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證據解釋

民法證據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6-16 06:23:28

❶ 民事證據的名詞概念

當事人要證明自己提出的主張,需要向法院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這些證據材料可以表現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這七種形式。這幾種證據表現形式也是當事人證明自己主張的幾種證據方法,即以某種證據形式來證明自己主張的方法。
從證據的特徵來看,證據必須與要證明的案件事實具有關聯性,並且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具有其合法性。另外,按照證據客觀性的觀點,證據還應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證據不僅是當事人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材料,也是法院認定爭議的案件事實,作出裁判的根據。只有經過質證和認證的證據,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和裁判的根據。 合法性是有效證據的基本特性之一。關於證據的其他特徵的論述可參見刑事訴訟法學部分中的相關內容。民事證據的合法性,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不為法律所禁止,否則不具有證據效力。對證據合法性的要求,目的是為了保障證據的真實性和維護他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了人們對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雙重要求。合法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
1.證據主體合法。證據主體是指形成證據內容的個人或單位,證據主體合法,是指形成證據的主體須符合法律的要求。主體不合法也將導致證據的不合法。對證據主體的法律要求,也是為保障證據的真實性。因此法律根據證據特點,對某些證據的證據主體規定了相應的要求。例如,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作出鑒定結論的主體必須具有相關的鑒定資格,等等。
2.證據形式合法。證據形式的合法性,是指作為證據不僅要求在內容上是真實的,還要求形式上也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例如,單位向法院提交的證明文書須有單位負責人簽名或蓋章,並加蓋單位印章;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等,需要以書面形式的合同文本加以證明。
3.證據取得方法合法。當事人收集的證據材料能否作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還要看該證據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證據取得方法必須合法,是為了保障他人的合法權利不至於因為證據的違法取得而受到侵害。例如,利用視聽資料來證明案件事實時,就要求視聽資料的取得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如他人的隱私權等。常見的容易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證據取得方式是所謂偷錄、偷拍。再如,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兩人以上共同進行,不得由一名審判員或書記員獨立調查,屬於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也不能進行證據調查。
4:證據程序合法。證據材料最後要作為證據還必須經過一定的訴訟程序,沒有經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該證據仍然不能作為認定案件的根據。這一程序就是證據的質證程序。《最高人一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不經過質證,直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證據的證明力,是指證據在證明案件事實方面所起的作用。所有的證據都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但證據不同,其證明作用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即證據證明力的強弱有所不同。例如,直接證據的證明力就往往大於間接證據的證明力,傳來證據的證明力就弱於原始證據的證明力。證明力的強弱或大小常常是通過對立或矛盾證據之間的比較顯現出來的。
證據證明力的有無和大小的確定,一是根據法律的規定,一是依靠法官的判斷。根據法律的規定確定或判定證據證明力的有無和大小的原則,在訴訟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定證據原則」;證據證明力有無和大小的認定依賴於法官的自由判斷,則被稱之為「自由心證原則」,或為「自由心證原則」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內容。法定證據原則發端於日耳曼法,盛行於中世紀的義大利法和德國的普通法時代。例如,當時的法律規定,當三個證人的證言一致時就能夠證明某一事實的存在與否;書證的證明力強於人證。根據法定證據原則,證據證明力的有無和大小就必須預先在法律中加以規定,不允許法官在訴訟中根據自己的判斷加以改變。法定證據原則由於排斥了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判斷證據的證明力,導致了證據運用中的教條主義和僵化,否定了法官的能動作用。19世紀法國民事訴訟法首先拋棄了法定證據原則,以自由心證取而代之,以後大陸法系各國也相繼採用了自由心證原則。根據自由心證原則的要求,這些國家在法律修改或制定中取消了關於證據證明力的法律規定;允許法官在證據運用方面憑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地作出判斷。但奉行自由心證原則的國家並沒有全盤否定證據證明力由法律規定的做法,在某些場合也規定了某些證據證明力的有無或大小。例如,關於有無訴訟代理權的證明,原則上就只能以書面委託或言詞筆錄內容加以證明,其他證據對此沒有證明力。在法律有規定時,法官仍然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自由認定證據的證明力。
我國沒有明確規定採用自由心證原則,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該款規定的「審查核實證據」就包括了對證據證明力有無和大小的認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64條將民事訴訟法這一規定細化為「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律直接規定證據證明力有無和大小的情況並不多,多數情況仍然需要靠審判人員的判斷,即要求審判員按照良知、理性、經驗規則對證據證明力的有無和大小進行判斷。這就不能排除審判員判斷的自由度,沒有自由度也就不能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來進行認定。另一方面,又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審判人員認定證據的隨意性,因此,《證據規定》又對如何具體認定證據的證明力做了某些規定。例如,規定了哪些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等。還規定了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對同一事實存在若干矛盾的證據時,如何認定證據的證明力是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由於不同種類的證據在一般情況下其真實、可靠程度會有所不同,真實性、可靠性相對高的某類證據的證明力就要大於真實性、可靠性相對低的另一類證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證據有以下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這里所指的證據種類是指作為證據資料的不同表現形式。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4日發布的一份司法解釋顯示,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可以視為民事案件中的證據 。
