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社區矯正刑法修正案

社區矯正刑法修正案

發布時間: 2022-06-17 16:24:00

1.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被判處管制、假釋、緩刑的犯罪分子實行社區矯正,公安機關還是執行機關嗎

實際上,在《刑法》修正案(八)公布實施之前,已經開始進行了社區矯正試行工作版,是由司法行政機關(即司權法局)執行的。法院根據相關的文件規定,在判處被告人管制或適用緩刑後,已經開始通知被告人到司法局報到,司法局已經設立了相關科室,實施社區矯正。
《刑法》修正案(八)只是明確了社區矯正的制度,但未對由哪個機關執行做出規定。實踐中,仍是延續原先試行時由司法局執行的做法。

2. 刑法修正案十草案提沒提社區矯正立法

沒有,只是增加了侮辱國歌罪。

3. 刑法修正案(八)管制刑的「社區矯正」執行機關和內容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是這樣子的:「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沒有提到由公安機關等機關執行哦。
也就是說修正案(八)在管制、緩刑、假釋的規定中都不再規定由公安機關負責監管,而是籠統地規定為「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雖然目前沒有對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是司法行政機關來執行。目前各地的司法所都在推行社區矯正的工作。
社區矯正主要指對社區矯正對象即回家服刑的人員(包括5種罪犯: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監督管理;工作有:對社區矯正對象的管理和監督;安排矯正對象的學習、教育活動;組織矯正對象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對矯正對象進行心理矯正等;定期掌握矯正對象的思想、活動等。包括每周、每月等予矯正對象進行電話、直接溝通等。

