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2-23 16:26:54

A. 求下列刑法案例分析題的參考答案或題目出處。。。

案例一:首先先說責任能力,根據遞進式犯罪構成,王某在實施犯罪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綁架並不在我國刑法第17條第二款的八種行為之中,故王某具備責任阻卻事由,不構成犯罪。李某在實施犯罪時已滿16周歲,故應當對一切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且綁架罪為目的犯,李某構成綁架罪。王某於李某在實施綁架後,將被害人吳某強奸,強奸行為在我國刑法第17條第二款的八種行為之中王某李某成立強奸罪的共犯。其次,罪數形態上,李某在綁架吳某過程中強奸被害人吳某應數罪並罰,王某隻構成強奸罪。最後,李某不成立自首,李某是被其父拽去公幹局的,但李某在犯罪後,有主動交待並在逮捕王某的過程中有立功表現,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王某與李某均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案例二:(1)我國關於盜竊罪的認定是從財產所有權入手的,張某的轎車被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扣留,法院屬財產的保管人,在此特殊情況下,盜竊所有權尚歸自己所有的財產,構成犯罪。(2)張某成立盜竊罪的未遂,但張某在被李某發現後抗拒抓捕對李某實施了暴力,造成李某重傷,此時張某構成轉化型搶劫罪未遂。
(3)張某開車撞李某的行為應為故意傷害。
(4)在有責性中,根據法定符合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應當在主觀的故意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范圍內認定犯罪。且故意殺人未遂犯重於故意傷害既遂犯,故張某成立故意殺人的未遂。
(5)故意殺人未遂與搶劫未遂數罪並罰。
案例三:(1)馮某與方某構成共犯。首先,共犯的成立必須基於確定的故意,馮某在拐賣秦某的過程中,持有放任心理的間接故意,即其馮某雖無直接追求出賣秦某的目的直接故意,但其又放任秦某被出賣的主觀心態。其次,馮某與方某共同將秦某綁架到一座黑屋子。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2)馮某構成拐賣婦女罪,強奸被拐賣婦女的,為拐賣婦女罪的結果加重犯。
(3)賈某構成收買被拐賣婦女罪,非法拘禁罪數罪並罰。
(4)吳某構成收買被拐賣婦女罪,但我國刑法241條第6款規定,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

B. 刑法學案例分析題

第一題:
答:1、李某不屬於累犯,累犯是指因犯罪而不定期一定刑罰處罰,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於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累犯分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一般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並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犯罪分子,陳某為前罪後罪雖然都是故意犯罪,縣陳某不在五年內故意犯罪,但是一般累犯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前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後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行以上刑罰,陳某的前罪判處的是有期徒刑一年緩期,既前罪判處的低於有期徒刑,故陳某不構成累犯。
2、李某因第二次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二年有期徒行:
(1)李某因犯盜罪(1000
以上)數額較大,應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
(2)李某在拘押期間自動交待其在1997年曾實施過盜竊,根據《型法》第六十七條之規定,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某人和正在服型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記,所以,李某在拘押期間的交待自己的盜竊行為,且數額不大,犯罪較大,可以免除處罰。
(3)綜上所述,李某犯故意傷害罪判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考慮到陳某拘押期間有自首的情節,且犯罪較輕,應當免除處罰,決定判處李某有期徒刑2年。

第二題:
答:1、法院
的判決不正確,根據《刑法》第55條和第57條的規定,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故應當處死刑,剝奪權利終身而不是剝奪政治權利10年。
2、(1)判決有錯誤。李某是在盜竊後逃跑的過程中被乘警李某發現進而對李某故意,傷害致使李死亡,這要同盜竊過程中被他人發現而對其實施故意傷害相區別,一種是犯罪後逃跑,時被發現,一種是犯罪過程被發現。
(2)從安案例上分析,法院在認定事實上錯誤認定為盜竊過程中被他人發現,而實施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故判決錯誤。
(3)李某的罪行應讓數量並罰,A、李某犯盜罪,數額較大,應當判處有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B、李某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應判處死刑,剝奪政治要利終身。

C. 刑法案例分析題

A和D.正當防衛不以對攻擊者的主觀認識為條件。在緊急情況下 不能對其它人採取傷害人身的避險行為。

D. 刑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題!

李四與王五之間構成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為人的一方有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的意思,並協力於他人的犯罪行為,但他人卻不知道其給與協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況。

兩人均構成票據詐騙罪(刑法第194條第1款)。該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金融票據進行詐騙活動,騙取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片面共犯是否構成共犯,在理論界存在爭議,有認為屬於共犯,有認為不屬於共犯的,主要的爭議在於共犯是否以共犯間的意志聯絡為要件。行為共同說認為,共犯關系的發生,僅以雙方的共同行為即可,至於其意思如何,則在所不問。