一、書證
(一)書證的概念與特徵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形式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例如各種書面文件或紙面文字材料,如合同文本、各種信函、電報、傳真、圖紙、圖表、文件等。但書證內容的物質載體並不限於紙面材料,非紙類的物質亦可成為載體,如木、竹、石、金屬等。
書證具有以下特徵:(1)書證以其表達的思想內容證明案件的事實,而不是以其外形、質量等來證明案件的事實;(2)書證往往能夠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3)書證的真實性較強,不易偽造。
(二)文書的種類
文書是證書的抽象載體,為了便於運用書證和核實書證的真實性,可以根據各類文書的特點加以分類:
1.公文書和私文書。根據製作者的身份不同,文書可以分為公文書和私文書。公文書通常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我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其許可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也被稱為公文書。私文書是指公民個人製作的文書。區分公文書和私文書的意義主要在於判斷各自真實性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對公文書真實性的判斷側重於看該文書是否系有關單位及其公職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而對私文書則主要看文書是否由製作人本人簽名或蓋章。質疑公文書的真實性時,可採用向製作單位調查詢問的方式加以核實。質疑私文書時,則需要通過核對筆跡、印章以及其他文書鑒定方法加以核實。理論上,提出公文書作為書證的人無須對該公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而提出私文書的人則應當對該私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對方無疑議的除外。
2.處分性文書與報道性文書。處分性文書是指記載以設立、變更或終止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的文書,如合同文本、變更合同的協議書、遺囑、授權委託書等。報道性文書是指僅記載某事實,而無產生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目的的文書,如記載有能夠反映案件事實的信件、日記等。有關聯的處分性書證能夠直接證明有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通常具有較強的證明力。有關聯的報道性文書雖然對案件事實有一定的證明作用,但其證明通常具有間接性。
3.普通文書與特別文書。普通文書是在製作方式和程序方面沒有特別的要求,僅僅記載某些事實的文書,如信件、日記、借據、收條等。特別文書是指按照法律規定必須按照特定形式或程序製作的文書,如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經公證證明的合同文書等。由於特別文書的製作具有一定要求,文書記載的內容比較完善,真實性程度更高,因此具有更強的證明力。
4.文書根據其不同的製作方法及相互關系,可以分為原本、副本、繕本、影本、節錄本、譯本、認證本。原本是指由文書製作人最初製作的原始文書。副本是指該文書的全部內容照原本製作,對外具有與原本同樣效力的文書。繕本是指抄繕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影本是指影印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繕本和影印本都不具有與原本同等的效力。節錄本是指摘錄原本部分內容的文書。譯本是指將外文的原本翻譯為我國文字的文書。認證本是指通過認證程序對其真實性加以證明的文書。
(三)書證的提出
當書證為提出證據的一方當事人持有時,持有該書證的當事人可直接將其提交給法院,但如果該書證為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時,在我國的訴訟實踐中,允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將該書證作為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證據,由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予以收集。另外,有證據證明該書證確實為對方當事人持有,而該當事人又拒不提供的,根據《證據規定》一第75條的規定,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四)書證的證據力
書證要具有證據力,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書證是真實的;其二,書證所反映的內容對待證事實能起到證明的作用。據此,根據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可以把書證的證據力分為形式上的證據力和實質上的證據力。書證形式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中所表達的意思或思想確系製作該文書的人所為,是否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涉及書證的真偽問題。所謂實質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的內容有證明待證事實真偽的作用。書證要有實質上的證據力,首先必須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沒有形式上的證據力,不可能存在實質上的證據力,而僅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未必一定有實質上的證據力。
二、視聽資料
(一)視聽資料的概念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反映的聲音、圖像以及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視聽資料作為一種新的證據方法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隨著電子產品日益普及化,在訴訟中人們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視聽資料。常見的視聽資料如錄像帶,錄音帶,膠卷,儲存於軟盤、光碟、硬碟中的電腦數據等。
視聽資料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儲存音像和數據,因此具有易於保存的特點。視聽資料中反映音像的資料還具有生動逼真的特點,比較直觀地再現了案件當時發生的過程,但另一方面,視聽資料也容易被人利用技術手段加以篡改。
(二)視聽資料在訴訟中的運用
1.視聽資料由於易於通過技術手段加以篡改,因此,法院審判中就不能將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如有經過偽造、剪輯、拼接的跡象,模糊難以辨認的音像資料等作為認定案件的依據。經過技術處理能夠消除疑點的視聽資料仍然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
2.視聽資料必須是合法取得的,才具有證據效力。雖然證據都必須具有合法性,但由於視聽資料的獲得與其他形式的證據相比較,在其收集過程中常有侵害合法權利或違反法律的現象發生,因此更強調其合法性。《證據規定》也強調了視聽資料的合法性。非法獲得的視聽資料包括使用法律、法規禁止的手段竊聽、竊照所獲得的視聽資料,以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方式取得的視聽資料等。對於所謂「偷錄、偷拍證據」的合法性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判斷,不能簡單地認為一概合法或一概非法。
三、證人證言
(一)證人證言的概念
證人是指了解案件情況並向法院或當事人提供證詞的人。證言是指證人將其了解的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或證詞。在我國,證人包括兩類:一類是單位證人,另一類是作為自然人的證人。單位作為證人要出庭作證時,應當由單位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經其授權的人代表單位作證。
(二)證人證言的運用
