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40條

刑法40條

發布時間: 2022-06-12 07:13:54

Ⅰ 緩刑人員法律法規40條

緩刑,就是對於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備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在一定期間附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刑法第67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
適用緩刑的對象和條件:
(一)適用緩刑的對象必須是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這說明,判處三年以上徒刑的罪犯,不能緩刑。
(二)犯罪分子確有悔改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即法院認為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以上兩條缺一不可。此外,刑法規定,對累犯,不論其刑期長短,一律不能適用緩刑。
緩刑的考驗期:
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一年。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對緩刑犯的考察和緩刑的撤銷:
根據刑法第七十六條,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

第四十條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內的當事人容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隨時委託訴訟代理人。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是怎麼規定的

第四十條 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專事人及其屬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隨時委託訴訟代理人。
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言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訴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

Ⅳ 別人私自扛樹,有什麼法律後果。

1、民事責任必須有,哪怕只毀壞一棵,也有賠償的責任。

2、如果毀壞樹木較多,還可以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刑法》
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Ⅳ 違反憲法第40條如何處理

對於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行為,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的,涉嫌刑事犯罪,一經定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具體情況,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五十二條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Ⅵ 請教刑法、刑罰相關問題

刑罰是刑法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分子適用的限制或剝奪其某種權益的強制性制裁方法。以某種刑罰方法是只能單獨適用還是既可以單獨適用還是附加適用為標准,刑罰方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
一、主刑
主刑,又稱基本刑,是指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的特點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一個罪只能適用一個主刑,不能同時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主刑。主刑可分為五種,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⒈管制
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決,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改造,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督下進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是刑罰主刑中量刑最輕的一種。管制是我國的獨創,其主要特點在於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犯罪人在社會上處於相對的自由狀態,但是限制其一定的活動范圍。
管制的刑期。根據《刑法》第38條和第69條的規定,管制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時不得超過3年。又根據《刑法》第41條的規定,管制的期限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2日,剩餘日期為實際執行管制的日期。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管制的執行。根據《刑法》第39條的規定,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⑴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⑵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行使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⑶按照執行機關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⑷遵守執行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⑸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執行機關批准。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根據《刑法》第38條的規定,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執行。根據《刑法》第40條的規定,管制執行期滿,執行機關應當向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或者居住地群眾宣布解除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還應當同時宣布恢復政治權利。
⒉拘役
拘役是指短期剝奪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就近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拘役屬於短期自由刑,在我國主刑中,介於管制與有期徒刑之間。其特點在於雖然剝奪犯罪人人身自由,但相對於有期徒刑來說刑期很短。這既是懲罰犯罪的需要,也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體現。
拘役的刑期。根據《刑法》第42條和第69條的規定,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時不得超過1年。根據《刑法》第44條的規定,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宣判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1日。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享受一定的待遇。根據《刑法》第43條的規定,在刑期執行期間,刑法還規定準許其每月回家與親人團聚1至2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拘役的執行。根據《刑法》第43條第1款的規定,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所謂就近執行,是指由犯罪分子所在地的縣、市或市轄區的公安機關設置的拘役所執行;尚未建立拘役所的,放在就近的監獄執行;遠離監獄的公安機關,可以放在看守所執行。
拘役與刑事拘留、行政拘留雖然都是短期剝奪自由的強制方法,但它們之間有明顯區別:⑴性質不同。拘役是刑罰方法;刑事拘留是刑事訴訟中的一種強制措施,行政拘留屬於治安行政措施。⑵適用對象不同。拘役適用於犯罪分子;刑事拘留適用於具有法律規定的 7 種情形之一,即罪該逮捕的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適用於違反治安管理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分子。⑶適用機關不同。拘役由人民法院適用;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由公安機關適用。⑷法律依據不同。拘役是根據《刑法》適用;刑事拘留根據《刑事訴訟法》適用;行政拘留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適用。
⒊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並強制其進行勞動並接受教育的刑罰方法。在我國刑罰體系中,有期徒刑是適用范圍最廣泛的一種刑罰。
有期徒刑的刑期。根據《刑法》第45條和50條的規定,有期徒刑的刑期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時最高不得超過20年。根據《刑法》第47條的規定,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前先行羈押的,其羈押1日可折抵刑期1日。
有期徒刑的執行。根據《刑法》第46條的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監獄或者其他場所執行。監獄是成年犯的執行場所;所謂其他執行場所,是指未成年犯管教所,即被判處有期徒刑送交執行時不滿 18 周歲的未成年犯的專門執行場所。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押送監獄執行刑罰,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
有期徒刑與拘役雖然都屬於剝奪自由刑,但二者存在以下區別:⑴執行場所不同。有期徒刑主要在監獄或其他執行場所執行;拘役是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⑵執行機關不同。有期徒刑的執行機關是監獄管理機關;拘役的執行機關是公安機關。⑶刑期不同。有期徒刑的刑期長、起點高、幅度大;拘役的刑期短、起點低、幅度小。⑷待遇不同。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凡有勞動能力的強制其參加勞動,不享受每月可以回家的待遇。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1至2天;參加勞動的,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⑸法律後果不同。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以後,在 5 年之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構成累犯,從重處罰;對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則不存在構成累犯的問題。
