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一百四十三
『壹』 購房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只要簽訂購房協議的雙方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且協議不違法法律法規和不損害公共利益,以及不存在一些無效的情形,那麼該購房協議就是有效的。
具體而言,存在下列情況時,購房協議會無效:
(一)房地產分離出賣,合同無效。由於房屋是建築在土地上的,為土地的附著物,具有不可分離性,因此,房屋的所有權通過買賣而轉讓時,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也必須同時轉讓。如果賣方將房產和土地分別賣於不同的買方,或者出賣房屋時只轉讓房屋所有權而不同時轉讓土地使用權,買方可以提出這種買賣合同無效。
(二)產權未登記過戶,合同無效。房屋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以買賣雙方到房屋所在地的房管部門登記過戶為標志,否則,房屋買賣合同不能生效,也就不能發生房屋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果。即使房屋已實際交付也屬無效。故只要房屋沒有正式辦理登記過戶手續,即使賣方已收取了房價款,並將房屋交付買方使用,當事人仍可提出合同無效的主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貳』 房屋買賣合同的生效要件是什麼
您好,對於您提出的問題,我的解答是, 一、合同當事人必須符合主體資格。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應當具備能夠以自身行為依法行使權利並且承擔義務的資格,即應當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為了維護房屋交易的秩序,現行法律和政策對房屋買賣當事人設定了一定條件和限制,買房人應當符合特定要求。二、房屋買賣雙方當事人應當表意真實。按照現行法規和司法解釋,民事法律行為應當是當事人真意表示的結果。房屋買賣合同只有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簽訂,才能真正實現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理想。三、房屋買賣不得違反政策、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共利益。房屋買賣行為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沒有法定的無效或者可撤銷以及效力待定情形的合同,自當事人雙方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生效條件的,合同約定的生效條件達成時合同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 意思表示真實;(三) 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叄』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肆』 口頭說錢不用還了,欠條還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上來講,欠條就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了。
因為口頭協議與書面協議的效力內是一樣的,既然債權人通過口容頭協議對欠條進行了撤銷,那就是合法有效的。
但是如果以後債權人反悔,要求債務人清償債務,那麼由於債務人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你們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已經撤銷。所以還是需要清償債務的。
『伍』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5)民法總則一百四十三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
『陸』 君子協議在法律上有效嗎
君子協議是在法律上無效的。君子協議,是雙方口頭承諾達成的協議。
法律分析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區別:1、內容判斷上不一致。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訂立過程的完成,也即主體對合同的基本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合同的生效則指依法成立的合同為使其具有法律所賦予的約束力而產生的效力。2、成立和生效適用規則不同。合同的成立適用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有從事合同行為的意志自由,可以自由地選擇合同的相對人、訂立的形式和合同的內容,依其自由意志創設權利義務關系。只要具備意思表示這一基本事實,合同即告成立。而合同的生效必須在國家的干預下,依法判斷合同是否合乎法律,只有合法的合同才有效。3、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不同。合同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和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合同生效的要件包括:①主體合格。②意思表示真實。③行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及社會公共利益等。4、成立和生效的時間有差異。合同的成立是合同生效的邏輯前提,合同只有在成立後才談得上進一步衡量是否有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柒』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效力方面的條文是什麼
法律分析:買賣雙方簽署合同是最常見的事情之一,在法律層面上講這是一直民事法律行為。在合同糾紛案件中,很多都是合同無效引發的。這就提醒人們在從事民事活動的時候,要確保發揮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