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刑法
⑴ 唐代 刑罰制度是什麼
(1)五刑:唐朝的五刑是指封建制五刑,包括笞、杖、徒、流、死。
(2)刑之加減:
加刑:加到較重的等次,如杖一百加一等是徒一年,徒三年加一等是流二千里。
減刑:減到比較輕的等次,減刑對笞、杖、徒刑來講是按照等次來減,對流刑和死刑比較特別,是按照刑種來減,即:二死三流同為一減,如流三千里減一等,變成徒三年,流兩千五百里和流二千里減一等也是徒三年,即三流同為一減;兩死即斬和絞減一等都是流三千里。
⑵ 唐朝都有什麼刑
一、杖殺
杖殺是唐朝政府運用極其普遍的刑罰,是一種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舊唐書 酷吏列傳》記載:「笞罰人畏其不死,皆杖訖不放起,須其腫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殺不止是一種屈辱至死刑,而且還是一種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殺已經達到一種高超的害人水平。《舊唐書 刑法志》記載唐肅宗時期一次就將「達奚摯、張岯、李有孚、劉子英、冉大華二十一人,於京兆府門決重杖死。」唐朝的杖殺其適用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在唐朝表現得極為復雜,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亂的現象。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刑部侍郎班宏奏:「其十惡中謀反、大逆、叛、惡逆四等,請准律用刑;其餘犯別罪合處斬者,今後並請重杖一頓處死,以代極法。重杖既是死刑,諸司使不在奏請決重杖限。」敕旨依。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頓重杖處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絞、斬之行刑方式。就是說公元782年杖殺從法外酷刑變成法定正刑,杖殺成為常用之刑罰。
二、腰斬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辯機因與高陽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斬辯機,同時殺戮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殘酷性與隨意性可見一般。(一個私通因自己的女兒不檢點竟株連殺害無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見一斑,其之心黑手毒連老爹都敢囚禁。能把親兄弟侄子殺戮干凈,霸佔兄弟媳婦的人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劉蘭也是被腰斬的。《舊唐書•劉蘭傳》記載: 「貞觀末,以謀反腰斬。」《新唐書•後妃傳》記載: 武則天時代「尚方監裴匪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澗府果毅薛大信、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潛謁帝,皆腰斬都市。」
公元835(唐文宗大和九年)宰相王涯不幸捲入「甘露之變」慘遭滅族腰斬,可笑的是他遠房表弟王沐因貧窮從偏遠的江南騎著毛驢到京城長安兩年多才見到王涯,本想求個小官。當他到王涯的家中等消息時,正敢上王涯的家被抄,於是和王涯及族人一起被腰斬。「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資治通鑒》還記載: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首(級)引王涯、王璠、羅立言、郭行餘;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餗、舒元輿、李孝本獻於廟社,徇於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於獨柳之下,梟其首於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唐朝太監政權、傀儡政府亂殺無辜讒害生命可窺之一二。這么多人在大街被砍成兩段,要大臣們被迫現場觀看。一幅人間地獄的場景,唐朝邪惡社會的屠殺惡行很適合拍恐怖大片。
三、棄市
棄市就是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的一種刑法。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刑法在鬧世當眾殺人可以威懾百姓,但唐朝的御史中丞,司農少卿,司僕少卿(副部長)俊臣先被棄市就有些特別了,俊臣先是唐朝的大酷吏,民眾又狠又怕,叛死刑人民大快。《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俊臣先)棄市。國人無少長皆怨之,競剮其肉,斯須盡矣。」《資治通鑒》記載「(俊臣先)棄市。時人無不快其死。仇家爭啖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挾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踏成泥。」唐朝民眾如此表現令現在的文明人不免為唐人之野蠻作風心涼發麻。
四、枷刑
枷刑本不是死刑,但唐書里記載的巨枷,人戴上去就要痛苦而死了。《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作大枷,凡有十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這名字就令人恐怖,所以才「見之魂膽飛越,無不自誣矣……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襲,以至於族,與其家無復音息。」「凡囚至,先布械於前示囚,莫不震懼,皆自誣服。」《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作巨枷,號「翾尾榆」,囚人多死。又仆囚於地,以門牡轢腹;掘地實棘,席蒙上,瀕坎鞫囚,不服則擠之坎,人多濫死。……後以鐵為冒頭,被枷者宛轉地上,少遷而絕。」
唐朝枷子種類恐怕是世界上最多的最恐怖的,唐朝人的殘害人的方式也是最歹毒兇狠的,但萬幸唐朝的巨枷,只有唐朝才有……
五、戮刑
戮刑是既剝奪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罰。古時戮刑可以分為兩種,生戮和死戮。生戮是先戮後殺,死戮是先殺後戮。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公元694年(武則天長壽二年)唐侍御史 「(萬)國俊至廣州,遍召流人,置於別所,矯制賜自盡,並號哭稱冤不服。國俊乃引出,擁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餘人,一時並命。」 這三百餘人當是生戮。《唐會要 卷四十》記載:公元898年(唐昭宗光化元年)「近日用刑。皆隳舊例。多黷斧鑕。鮮行鞭笞。今後應天下州縣科斷罪人。切須明於格律。不得以軍法戮人。」 看來 「以軍法戮人 」在唐朝末年已經泛濫成災了……
六、車裂
車裂就是五馬分屍,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五個不同的方向拉拽,直至把人的身體撕裂成五塊。公元905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唐朝廷將太常卿張廷范在首都鬧市中車裂於都市。五馬分屍這本是早已廢止的古老的嚴厲刑罰,但唐政府又復用。由此可見唐政府是越來越殘暴,內心是越來越懦弱。盡管唐政府的統治越來越殘暴,刑法越來越重嚴,但也威懾不住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熱潮。
七、滅族刑
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衊就要連累怎麼多無辜的生命。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八、剮刑
