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保護性
『壹』 在打擊犯罪中,刑法發揮了哪些方面的積極作用
1、規范(規制)功能/秩序維持功能
指刑法通過將一定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相應的刑罰,表明國家對這種行為否定的價值判斷,要求人們不要實施這種行為,並對實施這種行為者給予刑事處罰。而一般公民懾於刑罰的威力,也會按刑法的規定規制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犯刑法,社會秩序也得到了維護。
2、法益保護功能
指國家通過將侵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正當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通過要求人們不要犯罪和對發生的犯罪行為予以刑罰懲罰來遏制犯罪,以來保護國家、社會、公民的正當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權保障功能
刑法的規定限制了國家司法機關在刑事司法中的行為——要依法辦事,不得濫捕濫判,從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侵害。西方有些學者稱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憲章」,是「犯罪人的大憲章」。罪刑法定是實現刑法保障功能的最主要制度。
(1)刑法的保護性擴展閱讀:
刑法原則其他原則:
一、罪責自負原則
1、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誰犯了罪,就應當由誰承當刑事責任;刑罰只及於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連累無辜。
2、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要求:①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對於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不能對其定罪;②刑罰的對象只能是犯罪者本人,對於僅與犯罪者有親屬、朋友、鄰里等關系而沒有參與犯罪的人,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含義和要求。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並要求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
即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被告人,在其故意或者過失危害社會的心理支配下,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了嚴重威脅或已經造成現實的侵害。如果缺少主觀或者客觀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條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
三、謙抑原則
所謂謙抑,是指縮減或者壓縮。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
換言之,凡是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違法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凡是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種犯罪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規定較重的制裁方法。
『貳』 刑法的機能
(1)刑法保護機能。(2)刑法保障機能。(3)刑法評價機能。(4)刑法意志機能。(5)刑法教育機能通過適用刑罰,教育改造犯罪人,防止其重新犯罪,並_誡社會其他成員不要犯罪。(6)刑法控制機能。
【法律分析】
刑法機能是刑法的作用。刑法的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刑法保護機能。即刑法為保護一定的社會關系不受犯罪侵害而制定和頒布,刑法通過宣布一定的危害行為是犯罪並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保護。(2)刑法保障機能。刑法保障任何公民只要沒有實行刑法所規定的犯罪行為就不受國家刑罰的干預,對於構成犯罪的,也只能依法適用與其犯罪相適應的刑罰。(3)刑法評價機能。刑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犯罪與刑罰的關系,通過適用刑罰,來實現對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4)刑法意志機能。刑法通過宣布一定的危害行為是犯罪並予以刑罰處罰,表明國家的意志,而要求公民的意志不能與國家的意志相背離。(5)刑法教育機能通過適用刑罰,教育改造犯罪人,防止其重新犯罪,並_誡社會其他成員不要犯罪。(6)刑法控制機能。刑法通過規定犯罪與刑罰,通過對犯罪予以懲罰,來實現對人們行為的控制,防止人們實施犯罪。刑法的上述機能必須協調配合,不可偏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叄』 男性性權利應否納入刑法的保護范疇
男性性權利的保護,已經納入了我國《刑法》保護的范圍,以 強制猥褻、侮辱罪為例,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 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這里的他人,不僅限於婦女,也包括了男性。例如甲男強制猥褻乙男、甲女強制猥褻乙男,均構成強制猥褻侮辱罪,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
『肆』 刑事訴訟法中的保護性約束措施是指什麼
《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 第五編:特別程序(新增加的) 第一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百六十三條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進行。 第二百六十四條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六十五條對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法院決定逮捕和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六十六條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應當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近親屬,所在學校、單位或者居住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在訊問筆錄中註明。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適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 第二百六十七條對於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人民檢察院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起訴的決定。 第二百六十八條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內,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考察。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 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為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從人民檢察院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之日起計算。 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四)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教育矯治。 第二百六十九條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撤銷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提起公訴: (一)實施新的犯罪或者發現決定附條件不起訴以前還有其他罪需要追訴的; (二)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者考察機關有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沒有上述情形,考驗期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第二百七十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第二百七十一條在法庭調查中,人民法院應當對未成年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教育改造條件進行了解。 第二百七十二條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法律法規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第二百七十三條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按照本法的其他規定進行。」 