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流徒刑法

流徒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6-09 02:07:14

㈠ 「徒流」是古代刑法,「徒」和「流」分別指什麼

刑法是自古自來統治者治理國家必不可少的工具,刑法不僅可以震懾人心,也可以規范行為。

刑法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國家運轉的伴生工具,適當的刑法可以約束罪惡的誕生,也可以規范國人的行為,對於國家長治久安是有良好的積極作用。而過量的刑法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滿,當不滿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國家的穩定造成破壞甚至顛覆國家的運轉。

㈡ 逃人法的刑法制度

逃人法規定逃人逃亡前兩次均處以"鞭一百",第三次逃亡被拿獲正法;窩逃者正法、家產籍沒,家人流 徙關外給八旗窮兵為奴,並於兵部之下置督捕衙門專司其職。
規定凡旗下男婦逃者,一次黥其右頰,鞭一百歸主;二次黥其左頰,鞭與歸主如初。三次則論死歸刑部。還規定,窩逃正犯,照例擬絞,妻子家產籍沒,窩家的鄰居流徙邊遠,有司以上各官分別處分。以後,又設兵部督捕衙門,專掌緝拿盜賊和逃人。

逃人法是清初六大惡政之一。是清朝為嚴禁八旗奴僕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員逃旗而頒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1626) 始頒,中經多次更改。其內容有對逃亡者的處罰規定,還有關於懲罰窩主、獎勵檢舉、獎懲有關官吏和辦事人員等的規定。清入關前,為了制止農奴逃亡,就已陸續 制定懲處逃人的法令。入關後,清統治者又在所佔領的部分地區大量圈佔土地,強迫漢人投充。淪為農奴的漢人不但遭到殘酷剝削,從事繁重勞動,而且沒有人身自 由,更引起大量逃亡。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清廷進一步制定極其殘酷的逃人法。
逃人法與圈地、投充一起並稱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①逃走以維護滿洲為主體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後,逃人法曾多次修改。②多爾袞攝政時期,逃人法一度被納入順治律,稱「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律。③順治律很大程度上是明律的翻版,而逃人法則源自滿洲。
清初逃人法是中國歷史上僅見的 一項法律制度。其制定是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的,既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與明朝開戰,苦於兵源不足,糧餉不濟,不得不將俘虜和降人收為奴僕,以養八旗作 戰。為制止奴僕逃亡,遂作逃人法。這是一項有著濃厚軍事色彩的臨時性措施。

《督捕則例》:順治五年題准,逃人窩家正法,妻子家產,籍沒給主。十三年又題准,凡逃一次者面上刺字,二次者正法。十四年又定,窩犯免死,責四十板,面上刺字,家產、人口給予八旗窮兵。
康熙七年覆准,三次逃者,絞監候。二十二年又復准,三次逃者免死,發往寧古塔與窮兵為奴。乾隆八年定,不知為逃人誤行容留者,六個月內免議。
嘉慶六年又定,三次逃人發往黑龍江等處當差。

參考資料:四庫之外古籍 政書類《督捕則例》一 徐本 (清)唐紹祖等纂修

㈢ 「徒流」是古代刑法,是如何懲罰罪犯的

這一個詞需要拆分解釋,“徒”為剝奪犯人的政治權利以及自由,強制犯人勞役,《唐律疏議》的《名例》篇解釋說:“徒者,奴也。”即勞役。根據犯人所犯事情的輕重程度分為五個等級,最輕的為一年,以半年逐漸遞增,一年半,兩年,兩年半,最重者三年。

在歷代統治者的認知里,徒流這樣的刑法是對犯人最溫和的處罰,即不傷害性命,也不像宮刑對身體造成永久傷害,僅僅是受一些苦,就像《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中所述“不忍刑殺,流之遠方”。雖然徒流之刑懲罰相對來說較輕,但是一旦實施,對於強調家族主義的古人來說遠離了故土也著實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也會對受刑者心理造成一定的打擊,所以它占據了封建制五刑的核心位置。

