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保險代位二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保險代位二

發布時間: 2022-06-09 16:32:11

① 1999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印發 幾類民事案件的處理意見 的通知 完整內容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幾類民事案件的處理意見》的通知
(滬高法[1999]528號)

第一、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各區、縣人民法院:

1999年7月23日,本市召開了《全市民事審判質量講評會》,會議針對當前民事審判中需要明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討論,對一些具體問題達成了比較一致的認識,形成了《幾類民事案件的處理意見》。該意見於1999年9月15日由我院審判委員會第48次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供你們在審判時參考執行,同時請你們將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及時報告我院。
幾類民事案件的處理意見

目前新類型民事案件大量涌現,由於立法的相對滯後性和某些法律規定過於原則,缺乏操作性,給審判實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鑒此,在國家和地方立法及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明確之前,我們對以下幾類民事案件的處理暫先提出如下意見,供參照實施。

一、精神損害賠償
目前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賠與不賠的尺度,賠多賠少的標准等缺乏統一明確的規定,實踐部門認識也不盡一致,法律權威性和社會效果不好,我們認為:
1.精神損害賠償具有補償性與懲罰性雙重特徵。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生命健康等權利遭到侵害時,必然會造成財產上的損失。同時也會導致精神上的創傷,引起痛苦等感受,運用法律手段,尤其是民事救濟手段,責令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一定數額的賠償費,能使受害人精神上得到安慰,物質上得到補償,同時責令侵害人支付一定的賠償費也是對侵害人應有的制裁,能夠使其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遵紀守法,尊重他人,如果偏重於其中一項而忽視了另一項,那麼對於公民的保護就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
2.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不應隨意擴大。從目前《民法通則》第120條和最高法院公布的案例看,法律和司法解釋明確可予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僅限於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生命健康權五項權利造成侵害而引發的案件,對於侵犯公民其它人身權利的,法律、司法解釋均未明確。因此,我們傾向於在法律、司法解釋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當事人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法律不明確的,先不考慮。
至於在一些相鄰糾紛、合同糾紛案件中,當事人提出諸如噪音污染引起精神焦慮,合同期待利益喪失引起精神痛苦等損害賠償請求的,一是沒有法律依據;二是後果一般不嚴重;三是通過責令停止侵害或賠償經濟損失等其他民事救濟手段足以彌補損害,所以此類糾紛一般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3.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人一般僅限於受害人本人,只有當侵權行為致本人死亡時才可由其直系親屬行使。在公民人身權利遭受侵害時最痛苦的通常應是受害人本人,其他人的擔憂、悲傷、焦慮等精神反應都是建立在受害人本人的痛苦、憤怒、失落等情緒之上的,並會隨著本人生理、心理活動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如果受害人本人的精神權利得到了補償,其他人的精神反應也會減弱。而當侵權行為致受害人死亡的情況下,由於受害人已不可能得到物質補償和精神利益補償,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直系親屬如果也不能獲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的話,那麼他所產生的對親人遭受痛苦的同情及自己失去親人的悲哀等精神創傷就會疊加卻無法彌補,這是不公平的。所以應當允許受害人的直系親屬在侵權行為致受害人本人死亡時,獨立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直系親屬有多人的,賠償金在多人中平分。
