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刑法律
❶ 如何理解兵刑合一
刑起於兵,故曰兵刑合一。
1.中國古代法起源於戰爭,戰爭、統軍需要催生刑法制度。
2.中國古代法的起源中,法與刑不分,兵與刑也不分,特別是因戰而設法,用兵而作刑是一種歷史現象。
3.是古人對上古時期史實的凝煉和總結,揭示了古代法律起源與戰爭和軍隊活動之間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4.但不足在於它忽略了法律產生經濟根源。
中國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農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徵兵制、軍戶制、團結兵制、民兵制、募兵制、衛所制等。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即所謂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又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所以《六韜》中說,教民將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到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根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的情形可知,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了,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若此時了。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兵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
❷ 中國古代的刑罰有多少種
~以下內容轉自知乎專欄~
一、中國古代刑罰的起源及功能
中國古代刑罰的產生和戰爭聯系在一起。相傳, 堯舜時,「無制令而民從, 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 《尚書》卷3) 的原始秩序逐漸被「伯夷降典, 折民惟刑」所取代。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酋長為了驅使氏族成員勇敢作戰以奪取勝利,首先制定了軍法。《韓非子》記載: 「禹會諸侯之君於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 《韓非子》卷 5) ,就是後世「後至者斬」軍令的起源。
對於懲罰的種類, 在原始社會中已有基本雛形。兵刑同源, 刑起於兵, 詮釋了古代刑罰為何是野蠻而又殘酷的。在古代,法即是刑, 刑即是法, 二者不僅在概念上是同義,在內涵上也有相通之處。
根據古籍記載, 在堯舜以前的上古時代, 已出現了「象刑」。謂「象刑」,按《尚書》的說法是對有罪者施以某種象徵性懲罰: 「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履,下刑墨幪」( 《尚書·大傳》卷 15) , 採用這種「畫衣冠、異章服」( 《尚書·大傳》卷 15) 的方法標明「犯罪」者的身份,目的在於示以懲戒,使之知恥。
關於刑的功能,先秦各派思想家多作了論述, 認為刑罰的基本功能在於「禁暴止邪」, 這個觀點對整個古代社會有著深遠影響。
二、中國古代刑罰的演變
1. 墨、劓、宮、髕、大辟五刑為主的奴隸制刑罰的演變
奴隸制社會是人類剛剛擺脫野蠻步入文明的第一個社會形態,這種社會里不可避免地殘留著野蠻時期的刑罰手段。中國的五刑「墨、劓、宮、髕、大辟」就是如此。 在奴隸社會時期, 刑罰分正刑、流刑和徒刑三種, 正刑包括墨、劓、宮、髕、大辟等五種刑罰。上述幾種刑罰,
除死刑外, 其餘都是以殘害肢體、摧殘器官的肉刑, 這種傳統遺害深遠。西漢文帝雖然廢除了墨刑、劓刑、宮刑、髕刑,但不久又重新設置宮刑, 其他三刑一直延續到隋代以前。夏代的刑罰制度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原始社會的習慣,實行以墨刑、劓刑等五種正刑為主的刑罰制度。同時,也存在統治者隨意自創的刑罰,《尚書·大傳》中便記載夏代有 3000 余種刑罰。
西周初年,肉刑有一定削弱, 對大辟之刑施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其他殘害肢體、勞役的刑罰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墨、刖、宮諸刑除殘害肢體外, 還要附加勞役, 即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 刖者使守囿, 髡者使守積。在西周時期, 還設有流刑。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仍然實行奴隸制的五刑制度。
2. 笞、杖、徒、流、死五刑為主的封建制刑罰的演變
秦朝刑罰體系嚴密而又殘酷, 「繁法而嚴刑」。就死刑而論就有棄市、腰斬、車裂等十幾種, 肉刑則有墨、劓、刖、宮等。刑罰除去死刑、肉刑外, 還設有各種流刑、徒刑和贖刑等等。戰國和秦朝刑罰制度上的主要發展, 是徒刑的制度化。如黥以為城旦為五歲刑, 城旦為四歲刑, 鬼薪白粲為三歲刑,司寇為二歲刑,罰作為一歲刑。
漢初, 文帝改革刑制,黥、劓、斬左趾改為徒刑和笞刑,表現了刑罰由重改輕的趨勢,但由於斬右趾者入於死刑,斬左趾者又因笞數多往往致人於死, 因此遭到當時的非議。