是否構成共犯在本案中對兩人的定罪沒有影響,兩人均構成票據詐騙罪,但對兩人的停止狀態有影響。如果承認片面共犯就是共犯,那麼,一人既遂全體既遂,兩人都是既遂狀態;如果不承認片面共犯是共犯,那麼,李四雖然獲取了錢款卻是票據詐騙未遂,王五雖然沒有獲取錢款,卻是票據詐騙既遂。

類似的案例是司法考試的一個題目:甲想詐騙乙,乙明知甲是詐騙,但是出於同情甲的困難處境,就假裝被其詐騙,將錢交給甲。這時,甲雖然表面上騙取了財產,但是,卻是犯罪未遂。甲並沒有因為詐騙獲得財產,而是因為乙的憐憫贈與甲的財產,因此,甲的詐騙的停止狀態是未遂,而非既遂。

同理,如果片面共犯不是共犯。李四意圖票據詐騙銀行,結果王五已經發現了李四的詐騙意圖,仍然故意支付了票據,這時李四的票據詐騙未遂,王五卻已經既遂了。當然,如果片面共犯屬於共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雙方均為票據詐騙罪既遂。

票據詐騙罪的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明知,是否以騙取他人財物為目的是區別罪與非罪的重要標准。

為避免混淆罪與非罪的界限,法條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一些狀況進行了特別規定。如:使用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匯票、本票、支票,行為人在主觀上必須是「明知」的,在主觀上是否明知其所使用的匯票、本票、支票是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是劃分是否構成本罪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行為人在使用匯票、本票、支票時,在主觀上確實不知道該票據是偽造、變造或者作廢的,則不構成本罪。本案中,李四和王五均明知票據系偽造,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了票據詐騙行為,因此,當然構成票據詐騙罪。

(注意:李四當然是以自己非法佔有為目的,但是,王五是以他人非法佔有為目的,因此,王五當然也構成票據詐騙罪)

E. 三道刑法案例分析題 求答案 急

你好,
問題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此題考察是否屬於正當防衛,顯然不屬於。
問題二,搶劫罪未遂,已經著手實施犯罪,因為客觀原因沒有得逞,此題考的就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區分。
問題三,網上有答案,沒仔細看。

.(一)王飛、劉奔、趙楠共同違法行為的認定
1.三人故意傷害服務員小李的行為:(4分)由於三人當時都不足16周歲,14—16周歲的人僅需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負刑事責任,而小李的傷經鑒定為輕傷,因此三人都不構成犯罪。
2.三人入戶盜竊的行為
三人有共同入戶盜竊的行為,但個人罪責不同。
(1)劉奔不構成犯罪:由於劉奔在外望風,且聽見打架的聲音就逃走了,因此只有盜竊行為。由於沒有盜到財物,因此劉奔不構成犯罪。
(2)王飛構成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罪,不構成搶劫罪。 根據最高院關於未成年人的司法解釋,雖然王飛入戶盜竊且為抗拒抓捕,將安某打成重傷,但由於其不滿16周歲,因此不能由入戶盜竊轉化為入戶搶劫。他僅需承擔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即可。
(3)趙楠構成入戶搶劫,但不屬於搶劫致人重傷。趙楠本來在外望風,在聽見屋內打架後,進入屋內,並和小安打起來,其也就由入戶盜竊轉化為入戶搶劫,屬於承繼的共犯。但由於王飛刺傷安某時,趙楠在屋外,且當時只有盜竊的故意,因此趙楠無須為王飛致人重傷的行為負責。
(二)趙楠、劉奔強奸幼女的行為:由於二人當時均已滿14周歲,因此應為此行為負責,均構成強奸罪。由於屬於姦淫幼女,且屬於輪奸,因此應按強奸罪從重處罰。
(三)王飛的自首行為和立功行為:王飛僅因神色慌張被巡警盤查,就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實,因此構成自首。他還交待了趙楠、劉奔的重大犯罪行為,因此構成重大立功。由於王楠的故意傷害行為有自首和重大立功,因此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四)三人均未滿18周歲,因此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且不得判處死刑

F. 刑法案例分析題


  1. 事實來一,甲盜竊罪、故意殺自人罪數罪並罰。1。甲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攜帶凶器入戶盜竊案。2。怕余某發現,用匕首刺殺,甲明知用匕首刺殺會產生死的結果,甲的態度是追求該結果發生,是故意,因定為故意殺人罪。

