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分論簡答

民法分論簡答

發布時間: 2022-06-13 12:44:04

民法總論 簡答題 法人應具備哪些條件

法人成立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依法成立 依法成立是指依照法律規定而成立。首先,法人組織的設立合法,其設立的目的、宗旨要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其組織機構、設立方案、經營范圍、經營方式等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其次,法人的成立程序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 法人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要獨立進行各種民事活動,獨立承擔民事活動的後果。因此,法人應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否則,法人無法進行各種民事活動。所謂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是指法人的財產或者經費應與法人的性質、規模等相適應。我國一些法律法規對有關法人的財產或者經費要求作了規定。如《商業銀行法》第13條規定,設立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城市合作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人民幣;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5000萬元人民幣。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是法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物質基礎。因此,法人具備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是法人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法人應該有自己的名稱,通過名稱的確定使自己與其他法人相區別。《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對企業名稱的組成、適用等作了規定。根據該規定,企業的名稱應依次由字型大小、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組成,並在企業名稱前冠以企業所在地省或者市或者縣行政區劃名稱。企業名稱應當使用文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名稱可以同時適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企業使用外文名稱的,其外文名稱應當於中文名稱相一致,並報登記主管機關登記注冊。 法人是社會組織,法人的意思表示必須依法由法人組織機構來完成,每一個法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如股份有限公司法人的組織機構依法應由三部分組成:權力機構——股東大會;執行機構——董事會;監督機構——監事會。三部機構有機的構成公司法人的組織機構,代表公司進行相應的活動。如果沒有組織機構,就不能夠成為法人。 法人應有自己的場所。作為法人的場所,可以是自己所有的,也可以使租賃他人的。法人的場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使多個。《民法通則》規定自己的場所是法人應具備的條件,主要是為了交易安全和便於國家主管機關監督。 四、滿足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 設立中的法人還需滿足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如我國《公司法》第十一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照公司法制定公司章程。再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社會團體的章程草案

Ⅱ 民法分論,刑法分論和商法的知識結構圖

民事法律行為比較記憶圖
民事行為種類 條件 / 類型 備 注
有效民事法律行為 1. 相應民事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實。
3. 標的合法。
4. 標的可能。 當事人以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形式實施的民事行為,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作為證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該民事行為符合左邊條件的,可以認定有效。
無效民事行為 1. 不具民事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不自由(涉及國家利益才為無效)
3.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
4. 標的違法。
a.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b.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5. 標的不可能。 1. 特殊無效民事行為:
a. 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
b. 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c. 凡依法或依雙方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行為,本人未親自實施的,應認定行為無效。
2.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3.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1. 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附解除條件的行為,當條件不成就時,視為不再附條件。
2. 肯定條件和否定條件。 1. 條件特徵:將來、不確定、約定、合法。
2. 如果所附條件違背法律或不可能發生,應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
3. 不當阻止(用誠實信用原則判斷)條件成立,視為條件成立,反之亦然。 區別:期限是確定的,將來一定能到來的;而條件在將來是否發生不確定。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 延緩期限和解除期限。
2. 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 死亡應該為期限
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損害國家利益時為無效) 1. 欺詐。
2. 脅迫。(打官司屬於合法施壓)
3. 乘人之危。
4. 重大誤解。
5. 顯失公平。 1. 請求變更的,法院應當變更;請求撤銷的,法院應當酌情撤銷。
2. 撤銷後民事行為自始無效。
3. 撤銷權行使期限: 自行為成立時1年(除斥期間)。 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1. 行為能力欠缺。
2. 處分權欠缺。
3. 代理權欠缺。
4. 債權人同意的欠缺。 1. 追認:明示,向有權相對人作出。
2. 相對人的催告權:一個月內追認。
3. 相對人的撤銷權:明示、未追認前行使、善意。

