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腰砍
⑴ 古代刑法腰斬是什麼意思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方被廢除。
古代的刑罰
殷商時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習俗,燒、烤、蒸、煮,無不圍著口腹之慾打轉。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乾,「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烹」則乾脆把人扔到飯鍋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漸取代「烹飪」,成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車裂、斬和殺三種。其中的「斬」就是腰斬,而「殺」才是後世所謂的斬首。腰斬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歷史的進步」。
使用與廢除
最初腰斬行刑時用斧或鉞,因為青銅畢竟要軟些,不夠鋒利,必須做成斧鉞,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
腰斬
不過刀雖然鋒利,卻容易磨損,用起來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樣,諳熟腰椎骨空隙,否則,一刀下去不能砍斷,場面自然尷尬,會遭圍觀的人群嘲笑其手藝不精,有損劊子手的「職業操守」。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殺人技術要求比較低。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其實並非電視上演的那種用途: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彷彿中國式的斷頭台,而是腰斬時用的,把人截成兩段,「手足異處」。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極。
腰斬這一刑法有人認為是在雍正朝被廢,當時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的刑罰,俞鴻圖被腰斬後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自氣絕身亡,雍正聽說之後便覺殘忍,命令廢除這一刑罰。但是根據《清史稿·世宗本紀》及《清史編年》等史籍記載,俞鴻圖因納賄營私被誅殺,時判斬立決而並非腰斬。而且也沒有關於雍正皇帝廢除腰斬的記載。關於俞鴻圖腰斬的說法,有現代人林濤的歷史通俗讀物《正說清朝三百年》。書中聲稱,俞鴻圖是中國最後一位處以腰斬的政府官員,由於行刑時形狀甚為凄慘,雍正帝亦惻然不忍,遂宣布廢除腰斬刑。但此事並無正史佐證。
⑵ 「黥、劓、刖、宮、大辟」、「醢、笞殺、斷舌、腰斬都是些啥
1、黥
上古的五刑之一,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2、劓
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別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雖然並不會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對人形象的損害是很大的,同時對人的人格尊嚴也是很大的摧殘。
3、刖
中國古代刑法之一,又稱剕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
4、宮
宮刑是殘酷性僅次於大辟的一種肉刑,宮刑對男女都有,對男無須多言。宮刑對女性實施是確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對女性施行。
5、大辟
大辟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稱。隋唐以後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稱「死刑」。北齊、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還有不載於律書的凌遲(即分割犯人的肢體)。
6、醢
醢刑也稱菹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之一,指將屍體剁成醢(即肉醬)。相傳這種刑罰是由商紂王所創,用以對付九侯。但也有對於活人使用者。
7、笞殺
始於戰國時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輕刑。
8、斷舌
漢代後,割舌的刑罰屢見記載。漢末董卓作亂,曾誘降北方反叛者數百人,讓武士們在他面前把那些人有的截舌、有的斬手足、有的鑿眼、有的用大鑊煮死。一時沒有死的人就在宴席旁邊掙扎、 慘叫,滿座賓客嚇得拿不牢筷子和湯匙,但董卓卻能照樣吃喝,談笑自若。
9、腰斬
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才被廢除。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⑶ 古代腰斬極為殘忍,它究竟有多痛
古代腰斬極為殘忍,它究竟有多痛?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地位,命人發明了很多酷刑,從而震懾天下的臣民。某些刑罰,相當殘忍,比如今天的主角——腰斬。這種刑法,是指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腰斬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直到雍正年間,因為一位學者才廢除。
雍正年間,科考防範非常嚴,操守亦稱嚴謹。俞鴻圖督學閩中,也就是科考的考官。沒想到他的小妾與僕人串通,收取賄賂,故把考試材料貼在了他官服背後布褂上。俞宏圖穿出去後,僕人悄悄揭去材料,交給了應試者。這一切,他絲毫沒有發覺。
⑷ 古代的重刑犯在被執行腰斬後,他們會立即死亡嗎
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古代的刑法是非常多的吧,而且看起來也是非常殘忍,比如說凌遲處死,斬首示眾等等,這些刑法看上去都是十分恐怖的,如果這些刑法在如今依然使用的話,那麼相信中國的犯罪率將會減少很多吧。
看到這里,你們是不是寒毛都立起來了呢?你們還知道哪些古代十分殘忍的刑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說出自己的看法。
⑸ 古代有腰斬之刑,到底何為腰斬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方被廢除。
殷商時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習俗,燒、烤、蒸、煮,無不圍著口腹之慾打轉。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乾,"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烹"則乾脆把人扔到飯鍋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漸取代"烹飪",成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車裂、斬和殺三種。其中的"斬"就是腰斬,而"殺"才是後世所謂的斬首。腰斬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歷史的進步"。