4.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應視具體案情確定。《民法通則》第120條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條文中用的是「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的表述,說明對於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存在著或然性,如果侵權行為手段、方式不惡劣,受害人的損害程度不嚴重,社會影響不大,或者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不深,用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性民事責任方式或者收繳非法所得等民事責任制裁方式足以填補損害,撫慰受害人並制裁違法行為的,可以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5.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不能脫離國情。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當在受害人主張的范圍內酌定。人民法院無權責令加害人承擔超出受害人主張范圍的賠償數額。至於具體的數額除了要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的手段、方式,受害人的損害程度,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等因素外,還應當與當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相適應,盲目地追求高額賠償而不加以限制,只會貶低精神損害賠償的意義,誤導人們追求不當利益。因此我們考慮就目前上海市實際生活水平而言,精神損害賠償額以一般最高不超過人民幣5萬元為宜(上海人均GDP的二倍),不考慮外國人與本國人、法人與自然人、獲利與未獲利情況。因為精神損害賠償雖有對精神利益進行補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種加罰措施,受害人的其他損失可以通過經濟賠償彌補,加害人的獲利也可以通過制裁方式收繳,侵權人和受害人的特殊身份不應成為確定賠償額的因素。當然如果加害行為特別惡劣,受害人的損害程度特別嚴重或者社會影響特別大,需要提高賠償額的話,也可以適當提高,但為謹慎和統一起見,判決前須報高院民庭復核。
二、人身損害賠償
1.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等是處理人身傷害案件常用的幾個法律、法規
其中兩個「處理辦法」雖為行政法規,但內容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侵害他人身體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三者之間並不矛盾。因此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應當依照《民法通則》、《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妥善處理。
2.人身損害案件的賠償標准。人身損害案件按什麼標准進行賠償是審判實踐中的又一難點。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制定的賠償標准存在著一些差異。《民法通則》、《消法》比較原則,只有賠償項目,沒有具體的賠償標准;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146條雖規定了「侵害他人身體致使其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的,賠償的生活補助費一般應補足到不低於「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的標准。」但其中的「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准」又很難把握。市統計局、民政局每年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均沒有基本生活費的統計參考值,而他們列出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居民平均生活費,貧困扶助線」數據與基本生活費相比,似乎又有區別。《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等實行的又是限額補償的辦法。
在《民法通則》缺乏具體賠償標準的情況下,我們意見可以參照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確定的計算期限和計算方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用的是「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標准,這一標準是在統計居民年消費額的基礎上得出的,反映的是居民的年消費狀況,對此統計局每年公布參考值。與其他兩項指標相比,這一數據更接近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更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3.學校在未成年學生傷害事故賠償糾紛中的責任。
(1) 學校對在校的未成年人負有管理責任,非監護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其年齡、智力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在校學習和生活期間,學校應承擔對他們進行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責任,但是學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因為,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學校等只有在「單位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顯然與民法上的監護責任有別,監護人責任並不以監護人的「過錯」為構成條件。因此學校責任僅僅是管理上的,而非監護性質。
(2) 對傷害事故,學校承擔過錯責任。
確定學校在未成年人傷害賠償案件中的過錯責任,首先要以學校具有應當履行的特定職責為前提,學校違反了該職責,就應承擔過錯責任;其次還應看學校是否盡到了注意義務,應該注意卻未注意的,應承擔責任;最後學校作為未成年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有義務保證學校設施的安全、可靠,如果設施存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可能,並發生傷害情況的,就應承擔過錯責任。第三人或者受害學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學校的民事責任。
