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與票據法的關系

商法與票據法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6-16 09:44:15

⑴ 票據法與民法的關系

"總體來說,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具體區別則表現在:
(1)調整的回主體不同:民法調整的主體是民事主體(自答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國家),商法調整的是商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2)調整的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對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調整流通領域。
(3)立法目的不同:民法追求的是社會的 公平 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 安全!(如票據法中票據的 無因性就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
(4)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同:民法是國家的部門法,是基本法。商法不是,他是民法的特別法。
(5)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民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是由全國人大來完成,常委會只有在不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做部分修改。商法由常委會就可以制定和修改。

⑵ 票據法是否屬於經濟法

票據法不屬於經濟法。經濟法包括一下一些法律:反壟斷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產品質量法
預演算法
政府采購法
稅法
國債法
彩票法
國有資產收益法
金融法
等等
廣義的經濟法還包括勞動法

⑶ 票據法的要點

現代票據法主要起源於歐洲
本票和匯票最初是作為異地貿易中的匯兌工具而在義大利和法國發展起來的
支票源於荷蘭,17世紀中葉傳到英國
支票的最初功能,是作為支付工具產生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票據的國家
票據法歸屬於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995年5月10日正式頒布,1996年1月1日起實施
匯票、支票、本票都可以有背書關系
持票人分:完整權利持票人、無權利持票人、瑕疵權利持票人
票據基礎關系主要有三種:票據原因關系、票據資金關系、票據預約關系。
狹義的票據行為主要包括:出票(主票據行為)、背書、承兌、保證、參加(我國無)
票據解釋原則為:外觀解釋原則、客觀解釋原則、有效解釋原則
票據行為要件包括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等二類要件
在票據上簽章者,應承擔票據責任,不在票據上簽章者,不承擔票據責任
沒有代理權而以代理人名義在票據上簽章的,應由簽章人承擔票據責任
票據越權代理可分為兩種:增加金額的越權代理,其他越權代理
代理人超過代理許可權的,應當就超過代理許可權部分承擔票據責任
票據法上權利可分為兩種:票據行為的相關權利和票據利益的相關權利
票據權利包括三項要件:持有票據 向票據債務人行使 請求一定金額支付
票據權利的二重性:支付請求權 追索權
票據權利的取得可分為原始取得(發行取得、善意取得)和繼受取得
票據法上的對價概念和對價取得制度主要源於英美法客觀對價為等值,主觀對價為不等值
對價和善意是取得票據權利的實質要件
持票人不在法定期限內進行承兌提示和付款提示的,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
持票人不能於法定期限內作成拒絕證明的,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
票據權利的行使應由票據權利人到票據債務人的所在地進行
保全手續主要為:依期進行承兌提示,依期進行付款提示,依期作成拒絕證明
票據金額、日期(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稱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據無效
掛失止付僅為票據喪失後的票據權利或票據金額的保全方法
票據權利的恢復方法有兩種:公示催告、確認票權之訴
公示催告的申請人應為可背書轉讓票據的最後持有人,但並非限於票據權利人
公示催告公告期不得少於60天
票據法學將票據抗辯一般區分為兩大類:對物抗辯和對人抗辯
一切票據債務人可以主張的對人抗辯主要為:直接惡意抗辯
我國票據法對票據時效採取「差異主義」
利益返還請求權是非票據權利時效2年
為了保障票據交易安全,我國票據法採取嚴厲態度,不許匯票、本票發行空白票據,僅許支票發行有限空白票據
我國不允許發行融通票據
付款人和出票人之間要有資金關系
匯票、本票、支票的格式應當統一,其格式由中國人民銀行規定
代理付款的所在地並非付款地,僅為付款場所
出票人簽發匯票後,即承擔保證該匯票承兌和付款的責任,不可免除
我國票據法上並不承認空白背書
我國不可能發生票據的交付轉讓,只有背書轉讓
背書應在票據背面或粘單上進行
在回頭背書被背書人為該票據的背書人時,無論票據是否已經到期,只能對其背書前的背書人或出票人進行追索
我國票據法規定,票據被拒絕承兌、被拒絕付款或者超過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書轉讓;背書轉讓的,背書人應當承擔票據責任
