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國際商法壟斷

國際商法壟斷

發布時間: 2022-06-16 02:17:47

Ⅰ 國內利益的統一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談判中利益主體的一方,通常是外國的政府、企業或公民(在現階段,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企業和商人),另一方,是中國的政府、企業或公民。國際商務談判是對外經濟貿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現代國際社會中,許多交易往往需要經過艱難繁瑣的談判,盡管不少人認為交易所提供的商品是否優質、技術是否先進或價格是否低廉決定了談判的成敗,但事實上交易的成敗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談判的成功與否。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的利益主體需要就共同關心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和調整各自的的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謀求在某一點上取得妥協,從而在使雙方都感到有利從而達成協議。所以,我們可以說,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經濟活動,是調整和解決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及商業機構之間不可避免的經濟利益沖突的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國際商務談判的特點
國際商務談判既具有一般商務談判的特點,又具有國際經濟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
1.政治性強
國際商務談判既是一種商務交易的談判,也是一項國際交往活動,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由於談判雙方的商務關系是兩國或兩個地區之間整體經濟關系的一部分,常常涉及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和外交關系,因此在談判中兩國或地區的政府常常會干預和影響商務談判。因此,國際商務談判必須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時,還應注意國別政策,以及執行對外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法律和規章制度。
2.以國際商法為准則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跨國轉移,必然要涉及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國際保險、國際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以國際商法為准則,並以國際慣例為基礎。所以,談判人員要熟悉各種國際慣例,熟悉對方所在國的法律條款,熟悉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規定和國際法。這些問題是一般國內商務談判所無法涉及的,要引起特別重視。
3.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既不強加於人,也不接受不平等條件。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平等互利,是指國家不分大少,不論貧富強弱,在相互關系中,應當一律平等。在相互貿易中,應根據雙方的需要和要求,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互通有無,使雙方都有利可得,以促進彼此經濟發展。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不論國家貧富,客戶大小,只要對方有誠意,就要一視同仁,既不可強人所難,也不能接受對方無理的要求。對某些外商利用壟斷地位抬價和壓價,必須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後地區,我們也不能以勢壓人,仗勢欺人,應該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
4.談判的難度大
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談判者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從而使影響談判的因素更加復雜,談判的難度更加大。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對手的情況千變萬化,作風各異,有熱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決斷者,也有多疑多虛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尋釁者;有謙謙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氣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種種表現,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有關。不同表現反映了不同談判者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談判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談判技巧,不僅能在談判桌上因人而異,運用自如,而且要在談判前注意資料的准備、信息的收集,使談判按預定的方案順利地進行。
國際商務談判的原則
1、平等性原則 平等是國際商務談判得以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國際經濟往來中,企業間的洽談協商活動不僅反映著企業與企業的關系,還體現了國家與國家的關系,相互間要求在尊重各自權利和國格的基礎上,平等地進行貿易與經濟合作事務。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平等性要求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談判各方地位平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企業不論實力強弱,個人不管權勢高低,在經濟貿易談判中地位一律平等。不可頤指氣使,盛氣凌人,把自己的觀點和意志強加給對方。談判各方面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願望,根據彼此的需要和可能,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對於利益、意見分歧的問題,應通過友好協商加以妥善解決,而不可強人所難。切忌使用要挾、欺騙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交易的目的,也不能接受對方帶強迫性的意見和無理的要求。使用強硬、脅迫手段,只能導致談判破裂。 (2)談判各方權利與義務平等。各國之間在商務往來的談判中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既應平等地享受權利,也要平等地承擔義務。談判者的權利與義務,具體表現在談判各方的一系列交易條件上,包括涉及各方貿易利益的價格、標准、資料、方案、關稅、運輸、保險等。如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談判,要按照有關規則公平合理地削減關稅,尤其是限制或取消非關稅壁壘。談判的每一方,都是自己利益的佔有者,都有權從談判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都有權要求達成等價有償、互相受益、各有所得的公平交易。價格是商貿談判交易條件的集中表現,談判各方討價還價是免不了的,但是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進行協商,對進出口商品作價應以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平等商議,做到隨行就市,對雙方有利。為彌合在價格以及其他交易條件上的分歧,順利解決談判中的爭執,就需要以公平的標准來對不同意見進行判定,而公平的標准應當是談判各方共同認定的標准。在談判的信息資料方面,談判者既有獲取真實資料的權利,又有向對方提供真實資料的義務。談判方案以及其他條件的提出、選擇和接受,都應符合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談判者享受的權利越多,相應地需要承擔的義務也就越多,反之亦然。 (3)談判各方簽約與踐約平等。商務談判的結果,是簽訂貿易及合作協議或合同。協議條款的擬訂必須公平合理,有利於談判各方目標的實現,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簽約踐約要使「每方都是勝者」,美國學者尼爾倫伯格的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談判的平等性要求,可以說是談判成功的至理名言。談判合同一經成立,談判各方面須「重合同,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認真遵守,嚴格執行。簽訂合同時不允許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條件,履行合同時不能隨意違約和單方面毀約,否則,就會以不平等的行為損害對方的利益。 2、互利性原則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平等是互利的前提,互利是平等的目的。平等與互利是平等互利原則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打仗、賽球、下棋,結局通常是一勝一負。國際商務談判不能以勝負輸贏而告終,要兼顧各方的利益。為此,應做到以下幾點。 (1)投其所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進行談判,說到底就是為了說明對方進而得到對方的幫助和配合以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或曰通過協商從對方獲取己方所需要的東西。 首先,應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其著想。把對方的利益看成與自己的利益同樣重要,對其願望、需要與擔憂表示理解和同情,富於人情味,建立起情感上的認同關系,從心理上啟開對方接納自己之門。要記住:談判雖為論理之「戰」,然談判桌上為人所動的是「情」,常常是「情」先於「理」。 其次,要了解對方在商務談判中的利益要求是什麼。談判的立場往往是具體而明確的,利益卻隱藏在立場的後面,出於戒心,對方不會輕易表白,即使顯露,也是很有分寸、注意程度的。因而,了解對方的需求,應巧妙地暗探,策略地詢問,敏銳地體味「話中之話」,機智地捕捉「弦外之音」。 第三,在對對方有所知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滿足其需求。這是前面行為的目的,是最重要的一環。在商務談判中考慮和照顧對方的利益,會引起對方的積極反應,促進互相吸引、互相推動的談判格局的形成。自己的主動利他之舉,能喚起對方投來注意和關心。談判各方通常都有在該談判中努力實現的利益目標,因此,為對方著想就要根據對方的利益目標滿足其基本需要。在目標要求不一致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尋求雙方利益的相容點而投其所需。此外,還要注意對方非經濟利益的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自尊感、認同感、榮譽感等,這類需求得到滿足,有時會產生某種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談判的實質性問題得到輕而易舉的解決,使自己受益無窮。莎士比亞說:「人們滿意時,會付高價錢。」高明的談判者自然明白個中奧妙。 (2)求同存異。談判各方的利益要求完全一致,就無需談判,因而產生談判的前提是各方利益、條件、意見等存在著分歧。國際商務談判,實際上是通過協商彌合分歧使各方利益目標趨於一致而最後達成協議的過程。如果因為爭執升級、互不相讓而使分歧擴大,則容易導致談判破裂。而如果想使一切分歧意見皆求得一致,在談判上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因此,互利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求同存異,求大同,存小異。談判各方應謀求共同利益,妥善解決和盡量忽略非實質性的差異。這是商務談判成功的重要條件。 首先,要把謀求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各方之「同」,是使談判順利進行和達到預期目的的基礎,從分歧到分歧等於無效談判。談判中的分歧通常表現為利益上的分歧和立場上的分歧。參與談判的每一方都要追求自身的利益,由於所處地位、價格觀念及處理態度不同,對待利益的立場也就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談判各方從固有的立場出發,是難以取得一致的,只有瞄準利益,才有可能找到共同之處。而且,國際商務談判的目的是求得各方利益之同,並非立場之同。所以,要把談判的重點和求同的指向放在各方的利益上,而不是對立的立場上,以謀求共同利益為目標。這就是求大同,即求利益之同。 然而,求利益之同難以求到完全相同,只要在總體上和原則上達到一致即可,這是對求大同的進一步理解。求同是互利的重要內容,如果談判者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對方的利益,不注重雙方的共同利益,勢必擴大對立,中斷談判,各方均不能有所得。一項成功的商務談判,並不是置對方於一敗塗地,而是各方達成互利的協議。談判者都本著謀求共同利益的態度參與談判,各方均能不同程度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林肯曾頗有感觸地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談判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贊同點。」談判的前提是「異」,談判的良好開端則是「同」,談判的推動力和談判的歸宿更在於「同」。 其次,努力發現各方之「同」。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交換利益的過程,而這種交換在談判結束時的協議中才明確地體現出來。談判之初,各方的利益要求還不明朗或不甚明朗,精明的談判者能隨著談判的逐步深入從各種意見的碰撞中積極尋找各自利益的相容點或共同點,然後據此進一步探求彼此基本利益的結合部。談判各方利益縱然有諸多相異之處,總能找到某種相同或吻合之點,否則在一開始就缺乏談判的基礎和可能。為了引導對方表露其利益要求,應在談判中主動而有策略地說明己方的利益。只要你不表現出輕視或無視對方的利益,你就可以用堅定的態度陳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堅持互利原則內在地包含著堅持自己的利益,只是要把這種自我堅持奠定在對對方利益的認可與容納的基礎之上。忽視、排斥對方的利益和隱藏、削弱自身的利益,都不利於尋求相互之間的共同之處,都會妨礙談判目標的正常實現。在解釋自己的利益時,要力求具體化、生動化、情感化,以增加感染力,喚起對方的關切。在協調不同要求和意見的過程中,應以對方最小的損失換取自己最大的收獲,而不是相反。 第三,把分歧和差異限定在合度的范圍內。求大同同時意味著存小異,存小異折射著談判各方的互利性。絕對無異不現實,而差異太大難互利。就商務談判而言, 「小異」不只是個數量概念,更重要的是有質的含義。其質的要求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談判各方非利益之異,其二是若存在利益上的差異則應為非基本利益之異。這是互利性要求的內在規定,是談判協議中保留分歧的原則界限。談判各方的不同利益需要,又可分為相容性和排斥性的。屬於排斥性的,只要不與上述原則要求相悖,允許存在於談判協議之中;如是相容性的,則能各取所需,互為補充,互相滿足。 (3)妥協讓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互利不僅表現在「互取」上,還表現在「互讓」上。互利的完整含義,應包括促進談判各方利益目標共同實現的「有所為」 和「有所不為」兩個方面。既要堅持、維護己方的利益,又要考慮、滿足對方的利益,兼顧雙方利益,謀求共同利益,是謂「有所為」;對於難以協調的非基本利益分歧,面臨不妥協不利於達成談判協議的局面,作出必要的讓步,此乃「有所不為」。談判中得利與讓利是辯證統一的。妥協能避免沖突,讓步可防止僵局,妥協讓步的實質是以退為進,促進談判的順利進行並達成協議。
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國際貨物買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簽訂買賣合同的必經階段。國際商務談判的內容,不僅包括商務與技術方面的問題,還包括法律與政策問題,它是一項政策性、策略性、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決定著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從而確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故買賣雙方都很重視商務談判這項重要的活動。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商務談判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它比國內貿易中的洽談交易復雜得多。因為,交易雙方分屬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彼此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體制和貿易習慣,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信仰和民族習慣,而且還有語言和文字溝通方面的困難。 在談判過程中,由於交易雙方的立場及其追求的具體目標各不相同,故往往充滿尖銳復雜的利害沖突和反復討價還價的情況。參加商務談判人員的任務是,根據購銷意圖,針對交易對手的具體情況,施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正確處理和解決彼此間的沖突和矛盾,謀求一致,達成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協議。由於交易雙方達成的協議不僅直接關系著雙方當事人的利害得失,而且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不得輕易改變,所以是否拍板成交和達成協議,彼此都應持慎重態度。如果由於失誤而導致磋商失敗,就會失掉成交的機會。如果由於我方人員急於求成、疏忽大意或其他原因,作了不應有的讓步,或接受了不合理的成交條件和有悖於法律規定的條款,致使交易磋商中出現一些錯誤和隱患,往往事後難以補救。這不僅會使我方在經濟上蒙受不應有的損失,而且還可能給履約造成困難,進而影響雙方關系,對外造成不良的政治影響。 綜上所述,足見商務談判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做好這個環節的工作,妥善處理商務談判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達成公平合理和切實可行的協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Ⅱ 為什麼某種商品在國外的售價底於國內售價時則會產生傾銷

