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分則部分
Ⅰ 民法分則的內容是什麼
民法總則和分則分則是總則的擴充內容,彌補一些總則沒有提到的東西,生活中有很多關乎到法律法規的問題都能在民法總則中找到答案,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了解到,了解民法總則與分則的內容能很好解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那麼民法總則與分則相關內容是怎樣呢?看下文中的分析。
一、民法總則與分則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二、《民法總則》對民法分則編修一般的影響
《民法總則》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規定對民法分則的編修起著決定性作用,分則必須要服從總則,對總則的規定作出應對。總則確立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現有的《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單行法律和《民法總則》新的規定在很多方面不協調,因此要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訂。由於總則的一般性規則是決定性的,因此在規定物權、債權、侵權、親屬、繼承這些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要按照一般性的規則去處理,除非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有特別規則,這時相對《民法總則》來說才是特別法的問題。比如在規范離婚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時,如果需要有不同於規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規定時,才能有特別規定,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應該服從民法總則一般性規定。
三、《民法總則》關於基本原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七條基本原則,在編修分則的時候,應該要妥善處理與總則中基本原則相同或相一致的原則。比如,總則第4條規定的平等原則和《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平等保護原則相一致;總則第5條規定的自願原則和《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自願原則相同。
四、《民法總則》關於民事主體的規定
《民法總則》中對非法人組織的規定可能會對分則編修產生較大影響。《合同法》規定其他組織可以作為合同主體,而《民法總則》將部分「其他組織」規定為具有民事主體地位的非法人組織,除去這部分非法人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是否具備民事主體地位卻不明確,對於這類組織能否沿用「其他組織」的概念,需要進一步解釋。此外,《民法通則》對聯營組織進行了相關規定,使其具備相當於民事主體的地位,但《民法總則》沒有對聯營組織進行規定,這和依然存在聯營組織的現狀不符。
五、《民法總則》關於民事權利與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
《民法總則》中「民事權利」和「民事法律行為」兩章的順序和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同。《民法通則》將民事權利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之後,先有民事法律行為,然後由民事法律行為產生了民事權利,這樣的順序是符合邏輯的;而《民法總則》將民事權利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之前,就顯得邏輯不清晰,因為在民事權利這部分規定了民事權利客體,但本章又以「民事權利」命名,章名的不合理導致邏輯不通順,應該按照民事權利主體、客體、行為、義務的順序進行排列。 《民法總則》缺少「民事權利客體」的章節民事權利客體是民事法律關系邏輯結構中的必要環節,缺少這一環節,民事法律關系的邏輯結構就不完整。在起草過程中,專家學者曾建議編寫「民事權利客體」這一章,但立法者最後採取了《民法通則》的做法,在民事權利中規定部分民事權利客體,民事權利客體沒有單獨成章。不過,從過去不規定民事權利客體到現在規定一部分民事權利客體,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客體做出了具體規定總則規定:物權的客體是物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債權的客體是行為,繼承權客體是遺產,並且全面列舉了八項知識產權的客體。但沒有規定人格權的客體是人格利益,也沒有規定身份權的客體是身份利益。
《民法總則》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進行了規定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本條是《民法總則》的創新之處,是最能體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條文。在網路科技、互聯網交易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民法總則》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做出了規定,將會對今後生活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出了問題就應該及時的去解決問題,這種問題生活中還是很多正是因為法律知識淡薄,消息的閉塞所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學習法律知識,上文中對民法總則與分則的區別是什麼的內容進行了分析,還相應的進行了一些補充,希望對需要的人有所幫助。
Ⅱ 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民法分則這三個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
一、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當時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不足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二、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如:《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Ⅲ 民法典由幾部分構成
民法典由:第一編總則、第二編 物權、第三編 合同、第四編 人格權、第五編 家庭婚姻、第六編 繼承、第七編 侵權責任構成。
Ⅳ 民法典中合同分則規定了多少個合同,分別是什麼
買賣合同、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保證合同、租回賃合同、融答資租賃合同、保理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客運合同、貨運合同、多式聯運合同)、技術合同(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和技術許可合同、技術咨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物業服務合同、行紀合同、中介合同、合夥合同等19類典型合同,其中運輸合同有客運合同、貨運合同、多式聯運合同3個小類,技術合同有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和技術許可合同、技術咨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3個小類。規定在《民法典》第三編合同第二分編典型合同第九章至第二十七章。與原《合同法》比較,典型合同由15個大類增加到19個大類,其中保證合同、保理合同、物業服務合同、合夥合同為新增典型合同,原居間合同名稱變更為中介合同。
Ⅳ 民法總則,民法通則和民法分則的關系
民法總則是未來的民法典的總則部分,未來的民法典當然還包括合同、物權、侵專權責屬任、婚姻家事繼承等各個部分。民法通則可以看成是民法典的簡易版本,雖然是簡易版本但是有關分則部分的規定在即將生效的民法總則里並不包含。所以民法總則生效後民法通則依舊有效,直至2020年左右民法典編篡完成生效之後,民法通則的歷史使命就圓滿的結束了。
Ⅵ 民法分則的條款的數目包含的幾大模塊
民法一般是指《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
建議分別看一下,按照章節條來學習
最高法院對《民法總則》的訴訟時效問題有司法解釋,請查詢一下
Ⅶ 民法典分為幾個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Ⅷ 《民法典》共包含幾個部分的內容
民法典是我國近期發布一部非常重磅的法律,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落實執行民法典對保障我國公民民事權利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民法典包括哪些內容?下面由華律網小編為讀者進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識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民法典包括什麼內容(《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二、公民民事權利內容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利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讀者可以到華律網進行咨詢,華律網有專業的律師為你解答。
聲明:該作品系華律網平台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反饋。 【反饋通道】
引用法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條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條
大家感興趣的
侵權行為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
民法典婚姻編草案二審新變化
民法總則誕生,民法典時代即將到來
1反饋
分享到:
Ⅸ 民法中的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則是基於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在結合具體情況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確規定。
(9)民法分則部分擴展閱讀
總則編制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3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並且先後3次於會後將草案審議稿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寧夏和上海召開4次座談會,直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到基層進行實地調研。
Ⅹ 民法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一)《民法總則》的地位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我國民法典採用《德國民法典》區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體例,《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將在總則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做出具體規定。也可以理解為,總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抽象規則,分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具體規則。立法者在編纂《民法總則》時,以《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定編入總則當中,主要內容是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但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事權利客體,卻沒有在總則中做出單獨規定,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個不完善之處。《民法總則》對民法一般性規則進行了改革,在現有206個條文當中,除了極少數條文外,大部分條文的規定都比較精確,每一個措詞都體現了對該條文立法原意精準的概括。所以《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編纂的奠基石,民法分則將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編修完成。
二)《民法總則》對民法分則編修一般的影響
《民法總則》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規定對民法分則的編修起著決定性作用,分則必須要服從總則,對總則的規定作出應對。總則確立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現有的《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單行法律和《民法總則》新的規定在很多方面不協調,因此要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訂。由於總則的一般性規則是決定性的,因此在規定物權、債權、侵權、親屬、繼承這些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要按照一般性的規則去處理,除非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有特別規則,這時相對《民法總則》來說才是特別法的問題。比如在規范離婚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時,如果需要有不同於規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規定時,才能有特別規定,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應該服從民法總則一般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