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法器
Ⅰ 回民死後用白布包裹全身嗎
回民死後是用白布包裹全身的。
回民喪葬程序
1、清水洗
先用葯皂擦洗,再用清水沖,從頭到腳用新毛巾、腳布洗滌,要求干凈。
2、白布包
洗畢,給死者穿著衣服,男性著衣3件,女性著衣5件(加胸圍、蓋2件),再將死者抬入在約8尺長,6尺寬的白卧單上,蓋上約8尺長的白色棉布(名皮納罩)然後用大白卧單將遺體包裹起來抬進搭卜(系6塊木板組成運屍木匣),抬到悼念廳,請舉行「贊禮」,禮畢將死者送往墓地。
3、土裡埋
在地面挖一長方形深坑(長不超過2米,寬不超過1米),並做一個土枕前沿。死者入土時,先將塔卜罩子取下,再將塔卜抬近坑旁,把四周圍的木板撤去,遺體入在坑內接觸地面,再用三根圓木蓋在坑上,加土堆成墳墓,墓前豎碑,一般面向西方。
(1)回民法器擴展閱讀
回族的日常習俗
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1、食物禁忌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由於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2、服飾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3、起經命
根據宗教規定,回族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禮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門檻里,阿訇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宣禮詞)。再對著小孩的左耳念「殺麥體」,即教民匯聚到清真寺後准備禮拜的招呼詞。
爾後,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氣或輕輕咬一下,是女孩則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氣。其意思是把一個新生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當然的穆斯林。儀式後,便從回教眾多的先賢中選出一個美名,告訴家裡人。
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請阿訇,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後,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4、婚禮習俗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當
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訇的教誨和宣讀《古蘭經》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
5、亡人紀念
回族忌說「死」,將「逝世」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一般根據亡人無常時間的長短來採取不同規模和方式的紀念活動。
Ⅱ 關於秧歌的介紹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拓展資料: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秧歌」的起源,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於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並流行於我國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
Ⅲ 各民族過年的風俗習慣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著一個水
北京演出服裝租賃
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裡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附上一句,我就是這其中一員)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
貴州民族
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
民族舞蹈服裝
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
56民族服飾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綉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布,曾有「妙
民族舞蹈教學視頻
香古國」稱。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綉,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節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和火把節。
26.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綉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
北京 服裝批發市場
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
27.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現在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閑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拉祜族人還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過驅蟲護糧的「火把節」、農歷八月間穀物成熟時過「嘗新節」。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會道德風尚,在這里,曾為道家老子所極力推崇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社會情形,卻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脈的一種行為准則。刀桿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兩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樣式有木楞房、千腳落地屋等,片石屋頂房是用地區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飲食相對簡單,但也不乏自釀酒