(3) 當事人對損害都沒有過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公平責任原則,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存在過錯是學校承擔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意味著排斥公平責任原則,在一定范圍內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但是合理的、必要的,而且還能起到補充、完善過錯責任原則的作用。
(4)賠償標准《民法通則》有規定的,按《民法通則》規定處理,《民法通則》不明確的,參照其他損害賠償法律法規。
三、消費者權益糾紛
1.《消法》第49條的適用。從立法精神來看,《消法》立足於保護消費者權益。如果機械地理解「消費者」的概念,考察消費者購物動機,很容易給已實施欺詐行為的商家以口實。這不僅不能體現《消法》特別保護消費者的立法精神,也會削弱《消法》在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方面的作用。《消法》第49條首開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先河,就是鼓勵人們與制假賣假的製造者和銷售者、服務者進行斗爭。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是知假也好不知假也好,凡是確認經營者構成欺詐的,就應當適用《消法》第49條,給購買人以加倍賠償。
2.個人向開發商購買房產傾向不適用《消法》。傾向認為,房屋買賣不同於一般的消費品買賣。房屋為不動產,房地產管理法有很多特別規定(如登記、過戶等等),故房屋買賣應適用房地產法。
3.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糾紛一般不宜適用《消法》。醫療機構治病救人不同於一般服務行業所提供的服務。我國的醫療制度總體上還是福利性質的,醫療機構本身不是盈利性單位,治病救人既是醫院專屬的職權,也是它的義務,不同於其它消費領域,雙方的權利義務可以協商;加之醫療這一特殊服務受科學水平、技術手段的限制,以及由於患者個體的臨床差異,治療檢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對此一般並無欺詐或隱瞞的故意,因此應把此類糾紛界定為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而不是適用《消法》。
至於美容、整容、健身減肥等非治療疾病,具有經營性、盈利性的服務項目,發生糾紛後是否適用《消法》可以另行研究。
4.如何認定《消法》第49條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主觀故意。從誠實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則出發,如果經營者能夠證明自己確實「不知」、「差錯」,可不認定欺詐。反之經營者就應該承擔責任。因為欺詐故意的心理狀態,只要經營者否認,消費者就無法舉證,堅持要消費者證明經營者的故意心理狀態,對消費者是苛刻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消費者完成一般的舉證(如購物發票、損失依據、標識與產品不符)後,應由經營者證明自己並非故意欺詐消費者。有的銷售者認為出售假冒偽造,是「無意售假,屬工作差錯,不屬欺詐行為」。銷售者售假,有可能不知實情,但不能推卸其過錯責任。根據《消法》有關規定,銷售者理應做好進貨驗收工作,杜絕假貨進店。經營者還應依法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和服務的真實信息,經營中銷售假貨,就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所以,應讓銷售者先行承擔加倍賠償責任,銷售者承擔責任後再向生產者追償。消費者誘導營業員在購貨發票上作虛假記載、錯誤說明後向法院起訴的案件,經營者如有確切證據證明發票上的虛假(不實)記載系消費者誘導而作出的,也不應認定經營者的行為構成欺詐,宜作為無效民事行為處理。
四、車輛在停車場所丟失,如何承擔責任
車輛在停車場所丟失引發的賠償案件近來倍受社會關注。最高人民法院建議此類案件宜從保管關系是否成立,當事人對於車輛丟失是否有過錯,兩個角度進行審理。根據這一精神,我們認為,保管關系是否成立,必須符合:一、當事人之間就車輛的保管達成過具有保管法律特徵的協議(包括書面、口頭或其他形式)。二、保管人實際控制委託人所委託的車輛。對於那些封閉式的,具有現代設備、現代管理方式,收費較高的商業性停車場,可以推定保管關系已經成立。而那些在開放式的,不需辦理特別手續的停車場發生的糾紛,一般不認為保管關系成立。如果保管關系不成立,法院應考慮當事人對車輛丟失有無過錯,有過錯的,按過錯大小承擔賠償責任,無過錯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系爭車輛如果投過保,保險公司理賠後主張代位追償權的,法院應依照《保險法》第四十四條之規定,從當事人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無直接責任出發,有直接責任的,支持代位追償權,無直接責任的,不予支持。
五、勞動爭議
1.如何認定勞動關系解除的時間:勞動關系與一般的民事關系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建立、終止,根據勞動部門的有關規定應履行一定的招工、退工手續。但辦理退工手續的前提是勞動關系已經終止,從因果關系說先有勞動的終止,然後才有辦理退工手續、開具退工單的問題。
對勞動關系的解除,勞動法根據解除原因的不同,規定了好幾種情況,因而確定勞動關系解除的時間應因案而異,不能一概而定。對協商一致解除以及期限屆滿、條件成就而解除的,應當以協商一致的日期及期限屆滿之日,條件成就之日為勞動關系解除的日期;對用人單位因勞動者具有違紀等勞動法第25條規定的原因而解除勞動合同的,屬用人單位行使單方解除勞動關系的權利,其性質是單方行為,不需要對方(勞動者)同意,只要用人單位合法地行使法定解除權,其解除勞動關系的意思表示到達對方(勞動者),該行為即發生法律效力,因此,單方解除勞動關系的,可以解除通知到達對方的日期為勞動關系解除的日期;勞動者根據勞動法第31條規定單方解除勞動關系的,亦應當依法行使該權利,勞動關系的解除應是在書面通知單位滿30天後才發生效力,未以書面通知單位,以及通知未滿30天的,均不發生勞動關系的解除。