簡單講,商品的價格是由其製造成本加合理利潤組成。某些國家如中國和越南由於人工成本和社會環境管制寬松,會形成相對競爭優勢,導致其製造的產品及時經過長途運輸抵達他國依然存在價格優勢。這種優勢是國際分工帶來的,在國際商法中是合理的。進口國為了保護國內企業或者減緩這種正常低成本商品所帶來的沖擊,採取的方法往往是提高進口關稅或者提高技術性進口門檻。這種低價銷售不會產生傾銷。

但是對於那些低於其製造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在本國銷售的外國產品,往往會被指控為傾銷。因為他們往往是某些實力企業打垮競爭對手已達到長期壟斷市場,從而獲取高額利潤,從而最終傷害消費者的利益。這種行為就是傾銷,會引起國際貿易糾紛。

Ⅲ 現在大學,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麼

2021年八大熱門專業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就業前景好 畢業生薪酬高專業解析:提到高薪職業,程序員一定榜上有名。伴隨現代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IT行業已步入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年的IT人才缺口數高達百萬以上。因此計算機類專業也成為高考志願填報的大熱門,每年報名熱度有增無減。計算機類專業主要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信息安全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其中最核心、最基礎的專業,也是各院校計算機系招生的主要專業。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及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科學型和工程型相結合的計算機專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就業方向:1、在IT類企業中,該類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崗位有管理類:如項目經理、軟體架構師、硬體架構師等;研發類:軟體工程師、硬體工程師、系統開發員等;測試類:軟體測試工程師、硬體測試工程師、系統測試工程師等;服務銷售類:市場營銷、售前服務、售後服務、市場推廣等。近年來,軟體開發中心、數據中心等單位吸引了很多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企、事業數據系統的開發與維護、數據統計與管理等工作。2、在政府、科研單位及其他非IT類企業中,軟硬體的配備、網路安全、系統維護、網站開發等工作也離不開計算機專業的人才。3、師范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小學、中學等單位擔任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工作。近年來,計算機同藝術類專業結合,產生了不少新專業,如電腦美術設計、網頁設計、影視動畫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數字媒體等。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在設計部門、廣告公司、裝潢公司、網路公司、軟體公司、動畫公司、企事業廣告部等從事美術設計策劃與製作、電腦繪畫、動畫製作、網頁設計等工作。二、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老牌工科專業:學會就是「硬本領」專業解析:作為工學中機械類的一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在工科中可謂是鼎鼎大名,它是高校中普遍開設的工科專業,也是機械類的代表專業之一。包括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械自動化三部分內容,行業內部分別稱為機設、機制、機電。該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寬厚的機械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機械產品研發、設計、製造、項目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就業方向:1、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可在工業生產一線從事機械的維修、保養和管理的現場技術支持人員。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和豐富的實踐經驗。2、設計研發人員。負責參與新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可參與新產品(零件)的機械部分的安裝、調試、改進、圖紙的繪制等工作。這類工作對畢業生的要求比較高,一般起點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或碩士學歷。3、機械產品的銷售人員。可從事相關行業機械類產品的銷售和客服工作。因為該專業畢業生具備相關機械專業方面的技術知識,所以從事銷售工作會更有優勢。三、車輛工程:不只是「汽車修理工」專業解析: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向來被調侃為「修車的」,其實,車輛工程畢業生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汽車修理工」。該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車輛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 車輛設計、製造、實驗、檢測、管理、科研及教學等工作的車輛工程領域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車輛工程不僅研究汽車,還研究拖拉機、機車、軍用車輛及其他工程車輛等等。學習車輛的組成構造、設計方法、質量檢測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設計、製造、改裝、測試、維修車輛的能力。例如:汽車車身設計、汽車零件製造、車輛性能測試、車輛故障維修等。就業方向:1、汽車設計與製造類工作。可以到各種車輛研究所,汽車、機車車輛、地鐵及輕軌車輛的設計製造企業,參與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等工作。由於地域不同,畢業生所從事的工種不同,車輛工程專業的薪酬待遇也有一定的差異,技術性崗位後期薪酬有很大上升空間。2、交通運輸及管理等部門。從事車輛維修管理工作。3、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從事相關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四、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電網最喜歡招聘的專業專業解析:電氣類專業一向對理科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小到一個開關,大到太空梭都離不開電,電是怎麼來的?如何能夠順利、安全地使用電能?這些都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隸屬於電氣類,主要研究電力電子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電力設備的設計製造、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電力系統的維護等工作。例如:家用冰箱、彩電等電器的生產製造,採用單片機對醫用呼吸機、家用電飯煲等實現自動控制,高壓電網的維護與管理等。該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氣工程領域的裝備製造、系統運行、技術開發等部門從事設計、研發、運行等工作的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就業方向:1、國家電力系統。包括國家電網公司、區域電網公司;各省電力公司;發電集團公司(如華能、國電、大唐、華電、中電投);電力設計院(如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等)。各省設計院、電力勘測設計院;各城市供電公司、地區縣級供電公司等。由於電力行業在我國屬於壟斷行業,因此此類單位門檻較高,名牌大學畢業生更受青睞。2、電氣設備(如變壓器)製造公司、電氣設備廠和其他與電相關的工作。如果能進入如通用、西門子等的大型跨國企業,年薪非常可觀。3、高校、科研部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五、通信工程:5G技術領跑者專業解讀:通信即信息的傳遞,郵政信件、電話、電報、傳真、衛星通信、網路通信(QQ、微信、微博等)都是常見的通信方式。通信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具備通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系統掌握現代通信技術,能在信息通信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設備製造、網路運營、技術管理的工程科技人才。通信工程專業主要研究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和設計方法等,從而進行現代通信系統和網路的設計、開發、調測和應用等。例如:移動通信由4G到5G的開發;電話網、電報網等通信網的系統設計;無線區域網(WiFi)的開發與維護等。就業方向:目前,從通信專業就業類型上說主要有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軟體,一個是硬體。軟體如軟體開發、網路的設計、應用軟體的編譯等等;硬體方面主要是去電子通信器件一類的公司。學生就業去向主要涉及通信運營商、現代通信設備製造企業、電子信息類技術研發的相關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科技產業公司、企事業單位等,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等運營商,中興、華為、大唐、富士康等設備製造商,三星、貝爾等外資企業。六、土木工程:真不是工地「搬磚的」專業解析:土木工程經常被大家調侃為「搬磚專業」,其實,木工程方面的專業人才遍布國民經濟建設的各條戰線,人們日常生活中居住的房屋、乘坐的地鐵、休閑的場所等無一離不開土木工程人才。這里提及的土木工程,是專業的名稱。按照培養側重點,各學校有建築工程、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等不同方向,土木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基礎,與人們的住行密切相關。而且,土木工程的學生就業很少偏離本專業,是對口就業率最高的幾個專業之一。就業方向:1、工程技術方向。畢業生可在建築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路橋施工企業擔任施工員、建築工程師、結構工程師、技術經理、項目經理等。2、質量監督及工程監理方向。畢業生可在建築、路橋監理公司、工程質量檢測監督部門等擔任監理工程師。3、設計、規劃及預算方向。畢業生可在工程勘察設計單位、房地產開發企業、交通或市政工程類機關職能部門、工程造價咨詢機構等擔任項目設計師、結構審核、城市規劃師、預算員、預算工程師等。4、公務員、教學及科研方向。畢業生畢業後可去往交通、市政管理部門、大中專院校、科研及設計單位。目前,中國城鎮化進程仍在不斷向前推進,城鎮化率必然會持續提高,隨之而來的將是未來幾十年我國對土木工程領域人才的需求。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無論「前途」還是「錢途」都非常可觀,職業發展潛力巨大。七、建築學:建築師的搖籃專業解析建築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無可替代。近十幾年我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很多同學都對建築專業非常感興趣,該專業也一直是報考的大熱門。這個專業主要培養能在城市建設領域從事建築與城市設計、 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建築學主要研究建築的結構、設計、材料、環境、建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涉及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市政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各類建築的設計和規劃等。例如:大廈的建造方案和施工圖的設計,城市大型建築分布的布局規劃,房屋室內的裝飾設計等。就業方向1、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建築設計事務所等建築行業的設計單位。畢業生主要從事建築物的設計和有關建築的研究工作。2、房地產開發企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建築項目的前期策劃、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工作。3、建設廳、規劃局等政府管理部門。畢業生主要從事建設行業管理、城市管理、房屋質量檢測、古建築保護等工作。八、測繪工程:很低調但就業率不低專業解析說起測繪工程,很多考生和家長們都表示「不甚了解」,因此,該專業在很長時間內都屬於不冷不熱的報考狀態。很多人認為「測繪」離生活很遠,其實我們汽車上的導航儀、手機上的導航軟體等都離不開「測繪」。測繪工程是建築地質方面的重點專業,雖然還未被大家熟知,但它其實屬於就業率較高專業,發展前景向好。該專業主要培養能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應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現代空間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和良好業務素質的高級測繪科技人才。就業方向1、畢業生可以從事測繪工程勘察設計、實施、管理與開發工作。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陸海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工作2、在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的工作3、還可從事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建立、維護管理和信息處理分析工作,在相關部門為辦公自動化、重大項目的立項、論證、投資環境的評估、各種用地的評價、重大工程的選址、規劃及各種災難的損失估計和預告提供科學信賴的依據4、設計院、施工企業、監理公司、咨詢公司等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