㈣ 流刑與徒刑的區別

流刑,是指古時的一種刑罰,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此刑始於秦漢 , 隋定為五刑之一,沿至清 。
徒刑,是指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監禁於一定的場所並強制勞動的刑罰方法。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刑法中,就已經出現了徒刑這一種刑罰方法。在現代社會,中國刑法將徒刑分為無期徒刑與有期徒刑兩種。並且在徒刑的判決和執行過程中,實行革命人道主義,貫徹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㈤ 秦朝的刑法有那些,車裂,還有呢,

秦朝封建法律的發展,表現在刑名、罪名特別是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方面。秦統治者根據犯罪主體和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來考慮在什麼情況下應負刑事責任,哪些應處重刑,哪些應處輕刑等等。一般認為,泰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包括下列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關於責任年齡秦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秦以身高6尺相當於15周歲為成年,開始服役,並成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二)區分有無犯罪意識從內容上看,先秦時期的刑,主要是肉刑。(}語?飶??!刮宥眩抻?u者一。人刑用甲兵,其次用斧誡:中刑有刀鋸,其次用I竿:薄刑用鞭朴。」而當時的主要刑罰五刑,其內容又如何呢了u.' "}J書?閎r/>呂刑》Gi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口法,殺戮無辜,愛始為鼻l、圳、、練 ' o鄭康成口:明!,斷月一。鼻l,截鼻。,破陰。J"q.謂襯練人面。」們刑》又石:墨罰之屬毛,鼻l罰之屬毛,非!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人辟之罰其屬一百,五刑之屬三毛。」這里的墨就是練刑,調禮??穸????br/>『墨,練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宮,又叫淫刑、腐刑。倘書??槎??伲蹋嗡樂桃病!?br/>其法是男子割勢,女子破陰或幽閉,類似於「」。人辟即割頭。可見無論是鼻l、耳}l, ,緣還是墨、鼻l、宮、非!、大辟,都是以結束生命或斷損肢體來達到懲戒的目的。這種以肉開」為主的開」罰體繫到酉漢初年繼續存在。史載:嘆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火三族之令。令口:當三族者一,汗先黯,鼻J,斷左右i1:(趾),答殺之,裊其首,泊'i_其骨」幾市。其訓謗髻詛者一,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開」。韓信、彭越之屬汗受此誅。」①漢義帝時肉開」才被正式廢除。 (三)區分故意與過失秦律中故意出"端",過失為"不端"。根據《法律答問》記載,甲控告乙盜牛或殺傷人,如果控告者是故意,就構成誣告罪,不是故意,則屬於控告不實。誣告罪比控告不實處刑重得多,可見,秦律也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四)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罰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五)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多人犯同一罪刑。構成共犯的人數,歷代不盡一致。秦以5人以上共同犯罪,才構成共犯。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皆較重。(六)自首減刑秦律中的"自出",即今天所說的"自首"。從《法律答問》可看出,"自出"(自首)與"其 得"(捕獲)兩者處刑是有區別的,"自出"處刑輕,「其得"處刑重,反映了自首從輕的原則。(七)誣告反坐誣告,秦律中稱"誣人"而且是"端告",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根據《法律答問》,依律對誣告者處以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秦律對控告別人犯罪而與事實不相符但非出於故意者叫做"告不審",對告不審的處罰一般是貲二甲。也有學者認為,秦朝的刑法原則主要包括:1.區分故意與過失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3.自首從輕4.規定刑罰時效刑罰時效,是指對犯罪者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秦律在這個方面的具體規定是,罪發時犯罪者已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也不株連其家屬;赦令頒布前發生的犯罪行為也不予追究。 5.共犯加重6.合並論罪...

㈥ 晉代五刑是死,髡,贖,罰金,雜抵還是死,徒,笞,罰金,贖

秦以前,刑罰種類主要有墨刑(黥)、劓刑、臏刑(刖)、宮刑、大辟五種。前四種為肉刑,常附加於勞役刑,墨者守門,劓者守關,別者守囿,宮者守內。
漢律承前五刑。漢文帝時廢肉刑,用徒刑代替墨刑,用折左趾笞代劓刑。用折右趾代替大辟中的棄市。這是中國古代刑法史上的一個創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這種改革的趨勢,逐漸形成和確立了笞、杖、徒、流、死這五種新的主要刑罰。此外,還有贖刑、肉刑也一定限度內存在。

