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中商人的特徵

商法中商人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6-17 19:56:03

『壹』 什麼是商主體

商主體在傳統商法中又稱為商人。是指依據商事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商事活動,享有商事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自然人和法人組織。作為商人應當具有商法上的資格或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營業性商行為,並能獨立享受商法上的權利和承擔商法上義務。學者們在概括商主體概念時,往往強調其主體的基本特徵,認為商業主體者,乃指商業上權利義務所歸屬之主體也 。商主體也就是各種商事活動的參加者和商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然而,現代各國商法在對商主體概念作法律概括時,往往並不注重商主體的外部特徵,而更加強調構成商主體的實質性條件。也就是說,法律上通常要求商主體必須以持續地從事某種營利性商行為作為其基本構成條件,並規定凡是以從事特定的商行為作為其經常性職業的個人或組織 ,均可依法定程序成為商人。 與早期商法不同,在現代的商人法或商習慣法中,商人(商主體)概念並不具有非常確切的法律含義,也並不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被加以保護。1808年的《法國商法典》率先廢除了以商人為標准界定商法內容的舊的商人法原則,而代之以通過商行為來界定商法范圍的所謂商行為法原則,並禁止任何自然人享有商業特權。按照現代各國商法的一般理解,構成商主體的實質性標准在於商人必須從事營利性的商行為。也就是說,作為商人必須具備四個構成條件:(1)商主體所從事的必須是商行為,並且這種商行為應當具有特定性;(2)商主體必須自己就是其所從事的商行為的主體,是具體商事營業活動的主人,是商行為權利義務的實際承受者;(3)商主體須持續地從事同一性質的營利性行為,偶然從事某項營利活動的個人或組織通常不屬於商人;(4)商主體須以特定的營利性活動為其職業或經常性營業,從事非營業性營利活動者按照不少國家的法律規定也不屬於商人之列。 商主體的特徵 商人作為商法上的行為主體,除應具備民法中有關民事主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徵外,還具有一些不同於一般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這些法律特徵主要表現在: 首先,商事主體必須具有商事能力。所謂商事能力系指商事主體在商法上的商事權利能力與商事行為能力的統稱。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商事主體必須能夠參加商事活動,二是指商事主體有特定的經營范圍。 其次,商主體必須以營利性活動作為其營業內容。也就是說,作為商主體要求其從事的必須是特定的商行為,並且必須是持續性地從事該種商行為且以該種商行為作為其營業內容的主體。 第三、商主體的特殊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須經商業登記而取得。從法律上說,商主體資格的取得來源於商業登記制度,因此商業登記這一創設商主體的法律事實既決定著商主體商事能力之范圍,同時又為商法對商主體的稅收、工商管理奠定了基礎。正基於此,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均要求商主體的成立必須首先履行商業登記程序。按照我國現行的工商登記法規,任何個人或社團組織凡欲從事營利性營業行為,成立企業法人、個人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者,都必須履行登記手續,領取營業執照;未履行登記手續的組織和個人不得從事營利性營業活動。 最後,商主體必須是商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是商法上權利義務的實際承擔者。也就是說,作為商事主體它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獨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並能以特定范圍的資產承擔財產責任。這一特徵不僅將商主體與不具有獨立資格的商業組織內部機構或商業輔助人區別開來,而且可以將商業合夥與不具備商業名稱和獨立主體資格的民事合夥區別開來。 各國商法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 各國由於立法理念的不同,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 (一)法國。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該法典第一條明確規定:商人者,以商行為為業者。這一規定強調了商主體資格對商行為的依存,創立了通常所說的規制商主體的客觀主義原則。 (二)德國。德國舊商法仍以商行為來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國新商法典則確立了商人中心原則,其第1條第1款規定:本法典意義上的商人是指從事商事經營的人。它以商人構成要件來界定商主體,而不管商主體以何種類型出現,將商人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為,商人為之適用商法,其他人為之則適用其他法律。這確立了規制商主體的主觀主義原則。 (三)日本。日本現行商法典第四條規定:本法所謂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義,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人。它以行為標准為核心,兼顧名義標准和職業標准,一方面從一定的行為自身性質將其視為商行為,另一方面又列舉出另外一些行為,僅在特定條件下視為商行為,並將行為人視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進行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營業活動時,經過登記的,可以認為是商人。這種做法融合了客觀主義原則和主觀主義原則,因而被稱之為折衷主義原則。 (四)美國 。美國《統一商法典》對商主體沒有嚴格限定,范圍很廣,第2-104條規定:商人是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或因職業關系以其他方式表現其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做法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人。也指僱傭因職業關系表明其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標准中,以日本商法典為代表的折衷主義原則將概括主義與限制列舉主義有機結合,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較為合理,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我國在制定商法典時也應以折衷主義為界定商主體概念的原則。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我國在立法時應統一使用商主體這一概念。