4. 社區矯正的寫入刑法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了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確立,為改革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有以下五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從刑事立法精神上有力地回應了國際社會行刑社會化的要求首先,從刑罰目的上看,我國現行刑法理論在刑罰適用與執行上強調懲罰與改造相結合。此次社區矯正明確在刑法中加以規定,從立法上明確確立了行刑社會化理念,使得社會化行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從刑事政策來看,社區矯正的立法,也是貫徹落實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具體體現,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懲罰與改造相結合、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和政策;這是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對完善中國特色的刑罰執行制度的有益探索。最後,社區矯正寫入刑法順應了國際社會行刑社會化的潮流。1955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防止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上通過了《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其中第61條明確指出:」囚犯的待遇不應側重於把他們排斥於社會之外,而應注重他們繼續成為組成社會的成員。」《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即《北京規則》)明確指出:」應當充分注意採取積極措施,這些措施涉及充分調動所有可能的資源,包括家庭、志願人員及其他社區團體以及學校和社區機構,以便促進少年的幸福,減少根據法律進行干預的必要,並在他們觸犯法律時對他們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處理。」社區矯正此次寫人刑法,無疑是我國在行刑社會化發展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規定,是對聯合國公約的積極回應,表明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態度。二、確立了相輔相成的兩大矯正體系自由刑在執行中的最常見形式是監禁刑。不可否認,監禁刑在預防犯罪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隨著刑法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人權思想的逐漸深人,人們逐漸認識到監禁矯正有其局限性,因此刑罰種類的輕緩化、處罰的輕刑化和開放化成為刑法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在這種情形下,社區矯正隨著行刑社會化的浪潮在世界各國廣泛展開。如果說以自由刑取代肉體刑是刑罰執行方式的第一次飛躍,那麽,社區矯正制度又向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邁出了一大步,實現了刑罰執行方式由監禁刑向非監禁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社區矯正相對於監禁矯正來說有其巨大優越性。但這並不說明社區矯正可以取代監禁矯正。實際上,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我國刑事立法中明確規定社區矯正,必將促進兩大矯正體系的進一步協作,從而在共同預防犯罪上取得重大效果。關於二者的關系,有兩點:首先,社區矯正可以彌補監禁矯正的不足。監禁矯正在預防犯罪中兩大無法突破的難題:其一,監獄的相對有限與罪犯的相對無限的矛盾。從長遠來看,監獄的建設是有限的,而人口是不斷增長的,處於人口增長中的罪犯也是逐漸增多的,監獄矯正不可能成為預防犯罪的最終選擇;從短期來看,社會某一時期,國家用於監獄投入的成本是有限的,僅就經濟成本而言,社區矯正的相應成本一般不超過監獄關押的20%。實施社區矯正更加節約司法資源。社會法學派認為罪犯之所以犯罪是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所決定的。社會本身即是犯罪產生的一個誘因,選擇將罪犯投入社會,運用社會力量進行矯正正是」對症下葯」,實現了對罪犯的社會內部消化,有效解決行刑資源有限性的難題。以矯正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為例,矯正要求工作人員具備矯正罪犯心理與行為的矯正知識、矯正技術和矯正能力,但是,國家刑事執行的專門矯正官、緩刑官和假釋官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實施社區矯正,可以依託和藉助社區的各種矯正資源和服務力量,有效應對犯罪,這既是社區矯正與監獄矯正的根本區別,也是社區矯正較之監獄矯正的最大優勢。把罪犯放在社區進行矯正不僅可以減少監獄的人力和財力負擔,而且可以減少國家對監獄的經濟投人,降低監禁行刑的成本,緩解監獄矯正的壓力,使監獄能夠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去矯正那些主觀惡性較大、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罪犯。其二,罪犯的監獄化與再社會化的矛盾。現代犯罪學研究成果表明,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是由於其社會化進程未全面完成,而傳統的監禁矯正,將罪犯投人監獄,使其隔離於社會之外,大大削弱了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和環境,反而使得罪犯的社會化速度遠遠滯後於正常社會成員。不僅如此,將犯罪人囚禁於監獄中,還會使犯罪人無形中學到犯罪技術和技能,傳播監獄亞文化,從而形成交叉感染。例如,有些初犯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押,人身危險性反而有增無減。由此看出,雖然監獄的隔離功能對於具有高度社會危險性的罪犯而言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這種隔離並不能作為預防犯罪的最終手段,因為罪犯除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者外,最終仍然要回歸社會。對罪犯而言,隔離的時間越長,隔離的程度越高,其再社會化的可能無疑越低,再次進人社會後犯罪的可能性更大。而社區矯正正好克服了監禁矯正的這一缺陷。