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事件

民法中事件

發布時間: 2020-12-23 14:16:21

1. 「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 是如何定義的舉例說明越多越好!

一: 事件是指不以當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
能夠成為民事法律事實的事件主要有: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也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包括自然災害(地震、台風、冰雹、洪水等)和意外事故(戰爭等)。不可抗力的出現可以使合同關系發生變更或解除,也可以使當事人免除侵權責任等。
2.時間的經過
一定時間的經過可以依法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發生。如根據時效制度的規定,時效期間的屆滿,可以使權利人的權利歸於消滅;根據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法定保護時間的屆滿,可以使當事人享有的專利權、商標權及著作權歸於消滅。
3.人的出生和死亡
自然人的出生導致該自然人人身權利的產生。自然人的死亡導致繼承關系的產生,也可導致婚姻法律關系的消滅。
除上述情形之外,在符合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情況下,其他自然現象和客觀事實,也可成為法律事實而引起民事法律後果。
二:行為是民事主體有意識的活動。行為包括積極的活動(稱為「作為」),也包括消極的不活動(稱為「不作為」)。
成為民事法律事實的行為必須能夠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產生,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事實行為
事實行為是法律僅憑行為所產生的一定事實而直接賦予其法律後果的行為。該行為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與行為人的主觀意志以及行為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質無關。其主要包括:
(1)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造成他人損失而獲得利益。如甲的雞跑入乙的雞群,乙佔有甲的雞無法律上的根據。又如甲拾得乙丟失的錢包據為己有,等等。不當得利對不當得利人產生返還不當得利的義務,對受損一方產生請求返還的權利。
(2)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是指無法定或約定義務,為他人利益而管理他人事務並支出費用的行為。如當事人主動為鄰人搶修房屋以避免倒塌並付出修理費用或遭受經濟損失。無因管理對本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產生補償管理費用的義務,對無因管理人產生請求補償管理費用的權利。
除不當得利、無因管理行為之外,民事主體所進行的生產、創作、發明創造等活動,也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的事實行為。
2.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實施的、試圖發生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其主要包括:
(1)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依法實施的旨在引起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的民事行為,具有法律效力。民事法律行為可以依行為人的意願而產生民事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後果。這種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基本特徵,即法律直接根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賦予其法律效果,屬於合法的「表意行為」。如訂立合同的行為、設立遺囑的行為、委託授權行為等等。
民事法律行為是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最主要的法律事實。
(2)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是行為成立後,其是否發生法律效力尚不確定,必須等待法律規定的事實的出現才能具有效力的民事行為。如限制行為能力人超出法定范圍獨立實施的行為,必須等待其法定代理人承認才能有效。
(3)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
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是不完全具備民事法律行為的條件,經當事人主張即可變更或撤銷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經當事人請求變更後,即成為有效的民事行為;經當事人請求撤銷,則發生無效的後果。如果當事人不在法定時間內提出撤銷請求,該行為即確定地具有法律效力。
(4)無效的民事行為
無效的民事行為是不具備民事法律行為的條件,依法不能產生行為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行為。如內容違法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即不具備法律效力。無效的民事行為可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返還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後果。
3.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是當事人實施的違背法律禁止性規定,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為。主要包括:
(1)侵權行為
民法上的侵權行為是指非法侵權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的行為。如侵權他人所有權、知識產權或人格權的行為等。侵權行為依法產生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後果。
(2)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是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合同訂立以後,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又無法定免責原因,則違約行為人依法承擔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除以上行為之外,某些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政行為、財政行為、司法行為以及仲裁行為等,也屬於民事法律事實。

2. 民法中法律事實有哪些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回觀現答象。
只有為法律規定或承認的並能產生民事後果的那些事實,才能成為法律事實;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才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法律關系或者使原來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
法律事實可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客觀情況,如地震、洪水、死亡等。例如,甲酒後駕車,撞死了乙,乙死後,乙的兒子丙繼承了其財產。在本例中,至少發生了兩個法律關系:侵權行為之債和繼承法律關系。導致侵權行為之債發生的是行為(酒後駕車撞人),導致繼承法律關系發生的是事件(死亡)。
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身體動靜。行為可分為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表示行為是指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合同、遺囑等民事法律行為是最典型的表示行為。非表示行為又稱事實行為,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具體來說,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據法律的規定在客觀上導致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非表示行為比較典型的是先佔、拾得遺失物、無因管理、創作作品、侵權行為等。