景帝時,繼續改革, 減少笞數, 限定笞杖的長度、厚度和加笞的部位, 改變了「率多死」的局面。漢初的刑制改革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結果, 它為封建法定五刑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廢除了肉刑。魏律於死刑之外,只有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五種。
西晉時, 進一步改革刑制,定為死刑、徒刑、笞刑、罰金、贖刑五種。《北 齊律》中的法定刑罰為死、流、徒、鞭、杖。北魏時期增加鞭刑和杖刑,沿用至北齊、北周。西魏在公元 547 年禁止宮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廢除宮刑。南北朝時期, 流刑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出現。流刑分五等, 每等以五百里為差距,以距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 同時還附加鞭刑。
隋代的《開皇律》刪除不少殘酷的刑罰內容,把死刑減少到絞刑和斬刑兩種。同時修改了流刑和鞭刑, 改鞭刑為杖刑,由此確立了封建社會沿用至清代的五刑。
唐代的刑罰在很多地方接受了隋代的習慣, 延續了以笞刑、徒刑、杖刑、流刑、死刑為體系的刑罰制度。唐代刑罰的力度,比前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
北宋立國之初沿用前代的五刑制度, 同時增設一些刑種。宋太祖為寬恕雜犯死罪的人特意設置刺配刑, 刺面、配流且杖脊,這是對免於死刑犯的一種代用刑。另有凌遲刑、杖折法等刑罰, 作為重刑的代用刑。
元代刑罰保留了許多蒙古族習慣法,死刑中除去了絞刑, 把凌遲作為法定的死刑。為維護僧侶的特權, 規定毆打西番僧侶者斬其手臂,辱罵僧侶者割掉舌頭的特權刑罰。
明代在刑罰種類上有一些新變化, 主要體現在刑罰日益殘酷, 並恢復以前的諸多死刑種類, 如梟首刑等, 且死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另外,增設充軍刑、發遣刑、枷號、庭杖等新刑種。清代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刑罰種類和制度, 並獨創了死刑制度: 斬立決和監候制度。時至 1911年,晚清政府迫於內外壓力, 頒布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大清新刑律》, 刪除凌遲等酷刑, 將自隋以來法定的笞、杖等五刑改為死刑、徒刑、拘留、罰金, 死刑僅有絞刑一種。只有謀反、謀大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等條適用斬刑。至此,封建的刑罰體系在文本上被資本主義性質的刑罰體系所替代。
三、中國古代刑罰的特點
1. 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刑罰制度的變化
西漢時期, 封建制生產方式不斷發展壯大, 需要大量勞動力,肉刑等酷刑顯然不利於保護勞動力, 統治階級對刑罰進行了改革, 廢除肉刑, 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打下基礎。
隨著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鞏固, 適應封建統治的刑罰制度在隋代最終確立起來, 至唐代達到完備, 一直沿襲到晚清。
2. 刑罰體系的完備與刑罰手段的殘酷
中國古代刑罰自產生時期就有著諸多種類,並在實踐發展中逐漸完備其體系, 刑種及其等級由輕至重, 排列嚴整,等級之間跨度較小。縱覽中國古代刑罰制度, 無論哪個朝代的刑罰都是種類繁多, 異常殘酷。北魏時, 初步形成以死刑為主的五刑制度, 但無論是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在刑罰方面, 司法規定還是不甚清楚。唐代可以說是封建刑罰完善與定型的時代, 條文簡約, 刑罰寬減。在《唐律》中明確了五刑皆有獨立適用條款。
3. 同罪同罰與同罪異罰的階級等級性和特權性
從奴隸社會「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開始, 幾乎每個階級都把維護本階級等級制度和特權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在刑罰制度的設定上也有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中,罪名與刑名是緊密聯系的, 一般來說貫徹了同罪同罰的原則,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制, 但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 刑法也表現出等級特權性, 貴族高官可以根據議、請等規定,而獲得同罪異罰的法定優待。
在奴隸社會時期,對於統治階級集團來說是沒有宮刑的, 以此確保其繁衍子嗣的需要。西周時主張「用刑以治野人」, 在統治階級看來,刑罰只是用來控制勞動人民的, 統治階級則享有不受刑罰管制的特權。自唐代以降,更是規定了貴族階級觸犯一般律條皆可享有法律減免的特權的
4. 刑罰適用范圍廣泛
行政、民事、經濟法律責任, 也以刑罰制裁, 強化刑法對社會生活的調解, 體現了我國古代重刑法輕民法的思想。《唐律疏儀》規定: 官署編制過限, 超過一人, 要對主管官吏杖一百,超過三人則加一等, 十人徒三年。私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也以刑罰手段來調整。按唐律, 凡有負債違契不償者,「一匹以上, 違二十日笞二十, 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三十加二等; 百匹, 又加三等。各令備償」( 《唐律疏議》卷 23) 。對於經濟上的侵害行為, 早在戰