社區矯正將罪犯置於社會化環境下生活,使罪犯能夠最大可能地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並在此基礎上對罪犯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引導和行為規范,促進罪犯形成健康的社會人格,實現再社會化,使罪犯最終能夠以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順利回歸社會,避免監禁矯正可能帶來的以消極服從、自信心與進取心重度喪失為特徵的[監獄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現。其次,監禁矯正是社區矯正的後盾和保障。社區矯正確有優點,但適用上也有局限性。這是因為將罪犯放於社區,必然需要考慮社區的安全,只有在罪犯本身罪行較輕、人身危險性較小的前提下,才具有適用的可能。反之,如果將一些暴力犯罪等人身危險性較高的罪犯也放於社區,不但不能預防犯罪,反而是對犯罪的縱容。另外,為了保障社區矯正的效果,有必要建立起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之間的橋梁,比如我國刑法對緩刑、假釋罪犯違反規定的重新收監執行的規定。這不僅可以促進罪犯積極改造,而且可以使得社區矯正在適用中無」後顧之憂」,大膽適用。綜上所述,矯正是理念,而矯正場所、矯正內容的選擇直接體現著刑罰由重到輕的適用序列,存在著一個矯正方式上逐漸過渡的轉移序列。社區矯正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也不是一個孤立發揮其矯正功能的措施,矯正目標的相同性顯示社區行刑與監獄行刑是相關聯的統一體。建立與監禁矯正相對的社區矯正,可以為預防犯罪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從監禁矯正和社區矯正的特點來看,監禁矯正是為罪犯關上了社會的大門,而社區矯正是給罪犯打開了社會的大門。這一關一開之間,必須考慮到矯正的系統性和延續性,使兩大矯正體系之間相銜接,通過二者相輔相成的共同作用,使得行刑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刑罰效能得以增強,行刑成本得以降低。三、進一步促進了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化《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的適用類型,即管制、緩刑和假釋。對此,有學者指出:」此次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意味著我國刑罰體系和執行制度上的重大變化,即將我國刑法中管制這種刑罰方式改成社區刑,從而以生命刑、自由刑、社區刑重構我國刑罰體系的主體部分;此外,以緩刑、假釋作為連接社區刑與自由刑、生命刑的通道。」(劉憲權:2010年11月9日《檢察日報》)我國傳統刑罰體系中並不存在社區刑,而此次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是否可以認為創立了社區刑,並且使得社區刑成為與生命刑和自由刑並列的刑種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社區矯正的引入的確促進了我國刑罰結構的合理化。以管制刑為例,管製作為非監禁刑罰,在司法實踐中,其積極作用並未得到有效發揮,其規定雖然廣泛(掛有管制的罪名約占罪名總數的1/4),但適用率卻極低。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字來看,2003年全國法院給予刑事處罰的共計730,355人,其中判處管制的有11,508人,佔1.58%;2004年全國法院給予刑事處罰的共計752,241人,其中判處管制的有12,553人,佔1.67%; 2005年全國法院給予刑事處罰的共計829,238人,其中判處管制的有14,604人,佔1.76%。這其中的原因並不在於管製作為一種刑種本身不合理,而主要在於彰顯管制刑本身的行刑內容出現了問題。根據我國《刑法》第39條的規定,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僅有五項義務,而這五項義務都是將罪犯作為消極的客體來看待。作為一種限制自由的刑罰執行方式,簡單的五項義務的規定與嚴厲的監獄監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難以有效體現管制的懲罰性,調動罪犯改造的積極性。緩刑和假釋的考察監督義務也同樣存在落實不力的問題,甚至許多人誤認為被告人被判處管制、緩刑就」沒事了」。而實際上,對緩刑犯的考察,既是正確執行緩刑制度的重要一環,也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重要一方面。」監督」」考察」的缺失,使得刑罰的」可感性」降低,難以對罪犯造成應有的心理壓力和必要的行為約束。以上這些問題最終導致管制、緩刑、假釋成為司法機關不太願意採取的刑罰手段,對於既可判處監禁刑又可判處管制刑的犯罪,一般都判處監禁刑,以致造成了罪刑結構的失衡。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管制、緩刑、假釋在矯正犯罪人和降低我國刑罰嚴厲性方面的積極作用,必須在立法上對其內容加以完善。此次《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對管制、緩刑和假釋適用社區矯正,就使得非監禁刑罰執行具備了實質內容,管制、緩刑、假釋的適用效果也必將得到改善。從近幾年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成果來看,」緩刑沒事」的局面已經逐漸有所改觀。社區矯正的立法化,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刑罰結構的合理化,給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發揮提供更大的空間,將促使非監禁刑罰執行考察落到實處,真正發揮管制、緩刑、假釋的作用,使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非監禁刑罰執行中切實得到體現。四、督促社區矯正配套立法的盡快出台在開展社區矯正的國家,一般而言,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均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執行的刑罰種類、刑罰適用和執行制度,以及各種社區矯正措施適用的程序、步驟及刑事執行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2003年社區矯正試點開展至今,在制度規范層面,僅有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於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 2004年5月司法部制定的《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2005年1月[兩院兩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和2009年9月」兩院兩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地方試點工作中則建立了規范社區矯正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制度、相關部門之間銜接配合的制度、社區矯正工作基本流程以及部門內部日常管理制度等。