⒋無期徒刑
無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的終身自由,強制其參加勞動並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它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嚴厲的刑罰方法。對於罪行嚴重、需要與社會永久隔離、但又不必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無期徒刑,既能有效地打擊犯罪,又能更好地貫徹少殺政策,縮小死刑的適用面。
由於無期徒刑無刑期可言,因此判決執行前先行羈押的時間不存在折抵刑期的問題。根據《刑法》第57條的規定,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而且也不存在刑期折抵問題。
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方法,它與有期徒刑相比,有重大區別:⑴期限不同。無期徒刑是剝奪終身自由;有期徒刑則是剝奪一定期限的自由。⑵嚴厲程度不同。無期徒刑是介於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間的刑罰方法,它重於有期徒刑而輕於死刑;有期徒刑是介於拘役和無期徒刑之間的刑罰方法,它重於拘役而輕於無期徒刑。⑶適用對象不同。無期徒刑只適用於罪行嚴重的罪犯;有期徒刑既適用於罪行較重的罪犯,也適用於罪行較輕的罪犯。⑷適用時其他規定不同。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而且不存在刑期折抵問題;對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一定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且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日期可以折抵刑期。
⒌死刑
死刑又稱生命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因為它是最嚴厲的刑罰方法,所以又稱極刑。
我國刑法對死刑的限製表現在以下規定:
一適用條件的限制規定。《刑法》第48條第1款前半段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所謂「罪行極其嚴重」,是指犯罪的性質極其嚴重和犯罪的情節極其嚴重的統一。缺少二者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適用死刑。其中,犯罪的性質極其嚴重是適用死刑的前提,而犯罪的情節極其嚴重是適用死刑的關鍵。犯罪的性質是否極其嚴重,應該根據刑法分則關於具體犯罪的法定刑來確定。凡是刑法分則的有關條文規定了死刑的犯罪,均屬於性質極其嚴重的犯罪。犯罪的情節是否極其嚴重,應從犯罪的手段、犯罪的後果、犯罪的動機等方面予以判斷。犯罪的手段極其殘忍,犯罪的後果極其嚴重,犯罪的動機極其卑鄙的,應認定為犯罪情節極其嚴重。
二適用對象的限制規定。《刑法》第49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犯罪的時候是否已滿18周歲,是決定能否適用死刑的年齡界限。「犯罪的時候」是指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的時候;如果行為出現持續或連續狀態,則指行為結束的時候。
所謂不適用死刑,是指不能判處死刑,而不是暫不執行死刑,待年滿18周歲以後再執行;不能判處死刑包括不能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
三適用程序的限制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第20條的規定,死刑案件只能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進行一審。《刑法》第 48 條第 2 款規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四執行制度的限制規定。《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的同時宣告緩期兩年執行」。這就是死刑緩期執行制度,簡稱死緩制度。死緩制度是我國刑法的獨創。死緩不是獨立的刑種,而是死刑的一種執行制度。它既保證了對罪行極為嚴重的犯罪分子的威懾,又大大減少了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范圍。
二附加刑
附加刑,也稱從刑。是指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的特點是既可以附加刑適用,又能獨立適用,附加適用時,可以同時適用兩個以上附加刑。附加刑可分為三種: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另外,《刑法》第 35 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一規定表明,驅逐出境也是一種附加刑。
⒈罰金
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罰金的適用對象。罰金主要適用於貪財圖利或與財產犯罪有關的犯罪,同時也適用於少數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如妨害公務罪、盜伐林木罪等。對於追求不法經濟利益的犯罪分子判處罰金,予以一定數額金錢的剝奪,既能起到更現實的懲罰和教育的作用,又可以從經濟上剝奪其繼續進行犯罪活動的物質條件,預防其再次犯罪。因此,刑法分則規定的罰金適用范圍較為廣泛。
罰金的執行機關。罰金由人民法院執行。
罰金屬於刑罰方法中的財產刑。它不同與行政罰款。二者區別在於:⑴性質不同。罰金是刑罰方法;罰款是行政處罰。⑵適用對象不同。罰金適用於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和犯罪
的單位;罰款適用於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分子和違法的單位。⑶適用機關不同。罰金只能由法院依照刑法的規定適用;而罰款則由公安機關和海關、稅務、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規的規定適用。
⒉剝奪政治權利
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
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根據《刑法》第54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⑴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⑵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⑶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⑷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根據《刑法》第55條、57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有以下四種情況:⑴獨立適用,或者當主刑為拘役、有期徒刑時,其刑期為1年以上5年以下。⑵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⑶對於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的,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⑷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時,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減為 3年以上10年以下。
剝奪政治權利的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由公安機關執行。根據《刑法》第58條第2款的規定,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不得行使《刑法》第 54 條規定的各項權利。
⒊沒收財產
沒收財產是指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刑罰方法。
沒收財產的范圍。根據《刑法》第59條規定,沒收財產的范圍僅限於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沒收全部財產時,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在判處沒收財產時,不得沒收屬於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應有的財產。
沒收財產的執行。沒收財產一般由人民法院執行,必要時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行。
沒收財產與罰金的相同之處較多,雖然同屬於財產刑,但也存在以下區別:⑴在內容上,罰金是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數額的金錢;而沒收財產是剝奪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既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其他財物。⑵在適用對象上,罰金適用於情節較輕的貪利型犯罪,如偷稅、假冒商標等;而沒收財產適用於嚴重犯罪,如危害國家安全罪及其他嚴重貪利犯罪。⑶在執行上,罰金可以分幾次繳納,還可以在犯罪人遭遇災禍,繳納有困難時酌情減免;而沒收財產只能一次性沒收,不存在分期執行或減免的問題。
⒋驅逐出境
驅逐出境,是指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國(邊)境的刑罰方法。根據《刑法》第35條的規定,驅逐出境只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包括具有外國國籍的人和無國籍的人。因此它不具有普遍適用的性質,故而刑法沒有將其列在一般附加刑的種類之中,而是作了專條規定。實際上,驅逐出境是一種附加刑,是一種特殊的附加刑。
刑法中的驅逐出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0條規定的驅逐出境,雖然都是對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的處罰,但二者有原則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⑴處罰的性質不同。前者是一種刑事處罰,適用於在我國境內犯罪的外國人。後者是一種行政處罰,適用於違反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並且情節嚴重的外國人。
⑵適用的機關和程序不同。作為刑罰方法的驅逐出境,由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判決。作為行政處罰的驅逐出境,由地方公安機關依照有關規定的程序報告公安部,由公安部作出決定。
⑶執行的時間不同。法院判決的驅逐出境,獨立適用時,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執行;附加適用時,從主刑執行完畢之日起執行。公安機關處理的驅逐出境,在公安部作出決定後立即執行。

