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疑案

司法疑案

發布時間: 2022-06-07 07:23:34

❶ 疑案告破!男子為財殺人埋屍,潛逃24年後他是如何被抓的

這事情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挑戰司法,天涯海角中國警察都能抓住你。26日,警方在廣西桂林市某小區內抓獲犯罪嫌疑人易某華,成功告破一件24年前的殺人懸案。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24年過去了警方依舊堅持不懈追查著潘某水。如今的潘某水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如今他鋃鐺入獄家中孩子該作何感想。自己一直仰望的父親,居然是殺人犯,這讓孩子以後如何成長。當初慘死的兩夫妻家中也有兩個孩子,父母去世,突傳噩耗,相比潘某水的兩個孩子他們的悲痛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報還一報,當初兩夫妻的孩子受過的苦,潘某水的孩子也要承受一遍,甚至更為慘痛。擁有一個殺人犯父親,倆孩子是否還能健康成長都是問題。不知道已為人父的潘某水,是否真的有一絲後悔。疑案告破,時隔24年,倆夫妻終於得以安息,倆孩子終於為自己的父母等到了一個公道。

❷ 目前我國刑事司法判決遵循疑罪從無原則嗎

是的。

既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情況下,推定被告人無罪。"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不僅僅是解決刑事疑案的技術性手段和原則,它的確立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它折射出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對法律價值的重新協調和平衡。在關注保護社會之外,對公民人權的保障和尊重、它是現代刑事司法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❸ 如果罪犯死不承認,又沒有證據,就是疑案從無嗎

沒有直接證據是不可能定罪的,但不能嫌疑。

如果你沒有證據就不認罪呢?公安機關能做什麼?

根據法律規定,對於准備犯罪、正在犯罪或者犯罪後立即發現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應當先行拘留。被拘留人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內訊問。發現不符合立案條件又不採取強制措施的,應當按照程序立即釋放。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二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逃犯罪分子或者重大嫌疑人,公安機關可以予以拘留:

(1) 准備犯罪、犯罪或者犯罪後立即被發現的;

(2) 被害人或者親眼看見的人認定其犯罪;

(3) 在附近或者住所發現犯罪證據的;

(4) 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 可能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通供述的;

(6) 不提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 有從一地到另一地、多次或者串通作案的嚴重犯罪嫌疑人。

如果你沒有證據就不認罪呢?公安機關能做什麼?

第一百二十四條被拘留人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內訊問。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並發出釋放通知。看守所根據釋放通知,發給釋放證明,立即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後,認為有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由公安機關管轄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明顯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或者有其他不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不予立案。

對控告人作出不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應當製作不立案通知書,並在三日內送達原告人。

拒不認罪又無證據的,檢查機關不能作出定罪決定,不能進入審判程序。收集材料、調查案件是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的工作。當事人不認罪,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當事人確實有罪的,不能隨意定罪。

