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調整內容
A. 商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商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指由營利性主體從事營業行為所引起的社會經濟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B. 商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山東
商法在我國能否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存在,根本的依據是看它有沒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所謂「特
定的」調整對象,就是說商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否不同於民法、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如果商
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完全被民法和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包容,則商法就沒有自己的特定的調整對象
,商法也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基於這樣的認識,筆者試圖從研究商法的調整對象入手,研究其
「特定性」,並且分別將商法的調整對象與民法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相比較,從而劃清商法、民法
和經濟法三者之間的界限。
一
商法的調整對象是指商法調整什麼樣的社會經濟關系。它是商法學研究的起點問題,也是核心問題,因為
它直接關繫到商法的地位和命運。因此,商法理論研究的任務就在於科學地探索並界定商法的調整對象及范圍
。
由古及今,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古代簡單商品經濟階段、近代自由市場經濟階段和現代
市場經濟階段。與商品經濟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相適應,產生了三種不同性質的調整商品經濟的法律,即古代
簡單商品經濟產生了民法,近代自由市場經濟產生了商法,現代市場經濟產生了經濟法。
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了私有制,出現了簡單商品經濟的萌芽。到了奴隸社會初期,簡單商品經濟逐步緩慢
發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過市場交換的產品,這就必然產生了以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簡單商品
經濟關系。作為所有制和商品交換關系法律表現的私法也應運而生並發展起來,其典型便是古代羅馬的私法,
後世稱為民法。民法的個人本位、權利能力平等、契約自由、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及其相應
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這種簡單商品經濟關系的性質,准確而有效地調整著商品所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確立以後,簡單商品經濟過渡到自由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時的商
品經濟,從交易規模上說,已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商品交易;從交易空間上說,已超出了國界;從交易時間
上說,也不僅僅是現貨交易;從交易范圍上說,從有形商品擴展到無形商品,從實物商品市場擴展到技術、金
融、勞務等多種商品市場。原先作為「簡單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前的商品生產的完善的」〔1 〕民法,顯然已
經不能適應發展了的商品經濟即近代自由市場經濟的需要。盡管民法調整領域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更新,但是
「民法不可能將『平等主體間發生的所有財產關系』全部納入自己的調整領域」〔2〕。於是,適應這種以組織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門——商法便應運而生。如果說,民法調整的是簡單商
品經濟的話,那麼,商法則是調整大規模發展條件下充分競爭的近代自由市場經濟關系。這一經濟關系的性質
確定了商法的調整對象只能是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因為民事主體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目的,是實現商品的
使用價值,即民事主體是為自身的需要而進行商品交換,是「為需而買」;而商事主體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目
的,是為了營利,是「為賣而買」。營利主體要營利,必須要求商品交易行為具有簡便、敏捷、確定、安全、
公平的屬性,因此,對營利性主體的營利性行為,必須採用不同於民法的一般原則來調整,即採用一整套特有
的與商事行為的特點相適應的商事原則來調整。例如,商事行為在形式上,只要交易行為當事人相互同意,其
契約即可成立,不必履行特定的方式,目的在於謀求交易的簡便;在商事代理中,通過不署名的方式避免一系
列中間環節,簡化交易程序;在時效制度上,通過短期時效與交易形式的定型化、權利的證券化等制度,縮短
交易周期,實現交易的敏捷;與交易的公平性相適應,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則;由交易的確定性與安全性的要
求所決定,商法體現了強制主義、公示主義、外觀主義、嚴格責任等原則。上述原則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則,貫
穿於各項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卻不能稱為基本原則,民法中有的制度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僅僅是個別的規
定而非普遍現象。例如短期時效、外觀主義等制度均是如此。由此可見,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決定了其調
整原則的特殊性,而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和調整原則的特殊性,決定了民法不能調整商事行為,商法應當作
為一部獨立的法律部門存在,區別於民法。在自由市場經濟時期,經濟運行主要靠價值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來自發調節,國家並不幹預經濟。但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導致了壟斷,導致了日益頻繁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
