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建立以司法

建立以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6-13 23:10:06

『壹』 簡述為什麼要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一制度的最終確立又有賴於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推進和落實。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對公正高效權威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准,進而為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提供目標性的指引和可操作的依據。評價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與權威,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標准,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以下四點至關重要:一是人民群眾普遍認可,二是符合目前中國實際情況,三是體現法治發展方向,四是正確履行職責使命。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權威,涉及立法、執法與司法,並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但司法實踐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按照上述四個標准,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就司法機關而言,以下努力必不可少:
一、在司法制度設計及其運作上必須充分考慮國情民意

當前,我們的一些制度設置及其運作與目前的國情離得較遠,與群眾司法需求存在矛盾,不能有效調整利益關系,使實踐中的司法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存在著差距。如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司法賠償標准偏低,人身傷害賠償的標准也存在城鄉差別,同人不同命,同命不同價等,降低了法律的威信。同時司法機關內部的一些改革措施、制度規定和工作目標如舉證責任、期限的規定、過分強調居中裁判等,與當事人訴訟能力、人民群眾的現實司法需求不相適應,使法律知識欠缺、訴訟能力不強的當事人實體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糾紛難以真正解決。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必須符合中國國情民意,如法律文化傳統,人民群眾法制意識、訴訟知識、舉證能力普遍不強的實際情況等,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制度確實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在發生矛盾糾紛、權益受到侵害時願意選擇利用司法渠道來解決問題,從而使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制度是實現、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好制度。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充分考慮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社會各界對司法正義的實際需求,研究吸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精華,發揚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充分尊重當前法治發展的實際水平,考慮人民群眾的接受能力,逐步制定完善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現實司法需求的制度。必須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如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強化和解,強化公開,延伸司法服務,體現司法親民形象等,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訴訟模式。 二、自身建設的著力點要與社會的關注點保持一致

前些年,司法機關強調更多的是如何建立所謂符合現代司法理念要求的訴訟模式,加強司法保障、解決人員編制、經費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而社會普遍關注的是司法如何確保公正、效率和廉潔等,使司法機關與社會在一些問題上難以引起共鳴,達成共識,形成合力,甚至搞的事與願違,使司法機關工作著力點與社會的關注點產生錯位。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必須把自身建設的重點置於國家政治制度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全局中來謀劃,與有關方面加強溝通,以與社會形成共識、產生共鳴。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寬廣的視野,真誠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著力解決執法不嚴、司法不公、效率不高、執行不力、司法不廉、訴訟難、執行難等問題,積極打造回應型司法和服務型司法,使司法工作的著力點與社會的關注點要保持一致。

三、按照高快好省審理案件的要求來提高法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些年法官的文化知識、學歷層次、法律水平雖然提高了,但不少法官對社情民意的把握、對待群眾的感情、做群眾工作的本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司法中立、程序正義、獨立審判等司法理念的片面理解使一些法官機械司法、消極執法、就案辦案的問題有所發展,注重了糾紛的形式解決,忽視糾紛的實質解決及其效果,使社會不滿意。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必須按照「高快好省」的審判工作目標來提高法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快好省」是山東法院對審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質量更高、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成本更省」,這既是審判工作的目標,也是審理案件的方法要求。要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法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辦案方法研究,總結推廣事半功倍、高快好省的司法方法;結合辦案方法研究,自覺培養符合職業特點的思維方式,善於從政治、法律、社會、人民的角度綜合考慮案件裁判的合理性,努力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四、要把司法為民的理念貫徹到規范化管理的各個環節

這些年,司法機關內部管理越來越規范,制度越來越健全,然而有些管理和改革措施使訴訟環節趨於繁瑣,增加了當事人的負擔,與司法效率的要求不相符合,內部規范化建設與方便當事人訴訟之間不夠和諧。如執行「兩便」原則過程中側重了方便法院審判,忽視了方便群眾訴訟;在法院基本建設上,一些地方投入過大,欠帳過多,特別是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不僅沒有提升法院形象,反而疏遠了與老百姓的距離,產生了負面影響。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制度,要求我們在加強規范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當事人為本,在注重其實體權利保護的同時,注重保護其程序性的權利。要處理好方便法院審理與方便當事人訴訟的關系,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強化公開,延伸服務,減少不必要的訴訟環節,真正把各項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實處。要注重發揮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積極性和能動作用,充分體諒當事人的難處,給當事人創造一個寬松的訴訟氛圍。對法院自身要求一定要從嚴,對待當事人要寬松一些,切實讓當事人感受到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公正、便捷、高效、節省。

五、在工作制度和目標制定落實、對外宣傳上要實事求是

這些年,我們在司法為民方面確實制定了一些扎實有效的制度,然而一些措施並沒有很好的落實,宣傳力度大,落實力度小,與群眾過高的期望值產生落差,司法服務承諾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值存有差距。如許多地方巡迴立案、預約上門立案、巡迴審判、假日法庭的適用率並不高;一些針對弱勢群體的司法救助范圍不廣,與群眾過高的期望值產生落差,與國家近年來實施的一系列減負增收政策形成對比;我們的公開審判制度很大程度上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公開,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敞開了法庭的門,並沒有引進旁聽的群眾;有效地民意表達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還沒有有效建立,使一些群眾對司法由不了解到不理解,由誤解到不信任。

