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9會議

民法9會議

發布時間: 2022-06-11 15:59:52

Ⅰ 九民紀要是否廢止

《九民紀要》並未因《民法典》頒行而廢止,《九民紀要》對於《民法總則》的適用意見部分已經被《民法典》吸收,但對於未被《民法典》吸納的部分現在仍為法院裁判說理所指導。
《九民紀要》全稱《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共計12部分130條,其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對合同糾紛、擔保糾紛、金融糾紛、破產糾紛等案件審理中存在的爭議問題統一了裁判思路。
律師首先需要准確把握《九民紀要》的性質——《九民紀要》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但法院在裁判文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可以根據《九民紀要》的相關規定進行釋法說理。
其次,《九民紀要》並未因《民法典》頒行而廢止,《九民紀要》對於《民法總則》的適用意見部分已經被《民法典》吸收,但對於未被《民法典》吸納的部分現在仍為法院裁判說理所指導。
再次,《民法典》作為民商事基本法,《民法典》中規定了商業方面的原則性規定,《民法典》第一編第三章法人,第三編合同編對商事交易中的糾紛有了宏觀的規定,但是還有未納入《民法典》的《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保險法》、《票據法》等民商事特別法,《九民紀要》正是這些民商事特別法適用的最新裁判指引。對於《民法典》中比較寬泛的規定,《九民紀要》給出了更為細致的說理。律師只有準確把握《九民紀要》與《民法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把《九民紀要》學習透徹,才能在民商事領域有所作為。
合同解除爭議糾紛的類型多樣,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時事背景之下發生頻率極高,合同能否解除、如何解除、解除後果等都是商事主體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結合《九民紀要》和《民法典》新規中關於合同解除的司法觀點及相關案例,就確認合同解除規則及若干實務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供各位讀者相互探討。
司法實踐中對於合同解除尤其是通知解除的成立、後果、行使期限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各地法院的裁判觀點也存在很大差異。隨著同案同判、類案檢索、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機制等司法體制改革意見的出台,以及《九民紀要》和《民法典》的頒布施行,合同解除之訴領域的司法觀點愈發清晰、法律適用標准漸趨統一。

Ⅱ 民法通則形成的會議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Ⅲ 九民會議紀要有法律效應嗎

《九民會議紀要》第30至35條就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強制性規定的效力認定,及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包括財產返還、折價補償、損害賠償,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規定。
雖然合同的成立、生效、無效認定、撤銷、解除等作為民法基礎原理,在法律法規等各個層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適用中仍常伴隨著爭議,特別是合同效力的認定問題。《九民會議紀要》通過六個條款對此予以規范,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也有助於統一司法審判尺度。
一、違反法律法規的合同效力
關於合同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效力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合同無效的情形之一。這從狹義的法律層面確定了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的原則。
合同法施行後,各地各級人民法院對於「強制性規定」的理解和適用標准不完全一致,一些人民法院動輒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為由認定合同無效,不當擴大無效合同范圍的情形,不但破壞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還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
為解決此問題,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即《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14條將《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明確限定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但什麼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未作進一步說明,其仍舊是一個過於抽象的概念。

相關案例:在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與台州市中東石化有限公司、吉煌建材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中,中東石化公司為吉煌公司向上海銀行杭州分行借款提供連帶責任的最高額保證,在吉煌公司違約後,上海銀行杭州分行訴請中東石化公司承擔擔保責任。
而中東石化公司則辯稱,為吉煌公司提供擔保,根據公司法、擔保法的有關規定,應當依法經過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的通過,而本案中東石化公司沒有任何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故本案保證應屬無效,其不承擔保證責任。
二審中,關於中東石化公司提供保證的效力問題。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首先,中東石化公司的章程並未規定,為他人提供擔保必須經公司股東會、董事會決議批准。其次,本案最高額保證合同中,也未約定中東石化公司為吉煌公司提供保證必須經過股東會、董事會決議同意。再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於2009年5月13日生效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該類規范將導致合同無效的規范,或者雖未明確規定違反之後將導致合同無效,但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據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並不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違反該條款並不導致本案保證合同無效。最後,中東石化公司對其簽訂最高額保證合同真實性無異議,且不能提供其提供擔保系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的證據。故本案最高額保證合同依法確認有效,其應依約承擔保證責任。