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資產階級國家從此開始運用多種手段干預經濟,對社會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通
過制定法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便產生了經濟法。所以,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現代
市場經濟關系必須靠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來共同調整。
我國商法將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所引起的經濟關系作為調整對象,體現了我國商法調整對象的兩大特點
。首先,我國商法只調整營利性主體。對非營利性主體,如民事主體,商法不作調整;即使對非營利性主體偶
爾從事的營利性行為,商法也不作調整。因此,商法調整的前提是營利性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營利性主體就是市場經濟主體。從商法角度講,這種市場經濟主體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必須實施營利性行
為;第二,必須以實施營利性行為為其經常性的職業或營業;第三,必須具備以上條件,依法取得法定資格,
領取營業執照。因此,凡是取得法定資格,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營利性行為的個人和組織,都是我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主體即商主體,接受商法調整。現代商法中,這種市場經濟主體包括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夥。現代
商法也就是對個體商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特別是公司企業進行系統調整的法律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現
代商法乃是現代企業法。其次,我國商法只調整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不調整營利性主體的非營利行為,營
利性主體的非營利行為分別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調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市場經濟主
體參與市場交換的行為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商法調整商事行為的目的,就是要規范商主體的市場交換行
為,使之符合市場運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則,都是這種導向的具體措施。所以,從這個意
義上說,現代商法就是現代市場法。
總之,商法把營利性主體的營利性行為,作為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並採用與之適應的特殊的調整原則,
表明商法區別於其他一切法律部門,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商法應當區別於民法和經濟法而獨立存在。
二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過了十多年的探索和試驗,終於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而市場經
濟機制有序有效地運行,則要以一整套體系完備、內容合理的交易規則與公平競爭機制為先決條件,在這一點
上法學界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加強以商品經濟為核心,以人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為基礎的民商立法成為
人們的普遍主張。但在具體立法模式上,目前民商法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堅持民商合一;另一
種觀點堅持民商分立。筆者認為,從民法和商法各自不同的調整對象來看,實行民商分立,更有利於調整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關系,促進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
商法和民法都是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法律部門,但是
,商法與民法的調整對象不同,商法是以組織(企業)為本位調整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的法律;民法是以個
人為本位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商法和民法不同的調整對象,決定了商法和民法存在
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首先,兩者價值取向的重心不同。商法價值取向的重心在於維護企業的合法營利;民法
價值取向的重心在於社會公眾民事權益的和諧和協調。其次,兩者調整范圍不同。商法調整平等的營利性主體
,民法調整平等的非營利性主體;商法調整動態的財產關系,民法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再次,兩者的調整手
段不同。商法屬於私法,當然採用私法調整手段,但是,由於商法所調整的營利行為,不可避免地要與國家管
理職能發生聯系,如與稅收、結算、工商、金融、財政等等國家管理部門發生聯系,必然引起國家對商事行為
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干預和控制,因此,商法必須兼顧採用某些公法調整手段,如在公司登記以及公司、票
據、海商、保險等商事法規中對商事犯罪的規定。商法從私法的放任主義到干涉主義的現象,被稱作「私法公
法化」;而民法是純粹的私法,完全採用私法調整手段即「意思自治」,只要當事人之間的協議不妨礙社會公
共利益。最後,兩者法律規范各有特點,具體表現如下:(1 )商事法律規范的內容具有純粹性,都是純粹的
財產關系,而民事法律規范的內容具有復雜性,既有財產關系,又有人身關系。(2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技術
性,為確保商事交易的安全與效率,大多數商事法律規范是技術性規范,而民事法律規范中含有道德因素的倫
理性規范占很大的比例。(3 )商事法律規范是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的有機融合,而民事法律規范中強制