1.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適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2.以下幾類人不能作為證人:(1)證人證言是證人對案件真實情況的陳述,因此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2)訴訟代理人與證人的地位是沖突的,因此訴訟代理人不能在一個案件中既做代理人又作證人。(3)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和參與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如果在自己參與的案件中作為證人就可能影響審判的公正性,因此這些人不能在案件中作為證人。
3.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4.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因為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當事人就無法對其進行質詢,不易判斷證言的真實性。如果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根據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的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詞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這里所指的視聽資料應當是證人作證的音像資料。所謂「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主要是指以下情形:(1)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2)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3)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4)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5)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5.證人證言一般是由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6.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從合理性上講,應當由當事人先行對證人進行詢問,然後,審判人員認為有必要的,再向證人詢問。為了防止受法庭審理的干擾,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7.證人出庭作證的費用如何負擔是訴訟實踐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根據《證據規定》,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何謂「合理費用」在沒有法律規定時,應當由審判人員根據實際情況,依據其常識予以判斷。
四、當事人陳述
(一)當事人陳述的概念與特徵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本案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當事人在訴訟中向法院所作的陳述中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關於訴訟請求的陳述、關於訴訟請求根據的陳述、反駁訴訟請求的陳述、反駁對方證據的陳述、關於其他程序事項的陳述等。而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是指那些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如關於爭議法律關系形成事實的陳述。基於趨利避害的特性,當事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比較,易夾帶虛假的成分,為了追求勝訴,當事人可能向法院做一些不真實的陳述,這是當事人陳述的特點。
(二)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
鑒於當事人陳述不同於其他證據的特點,因此,一方面,法院在認定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時往往還需要藉助其他證據來證明當事人陳述本身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只有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陳述時,不能證明其主張。《證據規定》第76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由於當事人陳述的證明作用需要藉助其他證據,因此當事人陳述的證明力就要弱得多。
五、鑒定結論
1.鑒定結論是證據的一種,因此,當事人申請鑒定的,也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只有在申請重新鑒定,並經人民法院同意時除外。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2.基於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3.重復鑒定是過去鑒定製度運行中比較大的問題。為了避免無必要的重復鑒定,《證據規定》明確只有在下列情形,人民法院才能准予申請重新鑒定。這些情形是:(1)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一情形。
對於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4.鑒定結論通常是通過鑒定書的形式加以表達的。鑒定書是否具有相應規定的內容將直接影響鑒定結論的證據力。按照《證據規定》的要求,鑒定書應當具有下列內容:(1)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2)委託鑒定的材料;(3)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對鑒定過程的說明;(5)明確的鑒定結論;(6)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7)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民事證據在理論上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本證與反證等,鑒於前兩種分類在本書的刑事訴訟法學部分已有闡述,故此處僅就本證與反證的內容進行分析。
本證與反證的分類根據是證據與證明責任承擔者的關系。所謂本證,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用於證明自己所主張事實的證據。所謂反證,是指沒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為證明對方主張事實不真實的證據。本證和反證與當事人在訴訟中是原告還是被告沒有關系,而與證據是否由承擔證明責任的人提出有直接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訴訟來加以說明。在原告訴被告要求返還借款的訴訟中,原告應當對存在借款關系負證明責任,因此如果原告提出能夠證明該借款關系成立的證據如借據,則該證據就是本證。而如果被告提出試圖證明該借款關系不能成立的證據,則該證據是反證。如果被告主張已經還款,對方的權利已經消滅,則被告對這一事實的主張應當負有證明責任,而被告為證明這一主張所提出的證據依然屬於本證,而原告提出的否認該事實主張的證據又是反證。
本證的作用在於使法院對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予以確信,並加以認定,而反證的作用則是使法院對本證證明的事實的確信發生動搖,以致不能加以認定。基於本證和反證的稱謂也表明了兩者之間的沖突關系和作用。區別本證與反證的實際效果主要在於兩者的證明標准有所不同,以便明確證明責任的歸屬。例如,本證與反證均沒有能夠達到證明的效果時,即待證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的場合,仍然由提出本證的當事人承擔不能證明的相應後果,並不要求反證一定要達到能夠使法院確信的程度,只要能夠動搖法官對待證事實的確信即可。
反證不是對對方證據的反駁性證據,人們有時容易將反證誤認為是反駁性證據。反駁性證據是一方當事人提出的針對對方所提證據,以證明該證據不具有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的證據,是對證據反駁的依據。反證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不真實。