最初腰斬行刑時用斧或鉞,因為青銅畢竟要軟些,不夠鋒利,必須做成斧鉞,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腰斬不過刀雖然鋒利,卻容易磨損,用起來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樣,諳熟腰椎骨空隙,否則,一刀下去不能砍斷,場面自然尷尬,會遭圍觀的人群嘲笑其手藝不精,有損劊子手的"職業操守"。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殺人技術要求比較低。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其實並非電視上演的那種用途: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彷彿中國式的斷頭台,而是腰斬時用的,把人截成兩段,"手足異處"。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極。
腰斬這一刑法有人認為是在雍正朝被廢,當時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的刑罰,俞鴻圖被腰斬後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自氣絕身亡,雍正聽說之後便覺殘忍,命令廢除這一刑罰。但是根據《清史稿·世宗本紀》及《清史編年》等史籍記載,俞鴻圖因納賄營私被誅殺,時判斬立決而並非腰斬。而且也沒有關於雍正皇帝廢除腰斬的記載。關於俞鴻圖腰斬的說法,有現代人林濤的歷史通俗讀物《正說清朝三百年》。書中聲稱,俞鴻圖是中國最後一位處以腰斬的政府官員,由於行刑時形狀甚為凄慘,雍正帝亦惻然不忍,遂宣布廢除腰斬刑。但此事並無正史佐證。
⑹ 腰斬這一殘忍酷刑,為何直到清朝才被正式廢除
我們是文明社會,人犯了錯就要必須受到懲罰,如果錯誤巨大就會執行死刑,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種殘忍的刑法,成語“五馬分屍”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罷了,腰斬,剝皮,可以說是殘忍到了極致,腰斬這一殘忍酷刑,為何只到清朝才被這次廢除?因為犯人俞鴻圖的死,讓雍正皇帝廢除了這一行法。
現在執行死刑主要有安樂死和槍決,一般來說安樂死安安靜靜躺十幾分鍾就自然的離去,而槍決一般都是一槍斃命,不會像打仗那樣隨便開槍,所以盡量的減輕犯人的痛苦。
⑺ 古代什麼罪會被腰斬
腰斬,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āo zhǎn,是指使事情半途而廢;也指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才被廢除。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腰斬
拼音
yao zhan
解釋一
古代刑法,從腰部把身體斬為兩段
解釋二
使事情半途而廢
名詞介紹
1.古時酷刑,將犯人從腰部斬為兩截。《史記·商君列傳》:
腰斬[古代酷刑]
腰斬[古代酷刑]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季龍志在窮兵,以其國內少馬,乃禁蓄私馬,匿者腰斬。」《秦並六國平話》卷下:「李斯、李由雖無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七章三:「元璋知道《上樑文》又是高啟的手筆,舊恨新罪一並算,把高啟腰斬。」
2.比喻把同一或相聯的事物從中割斷。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三:「這種專制主義,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斬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腰斬了他的新三民主義,造成了中華民族的深重的災難。」胡適《海外讀書雜記》五:「大詩人王維,字摩詰,雖然有腰斬維摩詰的罪過,卻也可見這部書(《維摩經》)的魔力。」 許傑 《死了卻還活著》:「曾經有一個報紙,登載過一篇關於魯迅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斬了。」
古代刑罰
殷商時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習俗,燒、烤、蒸、煮,無不圍著口腹之慾打轉。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乾,「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烹」則乾脆把人扔到飯鍋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漸取代「烹飪」,成為死刑的主流。
周代的死刑有車裂、斬和殺三種。其中的「斬」就是腰斬,而「殺」才是後世所謂的斬首。
使用廢除
腰斬
腰斬
最初腰斬行刑時用斧或鉞,因為青銅畢竟要軟些,不夠鋒利,必須做成斧鉞,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 不過刀雖然鋒利,卻容易磨損,用起來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樣,諳熟腰椎骨空隙,否則,一刀下去不能砍斷,場面自然尷尬,會遭圍觀的人群嘲笑其手藝不精,有損劊子手的「職業操守」。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殺人技術要求比較低。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其實並非電視上演的那種用途: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彷彿中國式的斷頭台,而是腰斬時用的,把人截成兩段,「手足異處」。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真是殘忍至極。
腰斬這一刑法有人認為是在雍正朝被廢,當時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的刑罰,俞鴻圖被腰斬後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自氣絕身亡,雍正聽說之後便覺殘忍,命令廢除這一刑罰。但是根據《清史稿·世宗本紀》及《清史編年》等史籍記載,俞鴻圖因納賄營私被誅殺,時判斬立決而並非腰斬。而且也沒有關於雍正皇帝廢除腰斬的記載。
關於俞鴻圖腰斬的說法,有現代人林濤的歷史通俗讀物《正說清朝三百年》。書中聲稱,俞鴻圖是中國最後一位處以腰斬的政府官員,由於行刑時形狀甚為凄慘,雍正帝亦惻然不忍,遂宣布廢除腰斬刑。但此事並無正史佐證。
歷史人物
李斯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7月),大秦帝國左丞相李斯被腰斬於首都咸陽。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滅諸侯,成霸業,一統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績,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頭上。但位極人臣又怎樣?功爍古今又怎樣?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領百官向趙高小心賠笑,仍在進諫後逃不開被指鹿為馬的小人誣陷,身被五刑(黥、劓、斬左右趾、斷舌、腰斬),腰斬於市,夷滅三族!