性規范很少。(4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易變性。商事法律規范的制訂和修改較民事法律規范更為頻繁。(5 )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國際性。商事交往沒有民族、地區的限制,現代社會通訊先進,交通發達,國際貿易發展迅
猛,需要大量的國際間共同認可並遵循的商事法律規范,因而,在商事領域制定統一規范,要比民事領域更有
必要,也更為容易。
正是因為商法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調整范圍和調整手段,因此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傳統民法分
離開來,實行民商分立。這也是實行民商合一僅起到形式上的機械合並而不能使二者有機融合的主要原因所在
。
三
為什麼政企不分在我國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其立法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我們否認公法與私法的區別,導
致公法私法不分,過分強調公法,致使以公法的原則取代私法原則。這種立法指導思想完全適應計劃經濟,但
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不協調。當今,我國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解決政企不分的痼疾,在立法上就
必須劃分公法和私法的界限,明確經濟法和商法各自的調整對象,以便在經濟關系中充分發揮商法和經濟法各
自的作用。
經濟法是以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在國家和市場主體之間形成的具有突出經濟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作為自
己的調整對象。〔3 〕由此可見,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經濟法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體現公法原
則。其調整手段必然是公法性的。如國家對市場、價格、信貸以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的干預,均採用了強制
性的公法調整手段,而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主要採用意思自治
私法調整手段,所以,經濟法和商法兩者各自不同的調整對象決定了兩者性質不同,兩者的調整手段也不相同
。
在我國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模式後,經濟體制發生了重要轉變,即由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計劃調
整為主,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調節為主,這種轉變必然引起我國經濟法調整范圍的縮小和商法調整
范圍的擴大。表現在微觀經濟關系方面,如國家對市場經濟主體及其行為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直接管理為主
,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即國家通過制定和完善商事立法,賦予市場主體獨立的經營主體地位,維護其經營自
主權,規范市場競爭的規則,保障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提高了商
法的地位,擴大了商法的調整范圍。但是,「我們不能隨之產生輕視或否認經濟法作用的思想傾向。」〔4〕因
為商法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地位加強了, 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而只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發生了變化,由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轉變為指導性的間接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轉變為法律手段,因此,國
家經濟管理職能的存在,決定著調整這種經濟管理關系的經濟法存在的必要性。那種認為實行市場經濟,經濟
法不重要甚至可以取消的認識是不正確的。
商法屬於私法,它只調整微觀經濟關系,經濟法屬於公法,它側重於調整宏觀經濟關系,但對微觀經濟也
有所調整,如國家對企業的經濟管理。所以會出現對同一對象,商法和經濟法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調整的現
象,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普遍的現象。例如《企業法》,由於企業在其組織和行為中往往發生多種社會
經濟關系,從而應由多種部門法調整,其中商法調整企業內部關系和企業與外部各平等的營利性主體之間的經
濟關系,而經濟法則調整企業同國家之間的經濟管理關系。於是在同一部《企業法》中就包含應分屬於商法和
經濟法的不同的法律規范。在法律部門的劃分中,一般地,我們將企業法、公司法、票據法、破產法、保險法
劃歸於商法,因為這些法律中含有商法規范的成份多。而一些具體的領域、特殊的部門和企業,必須由國家進
行統制管理,則經濟法的成份佔主要部分,應將這些法律劃歸於經濟法。例如破產法、農業法、森林法、郵電
法、鐵路法、銀行法都屬於經濟法。
總之,商法和經濟法都是保障現代市場經濟有序運行不可缺少的兩種法律保障機制,商法是保障市場調節
即「無形之手」有效運作的法律機制,經濟法則是保障國家調節即「國家之手」有效運作的法律機制。兩者相
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我國長期以來忽視商法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強調商法,因為強調商法,堅持市場主體權
利能力平等,有利於克服政企不分的弊端,有利於企業迅速轉換經營機制,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
根據上述對商法調整對象的具體研究,以及商法與民法、經濟法不同的調整對象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
出以下結論:如果將社會經濟關系分成兩類,即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和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那麼
,在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中,平等的營利性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由商法調整,平等的非營利性主體之間的
經濟關系則由民法調整。而在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中,國家對市場主體進行間接調控所產生的經濟關系
