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有許可權制當事人的訴權
❶ 《關於進一步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什麼時候發布
2017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進一步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訴權的若干意見》,旨在更好地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依法行使訴權,引導當事人合理表達訴求,促進行政爭議實質化解。
《意見》同時明確要依法規制濫用訴權、惡意訴訟問題,防止當事人行使訴權偏離新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精神實質。
❷ 如何保障行政訴訟當事人的起訴權力
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切實解決行政訴訟有案不收、有訴不理的問題,應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切實解決行政訴訟「告狀難」問題:
一、切實提高對行政案件受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人民法院必須充分理解司法權源於人民、屬於人民、服務人民、受人民監督的根本屬性,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實現司法的人民性的高度,充分認識行政案件受理工作的重要性,認真抓好行政案件受理工作,切實解決行政訴訟「告狀難」問題。
二、不得隨意限縮受案范圍、違法增設受理條件
各級人民法院要全面准確理解和適用,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限制受案范圍。凡是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的可訴性事項,不得擅自加以排除;行政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但有單行法律、法規授權的,也要嚴格遵循;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排除的具體行政行為,應當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三、依法積極受理新類型行政案件
各級人民法院要深入了解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現狀和思想動向,了解人民群眾對行政審判工作的期待,依法受理由此引發的各種新類型案件,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現實司法需求。
四、完善工作機制,改進工作作風
行政案件立案專業性較強。
各級人民法院的立案庭和行政庭要在行政案件受理環節加強協調、溝通與配合。要嚴格執行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有關受理案件的程序制度,對於當事人的起訴要在法定期限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能決定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經審查確實不符合法定立案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要增強司法公開和透明,對依法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必須依法出具法律文書,並在法律文書中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五、加強對行政案件受理工作的監督
上級人民法院要通過審理上訴和申訴案件、受理舉報、案件評查、專項檢查、通報排名等各種措施,進一步加強對下級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立案受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切實防止因當事人告狀無門而引發到處上訪、激化社會矛盾的事件發生。對於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造成惡劣影響的,應當及時向當地黨委、紀檢監察機關和上級人民法院反映,上級人民法院要協助黨委和紀檢監察機關作出嚴肅處理。
六、努力營造行政案件立案受理的良好外部環境
要通過典型案例、普法宣傳、訴訟指導等多種途徑,加大行政訴訟法的宣傳力度,提高當事人參與行政訴訟的能力和水平,引導人民群眾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主張權利;要通過不懈努力,使行政案件受理難、審理難、執行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使行政訴訟制度在保護合法權益,促進依法行政,化解行政爭議,維護和諧穩定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❸ 最高人民法院 有沒有 限制濫用訴權的規定
1、當事一方是只限於委託法律工作者的當事人一方;
2、轄區內是指委託人的居住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在法律工作者工作的服務所登記注冊地轄區內。
3、這樣解釋限制了法律工作代理案件的地域范圍。比如法律工作者是在某個鄉鎮的法律服務所,那麼只限於該鄉鎮轄區內的當事人的委託。
❹ 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法解釋88條的(二)對法律工作者比民事訴訟法58條又限制了訴權。
1、當事一方抄是只限於襲委託法律工作者的當事人一方;
2、轄區內是指委託人的居住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在法律工作者工作的服務所登記注冊地轄區內。
3、這樣解釋限制了法律工作代理案件的地域范圍。比如法律工作者是在某個鄉鎮的法律服務所,那麼只限於該鄉鎮轄區內的當事人的委託。
❺ 訴權與訴訟請求
法律分析:1、 訴權具有程序含義和實體含義兩個方面的內容;而訴訟權利則僅具有程序含義,是指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
2、 訴權產生於當事人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發生爭執之時,先於訴訟開始;而訴訟權利則產生於訴訟程序開始之後,存在於訴訟過程中;
3、 訴權的主體限於當事人;而訴訟權利的主體則較為廣泛。訴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在其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爭執時,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作出正確裁判,以保證民事權利義務得以實現的權利。訴訟權利,是為了保證訴訟程序的有效進行,法律賦予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訴權和訴訟權利,二者之間雖然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它們畢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❻ 民事訴訟法 訴權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1)起訴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均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權利只能由原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享有;
(2)答辯權。
(3)委託訴訟代理人權。
(4)申請迴避權。
(5)調解權。該項權利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請求調解權,二是達成調解協議權;
(6)反訴權。
(7)辯論權。
(8)提出證據和質證權。