國時期便以刑論處: 「小畜生入人室, 室人以投( 殳) 挺伐殺之,所殺直( 值) 二百五十錢, 可( 何) 論? 當貲二甲。」
原文傳送門
❸ 古代有幾種刑罰
最經典的是「五刑」:鞭、笞、徒、流、死,具體到各個時代會有不同。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當時的處罰習慣,將貪贓(墨)行為與劫掠(昏)殺人行為並列,一並處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注重對行政人員的整治和管理,嚴厲制裁瀆職、貪污行為。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夏代
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
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
古代刑罰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
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
古代刑罰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
古代刑罰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第一,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過渡。主要體現在:
1、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詔禁止宮刑:「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公元569年)也詔令廢止宮刑:「應宮刑者普免為官口」。
2、規定了鞭刑與杖刑。這一刑罰緣於北魏,並為北齊北周沿用。
3、規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南北朝時期,把流行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如北周時規定流刑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以據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為限,同時附加鞭刑。
4、緣坐范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婦女緣坐的變化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范圍,但司法實踐中卻多有擴大。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緣坐的范圍也有反復。《梁律》創從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
隋
《開皇律》刪除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廢除不少殘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為絞、斬兩種。對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確說明:「絞以致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所有「梟首轘身」與「殘剝膚體」的鞭刑都廢除不用,確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
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
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
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
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害。
元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許多習慣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盜竊罪,除斷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即須刺項」,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為了維護僧侶的特權,元律規定「毆西番僧者截其手,罵之者斷其舌」。
元有警跡人制度。強竊盜犯在服刑完畢後,支付原籍「充警跡人」。在其家門首立紅泥粉壁,上開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鄰居監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見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終身拘籍。
明清
刑罰有新的發展變化,其特點是刑罰更加殘酷化,並大量復活了肉刑。明清時的刑罰變化有:
1、死刑。明、清兩朝在法律上恢復了梟首示眾之刑,並且范圍逐步擴大。此外,明清時期的死刑執行方面還有一些更加殘酷的方式,如「剝皮實草」、「滅十族」、戮屍等。 清朝針對死刑還有一個獨特的制度,即斬立決和監候制度。
2、充軍刑。「充軍」創制於明代,但是不以充軍為本罪。清朝的充軍則作為流罪的加重刑,並以充軍為本罪。而且充軍的條目也較明代增加。
