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倒查制
Ⅰ 司法體制改革四項內容
法律分析:1.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2.完善司法責任制;3.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 4.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
法律依據:《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一是著眼於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二是著眼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三是著眼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
Ⅱ 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的意義有哪些
一是讓權力不能幹預司法。實踐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權力,都有各自的界限。
二是更加堅定明確地彰顯了「法治高於人治」的理念。
最後,要求進一步加強透明政府建設。沒有透明度作保障,法治政府建設也會走樣。
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的意義在於,不管多大的官員,就算你退休了,也要對決策失誤承擔責任。
Ⅲ 什麼是 責任倒查制
責任倒查制度。也叫培訓質量事故責任倒查制度,是指學員取得駕駛證3年內發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後,學校按照培訓的相反順序對學員參加培訓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查,並劃分責任。
Ⅳ 我國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都改了什麼
第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意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平正義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判,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Ⅳ 浙江錯案責任人為什麼沒有受到倒查
尊敬的網路用戶你好!我國建立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並非從零開始。早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了《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試行)》,將錯案追究作為一項正式制度確立下來,並在全國各級法院全面推行。2007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2013年11月,中央政法委頒布了更為具體的《關於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以上經驗性規定為建立完善的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盡管如此,相較於法律實務界的樂觀態度,學術界對這項改革措施(通常又被稱為「錯案追究制」)的施行效果顯得審慎得多。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四個。
目前的錯案追究制度令出多門,如何認定錯案、誰來認定錯案缺乏權威法律規定。在西方法律體系中,基於司法獨立的原則,錯案概念基本上不存在。雖然我國各級法院、檢察院均將「事實認定錯誤」「法律適用錯誤」「審判程序錯誤」等作為錯案的典型特徵,但有的是以裁判結果為導向的,有的則是以損害後果為導向的,很不一致,造成「同案」不「同判」。在「兩高」未對錯案概念統一界定的情況下強推責任倒查問責制,必將導致地方司法機關在錯案認定、責任追究范圍上的不統一。
由於《處分辦法》的制度規定較為模糊,致使責任除卻事由存在很大的主觀模糊性。一方面,錯案追究制是根據法官所作判決的正確與否來判定的,而事實上引起法官責任的違法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如受賄、故意規避法律、法定幅度內的有意輕判等。另一方面,法官大多傾向於以調解代替判決,而避免因錯誤判決被追究責任;或者假借主觀性的「認識偏差」為其免責理由,而無需任何客觀的證據支持。其在客觀上促進了法官採取各種方式來規避這種制度性缺陷,使得錯案追究終身制在司法實踐中產生一種逆向刺激結果。
在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下,法官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往往會採取責任轉嫁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即法官通過「請示」的方式將案件判決結果交由審判委員會或上級法院裁定,以形成法不責眾局面的一種責任分擔與轉移方式。根據《錯案責任終身追究辦法》的規定,在合議庭將案件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情況下,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的,合議庭成員中持正確意見的不承擔責任。由此可以推定,當審判委員會同意合議庭意見時,審判委員會與合議庭應當就該案件的判決結果共同承擔責任。無論出現何種情況,法官對判決結果的責任承擔風險都將分擔或轉移至審判委員會。這其實就形成司法人員責任轉嫁的風險,進而導致兩審終審制的制度性危機。