中國56個民族的名稱
、「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風味獨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通過獨有方法製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里的各種蟲類。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34. 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
古代服裝圖片
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地區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著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繪畫見於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塗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於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
蘇格蘭民族音樂
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
41.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結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
4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47.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
外貿服飾批發
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采礦
舞蹈服裝 租借
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53.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
Ⅳ 建築物的說明文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我特別想了解古代宮殿的建築,也想知道古代帝王們的生活環境。
金秋的一個周末,陽光明媚,秋風送爽。媽媽和我來到了位於市中心的故宮博物院參觀游覽,我高興極了。
走進故宮的大門,「哇!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說。媽媽說:「最壯觀的還在後面哪!」我們首先參觀了故宮的建築模型和它的建築構建。我知道了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全部木質結構,而且所有的木質構架沒有一個釘子。宮殿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黃色的琉璃瓦,到處是龍的圖案,並飾以金壁輝煌的色彩。我觀察了所有的宮殿,發現這些宮殿都是沿著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我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微笑地點點頭,說:「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幾乎貫穿了整個市區。它的氣勢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我們從御花園一直游覽到太和殿,真是嘆為觀止呀!在故宮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遠望去猶如神話中的瓊樓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人們稱它為「金鑾殿」,這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還
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子撐著樓頂。其中,圍繞在御座的6根直徑為1米的大柱子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優美的仙鶴、爐鼎,後面是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壁輝煌,既庄嚴又富麗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時,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這僅僅是故宮的建築,而殿中所擺設的稀世珍寶又是數不勝數,媽媽說:「這些珍寶僅僅是一部分,蔣介石逃到台灣時掠走了宮中的許多珍寶,還有一些流失在國外」。聽到這里我的心一陣陣疼痛,我為這些寶物的流失而感到難過。什麼時候這些失去的珍寶能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我更期盼著,期盼著台灣和大陸盡快團圓,寶物盡快回到家園。
故宮一游使我流連忘返。故宮的建築實在是無以倫比的傑作,它真是一個奇跡。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為古人建造這么宏偉壯麗的宮殿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有責任保護這些文物古跡不受到破壞,讓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萬古流傳。
Ⅳ 9月底出發,跪求北京-甘肅-青海的自助游路線
7天時間不太夠
我去年前年都去過
也是自駕游
行程是
北京
包頭
蘭州
西寧
全程高速
過路費加汽油單程是2600左右
就沿著八達嶺高速一路下去
我們去包頭是為了吃小肥羊哈哈
敦煌和這些地方不是一條線
要繞的
7天不夠
我回京用了整整23個小時一口氣開回來的
去是兩天時間
我個人建議你們先去西寧
回來路上看有時間再去別地方