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制度,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好各類工作制度和工作目標,在對外宣傳上要定準基調,弘揚理性的、符合司法規律的公正司法評價標准,有些事情要大力宣傳,有些事情要多做少說,縮小司法效果與社會期望值之間的差距。同時,對於已經制定的制度,如公開審判、案件審限、司法救助、程序簡化、便民訴訟等,要認真負責地抓好落實,履行承諾,以真誠的服務贏得當事人的尊重,使司法機關能夠成為當事人值得信賴、願意接近、能夠認可的法律服務場所。

六、要准確定位和發揮司法的服務職能

這些年,我們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一些情況下確實存在著緊跟大局不夠緊密,存在著法院領導與一般法官、宏觀部署與具體落實、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一些地方的黨政領導要求法院違背職責、違背法律搞服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使司法職能的發揮與為大局服務之間存在沖突。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必須即能夠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效引導、規范、調節、保障經濟社會秩序,從根本上化解社會轉型期的各類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必須在端正司法指導思想、強化服務意識的同時,著力解決領導同志與一般法官、宏觀要求與具體工作、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使各項服務大局的措施真正落實到具體審判工作中,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必須加強與黨政部門、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溝通,在司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司法職能定位和工作規律等方面達成共識,爭取理解、支持與配合,使人民法院立足自身職能,更好地擔負起服務大局的政治使命。

『貳』 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包括哪幾部分它們的職責分別是什麼

社區矯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司法局)及其派出機構(司法所)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對矯正對象提供特別幫助和服務。

一、工作機構:

1、司法行政機關是具體組織實施單位;

2、公安機關是社區矯正的執法單位;

3、街道、鄉鎮司法所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司法所由三名以上人員組成,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具有相關的法律專業知識。

二、職責:

1、幫助矯正對象尋找工作或辦理最低生活保障;

2、幫助矯正對象在獲得工作後努力保持;

3、幫助矯正對象妥善解決個人與家庭、鄰里的關系;

4、幫助矯正對象樹立生活信心,正確認識社會正確面對自己,正確認識社會現實與主觀能力之間的矛盾。

(2)建立以司法擴展閱讀

社區矯正的工作對象主要適用於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並在社會上服刑、被暫予監外執行的5種罪犯。

其中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殘犯、女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是重點對象。

根據每個矯正對象的不同情況,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對矯正對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關心,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叄』 如何建構檢察機關的司法責任制

最高檢《關於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目標:健全司法辦案組織,科學界定內部司法辦案許可權,完善司法辦案責任體系,構建公正高效的檢察權運行機制和公平合理的司法責任認定、追究機制,做到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


一、《意見》規定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基本原則

1、堅持遵循司法規律,符合檢察職業特點;

2、堅持突出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與加強監督制約相結合;

3、堅持權責明晰,權責相當;

4、堅持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一致,責任與處罰相適應。

二、檢察官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七項辦案事項須檢察官親自承擔。

《意見》規定檢察官應當親自承擔7項辦案事項,即詢問關鍵證人和對訴訟活動具有重要影響的其他訴訟參與人;對重大案件組織現場勘驗、檢查,組織實施搜查,組織實施查封、扣押物證、書證,決定進行鑒定;組織收集、調取、審核證據;主持公開審查、宣布處理決定;代表檢察機關當面提出監督意見;出席法庭;其他應當由檢察官親自承擔的事項。

三、健全檢察機關辦案組織,實行獨任檢察官或檢察官辦案組。

《意見》規定,檢察機關實行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兩種辦案組織形式。《意見》明確了獨任檢察官承辦案件,配備必要的檢察輔助人員。檢察官辦案組由兩名以上檢察官組成,配備必要的檢察輔助人員,檢察官辦案組可以相對固定設置,也可以根據司法辦案需要臨時組成,辦案組負責人為主任檢察官。主任檢察官作為辦案組負責人承擔案件的組織、指揮、協調以及對辦案組成員的管理等工作,在職權范圍內對辦案事項作出處理決定或提出處理意見,其他檢察官在主任檢察官的組織、指揮下從事具體的辦案活動。

四、明晰各類檢察人員職權,檢察長應履行十項職責。

《意見》從五個方面明晰了各類檢察人員的職責許可權:一是完善了檢察長職責,明確了檢察長對案件的處理決定權和行政管理職能。二是原則規定檢察官依照法律規定和檢察長委託履行職責,同時,要求省級檢察院結合本地實際,根據檢察業務類別、辦案組織形式,制定轄區內各級檢察院檢察官權力清單。三是界定主任檢察官除履行檢察官職責外,作為辦案組負責人還負責辦案組承辦案件的組織、指揮、協調以及對辦案組成員的管理工作。四是明確業務部門負責人應當作為檢察官在司法一線辦案,同時,規范了業務部門負責人的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五是明確了檢察官助理在檢察官指導下辦理案件的職責。