《舊唐書 桓彥范傳》記載桓彥范被處死的一種刑罰,「乃令左右執縛,曳於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這種把人綁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剮盡直至露出白骨,然後再杖殺人作法也是極其殘忍的。這也是後來剮刑的雛形。幫助唐玄宗奪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監被封為的左監門衛將軍的楊思勖性情殘忍,《新唐書•宦官傳》記載他「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內給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就詔付楊思勖殺之。「思勖縛於格,箠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這種殘忍的刑法已經和五代時期的凌遲很接近了。
安史之亂之後天下大亂,各種刑罰層出不窮,《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宰相楊國忠就是被亂兵「屠割」的,「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其中安祿山處死顏果卿也是運用割肉節解的剮刑,「目大罵,受剮刑,仍罵不絕口,被鉤斷舌頭,猶含糊而罵,直至氣絕。」這只是對高官有記載的,沒記載的不知道要有多少。安史之亂國家大亂後編著唐史的人都感慨唐朝最上層公主的命運都無從知曉,平民百姓小官的命運誰知道呢,史書沒記載的並不意味著沒有,五代十國只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的延續。
九、地獄之刑
十、無罪之刑
⑶ 唐朝十大酷刑
一、竹書夾身
用刑手段:
受刑者雙手被銬起並固定住,將竹板編織成的書襖圍繞在受刑者胸部至腹部,由酷吏轉動連接在書襖兩側的繩索,以收縮之力輾壓受刑者身體,施刑過後看不出痕跡,但會令受刑者痛不欲生。
二、割舌
用刑手段:
將人舌頭割掉,常用於後庭妃子對宮女施刑,或皇帝對亂說話的大臣施刑。
三、鴆毒
用刑手段:
用毒葯致死人命,常用於賜死的情況。劇中飲鴆毒死後會出現七孔流血的情況
四、杖殺
用刑手段:
受刑者被酷吏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宮中卑微的宮女、小太監會常被以此刑罰處置,受刑者身體血肉模糊,口吐鮮血。
五、絞縊
用刑手段:
用繩子勒死受刑者。
六、梟首
用刑手段:
把人頭砍下掛在城門上示眾
七、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
用刑手段:
大理寺刑房的十二種特殊招供刑罰,需要配合特殊刑具使用,每種刑罰都有特定的名字,如仙人橋、茄侉子等,非常殘酷可怕,受刑者一般無法承受完十二種就斃命
八、滅族刑
用刑手段:
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
痛苦指數:★★★★
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衊就要連累怎麼多無辜的生命。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九、腰斬
用刑手段:
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
痛苦指數:★★★★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辯機因與高陽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斬辯機,同時殺戮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殘酷性與隨意性可見一般。(一個私通因自己的女兒不檢點竟株連殺害無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見一斑,其之心黑手毒連老爹都敢囚禁。能把親兄弟侄子殺戮干凈,霸佔兄弟媳婦的人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劉蘭也是被腰斬的。《舊唐書 劉蘭傳》記載: 「貞觀末,以謀反腰斬。」《新唐書 後妃傳》記載: 武則天時代「尚方監裴匪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澗府果毅薛大信、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潛謁帝,皆腰斬都市。
⑷ 唐代的律,令,格,式都是刑法嗎
不都是刑法。
唐朝的律、令、格、式四種法律形式之間,相輔相成版、互為補權充。令、格、式從積極方面規定國家的規章制度,而律則從積極方面規定違犯令、格、式所負的刑事責任。四者綜合為用,形成以律為主,令、格、式為輔的周密的法律體系。
律是國家的的基本法典,採取諸法合體的編纂形式,集刑事、民事、軍事、行政、訴訟等內容為一體,但以刑律、刑罰懲罰手段為主,用於正刑定律。與令、格、式相比,律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相對的穩定性。
令是律的補充,是關於國家體制及其基本制度的法規,主要規范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運行程序和制度,以嚴格尊卑貴賤秩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及百官日常辦事的細則,也是皇帝有關詔令的刪輯。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和行政活動的細則。
⑸ 唐朝的法律是什麼
唐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
《武德律》是唐高祖時以《開皇律》為藍本所制訂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內容與《開皇律》基本相同,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行。
《貞觀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齡、裴弘獻等人根據《武德律》編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於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頒行。
《永徽律》是唐高祖命長孫無忌等人根據《武德律》和《貞觀律》編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條,篇名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律》以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加強皇帝的權力,統治和鎮壓農民為主要內容,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議》中。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
(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在封建社會,法律是維護封建秩序、維持封建禮教和對人民進行鎮壓的工具。根據這種原則制定的《唐律》,首先把謀反、某大逆、謀叛等定為「十惡」罪,犯者不得赦、減或贖免。其次,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嚴禁妄認、盜賣、盜耕公私田。再次,竭力維護各種封建性的等級特權,皇族、官僚、富人犯法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減刑或免刑,奴婢、部曲犯法則比「凡人」加等論罪。《唐律》還起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各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證統治機構正常運行的作用。
《唐律》是傳世的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對亞洲許多國家產生過顯著影響。
⑹ 唐朝時,刑法中有哪幾種刑按輕重如何分犯的案由輕到重又是怎麼分的哪些大小案子該判處什麼刑
笞杖徒流死五刑,漢朝以來就沒變過。五刑的輕重應該很明顯吧。五刑中又細分。如杖,按數量從十下到五十下共五等。流按流放距離分。
