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暴利

民法暴利

發布時間: 2022-06-14 23:17:53

民法典家庭暴力追究責任

根據你的敘述家暴行為在村委會調解不成的情況下可以向公安局報案讓 警察介入處理貨到法院起訴家暴者讓 法律制裁家暴者的違法行為維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

㈡ 民法基本原則怎樣集中反映市民社會的本質與規律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含義:
1、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2、是貫穿於各種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則 •3、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與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
•二、民法基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 •傳統民法發源於羅馬法,但真正成就於近代歐洲,近代歐洲國家由於共同承繼了羅馬私法傳統價值觀,同時又共同接受了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在民法上,形成了一套較為穩定的法律價值觀,並且依不同層次的法律原則加以體現,居於最高層次的貫穿全部民法體系的共同價值准則為民法基本原則 •近代民法:人格平等;私有權神聖;契約自由;過失責任。 •從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轉向兼顧社會公共福利或社會公正(法律思想) •現代社會修正民法基本原則:所有權與社會公正;契約與社會公正;客觀責任的引入 功能和作用
•三、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不確定性和高度抽象性註定它不具備直接適用性,只能指導(對立法、司法、民事活動都有指導意義);約束;補充
•四、作用:1、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 •2、一切民事主體均應遵守的行為准則 •3、解釋民事法律規范的依據 •4、補充法律漏洞、發展學說與判例的基礎 第二節 平等原則 •一、近代民法在天賦人權思想影響下,在法典中首次確立了人格平等原則。1804年《法國民法典》;1907年《瑞士民法典》 •人格平等原則在近代民法的確立,意味著近現代民法上個人的地位可以歸納為「承認所有的人的法律人格完全平等」,由此確認的法律人格是「可由自身的意思自由地成為與自己有關的立法者」,是不考慮知識、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力量之差異的抽象的人,在其背後是「在理性、意思方面強而智的人像」。 •二、人格平等原則可以理解為:主體資格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民事主體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三、我們如何踐行平等 •平等原則最集中地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主要標志,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合同當事人的法律要求。被學者稱為無須明文規定的公理性原則。 •1、樹立正確的平等觀(程序的平等觀) •實現程序平等的結果,必然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則需引入弱者權益傾斜保護制度來平衡 •2、反對特權(官商勾結) •3、消除身份的影響 第三節 自願原則 •一、民法作為私法,崇尚意思自治。 •1804年法國民法典確立了意思自治原則,並視其為民法基礎。所謂意思自治,即當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務。意思自治的真諦在於自由和理性,而其基本特點在於自主參與、自主選擇以及自己責任與過失責任。 •一)意志自由:1、人身自由;2、財產自由;3、合同自由 •二)自己責任:任何有責任能力的人都要履行自己自願承諾的義務及應負的責任; •三)過失責任:任何人都要對自己過失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在立法上的表現 •1、規范民事主體行為方面多採用當事人可自行選擇協商的任意性條款供當事人選擇,當事人自己意思表示優先; •2、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 •3、雙方和多方的民事行為的內容和形式由當事人自行協商 第四節 公平原則 •一、「公平」與公正、合理、正義的概念相近,是人們崇高的理念,也是基本的法律價值理念。 •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因此民法更強調公平(利益、責任、風險的均衡負擔)。 •二、公平原則的含義包括: •1、民法在規范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上,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當事人利益;(要求人們對利益或損害的分配在主觀心理上及客觀結果上應持公平態度) •2、公平原則主要是作為商品交換關系法律形式的合同關系的要求;(遵循價值規律,等價有償,反對暴利,民事行為在結果上顯失公平,應協調利益平衡) •3、負擔和風險的平衡。民法通過各種制度設計盡力做到民事主體各方當事人交易風險的平衡負擔 •與後面我們將要討論的誠信原則相比,此原則更強調客觀利益的平衡,後者則傾向道德評判。 第五節 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一、民法學界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學說歸納整理後有以下觀點: •1、「語義說」,即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 •2、「一般條款說」,認為誠信原則的外延不十分確定,但具有強制效力的一般條款 •3、「立法意志說」,主張誠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當事人雙方以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 •4、「雙重功能說」,主張誠信原則將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合為一體,兼有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的雙重功能 •5、「兩種誠信說」,誠信原則是適用於全部民事關系的民法基本原則,它又分化為客觀誠信和主觀誠信兩個分支,前者要求人們正當的行為,後者要求人們具有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 二、誠實信用在民事立法司法實踐的體現 •1、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作假,不欺詐,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民事主體應恪守信用,履行義務;不履行義務使他人造成損害時,應自覺承擔責任 •3、民事法律關系終止後,當事人應當為維護對方的利益,實施一定的行為或者不實施一定的行為(保密、協助,幫助) •4、法官及仲裁員處理民事案件時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事實為依據,保護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平衡當事人利益 •5、在立法上,不僅需要在民事基本法上確立誠實信用為基本原則,而且還應根據需要制定若干體現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條款 第六節 禁止權利濫用 •一、權利人行使權利超過正當界限,有損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的,為權利的濫用。濫用權利不受法律保護。 •二、民法一方面奉行私權神聖原則,充分保護私權;另一方面又提出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將權利之行使限制在不違反法律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范圍,這就協調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 •三、在大陸法系國家,權利不得濫用是誠實信用原則的當然內容,即權利行使有違誠實信用者為權利濫用。它成為獨立之原則,主要是現代民法推動權利社會化的結果。「個人權利行使要維護社會福祉」(日本民法典) •四、判斷是否濫用權利,結合各國民事立法的利弊,應從主客觀兩方面考察。 •主觀,從社會一般觀念出發判斷其有損害他人的主觀目的; •客觀,損人不利己,或損人很多,利己很少,對社會利益造成不平衡。 •(法的經濟學分析,個人選擇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第七節 公序良俗原則 •一、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程序 •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民事行為無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應把握立法精神,以國家的基本國策為基點,認定是否違反公共秩序;以社會大眾的一般道德觀念,認定是否違反善良風俗。逐步類型化。 學理上概括的類型 •1)危害國家公序類型; •2)危害家庭關系類型; •3)危害性道德行為類型; •4)射幸行為類型(乃以投機取巧為目的,而取得給付,其給付范圍之多寡,系以偶然事故的發生而認定其給付權利的存在。射幸行為原則上因法律禁止而無效,但如法律有特別允許者為有效,如保險契約、股票買賣、期貨買賣,彩票買賣等 ); •5)違反人格和人格尊嚴的行為類型; •6)限制經濟自由; •7)違反公平競爭; •8)違反消費者保護; •8)違反勞動者保護; •9)暴利行為; •思考討論案例:瀘州「二奶」受遺贈權被「公序良俗」否決案 總結一下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 •2、自願原則(意思自治原則) •3、公平原則 •4、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俗原則 •6、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本章思考復習題 •1、民法基本原則是如何集中地反映市民社會的本質和規律? •2、各民法基本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各原則之間有什麼聯系?