李斯,這位《大秦律》的制訂者和執行者,掌管刑獄多年。如今,輪到他領教自己釐定的酷刑,在自己培養出來的劊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
在腰斬前,李斯對著一起奔赴黃泉的兒子,追憶起當年領著孩子們,牽著咻咻嘶叫的獵狗,出上蔡東門,在秋日衰草叢中,追逐成群狡兔的無憂歲月。「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這位河南漢子對其追逐權力的一生的徹底否定和決絕。
晁錯
公元前157年,景帝即位,當時因為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諸侯王多驕橫放肆。為了鞏固大漢王朝的統治地位,時任御史大夫的晁錯向景帝提出了醞釀已久的削藩政策,雖然晁錯的見解非常正確。但"一刀切"似的強制削藩政策在當時的情況並不適合。且此事大大觸動了各諸侯王的切身利益,使王庭與各諸侯王的斗爭愈加白熱化,晁錯本人也因此讓叛亂軍隊師出有名。
主張削藩的晁錯
主張削藩的晁錯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 亂,並向各諸侯王國發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為名,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地,專以劾治污辱諸侯為事,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同月,膠西王劉印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劉雄渠、苗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也都先後起兵,共同向西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吳楚等七國聯兵反叛,以誅晁錯為名,使晁錯的處境十分危險。當此之時,晁錯本人又有兩件事處置失當,更增加了這種危險。一件是他向景帝提出建議,讓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長安,使景帝產生了對他的懷疑,也給其他大臣提供了攻擊他的借口。一件是追究袁盎知吳王劉濞陰謀反叛之罪。
袁盎與竇嬰本對晁錯多有不滿,在外諸侯王叛亂以誅晁錯為名,在內景帝又被袁盎、竇嬰等施加壓力,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景帝不得不做出誅殺晁錯的決定。
公元前154年,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這個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
欒大
漢武帝時期的方士,衛長公主第二任丈夫,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派人到處尋訪方士。欒大被封為五利將軍、天道將軍、地士將軍、樂通侯,「賜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漢武帝還將最喜歡的女兒衛長公主嫁給了他,更衛長食邑所在地名稱為當利,是以衛長又稱當利公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發現欒大是個騙子,怒火中燒,腰斬欒大,以瀉心頭之恨。
欒大墓在萊州市大沙河與沙河鎮南王家村之間(即古當利縣)。墓成覆斗狀,解放初長寬各61米,高13米。如今仍有直徑約8米、高約6米的磚砌土塋。
辯機
驪山春暖,鮮花一般的高陽公主帶著一幫隨從外出遊獵。她因失意而郁悶,盡管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她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命運——被作為至高的恩賜,賞給大功臣房玄齡的兒子。房家老二房遺愛不學無術,空有一身蠻力,氣憤之餘,高陽公主從結婚那天起就不接納丈夫。
在驪山的一間草庵里,她遇到了正在潛心研讀佛經的年輕和尚辯機。辯機是玄奘的高足,長安城最負盛名的僧人之一。
英俊飽學的辯機,成就了浪漫熱烈的高陽公主的愛情夢想,他們的糾纏延續了七八年之久,有了兩個兒子。後來,一直在自我情感中四處逃避掙扎的辯機,被選去譯經,沒有再見到高陽公主。但他藏匿的公主贈送的玉枕,被小偷偷了出來,在銷贓時被官府逮獲,公主與辯機的不倫之戀也就此大白於天下。唐太宗大怒,下詔將辯機處以腰斬極刑。據說當辯機橫卧在鍘刀之下時,發現刀刃上一隻螞蟻在爬動。辯機無比愛憐地拈起螞蟻,輕輕放到一邊,然後從容地躺下,在市井小兒幸災樂禍的圍觀中,以最污濁和最慘烈的方式終結了生命。
悲慟幾至發瘋的高陽公主,從辯機被腰斬的那一刻起,就發誓要報復。半年後,最疼愛她的父親去世了,她一滴眼淚也沒有掉,一點都不難過。她開始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荒淫無恥的生活,甚至勾結他人謀反。
「辯機是我的驕傲,房遺愛才是我的恥辱。」高陽公主這么說過。辯機已死,她所有的驕傲也被腰斬了。
方孝孺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師南下。軍師道衍送至城外,在馬前向他跪拜:「臣有秘事一件相托。」朱棣問他何事。道衍說:「文學博士方孝孺,素有學行,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萬萬不可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也有意借用他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答應下來。
