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匯報
『壹』 司法體制改革工作要提高的能力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七十七條 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第八十條 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貳』 如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公正
1、在我國司法機關的概念也是不統一的,有的把公安的刑事偵查部門也歸為司法機關;有的乾脆只把法院列為司法機關。通常是指法院、檢察兩機關。本人在檢察機關工作,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個人認為更多的可以理解為護法機關,而不是司法機關。當然了這是個見智見仁的話題。
2、改革必須有突破口,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辦,這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探討。
找准突破口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自黨的十五大以來,司法改革即納入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在司法改革的具體表述上,十五大報告的表述是「推進司法改革」,十六大報告的表述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十七大報告的表述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一直到十八大報告的「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體現了一種堅持不斷、層層遞進的司法改革推動路徑。具體說來,這種遞進式的表述至少昭示了三點內容:
一是司法改革的目標不會變。相反,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更加宏大。二是司法改革的決心不會小。相反,更加堅定,更加持久,更加自信。三是司法改革的措施不會少。相反,更加廣泛,更加自主,更加靈活。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司法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涉及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已經有了巨大進步。但改到今天,似乎遇到了瓶頸問題。那麼下一步如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我的考慮是:找准突破口,掃清內外障礙,推動司法制度的全面發展和完善。
我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可以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第一,以法官單獨序列管理改革為突破口,建立一支能夠當之無愧地享受高地位、高待遇、高權威的法官隊伍,打牢司法公正與公信的組織基礎。法官的素質決定正義的質量。要保證法官的質量,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司法職業培養制度,把兩年的司法職業訓練作為進入法官職業的前置條件;二是注重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形成法治的同盟軍;三是建立與法官素質、職業特點相適應的法官保障制度。
第二,以法院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探索法院經費和法官的兩級管理模式,將審判工作與管理工作嚴格分離,減少司法對地方的依賴和對內部的依賴。實際上法院管理體制改革已經經過了長期研討,不論是曾經提出過的全國統管說、上提一級管理說、兩級管理說,其核心都是讓人民法院擺脫地方干預和內部影響,克服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
第三,以確保審判獨立為突破口,從觀念上掃清障礙、消除誤解,從制度上加強保障和監督,消除人情關系、物質利益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為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提供前提條件。
第四,建立以外部標准為主、內部標准為輔的司法評價機制,平衡司法評價的法律標准和社會標準的關系,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塑造和引領著全體司法人員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偉大事業。
『叄』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3000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是我們黨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深刻領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和《決定》精神,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刻認識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司法保障。司法機關擔負著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神聖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於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出現,機遇和挑戰並存,司法工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更加凸顯。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缺乏必要的權威,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有效的執行。因此,保證憲法和法律得到統一、正確、嚴格實施,已經成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關鍵。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法治建設的重點。《決定》進一步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司法機關作為執行法律的專門力量,不僅自身應該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保證公正司法;而且應該監督行政機關依法用權、公民依法辦事,推進依法行政、全民守法。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才能在全社會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諧。當前,我國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同時,必須看到,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矛盾高發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發揮司法權利救濟、定分止爭的作用。多年來,司法機關為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群眾廣泛認可。但是,也要看到,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的問題仍然存在,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惡劣影響,損害了司法權威。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體制改革深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們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遇事「找法律」、「討說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司法領域,法律手段成為調節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人民群眾關注的權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義三大問題,都與司法密切相關。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司法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已經變得十分尖銳,如何正確解決好這個問題,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緊迫感,加快司法體制改革步伐,深化司法公開,推進司法民主,完善保障人權的司法制度,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