西寧青海湖必看(看了也沒什麼)記住去青海湖的公路快到的時候限速
你只要是開車的都罰款(創收)9月去美麗的油菜花不知道是否還開著
青海湖的門票貴
要有心理准備
西寧還有一個地方必須去
那就是坎布拉
特別美!!特別特別美!!我回來就給朋友看照片
就去了兩批人
都不後悔
去西邊一定帶好相機
沿路的美景
還有丹霞地貌
有時間還可以去西寧的貴德看看
對了
還有塔爾寺!!有名的!你可以看到喇嘛用麻袋裝錢。。香火旺啊!!
西寧有氂牛肉
牛肉乾買香格里拉牌的紫顏色包裝的
在西寧一定不要亂買玉器
什麼和田玉
昆侖玉
俄玉都有
看不好就上當
昆侖山脈新疆那邊就叫和田玉
靠青海就是昆侖玉
奧運會青海捐出了相當數量的玉
買玉開價1000左右的王500坎
800的網300坎
我們是有當地人帶著所以沒有上當
還有買一些法器和藏刀要小心了
我們回來趕上開奧運還有5天
北京車沒有查
但是國慶期間就不好說了
慎重些吧
那些飾品的價格也往自己的心理價位坎
在西寧住旅館最後找靠城市西邊的
一個叫小島賓館的不錯
在虎台傑森花園附近
西寧的西邊是回民區
因為我不懂回民的規矩怕惹事所以有些怕
蘭州沒有什麼好看的
一條河可以看
正林瓜子就在對岸
拉麵特別便宜
而且味道不錯
就是沒肉
蘭州水果不錯不知道這個季節怎樣
格爾木你別想了
一般的車開不到
而且7天絕對不夠
想到哪裡說哪裡吧
有些亂
要是有需要就給我發信
看到必回
Ⅵ 各種類型的說明文
1昆明金殿
昆明城東約七公里外的鳴鳳山上,有一座金碧輝煌,氣勢雄偉,純銅鑄造的殿宇,俗稱金殿,又稱銅瓦寺。
銅殿座落在太和宮中,太和宮似一個精巧玲瓏的紫禁城,有城牆城樓宮門環護,這座銅殿置於兩層正方型的石砌高台上,第一層台基地面用大理石輔砌,底部須彌座用白色花崗石砌築,圍欄刻有花木鳥獸,蟠龍雲紋以及二十四孝圖的浮雕;第二層台基全用大理石鋪鑲,雕有龍飛雲際、麒麟歡躍等圖案。
銅殿的整個建築極其精細逼真地模仿了重檐歇山式的中國木結構古典建築,結構嚴謹,連結精密,渾然一體,銅殿高6.7米,深6.2米,重約256噸。殿宇四角由四根盤龍方柱承托。殿身有十六根圓柱支撐。殿壁由36塊雕花格扇加坊拼成,其中前後壁各10塊,左右壁各8塊。每塊格扇上,花紋均為互相聯綴的圖形。中嵌11個變形壽字;中段為花草魚蟲紋,下段多作圓 形的雲龍圖,一部分作六形麒麟圖。這些花紋雕飾,圖象生動,布局和諧,線條柔和,鑄造極其精美。
殿中供鎏金神像五尊。中為真武帝君,披發跣足,著袍襯鎧,扶膝端坐;側塑金童持卷,玉女捧印;兩旁水火二將,似飽經沙場老將,衣紋鎧甲,雕鏤精細,質感強,人物表情多人世味,比庄嚴端坐的真武更見傳神。殿中神像、供桌、桌圍和幃幔均用銅制。殿宇四角高挑的四根金龍盤柱,托舉著八方形金龍藻井。藻井上面的正中大樑上,刻雕著「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殿內所有神像、龍柱、藻井、大梁以及殿壁,都曾貼以金箔,至今仍有部位留有金黃的殘輝。
殿前平台兩側,立著兩座銅亭,亭內有威武的護神銅像;右前豎著一面日月七星旗,三角形旗面上縷「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字樣。這約十米高的黑色旗軒及旗幟也均為純銅所制。金殿是一個道教宮觀群,除太和殿外,曾有三宮十殿。整個建築群的布局藝術,是我國歷代建築大師經過千百年實踐探索總結出來的一套四字訣,即「放、收、揚、抑。」
放:從山腳孔衢石牌坊到三天門這一段是「放」字部分。這一路山開中闊林木無邊,三座天門疏朗相間,沿山而立,人行其間,但覺山之大,天之高,木之深,無拘無束,輕松怡然,心情開放。
收:過了三天門,經過欞星門,便進入太和宮。空間頓時收縮。兩廂是配殿,構成一個四合院,人行其間,視線、神情亦隨之收斂,而庭院森森,使人油然而生肅穆之感。
揚:離開四合院,登高進入紫禁城,空間急劇收縮,人們的視線和全部注意力只能聚焦於矗立於白玉高台之上的銅殿。在這座舍瓦雕甍,飛檐翹角,莊重威嚴,儀態萬千的偉大建築前,不禁使人產生崇敬,頌揚之情。
抑:止也,到此結束,但餘味不盡。出紫禁城,有曲徑迴廊,讓你徐徐而出,一則舒緩在大殿神像前的拘謹心情,一則回味庭園花樹,使人戀戀不舍,直至離去。如此布局,猶如首節奏鮮明而美妙的樂曲。
金殿主神奉真武,因此在建築布局,造像等方面,皆與教義,真武有關。真武又稱玄武,玄武本是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宋時避諱,與真武合而為一,成為北方大神,真武便成了他的名號。二十八宿的北斗七星也成了真武的標志。因此金殿內陳列七星劍,七星旗,都是真武的專用法器。據五行說,北方尚黑,故真武黑衣,皂旗。
從山腳進入石牌坊後,蹬上七十二級台階,就到了一天門,二、三天門之間,各相距三十六級台階,暗喻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按《道藏》載,地煞天罡皆在七星區域內,都是玄武屬下,因此,當步入地煞天罡時,意味著進入真武大帝的法門了。
三座天門表示道教最高的境界,即三十三天之上的三清天。三座天門暗喻人們只要不畏艱苦,攀登求道就能進入最高仙境。 進入太和宮前有一座欞星門,欞星亦稱天回星,道觀用欞星門其義在於,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
金殿始建於明萬曆壬寅年(1602年),是崇信道教的雲南巡撫陳用兵信照武當山太和宮銅殿式樣鑄造。明代後期,國勢飄搖,統治雲南的沐氏家運日衰,認定銅臀是「西方之屬」能克木,於沐氏不利,故於崇禎十年(1871年)平西王吳三桂在朱址重鑄銅殿。咸豐丁已年(1857年)雲南回民起義,蜂火四起,銅殿門格、瓦片、侍座神像因兵災有所毀壞。
1949年以後,曾多次修葺,天門、宮門、欞星門、城樓現已煥然一新,原凈樂宮、天師殿、環卒宮、文昌宮已改建為陳列室(其中有吳三桂用過的一柄大刀,七星劍等文物)、小吃部、茶館、賓館休息室等。此外增修了廂房、亭廊、花圃,修復了毀壞的銅殿六柱欄。增建了一座八角形的鍾樓,內置永樂鍾一口,重十四噸,高2.1米,鍾口周長6.7米,為雲南珍貴文物之一。金殿於1982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製作工藝品
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師范附屬小學 六年二班 鄭龍城
每當我看到那一件件製作精美的工藝品時,我總是萬分羨慕,總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雙手,製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驕傲的作品。
終於,這個機會來臨了。上星期,我們學校組織我們去勞動基地,去體驗基地的艱苦生活。我們在基地里體驗到了軍訓的辛苦,剪紙藝術的有趣,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終於靠自己做出了一件讓我感到欣慰的工藝品。
