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方法錯誤

刑法中方法錯誤

發布時間: 2022-06-10 14:42:32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手段錯誤與方法錯誤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同一意思:手段錯誤指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由於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因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有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如果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這時,行為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並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只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因而成立犯罪未遂。
方法錯誤指行為人所使用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行為人因為愚昧無知而誤認為該方法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這種行為在客觀上也沒有危險性,不得認定為犯罪。例如,行為人採取詛咒等迷信手段意圖致人死亡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客觀上沒有危害性,應認定為無罪。

❷ 如何認定刑法學上的打擊錯誤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分為二類: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
前者又包括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又分為三類: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的錯誤;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只有二類:對象錯誤、打擊錯誤。

張明楷教授認為,「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❸ 關於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哪些說法不正確

關於刑法上的認識錯誤,下列哪些說法是不正確的

A.甲為殺害李某而朝其射擊,卻擊中了其身邊的肖某,致肖某受傷,則甲的這種認識錯誤屬於對象認識錯誤

B.乙(已成年)盜竊其外祖母的錢財,認為這種行為不構成盜竊罪,則乙的這種認識錯誤屬於法律認識錯誤,不能免除其刑事責任

C.丙殺李某並碎屍,用塑料袋包裝。對羅某謊稱是鴉片,以1000元的價格托羅某運至火車站寄存櫃中存放。羅某構成窩藏毒品罪

D.丁欲將王某扔進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淺,王某實際上是跌落水池摔死的,則丁並不存在認識錯誤

正確答案

A,C,D

答案解析

[解析] A選項屬於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錯,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對象認識錯誤則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所以A項不屬於對象認識錯誤。B選項中乙誤認為行為無罪但其實有罪,屬於法律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被刑法所禁止(違反刑法)發生了誤解。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辯解的理由,原則上不排除承擔故意罪責,所以不影響以盜竊罪對乙追究刑事責任,故B項是正確的。D選項屬於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對於因果關系的進程有認識錯誤,如果行為人有某種犯罪故意,在故意犯罪過程中因認識錯誤而未得逞的,該認識錯誤不妨礙該故意犯罪的成立。所以D項錯誤。C選項中羅某對自己的行為對象有錯誤認識,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對其不能按照窩藏毒品罪定罪。所以C項是錯誤的。因此應當選A、C、D三項。

❹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手段錯誤與方法錯誤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

手段錯誤是指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手段錯誤根據行為人是否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1、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因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有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如果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

2、行為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並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這時,只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因而成立犯罪未遂。

方法錯誤是指自己認為的犯罪方法與客觀實際使用的方法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危害結果。

(4)刑法中方法錯誤擴展閱讀:

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

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

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

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

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❺ 刑法上方法錯誤又稱為打擊錯誤,這個好難理解啊,誰能給我講解一下!

這個很簡單了,我自己記憶就是打擊錯誤(也就是方法錯誤)就是打錯了,是客觀造成的錯誤,而對象錯誤就是認錯了,是主觀造成的錯誤。

❻ 刑法上的「方法錯誤」是個什麼 謝謝 ~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是認識錯誤的一種,指自己認為的犯罪方法與客觀內實際使用的方法不相同。容所使用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行為人因為愚昧無知而誤認為該方法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這種行為在客觀上也沒有危險性,不得認定為犯罪。例如,行為人採取詛咒等迷信手段意圖致人死亡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客觀上沒有危害性,應認定為無罪。

❼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7)刑法中方法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❽ 刑法中行為方式錯誤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與因果關系錯誤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你的10分根本就不夠簡單的說認識錯誤:A犯罪了,但是自己以專為沒有犯罪的屬;B沒犯罪,但是自己以為犯罪的.手段錯誤:A使用的犯罪手段會出現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卻以為不會出現危害後果;B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以為會出現危害後果的.你說的行為偏差應該是打擊錯誤,打擊錯誤:A想要射死B,結果由於技術原因,結果射死了B身邊的價值萬元的寵物.因果關系錯誤又分為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故意,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裡面的關系更為復雜哇後兩個比較簡單,我只舉例狹義因果關系錯誤:A為了使B溺死,而將B推下井裡,但井中並沒有水,結果B摔死在井中.其中B的死和A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不存在認識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與損害後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所以稱為因果關系錯誤.但是因為行為人主觀上仍是故意,所以定故意殺人罪是沒有問題的.OK,完畢.我知道你看完之後可能會覺得其中認識錯誤和因果關系錯誤會有點搞,但只要記住2者所造成的結果是不同的就OK了.

❾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❿ 刑法(認識錯誤/工具錯誤)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一)刑法上的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相對,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有關法律性質和法律意義的評價上的不正確認識,又稱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也謂法律錯誤。此種錯誤一般不會對行為人是否為罪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類:[1]

1、將有罪行為誤認為無罪行為,也稱「假想非罪」。一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但認為未達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的破壞軍婚罪,其行為人可能只認識到與軍人配偶同居不道德,但不至於犯罪。二是行為人更本就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行為,而事實上確實犯罪行為。如「大義滅親」、「同態復仇」等行為。

2、將無罪行為認為是有罪行為,也稱「假想有罪」、「幻覺犯」。 行為人的該種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典型如正當防衛、盜取財物尚不足犯罪數額要求的。

3、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定性及刑罰輕重的認識錯誤。一是對自己行為應成立罪名的誤解,這種錯誤認識在法條產生競合時極易出現。例如盜竊正在使用中的電線,本來行為人觸犯的是破壞電力設備罪。二是對行為應處刑罰輕重的誤解,例如行為人不知刑法對加重或減輕情節有從重或從輕處罰的規定而受到與自己預想不同的刑罰。如正當防衛的過限行為,行為人知道刑法應對其過限行為給予處罰,但卻不知道應該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的認識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一致,即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之構成犯罪之事實與客觀發生之構成犯罪之事實不相一致。這種認識錯誤可能影響到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進而影響到行為人是負故意責任還是負過失責任,亦或是不負責任。事實認識錯誤對於合理地解決行為人犯罪和刑事責任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事實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比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更加復雜,它主要分為以下五種:[2]

1、行為性質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由於對某種客觀事實產生誤解,而導致其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符。典型如假想防衛、假想避險等行為。如一行人夜晚行路中被打劫,恰巧一民警路過救援,由於事發突然,光線不明,該行人以為其系劫匪之同夥,並將其打傷。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出現偏差。該種認識錯誤有二種情形:第一,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到的對象屬同一犯罪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第二,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的對象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如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於夜晚等在乙必經之路,後終於看到一黑影走過,遂開槍射殺,近前一看,乃是一熊。區分上述兩種情形的效果在於行為人將承擔的刑事責任不同,原因是由於其行為導致犯罪構成要件產生了偏差。

3、手段、方法的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方法的誤用,使行為人主觀上的犯罪構成和客觀上的犯罪構成產生了偏差。如甲本欲毒葯殺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另如誤把毒葯當葯酒給他人治病,但卻要了他人的命。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有偏差。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不符合實際情況。(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

熱點內容
根據勞動法訴訟時效期是多少年 發布:2025-01-21 17:53:36 瀏覽:762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
未成年把人打傷了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5:45:46 瀏覽:614
浙江興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14:50:32 瀏覽:543
新行政訴訟法法條 發布:2025-01-21 14:10:08 瀏覽:162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