Ⅲ 民法學簡答題匯總

1 、答: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共秩序是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 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高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原則是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通行的原則。我國《 民法通則 》 第 7 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條規定的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的邏輯內涵基本一致。
2 、答: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以求達到當事人之間利益和當事人利益與杜會利益之間的平衡。其具體含義包括:(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2 ) 在合同解釋上。應依誠實信用原則: ( 3 )依誠實信用原則彌補法律規定之不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一樣賦予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不足時。從民法的目的出發,依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3、答: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 l )民事法律關系是主體之問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 2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3 )民事法律關系的保護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
4 、答:財產法律關系是與財產有關的民事法律關系,它是民事主體之間因財產的歸屬和流轉而形成的、具有直接物質利益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因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不具有直接的物質利益內容。這是它與財產法律關系的根本區別。除此之外。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還有以下區別: ( l )兩類關系中的權利性質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財產權利,通常權利可以依其意志轉讓,而在人身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人格權或身份權。權利人一般不能將其轉讓給他人。( 2 〕 對這兩類關系的保護方法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主要適用財產性質的責任。而在人身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則主要適用非財產性質的責任。
5 、答:物的法律特徵包括: ( 1 )物存在於人身之外。民法上所稱之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具有非人格性。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一切有體物。( 2 )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物。社會需要可以分為社會物質生活需要和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經濟價值和用途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同樣,其有精神價值,如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話需要,也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 3 )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能夠為民事主體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 4 )物以有體物為限。我國民法將物限於有體物。所說有體物,是指具有一定空間且具有某種形體的物。近年來,學理上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
6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 l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的 一種可能性。還沒有為民本主體帶來實際利益。民事權利則楚民事主體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後才能實際享有的。( 2 )民事權利能力包括民事主體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而民事權利則僅指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實際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3 )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和范圍由法律加以規定,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見沒有直接關系。而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其意願實際參加到民事活動時取得的,它直接反映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 4 )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主體人身的存在是不可分離的,民事主體不能轉讓或放棄。他人也無許可權制或剝奪:民事權利則不同。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轉讓或放棄某項民事權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剝奪其原來享有的某項民事權利。
7 、答: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約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行為或組織形式。合夥的法律特徵是: ( l )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公民組成的聯合體; ( 2 )個人合夥是以合夥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基礎的: ( 3 )個人合夥由合夥人共同投資而成立; ( 4 )個人合夥的財產屬於合夥人共有: ( 5 )個人合夥 由合夥人共同經營管理:( 6 )個人合夥以其名義獨立從事民事話動。
8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主要在於:( l )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民事行為能力則不是。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要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至少須為10 周歲以上。(2 )民事權利能力表現為民事主體所具有的一種資格。與人的實際狀況無關。而民事行為能力則是行為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它與人智力水平和精神狀況有關。
9 、答:宣告失蹤。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限的公民為失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判決宣告下落不明滿-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l )兩者適用的條件不同。宣告失蹤為公民下 落不明的狀況超過2 年期限。宣告死亡是公民在一般情況下離開其住所地或最後的居住地下落不明滿4 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 起滿2 年。(2 )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是為失蹤設立財產管理人。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是結束以宣告死亡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關系。(3 )兩者公告期不同。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 為半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l 年。
10 、答:合夥債務。指合夥關系存續期間合夥以全體合夥人名義從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債務。合夥債務產生的原因是合夥對第二人的合同行為或侵權行為。履行債務的擔保或承擔債務的財產范圍則是合夥的共有財產和每個合夥人的個人財產。對合夥的債務。合夥人應按照其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的約定。以其個人財產清償合夥債務。合夥的性質、出資方式和合夥財產的規模決定合夥人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在對外關繫上。全體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即每一合夥人都有義務清償合夥的全部債務。而不受各合夥人對合夥財產的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中約定的債務承擔份額的限制。就債權人而言。既可以對某一個、也可以對某幾個或全體合夥人先後或同時提出履行全部或一部分債務的請求。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11 、答:法人的終止也稱法人的消滅。即法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法人終止的原因主要包括:( 1 )依法被撤銷:( 2 )自行解散;( 3 )依法宣告破產;( 4 )其他原因。
12 、答: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是根據法人內部結構的不同對私法人進行的分類。社團法人是以人的存在為成立基礎。並以捐助的目的和設立的章程為活動依據的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區別在於:( 1 )成立的基礎不同 ; ( 2 )設立人的地位不同;( 3 )設立行為不同;( 4 )有無意思機關不同。(5 )目的不同。
13 、答:(1 )兩者的性質不同。法人的設立是一種准備行為。這種准備行為既有法律性質上的,也有非法律性質的:而法人的成立則不同。它屬於法人產生的形成階段。其行為性質均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法律行為。(2 )兩者的要件不同。法人的設立一般要有合法的設立人。存在設立基礎和設立行為本身合法等要件:而法人的成立一般應具備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以及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等要件。因此。法人的設立並不當然導致法人的成立。當設立無效時,法人就不能成立。(3 )兩者的效力不同。法人在設立階段。仍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其行為是法人設立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債權債務。由法人設立人享有和承擔:而法人成立後。即享有民事主體資格。所發生的債權和債務。由法人享有和承擔。
1 4。 答:法人,自然人是兩種不同的民事主體。其民事主體資格的享有均是法律賦予的。二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l ) 享有的時間不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享有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自然人的生死是自然現象。法人則不一 樣。法人的成立於終止不是自然現象,是行為的結果。因此。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享有的時間不由自然人自己所左右,而法人的成立,終止則是一系列行為的結果。(2 )享有的范圍不同。自然人是生命體。因此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范圍較廣。既包括一般財產權,也包括與自然人生命密不可分的人身權。如生命健康權。肖像權。而法人是組織體。不享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生命健康權、肖像權等人身權內容。(3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差異性。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的性別、年齡、智力、健康狀況等不同而有所區別。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其有差異性。不同的法人。其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是不一樣的。各類依法登記的法人應在核准登記的范圍內從事活動。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而非登記法人即依法不需辦理法人登記的法人,則 應嚴格按照法人成立的目的、活動范圍等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