❷ 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

法律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要注意《修改決定》與已有司法解釋的不同,注意分析變化的原因及內在邏輯,做到准確理解、正確適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1、當事人的陳述;2、書證;3、物證;4、視聽資料;5、電子數據;6、證人證言;7、鑒定意見;8、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❸ 民法典錄音證據

法律分析:錄音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視聽資料作為法律規定的證據種類之一,現實生活中雖然存在,但被法院直接採納認定的案例並不多,其主要原因是視聽資料作為一種技術合成,其要依賴於一定的技術設備輔助才能表現出來,並不像其他證據種類如書證、物證等那樣直接反映所要證明的客觀事實;同時,視聽資料作為技術含量成分比較高的證據類型,當事人除了要證實該視聽資料不是採用非法手段取得外,還必須證實該視聽資料沒有經過剪接、刪改、合成等方式加工,否則法院對視聽資料很難直接採信認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9條規定: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八條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3、要使錄音證據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當事人出示的錄音證據未被剪接、剪輯或者偽造,前後連接緊密,內容未被篡改,具有客觀真實性和連貫性。

二是錄音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如果錄音證據的持有者採用了侵犯他人的隱私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的規定,比如在其工作處所或者住所以竊聽方式取得的錄音資料,就屬於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訴訟證據使用。

三是對方未提出反駁或反駁理由不成立。法院在把錄音證據作為判案依據時,還要對錄音證據是否有疑點進行審查。如果對方當事人對錄音資料表示質疑,並提出足夠的證據加以反駁,那麼該錄音證據便失去證明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反駁,法院就應當確認該錄音證據的證明力。在採取偷錄的方式收集自己所需的證據時,應當盡量採用先進的錄制設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盡量選擇雜音干擾少的地方錄制。在偷錄中,應先表明自己的身份及錄制時間,並巧妙地引導或提示對方表明身份,以增強證據的可信程度。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六十八條 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❹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最新法條及其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一、當事人舉證

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條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七條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第九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第十二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

第十三條對雙方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逐一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蓋章,註明提交日期,並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和頁數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二、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第十五條《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第十六條除本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第十七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的證據的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

第十九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申請不予准許的,應當向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的次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答復。

第二十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的書證,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經核對無誤的副本或者復製件。是副本或者復製件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來源和取證情況。

第二十一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的物證應當是原物。被調查人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品或者照片。提供復製品或者照片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取證情況。

第二十二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要求被調查人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提供復製件的,調查人員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其來源和製作經過。

第二十三條當事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到場。

第二十五條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符合本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除外。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二十六條當事人申請鑒定經人民法院同意後,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有鑒定資格的鑒定機構、鑒定人員,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第二十八條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二十九條審判人員對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

(二)委託鑒定的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第三十條人民法院勘驗物證或者現場,應當製作筆錄,記錄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結果,由勘驗人、在場人簽名或者蓋章。對於繪制的現場圖應當註明繪制的時間、方位、測繪人姓名、身份等內容。

第三十一條摘錄有關單位製作的與案件事實相關的文件、材料,應當註明出處,並加蓋製作單位或者保管單位的印章,摘錄人和其他調查人員應當在摘錄件上簽名或者蓋章。

摘錄文件、材料應當保持內容相應的完整性,不得斷章取義。

三、舉證時限與證據交換

第三十二條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第三十五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第三十六條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三十七條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第三十八條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

第三十九條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在證據交換的過程中,審判人員對當事人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

第四十條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後提出反駁並提出新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

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第四十四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第四十五條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意見或者舉證。

第四十六條由於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者再審期間因提出新的證據被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改判的,原審裁判不屬於錯誤裁判案件。一方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擔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四、質證

第四十七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四十八條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第四十九條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

(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的;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或原物一致的。

第五十條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力有無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

第五十一條質證按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

(二)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

(三)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人民法院依照當事人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作為提出申請的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

人民法院依照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應當在庭審時出示,聽取當事人意見,並可就調查收集該證據的情況予以說明。

第五十二條案件有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可以逐個出示證據進行質證。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第二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筆錄等方法。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第五十七條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證人為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證人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

第五十八條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第五十九條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

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

第六十條經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詢問證人、鑒定人、勘驗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

第六十一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人民法院准許其申請的,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

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

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有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

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

第六十二條法庭應當將當事人的質證情況記入筆錄,並由當事人核對後簽名或者蓋章。

五、證據的審核認定

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

第六十四條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第六十五條審判人員對單一證據可以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核認定:

(一)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

(三)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四)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

(五)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

第六十六條審判人員對案件的全部證據,應當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第六十七條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第六十八條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六十九條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

(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第七十條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一)書證原件或者與書證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副本、節錄本;

(二)物證原物或者與物證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照片、錄像資料等;

(三)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

(四)一方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製作的對物證或者現場的勘驗筆錄。

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當事人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可以認定其證明力。

第七十二條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認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證據不足以反駁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證明力。

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有異議並提出反駁證據,對方當事人對反駁證據認可的,可以確認反駁證據的證明力。

第七十三條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

第七十四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在起訴狀、答辯狀、陳述及其委託代理人的代理詞中承認的對己方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但當事人反悔並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七十五條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第七十六條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

第七十七條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第七十八條人民法院認定證人證言,可以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的綜合分析作出判斷。

第七十九條人民法院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闡明證據是否採納的理由。

對當事人無爭議的證據,是否採納的理由可以不在裁判文書中表述。

六、其他

第八十條對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的合法權益依法予以保護。

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偽造、毀滅證據,提供假證據,阻止證人作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對證人、鑒定人、勘驗人打擊報復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處理。

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不受本解釋中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三款和第七十九條規定的限制。

第八十二條本院過去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第八十三條本規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

❺ 民事證據認定規則

法律分析:證據符合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1、客觀性。指作為民事證據的事實材料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作為證據事實,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以真實而非虛無的、客觀而非想像的面目出現於客觀世界,且能夠為人所認識和理解。2、關聯性。指民事證據必須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內在的聯系。也就是說,只有對於認定要件事實有幫助的事實材料才有法律意義。3、合法性。指作為民事案件定案依據的事實材料必須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並且其獲得、提供、審查、保全、認證、質證等證據的適用過程和程序也必須是合乎法律規定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零四條 人民法院應當組織當事人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並針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說明和辯論。能夠反映案件真實情況、與待證事實相關聯、來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規定的證據,應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❻ 民事訴訟法中怎麼理解證據的合法性