Ⅶ 韓國刑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第1章 刑法的適用范圍

相關條文為第1至第8條。
第1條規定了「犯罪的成立和處罰」。犯罪的成立和處罰么行為時法律為准,犯罪後由於法律變更其行為不再構成犯罪的如果刑罰與舊刑相比較輕的適用新法規定,判決後由於法律變更其行為不構成犯罪的則免除處罰。
第2條對「國內犯」予以規定,本法適用於在韓國領域內犯罪的內國人和外國人。
第3條規定了「內國人的國外犯」;第4條外國人在韓領域外韓國船舶上犯罪予以規定;第5條「外國人的國外犯」,包括內亂罪、外患罪、有關國旗的犯罪、有關貨幣的犯罪、有關有價證券、郵票和印鑒罪、有關文書的罪中的第225條至第230條、有關印章的罪中的第238條;第6條對「大韓民國和大韓民國國民的國外犯」予以規定;第7條規定了「國外處刑的執行」;第8條規定了「總則」的適用,即本總則同樣適用於其它法令規定的犯罪,但其它法令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二)第2章 罪
第1節對「罪的成立和刑的減免」予以規定。相關條文為第9條至第24條。第9條規定未滿14歲者不受刑事處罰;第10條規定身心障礙而不能辨別事物或沒有意思表達能力者不受刑事處罰;有辨別能力者減輕處罰;故意挑逗前述身心障礙者而實施犯罪者不受前項規定限制;第11條規定聾啞人減輕刑罰;第12條規定了強制行為,因暴力或遭受無法對自身或親屬進行保護的脅迫而實施強迫行為不受處罰;第13條對犯意予以規定;第14條對過失予以規定;第15條對事實錯誤予以規定;第16條對法律錯誤予以規定;第17條對因果關系予以規定;第18條對不作為犯予以規定;第19條對獨立行為的競合予以規定,即對同時或非同時獨立行為結合無法辨別導致結果發生的原因的對各自行為以未遂犯處罰;第20條對正當行為予以規定;第21條對正當防衛予以規定;第22條對緊急避險予以規定;第23條對自救行為予以規定;第24條對受害人的承諾予以規定。
第2節對「未遂犯」予以規定。第25條規定了未遂犯的定義;第26條規定了中止犯的定義;第27條規定了不能犯的定義;第28條對陰謀和預備予以規定;第29條規定對未遂犯處罰依相關法條規定確定。
第3節對「共犯」予以規定。第30條對共同正犯予以規定;第31條對教唆犯予以規定;第32條對從犯予以規定;第33條對共犯和身份予以規定;第34條對間接正犯、特殊教唆及幫助行為加重處罰。
第4節對「累犯」予以規定。第35條明確了累犯的定義,即受過禁錮以上刑罰其執行完畢或免除執行後3年內再犯應受禁錮以上刑處罰者按累犯處罰;第26條規定了判決宣告後發現累犯的處理。
第5節對「競合犯」予以規定。第37條規定了競合犯的定義;第38條規定了競合犯的處罰原則;第39條對未予判決的競合犯,數個判決和競合犯,刑罰執行和競合犯予以規定;第40條規定了想像競合。