『貳』 商法包括哪些 論商法的特徵及基本原則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內容容,3.組織法與行為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叄』 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抄
(一襲)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法與行為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肆』 論商法的主要特點

商法的特徵主要有四:

1. 保護營利性

所謂保護營利性,是指商法對依法追求營利的商事活動採取鼓勵而非壓制、保護而非打擊甚至積極創造條件而非消極抵抗破壞的態度。恰如學者所言,「商事法與民法,雖同為規定關於國民經濟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論其性質,兩者頗不相同。蓋商事法所規定者,乃在維護個人或團體之營利,民法所規定者,則偏重於保護一般社會公眾之利益。」[7]

商法的保護營利性,既是商的營利性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商事活動正常開展、維持商事秩序健康穩定的必然需求。法律發達國家的商事法律制度中,體現其保護營利性的規定頗多。如在德國商法中,商事給付的報酬請求權的成立不以交易雙方當事人事先的約定為必要前提,其商法典第354條第1款規定,在從事其營業時為他人處理事務或提供勞務者,即使無約定,仍可以就此按在該地點為通常的數額請求傭金;並在涉及保管時,請求倉庫使用費。再如法國1953年9月30日法令商業場所租賃法律制度中,對商業承租人給予了特別保護,其一方面在商業租約到期後享有租約延展權,或在被剝奪租約延展權時有權要求給予補償,以彌補其由於遷移商業資產而帶來的顧客量方面的損失;另一方面商業承租人還可以在主要活動之外附帶從事其他的輔助性或補充性活動,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完全改變他所從事的活動,而毋須事先得到出租人的同意。[8]

不可否認,我國現行相關法律制度中也存在一些體現保護營利性的規定,如依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而金融機構借款則須根據借款期限等情況支付利息。但亦須看到,我國相關商事法律制度中體現保護營利性的規定相當不健全、不完善,這給商事實踐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損害,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與重視。

2. 自主性

所謂自主性,是指商法有自己的發展動力、自己的發展規律和自己的發展軌跡。學者對此進行了正確總結,「整個商法體系都處在一種演化的過程之中,這一過程表現為在數個世紀中不斷地把過去展現於未來,表現為一種自主的發展。」[9]

商法發展的自主性主要來源於受其調整的「商」的客觀性和自主性,「商」實踐的營利性與營業性先天地排斥外界的過多干預,「商」實踐中規則的形成、內容及其遵守,也更多地來自「商」實踐主體——商人的自發的平等、公平、信用等理念以及「商」實踐內在的營利、快捷、安全等需要。商規則產生、發展的歷史即為明證,「先有交易,後來才由交易發展為法律------這種通過交換和在交換中才產生的實際關系,後來獲得了契約這樣的法的形式」[10],在這一過程中,「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11]。「從實質上看,商法是,或者至少應該是有理智的商人們的共同意識。這個法律部門相對來說不受政治和其他感情方面的壓力的影響。」[12]商法「是為所有王國和聯合體的權威所認可的習慣法,而不是由任何君王的王權所確立的法律」[13]。

商法從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法律的過程,呈現為一種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不能否認「自覺」的重要意義,其可以構成對「自發」的一種整理與提升,但其不能完全脫離更不能背離「自發」的內容與本質。德國最高法院於1923年指出,「貿易交往不僅對個別消費者,而且對整個民族承擔著滿足不斷變化的生活和經濟利益需要的使命,為完滿達到這目的,貿易交往應盡量少受強製法律規范的制約,而主要按自身的規律和需要發展。」[14]商法自主性的重要表現和內在要求就在於,商法規則的制定、內容、形式等,須建立在對商實踐的需要和規律的正確把握基礎上,盲目、恣意甚至違背商實踐客觀規律的商法規定必將構成對商實踐的阻礙或損害,並最終被商實踐的偉大力量所淘汰。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尊重。

3. 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商法較其他部門法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能夠順應實踐的發展及其需要而適時、及時地作出相應變化調整的特點。正如卡多佐引用一位英國法官的話所言,「商人法,不是固定的和僵硬的,它的生長並沒有因為被裝進法典而受到了抑制;用首席大法官柯克伯恩伯爵在古德溫訴羅伯特(Goodwin v. Robert L. R. 10 Exch. 346)一案的話來說,它能夠被延伸和擴大來滿足貿易的需要」。[15]