Ⅳ 您好!請問你可以幫我提供一下復旦國際商法和微觀經濟學的英文版課程描述嗎謝謝!

你要的是教學大綱吧?
這兩門教學大綱只有普通類型的,沒找到雙語或是全外語的課程大綱~
下面是這兩門課程的普通授課類型的大綱,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希望能幫上你~

1、微光經濟學:
課程代碼 968.037.1.03 編寫時間 2011年7月
課程名稱 微觀經濟學
英文名稱 Microeconomics
學分數 3 周學時 3
任課教師* 馮劍亮 開課院系** 會計學系
預修課程 高等數學基礎知識
課程性質:本課程針對已具備高等數學基礎知識的經管類(包括經濟、金融、財政、會計及其相關財經類)本科生開設,為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認識並把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分析邏輯;理解並弄清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並掌握圖形分析、實例分析以及簡單的數學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學會運用所學習的經濟學分析工具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

課程基本內容簡介:微觀經濟學以居民戶、廠商等單個經濟單位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在單個產品或要素市場上的供求行為及其與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學基礎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本課程介紹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以及微觀經濟政策等。

基本要求: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後練習。
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基本原理的講解,結合練習或課堂討論。
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作者 教材名稱 出版社 出版年月
尹伯成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七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2月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五版) 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1年3月
平狄克和魯賓費爾德(Pindyck and Rubinfeld) 《微觀經濟學》(第七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9月
哈爾•R•范里安(Hal R.Varian)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七版)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
教師教學、科研情況簡介和主要社會兼職:長期從事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類別各個層次的教學工作。
教學內容安排:
第1講 導言
第2、3講 需求、供給和市場價格的決定:市場機制
第4、5講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6講 生產理論
第7、8講 成本理論
第9講 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與產量的決定
第10講 完全壟斷市場中價格與產量的決定
第11講 壟斷競爭市場中價格與產量的決定
第12講 寡頭壟斷市場中價格與產量的決定
第13講 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
第14講 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
第15講 微觀經濟政策

作業和考核方式:
學期末採用閉卷考試。
*如該門課為多位教師共同開設,請在教學內容安排中註明。
**考慮到有時同一門課有不同院系得教師開設,請任課教師填寫此欄。

2、國際商法:
課程代碼 MANA130263.01 編寫時間 2011.7
課程名稱 國際商法
英文名稱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學分數 2 周學時 2
任課教師* 陶明 開課院系** 企業管理系
預修課程 經濟法
課程性質:
專業選修課程
教學目的:
國際商法是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力求涵蓋國際商法學科的主要知識門類或主要分支,系統地介紹國際商法的概念、體系、主體以及國際商法的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要求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法律、國際合同法律、國際金融法律、國際投資法律等基本法律制度,了解國際經濟爭議和仲裁法律制度,並結合國際經濟相關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比較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國際商法的基本理論和實務知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和從事涉外經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基本內容簡介:
本課程系統闡述了國際商事活動中的重要法律規則。對世界各國有關國際商事活動的基本法律制度、國際公約及國際貿易慣例以及西方法制史等知識進行介紹,依次介紹了國際商法的產生和發展、戰後國際貿易法律制度、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美國外貿法律制度、國際投資法律制度、國際貨幣金融法律、國際貨物運輸法律制度、國際經濟爭端與仲裁法律制度等內容,同時結合中國人世後有關商事法律規則的變化情況,對國際商事活動中的法律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本書在內容設計上結合相關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注重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傳授,向學生介紹從事國際商事活動的風險,以及如何迴避、轉移或降低這些風險的法律途徑。

基本要求:
了解並掌握與國際經濟貿易密切相關的國際法律制度,並能運用於涉外業務之中。

教學方式: 案例分析、PPT演示、課堂討論
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作者 教材名稱 出版社 出版年月
陳安 國際經濟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4
王海英 國際經濟法案例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6
張麗英 國際經濟法教學案例 法律出版社 2004.11
[美]理查德.謝弗等 國際商法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3.1
[美] Herbert M.Bohlman等 商法:企業的法律、道德和國際環境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10
教師教學、科研情況簡介和主要社會兼職:
陶明, 經濟學博士,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章 國際商法導論 (4學時)
第一節 國際商法概論
第二節 國際商法基本理論
第三節 國際商法的環境與企業的道德、行為規范
第四節 國際商法的司法與訴訟制度
第二章 國際貿易法律制度 (4學時)
第一節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法律制定
第二節 總協定的法律規范及其不斷調整
第三節 不同發展水平國家間的貿易法律制度
第四節 東西方貿易法律制度
第三章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 (4學時)
第一節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國內外立法
第二節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及其主要條款
第三節 國際貨物買賣慣例及其法律沖突規范
第四節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支付
第四章 美國貿易保護法律制度 (6學時)
第一節 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概述
第二節 美國對華貿易保護體制的演變
第三節 美國對華貿易保護的法律與程序框架
第四節 金融危機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
第五節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美應對與合作
第五章 國際投資法律制度 (4學時)
第一節 國際投資法概述
第二節 保護國際投資的雙邊和多邊條約
第三節 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投資法律
第四節 《華盛頓公約》和《漢城公約》的基本機制
第六章 國際貨幣金融法律 (6學時)
第一節 國際貨幣金融法概述
第二節 戰後國際貨幣金融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匯率安排的准則
第四節 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及其制度安排
第五節 全球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
第七章 國際貨物運輸法律制度 (4學時)
第一節 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法概述
第二節 國際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及其條款
第三節 國際海難救助法律制度
第八章 國際經濟爭端與仲裁法律制度 (4學時)
第一節 國際經濟爭端處理法概述
第二節 國際商事仲裁的分類
第三節 處理國際經濟爭端的主要方式

作業和考核方式:
平時作業與考核相結合。平時作業包括課後作業、課堂案例分析。期終考試採用閉卷形式。平時成績(考勤)佔20%,考試成績佔80%。
*如該門課為多位教師共同開設,請在教學內容安排中註明。
**考慮到有時同一門課有不同院系得教師開設,請任課教師填寫此欄。