㈢ 民法典規定家庭暴力損害賠償金項目有哪些

家庭暴力損害賠償金項目有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人身損害賠償范圍】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㈣ 民法總則一百五十三條規定是什麼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解讀

就第1款而言,重點需要理解的是但書規定,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規定,這其實是將強制性管理性規定排除在外,因為強制性管理性規定並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這種提高強制性規范位階(如僅限於法律、行政法規)、將強制性規范限制在效力性規定的做法,並不可取。究其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查閱朱慶育:「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比較法上認為,出於對大眾利益的保護,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內容的可能性,為此內容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德國法上類似於第153條第1款規定是第134條。若要適用第134條使法律行為無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對該禁止的違反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然從第134條本身無法得出某法律規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規定以及違反該規定是否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因為這必須根據各個法律條款的意義及目的,最終解釋確定。由此可見,這里存在的法律邏輯是違反了某一強制性規范且若讓其有效則有違該強制性規定的目的,故必須使其無效。而不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認為的那樣,因違反強制性效力性規定而無效。換言之,德國法是結合規范目的及法律行為綜合判斷法律行為效力,而我國現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規定屬於強制性效力性規定,然後因為某一法律行為違反,故無效。

關於違反禁止性法律的後果,只有當該條款未作出其他規定時,該法律行為才因違反禁止性規定而無效。於此需要注意如下兩點: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對的只是法律行為被締結時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並不希望阻礙法律行為的效果。因此違反此類禁止性規定,並不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規定因反對法律行為內容,故禁止其發生效力,即違反此類內容禁止的法律行為通常是無效的。但也存在兩個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對法律行為中一方的行為,則要特別審查該法律行為應當無效還是考慮到無過錯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詐而締結的購買贓物的合同。如果使之無效,則對善意的被欺詐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所針對的是合同的內容,違反法律規定原則上無效,但為履行該無效負擔行為所實施的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因為處分行為價值中立,原則上並不存在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既否定了負擔行為內容又不允許商品的移轉,那麼不僅負擔行為無效,處分行為同樣無效。

就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負擔行為無效角度看,除負擔行為無效外,為締結被禁止的負擔行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權的行為同樣無效。

鑒於禁止性規定文義限制,某一法律行為雖未違反禁止性規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實現的法律效果卻被該禁止性規定所禁止,為實現禁止性規定之立法目的,應當使該法律行為無效。這就是典型的規避行為。換言之,不管規避行為採取何種方式實現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這種方式並不違反禁止性規定,但只要目的違反就要無效。於此這就意味著禁止性法律規定必須超出其文義適用於按照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而應適用的情況。比如,根據法律規定,甲不得購買經濟適用房,然後甲授意符合條件的乙前往購買,然後贈與給甲。雖然甲沒有直接購買經濟適用房,但卻獲得經濟適用房的所有權,故應當使該贈與行為無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則》第58條第5項以及《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內容,確定了「公序良俗」作為判斷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標准。