《意見》明確規定檢察長統一領導檢察院的工作,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應履行十項職責:決定是否逮捕或是否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決定是否起訴;決定是否提出抗訴、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意見或提請抗訴,決定終結審查、不支持監督申請;對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的案件,決定立案、不立案、撤銷案件以及復議、復核、復查;對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的案件,決定採取強制措施,決定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重要偵查措施;決定將案件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主持檢察委員會會議;決定檢察人員的迴避;主持檢察官考評委員會對檢察官進行考評;組織研究檢察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法律規定應當由檢察長履行的其他職責。

五、檢委會運行機制實行五項改革,檢察官可向檢委會請求討論案件。

《意見》圍繞檢察委員會工作機制中與司法責任制相關的內容,提出了以下五項改革措施:一是規范了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具體案件的范圍,劃分與檢察官、檢察長在司法辦案中的界限。二是明確了檢察委員會由檢察長、副檢察長、專職委員和部分資深檢察員組成,強化了檢察委員會委員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三是賦予檢察官可以就所承辦案件提出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的請求權,完善了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程序。四是完善了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的機制,提高了案件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五是提出了建立健全檢察委員會決策咨詢機制等改革措施。

《意見》規定,檢察官可以就承辦的案件提出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的請求,依程序報檢察長決定。檢察委員會對案件進行表決前,應當進行充分討論。表決實行主持人末位表態制。檢察委員會會議由專門人員如實記錄,並按照規定存檔備查。

六、健全檢察管理監督制約機制,檢察官辦案信息將全程留痕。

《意見》要求,檢察機關案件管理部門對司法辦案工作實行統一集中管理,全面記錄辦案流程信息,全程、同步、動態監督辦案活動,對辦結後的案件質量進行評查。

《意見》指出,當事人舉報投訴檢察官違法辦案,律師申訴、控告檢察官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或有跡象表明檢察官違法辦案的,檢察長可以要求檢察官報告辦案情況。檢察長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更換承辦案件的檢察官,並將相關情況記錄在案。

《意見》要求,建立以履職情況、辦案數量、辦案質效、司法技能、外部評價等為主要內容的檢察官業績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作為檢察官任職和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建立辦案質量評價機制,以常規抽查、重點評查、專項評查等方式對辦案質量進行專業評價,評價結果應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意見》強調,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建立健全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詢平台、重要案件信息發布平台、法律文書公開平台、辯護與代理預約平台,推進新媒體公開平台建設。

七、檢察人員可被追究三類司法責任

《意見》明確了司法責任的類型和標准,並分別列舉了各類司法責任的具體情形,以及免除司法責任的情形,增強了司法責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意見》根據檢察官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客觀上是否造成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將司法責任分為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三類。

《意見》明確了檢察人員在司法辦案工作中,故意實施11種行為之一的,應當承擔司法責任:包庇、放縱被舉報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使無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毀滅、偽造、變造或隱匿證據的;刑訊逼供、暴力取證或以其他非法方法獲取證據的;違反規定剝奪、限制當事人、證人人身自由的;違反規定限制訴訟參與人行使訴訟權利,造成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的;超越刑事案件管轄范圍初查、立案的;非法搜查或損毀當事人財物的;違法違規查封、扣押、凍結、保管、處理涉案財物的;對已經決定給予刑事賠償的案件拒不賠償或拖延賠償的;違法違規使用武器、警械的;其他違反訴訟程序或司法辦案規定,造成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的。

《意見》規定檢察人員在司法辦案工作中有重大過失,怠於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出現重大錯誤,或案件被錯誤處理的;遺漏重要犯罪嫌疑人或重大罪行的;錯誤羈押或超期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人員自殺、自傷、行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毀證、逃跑的;舉報控告材料或其他案件材料、扣押財物遺失、嚴重損毀的;舉報控告材料內容或其他案件秘密泄露的;其他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等8類後果之一的,應當承擔司法責任。

《意見》強調,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檢察人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怠於行使或不當行使監督管理權,導致司法辦案工作出現嚴重錯誤的,應當承擔相應的司法責任。

八、完善司法責任追究程序,確認發生冤假錯案等情形啟動問責機制

《意見》把司法責任具體落實到人,並從司法責任的發現途徑、調查核實程序、責任追究程序、追責方式、終身追責等幾個方面完善了司法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機制。

《意見》規定,檢察機關紀檢監察機構受理對檢察人員在司法辦案工作中違紀違法行為和司法過錯行為的檢舉控告,並進行調查核實,對檢察人員承辦的案件發生被告人被宣告無罪,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確認發生冤假錯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死亡、傷殘等情形的,一律啟動問責機制,核查是否存在應予追究司法責任的情形。

《意見》要求,檢察機關紀檢監察機構經調查後認為應當追究檢察官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責任或重大過失責任的,應當報請檢察長決定後,移送省、自治區、直轄市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審議,及時向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檢察官的故意違反法律法規或重大過失事實及擬處理建議、依據,並就其故意違反法律法規或重大過失承擔舉證責任。當事檢察官有權進行陳述、辯解、申請復議,檢察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無責、免責或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檢察人員不服處理決定的,有權提出申訴。