Ⅳ 國際商法

1、代理的概念(代為處理)
代理(Agency)是指代理人(Agent)按照本人( Principal,又稱被代理人)的授權(authorization),代表本人同第三人訂立合同或作其他的法律行為,由此而產生的權利與義務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2、合夥的概念
合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夥人為經營共同事業,共同出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而組成的企業。
3、有限合夥的概念
有限合夥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夥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夥人組成的企業,普通合夥人對合夥企業的債務負無限責任,有限合夥人只負有限責任,即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夥承擔有限責任。
4、公司治理的概念
目前對公司治理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各國普遍認為,公司治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它是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處理因兩權分離而產生的委託代理關系所適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宗旨是使公司的管理人員能夠為公司股東的整體利益服務。
5、外國公司的概念
外國公司一般是指根據其他國家的公司法的規定而設立的公司。
6、要約(offer)
要約是具有足夠的確定性並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的意圖的訂立合同的建議。
7、產品責任的概念
由產品缺陷導致消費者、使用者或第三人人身、財產損害時,該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應承擔的責任。
8、匯票的概念
匯票是由出票人簽名出具的要求受票人於見票時或於規定的日期或於將來可以確定的時間內向特定人或憑特定人的指示或向持票人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無條件的書面支付命令。
9、匯票的背書
匯票的背書指執票人在匯票背面簽名,並把它交給對方的行為。
10、匯票的提示
執票人向付款人出示匯票,請求其承兌或付款的行為。
11、匯票的承兌
承兌是指匯票的付款人接受出票人的付款委託,同意承擔支付匯票金額的義務,而將此項意思表示以書面文字記載於匯票之上的行為。
12、匯票的追索權
當匯票遭到拒付時,為了保護執票人的利益,各國法律都認為執票人有權向前手背書人以及匯票的出票人請求償還匯票上的金額,這項權利在票據法上稱為追索權。
13、匯票的偽造簽名
匯票上的偽造簽名是指假冒他人名義或未經授權而用他人的名義在匯票上簽名的行為。包括假冒出票人、背書人、承兌人的名義在匯票上簽名,也包括盜用他人的印章在匯票上蓋章。
14、本票的概念
本票又稱期票,是出票人約定於見票時或於一定日期,向受款人或其指定人支付一定金額的無條件的書面承諾。
15、支票的概念
支票是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支付一定金額的支付證券。《英國票據法》把支票看作是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匯票。
16、橫線支票
由出票人、背書人或執票人在支票正面劃有兩道平行線,或在平行線內載明銀行名稱的支票。橫線支票的特點是收款人只能是銀行。
普通橫線支票:付給銀行
記名橫線支票:付給指定的銀行
17、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各方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的方式,自願將其之間的爭議交給仲裁協議所確定的第三人予以裁決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
18、仲裁協議的概念
仲裁協議是指合同當事人通過在合同中訂明仲裁條款,簽訂獨立仲裁協議或採用其他方式達成的就有關爭議提交仲裁的書面協議,表明當事人承認仲裁裁決的拘束力,將自覺履行其義務。
19、母公司的概念
通過掌握其他公司的股票(份)從而能實際控制其他公司營業活動的公司
20、子公司的概念
處於被控制或者依附地位,但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簡答和論述:
一、國際商法的概念和淵源
1、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強調的是各國商人(企業)之間從事商業活動,尤其是貿易和投資活動方面的法律總稱。主要內容包括:商行為法、商組織法、宏觀調控法,商事權利救濟法:
2、國際商法的淵源是指國際商法產生的依據及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國際商事慣例和各國國內商事立法。
① 國際(商務)條約:國家間所締結的而以國際法為准之的國際書面協定。
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海牙規則》、《華沙公約》等。 國際商務條約只對締約國有約束力,其他國家可選擇適用。
② 國際慣例:國際經濟法主體重復類似行為而上升為對其具有拘束力的規范。如:《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③ 各國國內立法
附:(僅做了解)
1、 幾組概念:
國際——跨越國界、跨國之間的商事活動
商事——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交換以及與此相關的其他活動
調整主體——商人和商事組織
2、 慣例與習慣的比較:
國際慣例沒有強制的普遍約束力,但是一旦被當事人加以採用,對當事人就具有法律拘束力。習慣只是一種行為,和國際慣例具有本質的區別。
二、西方兩大法系的特點
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
1)法典法:系統化、歸類化、邏輯性 1)判例法
2) 分布以法德兩國為主 2)分布以英美兩個國家為主
3)把全部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 3)全部法律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
4)實體法 4)程序法
5)又稱民法法系 5)又稱普通法系
除此之外,兩大法系在法律變革速度、法官的作用方面都是有所不同。
附:1、公法:與國家狀況有關的法律——憲法、行政法
私法: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民法、商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比較:
英國法律具有典型的二元性,即普通法和衡平法的並存,衡平法是為了補充和匡正當時的普通法而出現的。
①救濟方法:普通法系只能採取金錢賠償和返還財產 ,衡平法發展了實際履行和禁令。
②訴訟程序:普通法系設陪審團、口頭答辯;衡平法相對比較靈活。
法院組織系統:普通法——王座法庭;衡平法——樞秘大臣法庭
④法律術語不同:
三、代理權的產生
1、大陸法系——依代理權產生的原因不同分為:
法定代理:非由本人的意思表示產生
意定代理:由本人的意思表示產生
2、英美法系——依代理權產生的原因不同分五種:
(1)明示授權的代理
(2)默示授權的代理(沒有明確表示,但有行動表示)
(3)不可否認的代理(言辭或行動使第三人相信其代理權)
(4)客觀必須的代理
(5)追認的代理(本身非代理,但是本人事後追認為代理)
本人與代理人之間關系,一般是合同關系,屬於本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內部關系。
四、無權代理
1、概念:指欠缺代理權的人所作的代理行為。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 不具備默視授權條件的代理
(2)授權行為無效的代理
(3)越出授權范圍行事的代理
(4)代理權消滅後的代理
無權代理可以進一步分為狹義的表見代理和無權代理。
2、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
(1)、代理人是無權代理,但是須有某種外觀事實表明其有代理權。
(2)、第三人是善意的且沒有過失。
(3)、無權代理行為的發生與本人有一定的關系。
3、表見代理的處理結果為:
本人應該對該代理行為負責,即該代理行為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直接有本人來承擔,但是由於該無權代理給本人所造成的損失,本人可以向無權代理人追償。
4、對於狹義無權代理的處理:
狹義的無權代理下的代理行為 ,非經本人的追認,對本人是沒有約束力的。本人對此不負責任。如果第三方是善意的(不知情的),則無權代理人要對第三人負責,否則法律上不予保護。在該情況下,本人享有追認權,第三方享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五、代理關系的終止
1、代理關系的終止的兩種情況
(1)、根據當事人的行為終止代理關系。如:代理合同的期滿、雙方的同意、代理目標的實現
(2)、根據法律終止代理關系。如:本人、代理人的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
2、代理關系終止的效果:若代理人繼續從事代理活動,即屬於無權代理。代理關系結束時,本人必須通知第三人,否則本人仍需對第三人負責。
六、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本人)的義務
1、代理人的義務
(1)、勤勉的履行其代理職責
(2)、對本人應誠實、守信(不得自己代理、雙邊代理、密謀私利)
(3)、不得泄漏保密情報和資料
(4)、須向本人申報賬目
(5)、不得把代理權轉給他人
2、被代理人(本人)的義務
(1)、支付傭金
(2)、償還代理人因履行代理義務而產生的費用
(3)、讓代理人核對其賬冊
七、本人及代理人同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1、大陸法系
(1)、直接代理——商業代理人:以本人的名義簽訂合同,其效力直接及於本人。
(2)、間接代理——行紀人:以代理人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日後通過另一個合同將權利和義務轉移給本人。
2、英美法系
(1)代理人在簽約時指出本人的姓名。(代理人訂立合同後,即退居合同之外,既不能從合同中取得權利,也不對合同產生義務)
(2)代理人在簽約時表示有代理關系存在,但沒有指出本人的姓名。(仍是本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應由本人對合同負責,代理人對合同不承擔責任)
(3)代理人在簽約時根本不披露有代理關系的存在。(本人可以直接介入,第三人具有選擇權)
八、商事組織基本形式
1、個人企業; 2、合夥企業; 3、公司企業
九、合夥的特徵
1、合夥建立在合夥協議的基礎之上;(合夥協議決定合夥企業出資、利潤分配、風險承擔、管理方式)
2、合夥強調「人的組合」;(合夥人的死亡、破產、退出都影響合夥企業的存續)
3、合夥人對合夥企業的債務負無限連帶責任;
4、合夥人有權平等地享有合夥的收益並享有參與管理合夥事務的平等權利;
5、合夥企業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
十、合夥企業內部各合夥人之間的關系
1、合夥人的權利
(1) 分享利潤 ; (2)參與經營管理 ;
(3)監督和檢查賬目 ; (4)獲得補償 ;
2、合夥人的義務
(1)繳納出資:金錢、實務、技術和已經完成的勞務等
(2)忠實:競業禁止和交易禁止
(3)謹慎和注意
(4)不得隨意轉讓出資
十一、合夥企業對第三人的關系
1、每個合夥人在執行合夥企業的通常業務中所作出的行為,對合夥企業和其他合夥人都具有拘束力;
2、合夥人之間如對任何一個合夥人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得用以對抗不知情的第三人;
3、合夥人在從事通常的合夥業務的過程中所作的侵權行為,應由合夥企業承擔責任;但合夥企業有權要求有關合夥人賠償企業由此遭受的損失;
4、 新加入的合夥人對其加入之前的債務不負責任,退出的合夥人對其作為合夥人期間企業所負的債務仍須負責任;對於其退出後企業的新債務是否負責任,要根據情況而定,對於善意的第三人應該負責任,否則不負責任;
十二、公司的特徵
(1)公司是法人,具有獨立性。體現在:
①公司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②公司具有獨立的財產所有權
③獨立的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2)公司是社團法人,具有集合性。
(3)公司是企業,具有營利性。
(4)公司是依照專門法律設立的,具有法定性:公司實行統一(法定)的集中管理制
(5)公司具有永久存在性
十三、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否認法人人格制度)
英美法國家為了追求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利益,常常會拒絕一個合法成立的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直接探究公司與其股東的真實關系。
1、適用條件:
(1)公司設立合法,已取得法人資格
(2)股東濫用控制權,進行了不當的行為。
(3)股東控制權的濫用,客觀上損害了債權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2、幾種具體的情形:
A、涉及公司資金問題——出資不實或不足
B、涉及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手續
C、涉及股東與公司的關系不清晰——尤指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清晰
運用的較少,只有法院才有權力行使,法官有較大的裁量權,在裁決時,往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要素和事實
十四、公司法的概念
1、概念:規定各種公司的設立、組織、經營和解散以及對內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企業。公司法是公司企業的最基本的規范總則。它規定公司內部及對外的法律關系。
(1)、公司內部關系——股東、董事、高級職員、一般雇員之間的關系;以及公司各行政機構之間的職責分工
(2)、公司外部關系——公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公司與第三方之間的關系;母公司與子公司