為進一步明確什麼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2009年7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正確理解、識別和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中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提出了區別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管理性強制性規定」概念。該《指導意見》指出違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認定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其效力,即違反「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並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
然而,某一條法律或行政法規的條款,具體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還是「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常常成為合同效力之爭的焦點。
相關案例:原告許某某、方某某與被告包某、第三人宜興市大浦水泥有限公司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一案。
第三人宜興縣大浦水泥廠是1980年11月20日成立的經濟性質社辦集體。1998年8月,經有關部門批准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注冊資本398萬元,被告包某認繳股本金205萬元成為公司股東。被告包某1998年11月進入宜興市大浦鎮人民政府聘用人員序列,後經考核合格轉為公務員,但仍作為宜興縣大浦水泥廠的控股股東。
方某為原告許某某之夫、原告方某某之父,於2014年4月29日去世。方某原為第三任宜興市大浦水泥廠職工,企業改制時,方某作為職工出資5萬元入股。2001年6月,包某與方某簽訂《轉股協議》,約定方某將所持有的水泥廠股份轉讓給包某。
原告許某某、方某某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九條第(十六)項關於公務員不得違反有關規定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規定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而非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包某作為公務員與方某簽訂的《轉股協議》應自始無效。
被告包某答辯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九條第(十六)項的規定是管理性強制性規定而非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不影響包某與方某簽訂的《轉股協議》的效力。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自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第三十一條第(十三)項規定:國家公務員必須嚴格遵守紀律,不得經商、辦企業以及參與其他營利性的經營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時廢止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該法經過2017年、2018年兩次修改,均明確規定: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包某與方某簽訂的《轉股協議》是否有效。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著重於違反行為之法律行為的價值,以否認其法律效力為目的,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合同應被認定無效;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著重於違反行為之事實行為價值,以禁止其行為為目的,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一般不影響合同的效力。無論是1993年開始施行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還是2006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均有關於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的規定,前述規定顯然著重於違反行為之事實行為價值,以禁止公務員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為目的,屬於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不影響公務員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過程中與他人簽訂合同的效力。關於包某與方某簽訂的《轉股協議》,僅以違反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的規定這一理由不足以否定其效力。至於公務員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這一行為本身,可由其主管機關追究其相關責任。
隨著「管理性強制性規定」這一概念的提出,司法實踐中有的人民法院認為凡是行政管理性質的強制性規定都屬於「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不影響合同效力。針對這種望文生義的認定方法,《九民會議紀要》在第30條,關於強制性規定的識別中予以了糾正。
《九民會議紀要》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時,要依據《民法總則》第153條第1款和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14條的規定慎重判斷「強制性規定」的性質,特別是要在考量強制性規定所保護的法益類型、違法行為的法律後果以及交易安全保護等因素的基礎上認定其性質,並在裁判文書中充分說明理由。
為進一步統一對「強制性規定」的理解和適用,《九民會議紀要》對效力性強制性法律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法律規定的正確識別給出了分類指引,並列舉了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主要類型,至此,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的效力問題基本清楚。
下列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1、強制性規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
2、交易標的禁止買賣的,如禁止人體器官、毒品、槍支等買賣;
3、違反特許經營規定的,如場外配資合同;
4、交易方式嚴重違法的,如違反招投標等競爭性締約方式訂立的合同;
5、交易場所違法的,如在批準的交易場所之外進行期貨交易。
而關於經營范圍、交易時間、交易數量等行政管理性質的強制性規定,一般應當認定為「管理性強制性規定」。
二、違反規章的合同效力
1、《九民紀要》關於違反規章的合同效力的規定
1999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即《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從司法解釋層面確立了確認合同無效的原則,即不得以違反行政規章而認定合同無效。
《九民紀要》在解決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合同的效力問題的同時,還提出了違反規章的合同的效力問題,即第31條規定了違反規章的合同效力問題:「違反規章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合同效力,但該規章的內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人民法院在認定規章是否涉及公序良俗時,要在考察規范對象基礎上,兼顧監管強度、交易安全保護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慎重考量,並在裁判文書中進行充分說理。」《九民紀要》的上述規定,似乎上突破了《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確定的確認合同無效的原則。
《九民紀要》規定,違反規章一般情況下不影響合同效力,但該規章的內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該規定的起點是合同違反了規章,落腳點是違反的規章的內容涉及公序良俗,包括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
通過上述解讀,我們認為,《九民紀要》的規定,表面上突破了《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確定的確認合同無效的原則,但其實質是規定了違反公序良俗的合同無效,實際上並未突破《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的原則。