設定質押背書的被背書人,只能為委託收款而進行背書,不能進行轉讓背書,也不能再行設定質押背書
在我國目前使用的匯票中,需要進行承兌的主要為商業匯票
我國僅規定法定提示承兌時間,未規定指定提示承兌時間
提示承兌的效力,主要表現為追索保全的效力上
匯票的承兌應該在匯票正面記載「承兌」字樣
付款人對向其提示承兌的匯票,應當自收到提示承兌的匯票之日起3日內,進行承兌或者拒絕承兌。
我國票據法規定,付款人承兌匯票後,應當承擔到期付款的責任
我國票據法規定,部分承兌、附條件承兌(不單純承兌),視為拒絕承兌,從而發生拒絕承兌的效力
過期承兌與到期承兌具有同一效力
保證人應由匯票債務人以外的他人擔當
票據保證也必須具備書面要件,且必須在票據上進行
保證人應當與被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票據到期後得不到付款的,持票人有權向保證人請求付款,保證人應當足額付款
一次付款為票據付款,二次付款為票據償還
持票人獲得付款的,應當在匯票上簽收,並將匯票交付付款人
我國票據法規定,付款人在到期日前付款的,由付款人自行承擔所產生的責任
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惡意或者有重大過失付款時的,應當自行承擔責任,未認真進行附帶審查而發生重大過失,使當事人因他人冒領票款而受到損害時,付款人只能依其過失程度,相應的承擔票據外的過失賠償責任
對於付款人的善意付款,應當成立有效付款,從而免除其向真實權利人進行二次付款的責任
各被追索人均應對追索人承擔全部償還義務,相對於追索人來說,各被追索人無任何承擔責任上的先後,也不存在責任的分擔
我國票據法規定,本票僅為銀行本票
本票的特別規則為:出票人資格的限制(銀行)、出票規則的限制、提示見票的規則(2個月內)
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個月,因而,持票人應在法律規定的提示見票期限內,向出票人請求支付。
我國票據法規定,支票的持票人應當自出票日起10日內提示付款,對於異地適用的支票,則依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的期限提示付款。
名詞解釋
匯票:是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
本票:是出票人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支票:是出票人簽發的,委託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境內票據:一張票據上所有的票據行為,全部發生在我國境內
涉外票據:一張票據上的行為既有發生在我國境內,又有發生在我國境外
銀行票據:以銀行為出票人的票據
商業票據:以銀行以外的其他人為出票人的的票據
票據關系:基於票據行為而在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特有的債權債務關系
匯票關系:依據匯票而成立的票據關系
本票關系:依據本票而成立的票據關系
支票關系:依據支票而成立的票據關系
票據債權人:依據票據關系可以享有票據權利的人
票據債務人:依票據行為而應承擔或擔保票據債務的人
非票據關系:雖然與票據關系和票據行為有關,但是不是基於票據行為所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稱為非票據關系。
票據基礎關系:雖然與票據有關,但卻不是基於票據行為,而是作為產生票據行為的基礎的法律關系
票據原因關系:票據當事人之間發行、轉讓票據,必有一定的原因,作為票據轉讓的原因而發生的法律關系,稱為票據的原因關系,簡稱為票據原因
票據預約關系:票據授受的當事人之間,在發行票據之前,對票據的種類、金額、到期日等票據事項所達成的合意,或在背書前對背書事項所進行的約定等,稱為票據預約合同,由此而產生的法律關系的為票據預約關系。
票據資金關系:是指匯票、支票的付款人與出票人之間有關票據付款的資金基礎關系
票據行為:具備票據法規定的特定要件和特定款式,能夠發生、變更、消滅票據法律關系的行為,統稱為票據行為
票據法上權利:是根據票據法的特別規定,與票據行為或票據關系有關,但又並非票據權利的權利
票據權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包括支付請求權和追索權
支付請求權:指持票人對票據債務人或特定的票據關系輔助人的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
追索權:指持票人行使支付請求權不獲實現或其他法定情況時,向票據債務人行使的支付票據金額及其他法定費用的請求權
票據權利的行使:權利人行使權利而進行的行為
票據權利的保全:是指票據權利人為了防止票據權利喪失而進行的行為
票據的更改:票據法規定可以更改的事項在票據上已經記載後,由享有更改權的人依法定更改款式所進行的更改,稱為票據的更改。
票據偽造:不以自己真實的名稱,而是假冒他人名義而進行票據行為的,稱為票據偽造
票據變造:沒有更改權利而更改票據上除簽章以外的其他記載事項的,稱為票據的變造
票據塗銷:將票據上已記載的事項以塗抹的方式予以消除,稱為票據塗銷
票據的喪失:持票人或票據權利人沒有拋棄票據的意思,而喪失票據的佔有,稱為票據喪失
掛失止付:是指票據喪失後,失票人以止付通知的方式告知付款人票據喪失的情形,並請求付款人在止付有效期間對票據不予以付款的票據權利保全方法
票據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根據票據法規定對票據債權人拒絕履行義務的行為
對物抗辯:票據抗辯中一切票據債務人或特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抗任何持票人的抗辯
對人抗辯:票據抗辯中一切票據債務人或特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抗特定持票人的抗辯