誠然,這些都為社區矯正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為社區矯正的立法化及深入開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國社區矯正之所以遲遲未予正式立法,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國外社區矯正的實際情況並沒有統一的說法,如美國的社區矯正,雖然從有關規定來看,社區矯正是作為一種刑罰,但在實踐中則更多的體現為一種非監禁執行方式。社區矯正的性質不僅是非監禁刑的刑罰執行,而且也包括了各種非監禁措施的落實及矯正項目的實施。而英國社區矯正是作為獨立的刑種,包含了一系列社區矯正令。日本的社區矯正是作為保安處分,主要是緩刑、假釋和假釋人員的安置幫教,緩刑、假釋期間的監管、矯正與保護活動。其二,受國外立法復雜多樣的影響,國內學說紛紜。如」刑事執法活動說」,」非監禁式的行刑方式和處遇措施說」,」罪犯處遇新趨勢說」,」行刑、矯正和福利性質說」,」保安處分及刑事政策說」,如此等等。理論研究上的眾說紛紜,使得社區矯正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未能明晰,立法基礎不太牢固。因此我國在社區矯正的引入中並沒有草率先予立法,而是採取」先實踐後立法」的方針,根據實踐中社區矯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來進行立法,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自實踐」的原理。根據7年來社區矯正在全國試行的具體情況,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假釋等的執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罪犯的重新犯罪率,幫助罪犯復歸社會,營造了和諧的社會氛圍。至此,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假釋執行措施的地位已經可以明確。所以,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是對社區矯正性質的肯定,必將推動社區矯正相關制度如具體項目設置以及社區矯正隊伍建設等的配套立法完善。以社區矯正的內容為例,根據」兩院兩部」2009年9月聯合發布的《關於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其中涉及社區矯正內容的規定可以歸納為三方面:第一,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第二,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管理;第三,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幫困扶助。以上三方面雖然對社區矯正的內容提出了要求,但仍然是一種抽象的原則性規范,並不能表明社區矯正已經具備了具體明確的內容。因為無論是教育矯正,還是監督管理、幫困扶助都並非社區矯正的」專有性」內容,監禁矯正同樣存在教育矯正和幫困扶助的要求,所以從內容上來看,除了執行場所的變更,關鍵在於內容上如何利用社區的力量。以如何利用社區力量為基礎,對社區矯正的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為」嚴」,一為」寬」。對於從」寬」,從開設學校教育等幫助性項目角度來講,社區矯正應當是開放的體系,具體的立法完全可以由其他行政法予以補充。但是從」嚴」,因其可能涉及」人身權利」的限制,社區矯正的項目還有待刑事立法的確認。例如,目前司法實踐中普遍針對社區服刑人員組織公益勞動,但立法卻沒有類似的規定,因此勞動如何與矯正相結合,還需要進一步通過立法來明確。總之,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確立社區矯正的刑法地位,社區矯正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才有可能緊鑼密鼓地跟上。而刑法的規定,也必然需要配套措施的侭快出台予以配合。所以,繼刑法規定社區矯正制度之後,一部系統的《社區矯正法》勢必令人引頸期待。五、促進了行刑權的統一《刑法修正案(八)》刪除了公安機關作為管制執行以及緩刑考察、假釋監督主體的規定,從立法的實然來看,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尚處於」空白」狀態。對該問題的解決需要結合我國社區矯正的特殊背景來解釋。這根源於我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中出現」雙重主體」的現實,這一現象引發了實踐中的許多現實問題,多為學者所詬病。立法者此處的修改之意應是對雙重主體的模式給予了否定,但是具體由哪一主體來執行,目前理論上存在三種觀點:由公安機關執行,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抑或建立一個全新的機構。公安機關作為國家公共安全的管理和保衛機關,任務繁重,再把社區矯正交其執行,實在困難很大。加之,從促進罪犯與社區聯系的角度來看,公安機關的偵查性質決定了公安機關與犯罪人之間存在尖銳的情緒對立和矛盾沖突,罪犯會因為偵查人員的偵查、拘留、逮捕行為產生強烈的排斥感,這說明不太適宜由公安機關執行社區矯正。根據對行刑權統一的研究,學者們多贊同統一由司法行政部門執行。也就是說,應當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理由是:首先,從理論研究來看,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符合理論研究的結論。長期以來,在對刑事司法職能分配方面,已經達成這樣的理論共識: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和執行權應當分別由公安、檢察、審判和司法行政機關行使。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符合理論共識。其次,從實務狀況來看,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社區矯正也符合中國現實情況。從我國司法行政機關職能職責的現狀來看,我國司法行政機關本身具備刑罰執行職能,具有管理、矯正罪犯的資源和經驗,可以滿足矯正的「技術性」「專業性」的要求,無需從零做起、另起爐灶。另外,對於緩刑犯、假釋犯而言,社區矯正面臨著與監禁矯正鏈接的問題,兩大矯正系統的統一有利於對服刑人員不間斷的可持續的教育改造,能取得較好的矯正效益,體現系統的整體功效。基於此,世界各國行刑權都已逐漸走向統一。因此,賦予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執行權力,將監獄行刑工作與社區矯正工作整合於一個統一的權力系統之中,有利於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結和互動,取得行刑效益最大化,也與筆者在前面所提到的確立兩大矯正體系的觀點相呼應。當然,司法行政機關在實行社區矯正時,也需要得到公、檢、法等機關的配合,這是自不待言的。