證據的形式對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沒有影響;收集證據的主體對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有一定影響,應當區別情況,分別對待;收集證據的程序對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有較大影響,但總體上應當從寬;實體法的特別規定不應作為判斷民事訴訟證據是否合 法的標准。民事訴訟在證據合法性的解讀上應當不同於刑事訴訟,總體上應當更加寬松 、靈活。按照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合法性是證據屬性的構成要件之一,證據只有具有了合法性 才能成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是對於應當如何界定「合法性」的內涵卻有爭議。多 數人認為,合法性指證據的形式、收集證據的主體及收集證據的程序合法。另一個有 爭議的問題是對證據合法性的內容的闡解,在三大訴訟法中是否應有所區別。一直以來 ,對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證據的合法性的解釋都是套用刑事訴訟領域對該問題的理解, 沒有做出區別。但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68條明確指出,只有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 據才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這一規定似乎對民事證據的合法性做出了比刑事訴訟更為寬松的解釋。在2002年7月,同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 的規定》第55條,明確提出了對證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應當針對的內容是:(1)證據是 否符合法定形式;(2)證據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的要求;(3)是 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法情形。這一對證據合法性的解釋與以往的學理解釋又有不 同之處,它將違法情形是否會對證據的效力產生影響作為判斷合法性的標准之一。上述 法律文件似乎在暗示我們,人們已經意識到在不同類型的訴訟中,對證據的合法性應當 作出不同的要求。但是應當如何將這種差異體現於立法中還有待我們作更深入的探討。

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無論是在證據的收集、舉證責任的承擔以及證據的採納等方面都 與刑事訴訟有顯著的區別,這就決定了在民事訴訟中對證據的合法性必然做出有別於刑 事訴訟的解釋。但是,證據的「合法性」是一個過於寬泛的問題,因此學者 將它的內容進行拆解,使其變成一個由若干要件共同構成的證據合法性規范(比如,將合法性分解為證據的形式、取證的主體及取證的程序等方面符合法律的規定),這一總體的思路是正確的。問題僅在於在民事訴訟領域應如何選擇「合法性」的構成要件以及 如何解釋每一個構成要件的內涵。

一、證據的形式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

依據我國三大訴訟法的規定,證據可以分為書證、物證、證人證言、視聽資料、當事 人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七種形式。並且按照證據法學的一般理論,證據只有具備 了法定形式才具有合法性,也才能成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是為什麼要將法定的形 式作為合法性的構成要件之一以及這樣規定的意義何在,還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會有更多的新類型的證據出現在訴訟中。上述七種證據表 現形式難以概括並預見所有的證據形式。如果按照訴訟法學界的通常觀點,證據只有具 備了法定的表現形式才有可能被採納,這無異於削足適履,荒謬之處顯而易見。並且從 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對於某些新種類的證據,比如,經常在訴訟中出現的電子證據, 法院也並沒有因為它不屬於法定的七種證據形式就拒絕採用。對此,也許會有人提出不 同看法,並舉例說,測謊結論不就是因為不具有法定證據形式才不能被採納嗎?測謊結論之所以不能在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並非由於它沒有在七種證據表現形式之 列(我們可以將它納入鑒定結論的范圍內),而是由於測謊結論的准確性還不十分令人滿 意,另外,測謊這種方式本身與訴訟法中的某些基本原則(比如反對自我歸責原則)有抵 觸之處,因此,我國訴訟法才沒有將測謊結論列為具有可采性的證據之列。

在證據形式與證據的合法性的關系的問題上,堅持證據必須具有法定形式才具有合法 性的做法是不恰當的。這也與各國在證據法領域盡量避免形式主義傾向的趨勢不符。並且象我國民事訴訟法這樣對證據的形式做出如此細致的劃分的做法在其他國家也是很少 見的。在英國證據法理論中,證據被籠統地分為口頭證據、文書證據和實物證據三類。 口頭證據也稱證言,一般指證人或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就其感知的事實對法院所作的陳 述。文書證據是向法院提交的,供法院審閱的以文字、符號等信息傳遞思想內容的事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證據形式,如錄音帶、影片等也被納入到文書證據的 范圍內。實物證據在英美法系國家包括物體、身體特徵、證人舉止、勘驗、自動化記錄 等。大陸法系國家側重於通過訴訟程序的運作來實現對證據的篩選。因此對證據的分類 就必然要適應這種調整方式。在法國民事訴訟中,證據被分為書證、證言、推定、自認 以及宣誓五種。法律 沒有規定物證這種證據形式,這是因為物本身並不能成為定案的依據,物所體現的案件 事實只有通過人的「解釋」,比如,鑒定、勘驗、診斷、確認等方式才能實現。法律具 體規定了解釋物的具體方式和程序卻沒有把物作為一種單獨的證據形式。對物的「解釋 」的結果視具體情況被歸納到其他證據形式的外延內。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對證據 的分類方法,適當改變對證據形式的劃分方式,減少類別,擴大各類證據的外延。比如 可以將證據從形式上分為人證和物證兩大類。人證包括證人、當事人、鑒定人、勘驗人 。物證包括在訴訟中能夠起到證明作用的一切有形物或信息。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使證據 的分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囊括更多的社會生活事實,使今後可能出現的新的證據 種類能夠歸入到現有的證據類型中。

