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基礎
1. 傳統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對作為民法存在基礎的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根本要求的體現,它貫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則在內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貫徹始終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規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補救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則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統帥和指導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內部矛盾,從而保持民法體系的和諧一致,藉以實現民法整體功能。
第二,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釋准則的功能。由於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規則對具體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規則對無限客體之局限性,模糊規則對確定事項之局限性,穩定規則對發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規則對豐富內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經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1)民法基礎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民法的"精神脊樑"
平等原則。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意味著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具體表現為:一是民事主體資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開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體資格,並且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應該經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三是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如若受到侵害,有權請求相對人採取補救措施,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和救濟。
公平原則。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而司法機關在裁判民事糾紛時,也應該本著公平的觀念和要求。
基於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充分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民事活動;民事主體在訂立合同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時,若是過錯責任,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若是無過錯責任,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法院在處理民事案件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適用明確規定的條款,沒有明確規定或者無規定,且當事人也無約定時,則應依照公平原則作出裁判。
2.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3. 民法基礎學
自學考試《民法學》基礎知識點
一、民法總論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民法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本質。民法從其實施之日至廢止之日在我國領域內對自然人和法人等民事
主體都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民法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其他各章節都是圍繞著民事法律關系,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習中,要抓住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掌握其構成要素以及其
民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分清各種不同的民事權利。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民和法人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主體。針對公民,必須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權利能力起止,以及在不同階段公民具有的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和監護是針對公民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特殊情況作出的法律規定。個體工商戶、農
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則是公民作為民事法關系主體的特殊形式。
法人是與公民對稱的另一類民事主體。針對法人,必須掌握法人的概念、特徵、必備條件及分類,了
解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特殊性。
物在民法中有很大的意義,很多民事法律關系都要涉及到財產,涉及到物。因此要掌握物的概念、特徵、分類以及各種分類的法律意義,從而把握各種不同種類物的流通范圍和國家對它的控製程度。貨幣、
有價證券、票據、股票、債券是特徵類型的物。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稱為法律事實。法律行為是最廣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實。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都是通過法律行為這種形式來體現的。要從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的區別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掌握其成立要件、分類以及附條件法律行為和附期限法律行為。弄清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熟練認定各種無效民事行為,了解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處理方法。
民事主體可以親自為法律行為,也可以讓他人代理進行法律行為。特別是在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代理制度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獨立的民事制度。學習代理制度時要抓住代理關系的法律特徵,掌握