5. 刑法第八修正案關於社區矯正的特徵

社區矯正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刑事制裁性

刑事制裁性是指社區矯正是對犯罪人的一種刑事制裁的特性。社區矯正是在確認個人實施了犯罪之後,由審判機關和國家其他有關機關判處何採取的一種刑事制裁措施,是個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一種法律後果。

由於社區矯正是一種刑事制裁,因而它必然包含著對犯罪人的懲罰性。在我國現行法律的框架內,社區矯正的懲罰性是各方面的,突出的表現為:

(1)社區矯正對象要服從管理和監督;

(2)社區矯正對象的人身自由和行動受到一定限制;

(3)社區矯正對象不能行使一些權利;

(4)社區矯正對象必須履行一定的法律義務。

2、非監禁性

非監禁性是指不將社區矯正的對象收押到監獄等刑罰機構中執行刑罰的特性。非監禁性是社區矯正的根本特徵之一。

社區矯正對象的非監禁性,意味著適用社區矯正的犯罪人:

(1)仍然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在一定的范圍內過著自由的生活;

(2)社區矯正對象的人身自由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仍然保留著很大的行動自由;

(3)社區矯正對象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不會受到服刑的很大幹擾,基本上還像被處以社區矯正之前那樣從事自己的工作,過著自己的日常生活。

3、社區參與性

社區參與性是指社區矯正對象與社區中的社會生活密切結合的特性。社區參與性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是指犯罪人的社區參與,即社區矯正對象積極參與所在的社區中的活動;另一方面是指廣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社區矯正。

4、懲罰緩和性

懲罰緩和性是指社區矯正措施對犯罪人的懲罰程度較輕的特性。與監禁刑或自由刑相比,社區矯正是一類不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的刑罰措施。懲罰緩和性是與犯罪人的罪行程度相適應的。

社區矯正的懲罰緩和性質,體現了人類刑罰發展的總趨勢,體現了對犯罪人的人道主義態度,也有助於對犯罪人的改造。

6. 刑法修正案八與刑訴法修正案對社區矯正的立案修改及其意義

《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社區矯正主體的相關規定及法律沖突。

在《刑法修正案(八)》通過之前,我國的法律中沒有規定「社區矯正」這幾個字,但是存在與社區矯正相關的非監禁刑及執行措施的法律規定。這些規定主要體現在《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刑事法律中,這些法律對當時正在進行的社區矯正試點中的管制、緩刑、暫予監外執行、假釋和剝奪政治權利5種刑罰及執行方式有相應的規定,2003年試點啟動後,中央有關部門先後頒布了四個相關的試點文件。對於上述五種罪犯的執行主體,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試點文件與刑法、刑事訴訟法之間的規定不盡一致。

1.《刑法》的相關規定。刑法第38條第二款規定「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執行。」第76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第85條規定「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第58條第二款規定「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

2.《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作為程序法,《刑事訴訟法》對上述5種刑罰及執行方式進行了規定,其中第214條規定「對於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機關應當對其嚴格管理監督,基層導組織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單位協助進行監督」。第217條規定「對於被判處徒刑緩刑的罪犯,由公安機關交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考察。對於被假釋的罪犯,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第218條規定「對於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由公安機關執行。」

3.《監獄法》的相關規定。監獄法第27條規定「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機關執行。」第33條規定「被假釋的罪犯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

4.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司發[2003]12號),這份通知是刑法修正案八通過之前進行社區矯正試點最高規格的部門規章,也是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該通知共四項內容,其中第三項內容規定「司法行政機關要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會同公安機關搞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組織協調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和幫助工作,街道、鄉鎮司法所要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機關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依法履行有關法律程序。對違反監督、考察規定的社區服刑人員,根據具體情況依法採取必要的措施;對重新犯罪的社區服刑人員,及時依法處理。」這項規定實際上間接明確了司法行政機關的實際工作主體的地位,而公安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主要是承擔監督,重新收監執行等功能,是一個監督執行的機關。

5.司法部2004年5月9日發布並於2004年7月1日實施的《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司發通〔2004〕88號),該辦法在第9條對司法所在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中的職責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使司法所在原有的8項職能基礎上,增加了開展社區矯正工作這項重要職能。