2、「規章」有哪些?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規章?規章屬於廣義的法律范圍,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部門規章,即國務院部門規章。《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第八十一條:「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根據《立法法》第八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第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3、《九民紀要》之「規章」是否包括「地方政府規章」。
《九民紀要》在相關規定中並未將規章進行區分,即區分是國務院部門規章還是地方政府規章,亦或是二者兼容。但考慮到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而《九民紀要》並未提及違反地方性法規的合同的效力問題,從舉重以明輕原則及保障法律適用統一性的角度考慮,不應包括地方政府規章。
且《九民紀要》第31條規定中表述為「該規章的內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所列舉的「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等方面,皆為國務院相關部門職權范圍內,一般由國家層面制定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在全國范圍內適用,地方政府一般無權制定相關規章。
綜上,我們傾向於認為,不將地方政府規章包括在《九民紀要》規定的「規章」范疇。

Ⅳ 九民紀要生效時間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於今天正式發布。今年7月3日至4日,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在黑龍江召開,會議討論了《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稿)》,並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社會反響熱烈。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介紹,《紀要》從今年2月份開始起草到11月份出台,歷時8個多月。期間多次專門調研,徵求專家學者意見,書面徵求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同時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紀要》中所涉及的法律適用問題在理論界、實務界素有爭議或分歧,通過廣泛徵求意見,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盡可能准確把握現行法律規定的精神,符合基本法理,貼近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情況,力求公平公正地處理糾紛,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對各方面的意見爭取最大公約數。《紀要》的公布對於統一裁判思路,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增強民商事審判的公開性、透明度以及可預期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

【拓展資料】
《紀要》共計12部分130個問題,內容涉及公司、合同、擔保、金融、破產等民商事審判的絕大部分領域,直面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密切關注正在制定修改過程中的民法典、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法律的最新動態,密切跟蹤金融領域最新監管政策、民商法學最前沿理論研究成果。

《紀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對公司糾紛、合同糾紛、擔保糾紛、金融糾紛、破產糾紛等案件審理中存在的爭議問題統一了裁判思路。《紀要》回應了公司糾紛案件中「對賭協議」、股東出資加速到期、表決許可權制、有限責任公司清算義務人的責任、公司人格否認、公司對外擔保等爭議問題,明確了合同糾紛案件中合同效力、合同履行與救濟以及借款合同中的部分爭議問題。對於擔保的一般規則、不動產擔保物權、動產擔保物權、非典型擔保等問題,《紀要》也分別給予回應。《紀要》中涉及金融領域的部分包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證券、營業信託、財產保險、票據糾紛案件審理5個方面內容,對其實踐中存在的爭議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進一步審理好破產案件,《紀要》再次強調了破產審判工作總體思路和下一步工作重點,並就受理後債務人財產保全和執行程序的處理、重整中的債務人自行管理、重整中擔保物權的恢復行使、重整計劃執行期間的有關問題、無法清算案件的審理與責任承擔等內容進行詳細闡釋和明確。同時,《紀要》也對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民刑交叉等突出程序問題進行了規范。

關於《紀要》的適用,民二庭負責人強調,《紀要》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人民法院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案件,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可以根據《紀要》的相關規定進行說理