從錯案追究終身制的歷史發展來看,其防治司法不公的作用也較為有限。例如,我國目前已有的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主要定位為司法機關內部的一種責任追究機制,體現出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和明顯的制度缺陷,它導致法院內部糾錯動力不足,嚴重者還會造成監督機制的失效。
Ⅵ 司法整頓倒查20年涉及民事案件嗎
摘要 您好,司法倒查,包括所有的案件,只要看是否枉法裁判,損害當事人利益。司法倒查2O年是指,全國各級政法機關領導幹部、幹警二十年前在工作崗位上,包括已退休的幹警,發生於自身的貪賄等職務犯罪案件,都要進行自查,也可舉報他人犯罪。紀委監委如發現幹警在二十年前的貪賄問題,將依紀依法進行審查和調查,如構成犯罪移送司法機關懲處。
Ⅶ 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准實行什麼制和什麼制
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Ⅷ 最高檢將對檢察人員違紀違法辦案「過篩式倒查」,防止腐敗最有效手段是啥
最高檢將對檢察人員違法違紀辦案過篩是倒查,防止腐敗最有效的手段首先就是法律,其次就是人民的舉報,然後就是公務員內心的強大。
根據中新社的報道據說檢察機關將會對2018年的一些違法違紀情況展開重新的審查,這次重新審查會對其中的一些特殊關系然律師以及當事人進行責任追究,而司法人員必須都要主動的將一些記錄報告給報上來,除此以外也會度在這些記錄當中都會詳細的將一些不良情況給揪出來,其中干預和插手進行辦案的是極少部分,還有一些要求法外開恩的情況,不過現在都已經正在審查的案件當中,還會將一些典型的案件對大眾進行通報曝光,希望通過法律和百姓來進行監督。
最後希望在百姓和政府官員的努力之下,有一個非常清廉的政府工作環境,希望我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榮。
Ⅸ 如何破解審判機關落實司法責任制難點的思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同時提出:「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准,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
為此,中央《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提出:「主審法官、合議庭法官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
為貫徹中央關於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優化審判資源配置,明確審判組織許可權,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增強法官審理案件的親歷性,確保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履行審判職責,根據有關法律和人民法院工作實際,最高人民法院於2015年9月21日制定頒布了《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分別以目標原則、改革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明確司法人員職責和許可權、審判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加強法官的履職保障、附則等六部分共48條。具體內容涵蓋了探索改革審判組織模式、明確司法人員職責許可權、明確違法審判責任的情形、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建立專業法官會議制度、加強法官依法履職保障。其中,有探索改革審判組織模式等內容。
在上述政策與制度框架體系下,被中央司法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為第一批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6+1」省區市的三級法院作了積極的試點與推進工作,其顯著的成效就是沖擊了審判人員固有的集體(法院)承擔司法責任的意識,而轉化為「誰辦案、誰負責」,且「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新司法責任理念,形成了極具壓力的辦案質量倒逼機制;同時,也根本改變了長期存在於司法領域的「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行政化辦案模式,初步形成了審判權與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相分離的新機制。司法責任制的推行更為員額制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提供了保障。
司法責任制的落實難點
當前,隨著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推進,司法責任制在落實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和障礙,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改革推進的難度,若不加以有效破解會影響改革成效的充分體現。根據筆者的調研情況看,具體來說,司法責任制落實中的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如何凝聚合力落實改革措施。
司法責任制改革是本輪司法改革的「牛鼻子」,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地位。