(9)上訴權。
(10)申請執行權。
(11)和解權。和解不同於調解,和解是在沒有人民法院參與的情況下,當事人自願對實體權利義務達成協議。在審判過程中和執行過程中,當事人都有權進行和解,若在審判過程中和解,可按撤訴處理。
(12)撤訴權。
(13)變更訴訟請求權。
(14)申請再審權。
(15)查閱權。
(16)復制權。
(17)法庭筆錄補正權。當事人對法庭筆錄認為有錯誤的,有權要求進行補正;
(18)管轄異議權。
(19)申請不公開審理權。
(20)財產保全申請權。當事人有權依法在起訴前或者起訴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
(21)先予執行申請權。對可以先予執行的案件,當事人有權申請先予執行;
(22)要求重新調查、鑒定、勘驗的權利;
(23)要求補正法律文書中筆誤的權利。
(24)要求補充判決權。若判決書漏判了訴訟請求,當事人有權要求人民法院對漏判的訴訟請求進行補充判決;
(25)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法學精英團隊為您解答、、、
滿意請採納、、、
❼ 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一審程序有關規定
(一)起訴的概念和條件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了爭議,以自己的名義,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審判給予法律保護的訴訟行為,就叫作起訴。
起訴和訴、訴權是三個不同而又緊密相聯的概念。訴是一種請求;訴權是請求的權利;而起訴才是實現這種請求的行為。應將三者區別開來。
起訴是一種民事訴訟法律行為,可能引起訴訟程序的發生和訴訟活動的進行。因此,起訴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凡是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既可以成為原告,也可以成為被告。但要成為一個具體案件的原告,還必須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即原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確認和保護的,發生爭議或受到侵害的民事權益必須是自己的或依法受自己保護的民事權益,如果與本案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即屬於當事人不合格,就不能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能夠通過起訴成為民事案件原告的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其中: 其他組織是指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組織, 例如企業的籌備處、分支機構等不夠法人條件的社會團體等。
(2)有明確的被告。所謂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認為侵犯了自己權益或與自己發生爭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必須明確,不能泛泛而指。如果沒有明確的被告,原告的請求就無人承認,法律關系無法證實,人民法院也無從開始審判活動。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所謂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予以確認或保護的民事權益的內容和范圍必須具體,即原告通過訴訟要求達到什麼具體目的。如果原告不提具體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也無從進行審理和裁判。所謂事實,是指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事實,以及被告侵權的事實或與原告發生爭議的事實。同時還包括證明案件事實存在的證據事實。所謂理由,就是原告為什麼要向人民法院提出具體訴訟請求的主要依據。如果原告提不出具體訴訟請求的事實和理由,法院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就有可能導致敗訴。這里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是「事實理由」,而不是「事實根據」。在審判實踐中,有的審判人員分不清起訴證據和勝訴證據的區別,把「事實根據」誤認為就是勝訴證據。在起訴時就要求原告提供,否則就駁回原告的起訴,從而加重了當事人「告狀難』。民事訴訟法擯棄「事實根據」;規定為「事實、理由」,就是為了明確,原告在起訴時只要能提出案件的事實和證明訴訟請求的理由,如果其他條件也符合的話,人民法院就應當依法受理。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人民法院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職權劃分的范圍,即指案件應當屬於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依法有權對這一案件進行審判;第二是指在人民法院內部與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分工負責的范圍,即必須屬於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也就是說這一爭議是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相互之間的財產關系或者人身關系方面的爭議。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是指接受起訴的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法關於管轄的規定,對這個民事案件享有管轄權。只有依法由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受訴人民法院才能按民事訴訟法規定進行受理和依法審判。
以上四個條件缺一不可,不符合其中任何一個條件,起訴均不能成立。
(二)起訴方式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方式有書面起訴和口頭起訴兩種。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只有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才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將原告口頭陳述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起訴狀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的書面依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規定,起訴狀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當事人的自然情況。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這部分內容反映雙方當事人的身份情況,使原、被告特定化。
2)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這部分是起訴狀的主要內容。原告要在起訴狀中寫明具體的訴訟請求和提出這種請求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包括法律關系存在的事實、發生糾紛的事實、提出訴訟請求的理由等。
3)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案件事實是否存在,需要證據證明。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原告的舉證責任。因此,原告在書寫起訴狀時,對提出的訴訟請求和提出這種請求的理由,都應該提供證據證明。提供書證、物證的,應在遞交起訴狀時一並遞交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的,應當寫明證人的住址,便於人民法院調查核對。人民法院記錄原告的口訴,必須逐一問清上述內容,記入筆錄。