3、發遣刑,這是一種比充軍重的刑罰。明代時只限軍官和軍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時則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員,還可以有機會放還。
4、枷號,是明朝首創的恥辱刑。在明代還變成一種致命的酷刑。清時對一些倫理性和風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還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對違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罰。
❹ 民法刑法行政法兵役法哪部法律規定了不得服兵役的情形
兵役法
該法律負責規定這事
中國兵役法規定,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力的人,不得服兵役。他們不僅沒有資格服現役,也沒有資格當民兵或登記服預備役。同時,應征公民被羈押正在受審查、起訴、審判的,或者被判處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也在不徵集的范圍。
❺ 中國古代法律的三個源頭 是氏族習慣、兵和
陳壽
這兩天特地到南充來耍,已經把幾個景點都游完了,最後才來萬卷樓景區,把重頭戲放在後面!」來自遂寧的李紅興奮地告訴記者。
4月28日下午,在南充市西山風景區萬卷樓景區東大門前,一群年輕的外地遊客在此留影。記者上前了解到,來自遂寧的李紅等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因公司有事,臨時給員工放假兩天,「早就聽說了啊,南充是三國文化的源頭和發祥地嘛,這次我們把行程的重點就安排在這里,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南充厚重的歷史。」「雖然南充旅遊發展得很好,可是我們遂寧也不弱哦!」在推崇南充旅遊的同時,李紅也不忘給家鄉作宣傳,不斷地向記者介紹遂寧的靈泉寺等著名景區景點。
作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西山風景區,向來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南充是人們「三國文化游」的必到之地,為紀念陳壽而重建的萬卷樓,因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少年讀書和晚年歸隱治學之地更成為「三國文化源頭」。
閬中
四川、陝西、河南、重慶等6省市向海內外推出的精品旅行線路———「三國遺跡尋蹤游」線上,四川南充獨有「三國文化源頭」的美稱。然而在三國熱浪席捲海內外的今天,南充「三國尋蹤游」卻抱著「金飯碗」喊餓,「三國尋蹤游」遠未成熱線。
「三國勝跡四川多」,其中在南充的三國勝跡就不少。蜀漢五虎上將張飛鎮守南充閬中達7年,死後葬於閬中,後人所建桓侯祠(張飛廟)是紀念張飛的祠廟中惟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蜀漢大將軍王平墓、諸葛寺、諸葛寺石刻、趙雲操兵演陣的將軍碑、瓦口關古戰場等也在南充。三國良將馬忠、謀士程畿出生在閬中……
1993年,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國內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在南充舉行「三國文化國際學術交流會」,會上海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南充人陳壽撰寫的《三國志》為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直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啟迪。南充西山萬卷樓是陳壽少年讀書晚年歸隱撰定《三國志》的地方,因此南充系三國文化無可爭辯的發祥地,萬卷樓是海內外三國文化崇拜者的尋根訪祖之地。
然而,南充「三國文化源頭」之旅遊人寥寥。與浙江省蘭溪縣諸葛鎮的「諸葛之旅」每年門票收入100萬元,成都武侯祠每年接待100萬遊人的火爆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業內人士分析,南充三國勝跡景點分散且規模小,缺乏相應的旅遊內涵,難以吸引和留住遊客,如南充西郊的陳壽讀書、治學、撰寫《三國志》的萬卷樓孤零零地立在玉屏山腰,遊客去游一目瞭然,無法久留。成都武侯祠副館長譚良嘯認為,南充三國景點「養在深閨人未識」,宣傳不夠是三國不熱的主要原因。日前,記者曾與一位專門研究三國及關公的日本學者談到「三國源」的問題,他也不知道三國源就在南充,更不用說一般外國人對南充三國遺跡能有多少了解了。
一位三國專家感慨道:開發「三國遺跡尋蹤游」,還應有三國英雄的智謀。南充開發「三國尋蹤游」應左顧右盼,研究、分析海內外的三國熱及其他地方開發、
❻ 軍事刑法立法的主要依據和法律內容有哪些
軍事法即有關軍事管理和國防建設的法律、法規,包括《兵役法》、《國防法》、《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以及《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 軍事法是調整國防建設和軍事方面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現代軍事法在軍事司法活動方面,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
有特定的法律依據。許多國家都專門制定了軍事司法方面的法律規范,對案件管轄、司法程序、職權劃分、定罪量刑、監督執行等作出規定,以作為軍事司法活動的依據。