3. 法律中的"事件"和"行為"是什麼意思求答案

民法法律事實的發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將民事法律事實分為事件與行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實。行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動。是否和人的意志有關,是事件區別於行為的關鍵。注意:事件與人的意志無關,是指事件本身並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強調把事件本身與引發事件的原因區別開來,如果事件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與事件發生有間接的聯系,但事件本身並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與行為相區分。例如,甲將乙殺了,甲的殺人行為與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區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與人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完全無關,純由自然原因發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災害、一定期間的經過、天然孳息的產生。人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為引發的事件。如戰爭、罷工、動亂、人為事故、人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蹤。可以看出,事件與行為一對范疇,統一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事件與行為的最根本的區別是法律事實的發生是否直接與人的意志性有關,有直接關系的就是行為,否則就事件。
根據行為人是否進行意思表示,可以將民法上的行為分為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表意行為,是指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進行的行為。表意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非表意行為是指當事人無須意思表示而實施的行為。主要包括事實行為、違法行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引起民事法律關系後果的行為。例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先佔、加工、著作、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總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統屬於行為范疇。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行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是民事行為,否則,就是事實行為。

4. 民法中,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如何區分呢

法律事件,是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行為則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5.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比如結婚屬於行為,人的出生屬於事件,那麼武裝封鎖屬於事件還是

法律事件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一直為轉移;法律行為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發生的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考慮到問題中指的應該是民事法律關系,那麼武裝封鎖不應該是此關系中的雙方主動進行的,所以應當是法律事件。

6. 怎樣區分民法中的事件和行為

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區分:
按照法律事實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可以版把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這權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類。
事件又稱為法律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事實,事件的特點是,它的出現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不是由當事人的行為所引發的。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既可以來自於社會,也可以來自於自然,另外也不能來自於時間的流逝,如各種時效的規定等。
行為又稱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一旦作出,也是一種事實,它與事件的不同之處存於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成為引發此種事實的原因,因此,當事人既無故意又無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力或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種法律後果的活動,在法律上不被視為行為,而被歸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說的行為,僅指與當事人意志有關且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後果的那些行為。

7. 民事糾紛事件

交通事故屬於民事糾紛.
交通事故一般會產生人身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害賠償。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在交通事故發生時,建議第一時間報警處理,由公安交管部門下達事故認定書,根據事故認定書主張相關賠償。
當事人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各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應當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或者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維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復核結論之日起十日內,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調解各方當事人未達成協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終止調解,製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終結書送達各方當事人。
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後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道路交通事故」是屬於行政案件還是刑事案件,主要看其造成的損害後果和當事人的交通違法行為及其事故責任大小。如果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後果和當事人的交通違法行為以及事故責任均符合《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條件,且當事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則該交通事故屬於刑事案件;如有一項不符合,但當事人存在導致交通事故屬於刑事案件;如果有一項不符合,但當事人存在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的交通違法行為,則屬行政案件;如交通事故為各方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意外事件,則屬民事案件。

8. 什麼是民法上的意外事件

你好,1、「來意外事件源」的發生是絕對不可以被預見的,「不可抗力」的發生是有可能被預見的,比如天氣預報可以事先報告風浪情況,地震震源和影響地區。
2、「不可抗力」是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但是「意外事件」卻是有可能被克服或避免的。
3、「不可抗力」不可以是第三人的過錯行為,而只能是自然災害或政府政策等重大社會事實。而「意外事件」應該包括第三人的過錯行為。
意外事件,當事人承擔過錯責任!責任人應當因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賠償責任,沒有過失的,免責!
不可抗力,當事人得以免責!

9. 民法中,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如何區分呢

復法律事實的事件和行為區制分:
按照法律事實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可以把法律事實分為事件和行為,這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類。
事件又稱為法律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事實,事件的特點是,它的出現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不是由當事人的行為所引發的。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既可以來自於社會,也可以來自於自然,另外也不能來自於時間的流逝,如各種時效的規定等。
行為又稱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從法律關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一旦作出,也是一種事實,它與事件的不同之處存於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成為引發此種事實的原因,因此,當事人既無故意又無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力或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種法律後果的活動,在法律上不被視為行為,而被歸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說的行為,僅指與當事人意志有關且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後果的那些行為。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