㈦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什麼,宋代常用的刑法都有哪些

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宋代常用的刑法:
刺配。

隋唐以後,五刑制基本為以後各朝代繼承,成為官方明文規定的刑罰體系。為此,解決流刑三等懲治力度的不足也成為各朝代重要的司法課題。到了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

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值得注意的是,刺配必須得黥刑的參與。在漢文帝改革刑罰後,後世雖偶有使用黥刑,但總的來說,以笞代黥在北朝時已形成定製。隋唐兩代均不再使用黥刑。因此,後晉刺配的創制,實際上是黥刑復活的標志。刺配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遠遠不止一個宋朝,實際上,自此以後直到清朝的各個朝代都無一例外地援用了刺配之刑。

刺配自宋初作為免死的刑種出現以後,行用逐漸頻繁,法規日見繁密,實施日見規范,為司法者所倚重至於出現濫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實是五刑制中流刑本應承擔的任務。

《宋史·刑法志》中說:「配法既多,犯者日眾,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在《水滸全傳》中,宋江、林沖、武松等人臉上都有刺字(時俗稱「金印」)。因此,武松醉打蔣門神,先要用一塊膏葯貼住臉上的金印,以防他人識其身份。宋慈在《洗冤集錄》中也談到屍體檢驗時要仔細查看並記錄屍體上有無刺字及刺字的內容。當時有些流配犯人採用「艾炙」或「葯取」的方法消除身上可供識別身份的標記。宋慈說,用竹子打擊身上炙過的地方就可以看出原來刺的字或圖形。可見,當時的主法者和犯罪者都已認識到刺字對人身識別的價值。宋朝以後,歷代執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配刑」於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復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完善刑罰體系的需要。

從《宋刑統》的內容看,宋代刑罰制度沿制,仍為笞、杖、徒、流、死五刑,但宋初「折杖法」創設,使其刑罰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謂「折杖法」,據《宋史·刑法志》記載:

「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並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決而不役。」

以上是為「折杖法」的內容。按「折杖法」,笞、杖、徒刑被折為臀杖或脊杖執行後即予釋放。流刑和加役流被處脊杖後,其一年或三年的勞役刑就在本地執行,不必遠徙。這樣刑法典中所規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就變成杖刑(包括臀杖和脊杖)、徒刑和死刑,而且徒刑的適用范圍還很窄,形成「刑輕不能止惡,故犯法日益眾,其終必至於殺戮,是欲輕反重」的局面。刑罰體系輕重失衡,等級結構極不合理。

於是,宋朝政府遂在前代關於配刑規定的基礎上充實其內容,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刑種,並創設編管之刑,形成了以杖刑、徒刑、編管、配刑、死刑為內容的新的、等級結構基本合理的刑罰體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滿足國家不斷增長的各種工、雜役的要求。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勞動力的價值。又因為宋代差役制度的弊端,使百姓惟恐避之不及,因此而產生的階級矛盾也很尖銳。為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統治者便將一些雜役,以及官辦的鹽場、礦坑等場務的工役交由罪犯承擔。

按唐制,徒刑最多服役三年,流刑只服役一年加役流也僅服役三年,短期勞役刑對國家不斷增長的工、雜役的需要無所補益。而前代已經出現的配刑則是長期甚至終身服役,可較大程度地滿足上述需求,故宋朝政府著意發展了這一刑種。從現有資料看,宋代配隸所服的正是各種雜役、工役,如仁宗天聖時曾規定:「今後軍人合移配者,並刺配商州坑冶。」坑冶務即官辦礦山或冶煉作坊,其工役特別繁重,除服工役,宋代的配隸主要是送往廂軍的本城營和牢城營服雜役。配隸中有一些人還被轉充廂兵,如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詔:「罪人應配五百里以上,皆配陝西、河東充廂軍,諸路經略司各兩千人止。」而宋代的廂兵,主要承擔國家各種雜役,因為宋代廂軍本身就是役兵,如《宋史·兵志三》於篇首即指出:

「廂兵者……在京諸司之額五,隸宣徽院,以分給畜牧繕修之役,而諸州則各以其事屬焉。建隆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部送京師,以備禁衛,余留本城,雖無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