②
有專門的司法組織系統。一般在軍隊系統分級設立司法機構和人員,專門履行軍隊司法職責。
③
軍事指揮員享有追究軍人違法行為法律責任的一定許可權。通常軍事指揮員可以依據軍事法賦予的職權,追究和處置其部屬的違法行為。
④
有特定的犯罪罪名。 各國軍事刑法對軍事犯罪通常依其所侵犯的社會關系規定各種罪名。例如,美國的軍事犯罪罪名有脫逃罪、職務與命令罪、上下級關系罪、關系戰斗罪等;蘇聯的軍事犯罪罪名有違反隸屬關系和破壞軍人榮譽罪,違反服役制度罪,違反保存軍用物資和使用軍事技術裝備制度罪,違反保守軍事機密罪, 軍事職務罪, 違反戰斗勤務罪,在軍事行動區違反執行軍事勤務制度罪, 違反戰爭法和慣例罪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犯罪罪名有武器裝備肇事罪、阻礙執行職務罪 、虐待俘虜罪等20多種(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
⑤
戰時與平時不同。通常情況下,戰時的司法程序比平時簡便,戰時量刑從重,並實行一些特殊的執行刑罰方法,如允許戴罪立功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法是在繼承革命戰爭時期軍事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歷次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建立和發展革命武裝力量,戰勝國內外敵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和軍事領導機關,制定和頒布了一些維護軍事利益的法律規范。
❼ 如何理解刑起於兵如何理解兵刑合一如何理解一準乎禮
刑的起源,刑起源於兵,並未囿於 兵刑一體。
戰國之前,法律一般被稱作 「刑」,而 「法」字在戰國之後才逐漸流行起來。
上古時期的部落乃至國家,主要依靠暴力手段來維持統治秩序。具體而言,大規模、無限制的暴力手段,即軍事武力,建立並維持部落間、國家間的秩序;而小規模、有限制的暴力手段,即刑法,建立並維系社會內部的秩序。因而,軍事和法律在性質上均具有暴力性,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歷來就有「刑起於兵」、 「兵刑合一」的說法。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寫中國第一篇法制通史 :《漢書·刑法志》時,就將軍事制度和刑罰制度合在一起寫:「《書》雲 『天秩有禮,天討有罪』,故聖人因天致而制五禮,因天討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穿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原野,小者致諸市朝,其所繇來者上矣。」而這一說法可以上溯到古史 《國語·魯語》:「臧文仲言於僖公 『刑五而已: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
上古時期部落間頻繁的戰爭早於 「刑」起源。
章太炎在 《文錄·古官制發源於法吏說》中曾言: 「法吏未置以前,已先有戰爭矣。軍容國容既不理,則以將校部分民,其遺跡存於周世者,傳曰官之師旅。……及軍事既解,將校各歸其部,法吏獨不廢,名曰士師,征之 《春秋》,凡言尉者皆軍官也,及秦而國家司法之吏亦曰 『廷尉』,此 (比)因軍尉而移之國中者也。」顯然章太炎將 「軍事」中的 「法吏」作為中國司法官吏的起源。
陶希聖也注意到了這種 「兵刑一體」的現象,他在 《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更為明確地說: 「古代的刑罰是由兵政主持者掌管。士、司寇、尉,這都是軍官也是法官。魏緯 『請歸死於司寇』 (《左》襄三年)。公孫黑將作亂,子產曰: 『不速死,司寇將至。』 (《左》昭二年)司寇或稱司敗,子西說: 『臣歸死於司敗。』
(《左》文十年)季孫謂臧武仲曰:『子為司寇,將盜務去。』(《左》襄二十一年)軍官兼法官又兼警察了。」這就說明,「兵」和 「刑」不僅在性質上均具有暴力性,其目的均在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而且,司法官員的官職在源頭上本身就由軍職官員兼任。於是,秦漢之後 「廷尉」這一軍官名稱屢屢用作最高司法官員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刑」雖起源於 「兵」,但中國傳統法律發展的歷程卻清晰地展示,我國傳統法律 的古老淵源,而是發展出了更為專門和細致的律法。
在漢 《九章律》中,開始有 《興律》;等流而下,《魏律》有 《擅興》,《晉律》有《宮衛》、 《興律》,到隋唐的 《衛禁》、 《擅興》,至明清之 《宮衛》、 《軍政》, 「兵」所側重的 「軍法」與 「刑」所代表的 「刑民」律法已截然分離,界限分明。
❽ 如何理解兵刑合一
兵刑合一
"刑起於兵""兵刑合一"的法律起源說,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不合理性,但總得說來立論的根據不足,缺乏說服力。
指古代把用兵征伐作為最大的刑罰。《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昭謂:甲乒,謂臣有大逆,則披甲聚兵而誅之,若今陳軍也。」因此,用兵掌刑之官合而為一,兵權和刑權合一。《書·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
❾ 涉軍刑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