⑷ 簡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門。商法起內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容家的商人習慣法。隨著經濟貿易活動的發展以及商事規則的豐富,大陸法系國家紛紛制定了商法典及其他商事單行法規,形成了民商分立的格局。

⑸ 票據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簡述下 謝謝

票據法作為商法的組成部分,遵循商法的基本原理,同時,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票據法也與民亭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票據的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有許多相通之處。票據抗辯以民法上的抗辯為基礎,但又明顯不同於民法上的抗辯。在民法中,出於保護債務人的利益,特別規定了抗辯權的繼續。依照民法抗辯權的原理,即使債權轉讓,債務人對原債權人的抗辯,對新債權人仍然有效,並且隨債務本身而始終存在。而在票據法中;為了維護票據的流通性,適應並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票據法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規定了「人的抗辯的切斷」原理,即票據受讓人在從前手受讓票據權利時,並不同時受讓該票據權利存在的抗辯事由,除法定特別事由以外,票據債務人不得拒絕履行其義務。因此,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性質不同,其不同點在於:民法上的抗辯辮屬於完全抗辯、繼續抗辯,而票據抗辯則屬於不完全抗辯、切斷的抗辯、限制的抗辯。票據抗辯限制是票據抗辯中最突出的特點。
(二)票據抗辯限制原理的原因
票據抗辯的限制是保證票據流通的必然要求,是標據無因性的必然結果。如果像民法上的抗辯權那樣,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任何票據債權人行使抗辯權,不論此票據被轉讓了多少次,那就意味著任何取得票據權利的當事人都將面臨被拒付的危險,而且,票據流通次數越多,這種被抗辯的可能性就越大。票據債權人時時處於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狀態,顯然不利於票據的流通性。同時,票據的無因性原理表明,票據上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既獨立於基礎法律關系,也獨立於其他法律關系,正是票據法律關系的無因性才保障了票據的流通。票據債權人通過正當途徑取得票據,考慮的是票據本身所包含的權利,而不是持票人尤其是持票人前手的權利是否有瑕疵。他要取得的是票據上的權利,而不是非票據本身導致的爭議,乃至訴訟糾紛。因此,票據理論與實務的需要,要求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對債務人的票據抗辯予以限制。
(三)對我國《票據法》票據抗辯限制的質疑
我國《票據法》第13條第1款規定:「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戊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這一規定無疑是票據抗辯在我國票據立法中的充分體現。
但是,在實務中,票據抗辯限制的效力要大打折扣,不利於保護票據債權人的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票據立法的缺陷所致。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1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從此規定可以看出:票據的流通依賴於真實的交易關系,依賴於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換言之,票據的流通要依賴於基礎法律關系。這一點既不符合票據的基本原理,也實質上阻礙票據抗辯效力的發揮,導致票據債務人既可以自己與出票人存在不真實的交易關系、不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拒絕承兌、拒絕付款,也可以自己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債權債務關系對抗持票人現象的出現。因為票據債務人完全可以依《票據法》第 10條的規定,主張自己與發票人或與持票人的前手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對抗持票人。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理,票據債務人通過毫無時間限制的調查取證,證明基礎法律關系不存在,甚至可以通過消極的不作為來拖延履行義務,從而實際上達到拒絕承兌、拒付票據金額的目的。簡言之,票據的債務人完全以《票據法》第10條為借口,採取拖的戰術以達到拒絕履行票據義務的目的。這顯然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
此外,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匯票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並且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從中亦可以看出:匯票的流通要依賴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真實的法律關系,換言之,匯票的流通依賴於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的基礎法律關系。如依此規定,則付款人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須證明自己與出票人無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因為法律沒有相應的舉證時間的約束,票據持有人的權利的實現就會長期處於未定狀態,這顯然不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際上,無論出票人與付款人是否存在這種法律關系,並不影響持票人權利的實現。當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時,持票人完全可以立即做成拒絕證書而向包括出票人在內的所有前手行使追索權,從而實現票據權利。因此,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顯屬多餘,甚至對票據的流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總之,票據抗辯限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對票據抗辯不加限制,必然與票據的無因性這一票據法的基本原理相左,與票據的流通性背道而馳。因此,票據抗辯的限制是票據抗辯的基本原則。但是,任何原則都有例外,票據抗辯限制同樣也有例外。
