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愚民法家知乎

愚民法家知乎

發布時間: 2022-06-08 18:33:33

❶ 為什麼著名法家人士都無一例外的推崇焚書

因為法家政治的基本要義,就是“愚民”。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秦始皇嬴政,又被許多人稱之為“祖龍”。作為昔日的邊陲小國,秦國之所以能夠從關東六國中脫穎而出,迅速的“富國強兵”,成為了天下霸主,其中發揮著最重要作用的,就是當年法家商鞅採取的“變法”。自秦以後,“百代皆行秦政治”,法家之說,一直都是專制統治的核心。

後來,韓非橫空出世,在《韓非子》中,他認識認為“辯慧”,“愛智”這些人皆有之的天性,都是混亂之本源。所以,法家君主,必須蒙蔽所有的百姓,不能讓他們有一絲一毫作亂的機會。可想而知,他們為何要“焚書”了。

❷ 儒家不愚民,道家不玄妙,法家不公平,諸子學說其實是治國方略

儒家不愚民,道家不玄妙,法家不公平這句話的論調在網上被眾多人進行了討論,已經是網路上很熱門的一句話了,儒家、道家、法家是諸子百家中比較經典的思想學派,思想觀念及學派理論本來是沒有對錯及價值導向的。

法家本來就不追求公平,法家並不是追求社會公平的法學,法學的核心也並不是追求社會公平存在的。法家及法學的核心應該是創造社會的管理方式!有道是“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家及法學追求的就是創造“規矩”。規矩是為管理的完善及便利服務的,也就不存在理論上的公平了。我們所說的公平是因為“規矩”適用於所有的普羅大眾,並不因為個體的差異而不同,所以才有了公平的概念。

其實學習各種學問及思想,不應該執著於"角色",不應該受限於階級,思想與知識只是一個方向,一把鑰匙,一個工具,至於你用它去做什麼,怎麼做,不在於思想及知識,只在於你本生所追求的理想。

❸ 關於儒家和法家的辯論

儒有俗儒,雅儒,大儒。俗儒者,逢衣淺帶,蟹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學雜,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也!雅儒者,隆禮儀而殺詩書,明不能濟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內不自誣,外不自欺,尊賢畏法而不怠傲。大儒者,法先王,統禮儀,一制度,以古持今,苟仁義之類也!俗儒裝腔作勢,徒然亂世害人,雅儒學問不足以彌補法教實際不過一群老實人而已!大儒,也就像孔孟,整天叫囂法先王老一套,主張恢復井田制,使千萬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口口聲聲「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實際上卻處處維護周禮,貶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難道不是愚民政策,讓老百姓永遠甘心唯唯諾諾么?!由此可見言行兩端,是為大偽!法家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的,不管法多嚴厲,卻是人人平等。而儒家,卻是站在少數統治階級立場上的,要萬事不變,要愚民,其心可誅!法家治國,萬事有法可依。如國有昏君,則有法防之,只要大臣以法辦事,國家不至於動盪,等有明君出現,就馬上可以一掃宇內。若儒家,有昏君,則民疾苦,社稷毀,國家滅。故於國於民,法家至大!

❹ 為什麼法家會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對秦朝的統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每個開國皇帝都在想,拚命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去保住他?"愚民政策",老百姓都是笨蛋,那還內有誰能搶走我的江山?這就容是秦始皇想到的.所以才有"焚書坑儒",把書燒光,看你怎麼學習,看你怎麼聰明,看你怎麼搶我的江山.否定了儒家,當然選個比較喜歡的咯,法家正和他心意.所以法家受到秦始皇的青睞.
補充一下,法家裡有很多東西是很有學問了,現在美國很多大學把發家的一些觀點那來研究,覺得裡面蘊涵著很多哲理.

❺ 法、道、儒為何都向君主推銷愚民政策

儒家可沒推銷愚民政策,推銷愚民政策的是法家。道家講無為,根本就不在乎臣民干什麼。法家推行愚民政策的目的很簡單,法家眼中的民眾沒有什麼個性和自由,類似於現在說的機器上的螺絲釘。

就是該種地的種地,該經商的經商。人懂得多事就多,就愛發表評論。而對政府和皇帝的評論是法家最厭惡的。能說好就能說不好,秦朝的時候商鞅變法,就有的人議論商鞅的政策不好,自然被商鞅殺了以儆效尤,人們一看動真格的,就沒人敢說不好了。過幾天呢,商鞅又聽到人們說他的政策好,結果商鞅又把說好的人抓了起來,還是一殺了之。