你好,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根據該《解釋》第一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武裝部隊公文、印章一件(枚)以上、軍官證、士兵證、車輛行駛證、車輛駕駛證或者其他證件二本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武裝部隊公文、印章五件(枚)以上、軍官證、士兵證、車輛行駛證、車輛駕駛證或者其他證件十本以上的為情節嚴重,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生產、買賣成套制式服裝三十套以上、或者非成套制式服裝一百件以上,或者帽徽、領花、臂章等標志服飾合計一百件(副)以上的,應認定為情節嚴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非法經營數額二萬元以上的和違法所得數額五千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偽造、盜竊、買賣或者非法提供、使用武裝部隊軍以上領導機關車輛號牌一副以上或者其他車輛號牌三副以上的,或者軍徽、軍旗、軍種符號、其他軍用標志合計一百件(副)以上的,或者非法提供、使用軍以上領導機關車輛號牌之外的其他車輛號牌累計六個月以上的,造成嚴重後果或者惡劣影響的為情節嚴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該《解釋》第五條規定:明知他人實施犯罪而為其生產、提供專用材料或者提供資金、賬號、技術、生產經營場所等幫助的,以共犯論處。
第六條規定:實施刑法第三百七十五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逃稅、詐騙、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等犯罪的,從重定罪處罰。
❿ 歷史三省六部制中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分別都是幹嘛的他們的職能
嚴格來講,唐朝的政體是三省六部一台。
三省是中書、門下、尚書。
六部乃尚書省的下設,分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轄四司,總計二十四司。
一台是御史台。
具體運作是這樣的:
中書省代皇帝制「敕」,也就是替皇帝起草詔書。軍國大事、官吏任免等凡是需要皇帝下詔的,都由中書省來起草。中書省除正長官中書令、副長官中書侍郎外,有中書舍人六人具體負責文書詔令的起草。通常情況是,接到擬敕任務後,中書舍人每人草擬一份,稱為「五花判事」。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從中選出最佳文本,補充修飾,呈送皇帝。皇帝畫「敕」後送門下省審議。
門下省負責審「敕」。中書省起草的詔書經門下省審查同意後,才能交尚書省執行。門下省除長官侍中、副長官侍郎外,設有若干給事中,雖只是五品官員,卻擁有對詔書的「封駁」之權,也就是可以將詔書退還中書省讓其重新起草,甚至還可以塗改詔書,直接在詔書上作批示。中書省修改後,重新交門下省進行審核。
門下省過了,剩下就是尚書省了。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六部二十四司的主要作用,是將皇帝的詔敕細化為具體實施的政令,頒發下去並監督執行。
為了提高執行力,尚書省還設立了紀檢性質的都省。詔令文書下達尚書省後,尚書都省會在其上簽注收到日期,並根據其內容分送相應的六部諸司辦理。六部諸司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擬定出具體執行方案,每種業務都有具體時限的,耽誤或者延緩了,有相應的律法伺候。
另外,尚書省主執行,並不代表尚書省地位低,相反,唐初還加強了尚書實權,以尚書僕射為正宰相,讓吏、兵兩部尚書參預朝政。同時,尚書省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有不便之處,仍可將詔書封還。
御史台呢,獨立於三省之外、直屬於皇帝的中央監察機構。其監察內容與對象,一是彈劾百官及政府機構;二是監督皇帝;三是監督百官朝班時的言行舉止;四是參與司法審判,推鞫刑獄,對於遭申訴的疑難案件,由中書舍人、給事中及侍御史一起進行會審,稱為「三司受事」。遇有重大案件,則由刑部與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審理,稱為「三司推事」。
三省六部制將決策權與行政權分離,通過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掌執行的運作模式,形成了一種組織嚴密、職權分明的中國式三權分立。這種運作模式,是中國封建社會行政體制發展成熟的標志,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御史台的設立與功能的完善,對官吏起到了有效的監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冤假錯案的發生,亦為大唐盛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遺憾的是,到了唐代中後期,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統治方式的變更,三省制沒有達到很好的執行,三省制走向了衰落,御史台也逐漸脫離了既定軌道,派往地方的監察御史,逐漸演變成為了地方長官的領導者,特別是巡視邊疆的監察御史長期停駐,逐漸成為了既可指揮軍事、管理財政,又有用人大權的節度史,埋下了割據之隱患。安史之亂,唐室之潰,即由此而生。
更遺憾的是,唐之後,再也沒有這種中國式的三權分立的運作了。所以對後世也沒啥影響,除了一些名稱與概念遺留下來,政體的三權分立精神,亦成為大唐之煙花、歷史之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