《意見》明確了應當承擔司法責任的人員將面臨的三種追責方式。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調離司法辦案工作崗位以及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辦理;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檢察機關紀檢監察機構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涉嫌犯罪的,由檢察機關紀檢監察機構將犯罪線索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肆』 司法改革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司法改革措施包括(一)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二)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三)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四)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五)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七)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法律依據:《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 (一)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二)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三)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四)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五)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七)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伍』 如何建立司法行政系統政治督察制度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把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政法隊伍的政治靈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確保政法工作沿著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鑄就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完善政治輪訓制度,探索建立政治督察制度,確保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落到實處;培育和踐行政法職業精神,深化以忠誠、為民、擔當、公正、廉潔為主要內容的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教育,把政法職業榮譽制度納入國家榮譽制度體系,完善樹立先進典型、表彰優秀政法幹警常態化機制,增強政法幹警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
加強履職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各類執法司法人員崗位素質能力基本標准,建立符合執法司法規律的政法幹警績效考評體系,在職務晉升、薪酬待遇、榮譽激勵等方面全面體現能力和業績導向。構建教、學、練、戰一體化教育培訓機制,全面推進青年政法幹警業務導師制,建立崗位業務咨詢和顧問制度,提高執法司法專業能力;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鼓勵政法幹警到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矛盾集中的地方和崗位鍛煉成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建設數據化、智慧型政法機關,造就一大批精業務、熟法律、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科技應用能力;樹立主動宣傳、立體傳播理念,完善政法宣傳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提升互聯網時代政法幹警的媒介素養,提高社會溝通能力。加強政法專門人才隊伍建設,制定政法專門人才差別化管理辦法。
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分系統修訂完善紀律條令,完善崗位職權利益迴避制度,健全政法幹警社會交往行為規范,對違紀行為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持續整改作風突出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綜合治理失職瀆職行為,著力解決執法司法不公問題,推進執法司法作風持續好轉;完善權力約束監督機制,分類制定政法幹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推進執法司法全面深度公開,建立健全與司法權運行新機制相適應的監督制約體系;堅決懲治執法司法腐敗,堅決查處濫用職權、貪贓枉法、充當司法掮客等行為,營造全面從嚴治警的濃厚氛圍。

『陸』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司法公信力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樹立司法公信力是為了增強人們對司法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對構建社會法律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權威是通過嚴格的司法程序、規范的司法行為向當事人和全社會展示的一種威望、一種公信力。司法權威作為國家權威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高效的生成基礎。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的必由之路。確保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事業發展的生命和靈魂。司法效率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滿意與否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司法權威不是憑空而來的,甚至也不是外部力量給與的,最終還是要依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動來實現,靠廉潔、清正的法官隊伍來保證。法律只有被公正、高效地適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和一體遵從,才能真正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客觀存在,導致一方面人們對司法不信任,法院的社會公信力下降,民眾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司法權存在的必要性成了疑問,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案件剛起訴到法院,一方或雙方訴訟當事人就開始信訪,要求人大或者黨政機關監督法院公正司法。公民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亦損害了司法權威。打官司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在當前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中,存在著很多的錯誤觀念: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訴訟風險責任,推卸給司法機關;不懂得訴訟權利是一種「過時不候」的時效性權利;不懂得司法審判權是一種終局性權力;不懂得司法權力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權力。一些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其中個別代表和委員本身是案件當事人,在「兩會」上反映具體案件,並要求法院的接待人員予以解釋和答復,也有個別身份是律師的代表和委員,將本人在代理訴訟中敗訴的案件帶到會上反映,公開批評法院辦案不公。甚至一些人大代表更是把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媒體對司法活動的提前介入以及所謂的「媒體審判」更是影響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判斷。媒體對司法機關開展新聞批評,對司法機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和工作缺陷提出批評,予以揭露,進而形成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的名譽、人格進行攻擊,甚至是惡意的或攻擊性的對司法機關中違法違紀人員進行曝光,對庭審報道片面追求新聞效果,過分地介入並不加分析地詳細報道案情,易誤導社會輿論和公眾看法出現偏差。
建設和諧誠信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對違背誠信行為進行及時和適當的制裁,使違背誠信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守信的成本,而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司法信用體系——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是建立和諧誠信社會的首要前提。當前,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原本脆弱的司法誠信體系造成一次次嚴重的沖擊,司法公信力已成為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已成為亟待解決之問題。
增強司法權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僅僅依靠黨的領導,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所謂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指司法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雖然不贊成西方的「三權分立」,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卻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所提倡的司法獨立,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司法從屬於立法。但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越是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從事的時間越長,對法律越感失望。這是在太多權力干擾和世俗壓迫下而產生的惡性循環。當前,主要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比較突出。一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傾向;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業化傾向。兩者嚴重干擾著司法獨立和司法統一,是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的誘因之一,對公眾的司法信仰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司法體制中立、統一、公正,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至關重要。
第二,努力提高司法者自身的司法能力。對正義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法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司法者的司法能力必須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司法能力則是司法者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完成運用法律處理案件,體現司法職能的專門活動的本領。1、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法官必須具備形式邏輯知識,明晰概念、判斷和推理的規律,注重培養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2、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才能准確掌握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基本規定,才能全面了解每個具體條文的立法願意和立法背景,才能熟知每個條文或具體制度在該法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准確運用法律,去正確裁判每一起案件。3、嫻熟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包括聽訟能力、駕馭庭審能力、歸納爭議焦點能力、認證能力、適用法律能力、調解能力、應變能力等。法官只有具備較強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明辨是非。4、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法官所有的裁判活動必須通過有聲語言和書面文字來完成。這種語言和文字載體必須傳達法律原則和精神、表達法律意志、明確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因此,這種語言和文字必須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即法言法語。法言法語具有邏輯性、功能性和權威性,它不僅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將模糊的社會問題轉化成明確的法律問題,同時排除了非法律的思考,保證法官思維的理性化。規范、准確、簡潔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必備素質之一。5、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法官應當具備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即由單純的適用法律的機器向總結司法經驗和審判規律的層面發展。法官必須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從而實現從適用型法官向創新型法官的轉變,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積極、適度地拓展裁判的功能,,實現對社會的責在立法不能觸及的領域通過裁判充分發揮對社會的調控和整合作用任。
第三,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公正與效率相輔相成,共同體現著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價值追求,沒有公正的效率就失去了司法的根本,而沒有效率的公正也不是完全的公正。我們既不能以犧牲實體公正來求得效率,盲目追求審限內結案率;也不能無視法律的明確規定,無視當事人縮短周期、減少訟累的期盼,造成訴訟遲延,久拖不決。因此,要牢固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的觀念,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優良的條件,確保程序合法,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同時,要牢固樹立司法效率的意識,確保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案件,這也是嚴肅執法的體現。
第四,強化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法官對法律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對公正、高效和權威的追求是天經地義的。法官最大的恥辱就是枉法裁判。一個對法律不忠的人、一個法律的背叛者,是沒有資格擔當法官重任的。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一定時間內,法律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關系則千變萬化。法官不應該滿足於充當法律條文的復印機。法官不僅要模範地遵守法律,而且要善於運用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創造性地執行法律;法官不僅要服從現有的法律,更要服從法律的基本價值——正義和良知。法官必須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其次要戒貪,貪有多種形式,有貪財的,有貪利的,有貪名的,有貪色的。
第五,建立支持司法權威的現代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與現代民主憲政、市場經濟、現代法律精神及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原則相一致,其核心是公正。現代司法理念是司法權威的觀念支持,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司法人員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主體;二是領導者的理念,他們掌有領導權、立法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引導控制著司法活動的方向;三是社會公眾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首先領導幹部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執政能力護憲法的自覺性。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
第六,要加強司法宣傳。社會公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評價,往往並不是來源於對審判工作的全面了解,而是來源於對個案處理結果的觀察和感受。在任何一個社會,當事人對個案不公都有一種本能的「放大」效應。但是,把少數法官的腐敗行為渲染擴大為整個司法隊伍的腐敗行為,把少數案件的處理不當渲染擴大為全部司法活動的不公,也是有失偏頗的。

