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司法資源
A. 《海商法》第9條如何理解
第一、物權法在規定船舶等特殊動產所有權轉移時把海商法里的第三人修改為了善意第三人。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依據是海商法第9條第1款。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依據是物權法24條。從上述條款的比較可以分析,二者都是規定了登記對抗主義而不是登記生效主義,並不是關於所有權轉移的規定而是關於登記的效力規定
第二、事實上海商規則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過程就是一種進步,規則也是可以由法律調整的並且法律規定比習慣更為經濟實用時,應當支持立法規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學說,他們各自的觀點在這個字數限制在一萬字的小框內是不能完全予以全面講述清楚的,建議你還是看他們的專著或者相關論文來全面了解他們為什麼觀點如此
第三、關於改為善意第三人到底有什麼損害?海商法第9條的規定是說如果交付但沒登記則第三人都可以主張權利,而物權法24條的規定是說如果交付但是沒登記則只有善意第三人才可以主張權利。差別在於新法物權法限制了主張權利的對象。物權法的修改是損還是利呢,個人認為是利於大於弊。簡單說來,原海商法規定第三人包括了惡意第三人,那麼一物二賣情形下發生糾紛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比如甲有漁船一艘轉讓於乙,在交付後在未辦理登記的情況下甲又將漁船轉讓於丙,根據物權規則動產交付即所有權轉移並且對於原因力合同而言甲乙合同有效,於是乙取得了漁船的所有權。關鍵在丙的權利如果維護,用原海商法規定即使丙惡意也有權對此主張權利而按照物權法規定只有丙為善意才有權主張權利。於是將上述假設再變成一下變成丙明知甲乙買賣並交付漁船後仍願意與甲簽訂比甲乙條件更優厚的合同以爭奪漁船,在這個時候丙是惡意的並且按照原海商法的規定是有權對漁船提出物權主張,即根據甲丙合同要求甲實際履行合同交付漁船並且要求乙返還原物排除妨害。至於丙在惡意情形下的主張能否成立在所不問,但是既然丙有權主張權利則司法資源必須分配給他們糾紛一部分,並且這樣對保護市場交易也是不甚合理的。出於種種原因的考慮,最終新物權法的規定排除了惡意第三人的權利主張,這樣既能節約司法資源又能維護市場交易的穩定,利大於弊。
第四、以上僅為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B. 私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的區別和優勢
一、私力救濟的優缺點
1、私力救濟也稱自力救濟,是民事主體對自己的民事權利遭有侵害時依靠本人的力量實施自我保護。廣義的私力救濟包擴自力請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和自主行為,狹義的私力救濟則僅指自助行為。自力救濟在民法理論上屬保護制度之范疇。
2、從消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抗辯事由之一,從積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直觀性的、對抗性的自我保護方法。
3、由此可見我國現行法律中的私力救濟是比較單一和不完善的,因為自力救濟方式往往易失去法律的控制,具有不可預測性,極易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並且合法與與非法之間的限度難以界定,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
4、但是私力救濟具有對我國社會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義。
5、法律規范具有原則性和抽象性,法律條文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法律具有滯後性,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可能全面預見。
6、法律發生作用往往是事後的和補救性的,對於預防和及時制止當前正在發生的利益沖突顯得不是很實用。因此,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自力救濟制度具有重要的彌補作用。
7、在國家公力救濟之外,也即在法院的大門之外,自力救濟行為廣泛存在,並且大部分紛爭都是通過自力救濟而得以解決的。
8、自力救濟在現實生活中被公民廣泛應用著。第三,通過自力救濟方式,私下解決糾紛,是我國幾千年以來的歷史傳統和生活習慣,「好人不打官司」,「贏了官司贏不了錢」是民眾的普遍心理。因此,把糾紛化解在民間,通過私力解決,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並且是合乎社會道德的。
9、可以說,自力救濟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百姓的「習慣法」。第四,公正與效率是當今世界各國司法一致追求的目標。
10、然而當今世界又是一個「訴訟爆炸」的時代。大量的糾紛湧入法院,使得有限的司法資源已經不能承受訴訟之重,直接影響了公正與效率的實現。為此,各國紛紛進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如庭前調解,訴訟外調解,行政裁決等、仲裁、自救等制度。目前我國法院案件負擔也不容樂觀。因此,自力救濟制度,是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的有效途徑。
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
1、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如通過私力救濟不能得到妥帖的保護效果,權利人可尋求公力救濟之方式。所謂民事權利的公力救濟,即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由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通過訴訟程序以國家強制力對民事權利實施的保護。
2、力救濟以國家為後盾,以公正和效率為目的,有利於給與民事權利最強的保護。
3、通過對民事權利的民事訴訟、強制執行和行政訴訟三種保護方法,把對民事權利的保護納入法律法規中。
4、但由於公力救濟是由國家強制力和法律保證實施,容易造成司法壟斷,產生司法腐敗等現象,並且公力救濟只由一條條的法律條文組成和保證,缺乏民眾的認可度和普及度,容易顯得空洞。
三、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優缺點的比較
1、比較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可得,私力救濟比之公力救濟缺少法律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容易走向野性。但是私力救濟卻可以彌補法律本身的局限性,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並且私力救濟具有很深的民眾認可度。
2、私力救濟在法律上不及功力救濟,但是私力救濟在社會認可度和實用度上卻比公力救濟要強。
3、在社會生活和民事權利保護實踐中,二者關系密切,交錯互補。沒有公力約束的私力救濟不免走向野性,沒有私力支撐的公力救濟難免顯得空洞。
4、私力救濟是當事人不通過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決糾紛,但在這一過程中,私人卻會有意無意藉助法律的力量,其次,公力救濟是私人武力的強制替代物,但「武力本身並非完全游離於裁決之外。」