公司的主要分類: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母公司。以下分別介紹這幾種公司。
十五、有限責任公司(Closely held Corporation)
1、概念:有限責任公司是指股東人數較少,不發行股票,股份不得隨意轉讓,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2、基本法律特徵:
(1)、公司禁止有限責任公司向公眾招募股本
(2)、股份證書一般允許轉讓,但有較嚴格的限制
(3)、股東人數有法定限制(≤50人)
(4)、公司行政管理機構比較簡單
(5)、具有明顯的人合性質
(6)、公司的財務報告不公開
各國實踐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採用了有限公司的形式。在我國,外商投資公司基本上都採用有限公司形式。
十六、股份有限公司(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
1、概念:全部資本劃分成等額的股份,其股份以股票形式公開發行和自由轉讓的一種公司企業形式。
2、基本法律特徵:
(1)、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
(2)、股份以股票形式公開發行並可以流通
(3)、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4)、公司的賬目必須公開
(5)、股份有限公司的規模較大
3、股份有限公司的優點:利於集資、分散風險、公眾性強、股份變現容易、管理科學
4、股份有限公司的缺點:設立程序復雜、易於少數股東對公司的操縱、控制和壟斷的形成、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流動性很大,不易控制掌握,股東對於公司缺乏責任感。
十七、設立公司的兩種方式
1、發起設立——是指由公司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的全部股本而設立的公司。
2、募集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擬發行股本的一部分,其餘部分向社會公開募集而設立的公司。
十八、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特徵
子公司 分公司
(1)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1)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2)獨立的公司名稱和公司章程 (2)沒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和公司章程
(3)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 (3)全部資產屬於母公司
(4)獨立核算,是自負盈虧經濟實體 (4)以總公司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
(5)獨立進行各類業務活動
十九、公司的管理: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的地位和作用
1、股東大會——公司最高權力機構,但不是代表機構和執行機關,對內不執行業務,對外不代表公司。(英美國家)
(1)股東的權力 A、利潤分享權:股息分配、剩餘資產分配、股份(票)轉讓;
B、表決權; C、表述權; D、知情權;
(2)股東大會的幾種表決方式
A、直接投票:每股對公司的每項決議有一個投票權
B、累積投票:每一股擁有與將要當選的董事總人數相等投票權,並可以集中投到某一個候選人的名下。
C、分類投票:持有不同類別股票的股東分別投票
D、偶爾投票:針對某一個偶爾事件的投票表決
E、不按比例的投票:某一類別的股票具有比其他類別的股票更多或更少的表決權。
2、董事會——公司最重要的決策和領導機構,是公司對外進行業務活動的全權代表。
(1)董事會的權力
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關,但是董事會在行使職權時必須以一個集體來行使,而且通過董事會會議進行表決來具體實行的,單個的董事不能單獨進行活。董事會作為公司的代理人:業務活動不得超出公司的業務活動范圍、不得超出公司授予他的許可權、當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決議有沖突時,以股東大會為准。
(2)董事的責任:董事承擔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受託人雙重角色。
3、經理層(高級職員)——由董事會聘任,權力來自於董事會的授權。公司高級職員通常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司庫和秘書;他們的職權分為:明示許可權、默視許可權、不可否認的許可權。
二十、公司的合並
1、新設合並——新設合並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司合並成一個新公司的商業交易,新設合並又稱為聯合。(A+B=C)
2、吸收合並——吸收合並又叫兼並,是指一個或幾個公司並入另一個存續公司的商業交易。因此吸收合並又稱為存續合並。(A+B=A(B))
3、收購——指由收購公司通過其高級管理人員發出收購要約,購買某個目標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股票(份),以便控制該公司的法律行為。
附:收購的類型
1、友善式收購:對目標公司有利的,至少不損害其經營管理的一類合並。雙方董事會相互協商,確定收購方案。
2、敵對式收購:受到被收購公司董事會反對的兼並,收購公司直接向目標公司的股東發出收購股票要約,公開收購目標公司股票。
二十一、公司的國籍的判斷(會判斷)
1、依公司注冊登記所在地來確定國籍
2、以能控制該公司的股份持有者的國籍來作為確定該公司國籍的依據
3、以公司主要營業所的所在地來確定國籍
二十二、合同的本質
1、英美法系——合同的本質是交易,是關於交易的協議。
2、大陸法系——合同的本質是「合意」(或稱協議),即合同各方的意思的一致。
二十三、英美法上的對價
1、概念:對價是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的與諾言互為交易對象的東西。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1)在法律上,對價的作用在於使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
(2)對價與諾言互為交易對象,諾言人為得到對價而許諾,受諾為了得到諾言提供對價;
(3)所有作為諾言的交易對象的東西均可成為對價。
2、對價的作用
在法律上,對價的作用在於,它使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更確切的說,它使諾言發生強制執行的效力。
對價使未履行的諾言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但是無對價的諾言如果已經兌現,諾言人不得反悔,即不能以諾言無效要求受諾人返還利益。
3、「充分的」或「完好的」對價的構成
1)對價必須是合法的
2)對價須發生在諾言作出同時或者之後;
3)對價與諾言互為誘因;
4)對價須是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但不一定與諾言在價值上相稱;
5)空洞的諾言不能構成對價;
6)法律規定的義務不能構成對價;
7)既存的義務不能作為對價
二十四、法國法上的原因
1、概念:原因是法律行為人所追求的近前的,直接的目的。原因不同於動機。跟動機相比,原因具有直接性、客觀性、一般性的特點。
2、傳統理論對原因的分類:
(1)信用原因--雙務合同原因(最常見的原因)
(2)贈與原因
(3)清償原因
3、原因的運用
(1)、無原因的合同:標的不存在或標的價值過低。
(2)、基於錯誤原因的合同:指當事人錯誤地相信其義務的存在,但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況。
(3)、原因不法的合同
二十五、合同的訂立
(一)要約(offer)
要約是具有足夠的確定性並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的意圖的訂立合同的建議。
1、要約的撤回和撤銷
(1)、撤回:要約發出之後,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要約人可以用更為快捷的方式把撤回要約的通知在要約到達之前或與要約同時送達受要約人處,以阻止要約生效。
(2)、撤銷:要約在被要約人接受之前向受要約人發出要約失效的通知,使其不再受要約的約束。
2、要約的撤銷的規定:
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
(1)要約寫明了承諾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約是不可撤銷的;
(2)受要約人有理由信賴該要約是不可撤銷的,而且已基於對該要約的信賴行事。
3、要約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
要約一般對受要約人沒有約束力,受要約人接到要約只是在法律上獲得了承諾的權利,並不承擔必須答復的義務。
4、要約的消失
(1)要約因期限已過而終止;
(2)要約因撤銷終止;
(3)要約因被受要約人拒絕而終止;
(4)要約因當事人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而終止。
如果沒有發生上述事項,要約於合理的期間過後失效。
附: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別(會判斷)
要約邀請又稱為要約引誘,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其目的在於引誘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其內容往往是不明確、不具體的,其相對人是不特定的,所以,要約邀請不具有要約的約束力,發出要約邀請的人不受其約束。
(二)、承諾(acceptance)
1、承諾的定義
承諾是接受要約的意思表示。更確切地說,承諾是受要約人按要約限定的方式(即遵循鏡像原則——完全不改變要約的內容)對要約人作出的接受要約中包含的合同條件的意思表示。
2、承諾生效的時間(合同成立的時間)
(1)英美法系——投郵主義
(2)大陸法系和中國——收郵主義
二十六、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
1、締約能力
2、合同形式上的瑕疵
3、合同的合法性:合同違法或違反社會公共利益
4、非真實意思的表示:錯誤、欺詐、脅迫
5、顯失公平
二十七、合同解釋的原則
1、主觀主義原則(意思說)
指探究當事人的意思為目標的合同解釋。雙方當事人的意思無法查明時,認為交易未達成一致。
2、客觀主義原則(表示說)
指對諾言、協議的含義確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推定,加入法官的意思。
主觀意思主義與客觀意思主義的關系: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二十八、合同受挫(分英、美、德、法四國討論)
1、 英國——合同受挫
在英國,由於意外情事之發生,使合同的履行變得不可能、不現實或者沒有履行意義,當事人免除合同義務的基本制度是合同受挫。以下情形之一就是合同受挫(合同受挫的例證):
(1)合同標的物的滅失;
(2)當事人期望的事件未發生使訂立合同的目的落空;
(3)個人服務構成合同的標的時,提供服務的人的死亡或意外地生病造成履約的不可能;
(4)合同訂立後法律的變化使合同的履行違法;
(5)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可能的其他情況;
2、美國——目的受挫
美國的合同受挫的四個條件:
(1)主要目的「實質性地受挫」;
(2)該事件的不會發生是訂立合同的基本假定;
(3)該過錯不是請求免責的一方的過錯所致;
(4)該方沒有承擔法律強加之外的義務;
除此之外,美國還發展了履行不能(合同的履行變得不現實)的制度。
兩種理論的區別:
合同受挫:合同的目的實質性地落空,免責
履行不能:可以採取替代品,合同的履行變得不現實
3、法國——不可抗力
大陸法在原則上承認:當債務的不履行是由於不應歸咎於債務人的「外部原因」時,債務人對之不承擔責任 。
外部原因包含三種情況:
(1)不可抗力(三個構成要件:不可預見性、不可抵禦性、外在性)
(2)第三人的行為;
(3)債權人自身的行為;
4、德國——合同受挫
(1)、履約的「嗣後不能」
在因嗣後不能免除履約責任方面,德國強調過錯概念,債務人應對故意或過失負責。並且採取「推定過錯」的制度。
(2)、交易基礎的瑕疵——兩種情況:交易基礎的事後喪失、自始欠缺。(交易基礎:合同賴以存在的基礎條件)
二十九、預期違約(英美法系特有,大陸法系不存在)
如果合同一方在合同規定的履約期到來之前毀棄了合同,另一方可以立即解除合同,並要求得到賠償,而不必等到履約期已到,前者事實了違反了合同再解除合同和要求賠償。
三十、實際履行和損害賠償之間的關系
(1)實際履行:令違約方實踐其諾言
(2)損害賠償:讓違約方對受損害方進行金錢上的補償,以此作為對實際履行的替代。
實際履行與損害賠償是一對相關的概念。

Ⅵ 國際商法可以寫什麼論文

1.淺談國際商法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2. 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辨正
3. 經濟法與弱勢群體的保護
4. 市場經濟與反壟斷的立法建設
5. 論規模經濟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6. 我國反壟斷法的價值取向
7. 反壟斷法若干問題的比較研究
8. 加入WTO與加強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的研究
9. 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精神
10. 新型消費領域消費者權利保護研究11. 稅負公平原則和農村稅費改革
12. 稅收司法保障研究
13. 稅法公平價值論
14. 政策性銀行運行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15. 加入WTO後我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策略研究
16. 銀行業與證券業混業經營的若干法律問題
17.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18. 論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礎
19.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20. 新形勢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法律制度的建構
21. 國外社會保障稅對我國社會保障稅法的借鑒

Ⅶ 跨國公司與壟斷企業的異同

在教科書定義里:

跨國公司,是,指,總部在一國,而業務開展,跨越了國境。很多大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幾十甚至上百個國家同時運行。