於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個需要進行價值填補的概念,應根據普通人的價值觀念進行判斷,經過德國司法實踐的發展來看,違反善良風俗的常見類型如下:(1)目標在於實施被普遍否定的行為;(2)過分的束縛性合同;(3)過分利用壟斷地位可能違反善良風俗;(4)給某一債權人提供過分的擔保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5)違反婚姻家庭法規;(6)暴利行為(採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嚴重不對稱)。

2.無效的前提需要違反善良風俗。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必須知悉違反善良風俗的事實情,但不以其認為違反善良風俗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則上需要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都違反善良風俗。否則如果只有一方違反善良風俗,那麼若讓合同無效,對正當的當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違反公序良俗正好體現在向行為相對方實施的行為中,那麼例外情況下單方面違反風俗即已足夠。

3.判斷違反善良風俗的時間,這要區分法律行為締結時間與法律效果發生時間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以締結法律行為時為准,故即使善良風俗嗣後發生變化,也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則以發生效果的時間為准,畢竟違反善良風俗的目的並非在於懲罰卑鄙的道德觀念,而是阻止應被否定的法律後果,因此當事實發生變更時,產生法律後果的時間同樣重要。比如,為報答與自己通姦的情人,被繼承人在遺囑中將其作為唯一繼承人。這一遺囑顯然違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後兩人結婚,則被繼承人死亡時,該遺囑就不能被視為違反公序良俗。

就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為無效,合同請求權不成立。與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一樣,原則上無效的只是負擔行為,而不包括處分行為;但若違反善良風俗恰好存在於對財產歸屬的變更中,則該處分行為無效。比如,為了擔保債權人債權,債務人將其所有責任財產均轉讓給債權人作為擔保,這對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產生重大不利,屬於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應當無效。

第二,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6條規定,受到悖俗行為侵害且不可歸責者可對加害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我國現行法雖然沒有《德國民法典》第826條之規定,但《民法總則》第157條第2句規定「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這里的責任最起碼可包括如下兩種類型: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㈤ 對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牟取暴利的行為該如何處

1、《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認定合同或者合同條款無效:(1)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5)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2、民法很重要的一點是保障當事人的自由意志,訂立合同的任何一方可以說基本上是為了一定利益,只不過雙方的利益有大小之分。但是只要不存在《合同法》規定的上述情形,合同就不應當認定為無效。 3、至於是否違反《合同法》的上述規定,第一、第二項就不用多說,予以排除;那麼是否為以「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呢?這里所謂的「非法目的」必須是違反法律規定,比如簽訂陰陽合同來逃稅就是非法目的,但牟取暴利顯然不是「非法目的」,而是正當的利益追求。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呢?也並沒有,因為合同限制在合同的簽訂雙方,並不會損害社會利益。綜上,牟取暴利的合同,也是當事人基於真實意思表示訂立的合同,並未違背《合同法》上述規定,應當予以保護。

㈥ 民法典規定遇到家庭暴力女人該怎麼辦

《民法典》規定遇到家庭暴力女人應當起訴離婚,提交起訴狀,並提供家暴的相應的證據,比如報警證明、驗傷證明等。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法院在一方有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以及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情況下,應當判決離婚。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㈦ 民法典網路暴力是第幾條法條

法律分析:第九百九十九條、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和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九條 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體的姓名、名稱、肖像、個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權利人因錯誤通知造成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㈧ 牟取暴利的合同是不是一定是無效合同。闡述觀點正誤。專業大俠進來回答下!謝了!

不一定為無效的合同。
如下為無效合同的法律認定。
合同的某一方是否有明顯的誤導對方呢或者對方對交易存在重大誤解?若存在這種情況,則屬於可撤銷效力的合同。但是需要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認定。

法律依據: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認定合同或者合同條款無效:
(1)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
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一般屬於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但是如果還損害了國家利益,則屬於無效合同。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5)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6)對於造成對方人身傷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免責的合同條款。 (7)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無效。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㈨ 民法典對家暴的定義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對家庭暴力沒有定義,其規定有如果幾種:1、法律規定在一個家庭內部,各家庭成員間應當和睦友愛,禁止家庭暴力的出現;2、夫妻一方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最終調解無效,而且請求離婚原因中包括家庭暴力因素的,應當予以離婚;3、在離婚訴訟中,由於家庭暴力導致夫妻雙方面臨離婚的,無過錯一方有權獲得損害賠償。前述三種就是民法典對家庭暴力的相關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二)與他人同居;(三)實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熱點內容
道德在利益面前是 發布:2024-11-16 16:43:00 瀏覽:887
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6 16:32:45 瀏覽:922
法院等級保護 發布:2024-11-16 16:31:42 瀏覽:378
民法典網賭 發布:2024-11-16 16:24:39 瀏覽:181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條件是 發布:2024-11-16 15:54:15 瀏覽:97
電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1-16 14:39:20 瀏覽:448
勞動法孕婦發工資的制度 發布:2024-11-16 14:19:20 瀏覽:31
跨國公司規避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14:04:02 瀏覽:782
合同法法規定一定要交五險一金 發布:2024-11-16 14:03:19 瀏覽:446
行政法學課件 發布:2024-11-16 14:03:06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