二、始終堅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司法體制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為確保改革不入歧途、不走彎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始終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健康發展,始終隨著法治建設的步伐不斷推進,始終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同步深化,必須堅持以下基本遵循:
(一)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意願,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平正義問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判,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司法制度,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司法制度。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既認真研究和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體制;既與時俱進,又不超越現階段實際提出過高要求。
(五)堅持遵循司法規律
司法活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有正確地認識、把握、遵循和運用司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改革目標。司法體制改革只有遵循司法活動的客觀規律,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高效權威的要求,才能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六)堅持依法有序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涉及司法權力調整和司法資源配置,事關重大,必須依法有序推進。在落實各項改革措施過程中,既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又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穩步實施。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在完善法律制度後再全面推開。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以確保法制的統一和權威。
(七)堅持統籌協調
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於提高司法機關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使命的能力,統籌協調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和其他部門、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司法機關上下級之間、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兼顧公正和效率,確保各項改革措施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公民法律素養的要求,又適應司法職業特點,做到整體規劃、科學論證,確保改革積極穩妥推進。
『肆』 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主要工作
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於2004年底形成了《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司版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權改革的初步意見》,提出了10個方面35項司法改革任務。該文件經中央批准下發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相繼成立了本部門的司法改革領導小組,並分別出台了《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關於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等文件。
中共十七大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200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則通過了《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之後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也相繼宣布各自的改革方案。
十八大報告的表述將法治提升到「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高度,並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也就司法體制改革做出具體部署。在此前後,中央政法委已在組織制定有關司法改革的綱領文件。
『伍』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1年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
認真貫徹黨中央司法改革部署,堅持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攻克,讓公平正義成為新時代人民司法的鮮亮底色。2021年,全國法官人均辦案238件,一審服判息訴率88.7%,二審後達到98%,長期未結訴訟案件同比減少16.3%,在案件壓力增大情況下,審判質效指標持續穩中向好,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責任體系建設,推動健全制約有效、監督到位、權責統一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細化「四類案件」監督管理,確保院庭長監督不缺位、不越位、可追溯。出台法官懲戒工作程序規定,扎緊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的制度閉環。推進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工作領導小組,發揮審判委員會、專業法官會議、司法解釋、案例指導統一裁判尺度作用,推行類案檢索、量刑規范化,運用司法大數據輔助辦案,加強對各高級法院審判業務文件審查,規范法官裁量權。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機制,補齊短板,努力解決裁判尺度不統一問題,堅持不懈防止公平正義因地區、城鄉、行業和身份不同而出現差異、打折扣。
提高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完成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落實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以庭審程序公正保障裁判實體公正。依法准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改革和建設,更好實現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群眾訴訟、維護司法公正。
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面對疫情,智慧法院大顯身手,全國法院在線立案1143.9萬件,在線開庭127.5萬場。司法區塊鏈上鏈存證17.1億條,電子證據、電子送達存驗證防篡改效果明顯。形成經濟社會運行大數據報告220份,「數助決策」服務社會治理。知識服務平台涵蓋類案推送、信用評價、庭審巡查等業務場景,為全國法院提供智能服務1.4億次。智慧法院創新成果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全方位展示,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科技賦能司法展現廣闊前景。