則由經濟法調整。因此,商法與民法、經濟法一起共同調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以保障和促進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
▓
C.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內容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
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
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是沖突法,這是因為各國商務立法不同,要解決國際商務糾紛首先就必須解決選擇和適用哪一國法律的問題,即解決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沖突。
所以,它與在實質和內容上規定商務往來關系的實體法不同,它不直接解決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只解決選擇准據法(即以哪國法律為依據)來解決國際性的商務糾紛。由於商務活動的世界性,現在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謀求統一的國際商法,一旦實現商法的國際統一,作為沖突法的國際商法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3)商法調整內容擴展閱讀: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
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
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
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
D. 商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我國並沒抄有完整的商法,以下內容都屬於商法范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E. 國際商法國際商法國際商法
國際商法,國際商法,國際商法,國際商法是要經過很認真的學習,才能了解國際商法的,因為國際商法也是要求非常全面的,所以說有很多條的規定,所以要想了解國際上網的話,那比較認真的
F. 商法和民法的不同
商法與民法的區別
1、立法價值取向不同
立法價值取向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國家制定法律時希望達到的社會效果;其二是指法律所追求的多個價值目標出現矛盾時的最終價值目標選擇。民法與商法同屬私法,具有諸如誠實信用、公平、效益、平等等相同的基本價值取向,但由於調整對象不同,兩者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例如民法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公平,當公平與其他民法原則發生沖突時,民法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公平,即公平優先兼顧效益與其他;商法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效益,其基本要求是效益優先兼顧公平與其他。
2、調整的主體不同
民法調整的主體是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國家),商法調整的是商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3、調整對象不同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商法調整的是營利性主體即商主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發生的商事法律關系。民事關系包括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在調整對象上具有復合性;商事關系盡管有人認為包括商事財產關系和商事人身關系,但從實質上講商事人身關系是依附於商主體法律人格的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廣義上的財產關系,因而商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單一性。
4、主體范圍不同
民事法具有適用主體廣泛性的特點,可以適用於一切社會公眾。商法則具有適用主體限定的特點,僅適用於商主體。
5、法律責任制度不同
民法一般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商法除過錯責任原則外,還大量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6、具體規定不同
以日本民法和商法的規定為例:日本民法上規定的代理採取顯名主義,而日本商法上可以隱名代理;在民法的委託代理中,代理人僅僅就委託事項有代理權,但商法中只要有代理權存在,代理人就可以根據情況擴大其范圍;民事債權的消滅時效是10年,而商事債權的消滅時效是5年。民法上禁止流質契約,而商法上為擔保商事債權認可流質契約;民間金錢借貸當事人未約定利息的視為無利息,商人間的金錢借貸未約定利息的,貸款人可以請求法定利息。
8、經濟基礎不同
民法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商品經濟,有商品經濟就應當有法律,就應當有調整商品經濟的基本法律-民法。商品經濟必須有兩個存在條件:一是由於社會分工是每一個社會主體都不能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從而使商品交換成為必要。二是由於財產分屬於不同的人所有,使每個人都能無償地佔有他人的勞動產品,而必須承認對方的財產所有權,並進行等價勞動相交換。與此適應,就產生了所有權制度和合同制度。而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則是市場經濟。
G. 憲法中有哪些涉及商事內容
商法是商事法律制度的表現形式。
是調整平等商事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人們之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的法律部門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其中,商法承擔著調整商事關系的任務。
商法有形式意義的商法和實質意義的商法。形式意義的商法是以商法為名稱制定的法典,它著眼於規范的表現形式和法律的編纂結構。實質意義的商法則是從規范的總和上把握的一定的法域。它著眼於規范的性質、規范的構成和作用理念的統一。
H. 商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商法在我國能否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存在,根本的依據是看它有沒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所謂「特