(三)第3章 刑

第1節對「刑的種類和輕重」予以規定。第41條規定了刑的種類,即死刑、徒刑、禁錮、喪失資格、停止資格、罰金、拘留、罰款和沒收共9類刑種。第42條規定了徒刑或禁錮的期間,徒刑和禁錮分為有期和無期兩種。有期徒刑和禁錮的期間為1個月以上15年以下。但有期徒刑或有期禁錮加重處罰的刑期可達25年;第43條對刑的宣告,資格喪失及資格停止予以規定。即被處以死刑、無期徒刑或有期禁錮刑者同時喪失公務員資格、公法上的選舉與被選舉權、法律規定的公法上的業務資格、法人的理事、監事或支配人或其它有關法人業務的監察或財產管理人資格。有期徒刑或有期禁錮在判決執行完畢或免除執行之前停止公務員資格、公法上的選舉與被選舉權、法律規定的公法上的業務資格;第44條規定了資格停止,即第43條規定的資格停止期間為1年以上15年以下;第45條規定罰金刑的起點為5萬元以上。但減輕處罰的可為5萬元以下;第46條規定拘留的期間為1天以上30天以下;第47條規定罰款數額為2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第48條規定了沒收對象和追征;第49條規定沒收刑即可附加適用也可單獨適用;第50條規定了刑的輕重。
(四)第4章 期間
期間1章由第83條至第86條共4個條文予以規定。其中第83條對期間的計算予以規定;第84條對刑期的起算時間予以規定;第85條對刑的執行和時效期間的初日予以規定,即刑的執行和時效期間的初日按1日計算;第86條規定了釋放日,即刑期完成之日應予釋放。

Ⅷ 刑法包括哪些

有期徒刑,是刑罰的一種,是我國《刑法》規定的五大主刑罰之一(其他四種分別回是管制、拘役、無答期徒刑、死刑(其中死刑又分為死緩和死刑立即執行)。它指在一定期限內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監禁於一定場所的刑罰。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要送交監獄執行,在被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罪犯被交付執行刑罰的時候,應當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在判決生效後十日以內將有關的法律文書送達公安機關、監獄或者其他執行機關。有期徒刑,也是比較常見的刑罰,刑法規定的四百多個罪名中,基本上都可以適用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Ⅸ 新刑法 偷稅

這個要看具體你是如何沒有繳納這些稅款的,有偷稅、漏稅、欠稅、抗稅之分。

偷稅定義: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納稅申報,少繳或者不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

對偷稅行為的處罰:

(1)對納稅義務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扣繳義務人採取上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其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新征管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下面幾個簡單說:對偷稅、漏稅、欠稅、抗稅等稅務違章行為的政策界定,國家原《稅收征管條例》中作出了規定和解釋,但對四者的規定和解釋是模稜兩可、界線不清的。《稅收征管條例》第37條所作的規定和解釋是:漏稅是指「納稅人並非故意未繳或少繳稅款的行為。」欠稅是指「納稅人因故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未繳或少繳稅款的行為。」偷稅是指「納稅人使用欺騙、隱瞞等手段逃避納稅的行為。」抗稅是指「納稅人拒絕遵照稅收法規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而現行《稅收征管法》則沒有專門給欠稅和漏稅下定義,在第40條和第45條給偷稅和抗稅分別下了定義:偷稅是「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冊、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抗稅是「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這也就是當前財稅理論界的一般理解和稅收征管實踐中的法律依據。

Ⅹ 2017國考行測的主要考點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主要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和常識判斷等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准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常見的題型有: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等。
數量關系主要測查報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常見的題型有:數字推理、數學運算等。
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資料分析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
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重點測查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綜合管理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熱點內容
老賴民法 發布:2024-11-15 11:56:26 瀏覽:723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
本科會計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5 10:36:51 瀏覽:463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