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北京、杭州、廣州互聯網法院運用先發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規則確立、網路治理向前邁進。浙江法院推進「全域數字法院」,福建法院融入「數字福建」,重慶法院探索「全渝數智法院」,司法緊跟數字時代步伐。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積極提供輔助引導或線下服務,幫助跨越「數字鴻溝」。在全球率先出台法院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以人民為中心的互聯網司法規則體系逐步建立。我國互聯網司法從技術領先邁向規則引領,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司法保障,為世界互聯網法治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二、自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自覺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貫徹到法院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接受人大監督,就是接受人民監督。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嚴格執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決議決定,依法報告工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落實審議意見和全國人大監察司法委專題調研報告意見,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匯報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為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公正高效審理民事案件提供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自覺進行民主協商,接受民主監督,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共商提高涉外執法司法質效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通過召開座談會、聯合開展重點課題調研、共同舉辦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峰會等形式,就司法政策進行民主協商,真心誠意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建議,努力改進工作。辦好代表建議、政協提案是接受監督的重要方式,把456件代表建議、399件日常建議和153件政協提案飽含的民聲民意,積極轉化為公正司法的具體措施。比如,就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建議,發布司法政策和典型案例,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建行政司法協同機制。就加強食品安全司法保護的建議,完善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探索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邀請代表委員旁聽庭審、見證執行、視察法院,讓司法活動始終置於人民監督之下。6960名各級代表委員、特約監督員、律師在執行案款集中發放日受邀見證。公開是最好的監督,裁判文書網累計公開文書1.3億份,網上觀看庭審直播累計超過456億人次。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認真聽取特約監督員、特邀咨詢員和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善於從意見建議中准確把握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回應社會關切熱點,會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發布「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與輿論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保障人民參與司法。暢通人民參與司法決策的渠道,努力讓司法解釋、司法政策都充分體現民意。通過組織座談、走訪調研等形式,聽取代表委員特別是企業界代表委員、特約監督員意見,了解疫情下「企業想要什麼」、「司法能做什麼」,有針對性地出台司法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邀請代表列席審委會發表意見,共同研究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就「同命同價」、網路消費、在線訴訟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5件司法解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4138條意見建議。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參與司法的最直接形式。貫徹實施人民陪審員法,擴大參審范圍,落實隨機抽取。全國共有33.2萬名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237.3萬件,其中參與組成七人合議庭審結群眾廣泛關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6670件,充分發揮人民參與司法的重要作用。
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緊緊依靠人民支持推進司法改革、破解工作難題。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完善刑事和民事訴訟制度,修訂人民法院組織法、法官法,就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等重大改革及設立專門法院作出決定,有力支持司法體制改革。31個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決議或出台文件,支持法院推進解決執行難。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支持人民法庭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代表委員寓支持於監督之中,積極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有的直接參與法院化解矛盾糾紛。在掃黑除惡、攻堅執行難、一站式建設等一場場硬仗中,代表委員大力支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展現蓬勃生機。
貫徹監察法和監察法實施條例,支持配合監察機關依法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自覺接受監察機關對法院工作人員監督。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依法接受檢察機關訴訟監督,認真審理抗訴案件,健全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共同維護司法公正。
三、著力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法院鐵軍
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法院隊伍教育整頓,法院隊伍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煉,思想作風發生深刻變化,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輪訓幹警80萬人次,把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新進機關青年幹部「第一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黨史學習培訓全員覆蓋,引導幹警築牢政治忠誠,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人民審判成就展,推出《紅色法庭百年志》紀錄片,賡續人民司法紅色血脈。推出15項司法為民實事清單,組織200餘項辦實事活動,用為民辦實事的實際成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著力提升司法能力。完善法官入額、遴選、考核、退額等制度,擇優選能。開展全國基層法官大輪訓。加強知識產權、涉外等專業化審判人才建設。完善法官法新舊銜接政策,支持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法院隊伍建設。培養雙語法官2373人。設立最高人民法院青年法官(雄安新區)實踐基地,加強援藏援疆援青幹部選派,讓青年幹警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引導廣大幹警改進司法作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全國四級法院院長、班子成員分別到6028個鄉鎮人民法庭駐庭調研,撲下身子,沉下心來,與法庭幹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拜群眾為師,面對面聽民聲,心貼心解民憂。