二、收集證據的主體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

收集證據的主體與證據的合法性之間的關系,在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中有不同的體現 。在刑事訴訟中,控訴方承擔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這就決定了大多數的證據收集工作是由控訴機關完成的,並且刑事案件的證據收集還涉及到某些與公民人身權、財產權 密切相關的強制手段的使用,因此,法律規定只有特定的國家機關才有權使用這些強制措施來收集證據,其他訴訟主體無權使用這些強制措施。也就是說,在刑事訴訟中,收集證據的主體不合法是可能導致證據喪失「合法性」的。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決定了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 及其代理人是收集證據的主要主體,法院只在例外情況下才提供幫助。但是,我國1991 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對審判者與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權利的區分並不令人滿意,這集中體現於沒有切實貫徹由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原則。不過經過十幾年的審判方式改革, 這一問題已有明顯的改善。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 見》中及《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中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 進行了初步的限定,並且後一法律文件中明確規定應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進一步把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利限定於當事人申請的前提下,只有在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他人合法權利的事實及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 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法院才能不經申請主動 調查收集證據。並且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申請調 查收集的證據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必須經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2)涉及 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3)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 收集的其他材料。上述規定使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與當事人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確了,但尚不能認為這些規定已經十分完善。因為法律並沒有同時規定如果法院超越職權收集證據,也就是證據的收集主體不合法時將對該證據的採納產生何種影響,而這正是限製法院調查取證權的關鍵。

但是,並不認為法院超越職權收集的證據應該一律不可採納。因為如果讓當事人承擔法院越權收集證據的不利後果在法理上恐怕也難有說服力。而且如果規定法院越權收集的證據一律無效也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並危及訴訟的公正性。因此,對法院越權收集證據的效力應根據越權行為的不同進行區別對待。對於證據本屬於應由當事人自行收集的范圍之內,不符合法院收集證據的條件的,此類越權收集的證據應認定不具有合法性,除非當事人提出異議並證明即使法院不收集該證據自己也會收集並向法院提供此證據。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收集證據的行為 違反了當事人處分原則,當事人沒有提出某一證據應視為當事人在行使對證據的處分權 ,法院無權干涉;對於證據客觀上雖具備了由法院收集的條件,但法院在沒有經當事人 申請的條件下實施了收集證據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證據並不當然無效,除非有申請 權的當事人明確表示放棄該證據。

總之,在收集證據的主體與證據合法性的關繫上,提供證據的主體是否合法應當成為 判斷某一證據是否具備合法性的一個因素。這也是在證據法領域明確區分當事人與法院 在訴訟中的不同作用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貫徹法院的越權取證行為將會影響證據的合法性的原則時應充分考慮證據的失效可能對訴訟的公正及效率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據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靈活處理。

三、收集證據的程序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

收集證據的程序對證據的合法性的影響體現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上,也就是說,法律並不明確規定合法的證據應當具備的條件,而是通過非法證據的排除來達到保證取證行 為合法性的目的。一般而言,在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特指由司法人員違反法定程序或方 式而收集到的證據。由於這類違法收集證據的行為易給當事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造成損 害,因而各國刑事訴訟立法對司法機關違法取證的行為均持否定態度。但是,對於通過 違法程序收集到的證據,立法發展的趨勢卻日趨理智,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將非法證 據分為三類,分別適用不同的規則:(1)對非法取得的口供或非任意性自白,由於嚴重 侵犯了公民受憲法保護的基本人權,因此兩大法系諸國對此類證據均持否定態度,不允 許採納為定案根據;(2)對於非法取得的物證,採取靈活的政策,或原則上承認其效力( 法國)或由法官自由裁量之(英國、德國);(3)對以非法取得的證據為線索獲得的其他證 據的可采性問題,逐步趨於放鬆對這類證據使用的限制,即使是曾實行「毒樹之果」排 除規則的美國近年來也不斷通過判例法修訂原來的規則,增加了許多例外規定。

在民事訴訟領域,各國對當事人用違法方式取得的證據採取了更為寬容的態度。英國 對待非法取得的證據最初的原則是:該證據的可采性取決於它與案件是否存在關聯性, 1897年在Rattray v.Rattray案中法院就採納了原告從郵局盜竊來的信件作為證明被告 有通姦行為的證據,事後原告被追究了刑事責任,但這並沒有影響證據的可采性,審理 該案的上訴法院認為:「近年來,法律的政策是採納幾乎所有的有助於查清案件事實並 實現司法公正的證據。」這一判決對英國在民事訴訟中對待非法證據的態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成為法院處理 相同問題時經常引用的一個判例。但是,不斷有人對這一判例所確認的原則提出異議, 最終在1963年的Duke of Argyll v.Duchess of Argyll案中,法院對非法取得的證據的態度才略有轉變,審理該案的法官認為:「這里沒有絕對的規則,應當根據每個案件的 特定情況決定是否採納某一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這些應當考慮的具體情況包括:相關證據的性質、使用該證據的目的、取得該證據的方式、採納該證據是否會對被取證方 造成不公正以及該證據的採納是否會對法院查明事實作出公正的判決有所幫助。」這樣,在英國的民事訴訟中, 在決定非法取得的證據的可采性時,實際上採取了利益衡量的方式,由法官根據實際情 況作出裁決。美國對待普通公民通過違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也並不絕對地禁止,除非該證 據的取得方式使證據的可靠性受到影響,法院不予採納的僅是警察或其他司法機關違反 憲法第四修正案的規定取得的證據,而公民個人的非法取證行為顯然不屬於該修正案規 定的范圍,因此是可以採納的。