商法的發展性主要由「商」的本質所決定,商活動主體是一群善於權衡利弊、精打細算、趨利避害的商人,他們極富投機意識和創新精神,其從事商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營利,對於利潤可謂目光敏銳行動快捷。在商的世界裡,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利潤。這種利益驅動機制及其帶來的快速、敏捷、超前性,在商人的商活動實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商人總能創造出五花八門樣式繁多的方式獲取利潤,這也要求調整「商」的商法規則必須隨形勢發展快速更新有關規定,否則將成為商實踐發展的絆腳石。

商法發展性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國商事法律的修改頻率。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必須隨社會生活、經濟基礎等的發展而相應變化或調整實屬正常且必要,但商事法律的修改變化之快表現尤為突出。以日本商法典為例,其自施行以來,已經經過35次修改或補充,是日本大型法律中修改、補充次數最多的法律。商法發展性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大量商事單行法的制定。商事實踐共性很強,但並不因此否認個性的存在,實際上隨著商實踐的復雜性、專業化、專門化的增強,制定商事單行法以分別規制已屬不得已而必要且必然之舉。如法國存在商法典,但又不得不頒行大量單行法,如1917年工人參加股份公司法、1919年商業登記法、1925年有限責任公司法、1930年保險契約法、1935年票據統一令及支票統一令、1936年海上物品運送法、1942年證券交易所法等等,同時對商法典作了相應的修改。

商法的發展性使得那種試圖通過嚴密邏輯推演規定諸多概念制度構建封閉自滿永久適用商法體系的想法完全成為一種幻想,也要求我們必須保持對商事實踐足夠的觀察力和敏感性,適時對現有商法規定進行相應修訂,從而在商法的穩定性和發展性中間尋求合適的平衡點。

4. 國際性

所謂國際性,是指相對於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各國商法規則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程度的共通性或一致性。對此,威廉·米歇爾曾言,「每一個國家,甚至還可以說每一個城鎮,都有它自己的一種商法,但所有這些商法都不過是同一種類的各個分支而已。在每個地方,商法的主要原則和最重要的規則都是一樣的,或者說是趨於同一的。」

『伍』 如何理解商人和商事行為

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的區別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商事行為是商法之中重要的概念,正確認識商事行為對於商法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進行對比。 一、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定義
民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做出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商事行為又稱商行為、經濟行為、 商業行為, 與民事行為相區別而具有獨立的特徵。商事行為是商主體所為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行為。民事關系是范圍更廣,包涵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事關系是民事關系的一部分,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之間是典型的邏輯上的種屬關系。 民法中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運輸合同、保險合同等都是為民事行為而定。這些行為之所以成為商事行為,非本身包含特殊的內容,而是因其行為者的主觀目的是基於營利,換言之,買賣,運輸等行為,一般情況下為之屬民事行為,而當以營利為目的為之時則構成商事行為。因此傳統商法中的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之區別,不在於行為的客觀內容和表現,而在於行為者的主觀意圖。因此商事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實施的民事行為,或者說,商事行為就是營利性的民事行為。
二、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主體
商法作為民法的部門法,商主體因而是民事主體的一種特殊形式。故其具有民事主體的一般特性,即主體的「自由與平等」性。但它又有不完全等同於民事主體的特性。具體來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因而「獨立與自由」便是民法的終極價值,在民法的規范下,各民事主體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的「新關系」,它突出的表現為,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主體(人格獨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主體(人格平等)。而作為商品經濟產物的商事法,「安全與效率」便成了其終極價值。在其規范下的商事主體們以追求營利作為他們的最高目標。與此相適應,為了保障整個市場秩序的建立與良性運轉,商事法對進入市場的主體都進行了嚴格限制。實行對當事人嚴格義務和責任規定的嚴格責任主義。並且,民事主體相比,當代商法主體觀念還明顯的體現出從商個人向商法人傾斜的傾向。另外,對於行為人是否有該意思的認定,因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而有所區別:在民事行為中,對行為人意思的認定,往往強調其真意;而在商事行為中,往往強調其外在表示。
三、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的具體區別:
(一)從目的來看:商事行為目的具有營利性,其行為具有營業性;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並沒有此項要求,它只要求雙方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且意思表示真實、自由、自願,這也是作為有效的民事行為必備的,且最為重要的要件。但是意思自治的原則不適用於商法,自願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在商事行為中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二)從行為主體要件來看:商事行為其主體必須有一方是商人,而且在很多的情況下,雙方都為商人。而商人就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參與商事法律關系,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行為,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主體只要是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它是一般主體。
(三)從行為的客體來看:商事行為其買賣的標的從立法上看是財貨,但此財貨應理解為有形的財貨,也就是說無形財貨就不能成為商事買賣行為的客體,如知識產權;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則只要求標的是確定可能的,並且合法,其並不要求此標的為有形財貨。
(四)行為的法定性來看:商事買賣行為其必須符合其經營業務的法律規定,即商事行為應該遵循許多適用於商人之間特定商業事務的共同條款,而不可超越此條款;而有效的民事買賣行為只要雙方意思達成一致,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就可以進行買賣。