定的」調整對象,就是說商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否不同於民法、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如果商
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完全被民法和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包容,則商法就沒有自己的特定的調整對象
,商法也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基於這樣的認識,筆者試圖從研究商法的調整對象入手,研究其
「特定性」,並且分別將商法的調整對象與民法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相比較,從而劃清商法、民法
和經濟法三者之間的界限。
一
商法的調整對象是指商法調整什麼樣的社會經濟關系。它是商法學研究的起點問題,也是核心問題,因為
它直接關繫到商法的地位和命運。因此,商法理論研究的任務就在於科學地探索並界定商法的調整對象及范圍
。
由古及今,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古代簡單商品經濟階段、近代自由市場經濟階段和現代
市場經濟階段。與商品經濟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相適應,產生了三種不同性質的調整商品經濟的法律,即古代
簡單商品經濟產生了民法,近代自由市場經濟產生了商法,現代市場經濟產生了經濟法。
原始社會後期,產生了私有制,出現了簡單商品經濟的萌芽。到了奴隸社會初期,簡單商品經濟逐步緩慢
發展。商品是商品所有者通過市場交換的產品,這就必然產生了以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簡單商品
經濟關系。作為所有制和商品交換關系法律表現的私法也應運而生並發展起來,其典型便是古代羅馬的私法,
後世稱為民法。民法的個人本位、權利能力平等、契約自由、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及其相應
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這種簡單商品經濟關系的性質,准確而有效地調整著商品所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確立以後,簡單商品經濟過渡到自由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時的商
品經濟,從交易規模上說,已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商品交易;從交易空間上說,已超出了國界;從交易時間
上說,也不僅僅是現貨交易;從交易范圍上說,從有形商品擴展到無形商品,從實物商品市場擴展到技術、金
融、勞務等多種商品市場。原先作為「簡單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前的商品生產的完善的」〔1 〕民法,顯然已
經不能適應發展了的商品經濟即近代自由市場經濟的需要。盡管民法調整領域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更新,但是
「民法不可能將『平等主體間發生的所有財產關系』全部納入自己的調整領域」〔2〕。於是,適應這種以組織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為本位的新的法律部門——商法便應運而生。如果說,民法調整的是簡單商
品經濟的話,那麼,商法則是調整大規模發展條件下充分競爭的近代自由市場經濟關系。這一經濟關系的性質
確定了商法的調整對象只能是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因為民事主體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目的,是實現商品的
使用價值,即民事主體是為自身的需要而進行商品交換,是「為需而買」;而商事主體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目
的,是為了營利,是「為賣而買」。營利主體要營利,必須要求商品交易行為具有簡便、敏捷、確定、安全、
公平的屬性,因此,對營利性主體的營利性行為,必須採用不同於民法的一般原則來調整,即採用一整套特有
的與商事行為的特點相適應的商事原則來調整。例如,商事行為在形式上,只要交易行為當事人相互同意,其
契約即可成立,不必履行特定的方式,目的在於謀求交易的簡便;在商事代理中,通過不署名的方式避免一系
列中間環節,簡化交易程序;在時效制度上,通過短期時效與交易形式的定型化、權利的證券化等制度,縮短
交易周期,實現交易的敏捷;與交易的公平性相適應,商法遵循交易公平原則;由交易的確定性與安全性的要
求所決定,商法體現了強制主義、公示主義、外觀主義、嚴格責任等原則。上述原則均是商法的基本原則,貫
穿於各項制度之中,但在民法中卻不能稱為基本原則,民法中有的制度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僅僅是個別的規
定而非普遍現象。例如短期時效、外觀主義等制度均是如此。由此可見,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決定了其調
整原則的特殊性,而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和調整原則的特殊性,決定了民法不能調整商事行為,商法應當作
為一部獨立的法律部門存在,區別於民法。在自由市場經濟時期,經濟運行主要靠價值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來自發調節,國家並不幹預經濟。但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導致了壟斷,導致了日益頻繁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
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資產階級國家從此開始運用多種手段干預經濟,對社會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通
過制定法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便產生了經濟法。所以,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現代
市場經濟關系必須靠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來共同調整。
我國商法將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所引起的經濟關系作為調整對象,體現了我國商法調整對象的兩大特點
。首先,我國商法只調整營利性主體。對非營利性主體,如民事主體,商法不作調整;即使對非營利性主體偶
爾從事的營利性行為,商法也不作調整。因此,商法調整的前提是營利性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營利性主體就是市場經濟主體。從商法角度講,這種市場經濟主體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必須實施營利性行