❹ "疑案從無"是指什麼案件

「疑罪從無」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當刑事案件主要事實情節處於認定上的真偽不明狀態,證據不夠充分確鑿、不足以形成對指控犯罪的確證,不能確定被告人有罪與否,從而推定被告人無罪,對被告人作出無罪的宣告和裁判。「疑罪從無」是從無罪推定原則派生出來的一項規則,其內涵在於:審判機關審理公訴機關或自訴人指控的刑事犯罪案件,無法就指控提供的證據形成罪的確證,對所指控的犯罪事實存在疑問,不能認定犯罪成立與否,應當負有宣告並判定被告人無罪的義務和職責;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當被告人面對公訴機關或自訴人的犯罪指控,在審判機關無法就所指控提供的證據形成有罪確信時,應當享有被宣告並判定為無罪的權利。「疑罪從無」關繫到刑事訴訟中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刑事證明標準的確定、以及指導我們對待被指控人態度的刑事司法理念,其價值定位主要不在於發現犯罪事實,而是降低被告人因被戴上手銬、穿著囚服而在刑事審判中承擔被定罪的巨大風險,保護其免受無盡的刑事追究,捍衛人權,是民主法治文明的必然產物。「無罪推定」被視為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權的邏輯起點,而「疑罪從無」則體現了在漸進式民主法治進程中向「無罪推定」之人權保障目標的靠近。我國1996年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吸收了「無罪推定」的精神,使得「疑罪從無」在我國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其中,刑訴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為有罪。」它的題中應有之義為:定罪權專屬於人民法院;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摒棄了「有罪推定」、「疑罪從有」、「疑罪從輕」,確立了「疑罪從無」。同時,刑訴法第162條第3項又在通常的有罪判決和無罪判決之外,增設了一種「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類型,即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經過審理終結對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被視為我國「疑罪從無」的典型表述,也標志著我國刑事訴訟朝著「無罪推定」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疑罪從無」原則是現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體現,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內容之一。「疑罪」從有、從無之爭,集中表現了刑法人權保障機能與保護社會機能之價值沖突。「疑罪」從理論上講有兩種可能性,要麼有罪,要麼無罪,「疑罪從無」有背「有罪必罰」,有放縱犯罪之慮,而「疑罪從有」卻有「刑及無辜」,濫用刑罰之憂。「刑罰是兩刃之劍。使用不當會兩敗懼傷」。尊重人權、保障人權是當代法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疑罪」擇其有,無疑是輕視人權,濫用刑罰權及社會本位的表現,與刑法的保障機能和現代刑事法制的根本精神相悖,「疑罪從無」則是其必然的結論。刑法對社會的保護機能,即最大限度地控制犯罪,保護社會的利益,是通過對犯罪予以刑罰打擊為手段的,即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以達到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之效果。當嫌疑人是否犯罪存疑的情況下,採取「疑罪從有」原則,如果嫌疑人確屬有罪,通過刑罰手段予以處罰,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可達到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之目的,但由於其罪存疑,難免有「濫施刑罰」之陰影,對犯罪者適用刑罰之功效將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嫌疑人無罪,「疑罪從有」,結果則是刑及無辜、刑罰權濫用、人權受到摧殘,而同時使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刑罰的適用則完全與刑法宗旨相背,刑罰之正義喪失貽盡,刑罰適用之功效等於負值,人民會因個人權利得不到應有保障而喪失對法律的歸屬之感,產生對司法人員的信任危機,進而影響依法治國的進程。可見「疑罪從有」不僅無法實現刑法的保障機能,也不能使刑法對社會的保護機能得以圓滿的實現,而且還構成了刑罰和犯罪對社會利益和公民人權的雙重威脅。而「疑罪從無」在滿足刑法保障機能要求的同時並不意味著對社會保護機能的放棄。事實上,對有罪者因暫時不能確證而從無,只要將來能夠予以完全確證,刑罰對於他仍是不可避免的,同時由於犯罪嫌疑人已被納入刑事訴訟的程序之中,國家刑罰的威懾力,事實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於他,刑法對社會的保護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滿足,刑罰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予以發揮。因此,「疑罪從無」可使刑法的各種價值盡可能的得以滿足,其法律思想和司法原則被現代文明國家的刑事立法與司法普遍認可。

❺ 今日說法2003發生的校園疑案

湘潭大學「情殺案」女主角,永遠無法復盤的人生
2015-07-22 楊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楊璐 發自深圳

「被傳說得這么神奇的一個女孩子,你都見到了,應該榮幸了。」

7月21日, 湘潭中院對12年前湘潭大學「情殺案」作出第四次一審判決:被告人曾愛雲無罪,陳華章無期徒刑。遠在深圳的「情殺案」的女主角李霞,應約與澎湃新聞記者見面。

12年前,湘潭檢方認為,陳華章和曾愛雲合謀殺害了該校研究生周玉衡。當晚周玉衡遇害之前,喝了陳華章放了安眠葯的水,坐在湘潭大學工科南樓308室椅子上昏昏欲睡時,被曾愛雲從背後用繩子勒住頸部致死。曾和陳一同將周的屍體拖入電梯至一樓,拋屍於樓外草地上。

檢方認定,曾愛雲的殺人動機是:曾與周的女友李霞關系密切,周將曾以前品行不端的情況告知李霞,並規勸李霞,引來曾的不滿。

然而,曾愛雲被警方初次訊問時,他堅稱案發當晚始終和李霞在一起。幾經訊問後,他改變口供,承認殺害了周玉衡。但在2004年7月14日,湘潭中院第一次開庭審理此案,他當庭翻供,稱遭受刑訊逼供,做了有罪供述。此後歷次庭審,他都否認殺人。

既是本案發生的「導火索」,也是案件的關鍵證人,李霞證言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但遺憾的是,她自始至終未出過庭。

案發兩天內,李霞在湘潭大學辦公室、湘潭大學保衛處、湘潭市公安局重案大隊做了5次供述,均稱案發當晚曾愛雲始終和她在一起。

然而,2003年10月29日,李霞因涉嫌包庇罪被關押進看守所,直至11月11日被釋放。在這13天里,李霞忽然一改之前的供述,5次供稱事發當晚曾愛雲曾離開她約20分鍾。曾愛雲的辯護律師鍾致遠稱,這20分鍾恰是警方認定周玉衡被殺的時間。

