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不能調整
『壹』 國有企業與職工的法律關系為什麼不能由民法調整
按實來際情況,國有企源業與職工屬於勞動關系,民法是調解民事關系, 所以不是由民法進行調整。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條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貳』 不受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有哪些謝了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范圍。
民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圖片中「並非一切的財產關系都由民法調整」這句話主要是針對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不由民法調整這一觀點說的。舉例如,國家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希望我的回答能使滿意並採納。
『叄』 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的民法調整對象定義有什麼不足
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草案》第2條的規定與此大體一致,只不過是《草案》第二條將《通則》中的「公民」換成了「自然人」。
我國學者在《通則》起草中,對於民法的調整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通則》第2條的規定,採取了所謂「平等主體關系說」。對此條的意義,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民法調整對象課題具有維護民法的特殊價值,「平等主體關系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通過強調「平等主體」肯定了公民、法人為私的利益的主體身份的存在,也適應了當時恢復私人空間以及推進市場經濟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擊了當時盛行的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經濟法理論。通過對平等主體關系的定位,維護了民法的存在范圍,防止民法經濟法化或公法化傾向。從學術貢獻上看,「平等主體關系說」也為我國當時私法的觀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礎。(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一條法律規定卻存在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本句前一部分已經表明了民法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後面卻又再強調「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顯得前後重復。更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體」作為後者的定語來修飾,並不符合語法規范。看下面兩個句子:(1)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2)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動物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句(1)中「群眾」與「工人、貧農、學生、士兵」同義,二者不能相互修飾。而「革命的」則可修飾二者中的任何一個。如此,句(1)可修改為:「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或「這個政權是革命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如果想要傳達「群眾」和「工人、貧農、學生、士兵」這兩個信息,完全可以在「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之後,再加上一句「革命群眾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士兵」。句(2)中,「動物」與「老虎、獅子、狼、蟒蛇」等同義,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飾。但「兇猛的」則可修飾二者之任何一個。如此,句(2)便可修改為:「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動物」或「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同樣,《民法通則》第2條中,「主體」與「公民、法人」為同義語,「平等」為形容詞,可作修飾語,它可以修飾「主體」,也可以修飾「公民、法人」,唯「主體」與「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飾,哪怕在「主體」前面加上一個「平等」。
所以僅從語法角度分析起來,《通則》第2條可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公民、法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後的立法活動與大量的民法教材中,這樣的語病仍在延續著。
1999年3月15日頒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若按上述分析,本條可改為:「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或「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於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提請審議的《民法草案》第2條中,也完全重復了這個錯誤。《民法草案》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此條規定與《民法通則》相比,將「公民」改作「自然人」,顯然是一個進步,但措辭的不妥是原模原樣的。
反觀當日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顧昂然《關於<民法草案>的說明》,則會發現,他在提到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所用的措辭與《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說明》中,顧昂然說:「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這里,他沒有重復《通則》第2條與《草案》第2條的措辭錯誤。
當然,也有學者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在以梁慧星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所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3條,便對此種措辭錯誤作出了修正。此條規定: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p.1)
這樣,先不論《民法通則》與《草案》第二條的實質內容是否有必要規定與規定的是否合理,單從語法角度上考察,該條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時,相關著作的用語也有修正的必要。
『肆』 民法典人民法院能否主動調整違約金
人民法院是不能主動調整違約金的。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或過分低於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或適當增加。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伍』 民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機制和調整范圍
民法調整機制實際上以私法自治為原則,規定任意性條款作為補充,規定強制性條款為例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護。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意思或者法律規定賦予當事人創設權利義務。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當事人社會關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調整其全部的社會關系,僅僅調整具有民法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比如買賣。民法不調整的社會關系,比如情誼關系,請客吃飯放鴿子不能追究違約等。
調整的范圍:平等主體之間的一切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關系分類
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日益深入和擴展,歷史地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揭示了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從屬關系,據此將社會關系分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兩種基本的類別。
物質關系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不依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系,思想關系是通過人們的意識形成的關系,它是物質關系的反映(見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
『陸』 壟斷高價能否用民法或行政法調整
不能。
對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而普遍存在的重大社會關系,必須依法加以調整。
1、民法能否調整,這取決於民法自身的規定性。我們知道,民法是主體平等法。但這種平等是形式平等、抽象平等,無視市場主體之間的千差萬別,把他(她)們置於同一起點上和同一規則下的契約自由和自由競爭,結果生產集中,導致壟斷。
這是民法規則的必然結果,壟斷表明市場主體不平等不自由,並反過來限制契約自由,阻礙市場自由競爭。這是對民法的異化,而這在民法的框架內又難以解決。可見,民法滋生壟斷但無力反壟斷。
同樣,民法是私人本位法。民法的主體是私人,民法的核心是私權,民法的宗旨是保障私益。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們會濫用私權,而置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於不顧,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不正當競爭。僅靠民法的私人自治和私人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國家。
2、行政法能否調整,這取決於對行政法的科學理解。
『柒』 哪些民事案件不能調解
以下案件不存在權利義務爭議,不予調解:
(1)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
(2)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
(3)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