商鞅說,能發表議論就是大忌,所以在這種思想的鼓動下,法家就開始推行愚民政策,推行愚民政策的秦始皇也把舉國上下的書都燒毀了,把讀書的人都推到土坑裡埋了。儒家和道家都沒有向君主推行過愚民政策,道家甚至說皇帝應該愚一點,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❻ 商鞅的5個愚民政策是什麼

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1、壹民:統一思想,壟斷意識形態,實施愚民政策。

2、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3、疲民:為民尋事,使之疲於奔命,不得消停,然後換來統治者的安穩;不停徵戰,更卒、正卒、戍卒,不停徭役,力役、雜役、軍役,使民無暇顧及他事。

4、辱民:使之匍匐於生計,毫無自尊自信,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天生活於恐懼氛圍。

5、貧民:除卻生存必須,剝奪余糧余財,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只得依賴國家分給,否則便會餓死。

商鞅的5個愚民政策對秦漢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

商鞅的愚民思想是商鞅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它是新興地主階級必須建立統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和商鞅變法這一歷史事件一樣,它不僅對於此後的秦國,而且對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特別是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文化都產生過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商鞅之後,旨在愚民的法治思想經過韓非子的進一步發揮,完全成為了秦的指導思想。在秦統一中國後所推行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中,都深深地留下著商鞅愚民思想的烙印。「挾書令」的頒布和禁止私學是對商鞅「一言、一教」主張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商鞅變法

❼ 愚民的是法家還是儒家

主要是儒家
自漢武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人們往往喜歡套用外儒內法去形容後封建時期的統治管理。
就是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釋皇權正當性以及控制制約皇權,但是實際階層日常行政管理則是用儒家的理念為指導而用法家的手段去施行。
所以可以解釋愚民的方針是儒家為了迎合維持皇權有效簡潔的統治提出的針對性的思想(儒家思想內部也是諸家爭鳴的,只是如孟子很多利民的思想不為統治階層所喜,無法成為日常政策的核心方向)而法家則了維持這樣思想在實際施行過程中的手段。