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中,只有義大利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一方當事人以非法手段從對 方當事人處取得的並且屬於對方當事人所有的書證是不可採的。但是,用違法的手段( 比如秘密錄音方式)取得的供述證據卻是可採的。在大陸法系的另一些國家,比如德國,在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採取了相當性原則。 德國最高法院雖然在審理民事和刑事訴訟中曾有過排除秘密獲取的錄音帶的案例,但是為了避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被過度使用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障礙,德國法院採取了相應 的限制措施。如果採納違憲獲取的證據是保護他人權益唯一而合理的方式,以及按照法 院的裁量,是保護更為緊要的基本價值唯一合理的方式,德國法院有權採納違憲取得的 證據。

我國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中沒有關於非法證據的效力問題的規定,實踐中也缺少可以依據的案例。學者對此的觀點有三種:法規范統一說主張不論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是整體法規范的組成部分,因此違反實體法的行為在訴訟上也應當為否定之評價。否則 ,一方面就違反實體法的行為加以處罰,而另一方面卻允許在訴訟中使用該違法取得的 證據,將造成國家法律體系的矛盾;法規范分離說認為,證據取得行為的實體違法性與 訴訟程序中利用該證據並無直接關系,因此對實體法的違法性與證據的能力問題上應當 作出區別;近來有學者提出,對於非法證據的證據能力問題,應當參照憲法與民事訴訟 法的基本原理,依據個案權衡。

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國在民事訴訟立法和理論上對非法取得 的證據的態度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首先,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是地位平等的 民事主體,不存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因此,法律應當將規范的 重心置於保障、促進雙方當事人積極地行使調查取證權上,而不是保護處於劣勢一方當 事人的權利免受對方侵犯。其次,我國目前司法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就是使法院從調查 取證的負擔中擺脫出來,主要由當事人收集證據。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由於法律對當 事人的調查取證權缺少切實的保障,加上我國公民整體的法律素質較低,造成了許多當 事人對法院的取證權仍存有很大的依賴心理,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 充分考慮這些現實因素,如果規定得過於嚴格難免會增加取證的難度,挫傷當事人舉證 的積極性。最後,我們還應當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有一個清醒的 認識,一方面,過於嚴格的排除規則會減少法官據以做出判決可以依據的信息,不利於 實體真實的實現;另一方面,排除某一非法證據意味著對該證據投入的司法資源沒有得 到相應的回報,顯然也不利於訴訟效率的提高。筆者認為,在民事訴訟中對待非法取得的證據應當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明確界定應當排除的「非法證據」的界限。刑事訴訟所涉及的案件的性質決定 了必須對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行為加以嚴格約束,因此超越法定的職權或違反法定程序 所取得的證據都屬於「非法證據」。民事訴訟一般只涉及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法 律對普通民事主體的行為要求是,只要他們的行為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就是合法的 。這一點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對證據的合法性的要求中 可以看出來。但是,在上述法律文件中關於當事人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方法取得的證 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的規定,尚有不妥之處:一方面,我國法律明確賦予公 民的權利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民主權利、人身權和財產權,如果認為當事人的取證行為 侵犯了上述任何一項權利都應認定由此取得的證據不能採納,顯然是對民事訴訟證據的 合法性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也似乎與立法者的初衷不符;另一方面,當事人的違法取 證行為又有不同的類型,有些違法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公民受法律保護的基本人權而且 違法行為本身使證據的證明力受到影響,比如用肉體折磨或精神虐待的方式取得的證據 ,另外一些違法取證行為雖然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但並沒有影響到證據的證明力,比 如用私自錄音的方式錄取的證人證言或用盜竊的方式取得的證據等。筆者認為,對這兩 種不同的「非法證據」應在效力上有所區別,對前一種「非法證據」應當絕對地排除適 用,因為它不僅在取得程序上不合法,而且證據本身的可靠性亦難以保障。對後一種類 型的「非法證據」,由於還有可以利用的證據價值,因此應當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是否予以採納。

還要說明的一點是,調查取證權是我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賦予當事人的一項基本的 程序性權利,不是任何的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都可以對這一權利作出禁止性規定的 。對當事人取證權的限制性解釋只能通過較高級別或同級的法律作出。因此,對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所作的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的談話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的批 復的法律效力有所懷疑。

第二,法官在行使取捨非法證據的自由裁量權時,應當採取利益衡量的原則。也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非法證據」,雖然存在違法取證的行為,但是只要證據的可靠性並 沒有受到影響,因此,法律並不絕對地規定這些證據是不可採納的,法官也不能僅僅因 為該證據在取得程序上不合法就拒絕採用,法律將這類證據採納與否的決定權交給法官 ,法官在判斷是否採納某一非法證據時應綜合考慮案件的性質、當事人取證的難易程度 、該非法證據對於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程度以及非法取證行為給被取證方造成的損 害等各種因素。