Ⅳ 民法分論和總論的區別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總論傾向於理論。內
分論是比較具體容貼近實踐的東西,也就是具體法律條文,具體法律規則。
總論的基本概念對民法的學習和實踐至關重要,分論也非常重要。
學好總論才能更好的理解分論,分論是以後實踐實務的基本。

Ⅳ 民法簡述,急用!

一、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學說
法國民法主張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三要件說。德國民法主張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四要件說。史尚寬先生提出了不同於法國民法的三要件說,即須有歸責之意思狀態、須有違法性之行為、須有因果律之損害,其實質仍然是四要件說,只是將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合並為一要件。我國學者有的主張德國的四要件說,如謝邦宇等,有的主張法國的三要件說,如王利明。
(二)對民法通則106條第2款的分析
106、2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對此款規定進行嚴格的語義解釋,並不能直接得出三要件或四要件的結論,但作出四要件的解釋更為合理。
首先,它沒有指出加害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即損害這一要件。其次,其中的由於一詞指的是過錯與侵害行為之間的關系,還是過錯侵害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則可以理解為立法者將過錯要件與加害行為區別開來,暗示了四要件的理論。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則可以理解為立法者將過錯與加害行為合並為一個要件,暗示了三要件的學說。但是,在該款中並沒有涉及損害後果方面的問題,因此,作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
(三)司法解釋的態度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一般性地確認三要件說或四要件說,但是有一專門的解釋表明其傾向於四要件說。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之七中指出:認定侵害名譽權,應當考慮
(1)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2)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3)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四)主觀過錯與客觀過錯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的根本分歧在於對過錯性質認識的差別:
主觀過錯說認為:過錯是主觀的一種心理狀態,與行為無關。
客觀過錯說認為:過錯並非在於加害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有可非難性,而在於其行為具有可非難性。
客觀過錯說認為過錯是違反法定義務、對受害人的權利之侵害或者未達到合理的行為標準的行為。實際上,客觀過錯說是將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與客觀行為合並起來考察,強調從客觀方面判斷行為的可歸責性,弱化對加害人心理狀態的要求。
我們認為,主觀過錯說 強調主觀過錯為歸責要件,解釋了過錯來源於行為人可非難的主觀心理狀態,從而奠定了責任自負的基礎,突出了侵權行為法的預防與教育功能;而客觀過錯說 割裂了意志與行為的關系,否定了人的意志對行為的決定作用,因而不能准確地說明客觀過錯的內容和本質。
因此,我們同意主觀過錯說,贊同四要件的觀點。即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
加害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過錯。
二、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由於無過錯責任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因而過錯不是其構成要件。有人認為,特殊侵權行為,有的不以行為之不法為要件,有的不以過失為要件。這兩種觀點均主張過錯不是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我們同意這樣的主張。但是,無過錯責任是否只需要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這兩個要件呢?
我們認為是不夠的。在一個侵權案件中,即使依據無過錯責任原則進行歸責,如果只有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也不能認定被告的責任,因為我們還需要對其侵害行為的違法性加以說明。例如,司法機關對犯罪份子的住所依法進行搜查,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這時雖然可以認定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兩個要件的存在,卻不能認定司法機關的行為為侵權行為,因為司法機關的行為為合法行為。所以,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三:加害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人格權法新論》一書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這種觀點已被不少學者所認可,並被許多論文和著作所引用。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提及隱私權字眼的明文條款。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Ⅵ 兩道民法分論的分析題,求解答啊

