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刑法
❶ 學習刑法心得和對刑法的認識
刑法規定的任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法制建設的要求決定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懲罰犯罪。對觸犯刑法所規定的任何犯罪行為,都要依照刑法的規定予以追究,對犯罪分子判處一定的刑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通過懲罰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將犯罪分子改造過來,另一方面對社會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達到維護社會正義、減少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衛國家安全、鞏固國家政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固是我國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和保證。作為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刑法,其首要任務應當針對那些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等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犯罪行為。這是刑法階級性的集中表現。在我國刑法分則中,第一章就規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該章總結了建國以來同這類犯罪作斗爭的經驗,對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及其處罰,作了明確的規定。
(三)保護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公民個人的財產,是公民生活、從事生產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刑法根據憲法的規定,將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作為刑法的任務之一,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經濟基礎,保護個人合法財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項民主權利,以及勞動、學習、創作等相關權利。為了同各種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犯罪行為作斗爭,刑法對這一類犯罪及其處罰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對於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
(五)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范圍是很廣的,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工作、學習、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規定的各種犯罪,盡管犯罪所針對的對象、行為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有些犯罪,直接目的就是擾亂一定的社會秩序。運用刑法打擊犯罪、懲罰犯罪,最終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的穩定,實現刑法的目的。
❷ 關於刑法的問題
緩刑和假釋在數罪並罰上適用不同條款,是因為:
一、二者含義不同
1、緩刑:是對於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備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在一定期間附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
2、假釋:是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之後,因其遵守監規,接受教育和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而附條件地將其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
二、二者性質不同
1、緩刑,不是刑罰的種類,只是刑罰執行期間的一種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對被判處拘役(管制除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其犯罪情節和認罪、服罪、悔罪表現,認為原判刑罰可以暫緩執行,規定一定期限的考驗期,在考驗期內沒有發生法定的撤銷緩刑的情形、原判刑期不再執行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
2、假釋,是我國刑法中一項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正確地適用假釋,把那些經過一定服刑期間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必要繼續關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會上進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勵犯罪分子服從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復歸社會、有利於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三、二者的法律實質效果不同
1、緩刑:是暫緩執行,原判刑期沒有執行。
2、假釋:是提前釋放,原判刑期已經執行過半。
四、 適用數罪並罰原則不同
1、緩刑:因為原判刑期沒有執行,因此出現數罪並罰情形時,應當與原來刑罰合並比較決定新刑罰。
2、假釋:因為原判刑期已經執行過半,因此出現數罪並罰情形時,已經無法與原來刑罰合並比較決定新刑罰。
五、適用數罪並罰後果不同
1、緩刑:出現數罪並罰情形時,應當與原來刑罰合並比較,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
2、假釋:出現數罪並罰情形時,需要把前罪沒有執行的刑罰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合並後決定。
綜上所述,緩刑與假釋在適用的數罪並罰上的差異,是刑罰合並的問題,不是單純刑期計算的問題。雖然二者都是在刑罰執行期間使用的,由於使用制度性質的完全不同,導致假釋上適用數罪並罰的刑罰往往比前者要重、刑期要長。這一方面是因為假釋的原判刑期已經執行過半而無法與原來刑罰合並比較決定新刑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假釋的前提條件是「確有悔改表現」,一旦出現新罪或者新發現的罪,假釋對象就「確無悔改表現」,在刑法理論上有加重處罰的傾向。為分別對待數罪並罰,刑法就區別規定在不同條款中,第六十九條是一般規定,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是特殊規定,體現了數罪並罰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實踐工作中,緩刑適用數罪並罰「酌情」比較容易作出合理的新刑罰,假釋適用數罪並罰「酌情」較難掌握,相關的理論有待於進一步探究。
❸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3)對於刑法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❹ 對於刑事責任年齡,《刑法》是怎麼規定的
從中國的刑法規定來看,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二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刑法規定的八類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
三是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中國刑法之所以規定這樣的犯罪年齡段,其目的是有效地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於他們發生危害行為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著重於教育、改造、挽救,即使對極度少數非處罰不可的進行處罰,其目的還是為了教育。
(4)對於刑法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年齡擬調整: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10月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❺ 關於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惡,恢復善和正義。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應處以不同的刑罰。不同身份的罪犯也應處以不同的刑罰。如果出於正當防衛而殺死了人,應免於刑罰。