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惠帝自焚宮中,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朱棣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助成王一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或弟弟為君呢?朱棣無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筆墨擺在方孝孺面前,強迫他撰寫新皇即位的詔書。方孝孺接過筆,狂草四字:「燕賊篡位。」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孺義無反顧地回答:「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忍痛怒罵不絕。
明成祖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連同其九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誅盡,被殺者共達873人,謫戍荒者更逾數千。方孝孺始終沒有屈服,被腰斬於南京聚寶門外。傳說腰斬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蘸血連書十二個半「篡」字才斷氣。
俞鴻圖
歷史上最後一次腰斬判給了清代河南學政俞鴻圖。雍正年間,俞鴻圖督學閩中(今福州市),科考防範頗嚴,操守亦稱嚴謹。未料他的小妾與僕人串通,收取賄賂,其妾把考試材料貼在俞鴻圖官服背後補褂之上,俞鴻圖穿出去,僕人輕輕地揭去授給應試者,而他一點也沒覺察到。
事發後,雍正皇帝將俞鴻圖處以腰斬極刑。俞鴻圖倉促受刑,及赴刑場方才知道身受腰斬,要求死得痛快爽利一點也來不及了。原來劊子手對於腰斬犯人,一向索取規費,得了錢則刀斧鋒利快下,可令其速死,以免長受痛苦;不得錢則故意緩緩而下使其遲死,血肉之軀寸寸受割,其痛楚可想而知了。俞鴻圖被腰斬後在地上連寫七個「慘」字方自斷氣。
腰斬之酷烈,連性格剛戾的雍正皇帝也動了惻隱之心,遂命封刀。如果記載不誤的話,從周代到雍正年間止,施行了約兩千多年的腰斬刑罰,算是壽終正寢了。
⑻ 古代的腰斬、五馬分屍(等酷刑)分別是什麼
腰斬:
腰斬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這種刑罰周代已經出現,直到雍正年間才被廢除。
五馬分屍:
在古代時候五馬分屍是一種非常殘忍的酷刑,是用五匹馬來分裂人的頭和四肢。
(8)刑法腰砍擴展閱讀:
最初腰斬行刑時用斧或鉞,因為青銅畢竟要軟些,不夠鋒利,必須做成斧鉞,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
不過刀雖然鋒利,卻容易磨損,用起來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樣,諳熟腰椎骨空隙,否則,一刀下去不能砍斷,場面自然尷尬,會遭圍觀的人群嘲笑其手藝不精,有損劊子手的職業操守。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殺人技術要求比較低。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間我為魚肉的架勢。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後,還會神志清醒,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
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
⑼ 古代腰斬是一種多麼殘酷的刑罰,誰是第一個處罰的人
據說是李斯。腰斬是一種非常殘酷,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泯滅人性的刑罰。它的殘酷程度堪比五馬分屍、凌遲等酷刑,所以說非常恐怖。腰斬腰斬,顧名思義,就是從腰部斬開。它不同於砍頭這種刑罰,將人從腰部斬開,人並不會馬上死去,而是會痛苦掙扎一段時間後,才會死亡。據說,古時候第一個被實行腰斬的人是李斯。
腰斬的可怕程度主要在於,往上一分,痛不欲生,往下一分,生不如死。也就是說,劊子手在行刑的時候,如果稍微往上一些,剛好在某些重要器官的部位斬斷的話,人雖然極端痛苦,但是會極快死亡。但是要是往下一點,那麼人不但要承受極端痛苦,還不能馬上死亡,最終失血過多而亡,或者活生生疼死。一代權臣,害死韓非子的李斯,最終落得這樣的下場,也是令人唏噓。
⑽ 古代慘不忍睹的腰斬酷刑,一般會用在哪些人身上
平民百姓沒有資格被腰斬,這種酷刑一般用在犯了極大錯誤的大臣或者王公貴族身上。平民百姓犯錯一般都是下獄等秋後問斬,而那些享受過俸祿的人卻不會死的這么簡單。
腰斬出現於周朝,以前是用青銅斧來行刑的,後來鐵器普及後,才開始使用刀來行刑。隨著後來鍘刀的出現,使這個刑法更加容易了,也更加殘酷了。古代刑法如此之「喪心病狂」令現代的我不寒而慄,無法想像那些即將被行刑的人臨終之間的恐懼與痛苦。還好現在是文明社會,法律健全,即使犯罪被判死刑也不會這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