  2. 事實二,甲乙構成故意傷害罪。甲未認意到對方是警察,識認為是劫匪,是假想防衛,對程某的輕傷結果是放任的態度,是故意傷害。乙繼承共同犯罪。

  3. 事實三。甲、乙對謝某重傷的結果不負責。甲、乙駕車逃離現場。對謝某僅是以防超車,並沒有犯罪故意。車輛失控撞向路中間的水泥隔離墩。謝某剎車不及撞上乙車系意外事件。




G. 刑法案例分析題

  1. 張某構成,強奸未遂罪,和入室搶劫罪。

    為什麼是入室搶劫,因為被害已經驚版醒。為什麼成立權,因為張某是逃走時被抓獲的。而不是就地被抓獲。

  2. 王某可以是張某的從犯,只構成入室盜竊罪,因為進屋子後都是張某一個人的行動。而且王某可以算是從犯。

    張某的辯護只能從,他還是未成年人下手。還有他是在逃跑中抓獲的,可以在入室搶劫未遂上進行辯護。

  3. 陳某不一定非要承擔刑事責任。

    張某根本在什麼地方被打傷這是一個關鍵性問題。

    張某假設在房間內被陳某打傷,陳某屬於正當防衛。

    張某假設在逮捕中被打傷,那麼同樣屬於正當防衛,陳某和保安都沒有責任。

    張某假設在逮捕後,陳某為了出氣,將張某打成輕傷,則陳某犯故意傷害罪。不過法院肯定只會支持陳某道歉,不會支持陳某賠償的。

H. 太復雜了,刑法案例分析題

(1)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於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負責?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所謂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犯罪人為追求同一危害社會結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實施的相互關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為。在發生危害結果時,其行為均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本案中,對於乙的死亡,甲顯然希望丙聽從自己的唆使,用石頭砸壞屏風的同時砸死乙。而且甲也實施了唆使的行為,最終導致了乙因為甲唆使而被丙砸死。因此,對於乙的死亡,甲當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承擔刑事責任。

但是,本案中的丙並沒有在主觀上希望或放任乙的死亡,丙根本不知道屏風後面有人,其行為的犯罪意圖是砸壞屏風。因此,對於乙的死亡,丙是持反對、排斥意見的。因此,本案中丙對乙的死亡結果存在的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對於乙,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如丙確實無法預知則屬於意外,應無罪)

對於乙的死亡,兩人並沒有追求同一危害社會結果,相互關系、彼此配合。

(2)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A公司屏風的損壞,甲、丙是否均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本案中甲、丙兩人在共同犯罪中構成故意毀壞財產罪。因為,甲與丙的行為共同追求同一損害結果,即A公司屏風的損壞,兩人相互關系、彼此配合,一個唆使,一個實行,在此范圍內構成共同犯罪。

(3)丙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有無因果關系?

丙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丙沒有實施砸屏風的危害行為,就不可能導致乙的死亡,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指的就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兩者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4)本案最終應如何處理?

甲的行為涉及兩個罪名,故意殺人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但是,從案件上看兩者存在吸收關系,因此,重罪吸收輕罪,顯然故意殺人罪重於故意毀壞財物罪,應定故意殺人罪。

(吸收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數個犯罪行為,因為數個犯罪行為的基本性質相同或有密切聯系,某一犯罪行為失去了獨立的意義而被另一犯罪行為所吸收,只成立一個罪名的情況。)

本案中甲教唆丙砸屏風的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與其故意殺人的目的有密切聯系,使得其毀壞財物的行為失去了獨立的意義而被故意殺人的罪行所吸收,只能成立故意殺人罪。

本案中,如果對於乙的死亡,丙沒有責任,則丙只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反之,如果丙存在過失致人死亡,那麼,故意犯罪吸收過失犯罪。也應當以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

I. 刑法分論案例分析題,在線等答案

私分國有資產罪,是抄指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行為。
本罪的行為對象不一定是錢款。國有資產除國有資金外,還包括國有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乃至屬於國有的產品、商品等,基於此,本罪私分的對象既可以是國有的錢、股份、其他有價證券,也可以是國有的其他固定資產。
第三百九十六條第一款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J.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種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事前的故意。
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大致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具體分為: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我認為應當採取第四種觀點,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因為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解析】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其中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一種犯罪行為,誤以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行為人又實施了另一行為,而事實上行為人預期的結果是由後一行為所造成的。本題中,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實際上錢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趙某屬於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對於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2.趙某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一)項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注意這是針對後來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雖然可以根據司法解釋否認趙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認後一次自動投案與如實交待成立自首。

熱點內容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