『陸』 商法的特徵

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

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6)商法中商人的特徵擴展閱讀

商行為的規制原則主要有三種:

(1)主觀主義原則。主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商行為的具體形態,並以列舉的方式揭示出商行為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採用主觀主義立法原則的主要有義大利,德國,瑞士等國。

(2)客觀主義原則。客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行為的客觀性作為出發點來確定商事行為。《法國商法典》創造了這一原則,而《西班牙商法典》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3)折中主義原則。折中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觀主義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基礎上,依據行為的客觀性和商人的經營方法兩個標准來確定是否屬於商行為。日本現行商法典和法國修改後的商典法採取該立法原則。

『柒』 商行為體現了商事交易特點有哪些

商事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
營利性是商法的基本特性,同時也是商事行為的基本特性之一。商事行為的營利性主要應從行為的目標來考察,而不在於行為的結果,行為結果是否盈利不能成為判斷商事行為成立與否的依據。在實踐中,對營利性的判斷一般採取推定原則。一是根據主體來推定。當行為主體為商人時,通常推定其行為具有營利性。
商事行為是經營性行為
經營性是商事行為區別於一般民事行為的重要特徵之一。經營性是指行為人的營利行為具有反復性、不間斷性和計劃性的特點,表明主體至少在一段時期內連續不斷地從事某種性質相同的營利活動,具有職業性。
商事行為是商主體所為的行為
商事行為是商主體這一特定主體所從事的行為。某一主體要從事嚴格意義上的商事行為,就必須具有特定的商事行為能力,主體的行為能力對於行為的有效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商事買賣是指出賣人交付貨物,買受人接受貨物並支付貨款的商事交易活動,是商事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典型的一種特殊商行為。
根據不同的標准,商事買賣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1.根據商主體的不同,商事買賣可以分為商主體之間的買賣和商主體與非商主體之間的買賣。對於商主體之間的買賣,在各國的商法中通常是以民事買賣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特殊規則的,如埋德國商法典》、《日卞商法典》以及《法國商法典》等。對於商主體與非商主體之間的買賣,在商品的質量、合同條件等方面,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往往需要以相關的其他法律來進行干預。例如。在我國,除了《合同法》之外,還有《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的立法,這些法律規定在現實生活中都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根據買賣標的物的不同,商事買賣可以分為動產買賣和不動產買賣。在實際生活中,盡管不動產也是買賣的對象,但是,動產買賣在交易數量上所佔的比例較大。
3.根據當事人之間的買賣行為是否含有涉外因素,商事買賣可以分為國內商事買賣和國際商事買賣。在國際商事買賣當中,存在著許多國內商事買賣所不具有的特殊問題。

『捌』 我國商法具有商人性質的主體主要有幾種形式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法與行為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玖』 論述商法的基本特徵

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指導意義,商法具有補充、變更和制約民法的功能。

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作為商法的主導原則。經濟法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以國家政策為主導原則。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指導著商業主體的交易活動。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應以誠實、真誠的精神狀態行事。

不應欺詐、脅迫或濫用自己的權利,還應履行法律或協議未規定的必要義務。總之,誠信原則在商法中的作用是引導商事主體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9)商法中商人的特徵擴展閱讀:

商法的起源:

商法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而近代意義上的商法則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法。它於1807年在法國商法典中正式確立,今天已被大陸法系國家廣泛繼承。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法十分落後。

20世紀初以來,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商法主要是引進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也借鑒了英美法系的許多商法。

『拾』 簡述商法中商人的概念及特徵

吉林事業單位備考:

外資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其特徵是:

1.外資企業的全部資本是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相應地,企業的全部利潤歸外國投資者,風險和虧損也由外國投資者獨立承擔。外國投資者可以是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這是它與合營企業、合作企業的明顯不同,後者的資本是由中外合營者或中外合作者共同投資的。

2.外資企業是外國投資者根據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盡管外資企業的全部資本均來自於外國投資者,但它是根據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受中國法律的管轄和保護,是具有中國國籍的企業。這是外資企業與外國企業的根本不同點。

3.外資企業是獨立的法律主體。一般情況下,外資企業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外國投資者對其債務不承擔無限責任。這是外資企業與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的根本不同,外國企業的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其進行經營活動由外國企業承擔民事責任。除非外資企業設立時已登記為無限責任的獨資或合夥企業。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