二、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一)惡意抗辯
1、惡意抗辯的含義
惡意抗辯系指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的債務人即承兌人或付款人可主張抗辯。我國《票據法》第 13條但書規定:「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即對明知存在抗辯事由仍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債務人仍可以以自己與發票人或持票人的前手存在的抗辯事由給以對抗;我國《票據法》明確規定了惡意抗辯,該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
2、惡意抗辯的原因
如首所述,各國法律之所以規定票據抗辯的限制,目的在於保護善意的票據債權人,與此同時也保障了票據的流通。如果票據債務人不是依據票據本身字面含義的瑕疵來行使抗辯,而是依據此以外的理由采拒絕履行票據義務,那麼,票據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受到威脅。但是,如果一味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忽略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就會有違法律的公正性。當票據持票人取得票據是出於惡意,而不能允許票據債務人行使抗辯權,這無疑會縱容惡意而有失法律的公允。因此,各國法律都規定惡意抗辯制度。因此,為了追求法律的公正性,票據法賦予票據債務人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可以行使抗辯權。
3、對我國《票據法》惡意抗辯的質疑
從以上各國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各國對票據流通中的「惡意」含義的規定有所不同:有的認為惡意系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上是明知的,即故意而為之;有的認為惡意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重大過失。而我國則採取了模稜兩可、前後矛盾的態度。我國《票據法》第10條的但書之規定顯然以故意為惡意的主觀標准,而在該法13條卻可以看出以故意和重大過失都作為惡意的主觀標准。
筆者認為:不論行為人獲得票據是出於偷盜、欺詐、脅迫等故意的行為,還是出於未遵守印章使用管理的規章制度以至於導致票據被偽造或被無權代理的後果等重大過失,行為人主觀上都存在過錯,他應當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應當承擔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的法律後果。換言之,相對於票據債務人而言,他可依此為抗辯理由,主張抗辯。
(二)無對價抗辯
1、無對價抗辯的含義
無對價抗辯系指對沒有支付相應對價的票據持有人,票據債務人可以主張抗辯,行使抗辯權。對價本為英美法系的概念,但隨著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融合,對價的概念為大陸法系所吸收,如我國《票據法》第10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可見,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這是票據流通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民商法要求的等價有償原則在票據法上的體現。
對支付了對價的持票人無疑不得行使抗辯權,那麼,對沒有支付對價的持栗人能否行使呢?對此,我國 《票據法》第11條第1款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因此,依法而無償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在其前手的票據權利中如果存在有抗辯事由,票據債務人將仍能用來對抗持票人。這顯然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2、無對價抗辯的原因
無對價抗辯與惡意抗辯一樣,也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當票據取得無對價,極有可能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而且無對價取得票據難免存在惡意,可能會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為對此予以防範,法律設置了無對價取得票據不享有優於前手的權利的制度。這樣既可以充分保障了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又不至於損害票據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在保障票據的流通與法律的公平上找到了平衡點。
3、對我國《票據法》無對價抗辯的質疑
從我國《票據法》第ll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無對價立法例上採取了嚴格限制的原則,並且採取了列舉的立法例,即無對價抗辯僅適用於稅收、繼承和贈與受讓的情形,別無他路。但在實踐中無對價獲得票據的情形顯然不是這三種類型所能全都包容的,如公司合並取得票據債權等情形。如果一公司非法獲取一票據,為了防範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那讀公司完全可以通過採取與其他公司合並的方式來實現,這顯然對票據債務人極不公平。因此,我國《票據法》對無對價抗辯採取列舉的的立法例不夠妥當。
三、立法建議
鑒於我國現行的《票據法》在票據抗辯限制及其例外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立法修改意見:
(一》刪除《票據法》第10條第1款中「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文句,僅保留「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的文句。
(二》將《票據法》第11條第1款修改為:「因稅收、繼承、贈與以及其他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
(三》修改《票據法》第13條第1款為:「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與持票人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或應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
(四》修改《票據法》第21務第1款為:「匯票的出票人必須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