李霞獲釋後,又在其親屬的陪同下,主動到湘潭公安局重案大隊更改口供,稱案發當晚曾愛雲始終和她在一起。

據鍾致遠介紹,一份李霞所寫的「關於我的供詞的說明」中稱,一位趙姓辦案人員曾威脅她:「你自己也看了,曾愛雲都認了,你還不承認,你就等著坐牢去吧。」

2004年5月,李霞再次被關押進看守所。之後,其證言頻繁反復。

有時稱「記不清」當晚曾愛雲是否離開過自己,有時又稱曾「離開過20分鍾」,有時她又稱之前做筆錄時撒了謊,「圓了辦案人員的心願」。
12年後,幾乎就在曾愛雲無罪獲釋的同時,已在深圳結婚懷孕的李霞,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獨家專訪。

作為「情殺案」的女主角,李霞的人生被徹底改變:她被迫輟學,離開湖南,像千千萬萬個農村女孩一樣,她在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裡,艱難組建自己的家庭,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說,她在很努力地過日子,試圖擺脫過往。她想要安寧,但卻總有人問起當年的事情。為了她的家人、朋友,她只能守護自己,沉默以對。
「我想過,到了事情了結的時候,偷偷去看看那聰明帥氣的玉哥哥到底下葬在哪兒?去問問還不太熟悉的優秀的曾愛雲到底發生了什麼?只能偷偷的……」

2015年7月21日下午,湖南省邵東縣野雞坪鎮建新村,曾愛雲從法院回到老家,見到了自己的母親。 澎湃新聞記者 賈亞男 圖

1.考慮過翻案嗎?

澎湃新聞:湘潭中院剛剛宣判,曾愛雲無罪,你怎麼看這個判決?
李霞:總算結束了,11年了,結束了就好。……哎。

澎湃新聞:無罪判決是好事,為什麼要嘆氣?
李霞:雖然他現在無罪釋放了,但是我也擔心他出來以後不適應,畢竟在裡面關了那麼多年,司法程序太慢了。

澎湃新聞:曾愛雲被判無罪,你當年也被判偽證罪,考慮過翻案嗎?
李霞:前幾天,法院的人還問我要不要申訴,讓我去湘潭。我沒答應,那個時候又不知道曾愛雲的案子到底怎麼回事,他都沒結果,我折騰啥。

我懷著孕,沒有時間和精力,走也不能走遠,真的沒有力氣。而且這個事情都已經過了那麼久了,申訴也不急這一兩天了。

等到有精力了,我可能會去弄。這個事情還是很麻煩的,我最不願意跟公檢法的人打交道了,看到他們都有後遺症。而且他們給的清白就算清白了嗎?我本身就是清白的。我現在估計大半年都動不了,到時候再看吧。

2.最想和曾愛雲說什麼?

澎湃新聞:你還願意再見一見曾愛雲嗎?
李霞:以前是打算等事情結束去湖南都看看。當年事發以後我誰都沒見過,也沒有參加過同學聚會。以前想著事情了結了,偷偷去看看那聰明帥氣的玉哥哥到底下葬在哪兒?去問問還不太熟悉的優秀的曾愛雲到底發生什麼?只能偷偷的……周玉衡他爸他們挺傷心的。

澎湃新聞:那現在回不去的話,會電話聯系曾愛雲嗎?想跟他說點什麼嗎?
李霞:他們的聯系方式我都刪了,我怎麼聯系,以什麼立場聯系呢?其實我跟曾愛雲也不熟。他的心情跟我的心情不一樣吧,他現在最想做什麼?我也不知道。

站在每個家庭不同的立場去看,就都能理解。不管是不是合理的情形,但肯定是合情的。

現在我比較敏感吧,應該算是一個他們看到會比較敏感的人吧。我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人的心思怎麼搞得清楚呢?畢竟十多年沒見過了。

❻ 法律是不是有個「疑案當無原則」

准確地說是"疑罪從無原則",它是刑事訴訟中的一個原則.