深入開展法院隊伍教育整頓。堅持刀刃向內,清除沉痾積弊,全國法院59萬名幹警接受革命性鍛造,實現刮骨療毒、激濁揚清、鑄魂揚威。堅持問題導向,不護短、不遮醜、不諱疾忌醫,一體推進頑疾整治和建章立制。堅決整治年底不立案,嚴禁拖延立案、限制立案、以調代立、增設門檻,全國法院去年12月收案同比增長104.2%,群眾反映長期存在的年底不立案得到有效整治。全面排查1990年以來「減假暫」案件1334.5萬件,對有問題或瑕疵的5.9萬件督促逐一整改,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出台減刑假釋案件實質化審理意見,決不允許「紙面服刑」、「提錢出獄」破壞公平正義。狠抓「三個規定」落實,各級法院全部突破「零報告」,11.2萬人次記錄報告信息12.8萬條,有干預就報告、有過問就上報形成習慣。出台近親屬禁業清單、規范離任人員從業等規定,堅決斬斷利益輸送鏈條。以零容忍態度清除害群之馬,最高人民法院查處本院違紀違法幹警21人,各級法院查處利用審判執行權違紀違法幹警3066人,其中追究刑事責任509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院,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深刻汲取孟祥等反面典型教訓,開展警示教育,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學習英模、弘揚正氣,全國法院涌現出一大批新時代好法官好乾部,694個集體、596名個人受到中央有關部門表彰。滕啟剛等24名法官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對法治事業的無限熱愛。廣大幹警深入學習周春梅法官用生命捍衛司法公正的崇高精神,努力踐行「一心為民、知恩報黨」,「做人清清白白,裁判坦坦盪盪」,「說實話、辦實事,脊樑不彎、正義不低頭」。
各位代表,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發展進步,最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績,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領域的生動實踐,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國務院大力支持,全國政協民主監督,國家監察委員會監督,最高人民檢察院監督制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民主監督支持,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看到,人民法院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精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司法能力不足,對司法實踐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有的案件審判質量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基層司法能力仍需加快提升。二是司法改革還存在不到位問題,系統集成不夠,司法管理存在短板,綜合配套舉措落實存在差距。三是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時有發生,既有存量、還有增量,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四是專業化人才尤其是涉外法治人才短缺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法院案多人少、招人難、留人難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將在黨的領導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陸』 司法體制改革四項內容
法律分析:1.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2.完善司法責任制;3.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 4.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
法律依據:《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一是著眼於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二是著眼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三是著眼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
『柒』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中國司法體制是在繼承革命根據地司法制度傳統的基礎上,受蘇聯的直接影響而形成的。它奠基於1954年,確立於1982年。具有以下特點:①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並列為司法機關;②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③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實行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④司法機關對權力機關負責;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司法體制總體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和民眾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長,司法體制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發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捌』 司法體制改革的問題
1、司法獨立性難以保證,司法權的地方化傾向明顯。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司法人員在訴訟過程中只有正直無私,沒有任何私情或私利的考慮,而且具有獨立的意志,不受任何外來干涉,也不屈從於任何外部壓力,才能做到公正辦案。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司法實踐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司法獨立性難以保障。在地方黨委握
有司法人員的實際任免大權和地方政府握有司法機關的財政大權的情況下,司法活動受行政干預和其他不正常干預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地方的黨政領導隨意批條子、打電話,指令司法機關按其意志辦事,以權壓法;對於堅持原則,不按其指示辦事的司法機關領導和辦案人員隨意撤換、免職或調離,致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法律規定常常成為一紙空文。司法權缺乏獨立性還導致實踐中的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成為地方利益的忠實代表,他們憑借司法裁判權,依地域劃線,對一方當事人的利益給予超出法律之外的特別保護。正如有人指出,現在許多地方法院實際上成了「地方的法院」,本來是國家設在地方的法院變成了從屬於和聽命於地方的法院。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破壞了法治統一和社會正義的實現。
2、法院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審判活動行政化色彩濃厚。長期以來,中國法院系統的設置、管理和運作未能很好地體現司法工作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而是借用了行政工作方式處理案件、管理審判工作,從而使審判職能的作用受到影響。這首先表現在法院相互關系的行政化,實踐中存在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的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審級制度;其次,在現行司法體制下,法院內部設有審判委員會,另外還有主管院長及庭長對案件的審批制度,由於審委會成員、主管院長和庭長都屬行政角色,他們通常不參與庭審卻對案件享有決定權,就如同醫生沒有親自診斷病情卻在開葯方。這嚴重違反了審判的基本規律,使法庭審判和雙方的法庭辯論、質證過程流於形式,造成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不正常現象,很容易導致司法判決的不公;再次,法官人事管理行政化,法官被當做行政官員進行管理,壓抑了法官的獨立性,也影響了審判活動的公正性。