這屬於法律上典型的高空拋物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版定:從建築物中拋擲權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同一樓內的鄰居向外面高空拋物砸到了行人或車輛,如果查不出來究竟是哪一個人造成的這個損害,為了保護受害人,就只能讓有可能造成損害的居民共同承擔補償責任。這條規定一方面保護了受害者的權利,一方面可也使無辜者受到了牽連。但如果判定住戶均無責任,那麼數萬元的醫療費、傷殘補助費都全部落在了受害人身上,他的肉體、精神和經濟上都受到極大傷害。如果追究這些住戶的責任,每人負擔的是幾千元。換句話說,用小的不公平避免大的不公平,這應是侵權責任法規定這條的立法本意。

【免責事由】「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
即:有證據證明自己不具有加害條件。具體說來:比如自己家尚未入住等確切不在場證據。

Ⅶ 幾個民法分論案例

樓主,我提供檢索方法吧。你把每個案例第一句話。直接黏貼復制網路,然後專就可以找屬到很多答案了,別和我說這樣你都不想干,那我也沒辦法。另外,我的檢索方法絕對是可以的,所以樓主記得給分!順便暴露一下個人身份,我和樓主絕對一個學校的,很可能就一個班的。哈哈、、、

Ⅷ 民法分論 繼續提問 謝謝

1.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一條,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版者動權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乙、丙均為共有人,其優先購買權是平等的,故應尊重出賣份額所有人的意志。因此,由甲決定將該份額轉讓給乙或丙。

2.甲拋棄自己的份額是對自己所享有的房屋所有權的處分行為。拋棄份額歸其他共有人,依據所有權的彈力性原則,其他共有人按照自己的份額相應增加。所以最後乙佔有60%,丙佔有40%。

3.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二條,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在對外關繫上,共有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權債務關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內部關繫上,除共有人另有約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額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償還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按份共有人,有權向其他共有人追償。
可見,修繕房屋是全體共有人的義務,因此,按民法理論,共有物致人損害屬不可分之債,共有人負連帶責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Ⅸ 民法分論和民法之間是什麼關系是民法的一部分嗎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法碩會考到民法分論的相關內容嗎

民法包括民法通論和分論,問這個問題,估計你也不想考法碩吧。考法碩肯定會考到分論。

Ⅹ 民法總論與分論有什麼作用!!那個更重要點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總論傾向於理論內,分論是比較具體貼近容實踐的東西,重要與否不大好說,學好總論才能更好的理解分論,分論是以後實踐實務的基本,所以都不能糊弄。

熱點內容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執行 發布:2025-01-21 01:30:39 瀏覽:209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條件關鍵 發布:2025-01-21 01:01:34 瀏覽:438
鉅沃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00:55:41 瀏覽:951
勞動法提前解約賠償 發布:2025-01-21 00:46:09 瀏覽:84
法院涉案款項 發布:2025-01-21 00:39:47 瀏覽:46
合同法代理制度 發布:2025-01-21 00:16:04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