『柒』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せ包括哪些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的內容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需要從身份保護和物質保障兩方面逐步推進,全面實施。同時也應當規范豁免制度,以避免司法人員被過度追責和遭遇不公正待遇。
(一)身份保護
在我國,司法行政化問題一直存在。雖然《憲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等法律分別對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的地位、身份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但由於缺乏具體的保障制度,司法機關仍然被視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司法人員被當作黨政機關一般的公務員,其身份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可能因各種理由被免職、降級、調動、辭退,缺乏嚴格的程序進行約束。
有鑒於此,《決定》明確指出,「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其中,「法定事由」僅限於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的規定而進行的正常工作崗位調整,以及法官、檢察官在違紀違法時,依照《法官法》、《檢察官法》及相關職業紀律的規定必須給予相應處分的情形。除此以外,任何機關都不得隨意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法定程序」,指的是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應當履行憲法法律規定的程序,即必須報經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作出決定。
(二)經濟保障
在我國,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基層單位,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待遇較低。因此,司法人員離職、基層單位人才流失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保護機制包括人身安全不受侵害、執法權不受侵害,這些都是必要的條件。另外還可能涉及工資待遇問題,法官高薪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因此「保護機制」可能也會涉及這個方面的意思。
保護機制中,司法人員的經濟保障尤為重要。只有給予司法人員和其職責相匹配的工資待遇,才有助於其樹立起職業尊榮和職業自豪感,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三)豁免制度
豁免制度起源於西方國家。司法職業責任豁免,是指司法人員對於自己在司法活動中依法實施的行為、發表的言論和裁判的結論,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權利。建立合理的司法人員豁免制度,避免司法人員在行使職權時瞻前顧後,使其不必擔心因獨立行使司法權而處於不利的地位,免受外界干擾,確保公正司法。

『捌』 如何建立適合中國的司法審查制度

論文關鍵詞:WTO 司法審查 完善

論文摘要:中國加入WTO將給我國的司法審查注入大量新內容,現有的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理論和規則與WTO的規定不一致的地方亟待解決,應該根據WTO的協議和規則要求,增加行為程序的透明度,擴大司法審查的范圍,改革現行的法院體制,制定嚴格的司法審查標准,加強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審查是一國法院對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進行審查,救濟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在現代法治社會,司法審查發達的程度和審查范圍的大小,往往是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志,而法治較為發達的國家莫不將司法審查作為法律救濟的終局手段,且司法審查的范圍幾乎無所不及。我國加入WTO後,完善司法審查制度,以保障WTO各項協議和規則的實施,是WTO協議的一個重要的要求。