3、法官職業的准入制度不嚴,相當一部分法官職業化程度不夠。不可否認,在中國法官隊伍中,不乏具有較高法律素養和良好品行且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法官。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法官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形成嚴格的職業准入制度,使專業性極強的審判工作成為一種大眾化職業,大量未接受過正規法律訓練的人紛紛進入法官隊伍,其中一些人還被安排在院長、庭長等領導崗位上,從而使中國法官職業的非專業化現象相當普遍。據統計,截止1998年底,在全國法院系統28萬多名法官中,研究生層次的僅佔0.25%,本科層次僅佔5.6%。盡管對法官的繼續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加強,但至今法官隊伍中仍有不少人達不到最低學歷要求。
4、司法活動存在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由於現行一些法律存在立法過於粗疏、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加之司法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和對司法的不正當干預等因素,使得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法制統一原則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一體執行。一些案件承辦人員在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以及法律適用上,隨心所欲,任意取捨,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自由裁量權的范圍,直接導致訴訟案件裁決結果的不可預見性。例如,刑事審判中量刑畸輕畸重的問題比較突出;在民事審判中,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及其數額的確定上也存在相當程度的混亂現象。另一方面,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在刑事司法領域,主要表現為公、檢、法機關之間的合作與制衡機制不夠順暢;刑事司法系統抗制犯罪的效能不盡人意,刑罰的及時性、必定性不能充分體現,以至於出現刑罰量同犯罪量同步增長的局面;同時刑事訴訟中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刑訊逼供、濫施強制、超期羈押等違法行為屢禁不絕,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的地位不對等,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民事訴訟
領域,許多案件久拖不決,審執脫節、法院裁決難以切實執行成為普遍問題,一些法院裁判成為「法律白條」。在行政訴訟領域,由於觀念滯後、配套制度不健全及執法環境不佳等原因,使行政訴訟幾乎走入困境,行政訴案件少、撤訴多、審判難、執行差的問題十分突出。
5、司法腐敗成為社會公害,司法形象和法律尊嚴面臨嚴重挑戰。受司法體制缺陷及部分司法人員素質低下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司法隊伍中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腐敗現象,而且呈蔓延態勢。司法腐敗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司法腐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者吃請受禮,重者索賄受賄。司法腐敗必然會引發有法不依、辦案不公甚至踐踏法治的後果。例如有的司法人員為袒護一方當事人,故意瞞案不報、壓案不辦,甚至濫用職權,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徇私舞弊,貪贓枉法。一些案件因執法不嚴,裁判不公,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不僅會直接損害有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而且會動搖社會大眾對法律的信仰和信心,其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破壞往往是致命性的。嚴懲司法腐敗已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當務之急。
『玖』 司法制度的關於改革
司法改革是人民法院工作科學發展的動力,其目標是要努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司法機關更好地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能。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最高人民法院牽頭的12項中央司法改革任務已順利完成,「三五」改革綱要確定的132項改革任務中,有109項改革任務已經完成,23項改革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法律適用機制,不斷維護法治統一、促進公正司法。首先,最高人民法院以指導意見或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發布意見的形式,使量刑依據更加具體、明確,量刑結果更加均衡、公正。其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指導意見,有效規范自由裁量權,切實保障法律統一適用。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強化了司法解釋的審核工作、協調制度和備案制度,發布三批指導性案例,統一案件裁判標准。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訴訟程序制度,不斷保障訴訟權利、提高訴訟效率。通過五年時間,最高人民法院兩次出台規定改革證據規則,積極規范刑事證據的收集、審查和判斷。在小額速裁程序全面鋪開的基礎上,126家基層法院還開展了行政簡易程序試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積極規范刑事抗訴案件審理問題,不斷完善刑事再審程序,切實維護司法權威。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司法組織制度,不斷優化職權配置、提高司法水平。201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規范上下級人民法院審判業務關系的若干意見》,積極完善上下級法院關系,加強監督指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分別出台規定,改革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制度,優化組織運行。201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有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問題的規定,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制度,規范陪審活動。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司法管理制度,不斷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司法能力。為創新審判管理、提升審判質量,2010年以來,31個高級人民法院和2601個中、基層法院成立了專門審判管理機構。為完善執行權配置、破解執行難題,2009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台一系列規定,有效推動了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2011年,全國法院案件執結率為93.59%,比上一年提高0.92個百分點。為落實經費保障、改善司法裝備,人民法院積極落實中央關於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文件精神,切實改善執法辦案條件。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糾紛解決機制,不斷方便群眾訴訟、維護社會和諧。為強化多層次、多主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人民法院積極推動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規定完善了司法確認程序,切實化解矛盾糾紛。最高人民法院還出台《關於落實23項司法為民具體措施的指導意見》,切實推進訴訟服務建設,踐行為民司法。
人民法院積極改革司法公開制度,不斷加強民意溝通,彰顯司法民主。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了民意溝通表達長效機制。為強力推進司法公開、方便媒體監督,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12月分別發布《關於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和《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