2.勞動爭議案件中,許多勞動者因單位未開退工單而要求賠償損失的問題。開具退工單主要是用人單位的義務,同時勞動者也應予以一定的配合。對未開具退工單,應分析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過錯大小。對勞動者來說,沒有退工單無法建立規范、正式的勞動關系,這實際是對勞動者就業權的侵犯。為體現保護勞動者的精神,促使單位盡快按規定履行義務,高院在去年的滬高法[1998]168號文中明確,參照勞動部[1995]223號文,以退工前勞動者的工資作為標准,而不是以失業救濟金作為標准。因為失業救濟金本身就是勞動者因失業所應享受的社會保障權利。當然如果是因勞動者不配合而造成無法開具退工單的,勞動者也應承擔適應的責任。
六、婚姻家庭糾紛中的有關問題
1.如何處理老年人要求子女盡贍養義務的案件。一些老年人雖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但尚不能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例如老年人因病需要支出醫療、護理等費用,而子女本身由於下崗等因素生活也有困難,這時如果老年人起訴要求子女及其他贍養義務人履行贍養義務,人民法院應著重考慮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為老年人年老體弱,已經沒有能力通過勞動獲得收入了,相對而言,他的子女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他們有義務幫助父母渡過難關,方式可以是物質幫助,也可以用勞務代替。
2.夫妻分居期間子女撫養費的給付問題。夫妻分居,但在法律上婚姻關系仍然存續,雙方的收入仍然是夫妻共同財產,子女撫育費應當在共同財產中支出,但是實踐中負責照顧子女的一方常常無法從另一方手中得到子女撫育費,這樣離婚時照顧子女方就會提出要求對方補付分居期間未付的子女撫育費。我們認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時子女的生活教育需要確定一個撫育費標准,然後按分居時間,由未付方用分割所得財產抵償另一方,不足以抵償的,可以通過形成債權的方式加以解決。離婚後子女的撫育費數額由人民法院依據子女的實際需要另行酌定。如果夫妻分居一段時間後,又和好的,一方起訴要求對方補付分居期間未付的撫育費,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3.離婚案件如何處理股權。一方或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按比例出資設立公司或分別投資於不同的公司,取得的稅後利潤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分割股權時,人民法院應當依公司性質,首先徵求公司董事會的意見,如果董事會同意轉讓股權,其他董事或第三人願意受讓股權的,轉讓所得財產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如果董事會不同意改變原有的股權或出資狀態的,人民法院應當對股權與出資的現值財產權利進行評估,盡可能維持原有的股份或出資狀態,而以其它夫妻共同財產抵償另一方,不足以抵償的,可通過形成債權的方式加以解決。
七、訴訟時效
1.相鄰權糾紛的訴訟時效問題。相鄰糾紛中當事人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損害賠償的,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規定。因為建立時效制度的目的無非是三項,一是穩定法律秩序;二是便於舉證查證;三是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從而更好的發揮財產的效用。而相鄰糾紛無需引用時效制度就能夠達到這三項目的,主要理由有三點:首先,相鄰關系的存在是以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相互毗鄰這一事實狀態為基礎的,相鄰各方必須為照顧鄰人的通風、採光、通行、安全等,而對自己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作適當限制。互諒互讓,互為便利是處理相鄰關系的重要原則,所以我們在處理相鄰糾紛案件時也應當從公平合理的原則出發,對於一方基於已經存在並將繼續存在的毗鄰關系所作的某些忍讓,例如一定期間內默認鄰人安裝鐵門,忍受鄰人的空調熱氣等,應當本著支持與鼓勵的態度,而不必用時效制度催促相鄰方錙銖必爭、惡化鄰里關系。其次,相鄰糾紛中的排除妨礙,停止侵害,消除危險等請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物上請求權的特徵,這是因為相鄰關系是在對不動產行使所有權使用權時產生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使都具有相當的支配性和排他性,只要所有權或使用權沒有讓渡,權利人就可以直接請求妨礙人排除妨礙,或消除可能發生妨礙的因素,所以無需用時效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再次,相鄰妨礙的事實狀態是構成相鄰糾紛的唯一要件,這一事實狀態一般情況下,是持續存在的,不會產生證據湮滅、證人死亡的困難。因此我們認為在相鄰糾紛中可以不必適用時效。
2.關於94方案購房後產權糾紛的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鑒於94方案本身存在嚴重缺陷,造成了購房時的購房人、職級人、原同住人、具有購房資格的出資人等未作為共有人登記在房屋所有權證書上,雖然以後的95方案對這一缺陷作了更正,但是94方案遺留的糾紛和矛盾沒有解決,上述人的利益沒有得到保護。有些家庭中的權利人向法院提出主張房屋產權,有些家庭至今相安無事,權利人尚不知道自己不享有共有人的權利,由於這些人自身並無過錯,為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利,我們考慮訴訟時效從發生爭議時起算,有利於矛盾真正解決。

