議也較少。
(三)其他收益損失。
主要指侵害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而給權利人造成的期待利益損失。它的特點是侵權人並沒有給權利人的財產造成直接損害,而是表現為未經權利人許可,非法製造、銷售他人專利產品或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使得權利人依據該專利權和商標權可以獲得的收益沒有獲得。
(四)為消除潛在的損害後果而支出的有關費用。
在期待利益損失的賠償中,還應當包括受害人在未來過程中為消除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後果而支出的有關費用。以環境污染為例,造成農田污染,不僅使現有農作物減產、死亡,還會造成農田肥力減退、喪失。要把污染農田恢復到原有的土質和肥力,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改良和追加肥料,而在恢復地力過程中,受害人不僅應當取得的收益減少,而且還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種受害人為消除潛在的污染危害後果而必須耗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應視為期待利益損失,令加害方賠償。
I. 下列各選項中,哪些屬於民法上的孳息
什麼選項?
在此,本人提供關於孳息的定義以供參考,即指原物的收益版。其又可以分為天然孳權息與法定孳息。天然孳息,就是果實、動產之產物及其他依物之用法所收獲之出產物。而法定孳息,是指利息、租金及其他因法律關系所得之收益。
希望有所幫助!
J. 民法中關於孽息的規定是怎樣的
孳息是與原物相對而言的,是指由原物而產生的物。孳息包括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專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屬然屬性而產生的物,如母牛所生的牛犢,果樹上所產出的果實,土地上所生產的糧食,都為天然孳息。法定孳息是指依一定的法律關系由原物所生的物,例如,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依股本金所得的股息,即為法定孳息。法定孳息與天然孳息的區別就在於,前者須依一定的法律關系才能取得,而在此法律關系中,有權取得孳息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而後者是基於物的天性所得,取得人並不以履行一定的民事義務為前提。法定孳息一般只能為須履行相應義務的人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