WTO中的司法審查制度是針對各成員國內的司法審查而言的,即要求各成員根據有關的WTO協議建立或完善相應的司法審查程序,要求各成員方在實施有關對外經貿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判決和行政決定方面,要為當事人提供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的機會。WTO主要有4項協議明確規定了司法審查義務:《關於履行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為《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歸納起來,關於司法審查,WTO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1)必須建立一個獨立於主管行政機關的審查機構;(2)必須給予受各種行政行為影響的當事人請求司法審查的權利;(3)必須建立一套客觀、公正的司法審查程序。

我國經過近10餘年的努力,包括司法審查制度在內的行政法成為我國部門法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但與WTO的規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法院的現行體制,包括組織體系、管理體制、審判組織、審級劃分、機構設置,是在長期的司法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已越來越不適應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不符合WTO規則的要求。首先,法院的地方化傾向明顯。法院的機構設置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地方各級法院都是以地方的名稱命名,完全隸屬於地方各級權力機關。並且,各級法院的經費必須由同級政府決定,各地經濟發展及財政收入狀況決定了法院的經費。其次,法院體制的行政化特徵明顯。法院是作為同級政府的職能部門而存在,行政和司法成為事實上的上下級格局。法院在國家中的地位被行政「格式化」。從最高法院到基層法院無一例外。在法院內部,按審判案件性質不同,劃分為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行政審判庭,各審判庭在法院中也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廣泛存在的庭長、院長批案制度是審判業務運作化方式陷入行政化的突出表現。上下級法院之間同樣如此,下級法院在審查案件中仍然會像下級行政機關對待上級行政機關那樣對待上級法院,遇到疑難問題時會及時報告上級法院,請求上級法院對具體案件的處理。法院的上下級與行政機關上下級之間有類似的相互關系。另外,法院按照行政機關內部的等級要求,將每一個工作人員行政「格式化」,套上相應的行政級別。法庭在編的工作人員不論是從事法院後勤工作,還是從事人事或審判工作,每一個都納入統一的行政等級體系中。法院地方化的結果是使地方保護主義泛濫,法院不能自治,分割了統一的市場,伸縮的裁判的尺度,加大了司法的難度。法院的行政化同樣不符合司法裁決機關的運作規律,人事權、財權的行政干涉使裁判機關不可能真正做到獨立。

司法審查范圍所要回答的問題是哪些行政行為可以接受司法審查的問題,或者說行政管理相對人可以就哪些行為請求法院進行審查的問題。《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對於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表明我國現有的司法審查范圍僅限於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而抽象行政行為和行政終局行為則被排除在司法審查范圍之外。

行政裁決的終局行政行為,即當事人申請行政機關復議或復審後,該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性的,當事人必須遵從,不能再提起訴訟。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我國行政機關在以下幾個領域擁有終局裁決權,一是知識產權領域。商標法第22條規定:「對初步審查予以公告的商標提出異議的,商標局應當聽取異議人和申請人陳訴事實和理由,經過調查核實後作出裁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15天內申請復審,由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終局裁定,並書面通知異議人和申請人。」商標法第27條、第29條、第35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二是<行政復議法》第14條規定,當事人對國務院各部門的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如果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的裁決為最終裁決,不屬於司法審查范圍。該法第30條第2款也規定了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自然資源作出的行政復議為終局裁決。三是<外國公民入境管理法》和《中國公民出境管理法》也規定了公安機關的復議裁決為終局裁決。行政終局裁決模式,使行政權超越了司法權,排除了法院對法律問題的司法審查權。

就抽象行政行為而言,我國許多行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都只是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產物,在制訂上缺少必要的公開的程序,尤其是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制訂帶有狹隘的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這些規范性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國家法律的尊嚴和法制的統一,對統一市場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構成一定的影響。在GATS中,行政機關的政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和命令,依據申請者的要求,可以提起司法審查。如果申請人的請求合理,WTO成員還將提供相應的救濟。以此相比照,我國將抽象行政行為列入司法審查范圍之外,顯然不符合WTO要求。

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時,以合法性審查為原則,合理性為例外。合法性審查具體包括: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由法定的主體作出,程序、許可權和內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但對於行政機關自由裁量范圍和幅度內作出的行為是否適當,人民法院不進行審查。這與WTO中的許多規定不合。WTO對司法審查的現有標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各成員的審查程序基於客觀和透明的標准,能夠提供和公開客觀事實。《關貿總協定》規定了對各成員的行政救濟體制進行國際審查。如果接受要求,實施這種程序的締約應當向締約方全體成員提供這種程序的詳盡資料,以便締約方全體成員對這種程序是否符合《關貿總協定》的規定要求作出判斷和決定。符合要求的重要標準是這些業已存在的機制和程序是否能夠做到事實上的客觀和公開。《服務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中的這些規定表明,凡符合wTo的規則和原則體系的要求,可以提起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各成員的司法機關在對其進行司法審查時,不能僅限於合法性審查為標准,而需更側重於客觀與事實上的公正,即要求是一種實質上的公正與合理。更為重要的是,<關貿總協定》規定了對各成員的行政救濟體制進行國際審查時,也採用實質上是否客觀公正的標准,這無疑對我國的行政行為司法審查標准提出更高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應完善我國司法審查制度。