壟斷企業,是,指,在沒有競爭的狀態里,實現市場的分類產品的全部佔有。

在國際商法里,是不允許有壟斷出現。是因為,壟斷破壞了自由自主的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給進化人類社會帶來的競優的梯級進步的績優碩果。

所以,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經濟里,才有《反壟斷法》的存在。

Ⅷ 當代商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成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金融;(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自然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第三,由於當代國際商事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際商法發展到今天,已經由單一層次的國際商事慣例演變為多層次的國際商法,是一個以國際商事慣例為主體內容的,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由於國際商法是用來調整從事跨越國境商事交往的各種公、私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商事慣例體系,而擴展到國際法、國內法、甚至還包括難以歸屬上述法律分類的其它各種法律規范。國際商法是一個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而且,上述國際商法體系中的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原本的國際法規范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國內法規范也可能上升為國際法規范而被國家或國際組織所適用。在當代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實踐中,不僅單靠任何一種傳統法律規范都已不能完全客觀反應國際商事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而且各種法律規范和體系之間往往互相依賴、互相交叉、互相轉化、互相作用。[8]國際公法規范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際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時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商事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是有直接約束力的。例如我國簽署並核准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於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從這一天起,我國公民或法人與任何其他締約國公民或法人之間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其訂立以及賣方、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適用該公約的規定(除非雙方當事人決定不適用該公約)。對我國公民、法人適用國際民商事公約和慣例,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9]

換個角度來說,有關國家和私人、法人之間的合同是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家化的。例如,海特認為,任何准國際法庭或跨國法庭無法否認因政府與外國人之間契約關系所引起的仲裁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並且有必要衡量適用國際法的適當性。他指出:「在私人投資者同外國政府間訂立開發協議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外國人的契約權利,是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提到國際法高度來要求的。」[10]

此外,國際法協會在其關於「國際組織與私人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和「國家與外國人協議中的合同准據法」的兩個文件中,也接受適用國際法或適用一般法律原則。[11]

實踐中,適用於一方當事人為國家或國家實體的合同不乏其例。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中東國家的一些石油法也規定可選擇國際法作為仲裁的准據法。

因此,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既可適用國際商事慣例,也可適用國際法,還可適用國內法,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界線,當事人究竟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具體來講,用以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規范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數眾多的,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商事主體之間的國際商事慣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第二個層次是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間簽訂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如日內瓦票據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等(上述兩個層次的國際商法概念同大陸法系商法中廣義商法中的國際商法概念相同);[12]第三個層次是有關國家用以調整本國境內商事往來關系規范中具有國際性的規范(或稱涉外商事法律規范)。這里所說的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同時適用於國內某種商事關系和國內同類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等,也包括只適用於國內某種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第四,從廣義上探討國際商法概念,並非只是純學理的說明,更是為了國際商法的綜合運用和實際效益。

如我國公司到外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要受到多種不同層次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首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我國公司在外國的商事投資活動要直接適用外國私法中有關涉外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規范,如要適用《外國人投資企業法》等;其次,我國公司要適用外國有關管理涉外商事活動的法律,如適用《海關法》、《外匯法》等;第三,要適用該外國認可或參加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國際商事條約、公約,如《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第四,要適用我國與該外國簽訂的有關雙方商事協定或條約,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等。同樣的道理,外國公司到我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在適用法律和選擇法律方面也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

如果在上述選擇法律過程中,仍然把視野局限在傳統的法律部門或學科,拘泥於某種固定的定義界說,[13]就很難對國際商事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採取最適當和最必要的途徑加以妥善解決。如世界銀行對私人公司貸款的合同,屬於政府間機構與企業訂立的契約,當選擇契約的准據法時,盡管當事人中的一方不是私人,仍應適用國際私法;又如,發展中國家政府與發達國家私人之間訂立的契約,盡管當事人並非雙方同是國家或同是私人,卻非同時適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包括公法和私法)的各項原則不可。因此,對於國際商事交往中因范圍、國家、法人、個人相互交織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必須同時運用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際法及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內法,進行綜合的考察,才能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處斷。[14]

綜上所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商事交往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法律規范,它的內涵以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為主,其外延早已打破了國際法體系和國內法體系,而擴及到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國際私法規范、各國民商法的國際性規范(即涉外部分)。雖然國際私法和各國商法的涉外部分本質上都是各國的國內法,但是,既然它們都在各個主權國家的領域內調整著和制約著跨越國境的商事交往活動,從宏觀上看,也就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國際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國際商法不僅包括規定國際商法主體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權利和義務的實體性規范,也包括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程序性規范,不僅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強制性規范,也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任意性規范。

因此,國際商法所研究的對象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往往要牽涉到現有的幾十個傳統法律部門的部分內容,要涉及到國際法、沖突法、民法、商法、稅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諸多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不合時宜地強調傳統的法律分科,而在於尋找新的適應時代的制衡形式。[15]當代國際商事交易需要的不僅是某一特定的法律體系,還需要適應時代的新的調整方式。國際商法將滿足國際商事的需要,如同習慣商法滿足了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商人的需要,和習慣法的頒布滿足了14世紀中東的航海者和商人的需要一樣。

二、從狹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及其商事交易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

如馮大同教授等認為,在國際上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基本上是公司、企業等商事組織而不是國家,它們之間的交易屬於不同國家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所以,在「國際商法」這一概念中,「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含義並不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思,而是指「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意思。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16]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隨著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擴大和頻繁,國際商事關系呈現得更加錯綜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國際商事活動方式,如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租賃、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合作生產、國際工程承包、工業產權與專有技術許可貿易,等等。這些活動方式或者說交易方式,已超出了傳統商法調整的范圍。國際商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但與傳統商法相比,國際商法尚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上述這些新型的國際商事交易方式大都是從傳統商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商法歷史悠久、無所不包,涉及買賣、合同、擔保、公司、代理、居間、票據、保險、破產、海商、仲裁、競爭、信託、證券、期貨等社會商事關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國際商法大多還未涉及到。因此,國際商法的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上述國際商法的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外,國際商法還可作為一種比較研究各國商法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而存在。

三、國際商法的「並存法(Concurrent laws)」概念。[17]

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為了避開不同國內法體系之間的差異和難以預測的變化,將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及國內法三者結合起來,以一種統一的法律體系的形式,即創立一個可適用的三者並存的法律體系來調整國際商事交易的作法在各個國家呈發展趨勢。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是採用並存法律體系的一個較典型的例子。該公約明確規定:「仲裁庭應依據爭端當事人間協議的法律准則裁決爭端……」。如前所述,該條款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法,或選擇國際法,或選擇國際商事慣例;其二,當事人還可以既選擇國內法又選擇國際法和國際商事慣例,三者並用。該公約在同一條款中還規定,在當事人缺乏選擇時,仲裁庭「應適用爭端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其關於沖突法的規則)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18]可見,不僅當事人選擇法律是多軌制,仲裁庭在選擇適用法律上也是多軌制,既可適用國際法體系,也可適用國內法體系,還可適用不屬於這兩種體系的國際商事慣例。

並存法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爭論的產物。這種體系的作用在於,一方面適用國家當事人的國內法,承認國家當事人主權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參照國際法原則或國際商事慣例,為合同私人當事人一方提供一定的保護,保證國內法對外國投資者或其他人的待遇不低於最低國際標准。其實質就是在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摻入一種平衡力量。筆者認為,並存法實際上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廣義的國際商法的獨立存在。

【注釋】
[1][7][16]參見馮大同主編:《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頁,第4頁。
[2]參見關安平主編:《國際商法實務操作》一書,海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205頁。
[4]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5]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第1條第1297節第16款。
[6]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關於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
[8][15]趙威著:《中外合作開發煤炭資源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1頁,第18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5章第96條,1995年5月10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
[10]George W.Heght,The choice of Publie.Lnterational Lawas theApplicable law in Development Contract with Foreigr Government,in Intermation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J.F.Mcdaniels ed.1964,p.556.
[11](美)漢斯?史密特主編:《國際合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12]楊建華著:《新版商事法要論》,台灣三民書局,1983年版,第1頁。
[13]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84頁。
[14]櫻井雅夫:《國際經濟法研究——主論海外投資》,1977年日文版,第1章。
[17]韓健著:《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44頁。
[18]《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2條第1款。

Ⅸ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內容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

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

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是沖突法,這是因為各國商務立法不同,要解決國際商務糾紛首先就必須解決選擇和適用哪一國法律的問題,即解決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沖突。

所以,它與在實質和內容上規定商務往來關系的實體法不同,它不直接解決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只解決選擇准據法(即以哪國法律為依據)來解決國際性的商務糾紛。由於商務活動的世界性,現在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謀求統一的國際商法,一旦實現商法的國際統一,作為沖突法的國際商法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9)國際商法壟斷擴展閱讀: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