5、公力救濟並非純粹「大公無私」,司法運作受各種因素制約或干預,司法獨立是有限度的,甚至司法過程本身並不排斥私人的作用。在現代司法體系中,流淌著私力的「血液」。6
6、私力救濟的優點正好可以彌補公力救濟的缺點,而公力救濟的有點也可以更好的帶動私力救濟的實施,因此,應該將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有力的結合起來,讓民事權利的保護更加完善。
(2)節約司法資源擴展閱讀
一、「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者自助行為來救濟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權利。
二、 行走於公力救濟邊緣的私力救濟,是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利救濟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私力救濟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領地,與公力救濟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維護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給予物質接濟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標準的制度。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者提供物質幫助。
四、社會救助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社會救濟源於中世紀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業。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救濟工作,如資遣國民黨軍隊散兵游勇,接收、改造舊社會慈善團體,收容和改造煙民、遊民、妓女,救濟城市失業工人和貧民,以及安置孤老殘幼、遣送外流農民等。
六、經濟不發達地區,已由單純維持貧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發展為以扶優、扶貧為重心,解決貧困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由救濟型向福利型轉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社會救濟原有的社會功能逐步由社會保險所代替,如建立合作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等。
七、力救濟(public remedy),是保護民事權利的主要手段,指當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時,權利人行使訴訟權,訴請人民法院依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程序保護自己。公力救濟又可分為公助救濟和公權救濟。
(2)節約司法資源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公力救濟
網路-社會救濟
網路-私力救濟
C. 為什麼二審或者再審中撤回起訴的,不得重復起訴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嗎
理由是為了保護和節約司法資源,又要再次浪費一次一審的司法資源,而且還會有當事人來來回回的起訴再撤訴再起訴,如果以後還准許起訴的話,已經用過一審的司法資源了。法院是公眾的,司法資源也是公眾的。
例子:一審不準離婚後,雙方有無改善夫妻關系。一般情況下,法院都不會二審,但是也要看具體情況。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第九十一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3)節約司法資源擴展閱讀:
第一審普通程序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六十八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七十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第七十二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第七十三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
第七十四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
(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
第七十五條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
第七十六條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十七條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第七十八條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
被告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合法,但未依法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判決給予補償。
第七十九條復議機關與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對復議決定和原行政行為一並作出裁判。
第八十條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三節簡易程序
第八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一)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
(三)屬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
除前款規定以外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
D. 什麼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
你好。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涵蓋叄個方面的內容:
1、既要懲罰犯罪,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權;
2、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程序公正的內容包括程序公開、程序中立、程序平等、程序安定、程序保障;
3、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一、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