(三)受理和審判
人民法院對起訴進行審查並決定受理案件後,審理前的准備工作包括:
1)依法發送起訴狀、答辯狀。人民法院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向被告發送起訴狀副本;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後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收到答辯狀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2)告知當事人有關訴訟權利和義務。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和義務。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申請迴避,收集、提出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查閱或復制本案的有關材料,自行和解;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並有權提起反訴等。訴訟義務主要有: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等。
3)依法組成合議庭。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應當依法組成合議庭。從開庭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到案件審結,都應當在合議庭所有成員的參與下進行,合議庭成員自始至終應對全案的審理負責,以充分發揮合議庭的作用,保證辦案質量。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如果在受理、立案後就已確定了合議庭組成人員的,也可以將合議庭組成人員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連同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一並告知當事人。
4)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合議庭組成人員要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輪流閱卷。通過閱卷,找出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明確下一步需要收集哪些必要的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查證的內容,以便做好其他准備工作。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這是審理前的准備工作的重要內容。應當指出,在民事案件中,進一步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是完全必要的。這就是說,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請求和需要證明的事實必須提供證據。在當事人舉不出證據而法院也收集不到證據的情況下,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但當事人舉證和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相結合,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特點。
5)依法追加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追加為當事人。這一規定說明,普通的共同訴訟不發生追加當事人的問題,只有必要的共同訴訟才能適用此條規定。追加當事人既可以由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追加。當事人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由的,不予追加;申請有理的,應當及時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追加的當事人可以是這一案件的共同原告,也可以是共同被告。屬於共同原告的,如果被追加的當事人放棄實體權利,不願參加訴訟的,可不予追加;如果既不放棄實體權利,又不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列為共同原告適用缺席判決,屬於共同被告的,在接到追加當事人的通知後拒不到庭的,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拘傳條件,可以適用拘傳,不是必須到庭的被告,也可以適用缺席判決。這里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不能依職權更換當事人。因為更換原告,涉及到原來的原告是否願意退出訴訟,新更換的原告又是否願意參加訴訟。尤其在多數原告的情況下,還可能發生有的願意參加訴訟,有的不願意參加訴訟的問題;如果更換被告,也涉及到原告是否願意告這個被告的問題。為了尊重當事人的訴權,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如果發生了起訴或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是否更換,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人民法院不應依職權主動更換。
(四)撤訴
申請撤訴是當事人處分自己訴訟權利的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申請撤訴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提出撤訴申請的人必須是原告或者經過原告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對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原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提出,其他訴訟參加人均不能提出撤訴。
2)申請撤訴必須自願。撤訴是原告處分訴訟權利的行為,必須堅持自願的原則。強迫原告撤訴是法律不許可的,強行動員原告撤訴,附加條件的撤訴,都是違背自願原則的,也是不許可的。
3)申請撤訴必須符合法律規定。這就是說,撤訴不得侵犯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得規避法律或者企圖逃避法律制裁。
4)申請撤訴必須在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宣判後原告不能再提出撤訴。原告申請撤訴,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撤訴申請書。人民法院通過審查,認為符合撤訴條件的,可以作出准予撤訴的裁定;不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不應當准許。對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後原告提出的撤訴申請,人民法院在准許原告撤訴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作為另案原告,原案原告、被告作為另案被告,訴訟另行進行。
裁定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裁定。採用書面形式的,裁定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並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口頭裁定的,應當記入筆錄。准予或不準予撤訴的裁定,當事人均不得上訴,也不得申請復議。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這里應當注意,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無論是按撤訴處理還是缺席判決,對那些並不是必須到庭的當事人都無須一再傳喚,只須一次傳喚,但必須是「傳票傳喚」。而不是口頭傳喚或者電話傳喚。