代理的種類、適用范圍。濫用代理權和無權代理的表現及產生的法律後果及代理關系消滅的原因。
時效是一種法律事實。時效期限的屆滿會成為取得權利或者喪失權利的原因。時效制度適用范圍廣泛,
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物權與所有權
物權與所有權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中的主要體現,是民法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掌握物權的一般原理。物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物權是對世權;2、 物體的客體是物;3、物權的內容是對物的直接管領和支配;4、物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5、物權具有追及權和優先權;6、物權的保護方法的廣泛性。按照不同標准,可把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主物權和從物權;動產物權和
不動產物權;准物權。
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在學習中,應主要掌握財產所有權概念、特徵、明確所有權中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的特點。合法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繼承取得。財產所有權消滅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權的轉讓;2、所有權客體的消滅;3、所有權主體的消滅;4、所有權的拋棄;5、所有權被強制消滅。我國財產所有權主要有國家財產所有權、集體財產所有權、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是物權中的另一重要分類。兩者都是他物權。
所有權雖具有排他性,介作為所有權關系的權利主體不一定只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所有權權利主體多數的情況即是共有。財產共有可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要弄清各種共有關系中,共有人享有
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掌握共有財產分割時應遵循的原則。
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權能時,其權利不是絕對的,而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相鄰關系實質是法定的對所有權人或佔有人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的一各限制。學習相鄰關系時,要掌握相鄰關系的
特徵、種類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4. 民法作業(比較簡單,基礎)
有效。首復先從法律上來說,制劉某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從事與其年齡相適應的民事行為。民法上並無相應的禁止性規定,也沒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應該認為此行為有效。其次,從法理上來講,民法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宗旨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劉某的該行為不但沒有對自己不利,反而有利,符合立法宗旨,當然沒有理由被認為無效。
5. 學習民法基礎,我懂得了……作文
我懂得了謙讓在成長的歲月中,有笑有淚,有收獲也有失落。擔有件事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在我讀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可愛的小妹妹。有一天,媽媽把那位小妹妹帶到家裡,並對我說:「雯雯,妹妹第一次來,你好好招待她吧!」「哦!」我極不情願地應了一聲。我把小妹妹帶到我的小卧室里,然後讓她自己玩,我則坐在一旁看著她。只見她東摸摸、西瞧瞧,像一個小小檢查的檢察官一樣把整間卧室仔仔細細地,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她那模樣讓人看了都想發笑。過了一會兒後,她把目標鎖定在一間精緻、漂亮的小屋子上。老天,那可是我最最喜歡的玩具呀!小妹妹把那小屋子拿下來後便坐在地板上專心致志地玩了起來。看她沒有什麼大動靜後我便安心地看書去了。過了一會兒,當我美滋滋地看完書,哼著歌兒回到房間。一看,氣的我差點兒暈了過去。滿地都是玩具!!整個卧室都亂七八糟的,我心想:你這個小傢伙真過分,把我的房間搞得這么亂,還在若無其事地在玩!想畢,我生氣地叫道:「你把我的卧室搞得這么亂,又不收拾好!」然後沖上去一把奪過她手中的玩具。哎喲,我的小天地被搞成這個樣子,我真是心疼得直咧嘴!小妹妹愣了一下,不敢說話,只是可憐巴巴地望著我。這時候,媽媽連忙跑過來安撫了小妹妹後,輕輕地關上房門,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委屈地把事情的經過完完整整,滴水不漏地告訴了媽媽。媽媽對我說:「雯雯,你已經長大了,讀小學一年級了,要懂得謙讓別人。雖然妹妹也做錯了,可你畢竟比妹妹大,不懂,你就原諒她吧!」我聽完,回到房間,妹妹見我進來了,就跑上來拉拉我的衣服對我說:「咱們一塊兒玩吧!」「好啊」!我沖妹妹笑了笑說。妹妹看見我笑也傻乎乎地「咯咯咯」地笑了起來。媽媽進來後看見我們玩得這么開心,也會心地笑了。家裡變成了一片笑的海洋!經過這件事後,我懂得了謙讓別人的快樂,讓我受益匪淺!
6. 民法沒有一點基礎,該看什麼書
不明白你是司法考試
還是學習的課程
司法考試涉及的課程較多,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合同法等
如果是課程就是民法總則,看書也要看條文
7. 民法基礎理論
應該是民法總論這塊
一民法的概念和適用
二民法基本原則
三民事法律關系
四自然人
五法人
六合夥
七法律行為
八代理
九訴訟時效和期限
主要就是這裡面的概念理論知識
8. 我國民法請求權基礎有哪些
物權(物權請求權)債權(債權請求權)佔有(佔有保護請求權)知識產權(知識產權請求權)人格權(人格權請求權)身份權(身份權請求權)
9. 民法基礎知識
1、(1)甲乙雙方買賣摩托車的行為是效力待定合同
原因: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甲初中畢業後生活可以自理,因此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乙仍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
此條是關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的效力的規定。一般認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所謂效力待定合同,就是指合同成立之後,是否已經發生效力尚不能確定,有待於其他行為或事實使之確定的合同。如果要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有效必須滿足如下條件:即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或者在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實施。所謂同意,即事先允許。
(2)處理的方式便是: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糧油公司於保管員屬委託代理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由於保管員的失誤給公司造成的損失應由保管員承擔。而對於乙公司而言,屬於不當得利,保管員有權利向其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