所謂懲罰犯罪,是指通過刑事訴訟活動,在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對構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適用刑法,以抑制犯罪,以及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作用來抑制犯罪。所謂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指在通過刑事訴訟懲罰犯罪的過程中,保證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具體包括:(1)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有罪的人受到公正處罰;(3)訴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
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關系是,既統一又對立。一方面,正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權也不能脫離懲罰犯罪;一般認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應當並重。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即結果公正,指案件的結局處理所體現的公正。刑事案件的實體公正,具體要求是:(1)據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實的認定,應當做到證據確實、充分;(2)正確適用刑法,准確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罪名;(3)按照罪刑相適應原則,依法適度判處刑罰;(4)對於錯誤處理的案件,採取救濟方法及時糾正、及時補償。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具體要求是:(1)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2)認真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權利;(3)嚴禁刑訊逼供和其它非法手段取證;(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5)保障訴訟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6)按照法定期限辦案、結案。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其獨立的內涵和標准,不能互相代替。
三、訴訟效率
追求訴訟效率,意味著應當降低訴訟成本,加速訴訟運作,減少案件拖延和積壓。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是:公正第一,效率第二。公正優先,兼顧效率。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E. 《侵權責任法》為什麼要規定因同一侵權行
在立法中,有的常委委員、部門和專家提出,在許多情況 下,根據死者年齡、收入狀況等情形,確定的死亡賠償數額有所不同,但在因同一事故造成多人死亡時,為便於解決糾紛,實踐 中,不少採用相同數額予以賠償,例如有的地方,對葯物損害事 故中的多個死者統一賠償每人20萬元,這樣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侵權責任法》應當吸收實踐中的這些有益做法, 增加相關規定。據此,《侵權責任法》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 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從國外經驗以及我國實踐情況看,在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中,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主要有以下好 處:一是在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引發的眾多訴訟中,對 眾多的損害項目和考慮因素逐一舉證比較煩瑣,而且有時證明較為困難。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可以避免原告的舉證困 難,並防止因此而導致的訴訟遲延,讓其可以及時有效地獲得賠 償。二是考慮每個死者的具體情況分別計算死亡賠償金,不但未必能計算到損害的全部內容,而且讓法院面臨較為沉重的負 擔,不利於節省司法資源。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不但可 將受害人及其親屬受到的肉體、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等損害覆蓋於其中,有效避免掛一漏萬,更好保護受害人利益,還可以減輕 法院負擔,節約司法資源。三是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可 以維護眾多原告之間的團結。在處理導致多人死亡的侵權案件時,以同一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既迅速救濟了原告,也防止了 原告之間相互攀比,避免同一事故中的眾多原告之間賠償數額 差距過大引發社會爭論。實際上,從我國近些年的司法實踐看,在一些因同一事故導致多人死亡的侵權案件中,由於法院最終判決的死亡賠償金在眾多原告之間差異較大,引起了當事人不 滿,社會效果也不是很好。
F. 民事案開一次庭,法官問被告和原告是否同意調解,雙方同意調解,可法院直接給判決書,沒開庭宣判合理嗎
這樣的情況是可以的,因為是除離婚案件調解是必須的程序外,其他案件可以進行調解,也就是也可以不調解。調解的話如果雙方調解不成,法院就直接判決,判決並不一定要開庭。同意調解和能調解成是兩回事,法官感覺雙方調解方案差距太大的話就會放棄調解。
法律分析
上訴的程序是在收到判決書15日內向原審法院或上一級法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等通知繳納上訴費。判決書最後一段寫的很清楚的。民事訴訟調解是指訴訟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的主持下,就雙方所訴標的進行和解協商,並試圖達成相關協議的民事訴訟行為。民事訴訟調解有利於及時化解爭議,節約司法資源。調解結案與判決結案相比,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及時、快捷、簡便。以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使當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減少了訴訟程序,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提高了人民法院的辦案效率,節約了司法資源。並且有利於減輕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性,從根本上化解矛盾。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在平等協商,雙方都做一定讓步的基礎上,自願達成的協議,比法院依法所做出的判決在情感上更易於接受,一般情況下不會激化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如果案件經過法庭調查及激烈的法庭辯論後,雙方當事人之間未能達成協議,則矛盾有可能被激化。在開庭結束後,如果雙方當事人還未能冷靜下來,被激化的矛盾就可能進一步演變為暴力事件,甚至更為嚴重的後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G. 刑法為什麼要規定時效
一、刑法設置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主要在於:
1. 節約刑事司法資源。由於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以後,犯罪證據很可能已經滅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不僅可能有勞無獲,而且會影響司法機關對現行犯罪的追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大量現行案件因積壓、拖延而成為「舊案」,降低司法效率、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時效制度的設置則可以使司法機關從上述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擺脫陳年舊案的糾纏,提高刑事司法效率,節約刑事司法資源;
2.維護刑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因為對陳年舊案進行刑事追訴,司法機關「無功而返」的可能性較大,這會損害刑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傷害公眾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這顯然是立法者所不願看到的;
3.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刑事訴訟程序的及時終結是一項與實現實體正義同樣重要的獨立價值目標。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國家設置刑事追究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能夠以和平和權威的方式得到解決。而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則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積極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促使刑事自訴人及時控訴犯罪行為人,以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
4.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那些已經過了法定期限、行為人未再犯罪的案件,本身就說明了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已不明顯,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而對於那些自訴人與犯罪人之間的隔閡已消除的案件而言「, 舊賬重提」只會破壞當事人之間業已穩定了的關系;
5. 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對於那些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控訴的自訴案件而言,導致案件超過法定追訴期限的原因本身就說明刑事自訴人對自己所受侵害的漠視。對此,刑事追訴時效的存在,就避免了法律對這些「權利的睡眠者」進行無原則的保護和寬容,避免對社會公眾「法律惰性」的助長,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 二、刑法上追訴時效制度的設置,對於刑事法律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具體來說:
1. 對於國家司法機關而言,意味著對國家刑事司法權的約束和限制。即追究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是有法定期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法定期限,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 司法機關的刑事追訴權就自動消滅,就不能再因同一犯罪事實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偵查或提起訴訟、開庭審判的,就應當分別撤銷案件、不起訴、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這(在相關制度配合下) 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刑事案件的久拖不辦;
2. 對於刑事自訴案件而言,則意味著對刑事自訴人刑事訴權的約束和限制。即如果刑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沒有在法定追訴期限內向法院提起控訴,則在其後的任何時候,刑事自訴人因同一事實提起的刑事控訴均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3. 對於犯罪行為人而言,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法律承認———任何公民,即使他本應因某行為構成犯罪而受到刑事處罰,但只要在法定追訴期間沒有受到刑事追訴,那麼其原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就得以徹底解脫,在其後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因同一犯罪事實而受到刑事追究,他就應該被法律認定為無罪的公民、免受刑事處罰。換一個角度講,任何公民都擁有了一項法律權利———不因已過刑事追訴時效的行為被定罪處罰的權利。
H. 刑法67條是什麼內容
法律分析:《刑法》第67條是關於刑罰的具體運用的問題,規定了犯罪分子實施了犯罪行為之後的自首(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及坦白的內容及處罰原則,這樣做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也有利於最大限度的發揮刑法的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 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I. 銅仁市數科糾紛調解中心是幹嘛的
它屬於貸款催收組織。它是經司法局授權,與地方法院合作的公益單位屬於在民政局注冊的民間組織。目前,其項目部門遍布全國各地,主要目的是提高民事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主要負責金融、產權類案件的訴前調解,推動雙方達成和解。業務涵蓋數據保存、智能調解、智能訴訟、智能執法等。
調解中心的一般工作流程如下:調解中心通常是在訴訟前介入,也可能是在訴訟前介入,也就是說,調解中心的介入一般都經歷了借貸機構本身的前期催收過程,這表明借款人已經嚴重逾期。
調解員工作程序:
一、受理糾紛。一是糾紛當事人主動申請調解;二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發現糾紛後主動調解;三是上級部門交辦調解。受理糾紛後,如發現糾紛不屬於人民調解范圍,或者當事人表示異議的,應當告知當事人按照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起訴或提請有關部門解決。