(一)增強立法及行政程序的透明度。根據《關貿總協定》1994年與「馬拉圭回合」達成的協議,透明度原則適用於WTO整個協議,是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我國應公開制定程序,公布立法草案,並給立法提供聽審程序。同時應做到行政程序的公開,即行使行政權的依據公開、信息公開、決定公開,防止行政權的濫用,並擴大公民的參與機會。從公開的主體來看,應做到除了行政機關、法律與法規授權和委託的組織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與結果需要公開外,部分在形式上雖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但在實質上行使公共權力的並影響貨物、貿易的公平交易與競爭的組織(如經營性、協調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即律師、會計事務所、廣告公司等)的行為過程與結果也需要公開。從公開的對象來看,制定行政法規、規章、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的程序與結果應公開,發布行政決定、命令與措施政策的結果應及時公開,行政執行程序如行政許可設定、頒發或拒絕許可的條件,許可的費用等應公開,特別是一些影響行政相對人的內部行政要保證公開,對公開也要有法律保障。

(二)改革法院體制。保證司法獨立。首先,設立獨立的司法區域,改變法院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現狀。改革現行按行政區劃設置地方各級法院的體制,使司法管理區域不與行政管理區域重合,去除狹隘的地方觀念和對地方的從屬關系。可先在幾個大區設置若干個最高法院的派出機構。這種機構類似於美國的巡迴法院。從長遠看,最終應設定法院系統自上而下的垂直領導。其次,實行法院經費的單列及統一預算。司法預算是審判獨立的物質保障,改現行司法預算體制為司法機關自行編制預算,對司法部門的經費實行單列,由中央財政統一預算,逐級專項下達,並由最高司法機關集中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經費。再次,改革法院人事管理體制。設立與各級地方行政部門相分離的專門的法院考試與選拔中心。強調法官職業的技術性,對法官作技術評價,不再套用行政級別。最後,確保法院內部獨立,包括上下級法官之間的獨立,審判組織與司法行政機關之間的獨立,法官與其同事以及上司之間的獨立。

總之,獨立性是設置裁決機構的實體標准,無論選擇哪一種裁決機構,該裁決機構必須獨立於作出被審查行為的機關,因為裁決機構的獨立性是WTO對成員維持或者設立行使審查職能的裁決機構的實體要求,或者說是成員維持或設立裁決機構的實體標准。衡量成員設置的復審裁決機構是否符合WTO的要求,就要看其是否達到獨立性要求。

(三)擴大司法審查的范圍。首先,取消行政終局裁決權。也即取消行政機關對某些特殊事項擁有最終作出決定的權利,行政管理相對不服,可就該事項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司法機關有權審查其合理性。這就需要修改知識產權領域的《=商標法》,修改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的維持或撤銷高標的裁定以及對其他復審請求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裁定的規范,廢除《外國公民入境管理法》和《中國公民出境管理法》中所規定的公安機關的復議裁決,修改<行政復議法》關於國務院裁決為終局裁定的規定。其次,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對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立法法》根據我國憲法已經規定了審查機制,且根據WTO協議「成員方履行義務以不改變成員方憲政體制為限」的原則,不納入司法審查是符合WTO協議和規則的要求的。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的審查,不涉及憲法授權問題,《立法法》也未將其納入調整的范圍,應當將其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建立完善的抽象行政行為的審查機制,有利於我國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有利於減少我國同其他成員方的貿易爭端,在國際上樹立我國良好的法制形象。同時,建立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審查機制,不僅可以將大量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在國內,而且可以為我國調整貿易政策贏得時間和機會。

(四)制訂更嚴格的司法審查的標准。WTO有關客觀、公正、合理的審查標准,雖不要求改變我國法院合法性審查的原則性標准,但要求擴大其內涵,特別是對濫用職權的合法性審查標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院有充分理由認為與WTO有關的行政行為違反了正當性和合理性標準的時候,法院應當援引行政訴訟法有關濫用職權(自由裁量權)的條款作出相應的判決。同時,由於我國《行政訴訟法》僅賦予法院對法定程序的司法審查權,在沒有行政程序法的情況下,公民程序權利是否能獲得司法救濟取決於相關的法律規范對行政程序規定,若立法上規定不具體,則可能導致公民權利無法獲得救濟。確定正當法律程序的司法審查標准,應是我國司法審查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應當說,WTO協議和規則有很多地方對行政行為程序的正當性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這些規定基本上反映了司法審查的內在規律,概括了正當程序的基本要求。如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透明度,應當公平、公正等。這些規定給目前中國法院對行政程序中司法審查的既有標准帶來沖擊。WTO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對於一個沒有違反法定程序,但違反了WTO規定的公平、公正原則的行政行為,法院是否應當撤銷它?在目前的立法狀況下,從審查案件的角度看,應當對《行政訴訟法》中法定程序作擴大的「非法律原意」的解釋,即法定程序不應是法律規定的具體的行政程序,而應當是指符合法律精神和原則的行政程序。這對公民程序權利的司法救濟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總之,應通過國內立法或司法解釋吸納這些精神和原則,在沒有條件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對庭審程序規則、證據規則、法律適用規則等作出規定,從而使我國的司法審查方式和程序更符合WTO協議和規則的要求。