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

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

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

Ⅹ 什麼是國際商法

1、代理的概念(代為處理)
代理(Agency)是指代理人(Agent)按照本人( Principal,又稱被代理人)的授權(authorization),代表本人同第三人訂立合同或作其他的法律行為,由此而產生的權利與義務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2、合夥的概念
合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夥人為經營共同事業,共同出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而組成的企業。
3、有限合夥的概念
有限合夥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夥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夥人組成的企業,普通合夥人對合夥企業的債務負無限責任,有限合夥人只負有限責任,即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夥承擔有限責任。
4、公司治理的概念
目前對公司治理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各國普遍認為,公司治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它是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處理因兩權分離而產生的委託代理關系所適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宗旨是使公司的管理人員能夠為公司股東的整體利益服務。
5、外國公司的概念
外國公司一般是指根據其他國家的公司法的規定而設立的公司。
6、要約(offer)
要約是具有足夠的確定性並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的意圖的訂立合同的建議。
7、產品責任的概念
由產品缺陷導致消費者、使用者或第三人人身、財產損害時,該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應承擔的責任。
8、匯票的概念
匯票是由出票人簽名出具的要求受票人於見票時或於規定的日期或於將來可以確定的時間內向特定人或憑特定人的指示或向持票人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無條件的書面支付命令。
9、匯票的背書
匯票的背書指執票人在匯票背面簽名,並把它交給對方的行為。
10、匯票的提示
執票人向付款人出示匯票,請求其承兌或付款的行為。
11、匯票的承兌
承兌是指匯票的付款人接受出票人的付款委託,同意承擔支付匯票金額的義務,而將此項意思表示以書面文字記載於匯票之上的行為。
12、匯票的追索權
當匯票遭到拒付時,為了保護執票人的利益,各國法律都認為執票人有權向前手背書人以及匯票的出票人請求償還匯票上的金額,這項權利在票據法上稱為追索權。
13、匯票的偽造簽名
匯票上的偽造簽名是指假冒他人名義或未經授權而用他人的名義在匯票上簽名的行為。包括假冒出票人、背書人、承兌人的名義在匯票上簽名,也包括盜用他人的印章在匯票上蓋章。
14、本票的概念
本票又稱期票,是出票人約定於見票時或於一定日期,向受款人或其指定人支付一定金額的無條件的書面承諾。
15、支票的概念
支票是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支付一定金額的支付證券。《英國票據法》把支票看作是以銀行為付款人的即期匯票。
16、橫線支票
由出票人、背書人或執票人在支票正面劃有兩道平行線,或在平行線內載明銀行名稱的支票。橫線支票的特點是收款人只能是銀行。
普通橫線支票:付給銀行
記名橫線支票:付給指定的銀行
17、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各方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的方式,自願將其之間的爭議交給仲裁協議所確定的第三人予以裁決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
18、仲裁協議的概念
仲裁協議是指合同當事人通過在合同中訂明仲裁條款,簽訂獨立仲裁協議或採用其他方式達成的就有關爭議提交仲裁的書面協議,表明當事人承認仲裁裁決的拘束力,將自覺履行其義務。
19、母公司的概念
通過掌握其他公司的股票(份)從而能實際控制其他公司營業活動的公司
20、子公司的概念
處於被控制或者依附地位,但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簡答和論述:
一、國際商法的概念和淵源
1、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強調的是各國商人(企業)之間從事商業活動,尤其是貿易和投資活動方面的法律總稱。主要內容包括:商行為法、商組織法、宏觀調控法,商事權利救濟法:
2、國際商法的淵源是指國際商法產生的依據及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國際商事慣例和各國國內商事立法。
① 國際(商務)條約:國家間所締結的而以國際法為准之的國際書面協定。
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海牙規則》、《華沙公約》等。 國際商務條約只對締約國有約束力,其他國家可選擇適用。
② 國際慣例:國際經濟法主體重復類似行為而上升為對其具有拘束力的規范。如:《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③ 各國國內立法
附:(僅做了解)
1、 幾組概念:
國際——跨越國界、跨國之間的商事活動
商事——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交換以及與此相關的其他活動
調整主體——商人和商事組織
2、 慣例與習慣的比較:
國際慣例沒有強制的普遍約束力,但是一旦被當事人加以採用,對當事人就具有法律拘束力。習慣只是一種行為,和國際慣例具有本質的區別。
二、西方兩大法系的特點
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
1)法典法:系統化、歸類化、邏輯性 1)判例法
2) 分布以法德兩國為主 2)分布以英美兩個國家為主
3)把全部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 3)全部法律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
4)實體法 4)程序法
5)又稱民法法系 5)又稱普通法系
除此之外,兩大法系在法律變革速度、法官的作用方面都是有所不同。
附:1、公法:與國家狀況有關的法律——憲法、行政法等
私法: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民法、商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比較:
英國法律具有典型的二元性,即普通法和衡平法的並存,衡平法是為了補充和匡正當時的普通法而出現的。
①救濟方法:普通法系只能採取金錢賠償和返還財產 ,衡平法發展了實際履行和禁令。
②訴訟程序:普通法系設陪審團、口頭答辯;衡平法相對比較靈活。
③法院組織系統:普通法——王座法庭;衡平法——樞秘大臣法庭
④法律術語不同:
三、代理權的產生
1、大陸法系——依代理權產生的原因不同分為:
法定代理:非由本人的意思表示產生
意定代理:由本人的意思表示產生
2、英美法系——依代理權產生的原因不同分五種:
(1)明示授權的代理
(2)默示授權的代理(沒有明確表示,但有行動表示)
(3)不可否認的代理(言辭或行動使第三人相信其代理權)
(4)客觀必須的代理
(5)追認的代理(本身非代理,但是本人事後追認為代理)
本人與代理人之間關系,一般是合同關系,屬於本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內部關系。
四、無權代理
1、概念:指欠缺代理權的人所作的代理行為。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 不具備默視授權條件的代理
(2)授權行為無效的代理
(3)越出授權范圍行事的代理
(4)代理權消滅後的代理
無權代理可以進一步分為狹義的表見代理和無權代理。
2、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
(1)、代理人是無權代理,但是須有某種外觀事實表明其有代理權。
(2)、第三人是善意的且沒有過失。
(3)、無權代理行為的發生與本人有一定的關系。
3、表見代理的處理結果為:
本人應該對該代理行為負責,即該代理行為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直接有本人來承擔,但是由於該無權代理給本人所造成的損失,本人可以向無權代理人追償。
4、對於狹義無權代理的處理:
狹義的無權代理下的代理行為 ,非經本人的追認,對本人是沒有約束力的。本人對此不負責任。如果第三方是善意的(不知情的),則無權代理人要對第三人負責,否則法律上不予保護。在該情況下,本人享有追認權,第三方享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五、代理關系的終止
1、代理關系的終止的兩種情況
(1)、根據當事人的行為終止代理關系。如:代理合同的期滿、雙方的同意、代理目標的實現
(2)、根據法律終止代理關系。如:本人、代理人的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
2、代理關系終止的效果:若代理人繼續從事代理活動,即屬於無權代理。代理關系結束時,本人必須通知第三人,否則本人仍需對第三人負責。
六、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本人)的義務
1、代理人的義務
(1)、勤勉的履行其代理職責
(2)、對本人應誠實、守信(不得自己代理、雙邊代理、密謀私利)
(3)、不得泄漏保密情報和資料
(4)、須向本人申報賬目
(5)、不得把代理權轉給他人
2、被代理人(本人)的義務
(1)、支付傭金
(2)、償還代理人因履行代理義務而產生的費用
(3)、讓代理人核對其賬冊
七、本人及代理人同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1、大陸法系
(1)、直接代理——商業代理人:以本人的名義簽訂合同,其效力直接及於本人。
(2)、間接代理——行紀人:以代理人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日後通過另一個合同將權利和義務轉移給本人。
2、英美法系
(1)代理人在簽約時指出本人的姓名。(代理人訂立合同後,即退居合同之外,既不能從合同中取得權利,也不對合同產生義務)
(2)代理人在簽約時表示有代理關系存在,但沒有指出本人的姓名。(仍是本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應由本人對合同負責,代理人對合同不承擔責任)
(3)代理人在簽約時根本不披露有代理關系的存在。(本人可以直接介入,第三人具有選擇權)
八、商事組織基本形式
1、個人企業; 2、合夥企業; 3、公司企業
九、合夥的特徵
1、合夥建立在合夥協議的基礎之上;(合夥協議決定合夥企業出資、利潤分配、風險承擔、管理方式)
2、合夥強調「人的組合」;(合夥人的死亡、破產、退出都影響合夥企業的存續)
3、合夥人對合夥企業的債務負無限連帶責任;
4、合夥人有權平等地享有合夥的收益並享有參與管理合夥事務的平等權利;
5、合夥企業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
十、合夥企業內部各合夥人之間的關系
1、合夥人的權利
(1) 分享利潤 ; (2)參與經營管理 ;
(3)監督和檢查賬目 ; (4)獲得補償 ;
2、合夥人的義務
(1)繳納出資:金錢、實務、技術和已經完成的勞務等
(2)忠實:競業禁止和交易禁止
(3)謹慎和注意
(4)不得隨意轉讓出資
十一、合夥企業對第三人的關系
1、每個合夥人在執行合夥企業的通常業務中所作出的行為,對合夥企業和其他合夥人都具有拘束力;
2、合夥人之間如對任何一個合夥人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得用以對抗不知情的第三人;
3、合夥人在從事通常的合夥業務的過程中所作的侵權行為,應由合夥企業承擔責任;但合夥企業有權要求有關合夥人賠償企業由此遭受的損失;
4、 新加入的合夥人對其加入之前的債務不負責任,退出的合夥人對其作為合夥人期間企業所負的債務仍須負責任;對於其退出後企業的新債務是否負責任,要根據情況而定,對於善意的第三人應該負責任,否則不負責任;
十二、公司的特徵
(1)公司是法人,具有獨立性。體現在:
①公司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②公司具有獨立的財產所有權
③獨立的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2)公司是社團法人,具有集合性。
(3)公司是企業,具有營利性。
(4)公司是依照專門法律設立的,具有法定性:公司實行統一(法定)的集中管理制
(5)公司具有永久存在性
十三、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否認法人人格制度)
英美法國家為了追求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利益,常常會拒絕一個合法成立的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直接探究公司與其股東的真實關系。
1、適用條件:
(1)公司設立合法,已取得法人資格
(2)股東濫用控制權,進行了不當的行為。
(3)股東控制權的濫用,客觀上損害了債權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2、幾種具體的情形:
A、涉及公司資金問題——出資不實或不足
B、涉及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手續
C、涉及股東與公司的關系不清晰——尤指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清晰
運用的較少,只有法院才有權力行使,法官有較大的裁量權,在裁決時,往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要素和事實
十四、公司法的概念
1、概念:規定各種公司的設立、組織、經營和解散以及對內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企業。公司法是公司企業的最基本的規范總則。它規定公司內部及對外的法律關系。
(1)、公司內部關系——股東、董事、高級職員、一般雇員之間的關系;以及公司各行政機構之間的職責分工
(2)、公司外部關系——公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公司與第三方之間的關系;母公司與子公司