與此同時,司法責任制改革與其他改革舉措之間,亦呈現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司法責任制的全面落實,需要與人員分類管理、員額制、職業保障、省以下人財物統管、司法責任追究等制度協同推進,形成共同推動改革的合力。當前,部分改革舉措如省以下人財物統管、司法責任追究制度等推進遲緩,部分改革舉措仍停留在中央文件等頂層設計層面,在地方政法機關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再加上還有部分政法領導幹部對司法責任制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存在畏難情緒、懈怠心理,存在「不敢改、不想改」的情況。這些因素加大了司法責任制的落實難度,急需採取有效舉措予以破解。
二、如何處理放權與監督的關系。
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放權或還權於法官、合議庭,實現「讓審理者裁判」。但基於目前隊伍整體職業素養參差不齊、司法面臨的社會矛盾紛繁復雜、法院內部運行秩序尚未理順等現狀,一味強調放權,理想化地主張讓法官、合議庭完全自主決定案件,不僅不能解決司法的沉痾宿疾,反而可能導致審判運行秩序的混亂,引發新的司法不公等問題。
不久前,筆者在某試點地區法院調研時了解到,自從院庭長不再審簽裁判文書、不再對案件質量把關以來,該地區反映案件審判質量的部分指標,如一審服判息訴率、二審瑕疵改發率、民商事案件調撤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上升。此外,案件審批制度取消以後,「同案不同判」的現象也有所凸顯。可見,在目前缺少相應的監督制約、指導幫助以及協調管理機制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好放權與監管的關系,將決定司法責任制能否順利落實,甚至可能會影響司改的大局。
三、如何設計司法責任追究制度。
除「讓審理者裁判」外,司法責任制另一核心內涵是「由裁判者負責」。科學合理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是確保辦案質量、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選擇。這既有利於增強司法人員辦案責任心,又不會挫傷其積極性。為此,中央專門制定了相關的規范性意見,就錯案責任和免責條件作了原則性規定。然而,司法責任追究制度仍然存在著頂層設計不完善、法檢兩家司法責任內涵范圍不清晰、司法責任追責程序行政化等弊病。尤其是因缺乏司法責任制的配套制度,導致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責任保障不到位,制度的落實效果不盡理想。
四、如何面對內部反追責的壓力。
每一起冤假錯案都必須依法糾正,冤假錯案中有關人員犯下的罪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於破案心切或客觀上判斷錯誤,造成對有關事實和證據的錯誤認定;另一種是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當事人刑訊逼供屈打成招,甚至徇私枉法故意冤枉好人。前一種情況一般要按照黨紀政紀問責,後一種情況則要追究刑事責任,但無論哪種追責,司法機關都面臨著很大的「反彈」壓力。所以,在實踐中,為了避免有關人員被追究責任而掩蓋被錯判的案件,於是出現「追責與反追責」的糾結。由此可見,不少司法人員還是不明白一個道理,即如果為了掩飾錯判、避免追責而拒絕糾正冤假錯案,只會犯下更大的罪錯,最終招致更嚴厲的責任追究。
司法責任制的難點破解思考
一、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形成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整體合力。認清各項改革舉措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和高度關聯性,對各項改革舉措的順序和進程進行科學統籌,把握好推進的節奏和力度。
員額制是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前提,在積極開展入額工作的同時,還應當妥善處理好未入額人員的分流安置政策;職業保障機制是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有力驅動,要在頂層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結合省以下人財物統管制度改革的推進,對保障的主體、方式和力度等進行進一步明確;績效考核機制是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應有之義,通過完善業績考評制度和辦法,明確新型權力運行機制下司法人員的工作要求,實現評價機制與員額退出機制、懲戒機制、激勵機制的有效銜接。
二、有序放權、科學監督,構建符合司法規律的監督制約機制。放權不放任,監督不缺位,關鍵是要明確司法管理和監督權力的邊界和行使的方式。堅持有序放權與監督管理相統一,推動司法業務管理監督由微觀向宏觀轉變,提高管理監督科學化水平。
依託現代信息科技技術,打好辦理案件的「組合拳」。建立適應新型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的內部監督機制,加強規范化、標准化建設,細化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確保各類主體權責清晰;發揮專業法官會議作用,架設案件研習的「度量衡」。在放權的同時,加快確保法律適用統一的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專業法官會議作用,建立和完善類案檢索和類案參考制度;改革審判委員會的職能,築牢法律統一適用的「防護牆」。強化審委會總結審判經驗、統一法律適用職能,最大限度減少「同城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三、嚴格依法、規范程序,設計科學合理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前提是制定司法責任追究的法律法規。追責的依據應上升為法律法規。制定相關法律是構建我國司法責任追究機制最基本的形式,沒有這一形式,追責機制必將如空中樓閣難以實現;基礎是區分違法辦案責任和錯案責任。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不同的追責制度,完整的追責機制包括追責的依據、主體、事由、程序、種類及救濟等內容;核心是設置明確科學的二元追責標准。追責標准應由當前唯結果論轉向「不適當行為」為主、「結果過錯」為輔的二元追責機制。這意味著,裁判結果並非決定責任追究的唯一條件,這可以避免追責機制對法官良心可能造成的破壞;關鍵是堅持程序正義與實體公正並重。在責任認定過程中,必須遵循程序公開、程序正當原則,適當組織社會專業人士參與責任認定,或直接由省級法官懲戒委員會主持進行,有效解決司法責任內部追究的公信力問題,並充分保障法官的申訴救濟權利和名譽權利;必要是構建法官獨立行使職權的保障機制。保障司法人員獨立行使職權是建立追責機制的必要配套措施,獨立行使職權的保障機制(職業、身份、薪酬、安全、文化等)要與追責機制同步建立。