宋代配刑的適用范圍極廣,幾乎對各種犯罪均可適用配刑。宋真宗時關於刺配的法律規定有46條,仁宗慶歷時有l70餘條,南宋竟多達570條。宋律規定,流、徒、杖刑都可以同時黥刺。一般作為附加刑使用,特別流刑和充軍、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黥刺的方法多種多樣。初犯刺於耳後,再犯、三犯刺於面部。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圓形,直徑不過五分,也有刺字的。《水滸傳》中的武松,刺的是兩行金印。強盜犯、竊盜犯在額上刺「盜」、「劫」等字樣,臉頰上還往往刺有發配的地點。這一來,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要兼受杖其脊、配其人、刺其面三種刑罰,比唐律要嚴酷得多。到南宋孝宗時,到處充斥被刺配的人,全國各地牢獄達幾十萬人。

元明小說中有很多有關刺配充軍的記載。如《水滸傳》有關林沖發配滄州的記載。林沖是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梁山農民起義的傑出人物。他本是宋徽宗時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超群,為人正派。後因殿帥府太尉、奸臣高俅縱子行凶,助子為虐,為達到其兒子高衙內霸佔林沖妻子的目的,設計陷害林沖,將其刺配滄州。又暗中命令解差董超、薛霸二人在野豬林殺害林沖。未逞,又派陸謙、富安持書信到滄州賄賂勾結管營,施行火燒草料場之毒計,妄圖再次置林沖於死地。結果逼得林沖怒殺陸謙、富安和差撥,雪夜奔上樑山。林沖

,這個封建統治的依附者,一變而成為反抗封建統治的造反英雄。

林沖在史書上雖沒有記載,卻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滄州也因《水滸傳》而聞名天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流放地。《水滸傳》有關發配的記載很多,還有如武松被發配滄州牢城營,宋江被發配江州,盧俊義被發配沙門島等記載,可見宋代發配之頻繁。

刺配刑彌補了「折杖法」實施後所造成的刑罰等級結構不合理的缺陷,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勞動力。但由於刺配大量行用,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

一方面,配刑附加刺面,毀人面目,留下終身恥辱之印記,易造成罪犯自暴自棄,不願接受改造,從而使罪犯無由自新,如南宋時洪邁指出:「涅其面而刺之,本以示辱,且使人望而識之耳。久之益多,每郡牢城營,其額常溢,殆至十餘萬,凶盜處之恬然,蓋無所恥也。」

另一方面,配隸太多,給不少州縣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對逃亡的配隸有的地方政府故意不加緝捕,這些人則多重新淪為罪犯。宋朝的刺配法對後世有直接影響,元明清均沿襲未改。

㈧ 發配是有幾種意思

三種。
1. 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在罪犯臉上刺字,然後押送到邊遠的地方去服勞役。
發配即流配,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指先在死刑減等的罪犯或其他重犯臉上刺字,再押解到邊遠的地方去服勞役。《明史.刑罰志》充軍者,明初唯邊方屯種,後定製,分極邊,煙瘴,邊遠,邊衛,沿海,附近軍。有終生,永久。終身,規定罪犯要服役到死,永久,還要罪及子孫後代。
2. 指把不中意的人安排到條件差的單位去。
《人民日報》1981.4.4:「確實造反派也真沒法子不討厭這個『架子不倒』的傢伙,於是在69年徹底砸爛工讀時,就把他發配到一個公社的衛生院工作。」《新華文摘》1981年第6期:「各種『干凈的人』的會議和她絕緣了,她被發配到山坡上去照看一片大約方圓三十畝地的瓜田。」
3. 遣嫁,出嫁。
《孽海花》第二一回:「你們看著姨娘本不過是個玩意兒……一不好,趕出的,發配的,送人的,道兒多著呢!」《廿載繁華夢》第十八回:「他們在這等富貴人家,如珠似玉,將來正要尋個好人家發配去,難道要像我們捱這些清苦不成?」

㈨ 清代刑法制度

清代刑罰制度的發展

(一)死刑種類進一步明確而且增多

清朝的死刑,有凌遲、斬、絞數種。對於普通犯罪,多適用斬刑與絞刑。斬、絞刑又分「立決」與「監候」兩種方式。所謂「立決」,是對於那些性質比較嚴重、案情屬實、適用法律適當、並無疑義的案件,判處斬刑或絞刑,在當年秋分以後執行,稱為「斬立決」或「絞立決」。對於那些尚有疑問或是有矜免情節的案件,則判處「監候」,稱為「斬臨候」或「絞監候」。被判「斬監候」與「絞監候」的案犯,不在當年處決,而是暫時監禁,留待來年秋審或朝審再作判決。