Ⅳ 我國民法典的通過時間是什麼時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Ⅵ 九民會議紀要在民法典公布後還適用嗎

法律分析:只要不沖突的地方,肯定還適用啊。比如九民會紀要關於合同效力問題中,對於法律強制性規定,縮限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這種又不會隨著民法典頒布而改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Ⅶ 民事訴訟九民會議紀要可否作為定案依據

雖然《九民紀要》名義上不是司法解釋, 但實際對法院審理資管糾紛所產生的影響恐怕不會亞內於司法解容釋。關於《九民紀要》的法律效力, 最高院強調,紀要不是司法解釋, 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但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 可以根據紀要的相關規定進行說理。《九民紀要》雖然不是部門規章這類正式的監管規則, 但所確定的「紅線」也是絕對觸碰不得的, 畢竟最高院都出文統一裁判規則了, 下級法院「頂風作案」逆著最高院的意思作出相反的判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Ⅷ 九民紀要是什麼

就是:第九次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由於第九次修改的會議紀要因此稱為九民紀要。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針對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民事行政專業委員會討論決定。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出台,對統一裁判思路,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增強民商事審判的公開性、透明度以及可預期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各級人民法院要正確把握和理解適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內容。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外發布《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重點對公司糾紛、合同糾紛、擔保糾紛、金融糾紛、破產糾紛等案件審理中存在的爭議問題統一裁判思路。

紀要共計12部分130個問題,內容涉及公司、合同、擔保、金融、破產等民商事審判的絕大部分領域,直面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密切關注正在制定修改過程中的民法典、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法律的最新動態,密切跟蹤金融領域最新監管政策、民商法學最前沿理論研究成果。

Ⅸ 九民紀要是什麼

1.九民紀要就是《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是針對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民事行政專業委員會討論決定。需要注意的是,這份文件並不是嚴格意義的規范性文件,但其重要性卻勝似法律法規,是現階段司法實際操作指南。在此之前,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已依據民法總則制定了關於訴訟時效問題的司法解釋,而原依據民法通則制定的關於訴訟時效的司法解釋,只要與民法總則不沖突,仍可適用。
1、「因民法總則施行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在此之前,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2、《民法總則》134.3: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3、前述《民法總則》134.3視為針對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
2.【民法總則與合同法的關系及其適用】根據民法典編撰工作「兩步走」的安排,民法總則施行後,目前正在進行民法典的合同編、物權編等各分編的編撰工作。民法典施行後,合同法不再保留。在這之前,因民法總則施行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的糾紛,原則上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因民法總則施行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的糾紛,如果合同法「總則」對此的規定與民法總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例如,關於欺詐、脅迫問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只有合同當事人之間存在欺詐、脅迫行為的,被欺詐、脅迫一方才享有撤銷合同的權利。而依民法總則的規定,第三人實施的欺詐、脅迫行為,被欺詐、脅迫一方也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另外,合同法視欺詐、脅迫行為所損害利益的不同,對合同效力作出了不同規定:損害合同當事人利益的,屬於可撤銷或者可變更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則屬於無效合同。民法總則則未加區別,規定一律按可撤銷合同對待。再如,關於顯失公平問題,合同法將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作為兩類不同的可撤銷或者可變更合同事由,而民法總則則將二者合並為一類可撤銷合同事由。
民法總則施行後發生的糾紛,在民法典施行前,如果合同法「分則」對此的規定與民法總則不一致的,根據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合同法「分則」的規定。例如,民法總則僅規定了顯名代理,沒有規定《合同法》第402條的隱名代理和第403條的間接代理。在民法典施行前,這兩條規定應當繼續適用。
1、根據新法優於舊法,民法總則先於合同法總則;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合同法分則先於民法總則,具體而言:
(a)按照民法總則,第三人欺詐脅迫如果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也可以撤銷;
(b)損害國家利益和損害其他人利益一樣可撤銷,而非無效;
(c)顯失公平和趁人之危合並,現在需要顯失公平+趁人之危。

熱點內容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
行政法控權理論 發布:2025-01-21 10:01:33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