二、調解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受理糾紛後,要向當事人、知情人和周圍群眾、當事人所在單位進行調查,掌握糾紛情況、弄清糾紛性質,擬定調解方案;二是應當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告知當事人人民調解的性質、原則和效力,以及當事人在調解活動中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三、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進行說服教育和勸導,使得當事人在知道"利害得失"的情況下接受調解。如果當事人能互諒互讓,調解人員應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如果達不成一致意見,調解人員應當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建議性解決方案,使他們經過協商,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
四、做好回訪工作。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應先進行勸解;拒不履行的,如未經司法確認,告知當事人通過訴訟維護合法權益;經過司法確認的,告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維護合法權益。
五、做好調解卷宗等檔案資料的存檔保管工作。
J. 我國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主要內容是檢察官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忠誠、公正、清廉、文明」。
《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是200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文件。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檢察官職業道德建設,正確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制定本准則。
第二條檢察官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誠、公正、清廉、文明。
第二章忠誠
第五條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和法律,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第六條尊崇憲法和法律,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第七條堅持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宗旨,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民生,服務群眾,親民、為民、利民、便民。
第八條熱愛人民檢察事業,珍惜檢察官榮譽,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自覺接受監督制約,維護檢察機關的形象和檢察權的公信力。
第十條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嚴守國家秘密和檢察工作秘密。
第十三條勤勉敬業,盡心竭力,不因個人事務及其他非公事由而影響職責的正常履行。
第三章公正
第十四條樹立忠於職守、秉公辦案的觀念,堅守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良知,保持客觀公正、維護人權的立場,養成正直善良、謙抑平和的品格,培育剛正不阿、嚴謹細致的作風。
第十五條依法履行檢察職責,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敢於監督,善於監督,不為金錢所誘惑,不為人情所動搖,不為權勢所屈服。
第十六條自覺遵守法定迴避制度,對法定迴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眾對辦案公正產生合理懷疑的,應當主動請求迴避。
第十九條樹立程序意識,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維護程序正義。
第二十條樹立人權保護意識,尊重訴訟當事人、參與人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人格,保障和維護其合法權益。
第二十四條努力提高案件質量和辦案水平,嚴守法定辦案時限,提高辦案效率,節約司法資源。
第二十五條嚴格執行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對於執法過錯行為,要實事求是,敢於及時糾正,勇於承擔責任。
第四章清廉
第二十六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的職業價值取向,遵紀守法,嚴格自律,並教育近親屬或者其他關系密切的人員模範執行有關廉政規定,秉持清正廉潔的情操。
第二十七條不以權謀私,以案謀利,借辦案插手經濟糾紛。
第二十八條不利用職務便利或者檢察官的身份、聲譽及影響,為自己、家人或者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從事、參與經商辦企業、違法違規營利活動,以及其他可能有損檢察官廉潔形象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參加營利性或者可能借檢察官影響力營利的社團組織。
第二十九條不收受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友、案件利害關系人或者單位及其所委託的人以任何名義饋贈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購物憑證以及乾股等;不參加其安排的宴請、娛樂休閑、旅遊度假等可能影響公正辦案的活動;不接受其提供的各種費用報銷,出借的錢款、交通通訊工具、貴重物品及其他利益。
第五章文明
第三十四條注重學習,精研法律,精通檢察業務,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文化素養,增強法律監督能力和做群眾工作的本領。
第三十五條堅持打擊與保護並重、懲罰與教育並重、懲治與預防並重,寬嚴相濟,以人為本。
第三十六條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做到執法理念文明,執法行為文明,執法作風文明,執法語言文明。
第四十一條明禮誠信,在社會交往中尊重、理解、關心他人,講誠實、守信用、踐承諾,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第四十二條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恪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慎獨慎微,行為檢點,培養高尚的道德操守。
(10)節約司法資源擴展閱讀:
「忠誠、公正、清廉、文明」是檢察官正確履行職責的八字箴言,其基本精神早在2002年出台的《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中即已被確立。
檢察官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檢察官的職業素質和道德素養高低直接決定了公平正義這一司法目標能否實現。制定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規范檢察官職業行為,提升檢察官職業道德水平,是檢察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
准則把職業道德和執法規范化建設、紀律作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推進檢察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檢察官素質、樹立檢察官良好職業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