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創新
㈠ 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什麼觀點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我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
㈡ 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民法總則》對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的確立,對於加強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和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具有重大意義。
㈢ 我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創新點是什麼
1、主要內容: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
2、主要創新點: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合理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外國的民法條文,更不照抄書本上的民法理論,而是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例如,總則編創新法人制度,增設特別法人;物權編落實中央關於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作了完善。民法典是民事法治實踐的最新成果。
編纂民法典,通過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民法典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需求。例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尊重和維護人格權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我國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民法典編纂工作相關匯報。正是因為在編纂工作中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才確保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成功。民法典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3)民法總則創新擴展閱讀:
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㈣ 學習民法總則有感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民法的屬性是保護人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民法總則作為我國民法典開篇之作,其立法過程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回應人民關切的過程。通觀民法總則全文,我們可以看到,保護人的權利、提升人的尊嚴、服務人的發展的立法精神與立法宗旨,讓民法總則飽含濃厚民生情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中,每個人都是整個世界」。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民法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愛。我國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首先體現在立法實現了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全面保護。
胎兒是否擁有民事權利,這個問題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民法總則從加強胎兒權利保護角度出發,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予等胎兒利益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從尊重未成年人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歲下降到了八歲,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滿十八歲之日起計算。
同時,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為此,民法總則突破性地規定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即成年人可以在意思能力健全時預先選定監護人。
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還體現在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立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也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重大民生話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理念尤其深入人心,也特別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將黨的這一重要主張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立法工作之中。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性規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中也規定了「恢復原狀」一項,這一條是對破壞環境者的民事責任要求,破壞環境者必須承擔恢復環境原狀的責任,這也是民法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法無外乎人情。從監護制度到非營利性法人制度,從個人信息保護到網路數據虛擬財產保護,在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中,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法律條款比比皆是,這讓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保護的高度、深度與廣度都進入到了一個新境界,從而使法律能夠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與需要。
㈤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 有哪些新
您好,從立法體系看,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有以下新看點:
亮點一:明確胎兒利益保護
亮點二:以年齡來劃界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調為8周歲
亮點三:再次強調撫養贍養義務
亮點四:擴大監護對象范圍
亮點五:單位將不作為監護人
亮點六:完善撤銷監護人情形
亮點七:新增非法人組織為民事主體
亮點八:細化了知識產權的范圍,增加保護數據、虛擬財產規定
亮點九: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延長為三年
亮點十: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作了明確的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㈥ 民法總則有哪些制度創新
民法從清末到現在,我們一直是小學生,怎麼可能有創新。遠的學習德國法國的民法典,進的學習台灣省遺存的民國民法典。學到位就不錯了,不要奢望創新。
㈦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民法總則第十條至第二十五條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詳細規定: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㈧ 民法總則具有哪些中國特色
民法總則的內容在主要繼受之前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體現了鮮明中國特色。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第1條明確了民法的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了總則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總則是第一次在立法上將其正式列為法律的內容,體現了我國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
2、確立了「綠色」原則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原則是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表現出民法保護范圍的擴大,除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環保是全世界的呼籲,但只有我國的民法總則中作了原則性規定,具有中國特色。
3、法人分類體系有突破和創新
民法總則第三章45個法條專門規定了法人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和創新在於法人的分類體系。民法總則中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大類。這種分類方法有別於西方國家採用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分類,同時也是在民法通則的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法人分類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可以說,民法總則的法人分類體系體現了法典化立法機關應有的理性,直接反映了我國現實的國情,表現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4、規定了「好人條款」和「保護英烈條款」
民法總則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於善意救助人緊急救助中給被救助人造成損害不承擔責任的規定,體現了法律上鼓勵見義勇為,弘揚助人風尚。民法總則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英雄、先烈犧牲後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其精神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對英烈人格的損害也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民法總則》規定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1、確定了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了處理民事糾紛,在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是民法首次對善良風俗習慣的效力做了一般性規定。中國幅員遼闊,民俗各異,為了更好解決民間糾紛,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十分必要。
2、胎兒利益受保護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內容。比如關於民間「遺腹子」是可以享有繼承權的問題,還有胎兒在母體未出生期間受外力傷害待其出生是可以請求損害賠償的這類問題,根據民法總則都是能夠得到法律支持的。這條規定說明胎兒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只不過其權利能力是附有解除條件的,即出生時死體的,上述民事權利能力自始是不存在的。
3、自然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調整為8歲
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接受別人贈與、獲得獎勵,或在其父母離婚時確定其與哪方共同生活時需徵求孩子意見等。自然人的限制行為能力由原來10歲調整為8歲符合時代特點。
4、明確了監護原則,豐富了監護的種類
民法總則中有14個法條專門規定監護制度。首先,民法總則確立了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原則。其次,民法總則擴大了被監護人范圍,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還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把智力減退的高齡老年人納入監護范圍,符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是十分必要的。監護種類除了傳統的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以外,民法總則還增加了遺囑指定監護(第29條)、協議監護(第30條)和意定監護(第33條)。
5、強化人格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主體的15種人格權,比民法通則規定的人格權明顯增多。其中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個人信息三種沒寫「權」字的人格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屬於自然人的本源性權利,由此衍生出其他具體人格權和當前未規定但因維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須保護的其他權利。保護個人信息實質是保護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此外,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等權利」表明立法技術上採用非限定主義,對人格權的規定體現開放性,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產生法律要予以保護的新生人格權,人格權是民法中不斷發展的新生領域。
6、訴訟時效制度有了新規定
關於訴訟時效在民法總則中有以下新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統一延長為三年,從而擴大了對權利人的司法保護范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其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從而加強了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訴訟時效的適用是非職權主義,即人民法院在訴訟中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只有當事人主張情況下方可適用;對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不適用訴訟時效。
㈨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