此外,在審判實踐中,無訴訟行為能力的原告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以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都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原告應當預交而未預交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預交,通知後仍不預交或者申請減緩免未獲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預交的,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
(五)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相對於對缺席審判而言。開庭審理案件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僅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核對證據、聽取陳述,在審查核實未到庭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起訴狀或者答辯狀和證據後,依法作出的判決,就是缺席判決。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適用缺席判決,或有關訴訟參加人未到庭可以依法判決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原告不到庭或中途退庭。原告在被告提起反訴的情況下,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2)原告申請撤訴未獲准許而拒不到庭。人民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案件,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3)被告不到庭或中途退庭。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4)被告法定代理人不到庭。人民法院對無訴訟行為能力的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缺席判決。
5)離婚案件原告或被告為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到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離婚訴訟,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應當到庭;法定代理人不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判決。
6)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不到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人民法院可以判決其承擔義務。
缺席判決必須在案件事實已經全部查清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同時,要認真考慮缺席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❽ 訴權和訴訟權利的區別
訴權與訴訟權利的區別是:
1、訴權具有程序含義和實體含義兩個方面的內容;而訴訟權利則僅具有程序含義,是指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行為的可能;
2 、訴權產生於當事人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發生爭執之時,先於訴訟開始;而訴訟權利則產生於訴訟程序開始之後,存在於訴訟過程中;
3、訴權的主體限於當事人;而訴訟權利的主體則較為廣泛。
訴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在其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爭執時,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作出正確裁判,以保證民事權利義務得以實現的權利。
訴訟權利,是為了保證訴訟程序的有效進行,法律賦予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訴權和訴訟權利,二者之間雖然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它們畢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權利。
其實,更多的時候訴權和訴訟權利兩者之間本身就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沒有法律依法保障訴權,那麼相應的訴訟權利也根本就無從談起了的。可是,訴訟權利是在訴訟過程當中需要遵守的相關程序問題,而且是民眾在行使訴權以後,相應的訴訟權利才會依法得到保護。
三大訴訟法規定了當事人廣泛的訴訟權利,是憲法確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在訴訟中的具體體現是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手段。但是,由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的目的不同,他們在訴訟中的地位也不同,因此,享有的訴訟權利也不完全相同。大多數訴訟權利為雙方共同享有,但也有些訴訟權利一方享有,或為原告享有,或為被告享有,雙方的訴訟權利是對等的,因而也是平等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❾ 簡述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關系 謝謝網友!!!!!!!
處分權與審判權,即訴權與審判權構成了民事訴訟程序的核心,二者之間相互制約。一方面法院裁判不能超出當事人的請求范圍,體現了處分權對審判權行使范圍的限制;另一方面當事人行使處分權須遵循依法處分的要求,人民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進行監督,體現了審判權對處分權的約束作用。
法律分析
最簡單地說,審判權是國家權力,處分權是私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法院進行訴訟調解時,在遵循自願、合法原則的前提下,調解協議的內容可以不受當事人訴訟請求范圍的限制,這體現了當事人合意解決糾紛時對自己民事實體權利的意思自治權。辯論權和處分權都是當事人的專屬權利,但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不同。辯論原則僅適用於訴訟程序,不適用於執行程序和非訟程序;而處分原則既適用於訴訟程序,也可能適用於非訟程序和執行程序。當事人處分的內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即實體性處分與程序性處分。對民事權利的處分一般通過處分訴訟權利來實現,例如訴訟中自認、認諾、放棄主張、接受調解等;但處分程序權利不一定涉及對實體權利的處分,例如當事人放棄委託訴訟代理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七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前,上訴人申請撤回上訴的,是否准許,由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
❿ 訴權的概念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中的訴權,是指當事人基於民事糾紛的發生,請求法院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糾紛或保護民事權益的權利。它是法律賦予當事人一項基本權利,是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