❻ 關於刑法的認識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四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第六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第八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第九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第十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第十一條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第二章犯罪 第一節犯罪和刑事責任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第十六條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第二十一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第二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第二十二條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第二十三條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二十四條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三節共同犯罪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第二十六條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第二十七條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第二十八條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第二十九條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四節單位犯罪第三十條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十一條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❼ 關於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7)對於刑法擴展閱讀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❽ 對於學習刑法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刑法和民法是最重要的兩大實體法,條文多,知識量大,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至於怎麼學習,提供以下建議:
1.先把基礎理論掌握好。如果你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習資源(包括課堂的和圖書館等),將刑法學教材吃透,建立起最基本的刑法學知識體系;如果非法學專業,付出就要相對多一些,可以選修或者旁聽相關課程。
2.多看法條。刑法這門部門法是很龐大的,除本身外還包括八部修正案和各種司法解釋,由於刑法本身的嚴肅性和調整手段的特殊性,需要學習者多看相關法條,至少大致掌握不同情況的不同界定和規制模式。由於刑法本身的條理性、邏輯性很強,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去掌握相關法條,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3.學以致用,多理論聯系實際。多看案例書,或者相關電視節目(如《今日說法》多為刑法案例),嘗試自己分析實際問題,提出個人觀點或者解決方案,逐漸培養起刑法思維,增強運用刑法的能力。
4.既品味經典,又接觸前沿。一方面,可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刑法學相關名著,最好是法學大家的經典之作;另一方面,鑒於刑法內容龐大,流派甚多,加之這些年修改較為頻繁,建議多關注學科前沿,及時更新知識,積極進行研究。
5.實習鍛煉。有時間和機會的話,實習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法院、檢察院和律所,最好選擇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戰經驗。
❾ 關於刑法的問題
和14歲以下女孩發生性關系不管自願不自願都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在男女發生性專行為前,既屬不違背婦女意志,又無勉強女方變范的行為,雙方從內心到外部表現形式完全自願,屬典型的通姦行為。即使事後,因被揭穿,女方為保住自己的臉面而告男方強奸,或因女方事後反悔而告男方強奸,均不能定強奸罪。
犯強奸罪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二)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四)二人以上輪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第二百三十七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❿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司法解釋是法律解釋中的正式解釋,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人或組織對法律規定含義的說明。法律解釋體制是國家法律解釋許可權劃分的制度。市關於國家法律解釋權的分配、運用和效力的限度,包括那些主體享有法律解釋權、享有多大范圍的法律解釋權,以及解釋的法律效力問題。
因此法律解釋並不包括在某一單獨的具體的法律體系之中,是對所有法律規定的解釋。司法解釋則是指司法機關對法律規范含義進行闡明,並不單指對刑法的解釋。
2.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亦稱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但原則。其基本含義是:罪刑大小與刑事責任的大小、刑法輕重應但相稱,重罪重判,輕罪輕判。
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即是指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人犯罪行為危害某一社會形態中某種社會關系及其表現出來的利益形式的屬性。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行為危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以及體現這些社會關系的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徵。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只是指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客觀危害,而且也包括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行為的客觀危害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的統一。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意外事件雖然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客觀損害,但由於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犯罪的主觀惡性,所以其行為就不存在社會危害性。
3.《刑法》第11條規定:「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根據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有外交關系的各國之間互相賦予有關外交人員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這些外交人員中如果有人犯罪,其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
所以該給於犯殺人罪的享有豁免權的外交代表什麼懲罰,也需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不代表對於這樣的外國人犯罪,我國一概不享有刑事管轄權,只是出於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考慮而已。
外交途徑主要是指要求派遣國召回、宣布其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等。
4.同上。與所犯罪行輕重無關。
5.我國的刑法關於空間效力的規定,就是採用以屬地原則為主,以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管轄原則為補充的一種原則。
若A是中國,B是外國,即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殺人,無論被殺對象是誰。根據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適用規定,根據《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若A是外國,B是中國,即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殺人,無論殺的是誰。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適用規定,除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其他外國人犯罪的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其他國家的刑法也許有不同的規定,但在我國,是根據以上原則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