四、他山之石,亦可攻玉,合理借鑒域外法官責任制度的經驗。域外國家對司法責任的追究主要體現在法官懲戒制度中。這種制度的重心在於對法官個人的職業倫理道德的規制,以人案分離、程序外製約為特色。我們可以從域外法官懲戒制度的比較研究中,找出對構建我國司法責任制構建的有益借鑒。
法官懲戒制度的核心是職業倫理道德。不同的職業以本行業的倫理道德作為行為規則,其職業倫理道德共有意識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依照職業倫理道德的行為模式可減輕決策的負擔,也有利於社會系統的和諧與穩定。
一個沒有共同倫理的群體,是一個沒有凝聚力且缺乏穩定的群體。應當明確的是法官的職業倫理道德並不是一種古板生硬的說教,也不是一種深不可測的理念,而是對司法本身規則的總結是一種應用倫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技術性思考,並內化為一套可操作的准則。法官行為與職業倫理准則的建立,旨在更周密地定義可以接受和應當禁止的行為,既向法官提供一個如何行為、處理自身事務的服務,又向公眾提供一個他們應當知道的對法官行為的期望。
通過總結,可以歸納出域外法官懲戒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施機構的專門性。對於司法官的懲戒機構在相關的法律中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只有法律規定的具有專屬管轄權的部門才有權對出現問題的司法官進行調查和實施懲戒,而其他任何部門和個人都無權實施懲戒。比如:美國聯邦和州都是由國會或議會負責實施法官彈劾制度;同時由司法機構或主要由司法人員組成的機構負責實施司法懲戒制度;德國基本法規定,有關對司法官追訴的審判,專屬於聯邦憲法法院之許可權。在聯邦法官在行使或不行使職權時違犯本基本法的原則或邦的憲法秩序時,聯邦憲法法院經聯邦議院要求,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數裁決將其調職或命令其退休。在故意侵犯的情況下,得為罷免之宣告。
二、審查標準的多元性。普遍設立了多元性的審查標准,意味著法官不僅要對其職務行為負責,更要對其職務外行為承擔責任。域外法官懲戒制度對懲戒行為的界定是寬泛的,只要其行為有損法官職業的威信,就有可能成為懲戒的對象。
三、懲戒程序的嚴格性。聯合國《關於司法獨立的基本原則》、司法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會《司法獨立世界宣言》和國際法曹協會《司法獨立最低標准》均規定了保障被懲戒法官的四大原則,即無明文行為標准不受懲戒原則、秘密審理原則、聽證原則、法官有上訴權或請求復審權原則。相應的,域外各國對於懲戒法官的程序也做了嚴格細化的規定。
四、司法責任的獨立性。法官的職業倫理責任獨立於刑事責任。這避免了追究責任可能產生的競合與混亂,也可以確保法官可以理性、良心、獨立地作出裁判,並賦予其敢於擔當的職業底氣
Ⅹ 政府啟動倒查問責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基本原則
1.堅持司法化方向。錯案問責本身屬於法官職業化之法官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基於審判活動的專業特性,錯案責任倒查問責這種監督制度應具有司法性,方能以公平的程序解決「公正的問題」。「司法性將確立一種懲戒與保障相結合的機制,提供一套公平的保障程序,將懲戒納入一般性的司法思維序列」。然而在之前的司法實踐中,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大多套用黨政機關的「紀檢監察」制度,追責的職能部門多是紀檢監察部門。這種責任追究的非司法化,是導致錯案評價混亂、責任追究流於形式或畸輕畸重的重要原因。
2.堅持法官依法履職免責理念。理念是制度的先導,有什麼樣的理念,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制度。長期以來我們只是把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簡單地理解為追究責任,免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度應當是以「法官依法履職免責」為理念前提的。在「法官依法履職免責」理念指引下,必須研究對法官錯案責任追究不能侵害法官職務獨立——這就要求錯案責任追究必須嚴格依照正當程序進行。這樣規定,是避免責任追究措施的不當運用,由此損害法官的職務獨立性,進而給脆弱的審判獨立觀念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讓司法責任制改革得不償失。
3.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法官審理案件是否程序公正,是錯案評價的重要依據。較之程序的客觀性與可操作性,對實體結果的衡量的確難以有唯一或者統一的標准。但從中國國情和司法現狀出發,實體公正作為錯案評價的標准有其存在的現實基礎。其一,實體錯案認識的制度基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的表達,意指除了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程序公正外,更多包含著實體公正的內涵。其二,實體錯案認識的文化基礎。在我國,「實事求是」不但是哲學思想的精髓,同樣是法律文化的精髓。在這一文化思想的影響下,真相成為人們對案件認識的終極追求。其三,實體錯案認識的環境基礎。很多案例中,實體結果錯誤的案件,很大部分沒有程序上的違法可見。如果僅以程序公正作為唯一視角,將很難及時發現個別錯案以及錯案背後的各種問題。