記得那天早上,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工藝製作」的教室里,只見老師拿出一袋石膏粉和兩個杯子以及一個模具。老師先將水與石膏粉摻在一起攪拌,攪拌均勻後,就把這些石膏倒在一個模具里,待到將模具填平時,再把模具輕輕搖晃,這樣,這些石膏就均勻地遍布在這個模具里,過了大約4至5分鍾,就可以將這個工藝品從模具里取出,這不,一件還沒有上色的工藝品就「出爐」了。
看了老師的示範後,我們就自己動手作了起來,當初我忘了水與石膏的比例是1:2,將水與石膏粉都裝了滿滿一杯,致使怎麼倒也沒辦法讓杯子里的水不向外溢出去。後來我將水與石膏粉的比例調好後,我把水倒進石膏中,這回,又遇到麻煩了——我怎樣攪拌也沒辦法攪拌均勻,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起初還以為是水倒得太快了,於是,我重新試了一遍,得到的結果還是與上回一樣。沒辦法,我只好請教老師了,我向老師說明了為什麼會攪拌不均勻的原因後。老師笑著告訴我說:「你其中的一個步驟做錯了,你不應該將水倒進石膏粉里,而是應該將石膏倒進水裡。」聽了老師的講解,我恍然大悟,果真,這樣一來,我很快將這些石膏攪拌好了,然後,我便將這些石膏倒進模具里,最後把它搖均勻,等了許久過後,我的作品「問世」了。雖然還沒有塗上顏色,可我仍然是十分高興。
下午,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另外一間教室,給我早上的那件作品上色。我們等老師給我們安排好座位時,就手握毛筆,給這件作品上色,因為我的這件作品描繪了兩條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的畫面,所以一定要用淺藍色作為基色,可是桌上的這五種顏料中,並沒有淺藍色,怎麼辦呢?這時,老師走了過來,我再次請教老師,老師仍然是笑著告訴我:「這五種顏色中,你可以將它們調配在一起,這樣,就會有新的顏色出現。」果然,我將白色與深藍色調配在一起,淺藍色果真出現了,後來我用了同樣的方法調出了許多繽紛的顏色,不一會兒,我的這件作品終於真真正正地「面世」了。你瞧,灰色的花邊襯托著淺藍色的「海水」,水中兩只小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兩枚小海螺與一隻小海星點綴在旁邊,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看到這件作品,我不禁感到十分自豪。
製作工藝品,只要掌握方法,認真細致,就一定能夠成功,怎麼樣,你也來試試吧!
就有這些
Ⅶ 九台區的風景名勝
九台區開發旅遊項目,發展旅遊產業。編制了《九台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九台市新麗朝鮮族民俗村建設規劃》,完成了東湖森林野生動物園建設規劃的環評工作,石頭口門水庫成功申報了國家級水利風景旅遊區。開發了波泥河生態園、波泥河平安庄園、九郊新港灣度假村等八個旅遊項目。
名勝
九台區擁有一江三河(松花江、飲馬河、沐石河,霧開河)、一脈五峰(大黑山脈、大楞山峰、馬大山峰、馬達砬子峰、八台嶺峰)和大小水庫20餘座。縣級名勝古跡21處,還有已開發的廟香山滑雪場、卡倫湖度假村,石頭口門水庫風景區、馬虎頭山和松花江心群島等風景區、龍家堡美食城等,山水旅遊資源的開發潛力很大。
九台區土們嶺林區是長春地區重要的旅遊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可建設成旅遊、度假,娛樂於一體的大型森林公園。
浴泉庵因寺南端河邊有清泉而得名。舊址在縣城肉聯廠院內,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有和尚3人,監院釋了生。1934年重修,同年12名僧尼來到此廟。了生等三名和尚讓出此廟,去附近護國寺,浴泉寺從此改為浴泉庵。浴泉庵曾是全縣佛教最大的廟宇,盛時僧尼達48人。1949年春,佛像被毀,1950年尼僧陸續離開。1954年,中國第一部憲法公布後,經縣委、縣政府和當事尼僧釋了空協商,用政府收回的「惜字局」場所(九台鎮軍民街)兌換,並幫助改建了佛殿,購置了法器,當時有尼僧10餘人重返浴泉庵。1986年經政府資助,浴泉庵得到重新翻建。
蜂蜜營清真寺位於胡家回族鄉蜂蜜村。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形成回民村落,當時在今清真寺道南河岸邊建起平房式清真寺一處。宣統元年(1909年)被大水淹沒,當地回民募捐籌款重建。大殿可容三、四百人作禮拜。大殿後側有「望月樓」分為兩層,和大殿相通。望月樓的窗戶上邊有大青方磚刻制的「禮塑先天,清真古教」8個大字。解放前夕,除平時各項宗教收入外,擁有耕地82垧,柳條甸15垧,年租糧123石。「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遭嚴重破壞。1985年經政府資助,加以維修。現有教長(阿訇)掌教2人。這座清真寺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Ⅷ 各地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給你點素材
關於春節來歷的傳說有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以萬年的故事較為普及。我就選擇這個故事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砍柴挖葯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裡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砍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雲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葯,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困。節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台祭天。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拜見天子。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台,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一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准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准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著:「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人們心中的美好心願。