淺析票據法上的拒絕證明
吳萬群
拒絕證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外在形式不是單一的,具有多樣性。在持票人直接取得拒絕證明困難時,一些機關的文件也起著拒絕證明的替代作用。在法定的條件下,持票人可以免除提供拒絕證明而行使追索權。
所謂拒絕證明是指票據法規定的,對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或無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這一事實具有證據效力的文字證明,可分為拒絕承兌證明和拒絕付款證明。[1](P229)作成拒絕證明是追索權程序的重要手續之一,同時也是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重要程序之一。這是因為,追索權的行使雖然必須以持票人不獲承兌或不獲付款的發生為前提,即如果持票人未向付款人或承兌人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的話,就不得行使追索權。但是追索權是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的,而其前手若要得知持票人已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並確定持票人已享有合法的追索權,就是需要持票人向其前手提供拒絕證明。這樣持票人的前手才能相信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權並向其履行債務。因此,拒絕證明在保全持票人的享有的票據權利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
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是指能承擔拒絕證明內容任務的載體。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證據的作用與價值。一個國家的票據所規定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具有多樣簡便的特性,就能更好的保全持票人的票據權利。反之,則使持票人的行使追索權時會遇到更大障礙和耗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將由一定的機關作成的拒絕證書作為唯一的法定的證明形式。但是,隨著票據交易的日益發展,拒絕證書也因其手續繁瑣而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形式。於是,拒絕證明多樣性勢在必行。因此,雖然當今各國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形式有著不同的規定,但是多數國家除規定拒絕證書這一主要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外,還規定了其他一些簡便易行的證明形式。
(一)拒絕證書
拒絕證書是傳統的法定證明形式,它是用以證明持票人曾經依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未達目的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要式公證書。由此可見拒絕證書應具有這些特點:(1),拒絕證書只能有特定機關製作。拒絕證書是要式的公證書而非不要式的私證書,所以只能有一定機關作成而不能由私人作成。如《日本拒絕證書令》第一條規定:「票據或支票的拒絕證書,由公證人或執行官作成。」我國台灣地區的票據法第106條規定:「拒絕證書,由持票人請求拒絕承兌地或拒絕付款地之法院公證處、商會或銀行公會作成之。」但事實上仍只有公正機關製作。[2](P193)英國的《票據法》第51條第2款規定:「如果國內匯票遭到退票,只要持票人認為合適,得視具體情況或對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作成公證記錄。」[3](2),拒絕證書是法定的要式證明文書。拒絕證書作為要式的證明文件一方面可以為保護持票人的利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持票人易於獲得賠償;另一方面對被追索人亦有益處,要求持票人作成拒絕證書而後賠償,由於其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從而能更好的防止詐欺行為。[4](p295)(3)拒絕證書是證明持票人曾依法行使票據權利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書面證明材料。因此,拒絕證書不具有證券的特點,它僅是為了證明一種法律事實的存在,而不表示權利[4](p295)。
我國的票據法雖然規定了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但是對於拒絕證書未作規定,這不能說不是立法方面的一個缺憾。在我國當前的《票據法》現有的規定下,雖然持票人在無拒絕證書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有其他形式來證明持票人已依法行使票據權利而被拒絕或無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是,拒絕證書作為拒絕證明最有證明力的形式,則更為適合面額較大和流通性較強的票據。另外,拒絕證書形式的拒絕證明是各國普遍存在的,而其他的拒絕證明形式是在各國規定的極不統一。因此,無論從對內完善票據制度還是從對外便利經濟交流來看,我國《票據法》都應對於拒絕證書予以明確規定。
(二)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
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是指除拒絕證書之外的,能證明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的事實的法律文書。相對於手續繁瑣的拒絕證書來說,其可被稱為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主要包括退票理由書以及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拒絕日期並簽章。
退票理由書,一般是指在持票人向承兌人或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遭到拒絕後,由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出具的,記載銀行不承兌或不付款理由的書面證明文件。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里,隨著銀行業的發展,銀行作為社會活動的中介機構作用的增強,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和轉帳結算,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法人或公民進行資金清算的主要形式。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時,付款人應在發票前或票據到期日屆滿前,將資金存入其委託的付款銀行,持票人可直接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也可以委託其開戶銀行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如果付款人在發票後或票據到期日屆滿時,其帳戶上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票據金額,或有其他原因使持票人未獲承兌或未獲付款時,付款銀行應填具退票理由書,直接退給持票人,或退回收款銀行轉交持票人。退票理由書是持票人已經行使票據權利而未獲結果的證明,和拒絕證書一樣是拒絕證明的一種形式,持票人持退票理由書行使追索權和持拒絕證書一樣能夠行使追索權。我國的《票據法》就規定了這種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並且將出具退票理由書規定為承兌人或付款人的一項義務。《票據法》第62條第二款規定:「未出具拒絕證明或者退票理由書的,應承擔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①
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承兌,或者向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提示付款時,如果被拒絕承兌或付款的,持票人可以要求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被拒絕承兌或被拒絕付款的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並簽章。這種簽章式的拒絕證明形式比退票理由書更簡便易行且有更廣的適用范圍。因此,不僅在我國,其他許多國家對此也都有規定,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3-510條就規定:「下列事項應允許作為證據,並構成對拒絕證書和上述任何退票通知的推定:(一)前條規定的正規格式文件,其意圖是作成拒絕證書的;(二)則付款人、付款銀行或提示銀行在票據上或伴同票據所的專門蓋章或局面記載,載明承兌或付款因符合拒絕事由而遭拒絕的;(三)付款人,付款銀行,或任何托收銀行,在其通常業務過程中所作的任何簿冊或記錄,顯示拒絕的,即使由誰作的這種記錄沒有證明亦然。」[3]
二、拒絕證明的替代
無論是拒絕證書還是退票理由書都表現為直接從承兌人或付款人取得有關的證明。但是,在特別情況下,持票人無法直接從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處取得有關證明時,如果要行使追索權,則需要從有關機關取得相應的證明,以替代拒絕證明。