②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的批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的批復》已於2014年10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12月26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12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的批復
(2014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8次會議通過,自2014年12月26日起施行 法釋〔2014〕15號)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關於海事訴訟中保險人代位求償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相關法律問題的請示》(滬高法〔2014〕89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海上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相關規定,結合海事審判實踐,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十三章規定的相關請求權之訴訟時效起算時間確定。

此復。

③ 保險和擔保

擔保為了擔保債權實現而採取的法律措施。從我國擔保法的內容看,債的擔保應當說是指以當事人的一定財產為基礎的,能夠用以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方法。擔保法上的擔保,又稱債權擔保、債的擔保、債務擔保,是個總括的概念,內涵豐富,外延極廣。簡單的說就是:為債務人承擔責任的保證措施。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損失、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財務安排。投保人交納保險費購買保險,實際上是將其面臨的不確定的大額損失轉變為確定性的小額支出,將未來大額的或持續的支出轉變成目前的固定性的支出。通過保險,提高了投保人的資金效益,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財務安排。人壽保險中,保險作為一種財務安排的特性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人壽保險還具有儲蓄和投資的作用,具有理財的特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公司屬於金融中介機構,保險業是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簡單的說就是:以小錢換大錢的准備措施,實施風險的轉移。

④ 物流責任險與承運人責任險

周波:市律協保險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物流企業因其行業的特殊性,在經營中基本上都會與保險打交道。但是如何選擇合適的保險,最大限度規避自己的經營風險,卻常常成為物流企業的困惑。在物流業保險實務中,因為貨運險保險責任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且費率較低,很多物流承運人(以下稱承運人)往往不願投保承運人責任險,或物流責任險,而以自己為投保人,將所承運的貨物投保貨運險。因佔有貨物的承運人與貨主的保險利益並不相同,加之在以往曾出現法院認定承運人以自己為被保險人簽訂的貨運險合同因其沒有保險利益而無效的判決,目前很多保險公司在承運人投保貨運險時,不再將承運人列為被保險人,而將貨主列為被保險人。從目前上海司法實踐來看,如果沒有合理的免追償等合同安排,投保的貨物如果在運輸中發生保險事故,承運人基本上無法逃脫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宿命,即一方面自費幫貨主投保貨運險,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賠了貨主反過來向承運人追償。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保險代位追償權糾紛案件的解答,如果保險事故是被保險人以外的第三者造成的,保險公司在賠償被保險人之後,可以向第三者追償,該第三者是投保人也不能例外。而且,追償的范圍不僅包括侵權行為對保險標的損害,而且包括違約行為導致的所謂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該解釋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保險公司賠付貨主後向投保人追償的案件大量涌現,而且保險公司追償要求基本得到了法院的支持。然而,這類判決並不能讓承運人心悅誠服,他們認為,承運人作為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不是保險法上六十條規定的第三者,根本不應該承擔責任。實際上,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投保人究竟是不是保險法規定的第三者,法學界和保險界頗有爭議。贊成上海市高院意見的人認為,承運人作為投保人投保以貨主為被保險人的貨運險,雖為合同當事人,但是並非是受保險合同保障的人。因為根據現行保險法第十條的規定,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同時,根據保險法第十二條第五款的規定,被保險人才是其財產或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因此,承運人投保貨運險,保障的是貨主的利益,投保人要做的就是簽合同,交保費。