4.堅持以法官的行為為依據。由於實體結果公正與否很難找到一個唯一的客觀評判標准,在法治發達國家中,法官一般只對其違法審判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違法審判行為涵蓋了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違反實體法律和程序法律的規定。因而錯案責任並非完全的「結果論」,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即便是裁判結果錯誤也不構成錯案責任。換言之,「裁判結果錯誤」不等於「錯案責任」,法官是否具有錯案責任,在於錯案結果是否因法官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違反實體法律和程序法律規定導致,考察重點在於法官行為。
5.堅持以提高法官素質為核心。審判獨立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原則。新一輪司法改革從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法官職業化建設等體制機制入手謀劃改革,目的就是要確保審判權的依法獨立公正行使,甚至可以說,本輪司法改革是以審判獨立為價值追求和特徵的。在此背景下,提高法官素質、提升法官司法為民公正司法能力,推進法官職業化建設成為一項極為緊迫的歷史任務。而作為深化司法改革重要內容也是法官職業化題中應由之義的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度,其出發點和歸宿自然應回歸到如何提高法官素質上,就是要用「追責」倒逼法官切實提高公正司法的水平。
二、錯案與錯案責任的分離考量
錯案如何界定,是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關鍵和基礎。對「錯案」這個提法,理論界、實務界一直存在爭議,還由此引發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存廢之爭。有觀點認為,「錯案」是一個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概念,它不能作為司法審判的消極性評價標准。法院審判活動具有特殊性、專業性、程序性,裁判案件只有合法與違法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錯案」,由「錯案」衍生出的「錯案責任」是不恰當的,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應當廢除。
這種錯案必定承擔錯案責任的邏輯是導致錯案認識和界定標准混亂的原因所在。應當對錯案與錯案責任進行分離考量,才能正確界定錯案及錯案責任。所謂分離考量,簡單地說就是錯案並不一定會承擔錯案責任。錯案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是因違反實體法律或者程序法律規定導致裁判結果錯誤的案件即為錯案。錯案責任則強調主客觀統一,客觀上存在錯案,主觀上是因法官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所致,才構成錯案責任。因此,出於審級和程序設計,被發回重審或改判的案件不一定是錯案,更不一定要被追究責任。這種對錯案與錯案責任的分離考量,才能保證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正確方向——既要嚴格依法追究錯案責任,又要保障法官依法行權。
三、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主體和程序
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屬於法官懲戒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國家設有專門的法官懲戒機構,負責懲戒事由認定和對法官施以制裁。「四五改革綱要」提出「在國家和省一級分別設立由法官代表和社會有關人員參與的法官懲戒委員會」,但其基礎仍在法院,加強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主體和程序建設,使其具有操作性,同時要注意與行政違紀責任追究相區別。
1.案件評查合議庭。由資深法官組成案件評查合議庭,賦予其「責任倒查」諸多環節中的首個環節——發現的職能。即通過對當事人反映強烈的案件、被上訴審程序或者審判監督程序所糾正的案件等進行評查,發現「疑似錯案」。該發現途徑具有唯一性,通過其他方式發現的可能裁判錯誤的案件,也必須經由評查合議庭評查初步確認,以保證責任追究的司法性和正當性。
2.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負責對案件評查合議庭提請認定的案件進行研究討論,按照審判委員會議事規則作出是否系錯案的認定並確定責任人,確保錯案認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3.法官評價委員會。法官評價委員會作為錯案責任倒查問責的專門性組織,由資深法官、法學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律師組成。法官評價委員會依據審判委員會的錯案認定結論,從錯案性質、發生原因、審判行為等方面對涉事法官的錯案責任進行民主評價並作出錯案責任追究的建議意見,供黨組研究決定,以此保證錯案責任追究的民主性。
4.黨組。黨組按照其許可權和議事規則,對法官評價委員會提交的錯案責任追究建議進行討論,作出錯案責任追究的決定,並在一定范圍內公開。隨著改革深入,黨組決定可作為初步意見提交法官懲戒委員會作最終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