1、醫院、公安機關等有關單位出具的承兌人或付款人死亡的證明。依據《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死亡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以依法取得其他證明。這里的「其他證明」一般是指醫院、公安機關等出具的死亡證明。另外,「其他證明」下可以是人民法院的宣告死亡判決書。
2、有關機關出具的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依據我國的《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逃匿而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依法取得其他相關證明。《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28條將出具當事人逃匿證明的機關限定為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之外國家機關出具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法院也通常予以認定有效。
3、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票據法》第64條第1款規定,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的,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換句話說,在承兌人或者付款人依法破產時,即喪失了對匯票進行承兌或者付款的能力,持票人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票據法》即允許持票人無須取得其他證明,而將人民法院有關的司法文書直接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即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4、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票據法》第64條第2款規定:「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禁令終止業務活動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與上述情形相同,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責令終止業務活動時,承兌人或付款人不可能再為付款或承兌行為,持票人同樣也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故《票據法》允許持票人將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也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由此可見,依照我國《票據法》的規定,上述四種情形中持票人取得的有關合法證明都具有代替承兌人或者付款人出具的拒絕證明的效力,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權可依據這些合法證明而進行。國外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替代問題也有所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規定:「付款人不論其已否承兌,或不獲承兌匯票的發票人受破產宣告時,此種情況下,持票人行使追索權,只要出具法院的裁定書即可。」[3]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第2項規定:「提示登載在《聯合公報》上或登載在規定刊登法院公務公告的報紙上的法院裁決公告應受到與出示法院裁決同樣的重視。」[3]
三、拒絕證明的免除
一般而論,作成拒絕證明是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如果持票人未在法定期限內請求作成拒絕證書,即發生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的後果。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免除持票人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1、在票據當事人有約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作成拒絕證明雖為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但由於作成拒絕證明的費用必須由被追索人負擔,且作成拒絕證明實際上等於向公眾證明該票據信用的不足,結果對票據債務人很不利。所以,票據法允許有關票據當事人在匯票上作「免除作成拒絕證明」或「退票時不承擔費用」的記載。這樣即節省了費用,又維護了票據債務人的信譽。[5](P120)如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2款就規定,經在匯票上加註「不負擔費用」、「免於作成拒絕證明書」的批語或具有類似含義的批語並簽名,出票人及任何背書人或保證人得免除持票人行使追索權而須作成拒絕證書或具有類似含義的證明的義務。[3]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1款也規定,發票人、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得在票據上記載「退票時不承擔費用」或「免除作成拒絕證書」,或其他同義之文字並簽名時,持票人可以不作成拒絕承兌證書或拒絕付款證書而行使其追索權。第三款規定,第一款記載,如為發票人所為,對於匯票上一切簽名人均發生效力。發票人已為第一款之記載,但持票人仍作成拒絕證書時,應自負擔其費用。但該記載如系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所為,而已作成拒絕證書者,其費用得向匯票上一切簽名之人要求償還。[3]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的規定與此基本相同。但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所規定的記載「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人不包括票據保證人。我國的《票據法》對此問題未有規定,一般認為發票人或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如作此類記載的則不生票據法上的效力。
2、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從國際上的立法規定來看,法定免除拒絕證明的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4款規定:「如不可抗力之事由延至到期日後30日以外時,持票人得徑行行使追索權,無須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書。」[3]我國的《票據法》對此也未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由於民法的基本原理在商法未規定問題上可適用,從民法理論方面來解釋可以認為:當不可抗力發生並延續一定時間時,持票人如無法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明,則持票人應可免除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3、在已作成拒絕承兌證明時對拒絕付款證明的免除。對於此規則,筆者認為不需要法律予以明文規定,這是因為付款人既然拒絕承兌,則其為付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所以能夠毫無爭議的認為拒絕承兌證明也可以當作拒絕付款證明。盡管如此,國際上的許多票據法都也進行了明確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款規定:「拒絕承兌證書作成後,無須再為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請求作成拒絕付款證書。」
[參考文獻]
[1] 范健。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謝懷栻。票據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 余振龍,姚念慈。國外票據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科學院出版社,1990。
[4] 王小能。票據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趙威。票據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⑹ 商法有什麼區別這兩個都是法律法律部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回。從答表現形式看,我國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但民法規定的有關民事關系的很多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通用於商法。從這一意義講,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所以,說我國的商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而不是完全獨立的法律部門。