如果因作為投保人的承運人又是造成保險標的受損的人,按照保險合同中保險公司承擔事故損失和被保險人獲得損失補償的合同雙方而言,此時的承運人當然可以視為「第三者」,保險公司向投保人追償並不違反法律的規定。上述觀點,目前在實務界頗有一定的市場。但從筆者自己代理保險公司向承運人(投保人)追償的訴訟經歷中,逐漸認識到,如果在這樣的案件中將承運人視為「第三者」,並向其追償,並不符合保險法的立法本意,根本上背離了承運人訂立保險合同的目的,也違背了保險法的最大誠信原則。第一、從保險法的體例來看,投保人作為合同主體,不是保險法意義上的第三者。關於保險追償規定在財產保險合同一節之中,一般認為,財產保險合同在投保人並不是被保險人的情況下,保險合同是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雖然為第三人利益簽訂,但並不能因此否認投保人是合同的主體,那麼法律關於第三者的規定,應當是合同主體以外的第三人。從合同主體的角度解釋,法律關於第三者的規定應當也包括被保險人,但被保險人恰恰是保險合同保障的對象,自然追償也不能向被保險人行使。第二、保險公司向投保人追償,違背了最大誠信原則。貨運險保險中,作為投保人的承運人,在保險合同關系中承擔著交付保費、如實告知、危險增加通知等多重義務,如果違反,隨時有可能招致保險合同不能成立或生效保險合同的解除。總之,投保人在保險合同的履行過程中,需謹慎地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履行其各項合同義務。同理,保險人也應該在與承運人作為投保人訂立貨運險保險合同中,秉持最大誠信原則,將承運人不論侵權還是違約,造成保險標的損害的,保險公司可以在賠償貨主後向其追償的情況,明確向承運人告知。如果保險人能夠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已經向承運人提示、說明:承運人作為投保人、貨主作為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投保貨運險的保險安排,雖然保險公司對很多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承運貨物受損都能向貨主賠償,但是並不能豁免承運人的原因造成的貨物受損的風險而有權向其追償時,承運人仍然選擇投保貨運險,那麼,這是承運人基於商業機會成本考慮的一種自願選擇,最後承擔責任是其真實意思表示,則無可厚非。但在保險實務中,則是另一番景象,保險公司在承攬保險業務的時候,經常對此諱莫如深,甚至故意模糊承運人將來的責任承擔問題。在承運人原因造成的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公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方面利用理賠過程搜集證明材料的便利,讓承運人確認事故的發生性質、原因及其責任,然後在賠付貨主後立馬將承運人告上法庭,向其追償。保險公司的這種做法,最起碼的誠信都不講,更別說最大誠信了。筆者認為,物流公司在應對此類訴訟糾紛時,可以主張保險公司沒有盡到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不應向其追償。承運人也可以保險人違反最大誠信原則,涉嫌欺詐為由,主張保險合同無效,要求退還保費,並且可以根據保險人的過錯程度,要求其承擔相應的違約賠償責任。第三,從承運人投保貨運險的目的來看,其也不應該成為被追償的對象。雖然存在保險人提示、說明了承運人可能被追償的法律後果後,承運人仍願意投保貨運險的情況,但實務中這種情況微乎其微。大多數承運人不熟悉保險法律和條款,誤以為投保了貨運險,就可以完全轉移自己作為承運人的各種風險。承運人作為投保人投保以貨主為被保險人的貨運險,從其本意來說,承運人購買保險更大程度上應該是為自己利益考量,不可能完全為了第三人即貨主的利益,這是商業常規。而且,很多承運人是以預約保險的方式將其在一段時間內所承攬的運輸業務統一投保貨運險。即在預約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合同中的被保險人尚不確定,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才去尋找作為被保險人的貨主,而且這基本上依賴承運人的申報義務。承運人在整個預約合同履行的過程還承擔著其他合同義務,甚至包括保險事故的通知等。按照正常邏輯考慮,購買保險的目的,一般是轉移風險,承運人在上述承保模式下,支付了保費,但是卻沒有規避自己的責任產生的風險,與其訂立保險合同的目的相違背。雖然有時候承運人不能完全清楚地表達自己購買保險的用意,但是在該領域具有優勢專業地位的保險人應該在最大誠信原則的基礎上,幫助承運人判斷如何投保,更符合承運人的利益。顯然,保險公司並沒有這樣做,現在的承保模式並不符合承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針對承運人投保貨運險的這種困境,物流企業也在探索最合適的轉移分散風險的方式。目前,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種困境。一些規模較大、法律意識較強的承運人在投保此類保險時,往往要求保險公司放棄向其追償的責任,並且作為合同條款訂入保險合同中,保險公司為了拓展業務的需要,往往也接受這樣的特別約定。正是這種合理的合同條款安排,讓承運人既達到了享受貨運險的廣泛的承保范圍所帶來的保障,並且免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但是,並非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接受這種安排,在保險公司不願放棄追償的情況下,承運人作為投保人投保以貨主為被保險人的貨運險時,最好同時投保一份承運人責任險,雖然這會造成經營成本的增加,但同時增加了一重保障。如果貨主投保了貨運險,承運人只需要保承運人責任險,就可以將自己侵權或違約造成的保險標的損害的責任風險轉移出去,並且不必再為貨主投保貨運險。當然,這也需要物流企業做好前期工作,詳盡了解其所承運貨物的保險狀況,否則可能發生漏保的情況。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是什麼意思