第三,應當區別對待非法取證的行為和通過非法取證行為獲得的證據。這也是其他國 家民事訴訟制度在對待該問題上共同的立場。以美國為例,雖然美國憲法中規定了公民 享有通訊自由權,但是在1969年的State v.Holiday一案中,法院還是採納了電信公司 通過竊聽方式取得的證據。對非法取得的證據的寬容態度並不意味著對當事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取證行為應當聽之任之。 對於後者,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被取證方可以通過另外的訴訟程序要求取證方承擔 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

也許會有人擔心在民事訴訟中對非法證據採取寬容的態度會縱容當事人的非法取證行為。對此,對當事人非法取證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對這種非法取證的行為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而且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之所以甘願冒險用違 法手段收集證據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方法獲得該證據。這就要求我 們在立法上拓寬當事人獲得證據的渠道、降低舉證難度、切實保證取證權的落實,只有 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非法取證行為的發生。

四、實體法的特別規定與證據的合法性

在大陸法系的某些國家,通過實體法的規定對證據在訴訟中的使用作出特殊的要求是 一種常見的做法。特別是書證這種證據形式,在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被賦予較高的地位 ,法律明確規定對某些法律關系或事實的證明必須用書證的形式,其他種類的證據不具 有可采性,這一原則就是書證優先性的。法國是實行書證優先原則的典型代表,法國民法典第1341條規定,一切物體的金額或價值超過五十法郎者,即使為自願的寄存,均須在公證人前作成證書,或雙方簽名作成私證書。證書作成後,當事人不得 就與證書內容不同或超出證書所記載的事項以證人證明,亦不得就證書作成之時、以前 或以後所聲明的事項以證人證明,如物件的金額或價值不足五十法郎者,亦同。在義大利, 書證優先原則也同樣有所體現,比如,對於保險合同、當事人的和解協議的證明法律明確要求只能使用書面證據,其他的證據形式不能被法院採納。除了書證以外,實體法還 可能對某些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的證明提出諸如公證、登記等其他特殊的要求,因此有 學者認為這些要求構成了證據可采性的一個要件,只有符合了法律的特殊規定才能認定 證據具備了證據能力。

但是,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不同意將是否滿足了法律的特殊要求作為檢驗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的標准。如前所述,在我國實體法對法律關系的特殊形式的要求是作為 法律關系的有效要件而不是證明要件存在的,比如,按照我國《合同法》第270條的規 定,建築工程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因此,當事人在有關建築工程的糾紛中,只能用 書面形式證明合同的內容,如果沒有書面合同法院將判決法律關系無效。但是,並不能 由此認為除了書面證據之外的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其他證據都不具有證據能力,因為如果法院以沒有採用書面形式為由判決合同無效,就可能涉及到要求導致合同無效的 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此時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其他證據,在證明合同無效 的民事責任時由於證明對象的改變,是具有可采性的證據。

總之,程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民事訴訟中對證據的合法性必然要作出與刑 事訴訟不同的解釋。這種解釋總體而言更為寬松和靈活,體現了民事訴訟所追求的價值 目標的多樣性,同時也使當事人和法官擁有了更多的行為空間和選擇餘地。

❼ 民事證據規則的最新規定

我國民事證據規則最新規定是怎樣的
一、當事人舉證
第一條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四條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
第五條 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
第六條 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自認而其他共同訴訟人予以否認的,不發生自認的效力。其他共同訴訟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仍然不明確表示意見的,視為全體共同訴訟人的自認。
第七條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條件予以承認的,由人民法院綜合案件情況決定是否構成自認。
第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第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應當作出口頭或者書面裁定。
第十條 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一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第十二條 以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將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當事人可以提供復製品、影像資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提交的動產或者替代品後,應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現場查驗。
第十三條 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進行查驗。
第十四條 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第十五條 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
第十六條 當事人提供的公文書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第十七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
第十八條 雙方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逐一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蓋章,註明提交日期,並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和頁數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二、證據的調查收集和保全
第二十條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書面申請。
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的證據名稱或者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以及明確的線索。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書證,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經核對無誤的副本或者復製件。是副本或者復製件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來源和取證情況。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物證應當是原物。被調查人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品或者影像資料。提供復製品或者影像資料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取證情況。
第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應當要求被調查人提供原始載體。
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提供復製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其來源和製作經過。
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採取證據保全措施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可能需要鑒定的證據,應當遵守相關技術規范,確保證據不被污染。
第二十五條 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申請證據保全的,申請書應當載明需要保全的證據的基本情況、申請保全的理由以及採取何種保全措施等內容。
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申請證據保全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法律、司法解釋對訴前證據保全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❽ 民事證據規定

民事證據規定如下:
1、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2、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❾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有關規定有哪些

誰主張誰舉證來。質證時間應該由法源官根據案情和具體情況來定。由雙方協商並經法院認可,法院指定的普通程序不少於30日,但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少於30日,前述舉證時限屆滿後,基於特定事實法院酌情要求提供證據或反證的期限,不受30日限制。簡易程序法院指定可以少於30日,當事人協商不超過15日。從收到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次日計算。

熱點內容
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發布:2025-01-20 12:18:52 瀏覽:806
黨員法治意識不強表現 發布:2025-01-20 12:10:41 瀏覽:617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