❼ 韓國三大懸案之一:男子連殺14名女性,29年後在監獄被捕,後來怎樣

人們常說,司法遲到但從不缺席,但在許多情況下,遲到的司法很少或沒有效果,例如在許多國家。法律有法定的訴訟時效,如果罪犯的犯罪記錄被抹去,刑事責任在這段時間(通常是15年)之後被解除。

真的有一件案子這么長時間都沒破嗎?在法醫的歷史,這種情況下也比比皆是,如號稱韓國三大未解的花城系列是如此,兇手李Chunzai連續殺害了14個女性,但最終被他最後犯罪在過去的29年,所以很難定罪,也讓我們知道,這個李Chunzai,什麼將成為三大謎團之一。

但到了2019年,這一切都是由於DNA檢查,再次揭示真相,警方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兇手,用一次兇手在現場留下指紋和體液,等等,在DNA技術成熟,警方在公民的信息,找到一個叫李Chunzai囚犯的華城連環殺手、指紋相似度,最後幾十個審訊後,李Chunzai終於承認他是在30年前,造成14人死亡的事實。

為什麼李Chunzai在監獄,1994年,原是李Chunzai因為與妻子吵架了,正好與他的妻子的妹妹在他的家鄉,所以他性沖動,迷暈嫂子,第一次強奸後殺害,被抓後,他被判終身監禁,所以李Chunzai沒有繼續犯罪,僅僅因為他沒有機會在監獄里。

不幸的是,即使現在得到真相,但仍然不能給李Chunzai判重,因為初華城串列追溯期過去了,最後一次他在1991年犯罪,並追溯了限制只有15年,但是他已經在過去的29年裡,他殺了他的嫂子和距離是26年來,不能繼續定罪,但幸運的是,他還在監獄里其餘的我的生活。

❽ 司法機關怎樣逮捕一名「疑犯」

採取逮捕的強制措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並經檢察機關的批准,否則,公安機關不得採取逮捕的措施。

法條鏈接:《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❾ 《梃擊案》司法讓位政治需求,引起的風波到什麼時期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棗木梃入慈慶宮門,擊傷守門內侍李鑒。至前殿檐下,為內侍韓本用等所執,付東華門守衛指揮使朱雄等收系。”

件事記載於《明通鑒》,說的是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在北京城發生的一件刑事案件 — 有個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了守門太監李鑒,後被聞訊趕到的太子內侍韓本用逮捕。

這本是一樁很普通的刑事案件,但是因為涉及當朝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事關帝國繼承人的安危,那就是驚天大案了。萬曆皇帝當即命令法司提審問罪,御史劉廷元按律當場審訊,史稱“梃擊案”。


到了明朝後期,統治階層內部產生了互相猜疑的巨大裂痕,君臣之間勢若水火,群臣之間也各立門戶。“梃擊案”及後續的各種疑案也因此而生,其所起風波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明朝覆亡才平息。可見犧牲真相得來的政治穩定,從來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穩定。

❿ 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如果認定證據不足是補充偵查還是疑罪從無

證據不足的案子的,疑罪從無。如果刑事案件,法院會認定證據不足,無罪釋放;如果是民事案件,法院會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法院在審理案件的時候,證據是直接影響到案情的發展,法官會根據證據來進行判刑。法院證據不足人民檢察院應當撤訴,人民檢察院不撤訴的,人民法院會疑罪從無。

在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的,依職權調查收集後證據充分的,應當開庭審理,仍然缺乏證據的,說服自訴人撤訴或者裁定駁回。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被視為無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規定:法定不起訴的條件,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10)司法疑案擴展閱讀:

2016年9月12日,我國國務院新聞發表《中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中國貫徹疑罪從無原則,積極防範和糾正冤假錯案。「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證據不足疑罪從無的相關案例:2003年鄧某的丈夫曾某死在魚塘,胃裡含有安眠葯「三唑侖」的成分。警方發現105萬元的人身保險,投保人是鄧某,被保險人是曾某,受益人是夫妻兩人。審問後鄧某供出夥同其妹夫殺死丈夫。

2003年11月26日,鄧某被廣州市中級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和保險詐騙罪兩罪並罰判處死刑,其妹夫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兩人不服,均向廣東省高級法院提出上訴,2004年9月9日,省高院以該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廣州市中院重新審理。

2004年12月16日,廣州市中級法院對該案再次進行開庭審理。庭審中,被告人翻供,只承認自己全程目擊了鄧某殺人的過程。法院認為:檢察機關指控鄧某犯故意殺人罪、保險詐騙罪,其妹夫犯故意殺人罪的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成立,分別宣告兩人無罪。

熱點內容
軍訓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22 21:03:40 瀏覽:175
司法大講堂 發布:2025-01-22 20:50:42 瀏覽:534
簽約個人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22 20:27:38 瀏覽:514
民事訴訟法主管 發布:2025-01-22 20:00:28 瀏覽:625
2015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2 19:59:36 瀏覽:764
東南司法所 發布:2025-01-22 19:51:40 瀏覽:990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