保險代位求償權亦稱保險代位權是指保險人依步照法律規定所享有的,
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向造成保險標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第三方請求賠償的權利。保險代位求償權是財產保險領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
對此,《海商法》、《保險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均有相應的規定。
拓展資料:
保險代位求償權最重要的法律特徵有兩個:一是來源的法定性。即保險代位求償權來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屬於保險人的法定權利,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而改變;二是屬性為債權的請求權。
代位求償權並非屬於債權,而只是債權的請求權,是保險人將自己置於被保險人的地位,代替被保險任行使債權的清求權,這種債權的清求權並非是保險人對第三人的債權,而是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債權。
保險代位求償權是法律特別賦子財產保險合同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和義務,人身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不享有或承擔這項權利和義務。在財產保險合同中,因第三人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在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後,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依法取得保險代位求償權,同時被保險人自然承擔依法讓渡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法律之所以規定保險代位求償權,一方面是基於財產保險的補償原則;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因保險行為而產生道德風險;再一方面是避免加害第三人逃避和免除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管轄】
保險糾紛案件的管轄,《民事訴訟法》有原則的規定,即《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為了進一步明確涉及運輸工具和貨物運輸的保險糾紛的管轄,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5條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者運輸中的貨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確定該案由應當注意的問題】
2008年《規定》的第四級案由「財產保險合同糾紛、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再保險合同糾紛、保險經紀合同糾紛」這次修改升級為第三級案由。
將財產保險合同糾紛拆分為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糾紛、責任保險合同糾紛、信用保險合同糾紛、保證保險合同糾紛、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列為第四級案由。除了所列的第四級案由外的財產保險合同糾紛可直接列人第三級案由。

⑥ 什麼是保險代位求償權

代位求償權是保險常用名詞。保險人在將保險賠款償付被保險人時,被保險人依法轉移給保險人的某些權利。此種權利僅限於財產保險。

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包括兩種:

1、物上代位。保險人補償保險標的損失後,即取得對該標的的所有權。物上代位僅存在於保險標的發生部分損失的情況中。

2、權利代位。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而損失,如果根據法律或有關規定應由第三者負責賠償的,保險人在先行賠償後,即取得被保險人向第三者索賠的權利。但這種權利不能超過保險人賠付的金額。

(6)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保險代位二擴展閱讀:

代位求償權的性質:

1、債權擬制轉移說,認為被保險人的債權雖因保險人償付保險金而消滅,但法律擬制該債權仍存在,並移轉給保險人。

2、賠償請求權說。該說認為保險人自給付保險金時起,便取得與已消滅之債權同一的賠償請求權。

3、債權移轉說。該學說認為代位求償權實質上是保險人對第三人債權的「法定受讓」,無須被保險人的讓與意思表示,也無須債務人的同意。

⑦ 保險公司代位賠償起訴我,法院駁回了,還會再起訴嗎

可以的。
法院在立案以後認為起訴不符合條件,或者不再受理的,會做出駁回起訴的裁定。當事人可以就駁回起訴的裁定上訴或重新起訴。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二條,裁定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訴,符合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⑧ 保險代位追償權的成立條件及必要條件

保險中,代位追償權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損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受損標的,都屬於保險責任的范圍。2.保險事故的發生是由第三者的責任造成的,肇事方應該依法對被保險人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這樣被保險人才可以將代位追償權轉移給保險人。3.保險人按合同的規定對被保險人履行賠償義務後,才有權取得代位追償權。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十條
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保險人獲得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的情況未通知第三者或者通知到達第三者前,第三者在被保險人已經從保險人處獲賠的范圍內又向被保險人作出賠償,保險人主張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險人就相應保險金主張被保險人返還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保險人獲得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的情況已經通知到第三者,第三者又向被保險人作出賠償,保險人主張代位行使請求賠償的權利,第三者以其已經向被保險人賠償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⑨ 關於保險法代位求償權的問題

工程保證保險中,代位求償權有哪些行使限制?能否抗辯?-工保網

另外依據《保險法》第六十條「被保險人已經從第三者取得損害賠償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時,可以相應扣減被保險人從第三者已取得的賠償金額」,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額度范圍其次還應扣減被保險人已從投保人或其擔保人(如有)處取得的賠償金額。這也是損失補償原則在代位追償中的體現,以防止被保險人因同一損失獲得雙重補償而產生不當得利。