梟首也是清朝使用較為廣泛的死刑方法。清初梟首刑的使用尚較為嚴格,僅在凌遲重案中照例梟首示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梟首刑適用范圍越來越寬。在清朝定例中,大凡強盜、竊盜及所謂「江洋大盜」、京城及城郊的劫盜等,都規定應「梟首」或「梟示」。按照清朝的制度,女犯例不梟首。

作為宋元以後的極刑,凌遲刑一直被各朝廣泛地使用。清律之中,凌遲刑也被當作最重的刑罰,適用於謀反大逆等重罪。在《大清律例》中,除全部承襲明律規定的十三種凌遲罪名外,還陸續增加丁劫囚、發冢、謀殺人、殺一家三人、威逼人致死、毆傷業師、毆祖父母父母、獄囚脫監、謀殺本夫等九條十三罪,凌遲刑的適用范圍又有所擴大。《大清律集成》記載說:「凌遲者,其法乃寸磔之,必至體無殘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仍為支分節解,俎其骨而後已。」直到清代末年,這種酷刑才被廢除。

(二)規定了遷徙、發遣等刑罰

遷徙是將犯罪人強制遷離原籍一千里外安置,未得官府許可,永遠不得回原籍。多適用於斗毆殺人之案。遷徙介於徒刑和流刑之間,形式上與流行相近,但比流刑要輕。

發遣是清朝創設的一種刑罰方法,是指將犯罪人發往邊疆地區給駐防官兵為奴。這是一種比充軍更重的刑罰,多適用於政治性案犯。如在一些文字獄案中,曾經將罪人發遣至新疆伊犁等地。服刑一版本犯,本犯如果情節較輕,遇赦還可以放還。

(三)刺字、枷號等刑罰的適用范圍擴大

在清朝,刺字是一種常用的附加刑。初期刺字僅用於強盜、竊盜等案。在後來的定例中,刺字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大,大凡兇犯、逃軍、逃流、外遣、改發等,都要刺字。清朝刺字有刺面、刺臂之分。有的刺所犯事由,有的則刺所配地方。刺字刑的使用,有多方面的考慮。使罪人有刺膚之痛,是懲罰;使罪人有明顯的犯罪標識,則是恥辱,同時也便於緝捕。按照清朝定例的規定,若被刺人犯數年內無過,或緝獲強盜二名以上,「例准起除刺字,復為良民」。

在清朝定例中,也有許多條款規定了枷號的刑罰。從清朝定例看,主要是適用於倫理、風化案件的附加刑罰。枷號一般是在主刑執行完畢以後,將人犯帶枷立於衙門之外、城門口或集市之處,時間有一月或兩月。對於那些子孫不肖、違犯教令,或是觸犯奸非、「光棍」等罪名的人犯,經常枷號示眾。按照《大清律例》的規定,尋常枷號,重二十五斤,重枷則為三十五斤。[17]

(四)流刑和充軍等刑罰的適用更加明確

清朝的三等流刑分別是:流二千里,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杖一百;流三千里,杖一百。清朝編纂的《三流道里表》還分別載明了各省、府的三等流刑應發往的地點,按計程途,限定地址,以此來防止各省隨意發配,處分不均。

清朝的充軍刑亦分五等:極邊、煙瘴(均為四千里)、邊遠(三千里)、近邊(二千五百里)、附近 (二千里)。充軍刑一般在定罪後由兵部發配。為解決路程遠近的標准問題,乾隆年間專門制定了《五軍道里表》,並載於《大清律例》之內,以統一的標准確定充軍地點。

㈩ 古代秦始皇設定的六種刑法分別是什麼

秦的刑罰——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勞役刑
四、貲刑——財產刑
五、贖刑——另一種財產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
(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
(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
(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
(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
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
(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
(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
(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
(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
(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
(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
(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
(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
(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
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 的規定。
(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
(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熱點內容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
法院立案管轄 發布:2025-01-22 09:57:12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