公司的主要分類: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母公司。以下分別介紹這幾種公司。
十五、有限責任公司(Closely held Corporation)
1、概念:有限責任公司是指股東人數較少,不發行股票,股份不得隨意轉讓,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2、基本法律特徵:
(1)、公司禁止有限責任公司向公眾招募股本
(2)、股份證書一般允許轉讓,但有較嚴格的限制
(3)、股東人數有法定限制(≤50人)
(4)、公司行政管理機構比較簡單
(5)、具有明顯的人合性質
(6)、公司的財務報告不公開
各國實踐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採用了有限公司的形式。在我國,外商投資公司基本上都採用有限公司形式。
十六、股份有限公司(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
1、概念:全部資本劃分成等額的股份,其股份以股票形式公開發行和自由轉讓的一種公司企業形式。
2、基本法律特徵:
(1)、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
(2)、股份以股票形式公開發行並可以流通
(3)、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4)、公司的賬目必須公開
(5)、股份有限公司的規模較大
3、股份有限公司的優點:利於集資、分散風險、公眾性強、股份變現容易、管理科學
4、股份有限公司的缺點:設立程序復雜、易於少數股東對公司的操縱、控制和壟斷的形成、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流動性很大,不易控制掌握,股東對於公司缺乏責任感。
十七、設立公司的兩種方式
1、發起設立——是指由公司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的全部股本而設立的公司。
2、募集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擬發行股本的一部分,其餘部分向社會公開募集而設立的公司。
十八、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特徵
子公司 分公司
(1)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1)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2)獨立的公司名稱和公司章程 (2)沒有獨立的公司名稱和公司章程
(3)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 (3)全部資產屬於母公司
(4)獨立核算,是自負盈虧經濟實體 (4)以總公司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
(5)獨立進行各類業務活動
十九、公司的管理: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的地位和作用
1、股東大會——公司最高權力機構,但不是代表機構和執行機關,對內不執行業務,對外不代表公司。(英美國家)
(1)股東的權力 A、利潤分享權:股息分配、剩餘資產分配、股份(票)轉讓;
B、表決權; C、表述權; D、知情權;
(2)股東大會的幾種表決方式
A、直接投票:每股對公司的每項決議有一個投票權
B、累積投票:每一股擁有與將要當選的董事總人數相等投票權,並可以集中投到某一個候選人的名下。
C、分類投票:持有不同類別股票的股東分別投票
D、偶爾投票:針對某一個偶爾事件的投票表決
E、不按比例的投票:某一類別的股票具有比其他類別的股票更多或更少的表決權。
2、董事會——公司最重要的決策和領導機構,是公司對外進行業務活動的全權代表。
(1)董事會的權力
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關,但是董事會在行使職權時必須以一個集體來行使,而且通過董事會會議進行表決來具體實行的,單個的董事不能單獨進行活。董事會作為公司的代理人:業務活動不得超出公司的業務活動范圍、不得超出公司授予他的許可權、當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決議有沖突時,以股東大會為准。
(2)董事的責任:董事承擔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受託人雙重角色。
3、經理層(高級職員)——由董事會聘任,權力來自於董事會的授權。公司高級職員通常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司庫和秘書;他們的職權分為:明示許可權、默視許可權、不可否認的許可權。
二十、公司的合並
1、新設合並——新設合並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司合並成一個新公司的商業交易,新設合並又稱為聯合。(A+B=C)
2、吸收合並——吸收合並又叫兼並,是指一個或幾個公司並入另一個存續公司的商業交易。因此吸收合並又稱為存續合並。(A+B=A(B))
3、收購——指由收購公司通過其高級管理人員發出收購要約,購買某個目標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股票(份),以便控制該公司的法律行為。
附:收購的類型
1、友善式收購:對目標公司有利的,至少不損害其經營管理的一類合並。雙方董事會相互協商,確定收購方案。
2、敵對式收購:受到被收購公司董事會反對的兼並,收購公司直接向目標公司的股東發出收購股票要約,公開收購目標公司股票。
二十一、公司的國籍的判斷(會判斷)
1、依公司注冊登記所在地來確定國籍
2、以能控制該公司的股份持有者的國籍來作為確定該公司國籍的依據
3、以公司主要營業所的所在地來確定國籍
二十二、合同的本質
1、英美法系——合同的本質是交易,是關於交易的協議。
2、大陸法系——合同的本質是「合意」(或稱協議),即合同各方的意思的一致。
二十三、英美法上的對價
1、概念:對價是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的與諾言互為交易對象的東西。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1)在法律上,對價的作用在於使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
(2)對價與諾言互為交易對象,諾言人為得到對價而許諾,受諾為了得到諾言提供對價;
(3)所有作為諾言的交易對象的東西均可成為對價。
2、對價的作用
在法律上,對價的作用在於,它使諾言對諾言人產生約束力。更確切的說,它使諾言發生強制執行的效力。
對價使未履行的諾言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但是無對價的諾言如果已經兌現,諾言人不得反悔,即不能以諾言無效要求受諾人返還利益。
3、「充分的」或「完好的」對價的構成
1)對價必須是合法的
2)對價須發生在諾言作出同時或者之後;
3)對價與諾言互為誘因;
4)對價須是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但不一定與諾言在價值上相稱;
5)空洞的諾言不能構成對價;
6)法律規定的義務不能構成對價;
7)既存的義務不能作為對價
二十四、法國法上的原因
1、概念:原因是法律行為人所追求的近前的,直接的目的。原因不同於動機。跟動機相比,原因具有直接性、客觀性、一般性的特點。
2、傳統理論對原因的分類:
(1)信用原因--雙務合同原因(最常見的原因)
(2)贈與原因
(3)清償原因
3、原因的運用
(1)、無原因的合同:標的不存在或標的價值過低。
(2)、基於錯誤原因的合同:指當事人錯誤地相信其義務的存在,但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況。
(3)、原因不法的合同
二十五、合同的訂立
(一)要約(offer)
要約是具有足夠的確定性並包含一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的意圖的訂立合同的建議。
1、要約的撤回和撤銷
(1)、撤回:要約發出之後,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要約人可以用更為快捷的方式把撤回要約的通知在要約到達之前或與要約同時送達受要約人處,以阻止要約生效。
(2)、撤銷:要約在被要約人接受之前向受要約人發出要約失效的通知,使其不再受要約的約束。
2、要約的撤銷的規定:
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
(1)要約寫明了承諾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約是不可撤銷的;
(2)受要約人有理由信賴該要約是不可撤銷的,而且已基於對該要約的信賴行事。
3、要約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
要約一般對受要約人沒有約束力,受要約人接到要約只是在法律上獲得了承諾的權利,並不承擔必須答復的義務。
4、要約的消失
(1)要約因期限已過而終止;
(2)要約因撤銷終止;
(3)要約因被受要約人拒絕而終止;
(4)要約因當事人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而終止。
如果沒有發生上述事項,要約於合理的期間過後失效。
附: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別(會判斷)
要約邀請又稱為要約引誘,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其目的在於引誘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其內容往往是不明確、不具體的,其相對人是不特定的,所以,要約邀請不具有要約的約束力,發出要約邀請的人不受其約束。
(二)、承諾(acceptance)
1、承諾的定義
承諾是接受要約的意思表示。更確切地說,承諾是受要約人按要約限定的方式(即遵循鏡像原則——完全不改變要約的內容)對要約人作出的接受要約中包含的合同條件的意思表示。
2、承諾生效的時間(合同成立的時間)
(1)英美法系——投郵主義
(2)大陸法系和中國——收郵主義
二十六、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
1、締約能力
2、合同形式上的瑕疵
3、合同的合法性:合同違法或違反社會公共利益
4、非真實意思的表示:錯誤、欺詐、脅迫
5、顯失公平
二十七、合同解釋的原則
1、主觀主義原則(意思說)
指探究當事人的意思為目標的合同解釋。雙方當事人的意思無法查明時,認為交易未達成一致。
2、客觀主義原則(表示說)
指對諾言、協議的含義確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推定,加入法官的意思。
主觀意思主義與客觀意思主義的關系: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二十八、合同受挫(分英、美、德、法四國討論)
1、 英國——合同受挫
在英國,由於意外情事之發生,使合同的履行變得不可能、不現實或者沒有履行意義,當事人免除合同義務的基本制度是合同受挫。以下情形之一就是合同受挫(合同受挫的例證):
(1)合同標的物的滅失;
(2)當事人期望的事件未發生使訂立合同的目的落空;
(3)個人服務構成合同的標的時,提供服務的人的死亡或意外地生病造成履約的不可能;
(4)合同訂立後法律的變化使合同的履行違法;
(5)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可能的其他情況;
2、美國——目的受挫
美國的合同受挫的四個條件:
(1)主要目的「實質性地受挫」;
(2)該事件的不會發生是訂立合同的基本假定;
(3)該過錯不是請求免責的一方的過錯所致;
(4)該方沒有承擔法律強加之外的義務;
除此之外,美國還發展了履行不能(合同的履行變得不現實)的制度。
兩種理論的區別:
合同受挫:合同的目的實質性地落空,免責
履行不能:可以採取替代品,合同的履行變得不現實
3、法國——不可抗力
大陸法在原則上承認:當債務的不履行是由於不應歸咎於債務人的「外部原因」時,債務人對之不承擔責任 。
外部原因包含三種情況:
(1)不可抗力(三個構成要件:不可預見性、不可抵禦性、外在性)
(2)第三人的行為;
(3)債權人自身的行為;
4、德國——合同受挫
(1)、履約的「嗣後不能」
在因嗣後不能免除履約責任方面,德國強調過錯概念,債務人應對故意或過失負責。並且採取「推定過錯」的制度。
(2)、交易基礎的瑕疵——兩種情況:交易基礎的事後喪失、自始欠缺。(交易基礎:合同賴以存在的基礎條件)
二十九、預期違約(英美法系特有,大陸法系不存在)
如果合同一方在合同規定的履約期到來之前毀棄了合同,另一方可以立即解除合同,並要求得到賠償,而不必等到履約期已到,前者事實了違反了合同再解除合同和要求賠償。
三十、實際履行和損害賠償之間的關系
(1)實際履行:令違約方實踐其諾言
(2)損害賠償:讓違約方對受損害方進行金錢上的補償,以此作為對實際履行的替代。
實際履行與損害賠償是一對相關的概念。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