因此,工程保證保險中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額度范圍為賠償金額-保證金額-被保險人已從代位求償對象處取得的賠償金額。

4、代位求償對象對代位求償權的抗辯

由於代位求償權依附於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此面對保險人的代位求償,代位求償對象對被保險人享有抗辯權。但不同於一般財產保險中代位求償對象只能向保險人主張其對被保險人的抗辯,保證保險中代位求償對象不僅可以主張其對被保險人的抗辯,而且可以主張其對保險人的抗辯。

在保證保險中,投保人可以向保險人主張其對被保險人的抗辯,此外其代位求償權還包含對保險人超范圍賠付之抗辯:若保險事故不在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或是保險人的保險賠付與真實損失不符,而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了賠償金,則投保人可以此抗辯事由對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進行抗辯。

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來源於被保險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讓渡,向投保人行使該權利也符合工程保證保險的設定目的。對於保險人而言,應在保險責任范圍和賠償金額范圍內積極行使代位求償權,從而充分發揮代位求償權避免應負損害賠償損害責任的第三人免責、避免被保險人獲得雙重賠償的作用。

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海上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

第一條審理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海商法的規定;海商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保險法的有關規定;海商法、保險法均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典等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第二條審理非因海上事故引起的港口設施或者碼頭作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糾紛案件,適用保險法等法律的規定。第三條審理保險人因發生船舶觸碰港口設施或者碼頭等保險事故,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追償的案件,適用海商法的規定。第四條保險人知道被保險人未如實告知海商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重要情況,仍收取保險費或者支付保險賠償,保險人又以被保險人未如實告知重要情況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五條被保險人未按照海商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向保險人支付約定的保險費的,保險責任開始前,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但保險人已經簽發保險單證的除外;保險責任開始後,保險人以被保險人未支付保險費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六條保險人以被保險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保證條款未立即書面通知保險人為由,要求從違反保證條款之日起解除保險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七條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保證條款書面通知後仍支付保險賠償,又以被保險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保證條款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八條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保證條款的書面通知後,就修改承保條件、增加保險費等事項與被保險人協商未能達成一致的,保險合同於違反保證條款之日解除。第九條在航次之中發生船舶轉讓的,未經保險人同意轉讓的船舶保險合同至航次終了時解除。船舶轉讓時起至航次終了時止的船舶保險合同的權利、義務由船舶出讓人享有、承擔,也可以由船舶受讓人繼受。
船舶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向保險人請求賠償時,應當提交有效的保險單證及船舶轉讓合同的證明。第十條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均不知道保險標的已經發生保險事故而遭受損失,或者保險標的已經不可能因發生保險事故而遭受損失的,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效力。第十一條海上貨物運輸中因承運人無正本提單交付貨物造成的損失不屬於保險人的保險責任范圍。保險合同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依約定。第十二條發生保險事故後,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損失而採取的合理措施沒有效果,要求保險人支付由此產生的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三條保險人在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未依照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其已經向被保險人實際支付保險賠償憑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第十四條受理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糾紛案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僅就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審理。第十五條保險人取得代位請求賠償權利後,以被保險人向第三人提起訴訟、提交仲裁、申請扣押船舶或者第三人同意履行義務為由主張訴訟時效中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六條保險人取得代位請求賠償權利後,主張享有被保險人因申請扣押船舶取得的擔保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七條本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所有執法必須符合立法目的 發布:2024-11-08 20:08:58 瀏覽:495
科克倫律師 發布:2024-11-08 20:08:58 瀏覽:298
使用被注銷的企業公章偽造合同承擔啥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8 19:29:54 瀏覽:685
法院的好 發布:2024-11-08 19:00:41 瀏覽:157
鄒濤法官 發布:2024-11-08 18:34:57 瀏覽:469
勞動法有關事假工資 發布:2024-11-08 18:10:55 瀏覽:180
合同法第378條 發布:2024-11-08 18:10:14 瀏覽:163
中介的租房合同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40:52 瀏覽:639
教育附加條例 發布:2024-11-08 17:35:33 瀏覽:992
別人借錢怎麼打條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30:09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