6.2005年1月20日,兩院兩部發布《關於擴大社區
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司發[2005]3號),提出「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組織實施,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門緊密配合」的領導原則。

7.兩院兩部2009年9月2日發布《關於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司發通[2009]169號)提出「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司法所具體實施,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區矯正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要求「司法行政機關要切實履行指導管理社區矯正工作的職責,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8.社區矯正主體問題的法律沖突。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規定對管制、假釋、剝奪政治權利、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均由公安機關執行或監督,對緩刑則規定由公安機關交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考察。但是根據2003年兩院兩部《通知》和其他三個試點文件的規定,社區矯正的主體不僅包括公安機關,也包括司法行政機關,而且司法行政機關是社區矯正工作的「牽頭組織」,街道、鄉鎮司法所「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原來法律上規定的非監禁刑監督考察的鎮司法所「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原來法律上規定的非監禁刑監督考察的唯一主體的公安機關,其職能變成了「配合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此規定一方面賦予了司法行政機關新的執行權力,同時也使公安機關由監督考察主體變成了配合主體,實際上造成了所謂「執法主體」(或者「法律主體」)與「工作主體」的分立問題,可以說,試點文件對社區矯正主體的規定與我國刑法(刑法修正案八通過之前)、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的規定是相沖突的,其合法性是值得質疑的。

7. 刑法修正案八與新刑事訴訟法在社區矯正中規定是有否有不一致具體在哪裡謝謝

《刑事訴訟法》 第二抄百五十八條 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刑法》

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與執行機關】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七十六條【緩刑的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八十五條【假釋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8. 管制在刑法修正案八以後的實行社區矯正與之前的由公安機關執行有何不同具體是以哪個為准

管制是指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交由公安機關管束和人民群眾監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罰方法。管制具有以下特徵:
1.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不剝奪其人身自由。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間,不羈押在監獄、看守所等執行場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單位或居住地,也不離開自己的家庭,不中斷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對罪犯不予關押,是管制刑與其他刑罰方法的重要區別。
2.被判處管制刑的罪犯須在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督下進行勞動改造,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限制罪犯自由主要表現在限制罪犯的政治自由、擔任領導職務、外出經商、遷居等自由。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謀生計,在勞動中與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條規定: 在刑法第三十八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原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也就是說,管制由原先的公安機關執行,改由地方社區矯正機構進行,即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執行。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一、在刑法第十七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二、在刑法第三十八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原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三、在刑法第四十九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四、將刑法第五十條修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五、將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本法規定有數個量刑幅度的,應當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個量刑幅度內判處刑罰。」六、將刑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七、將刑法第六十六條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八、在刑法第六十七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九、刪去刑法第六十八條第二款。十、將刑法第六十九條修改為:「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十一、將刑法第七十二條修改為:「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十二、將刑法第七十四條修改為:「對於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十三、將刑法第七十六條修改為:「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十四、將刑法第七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十五、將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減刑以後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下列期限:

「(一)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條第二款規定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五年,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年。」

10. 刑事訴訟法中關於社區矯正的規定

A 新舊刑訴法關於社區矯正規定的變化


變化一

1、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

對於被判處徒刑緩刑的罪犯,由公安機關交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考察。

對於被假釋的罪犯,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

2、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

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3、變化: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的執行機關由公安機關變更為社區矯正機構,明確了社區矯正的范圍和執行主體。

變化二:

1、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八條規定:

對於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由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期滿,應當由執行機關通知本人,並向有關群眾公開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復政治權利。

2、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九條規定:

對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由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期滿,應當由執行機關書面通知本人及其所在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

3、變化:將剝奪政治權利罪犯的執行機關確定為公安機關。

社區矯正制度正式已上升至法律層面

新《刑事訴訟法》第258條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明確了社區矯正的范圍和執行主體,從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區矯正的刑法性質。

之前於2011年5月已生效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也有類似規定。這些法律規定標志著社區矯正正式進入法律層面,已被賦予了刑罰執行性質。社區矯正的司法本質是一種刑罰執行行為,只是與監禁刑罰執行活動有別,將罪犯放在社會上予以教育改造。社區矯正工作由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司法所承擔社區矯正日常工作,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在社區矯正機構的組織指導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有關部門、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矯正對象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等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