聽爺爺說,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的原型了。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春聯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藝術日見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春聯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門神。門神也是和春聯有著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必備品,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它已經不多見了。我個人認為它的衰弱應該是因為現代建築對於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過多方尋找,我終於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郁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鋼鞭,一個腰帶鐵鐧,大有怒發沖冠之勢。通過資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採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著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餵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里,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卧蓮》(一個胖娃娃,手抱著一個大金魚,卧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風,右兩少年,互相談論附圖)、《年年有餘》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遊記》、《水滸傳》里的故事情節的年畫。
民俗之五――壓歲錢。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壓歲錢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 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個一百兩百,甚至於上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將其花在不正當的地方,更會使他們那養成大手大腳、浪費錢財的習慣。所以說,家長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一不要給太多,二要引導他們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國結。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的身影,傳說中國結是由一個和尚在閑暇之餘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然後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時的和尚,為了體現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後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為中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徵。從大致小,從粗到細,大紅色的中國結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收集資料:
一、 迎春詩歌:
輕輕點開網路,一系列關於迎春詩作的網路頓時映入眼簾。
《七律 春節話時尚》
三十團年飯店筵,南來北往火鍋煎。
少兒游戲愉除夕,網路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將聲繞繞,窗簾煙火蝶翩翩。
閑遐七日焉時尚?送舊迎新另類篇。
這首詩形象地刻畫出了現代人心中的新春佳節。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鬧,紅蝶結團圓。
初二晨曦啟,俏裝月鏡前。
祝願雙手奉,老母笑容鮮。
兒女頻頻喊,歡聲齊拜年。
《七律溫馨除夕》
綵線拋花頻吐蕊,烹漿煮酒滿堂親。
斟杯笑語慶團聚,把盞聲潮拜歲新。
姐妹相攜慈母暖,連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為貴,風雨同舟萬代春。
這兩首詩寫活了新春佳節全家團圓的美好心情。
二、春聯:
春種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艷 放開改革陽春曲
冬來戶戶過豐年 官清大地萬民安 兩制三通白雪歌
興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蒼松兆福壽 國興特色三江暖
為政無私萬里春 金樽檀板慶新春 日燦神州萬里春
朝霞燦燦三春景 龍飛鳳舞昇平世 善政和風指海峽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綠桃紅艷麗春 紅心桃李報春暉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紅燈歌盛世 和風吹綠江南柳
小康歲月樂千家 銀箏銅鼓報新春 春雨催開塞北花
春風時雨花千樹 日麗三湘春駘盪 春風吹柳千枝綠
子孝孫賢福滿門 龍騰四水歲崢嶸 時雨澆苗萬畝新
結論:在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裡,孕育了形式各異的民族民風民俗,例如春聯、年畫、剪紙、門神等,它們充分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特色。我們作為這些寶貴文化的繼承人,要將其發揚光大。
經過這次調查,我遍覽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民風民俗,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真為我國擁有的、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