⑺ 唐律中的刑法原則有哪些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⑻ 在刑法方面,隋朝有什麼,唐朝有什麼
隋:《開皇律》,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改為「十惡」大罪--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版道權、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更定罪名為「五刑」笞、杖、徒、流、死五刑。
唐:《唐律疏議》是封建法典的代表,標志著禮法合一進程完成了。
刑事適用原則有:
1、劃分公罪、私罪。確立自首原則、類推原則。
2、同居相隱原則。
3、涉外案件的處理為屬地原則。
4、同罪異罰原則:官僚、平民、賤民。
在盜罪分為:竊盜、強盜、監守盜三種。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⑼ 唐朝的刑罰體系和法典
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律疏》與《律》合為一體,統稱《永徽律疏》(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明末清初始名為《唐律疏議》)。《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此後《律》文無甚改動,諸帝的增損、編纂多為「令」和「格」、「式」,可謂《唐律》已基本定型。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議》和《唐六典》傳世,余均亡佚。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篇名依次是:第一篇名例,是關於刑罰的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第二篇衛禁,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第三篇職制,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第四篇戶婚,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第五篇廄庫,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第六篇擅興,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第七篇賊盜,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第八篇斗訟,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第九篇詐偽,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第十篇雜律,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第十一篇捕亡,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第十二篇斷獄,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⑽ 簡述唐代刑法適用的主要原則
(一)區分公罪和私罪
唐律規定,官員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屬於公罪還是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如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之託,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公罪與私罪的區分目的在於保護各級官吏執行公務,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同時,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
(二)老幼廢疾減免刑罰
唐律將老、幼、殘疾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年七十以上、十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允許收贖;第二等為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等應死者,上請皇帝裁決;盜及傷人,允許收贖;其他犯罪勿論。第三等為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承擔刑事責任。唐律還規定,犯罪時沒有達到老、疾而事發時老、疾的,按老、疾對待;犯罪時幼小而事發時長大者,則依幼小論。
唐代立法還將殘疾人分為殘疾、廢疾、篤疾三等。唐律規定殘疾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廢疾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者,篤疾除重大犯罪外,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老幼殘疾減免處罰的規定,體現了儒家的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學化的傾向,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同居相隱不為罪
唐朝立法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完全繼承了封建法律禮法結合的這一傳統,不但沿襲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而且擴大了相隱的范圍。唐律規定:凡同財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親屬、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隱瞞,部曲、奴婢也可以為主人隱瞞犯罪,即使為犯者通報消息,幫助其隱藏逃亡,也不負刑事責任。小功以下親屬相容隱者,減凡人三等處罰。唐律規定這一原則,目的在於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於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准則,通過維護封建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唐律同時規定,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不得適用這一原則,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自首減免刑罰
《唐律疏議•名例》規定:「犯罪未發而自首,免其罪。」即犯罪行為尚未被發覺之前,就主動到官府坦自認罪,構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已被人告發,才去自首,只能減輕刑事處罰。自首可以免除刑罰,但贓物仍須如數歸還物主或國家。對自首不實或不盡者,均有相應的處罰。這一原則的規定是對前代同類規定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自首減負刑罰的原則更加完備。
(五)共犯區分首從
按唐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即為"共犯"。共犯以造意為首,亦即以主謀為首犯,處重刑;隨從者減一等。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長;監主與常人共犯,以監主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為首犯。這一規定有利於區別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重點打擊首犯。但對於如謀反、謀大逆、謀叛(已行)及強盜等之類的嚴重犯罪,則不分首從,一律嚴懲不貸。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