第二章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百七十四條對於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達成和解協議: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五條對於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協議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 第二百七十六條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理。」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條對於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在通緝一年後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 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應當列明財產的種類、數量、所在地及查封、扣押、凍結的情況,並附有相關證據材料。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申請沒收的財產。 第二百七十八條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申請,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人民法院受理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後,應當發出公告。公告期間為六個月。 人民法院在公告期滿後對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進行審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有權申請參加訴訟,也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利害關系人對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有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第二百七十九條人民法院經審理,對於經查證屬於違法所得的財產,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應當裁定予以沒收;對於不能認定是違法所得的,應當裁定解除查封、扣押、凍結措施。 對於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裁定,可以提出上訴、抗訴。 第二百八十條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動投案或者被抓獲的,人民法院應當終止審理。 對於沒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財產確有錯誤的,應當予以返還。」 第四章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第二百八十一條精神病人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致人死亡、重傷,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依法不負刑事責任,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強制醫療。 第二百八十二條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於被申請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直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 人民法院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應當通知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可以對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採取保護性約束措施。 第二百八十三條強制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被強制醫療的人進行診斷評估。對於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應當及時提出解除意見,報決定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強制醫療的人及其近親屬有權申請解除強制醫療。 第二百八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強制醫療機構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q
『伍』 刑法發揮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刑法的作用為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具體規定如下:
《刑法》第二條【本法內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容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陸』 回復:刑法保護非法法益嗎
當然保護,但是,這種保護屬於有附帶條件的保護。比如典型的黑吃黑中,被黑的一方的非法法益是受刑法保護的。
例如:搶劫盜竊犯的贓物構成搶劫罪。這時刑法實際上保護的是盜竊犯的非法佔有權益。當然,失主奪回自己的財產不屬於搶劫。因此,這樣的保護屬於有條件的保護。
##########
因為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不僅包括合法法益還包括非法法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對具體犯罪的客體理解不同,對構成要件的理解就會產生差異。
在民法上屬於非法佔有,而刑法卻予以保護。在民法上,非法佔有確實不受到保護,但是,刑法角度則不同,刑法必須對某些情況下的非法佔有進行保護。當然這種保護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意擴大的。
例如:在侵財案件中,失主、見義勇為者對盜竊犯的奪回行為就不能屬於黑吃黑,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保護盜竊犯的非法佔有。但是,在黑吃黑的情況下,被黑一方的非法佔有就是屬於刑法保護的法益,這時不能因為其法益的違法性而否認了黑吃黑的社會危害性。
如果刑法不保護這種情況下的非法法益,顯然不符合刑法的立法目的。如果不保護特殊情況下的非法法益,就會導致黑吃黑成為合法行為,縱容犯罪。
『柒』 為什麼刑法所保護的關系不等於刑事法律關系
刑法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而並非罪刑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刑法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罪刑關系說」、「刑事法律關系說」所主張的刑法調整對象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犯罪人與國家追訴之間的關系」,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是刑法的內容,但並不是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決民事違法行為與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但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仍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刑法規定了「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但目的是要通過這些規定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
(7)刑法的保護性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捌』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是什麼
刑法的作用就是為了震懾社會上的罪惡,替苦難者伸張正義。維持法律的權威性和公平性保護公民的應有權利。
刑法是世界上歷史最久遠和最嚴厲的法律,其實刑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震懾預防有犯罪思想的人不要越過底線,無論是誰越過了底線,都將會受到法律的公正懲罰。
刑法雖然是懲戒犯罪者的法律,但是同樣也是保護犯罪者的。因為有了刑法的存在,才不會出現小錯大罰的事情,只要你犯了罪,就可以對應刑法上的法條處以對應的懲罰,這樣才更能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性。
刑法最嚴厲處罰就是死刑,我國對死刑的態度一直是少殺慎殺的原則,只有對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才會動用懲罰。畢竟刑法的初衷只是為了預防犯罪而不是懲罰。在這里告誡大家一句話,乎以惡小而為之,乎以善小而不為。
『玖』 調整性法律關系與保護性法律關系
法律分析:民法規范大部分屬於調整性法律關系,刑法規范大部分屬於保護性法律關系。
保護性法律關系是在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不能正常實現的情況下通過法律制裁而形成的,它是在違法行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法的實現的非正常形式。調整性法律關系是不需要使用法律制裁,主體權利就能正常實現的法律關系,它建立在主體的合法行為的基礎上,是法的實現的正常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拾』 刑法在法律中的特徵有哪些
刑法的特徵有: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2、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等。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