為;第二,必須以實施營利性行為為其經常性的職業或營業;第三,必須具備以上條件,依法取得法定資格,
領取營業執照。因此,凡是取得法定資格,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營利性行為的個人和組織,都是我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主體即商主體,接受商法調整。現代商法中,這種市場經濟主體包括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夥。現代
商法也就是對個體商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特別是公司企業進行系統調整的法律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現
代商法乃是現代企業法。其次,我國商法只調整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不調整營利性主體的非營利行為,營
利性主體的非營利行為分別由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調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市場經濟主
體參與市場交換的行為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商法調整商事行為的目的,就是要規范商主體的市場交換行
為,使之符合市場運行的要求,商法的全部法律制度及法律原則,都是這種導向的具體措施。所以,從這個意
義上說,現代商法就是現代市場法。
總之,商法把營利性主體的營利性行為,作為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並採用與之適應的特殊的調整原則,
表明商法區別於其他一切法律部門,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商法應當區別於民法和經濟法而獨立存在。
二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經過了十多年的探索和試驗,終於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而市場經
濟機制有序有效地運行,則要以一整套體系完備、內容合理的交易規則與公平競爭機制為先決條件,在這一點
上法學界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加強以商品經濟為核心,以人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為基礎的民商立法成為
人們的普遍主張。但在具體立法模式上,目前民商法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堅持民商合一;另一
種觀點堅持民商分立。筆者認為,從民法和商法各自不同的調整對象來看,實行民商分立,更有利於調整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關系,促進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
商法和民法都是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法律部門,但是
,商法與民法的調整對象不同,商法是以組織(企業)為本位調整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的法律;民法是以個
人為本位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商法和民法不同的調整對象,決定了商法和民法存在
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首先,兩者價值取向的重心不同。商法價值取向的重心在於維護企業的合法營利;民法
價值取向的重心在於社會公眾民事權益的和諧和協調。其次,兩者調整范圍不同。商法調整平等的營利性主體
,民法調整平等的非營利性主體;商法調整動態的財產關系,民法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再次,兩者的調整手
段不同。商法屬於私法,當然採用私法調整手段,但是,由於商法所調整的營利行為,不可避免地要與國家管
理職能發生聯系,如與稅收、結算、工商、金融、財政等等國家管理部門發生聯系,必然引起國家對商事行為
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干預和控制,因此,商法必須兼顧採用某些公法調整手段,如在公司登記以及公司、票
據、海商、保險等商事法規中對商事犯罪的規定。商法從私法的放任主義到干涉主義的現象,被稱作「私法公
法化」;而民法是純粹的私法,完全採用私法調整手段即「意思自治」,只要當事人之間的協議不妨礙社會公
共利益。最後,兩者法律規范各有特點,具體表現如下:(1 )商事法律規范的內容具有純粹性,都是純粹的
財產關系,而民事法律規范的內容具有復雜性,既有財產關系,又有人身關系。(2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技術
性,為確保商事交易的安全與效率,大多數商事法律規范是技術性規范,而民事法律規范中含有道德因素的倫
理性規范占很大的比例。(3 )商事法律規范是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的有機融合,而民事法律規范中強制
性規范很少。(4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易變性。商事法律規范的制訂和修改較民事法律規范更為頻繁。(5 )
商事法律規范具有國際性。商事交往沒有民族、地區的限制,現代社會通訊先進,交通發達,國際貿易發展迅
猛,需要大量的國際間共同認可並遵循的商事法律規范,因而,在商事領域制定統一規范,要比民事領域更有
必要,也更為容易。
正是因為商法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調整范圍和調整手段,因此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傳統民法分
離開來,實行民商分立。這也是實行民商合一僅起到形式上的機械合並而不能使二者有機融合的主要原因所在
。
三
為什麼政企不分在我國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其立法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我們否認公法與私法的區別,導
致公法私法不分,過分強調公法,致使以公法的原則取代私法原則。這種立法指導思想完全適應計劃經濟,但
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不協調。當今,我國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解決政企不分的痼疾,在立法上就
必須劃分公法和私法的界限,明確經濟法和商法各自的調整對象,以便在經濟關系中充分發揮商法和經濟法各