(五)加強法官隊伍建設。首先,抓好法官的選拔,吸收高素質的人才。進行統一的司法考試,提高參考人員資格,明確規定只有具備本科以上學歷者才可以參加考試。提高法官的「門檻」,更可以拒那些法盲和低素質者於門外。同時,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法官的培訓和深造。法官將會遇到許多新問題,而法官隊伍現在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要不斷提高業務培訓的質量,著力更新法官知識結構,提高業務素質,了解掌握法律科學發展的前提理論。在當前,著重加強對WTO有關規則協議的學習培訓。審判人員要迅速掌握WTO的協議和規則的內容,特別是與司法審查有關的內容,要熟悉有關國際貿易的國際慣例,學習涉外訴訟的有關知識,還要懂得外語和外交常識,尤其需要訓練在復雜的情況下駕馭庭審的能力。另外,也需要了解相應的WTO規則及其制定背景和相關判例,還要追綜WTO規則的發展變化(包括爭端解決機構的新解釋)。這種培訓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最高人民法院可以以典型案件的形式示範各地方人民法院審判涉外行政案件,各高校、科研部門的專家學者可定期為人民法院審判人員舉行講座,人民法院內部可以有意識地開展對審判人員義務培訓等。提高素質,不僅要靠法律手段,還要運用紀律和道德手段,同時,改革和更新考核升遷、彈劾等後續和配套制度,確保法官素質的提高。

『玖』 試論述司法公正的含義以及實現司法公正的方式

司法公正的含義以及來實現司源法公正的方式: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方式: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本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拾』 縣級政法機關怎樣落實司法體制改革

頂層設計是中央的事,基層政法機關應當按中央的決策貫徹落實。同時基層也可以在具體的工作上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探索:

一、 全面落實社區矯正工作

建立以司法所工作人員為主、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志願者積極協助的專群結合的工作隊伍,建立接收、監管、教育、解除矯正等制度,形成規范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在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監督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各種教育矯正、社會幫扶等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矯正質量和水平,促使社區服刑人員順利融入社會,重新違法犯罪率始終控制在較低水平。

二、 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

構建縱橫相交的法律援助網路體系,在縱向上,以縣法律援助中心為龍頭,鄉鎮法律援助工作部為支點、村(居委會)法律援助聯絡員為輔助的三級工作體系。在橫向上,與縣殘聯、婦聯、總工會、關工委、老齡委協作組建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和下崗職工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設立軍人軍屬、未成年人、在押在教人員及農民工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橫向援助體系基本覆蓋弱勢人員集中的主要群體。縱向到達村(居委會),橫向涉及各主要弱勢群體,從而形成了在縱向上規范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制度建設,基礎建設和人員建設、提升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確保法律援助深入基層,扶助百姓;在橫向上加大社會法律援助資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各專項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援助能力,保證法律援助對弱勢群體的覆蓋范圍。在整體上強化法律援助網路的管理機制,形成綜合優勢。強化各法律援助機構及人員的管理,以目標管理、監督檢查、考核獎懲等措施,提高各機構的協作協調能力。

三、 貫徹《人民調解法》,推進社會矛盾預防化解工作。

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工作,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在民商事審判中,堅持「以調為主、調解優先、案結事了」的審判方針,強化調解意識。在辦案方式上大力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加大巡迴審判力度,讓法官到案發地就地開庭、聽證和調解,減輕當事人訴累,減少當事人的對立情緒,為案件調解奠定基礎,使案件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四、 加強安置幫教工作。

做好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不斷探索新時期做好兩勞釋解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各級安置幫教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檔案,實現網路化、規范化管理。

五、加強司法行政經費保障體制機制改革。

1、推行部門預算。對政法部門實行「人員經費按實際、公用經費按標准、專項經費按需要」的辦法進行預算安排,確保正常辦公和辦案工作需要。2、嚴格實行收支脫鉤。對政法部門的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對政法部門的收費和罰沒收入,全額用於政法部門辦案、辦公、建設和裝備更新。3、努力化解政法債務。4、盡力保障辦案及裝備經費。

熱點內容
巴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16 01:13:28 瀏覽:890
刑事訴訟法關於凍結期間 發布:2024-11-16 01:12:36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一款 發布:2024-11-16 00:47:33 瀏覽:527
勞動法資遣費計算 發布:2024-11-16 00:45:33 瀏覽:68
離婚協議書具有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00:37:39 瀏覽:113
新民法院l 發布:2024-11-16 00:26:38 瀏覽:506
公司願不願法律仲裁 發布:2024-11-16 00:07:01 瀏覽:855
山東省養老保險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4-11-16 00:01:33 瀏覽:31
網路買賣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5 23:49:59 瀏覽:297
勞動法工傷休假規定 發布:2024-11-15 23:46:21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