⑺ 民法,商法以及經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您好!通常我們會把民法和商法統稱為民商法,和經濟法作比較,詳細情況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經濟關系,它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杠桿之一,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而民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基於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顯示了與傳統法律大不相同的機制功能。「概括說:全面、系統、綜合;具體說:經濟法由外及里全面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自始至終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運用多種手段綜合地調整經濟關系。」
4、內容不同
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經濟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拍賣法、招投標法、金融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財稅法(稅收征管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會計法、審計法、預演算法)、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環境保護法。
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民法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法包括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
民法以人身關系法與財產關系法為其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財產關系法中,又可進一步分為物權法和債權法。物權法保護的是物權、知識產權等靜態的絕對財產權,物權法具體包括債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債權法保護的是動態的債權關系,債權法具體包括合同法和擔保法。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⑻ 求釋疑:商法與經濟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干預經濟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的內原則是:容社會整體效益原則;經濟公平與公正原則;經濟干預行為法定原則。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商法特點:營利性;技術性;國際性
商法與狹義經濟法的區別在於:調整對象不同;調節機制不同;追求的目標不同。

⑼ 票據法屬於什麼法律體系

無論在民商分立還是民商合一的法律體系中,理論上大都認為票據法屬於商法范疇(註:即使在實行民商合一的國家和地區,如瑞士、義大利、台灣地區等,也都將票據法與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等典型的商事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進行規定。)。

⑽ 商法票據法背書轉讓追索權問題

戊可以向乙,也只可以向乙行使追索權
甲公司背書不得轉讓就是讓自己回免責,但是這之後的答票據轉讓依然有效,所以向甲公司不行;
丁與戊有買賣合同關系,為直接前後手,所以也不能行使;
丙公司已經拒付;
所以只能向乙公司了~~~

熱點內容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
公安機關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發布:2024-11-17 04:00:40 瀏覽:959
古代刑法枷 發布:2024-11-17 03:55:40 瀏覽:873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條 發布:2024-11-17 03:45:50 瀏覽:579
水路貨物運輸條例 發布:2024-11-17 03:45:05 瀏覽:862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辯論賽 發布:2024-11-17 03:13:19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