自的作用。
經濟法是以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在國家和市場主體之間形成的具有突出經濟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作為自
己的調整對象。〔3 〕由此可見,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經濟法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體現公法原
則。其調整手段必然是公法性的。如國家對市場、價格、信貸以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的干預,均採用了強制
性的公法調整手段,而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主要採用意思自治
私法調整手段,所以,經濟法和商法兩者各自不同的調整對象決定了兩者性質不同,兩者的調整手段也不相同
。
在我國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模式後,經濟體制發生了重要轉變,即由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計劃調
整為主,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調節為主,這種轉變必然引起我國經濟法調整范圍的縮小和商法調整
范圍的擴大。表現在微觀經濟關系方面,如國家對市場經濟主體及其行為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直接管理為主
,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即國家通過制定和完善商事立法,賦予市場主體獨立的經營主體地位,維護其經營自
主權,規范市場競爭的規則,保障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提高了商
法的地位,擴大了商法的調整范圍。但是,「我們不能隨之產生輕視或否認經濟法作用的思想傾向。」〔4〕因
為商法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地位加強了, 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而只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發生了變化,由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轉變為指導性的間接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轉變為法律手段,因此,國
家經濟管理職能的存在,決定著調整這種經濟管理關系的經濟法存在的必要性。那種認為實行市場經濟,經濟
法不重要甚至可以取消的認識是不正確的。
商法屬於私法,它只調整微觀經濟關系,經濟法屬於公法,它側重於調整宏觀經濟關系,但對微觀經濟也
有所調整,如國家對企業的經濟管理。所以會出現對同一對象,商法和經濟法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調整的現
象,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普遍的現象。例如《企業法》,由於企業在其組織和行為中往往發生多種社會
經濟關系,從而應由多種部門法調整,其中商法調整企業內部關系和企業與外部各平等的營利性主體之間的經
濟關系,而經濟法則調整企業同國家之間的經濟管理關系。於是在同一部《企業法》中就包含應分屬於商法和
經濟法的不同的法律規范。在法律部門的劃分中,一般地,我們將企業法、公司法、票據法、破產法、保險法
劃歸於商法,因為這些法律中含有商法規范的成份多。而一些具體的領域、特殊的部門和企業,必須由國家進
行統制管理,則經濟法的成份佔主要部分,應將這些法律劃歸於經濟法。例如破產法、農業法、森林法、郵電
法、鐵路法、銀行法都屬於經濟法。
總之,商法和經濟法都是保障現代市場經濟有序運行不可缺少的兩種法律保障機制,商法是保障市場調節
即「無形之手」有效運作的法律機制,經濟法則是保障國家調節即「國家之手」有效運作的法律機制。兩者相
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我國長期以來忽視商法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強調商法,因為強調商法,堅持市場主體權
利能力平等,有利於克服政企不分的弊端,有利於企業迅速轉換經營機制,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
根據上述對商法調整對象的具體研究,以及商法與民法、經濟法不同的調整對象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
出以下結論:如果將社會經濟關系分成兩類,即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和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那麼
,在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中,平等的營利性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由商法調整,平等的非營利性主體之間的
經濟關系則由民法調整。而在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中,國家對市場主體進行間接調控所產生的經濟關系
則由經濟法調整。因此,商法與民法、經濟法一起共同調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以保障和促進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
I. 國際商法國際商法
1.這個案例並非甲方責任,因為條款是FOB,當貨過了船舷,甲方義務已完成,造成貨損的是船公司,也就是物流責任,應當由物流賠償乙方.
2.蘭氏公司學違約,因為簽訂的裝運期價格變動不可作為更改的理由,操作上可以協商,否則必須按照合同價格出貨.
J.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是:國際商法是指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專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屬,作為法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既不同於國際經濟法,也不同於國際私法。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國家間的聯系和依賴日益增強,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後,學習與掌握有關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就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