❽ 為什麼法家思想有利於促進各國變法和富國強兵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等。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極力輔佐一些國君進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並從某些方面為維護地主階級統治提供了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家學派在政治上、理論上,一般說來都是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領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許多有別於其他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政策。其中傑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
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運動中比較徹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商鞅的文化教育思想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是對立的。他指責"儒學"為"虱子",他說:"禮樂"、"詩書"、"仁義"、"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如果用這些復古主義的教條來治理國家,就會"敵至必削,不至必貧"(《農戰》)。敵人一來,國土就必被侵削;敵人不來,國家也必定貧窮。他同時痛斥那些"不作而食,不戰而榮,無爵而尊"(《畫策》)的奴隸主貴族和儒生都是"□民"。必除之而後快。而當他們利用"詩"、"書"作為"以古非今"的輿論工具,企圖進行反對活動的時候,商鞅則堅決主張採取"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的手段,對他們進行打擊和鎮壓。商鞅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特別重視為新興地主階級培養革新變法的人才。他提出:"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韓非子?和氏》)。所謂"遊宦之民",主要是指那些滿腦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識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他們搖唇鼓舌,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商鞅認為必須加以禁止和打擊。商鞅要培養和提拔的"耕戰之士",就是那些在進行封建兼並戰爭和發展封建經濟中對新興地主階級作出了實際貢獻的人。商鞅認為對待這樣的革新分子則必須按"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則大膽地培養、提拔和任用。
在教育內容方面,商鞅反對儒家以"禮、樂、詩、書"教育學生,反對向學生灌輸"仁"、"義"、"禮"、"智"等道德准則。他認為"儒學"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不切實際的"浮學"。為了培養"耕戰之士"和厲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有用的實際知識。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綱領。"壹教"的實質就是執行新興地主階級的統一教育,它的主要內容是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令、政策統一人們的思想。商鞅認為:"壹教則下聽上"(《賞刑》)。他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字分》)。明確指出"法"是地主階級的生命,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君臣》)。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贊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論、行動必須根據新興地主階級的"法"為標准。為了使"法治"教育能夠貫徹執行,商鞅實行"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定分》),把教育的權力掌握在新興地主階級官吏的手中。如果遇到"主法令之吏"有遷徙、死亡的情況,得立即選派接替者"學讀法令",可見商鞅對樹立法家對教育的領導是十分重視的。商鞅為了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強調"法治"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漠視了學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取消了專業的教師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是違背文化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他對舊文化又採取一概削除的簡單粗暴的政策,這也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商鞅為了使秦國富強,他把農戰作為治國之要。他獎勵農戰,主張加強農戰教育。他說:"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慎法》)。
在教育途徑方面,商鞅重視在通過農戰的實際斗爭中,鍛煉和增長人們的才幹。並認為人們的智謀是在長期的作戰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所實施的"法"教和獎勵"農戰"的政策,卻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的一面。
韓非總結了戰國前期和中期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五蠹》),是造成禍亂的重要原因。並認為當時的"私學"和統治者是"二心"的。這種"私學"是新興地主階級實行"法治"的絆腳石。因此他斷然主張採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的措施,即禁止辦私學的人的行動自由,禁止言論和結社的自由。
韓非猛烈地批判和攻擊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特別是反對當時影響最大的儒家學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禮、樂、詩、書"的教條和"仁、義、孝、悌"的道德准則都是"愚誣之學","貧國之教","亡國之言",是致使國貧兵弱,乃至亡國的根源。在韓非看來,其他學派的理論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是非不分,統治者如果兼聽他們的意見,就必然引起亂子。因此,韓非主張禁止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亂人心的學說,而定法家於一尊。特別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思想的影響,要對他們的思想實行嚴格的統制。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韓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中的激進派利益的,它是一種進步的思潮,對建立地主階級的統一政權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階級反動性的一面,即對勞動人民實行思想統制的愚民政策。韓非的這種文化專制主義的思想,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學術流派的繁榮也是極為不利的。
韓非主張培養"智術之士"或"能法之士"(《孤憤》)。這些"智術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堅決實行法治路線的革新人物,並且是積極擁護"耕戰"政策而為它進行斗爭的戰士。韓非對"智術能法之士"必須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做了詳細的闡明,這種革新家必須是一個忠於封建國君"北面委質,無有二心"的人,並能做到"能去私曲,就公法","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有度》),一心一意為封建主義國家效力的所謂"賢臣","良將"。這種革新家應該具有"遠見而明察","強毅而勁直"(《孤憤》)的品質。就是說他應該在思想上具備進步的歷史觀和變革思想;在政治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堅定地執行法治路線的堅強毅力和剛直的品質。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占統治地位,韓非繼承和發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認為必須使國內做到"言談者必軌於法",意思是說要使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國家的法律。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韓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綱領。他說:"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蠹》)。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一套東西,並從而實現他的"以法為教"的主張。

❾ 法家的思想與現在法治思想有什麼不同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一)強調法律價值的絕對性,忽視德治
(二)法自君出,實行「獨斷」
(三)「強國弱民」
(四)「刑用於將過」
法家的思想重心只是一種對權勢的體現方式。而幾乎沒有重要的理念。它沒有真正的法的公正認識,其主要的表現就是無「法」精神的律治。著重於對統治者意志的律令體現。從而助長了中華形成了權力單極的社會形態。政治強盛而民間力量無有。而且正是由於這一點。古代中華的人的權力被極大的壓迫。而且人民也有被壓迫的意識。使得中國的國民性極其的淡漠。在近代戰爭中表現出無國家性的麻木.

❿ 秦朝為何速亡法家思想對秦朝的滅亡有什麼影響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結束分裂割據狀態的朝代,國家實力不可謂不強大。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短時間內,滅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政治上所實施的治國策略並不適合當時的國家狀態,加上統治者的殘暴,導致國家內外矛盾沖沖。在文化上焚書坑儒之後,秦朝並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文化信仰體系,更是導致其他六國對秦文化的不認同。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迅速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但在這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統一六國之後,仍然採用“極端”的法家思想。


(2)愚民政策的實施:

商鞅變法時期曾提出“愚民則易治也”他們認為百姓們思想簡單才利於國家發展,不得不說這一思想的確符合戰國時期秦國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全國統一之後,國家將於大大擴大,針對新的時局,這種極端的措施顯然是不符合時宜的。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進行了“焚書坑儒”,很多醫葯、種樹等技術類書籍都被焚燒了,“焚書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的言論,維護了法家思想的正統性,但大大地破壞了人民的個性和文化的多樣性。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受到摧殘,很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拒絕參加政治,這種情況下秦國無法吸收各國所長,還延續的是戰國時期的傳統思想,漸漸的國家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熱點內容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
法院立案管轄 發布:2025-01-22 09:57:12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